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docx、初二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初二期末试卷语 文 注意事项:1.本调研卷满分100分,调研时间120分钟;2.所有的答案均应书写在答题卡上,请按照题号顺序答在相应的位置,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书写在调研卷上、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3.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保持答题卡卷面清洁。第一展厅:文化溯源【展板一·前言】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清__①__(xī)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也__②__(zhāng)显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底蕴。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ば§※(A.初露端倪B.崭露头角),逐渐演变成清明扫墓、放风筝,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活文化的集中展示。仪式让传统节气和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通过举办仪式,让人们领略到人生的美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生命的虔诚。1.请根据讲解员的发音,在展板上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①清______(xī) ②______(zhāng)显2.展板上有一处乱码,请选择正确的成语填上去。(1分)A.初露端倪B.崭露头角3.展板中画线句是个病句,请你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板二·解说词】4.下面是关于“节气·节日”诗文展板的解说词,请将有关诗文及出处补充完整。(8分)古人对节气变化和四时风物流转是非常敏感的:春天的一丝和风刚刚吹过,白居易便在《_____①_____》中记录了莺歌燕舞的景象:“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②_____。”夏日的一缕荷香悄悄袭来,李清照便在《如梦令》里回忆起年少时流连溪亭,醉酒而归的细节:“兴尽晚回舟,_____③_____。”秋叶坠下枝头,王绩在《野望》中写道:“_____④_____,山山唯落晖。”冬雪飘飘洒洒,谢道韫脱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风起。春日迟暮,晏殊不禁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⑤_____。”夏水汹涌,郦道元忍不住赞叹:“至于夏水襄陵,_____⑥_____”。秋菊绕篱,陶渊明沉浸于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_____⑦_____。”朔风凛凛,刘桢以松之高洁自勉:“岂不罹凝寒?_____⑧_____。”【展板三·对联】5.展板上展出了一组与节气相关的对联,小苏和小州围绕对联展开讨论。(4分)①酥绿萌时和鸟语;晓红湿处滴春歌。②阳春更壮地天泰;桃本初妍昼夜匀。③清阶翠叶凝珠露;新月流云惹乡思。(1)小苏:我觉得第①联对应的节气是“雨水”,这从“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1分)(2)小州:我觉得第②联对应的节气是“__________”,因为阳春三月里,桃花杏花刚刚开放,白昼和夜晚正好均分。(1分)(3)小苏:第③联对应的节气应该是“白露”,我喜欢这一联,它妙在__________________。(2分) 【展板四·邮票】A B C D6.展厅里布置了一组中华传统节日的邮票,吸引了小苏和小州的目光。(1)小苏:这些邮票太精彩了!你能说出这些邮票反映的是什么节日吗?小州:邮票A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小苏:B是元宵节,元宵有观看灯会的传统,D充满着喜庆,一看就是春节。小州:C应该是重阳节,这张邮票设计得太好了!小苏:是啊,好就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展板五·自然】7.《庄子·外篇·秋水》中说“夏虫不可语冰”,意思是夏虫的生命周期很短,它想象不出“冰”为何物。其实有些昆虫是能以各种形式“越冬”的,请以《昆虫记》中“蝉”的相关内容为论据,反驳“夏虫不可语冰”的观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展厅:文史钩沉【展板一·诗篇】8.展板上展出了高适和姜夔写除夕的诗作。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四)姜夔千门列炬散林鸦,儿女相思未到家。应是不眠非守岁,小客春意入灯花。(1)小苏:“灯”给人的感受本是温暖的,尤其是节日中的灯,更能营造出温馨的气氛。可在高适的眼中,旅馆里的“灯”却是一盏“寒灯”,我觉得这里的“寒”不仅写出了_____①_____,更写出了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2分)(2)小州:姜夔诗中“千门列炬”也是写“灯”。诗人写除夕夜家家灯烛辉煌,非常热闹,连栖鸦都被惊飞了。我觉得“千门列炬”与整首偏向凄凉的意境有些不协调,你对此怎么看?小苏:我觉得是协调的,_________________。(2分)(3)小州:我还发现,两首诗中“故乡今夜思千里”与“儿女相思未到家”都运用了古诗创作中常用的“对写法”,高适的诗从千里之外的亲人下笔,通过想象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相思之苦;姜夔则_________________。(2分)(4)小苏:在比较中求同探异,我们读出了两首诗中的丰富意趣,感受到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况味。同样是思念之情,“霜鬓明朝又一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小窗春意人灯花”则表现了即将团聚的欢乐和温馨。(2分)【展板二·游记】【甲】书上元夜游苏轼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③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④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过:指苏轼的儿子苏过。④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小州对文中部分文言词语把握不准,小苏让他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进行解释。(3分)文言词句方法释义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查阅字典法:①经过②超过③拜访④过失①__________良月嘉夜成语推断法:美味嘉肴②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内迁移法: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③__________10.请帮助小苏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放杖而笑,孰为得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小苏:【甲】【乙】两文描写了苏轼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夜游”所见,【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儋州上元夜特有的热闹氛围;【乙】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2分)小州:我却从这不同的月夜之景中感受到了诗人相同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2分)第三展厅:人文对话展厅里正在播出一档新闻访谈节目。对话丨二十四节气,是传统遗产更是文化资产对话嘉宾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志强: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周涵维主持人:二十四节气早已深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那么,二十四节气是怎样产生的?孔祥智:二十四节气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记载是《尚书·尧典》。世界上所有文明古国都有观察物候变动的农业历法,像我国二十四节气指导得这么具体、细致而有效的历法,全世界只此一家,这是我国先民对于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萧放:中国先民很早就注意到了太阳的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围绕季节农事活动,形成了各种农时系统,二十四节气是其中最为完备的,从汉朝开始就被广泛用以农政指导。主持人:二十四节气对中国的民俗和百姓的生活等产生了哪些影响?萧放:二十四节气作为自然节序,它不仅是农时,还是节令生活的节点。人们依据节气性质逐渐形成节今生活传统,这些节今生活传统有节令信仰与民俗仪式、节令特色饮食、节令游艺活动等。如祭祀春神、打春牛、唱春词、饮春酒、吃春饼,以迎春归。二十四节气还是今天美好生活的时间提示,跟着节气赏花、观察动植物活动与生长节律,为我们增添美好生活情趣。孔祥智:数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规制性影响。《礼记·月令》详细规定了每个月的农事活动,包括农民该做什么、君王及各级政府官员应该做什么。有了二十四节气就有了参照系,农事活动就有规律可循了。主持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的意义是什么?申遗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回忆?萧放: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成功,体现了世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欣赏。2016年我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现场见证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那一时刻,真的很激动。孔祥智: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核心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农耕文明的独创性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现了对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可。主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萧放: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二十四节气在当代乡村振兴中同样艳丽灿烂。我们可围绕节令食品、节令生活仪式、节令游艺活动,开展乡村四季美食节,以节气饮食为主题,吸引人们来到乡村享受美好生活。二十四节气的节令生活,还是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呈现。我们以此向世界传递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这也是当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唐志强: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大部分分布在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二十四节气的作用更为独特而多元化。各地合理利用节气遗产,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旅游活动,展示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主持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传承任重道远。今后如何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孔祥智:快速城镇化,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些能工巧匠甚至在城市定居,会造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传承人,相当多的传统技艺存在着后继无人的危险。因此,地方政府要制定一个合理的保护规划,有针对性、分阶段合理进行保护。萧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气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直接感知与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成为我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选自《农民日报》2022年2月25日有删改)12.主持人的第三个问题,小苏没听清,你能根据这部分对话内容,把问题写出来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观看完“对话”节目,小苏有了自己的看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是世界上唯一对农政指导具体、细致而有效的历法。B.二十四节气作为自然节序,既是农时,又是节令生活的节点,对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规制性影响。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因为它是世界的第五大发明。D.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各地农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14.小州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已成为“老皇历”,其作为文化遗产已没有多大价值。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 请说说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厅里展示了一篇写寒节习俗的文章寒节不寒郭文斌老家把农历十月初一叫寒节。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给逝去的先人缝寒衣。印象中,每年的十月初一似乎都下着“地溜子”--不像雪,不像雨,是不紧不慢的雪星儿那雪星儿像是有什么心事,沥沥拉拉地落着,落到了院子里,也是要化不化的样子。整个天地.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这一天,爹会早早地把炉火生着,等姐来。姐一来,洗了手和脸就上炕。姐把娘早几天就洗净的两块头巾铺在毡上,然后把彩纸放在上面,开始画衣样,接着按衣样剪起来。先是祖太爷爷的,再是祖太奶奶的,接下来是太爷爷的、太奶奶的。姐开始往剪好的衣里铺棉花了。娘到烷头看了看姐拿来的棉花:“真白啊,雪一样。你爷爷奶奶穿在身上不知该咋高兴呢。”姐铺好棉花,盖上面子,和娘一起缝,只听得她们手里的针从彩纸上穿过时发出的清脆响声。我的眼前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脸,那是我没有见过的祖太爷爷、祖太奶奶、太爷爷、太奶奶。娘和姐缝得特别快,不一会儿,花花绿绿的彩色衣裳就冒出簸算沿儿了,看着让人心里既温暖又踏实。娘说:“我就觉得你奶奶和外奶奶一直没有过世,还在这世上。”娘让姐收拾炕上,她去厨房烙麻获馍馍。我不知道为啥要等到十月初一这天才吃麻获馍馍。其实八月十五前麻就收了,爹用麻秆拧了好几把绳子,娘用爹拧的绳子纳了好几双鞋底,可是麻籽一直放着,昨天娘才把它炒了,在石磨上推成麻获,今早拿它烙麻获馍馍。说是麻获馍馍,其实是麻馅饼。这麻获刚进锅时还乖乖地待在面皮里,一烙就出油了,让人觉得不是面皮包着麻获,而是油包着麻获。天黑时,在外面忙的爹和哥回来了,娘和姐已经把麻获馍馍端上了烷桌。爹洗了手,和娘一起上烷坐下,我们姐弟三人也围着坐了。我的目光在大家的脸上扫了扫,觉得十月初一的味道全到了。十月初一吃饭要供的。一家人闭着眼睛,先请天地君亲师享用美味,然后才动手。但哪里动得了手,麻获馍馍油汪得手不敢往上面放。娘早就料到了,在每人面前放了一个小碟儿,爹用筷子给大家往碟里夹。一吃,我才知道,说是麻获馅,其实里头大多是萝卜丝儿,但这已经很香了。十月初一的味道,原来是麻获馍馍的味道。一家人静静地吃着,没有谁说话。我更是千品万尝,专注于每一次咀嚼,因为我知道这麻获馍馍一年里只能在十月初一吃一次,如果因为走神而没能好好咂摸,就太可惜了。天黑尽时,一家人开始到村头送寒衣。此时,四面山坡上已经有星星点点的灯火。爹找了一块净地,跪了下来,在面前的地上画了一人圈儿,把寒衣放在里面,举着三炫香十分恭敬地作了个揖,一炫给天,一炫给地,一炫给自家的先人爹又把三张董表纸给哥,擦一根火柴,黄表纸哗地着了起来。爹先拿过寒衣边角料。向哥手中的黄表纸引了火,然后将祖太爷爷的寒衣放大火上,然后是祖太奶奶的,然后是太爷爷的、太奶奶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我问:“怎么保证爷爷奶奶能收到这些寒衣呢?”爹看了我一眼,说:“当你觉得心上不冷时,你爷爷奶奶就收到了。”好多年没有给先人送寒衣了,但每到这天,我都会想起爹的这句话,就觉得寒节其实是暖的。(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04日15版)15.读完全文,小苏觉得文章主要写寒节里“送寒衣”的习俗,“吃麻麸馍馍”的情节可以删除,对此你怎么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你会带着哪种语气来朗读下面这句话? 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3分)印象中,每年的十月初一似乎都下着“地溜子”——不像雪,不像雨,是不紧不慢的雪星儿。那雪星儿像是有什么心事,沥沥拉拉地落着,落到了院子里,也是要化不化的样子。整个天地,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A.低沉感伤B.柔和亲切C.轻松欢快我选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小苏觉得下面两段文字情感表达丰富.在描写上有共同的特点。请联系原文作简要赏析。(3分)爹找了一块净地,跪了下来,在面前的地上画了一个圈儿,把寒衣放在里面。举着三炷香十分恭敬地作了个揖,一炷给天,一炷地,一炷给自家的先人。——郭文斌《寒节不寒》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小州认为,下面这句话很有深意,请联系文章标题“寒节不寒”,谈谈你的理解。(3分)爹看了我一眼,说:“当你觉得心上不冷时,你爷爷奶奶就收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展厅:薪火相传19.参观完以上展厅,你一定有所收获。请从下面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40分) 【任务一】本次参观活动,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演讲稿,在《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上演讲。【任务二】在岁月的长河里,哪一个传统节日(或节气)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请写下来,向校刊“我与传统节日( 节气)”专栏投稿。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苏州市姑苏区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末模拟卷,共11页。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默写专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景”在古诗文中有着多样的作用,写出一句带有“风”的诗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