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18096/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3 马说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1809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3 马说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1809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3 马说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18096/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3 马说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18096/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3 马说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18096/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3 马说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18096/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3 马说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18096/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堂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堂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23马说pptx、伯乐相马mp4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培养真才实学,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重点)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附于宣武节度使和武宁节度使幕下,均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马说》这篇文章。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此外,这种文体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祗( ) 骈( ) 槽枥( ) 粟( ) 奴隶( ) 食马者( ) 执策( ) 邪( )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同“祇(只)”,只、仅。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指代前文所提及的千里马。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同“衹(只)”,只、仅
对,正确(跟“非”相对)
有时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怎么 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策之不以其道(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
固定句式:安求其能千里也(“安……也”翻译为“怎么能……呢”)
1.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的作用。
①首句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起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点明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即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现象的不满。
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4.第②段中连用四个否定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连用四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层层蓄势,增强了说服力。从行文来看,这是承开篇而来,讲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反面证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5.第③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抱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6.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似乎是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1.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不能识别千里马,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无法日行千里。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2.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独特见解?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这篇“说”,带有寓言色彩。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借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
千里马被埋没——食马者不知(愚妄无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全文主旨)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反面展开论证)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病 马[唐]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精品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伯乐相马,学习目标,走近作者,疏通文义,文言积累,一词多义,课文赏析,合作探究,主旨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优质ppt课件,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马说》,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读准字音,读清节奏,朗读检测,读懂句意,文言知识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文内容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结合注释读通大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虽有千里之能,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