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2023年高考政治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A卷)(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政治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A卷)(全解全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B 2,B 7,①表现抗战的角度不同, 1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全解全析1.B 2.A 3.D 4.①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②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③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④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 5.①二十四节气蕴含了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青少年了解二十四节气有利于掌握生活经验。③更对于青少年理解、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主要得益于人们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错,原文第二段信息是“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各地活态传承节气文化。尤其近年来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人们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可见近年来二十四节气在百姓生活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是多方面原因,尤其是“近年来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秋分’对应了中秋节”错,秋分是在9月23日-24日之间,中秋是每年的农历十五,所以两个不是一个时间。C.“可以解决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难题”错,原文只是说“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二十四节气正是通过与各地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自身样貌,焕发出活泼泼的生命力”,选项表述夸大了二十四节气的作用,于文无据。D.“以‘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错,无中生有,原文“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二十四节气只有着眼群众需求,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才能焕发生机”强调应该怎么做,并没有说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以“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体现了对节气文化的传承。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与清明有关。B.诗句出自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预示了夏至。C.“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白露。D.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这里表现的并非节气,“铁马冰河”是风雨中的梦境。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整合的能力。由第三段“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传统民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应结合重要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得出答案①;由第四段“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二十四节气只有着眼群众需求,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才能焕发生机”得出答案②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由第五段“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得出答案③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由第六段“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得出答案④。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问题进行创新性解读的能力。由第三段结尾“这些活动释放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活力,也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应结合重要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第五段“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得出答案①二十四节气蕴含了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第一段“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得出答案②青少年了解二十四节气有利于掌握生活经验。由第六段“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得出答案③更对于青少年理解、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6.B 7.D 8.①李妈的期待因为战争而不确定,未来渺茫;②李妈的期待更多是一厢情愿的,没有对等的回应。 9.①表现抗战的角度不同:《荷花淀》正面书写战争场面;《朦胧的期待》只是把抗战作为故事背景。②女性形象的类型不同:《荷花淀》刻画的是在战争中成长为抗日战士的女性群像:《朦胧的期待》刻画的是战争影响下爱情悲苦的底层女性形象。③表达的主题不同:《荷花淀》歌颂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朦胧的期待》反映战争给底层女性带来的苦难与创伤,表达对底层女性的同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作为仆人命运的悲苦”错,忧郁是因金立之的离开,没有表现命运的悲苦。C.“当时抗战的惨烈”错,晾晒军用毯军衣,用棍子当作腿的伤兵等,都是战时医院的常态,看不出抗战的惨烈。D.“对抗战有觉悟”错,不能体现觉悟,李妈喜欢这些,只是因为金立之喜欢。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李妈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主题得到升华”错,李妈不是对抗战有信心,只是对金立之的归来怀有期待。也非升华主题。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李妈从那天晚上就唱着曲子,就是当她听说金立之也要出发到前方去之后”“李妈的忧郁的声音,不但从曲子声发出,就是从勺子、盘子、碗的声音,也都知道李妈是忧郁了,因为这些家具一点也不响亮”“回来的时候,你可不就忘了我,要做个有良心的人,可不能够高升忘了我……”可知,李妈在得知金立之要上战场后,她表现得既焦虑又恐慌,因为战争她不确定她和金立之有没有未来,她对他们的未来很渺茫,所以李妈的期待是“朦胧”的。结合“他为什么还不来到厨房里呢?李妈故意先退出来,站在门槛旁边咳嗽了两声,而后又大声和那个卫兵讲着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话。她看金立之仍不出来,她又走进房去”“李妈要的并不是这样的回答……金立之仍旧没有注意”“金立之站得笔直在和太太讲话”“她去买两包烟送给他。听说,战壕里烟最宝贵。她在小巷里一边跑着,一边想着她所要说的话:‘回来的时候,你可不就忘了我,要做个有良心的人,可不能够高升忘了我……’”可知,李妈围着金立之忙里忙外,以眼神和咳嗽声暗示金立之来厨房,但是金立之当作没看见。于是李妈拿出自己攒的钱,飞快跑出去想买两盒烟让金立之带上抽,期待着金立之对她说:等我回来就娶你。然而等李妈回来后,金立之人早已没影了。她在黑黑的巷子里发着烧胡乱地跑着,嘴里说着胡话:金立之,你可不能忘了我,要做个有良心的人。李妈对金立之的感情是一厢情愿的,并没有得到金立之的回应。可见李妈的期待是一厢情愿的,没有对等的回应,所以李妈的期待是“朦胧”的。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抗战的角度不同:《荷花淀》正面书写战争场面,如“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朦胧的期待》只是把抗战作为故事背景,如“就是当她听说金立之也要出发到前方去之后”“听说,战壕里烟最宝贵”“可是上前线去的,钱是有数的”,并没有正面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女性形象的类型不同:《荷花淀》刻画的是在战争中成长为抗日战士的女性群像,如“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朦胧的期待》刻画的是战争影响下爱情悲苦的底层女性形象。小说中的李妈在一家军官家做保姆,她一厢情愿爱着卫兵金立之,在得知金立之要上战场后,她表现得既焦虑又恐慌。善良淳朴的李妈为情人买烟的功夫得到的却是他不告而别的消息,她最后只能将这种感情化作朦胧的期待。表达的主题不同:《荷花淀》讲述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描述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由普通的劳动女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歌颂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朦胧的期待》主要讲述了国民党高级官员家中的女佣李妈一厢情愿爱着卫兵金立之,在得知金立之要上战场后,她表现得既焦虑又恐慌。善良淳朴的李妈为情人买烟的功夫得到的却是他不告而别的消息,她最后只能将这种感情化作朦胧的期待。小说从侧面视角对广大劳苦人民给予关注,凝视着在战争中无奈而绝望的女性的命运,反映战争给底层女性带来的苦难与创伤,表达对底层女性的同情。10. 111.C 12.D 13.(1)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利益方面收复十座城邑,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2)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 14.①如果苏秦如伯夷般廉洁,那他就不会侍奉弱小垂危的燕国。②如果苏秦如尾生般守信,那他就不会前往齐国宣扬燕秦的威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王以万乘下之”中,“王”是句子的主语,“以万乘”是句子的状语,而“下”是名词作动词,表示谦卑地对待,而“之”则是“下”的宾语,因此应在“之”后(即“F”处)断开;“尊之于廷”的主语是前文的“王”,“于廷”则是句子的后置状语,而“尊”是句子的谓语动词,“之”则是动词“尊”的宾语,因此应在“廷”后(即“J”处)断开;“示天下与小人群也”中,省略了主语,“示”是句子的谓语动词,“天下”是“示”的宾语,而“与小人群也”则是句子的宾语补语,表示“示天下”的内容,因此中间不能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迎臣于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郊迎臣”;“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在郊外迎接我/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来。C.“风雨兴焉”中的“焉”是兼词,不是代词。句意: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D.“盛”:都表示兴盛之意。句意:五霸相继兴盛/兴盛与衰亡的道理。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虽然使用了欺诈的手段”错误。根据原文“曾不欺之也”,可知苏秦并没有使用欺诈的手段。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为”,替;“使”,出使;“存”,使……存,使动用法。(2)“趣”,志趣,目标;“固”,本来;“合”,相同。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仿写句子的能力。题干中所给的例句“如果苏秦如曾参般孝顺,那他就不会离开燕国出使齐国”,提炼了原文中“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的信息,并把反问句变成否定句的句式。根据原文“廉如伯夷,不取素准,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可知,关键句是“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而将之转换成否定句式,则可得:如果苏秦如伯夷般廉洁,那他就不会侍奉弱小垂危的燕国。根据原文“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可知,关键句是“信如尾生”和“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 而将之转换成否定句式,则可得:如果苏秦如尾生般守信,那他就不会前往齐国宣扬燕秦的威力。参考译文: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利益方面收复十座城邑,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苏秦说:“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如果满足现状是可以的,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您也不能越过楚国边境,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了。况且我在周地还有老母,离开老母来事奉您,抛开固步自封的做法,谋求进取的策略。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而且我事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事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况且我劝说齐王,确实没用欺诈的手段。只不过游说齐国的其它使者,没有谁像我说得那么婉转变通。即使他们像尧、舜一样贤明,齐王也不肯采纳他们的话。”15.C 16.①中间两联阐述了为人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哲理。②有所为:要保持坚贞自守、正直高尚的人格,无愧于人,合乎天道;③有所不为:不屈己从人、同流合污、丧失立场、沽名钓誉。【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加强了疑问语气”错误,“宁”“岂”表反问,是加强了反问语气。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颔联诗人说自己尽管自由受限,但仍敢于在从谄媚、纷争四起的乱世中独求清名。阐述了人应当不随波逐流,应保持清高和独立的自我的高洁品行的哲理。颈联诗人讲述自己生而无愧,死有天命,不愿追名逐利,“敢”“独”语气坚决语气,表达了俗世中,人应该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快乐的人生哲理。两联结合阐述了为人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哲理。既要坚贞自守、保持高洁,又不屈从,不同流合污。17.(1)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孰、扪、胁、膺、谪、作。18.①促进工程上的突破 ②计算出接收机的具体位置 ③就可以实现实时定位 19.①“指南针”比喻辨别正确发展方向的依据。②“火药桶”比喻容易爆发战争的地方,随时可能引发战争。 20.示例:美国为了解决核潜艇上弹道导弹的导航问题,下定决心要研制一种覆盖全球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最终促成了著名的GPS系统。【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文“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解决核潜艇上弹道导弹的导航问题,下定决心要研制一种覆盖全球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最终促成了著名的GPS系统”可知,美国为了解决核潜艇上弹道导弹的导航问题,最终促成了著名的GPS系统,所以只有有了军事上的需求,才会促进工程上的突破,故此处应该填写“促进工程上的突破”。第二空,结合上文“接收机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计算出自己到卫星的距离是多少”“然而高精度的电子系统却能够准确计算出电波到底跑了多远,可以精确到米”可知,接收机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自己到卫星的距离,那么拿到3颗卫星的导航电文就能计算出接收机的具体位置,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计算出接收机的具体位置”。第三空,结合上句“GPS的优点在于定位速度快,这为实时定位奠定了基础”可知,定位速度快为实时定位奠定了基础,说明只要接收机的计算速度够快,就可以实现实时定位,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就可以实现实时定位”。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并理解词义的能力。指南针是一种判别方位的简单仪器,“导航卫星”也是为我们辨别方向来导航的,把“导航卫星”比喻成“指南针”,根据两者的相似点,其比喻义为辨别正确发展方向的依据。中东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定,容易发生战争,把“中东地区”比喻成“火药桶”,根据“火药桶”容易引发爆炸的特点可知,其比喻义为容易爆发战争的地方,随时可能引发战争。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二:(1)“美国解决核潜艇上弹道导弹的导航问题”成分残缺,缺介词,在“解决”前面加“为了”;(2)“最终促使了著名的GPS系统”搭配不当,“促使……系统”搭配不当,改为“促成……系统”。21.①琳琅满目 ②经年累月 ③价值连城 22.设问。先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再自行回答,表明虬蟠的黄山松并不是自然的生态,而是因山势、峭崖、烟霞、夙雨而形成的,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和“洋洋大观”连,表示展览的盆景又美又多,可填“琳琅满目”。琳琅满目:比喻面前美好的东西很多。②此处结合“有时以至经数十年之辛苦调护方能有成”可知是指培养盆景用时很久,可填“经年累月”。经年累月: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 ③此处主语为“历千百年之盆景古木”,可理解为很贵重,可填“价值连城”。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黄山之松,何以有那样的虬蟠之态?”这是现提出问题,后面予以回答,自问自答,这是设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故可以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再自行回答,“那其实不是……山势……峭崖……烟霞……夙雨……当然枝柯虬曲,甚至倒悬,欲直而不可得”,表明虬蟠的黄山松并不是自然的生态,而是因山势、峭崖、烟霞、夙雨而形成的,这些回答因前面的提问引起读者的重视,从而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23.【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所给两则材料摘编自新近新闻媒体报道,材料一概述了博物馆中镇馆之宝晋升为文创圈顶流的现象,并援引专题调查数据揭示文创破圈所彰显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日益增强的当下社会主潮。材料二叙述了“煎饼霞”的美食创意,它折射出东西方文明互鉴、交流这一深层文化现象。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中国人都运用创新的思维和行动传承文化,让文化走进我们的生活,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围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交融”“文化贴近生活”“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文创产品的出圈”等主题思考并写作,都属于合理范畴。材料后的引导语“上述现象,你怎么看”提示写作时的立意构思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着眼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文明互鉴与交流”等深层含意来挖掘其思想内涵,确定立意。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创新中外之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不管是本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外来优秀文化,都应兼收并蓄,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本着推陈出新、守正创新的原则,让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美走进千家万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参考立意】(1)传承、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焕发生命力。(2)文化传承与创新,关键在于人。(3)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赢得世人的文化他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3(云南、安徽、山西、吉林、黑龙江五省通用)(含考试版、全解全析、参考答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3五省通用卷考试版A4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3五省通用卷全解全析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3五省通用卷考试版A3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3五省通用卷参考答案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3五省通用卷答题卡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云南、安徽、山西、吉林、黑龙江五省通用)(含考试版、全解全析、参考答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五省通用卷考试版A4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五省通用卷全解全析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五省通用卷考试版A3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五省通用卷参考答案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五省通用卷答题卡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1(云南、安徽、山西、吉林、黑龙江五省通用)(含考试版、全解全析、参考答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1五省通用卷考试版A4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1五省通用卷全解全析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1五省通用卷考试版A3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1五省通用卷参考答案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1五省通用卷答题卡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