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2023年高考政治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B卷)(考试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政治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B卷)(考试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近期,元宇宙成为媒介、文艺等领域讨论的热词,尽管元宇宙还仅仅是一种可能的“构想”,被作为元宇宙例证的也大多是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但这充分说明人们对新技术所创造的未来世界的狂喜和担忧。从技术革新的角度看,目前认为元宇宙最核心的标识是虚拟现实,是一种“新技术”带来的“质变”,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虚拟现实设备所制造的神经、身体幻象带来更真实的沉浸感;二是人工智能使得机器设备更加智能化,人文、社会等领域出现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应用;三是生物基因技术更加成熟,人机融合等赛博格(机械化有机体)现象变得更为日常,这些技术将可运用于帕金森、忧郁症等疾病的治疗。现代以来,新技术的革命必然会对原有的社会秩序产生影响,正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现代社会的形态,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所制造的虚拟空间也与现实世界形成新的融合,或者说互联网嵌入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如果未来元宇宙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应用,那么元宇宙究竟是嵌入已有的社会结构,还是逐渐“蚕食包裹”现有的社会形态,这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不过,技术的革命并不必然带来社会意义上的进步,有时候反而会固化既有的社会矛盾。在这个意义上,如何改造元宇宙,使其更好地促进社会自由与平等也是应该思考的维度。基于此,人们对元宇宙有着三重担忧。元宇宙的未来体验经常被类比为网络游戏,玩家进入游戏空间带来双重主体体验:一是高度自主化的主体,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选择不同的“剧情”,如同进入“自由自在”的极乐世界;二是“牵线木偶”般的被动主体,网络游戏里的所有选择都是在既定游戏规则下的可能性,游戏代码和后台数据如同上帝之手一样,使得主体变成了结构主义视野下的丧失主体性的主体,或者说是被意识形态臣服的主体。元宇宙让人们更形象地感受到这样两种分裂的主体状态,自主化的主体幻觉与被系统、算法派定了特定位置的主体。相比文字、美术、电影、电视所呈现的真实幻觉,元宇宙式的虚拟空间更容易“以假乱真”,如同钱学森用“灵境”来翻译虚拟现实,这是分不清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的世界;还如2011年以来英国 Mini系列剧《黑镜子》中很多关于未来社会的黑科技,有一个是意识、精神和思想都能变成可以上传和下载的数字信息,主体在云端将获得永生。元宇宙进一步印证了人们自以为真的“现实”不过是墙上的“阴影”。电脑界面、手机界面成为进入虚拟世界的“接口”。在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各种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人们变成元宇宙公民,在现实世界中处于去社会化、去社交化的状态,这就使得元宇宙变成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替代”。元宇宙让人们生活在具有数字社会性的云端社会,或者说元宇宙重构了新的虚拟社会空间。现代社会中既有的矛盾和问题,在元宇宙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甚至可能被放大和强化。如果换一个思路,与其批判元宇宙带来主体感、真实感和社会性的消失,不如反思元宇宙所塑造的虚拟社会的社会性议题。在大多数关于未来数字社会、信息社会的科幻电影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悖论”:一方面在这些电影中会尽情展示未来科技的发达和智能化,如机器人替代了大部分工作,甚至星际穿越、基因改造也变成现实;另一方面这种未来世界在政治形态和社会结构上却大部分是高度等级化的封建制、奴隶制和殖民制。这成为科幻电影从《大都会》到《阿凡达》《饥饿游戏》《阿丽塔:战斗天使》《沙丘》等科幻电影一以贯之的传统,也就是说人们能够想象一个技术上无比发达的“元宇宙”,却无法构想在社会关系、政治形态上更进步、更平等和更自由的“新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元宇宙的反思依然无法脱离其政治经济学的维度,如果技术所表征的生产力依然无法与生产关系的改造相适应,那么元宇宙也只是旧世界的“镜花缘”,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满足的“欲望”提供一种想象性抚慰。——(摘编自张慧瑜《元宇宙的“洞穴”》)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目前,元宇宙还只是一种构想,但已经给人们带来关于未来世界的狂喜和担忧。B.在元宇宙中,人们将会在感受到高度自主化的同时,被后台系统和算法所控制。C.元宇宙是一种黑科技,因其虚拟空间真假难辨,所以人们将可以在云端获得永生。D.元宇宙是一种虚拟社会,未来,人们可通过电脑和手机进入元宇宙,成为元宇宙公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元宇宙中,人工智能应用将更加普遍,人们将可以通过人机融合治疗一些疾病。B.在现代社会中已然存在的婆媳矛盾,在元宇宙中,不仅存在,还会被放大和强化。C.人们对元宇宙的各种构想存在悖论:科技很发达,但社会关系不够进步、平等、自由。D.如果对元宇宙的反思增加社会性议题,元宇宙就不会是一种设想,而终会成为现实。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技术”带来的三个方面的“质变”是文章论述人们对元宇宙三重担忧的基础。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阐述人们对元宇宙使人失去真实感的担忧。C.结尾补充论证对元宇宙塑造的虚拟社会的社会性议题的反思,深化了中心论点。D.“一是”“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使文章思路清晰,论述更具条理性。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5.有人认为,人们关于元宇宙混淆了虚幻与现实、让主体沉迷其间等反思看似犀利,其实来自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述的“洞穴寓言”故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附:一群被捆缚的奴隶,每日在洞穴中看着墙壁上的影子,认为这些影子就是现实世界,直到有一个人逃离了洞穴,来到地面,看到阳光下的现实,才意识到墙壁上的是现实的影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寓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十八岁的哥哥(节选)陈忠实唰——、唰——、唰——一张粗铁丝编织的双层罗网,用三角木架支撑在沙滩上,他手握一把被砂石赠磨得明光锃亮的钢皮锨,前弓后踮着腿,从沙梁上铲起饱饱的一锨砂石,一扬手,就抛甩到罗网上,于是就发出这种连续不断的、既富于节奏而又沉闷单调的响声。一切都显得十分简单:抛沙取石,卖石头挣钱。只需给手心喷上唾液,摸紧锨把儿,使足劲儿,出力流汗就解决一切问题了。不要精心的谋划,也不必过细的算计,只要一天三顿塞饱肚子,胳膊上有源源不断的力气产生出来就行啰……绕口的数学公式呀,冗长的政治名词的概念呀,堆积如山的数理化习题呀,令人恤恤不安的频繁的考试呀,都像脚印一样留在身后,遥远而又冷寂了,他——18岁的高中毕业生曹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庄稼汉,加入到曹村庄稼汉们庞大的劳动大军中来了。一切既显得简单,也很自然。他背着书包,车架上捆绑着被褥卷儿,网袋里装着脸盆、牙具和杂物,涉过小河,从五里镇中学回到曹村来了。父亲在门口的槐树下,正用一把铁梳子给黄牛梳制着皮毛,抬起头,淡淡地问:“念完了?”“完了”他说,也是波淡的口气,“毕业了。”“大学……考得咋样?”“不咋样”父亲就不再问了,继续用铁梳子梳刮黄牛卧圈时粘在臀部和肚皮上的粪便和土屑。他只精通作务庄稼和养育牲畜,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到一块的粗笨庄稼汉,对于儿子念书和考学的事,大约连问询的话题也找不出来……一月后,他接到一封信,那是高等学校统考成绩通知单。他看了一眼,就塞到裤兜里去了,结果是羞于让人再看一眼,或者告诉他人的。“润娃,心放开!”父亲显然猜透了信的内容,不用询问,就朗声宽慰儿子,“而今考大学跟中状元一样,太难咧!听人说,咱小河一川几十个村子,只考中了一个女子,人说那女子连着考了三年才得中……”“嗯……”他不置可否地应着。“你要是不死心,再念一年,明年再考一回,爸供给你。”父亲说,“爸做那几亩庄稼,还成哩!”“不咧!”润生苦笑着摇摇头,口气却是坚定的,他的高考成绩离得那个录取的分数杠儿,距离太远了。他看着父亲皱皱巴巴的脸颊上的笑纹,反倒难受了,是啊!他供给他念到高中毕业,花了多少钱哪!而他却把好多时间抛洒在五里镇中学的篮球场上了,他断然说:“不用补习了,爸。”“那也好!而今做庄稼,日子也好过了。”父亲轻松地笑着,仍然在替儿子宽解。在他看来,年轻人都想通过念书考试而进入城市,达不到目的的就三心二意,连做庄稼也觉得没意思了。他说:“你看看,天底下的庄稼人有多少……甭在心!”他和父亲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秋收,掰苞谷,掐谷子,随后就在收获过庄稼的田地里播种下麦子,当秋收秋播的忙季一过,父子俩闲不了。“得寻个活儿干呀!庄稼人怎能闲吃闲坐呢?”父亲在灯下抽着旱烟,“整整一个冬天,整整一个春天,到搭镰割麦,地里没活儿。润娃,你得搞个营生呀!”“我早想好了——”润生看父亲一眼,胸有成竹地说,“我要养蜂,爸,我把一本《养蜂学》看得快要背过了。”“哪来的本钱呢?”父亲总是切实地想问题,“一箱蜂要七、八十块,咱能买起几箱呢?养得少,划不着:养得多,又没那么大的本钱……”“给我买一张罗网。”润生早有打算,“我下河滩捞石头,挣下线来买蜂。东场村俺同学家养了十群意大利蜜蜂,他爸不会管理,没赚着利,不想养了。我想把他那些蜜蜂连窝端过来,我今年捞一冬石头,挣的钱差不多够了。”“你爱弄,就去弄那蜂儿去。”父亲从来不违拗儿子,总是顺着儿子的兴趣。他扛上铁锨和罗网,走出自家小院低矮的门楼,下了场楞,下河滩来了。河滩里刚刚落下头一场小雪,冬小麦嫩绿的叶尖翘在薄雪上头,像河岸两边的庄稼人一样,在宽阔的沙滩上,选择一道石头多的沙梁,用三角木架支撑起罗网,用铁锨抛起第一锨砂石,石头撞击崭新的铁丝罗网的第一声响亮的声音,新奇而又陌生,长久地留在他的记忆里。他没有烦恼,倒是很踏实地在曹村门前的沙滩上撑起了自己的罗网。他学业平平,只是个中等生,对于参加高考,本来就缺乏一定要考中的狠劲,结果自然是早可预料的。因为所望不高,失败时也就减轻了痛苦的程度。他喜欢蜜蜂,那个神秘的王国比什么大学现在都令人动心;他喜欢养蜂人的生活,天南海北去赶花采蜜……为了尽快地把东杨村那十群蜜蜂买过来,他现在必须埋头苦干,拼命轮动铁锨,从一锨一锨抛起的砂石中,挣下买蜂的钱来!东杨村那个同学他爸,简直是个大笨熊,把二十多箱可爱的金黄色的意大利纯种蜜蜂,弄死了大半,太可惜了……到他攒下千元款项的时候,就要把那十箱蜜蜂连窝端过来。那时候,他就扔下铁锨和罗网,离开这冬季奇冷而夏天特热的沙滩了……唰——曹润生抛着沙子。他穿一件蓝色秋衣,短头发的运动员平头上,热气蒸腾,红润润的脸膛上流着汗水,可胳膊上并不困乏。下河滩近一月来,最初的不适应重体力劳动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双手已经磨出厚硬的茧子,无论速度和耐力,乃至捉锨扬沙的姿势,都完全可以与任何一位庄稼汉相抗衡了。在篮球场上训练出来的四肢,灵活而轻便;膀阔腰细,行动敏捷,连抛沙提笼倒石头的动作,都带着投篮时的优美的姿势。他抹一把汗,欣赏着不断增高的石头堆子,嘴角常出得意的而又不满足的微笑,像球赛时瞥一眼记分牌上的积分数字的神气。(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塑造人物非常细致,父亲“朗声安慰儿子”、润生“苦笑着摇摇头”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B.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但对儿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关心,“淡淡地问”体现了这一点。C.小说故事简单,但透露出父亲很多的人生哲学,如“而今做庄稼,日子也好过多了”“庄稼人怎能闲吃闲坐呢”、不能“三心二意”。D.小说结尾用“得意的而又不满足的微笑”写曹润生看自己劳动成果石头堆子的神态,并借球赛看积分数字来具体生动地描幕。7.关于曹润生筛沙取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描写了曹润生筛沙取石的工具以及扬沙的动作,直接勾勒出他劳动的画面。B.曹润生认为“抛沙取石,卖石头挣钱”比高中学习轻松,因为出力流汗就能解决问题。C.曹润生以打篮球练就的体魄,筛起沙来得心应手,所以没有对重体力劳动的不适应。D.曹润生认为养蜂人天南海北的生活很精彩,他对此颇为向往,所以不觉得筛沙辛苦。8.小说叙述故事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9.主人公曹润生与我们考生年龄相仿,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内容概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节选自《荀子·致士》)材料二: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三: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B.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C.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D.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不肖”意思相同,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B.材料二中的“爵”是古代的盛酒器,与“爵位”中的“爵”含义不同。C.材料三中“太宗怪其能”的“怪”与《师说》中“其可怪也欤”的“怪”用法不同。D.材料三中“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中的“摄”表示代理官职,这说明马周深受重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荀子认为吸引人才前来归附的根本举措是君主要修明道德,这与“耀蝉”时要“明其火”的道理是一样的。B.材料二中,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虽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但并不妨害君主的霸业。C.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D.材料三中,唐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的二十多件事情,这些事都合太宗心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2)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14.通过材料二中管仲的观点可以推知重视贤人的态度,包括“知而用之”“用而任之”“任而信之”“信而勿使小人参之”等。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上述哪些态度?(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好事近·黄义卿画带霜竹[南宋]高登潇洒①带霜枝,独向岁寒时节。触目千林憔悴,更幽姿清绝。多才应赋得天真,落笔惊风叶。从此绿窗深处,有一梢秋月②。【注】①潇洒:幽静雅致。②末二句意思是作者把黄义卿的画作张挂在屋内墙壁之上。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独向”一词突出了雅致的霜竹与憔悴千林的不同,赞美了它的不畏寒冷。B.虽然“枝”前饰以“霜”字,但“霜枝”指秋天的竹枝,而不是指枝上有霜雪。C.“得天真”意为能画出天然之趣,上阕霜竹“幽姿清绝”就是与它的呼应。D.黄义卿的画作中有霜竹、千林、秋月等,画面动感十足,霜竹可谓栩栩如生。16.本词是如何赞颂画作之美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样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极言他为谋定天下竭忠尽智;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赞美他为北伐中原立下的坚定志向。(2)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3)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文字游戏,《中国诗词大会》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不讲究关键字在诗句中的位置。请以古诗文中常用来抒发情感的“酒”为关键字,写出《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许多的湿地已消失,就像这湿地上的鸟,飞走了,去别的地方安家生息,它们找到了更好的家;就像这湖乡的人,打破守着湖乡过日子的传统,像蓬松的蒲公英种子,风一吹,就散开了,飞到天南地北,扎下根,安下家,就再也不回来了。但总有一些恋根的人,飞得再远,做下再大的事业,终归是会回来的。不回来的,总有不回理由,回来的,也终有回来的道理。湖乡人都理解。远走他乡,在城里扎了根,湖乡人认为这些人了不起,有本事,是子孙们学习的模范;回到家的,湖乡人尊敬他们,认为这些人恋根,有情有义,心像这湖乡的水一样宽广,情像这湿地上的花一样动人。这湿地,你倘或要去寻找,本也是十分方便的,在长江流域的荆州段,你若是见到了一个接着一个的湖,一条接着一条的渠;你见到了水,那么多的水,明晃晃,清幽幽;见到那么多的绿,绿都是堆在水上的;棒槌草、芦蒿、苇子、三角草、水葫芦、莲、菱,高高低低,层层叠叠,各式各样,是长江流域少有的;不用问,这是到湖乡湿地了。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9.第二段用“你”而不用“人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读来富有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隐性饥饿”是指微量营养素的缺乏,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饥饿”,可能没有感觉,___①___。比如,缺钙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缺铁易贫血,缺锌易反复口腔溃疡,缺维生素A 眼睛易干涩……据研究表明发现,“隐性饥饿”与约70%左右的慢性疾病有关,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早衰等。以下几类人尤其要当心:节食减肥者,控制能量的同时,各种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也会减少;素食人群,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利用率特别低,维生素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___②____,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儿童挑食偏食、常吃快餐是导致儿童“隐性饥饿”的重要原因;常熬夜的人,熬夜会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E、B族维生素的消耗;常出差者,在外就餐___③___此类人群一旦饮食失衡,极易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钙。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某些人群,比如孕期、哺乳期、更年期,以及老人也容易出现“隐性饥饿”。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琴人的第一境界是琴技,即古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溪山琴况》谓之“弦与指合”阶段。琴人只有先踏踏实实地把古琴的演奏方法掌握到手,才能向第二境界进军,才有资格去谈论琴艺。琴艺是琴技的一种升华,《溪山琴况》谓之“指与音合”阶段。一个琴人只有在琴技上有了一定的积淀后,才有可能达到这个境界。进入此境界的钥匙,唯有一法:勤奋+天赋+读书,之后才能进入第三境界——琴道。琴道是古琴内在的精神,《溪山琴况》谓之“音与意合”。此时,琴人琴随意走,曲由心动矣。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B卷)-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文件包含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B卷全解全析docx、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B卷考试版docx、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B卷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A卷)-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文件包含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A卷考试版docx、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A卷全解全析docx、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A卷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政治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B卷)(全解全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7,A 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