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新区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新区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新区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新区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新区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新区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新区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18.0分)
    1. 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中一定不含有(  )
    A. 水蒸气 B. 氢气 C. 甲烷 D. 氧气
    2.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氨基酸等简单有机小分子物质的生成和原始生命的诞生场所分别是(  )
    A. 原始海洋和原始陆地 B. 原始大气和原始陆地
    C. 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 D. 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
    3. 下列有关生命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 米勒实验说明在原始的地球上原始大气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C. 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含氧气
    D. 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能实现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4. 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如图是个不同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A地层中不可能出现单细胞生物的化石
    B. A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一定比B地层中的生物化石高等
    C. B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应只有陆生生物的
    D. C地层中水生生物的化石可能比较多
    5. 某农场的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菜青虫,开始使用时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该杀虫刑的药效不稳定
    B. 菜青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
    C. 少数抗药性强的菜青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 杀虫剂使菜青虫的基因产生了抗药性变化
    6. 如图是四种动物之间亲缘关系的图解,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 小熊猫和熊猫的亲缘关系最近
    B. 熊猫和熊食性差别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C. 四种“熊”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不同
    D. 海豚与四种“熊”的生殖发育特点不同



    7. 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A.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
    B. 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
    C. 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 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顺序
    8. 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开始使用火的是(  )
    A. 南方古猿 B. 能人 C. 直立人 D. 智人
    9. 马铃薯甲虫以马铃薯为食。以下是它们两者的进化过程图(箭头表示进化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 B. 甲虫为了取食马铃薯产生耐受毒素的变异
    C. 无毒素马铃薯和不耐受毒素的甲虫被淘汰 D. 马铃薯使甲虫卵块脱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0. 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
    A. 生物常常会为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而发生生存斗争
    B. 虫媒花与某些传粉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这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 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最终抗生素诱导细菌定向发生了耐药性变异
    D. 长颈鹿是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11. 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分子生物学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的顺序
    B. 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
    C. 米勒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无机物到简单有机小分子物质的生命起源学说
    D. 对几类脊椎动物心脏结构的比较就能总结出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
    12. 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 B. 南橘北枳 C. 雨露滋润禾苗壮 D. 草盛豆苗稀
    13. 如图表示几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原始哺乳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定向变异进化为现在的各类哺乳动物
    B. 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生物通过定向的变异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 在现存条件下,原始哺乳动物也可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
    14. 原鸡每年产卵8~12个,现在许多种产蛋鸡每年可产卵200~300个,这种进化的原因是(  )
    A. 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人工选择的结果
    C. 生存环境不同导致的结果 D. 发生变异的结果
    15. 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顺序是(  )
    ①诞生原始生命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③构成独立的体系④形成有机大分子.
    A. ②③④① B. ②④③① C. ③④②① D. ①②③④
    16. 下列不属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是(  )
    A. 水生到陆生 B. 简单到复杂 C. 低等到高等 D. 体型由小到大
    17. 立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礼记•月令》中的解释是:“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 温度 B. 空气 C. 水 D. 光照
    18. 2021年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40周年,参加义务植树已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0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3.04%,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  )
    A. 环境影响生物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生物适应环境 D. 生物相互影响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19. 根据下面的化学进化过程示意图和人类起源过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的物质是        。
    (2)米勒实验证明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图中        (用字母表示)过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原始生命的特征是能实现        和        。
    (4)图中Ⅰ代表        ,它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Ⅱ表示        ,它是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5)在人类进化最关键的阶段中,人类不但能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而且学会了        。
    20. 如图是人与黑猩猩的骨骼特征比较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人的骨骼是        ,人的        骨更发达,利于直立行走。
    (2)图中人的手是        ,人的手比黑猩猩的“手”更        ,人手与黑猩猩的“手”都有节,形状相似。
    (3)黑猩猩的头骨是        ,与人的头骨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人的        大,黑猩猩的颌骨        。
    (4)类人猿与人类的        相似,它们也能用“手”灵巧地拿起东西,大脑比较发达,能表现出喜、怒、哀、乐等表情,还能模仿一些人的行为。这说明什么?        。
    21. 如图所示植物进化历程图,根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植物类群:
    A ______ ,B ______ ,C ______ ,D ______ ,E ______ .
    (2)A类群生活在 ______ ;B.C能够在陆地生活,但生殖过程 ______ ;D.E的生殖过程已经 ______ ,适应了陆地生活.此现象体现了生物 ______ 的进化历程.
    (3)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为原始的种子植物,而现代蕨类植物是由哪类原始植物进化而来的呢?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2. 请将《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黄粉虫会选择明亮的环境生活吗?
    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2)作出假设是:______。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黄粉虫,观察黄粉虫的行为。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黄粉虫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
    (4)分析结果,: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______。
    (5)得出结论。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原始大气的成分,据此解答。
    关键点: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

    2.【答案】C 
    【解析】解: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原始大气在高温、雷电以及紫外线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该学说认为,原始生命起源的后三个个阶段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故选:C。
    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生命的起源的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注意灵活答题。
    【解答】
    ​​​​​​​A、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A正确;
    B、米勒的模拟实验可以证明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没有证明原始地球可以孕育原始生命,B错误;
    C、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C正确;
    D、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能从外界获得营养并排出代谢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等,D正确。
    故选:B。  
    4.【答案】D 
    【解析】解: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近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A、图中显示A、B、C所在的地层依次是晚近到古老,A地层中高等生物的化石较多,但是也可能出现单细胞生物的化石,错误;
    B、A地层中高等生物的化石较多,但是A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不一定比B地层中的生物化石高等,错误;
    C、B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有水生生物的化石,错误;
    D、C地层是较古老的地层,因此水生生物的化石可能比较多,正确。
    故选:D。
    (1)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2)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分布。

    5.【答案】C 
    【解析】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菜青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菜青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菜青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菜青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菜青虫杀死,抗药性强的菜青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菜青虫是抗药性强的菜青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菜青虫抗药性的形成。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菜青虫抗药性增强的原因。

    6.【答案】C 
    【解析】解:A、B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有共同的祖先,其祖先由于某种原因朝两个方向进化,一支进化成了浣熊和小熊猫,一支进化成了大熊猫和熊。可见浣熊和小熊猫有较近的亲缘关系,A错误;大熊猫和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B错误;
    C、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目保持一定, C正确;
    D、海豚和“熊”是哺乳动物,它们都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D错误。
    故选:C。
    通过图中进化树可以看出,四种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他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会根据生物的进化树来分析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7.【答案】D 
    【解析】解: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不是生物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A不正确;
    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但不是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的原因,B不正确;
    C、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不是生物的祖先,C不正确;
    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顺序,是生物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D正确。
    故选:D。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化石的形成以及分布规律。

    8.【答案】C 
    【解析】解:A.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500毫升左右,已能直立行走,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A不符合题意。
    B.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能直立行走,解放前肢,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B不符合题意。
    C.直立人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脑容量接近1100毫升,两足直立行走,手比较灵活,可以打造多种石器,开始使用火,C符合题意。
    D.智人的人类脑容量达1350毫升甚至更大,接近现代人的脑量,能制造石器和骨器,靠狩猎、捕鱼生活。不仅会使用火,还能人工取火,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人类的进化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结合人类进化的历程了解在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9.【答案】B 
    【解析】解: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A正确;
    B、马铃薯甲虫以马铃薯为食,马铃薯甲虫的耐药性变异在使用农药之间就已经产生,农药只是对马铃薯甲虫的耐药性进行了选择,B错误;
    C、无毒素马铃薯和不耐受毒素的甲虫被淘汰,C正确;
    D、马铃薯使甲虫卵块脱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解:A、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A正确;
    B、只有拥有适应于昆虫传粉结构的花才能得到更多的受精机会,才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否则没有受精机会,得不到繁衍。而只有适应花的结构的昆虫才可以采到花蜜得以生存与繁衍,这就是相互选择的结果,B正确;
    C、抗生素选择了细菌耐药性变异,而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长颈鹿的形成是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有利于取食,D正确。
    故选:C。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过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答案】D 
    【解析】解:A、科学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不同生物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研究发现:生物之间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小,亲缘关系越远。A正确。
    B、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因此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B正确。
    C、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正确。
    D、各类脊椎动物心脏,由鱼类的一心房一心室,到两栖动物的两心房一心室,到爬行动物的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不安全的隔膜,再到鸟类和哺乳类的两心房两心室。因此由各类脊椎动物心脏结构可知,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因此,各类脊椎动物心脏结构的比较能直观说明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趋势。D错误。
    故选:D。
    1、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其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其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2、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说明凡是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3、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4、各类脊椎动物心脏结构的比较能直观说明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趋势。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注意灵活答题。

    12.【答案】D 
    【解析】解:“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D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3.【答案】B 
    【解析】解:A、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原始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不同特点,进化为原始的各类哺乳动物,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原始哺乳动物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主动进化。A错误;
    B、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生物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这些都是不定向的  但生物进化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方向是有自然选择决定,所以生物进化是定向的,而生物变异不定向。生物的变异通过不定向的变异适应变化的环境。C错误;
    D、在现存条件下,原始哺乳动物不可以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在内因方面,现在的原始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与古代的原始的哺乳动物不完全相同;在外因方面,现在地球上的自然条件与原始哺乳动物进化时的情况不同,也就是说,现在不具备原始哺乳动物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的条件。D错误。
    故选:B。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综合分析图中的信息,易发现原始哺乳动物是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由原始哺乳动物进化而来。
    此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物种形成。现存的各类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4.【答案】B 
    【解析】解: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原鸡每年产卵只有8--12个,现在每年产卵200--300个,产卵数量大增,这不是生存环境不同和食物不同的结果,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故选:B。
    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
    熟记人工选择的概念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5.【答案】B 
    【解析】解: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高温和宇宙射线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汇入原始海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些独立的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可见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④形成有机大分子→③构成独立的体系→①诞生原始生命,故选项B正确。
    故选:B。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据此解答。
    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研究,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但是绝大多数实验只是集中在第一阶段,有些阶段还仅仅限于假说和推测。

    16.【答案】D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化石在地层中分布.

    17.【答案】A 
    【解析】解:立夏以后温度逐渐升高,因此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故选:A。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8.【答案】B 
    【解析】解:判断属于生物与环境的哪种关系的方法是根据影响结果而定。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鸟有翅膀,鱼有鳍,青蛙冬眠等。环境影响生物:指由于环境改变是生物受到影响,如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生物影响环境:指由于生物的生活使得环境发生变化,如种树可以产生阴凉环境。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3.04%,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故选:B。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涵三个方面: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结合具有的实例分清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影响结果。

    19.【答案】氨基酸  A  个体增殖  新陈代谢  森林古猿  直立行走  用火 
    【解析】解:(1)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原始大气中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氨基酸)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具有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可见,图中:①表示水蒸气、氨气、甲烷等,②表示氨基酸。
    (2)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即图中A阶段。
    (3)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的特征,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4)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可见,图中Ⅰ表示森林古猿。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可见,Ⅱ表示直立行走。
    (5)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故答案为:(1)氨基酸
    (2)A
    (3)个体增殖;新陈代谢
    (4)森林古猿;直立行走
    (5)用火
    (1)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能够证实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主要是化石。
    关键点: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0.【答案】B  下肢骨  B  灵巧  A  脑容量  突出  形态  人类与类人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解析】解:(1)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能直立行走。从题图骨骼看,A黑猩猩的上肢明显长于下肢,而B人类的上肢比较短,下肢骨较粗长,具有粗壮的股骨,有利于直立行走。
    (2)直立行走使得人类的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题图中,人的手是B图,虽然人手与黑猩猩的“手”都有节,形状相似,但是人的手比黑猩猩的“手”更灵巧。
    (3)人类进化的历程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450~530毫升之间;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直立人的脑容量可达1000毫升以上;智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360毫升。可见,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脑容量的增加。题图中,黑猩猩的头骨是A,与人的头骨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人的脑容量大,而黑猩猩的颌骨突出。
    (4)结合题图可知,类人猿与人类的形态相似,它们也能用“手”灵巧地拿起东西,大脑比较发达,能表现出喜、怒、哀、乐等表情,还能模仿一些人的行为,这说明人类与类人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故答案为:(1)B;下肢骨;
    (2)B;灵巧;
    (3)A;脑容量;突出;
    (4)形态;人类与类人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人和类人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差不多完全相同,内脏结构也非常相似,人和类人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几乎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人和猿的共同特征多,亲缘关系近,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类人猿和人类的区别,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掌握。

    21.【答案】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水中;离不开水;完全脱离水的限制;由水生到陆生 
    【解析】解:(1)植物进化历程如图:由图可知:A是藻类植物,B是苔藓植物,C是蕨类植物,D是裸子植物,E是被子植物.
    (2)植物进化的历程为: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由于花粉管的出现,它们的生殖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因此A类群生活在水中;B、C能够在陆地生活,但生殖过程离不开水;D、E的生殖过程已经完全脱离水的限制,适应了陆地生活,此现象体现了生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
    (3)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为原始的种子植物,而现代蕨类植物是由原始苔藓植物进化而来的.
    故答案为:
    (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水中;离不开水;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由水生到陆生;
    (3)原始苔藓植物.
    (1)植物的进化历程:.所以在植物进化历程中最低等的是藻类植物.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3)图中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裸子植物、E被子植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植物的进化历程.

    22.【答案】(1)光照
    (2)黄粉虫会选择阴暗的环境(或黄粉虫不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3)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
    (4)求平均值
    (5)黄粉虫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解析】解:(1)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由于探究“光照条件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因此本实验的变量为光照,除了该变量不同之外,其他条件诸如温度、湿度、黄粉虫数量等(至少写两个)都应保持相同。
    (2)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黄粉虫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作出假设:黄粉虫会选择阴暗的环境或黄粉虫不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3)根据制定的计划可以看出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在铁盘中用一只黄粉虫,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4)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该计算出5次实验结果中,黄粉虫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的平均值。
    (5)根据实验结果,在明亮处黄粉虫的平均值1只,阴暗环境中的平均值9只,可以得出结论:黄粉虫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故答案为:
    (1)光照
    (2)黄粉虫会选择阴暗的环境(或黄粉虫不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3)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
    (4)求平均值
    (5)黄粉虫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多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