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生物高考第28讲 群落及其演替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生物高考第28讲 群落及其演替第1页
    高中生物高考第28讲 群落及其演替第2页
    高中生物高考第28讲 群落及其演替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高考第28讲 群落及其演替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第28讲 群落及其演替,共25页。
    第28讲 群落及其演替
    内容比较——知考向
    核心素养——提考能
    内容要求
    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阐明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3.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4.活动: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生命观念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的观点
    科学思维
    构建种间关系的模式图,总结群落演替的特点
    科学探究
    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与旧教
    材对比
    增:①种间关系新增了原始合作;②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③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④群落的主要类型;⑤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对比;⑥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
    改:①竞争改为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②优势物种和物种组成的变化;③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及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图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几种常见种间关系的比较

    提醒 ①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②种间竞争关系可使处于劣势的种群趋于灭亡,以利于优势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③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玉米秸秆。
    ④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立即导致宿主死亡。
    3.群落的空间结构


    提醒 ①“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②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③其他群落也像森林群落一样具有垂直结构。
    ④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均有分层现象,决定因素不同。
    4.群落的季节性

    5.生态位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竞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3)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5)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1.试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意义。

    提示 既有利于维持物种丰富度,又能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2.什么是立体农业?

    提示 立体农业就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

    考向1 结合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1.(2020·北京卷,10)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
    B.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C.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 C
    解析 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进行研究,因为竞争关系需要在相同的空间中发生,A正确;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B正确;若该调查结果来自同一个区域,则推知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根据上述结果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2.(2021·吉林长春实验中学测试)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兔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兔的K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缺乏食物
    答案 B
    解析 甲(先升先降)表示被捕食者,乙(后升后降)表示捕食者,因此甲表示兔,乙表示狼,A正确;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因此狼的K值接近B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间位置对应的数值,B错误;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气候、食物等会影响兔的K值,C正确;第3年,兔的种群数量很低,狼因为缺乏食物导致数量下降,D正确。

     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考向2 围绕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3.(2020·江苏卷,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答案 C
    解析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不能采用五点取样法,原因是昆虫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B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况,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4.(2021·山东烟台调研)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栖息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
    B.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竞争
    C.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D.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
    答案 C
    解析 不同物种利用的资源可能是相同的,所以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以出现重叠现象,A正确;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种间竞争,B正确;生态位是群落的特征,C错误;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食物资源、天敌或生存空间发生变化,该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D正确。
    考点二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

    1.群落的主要类型

    2.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例如,草原上的植物一般比较耐旱,不耐旱的高大乔木就难以在草原上生长。
    (2)生物之间的相互适应
    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例如,在森林中,许多动物需要植物提供食物和庇护,不少植物则依赖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
    3.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提醒 代替指的是优势种取代,被取代的物种仍可存在于群落中。
    (2)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

    提醒 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1)次生演替的速率比初生演替的速率快(√)
    (2)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可发生优势取代(√)
    (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4)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5)某海岛上的群落因开发旅游,可能会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6)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1.(生产实践)废弃的农田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其原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对阳光和空间的竞争中处于弱势,逐渐被淘汰。
    2.(生产实践)群落演替至森林阶段,其中还能找到苔藓植物、草本植物及灌木吗?请说出你的理由。能。群落演替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一些种群被另一些更占优势的种群取代,而不是完全消亡,即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3.(科学思维)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考向1 通过群落演替类型的分析,考查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1.(2021·河南百校联盟)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此岛屿植被茂盛、风景优美成为了旅游胜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B.在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答案 C
    解析 由于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A正确;在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人类的活动可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正确。
    2.(2014·全国卷Ⅰ,31)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光裸的岩石从未被植被覆盖过,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过的地方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会有植物的繁殖体,该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光裸的岩石演替到具备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过程,而次生演替的起点即具备了基本的土壤条件,形成森林所需的时间较短。(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率变快,且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不变,故演替方向不变。
     “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考向2 围绕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3.(2020·全国卷Ⅱ,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 A
    解析 河水携带泥沙进入大海时,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的过程中,海水逐渐淡化,所以,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为:生长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在淡水环境中→生长在陆地环境中,对应的植物群落演替顺序是②①③,A正确。
    4.(2020·海南学业水平考试,2)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答案 C
    解析 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在争夺阳光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植物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群落替代了一年生草本群落,A正确;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因此灌木群落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较多年生亚灌木群落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该沙地最终演替为多年生灌木群落,灌木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
     
    1.群落演替的相关分析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往往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比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动态平衡时,就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演替不再进行。
    (4)演替终点不一定是最高的乔木阶段
    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最高的乔木阶段。
    2.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分析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
    能量变化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
    减少并趋向于稳定
    物质变化


    考点三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一般用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
    许多土壤动物(鼠妇、蚯蚓、蜈蚣等)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群落水平上研究物种数目
    2.实验步骤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A图):
    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1.(2020·全国卷Ⅰ,6改编)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 A
    解析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数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A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数目越多,丰富度越高,B正确;题述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和CO2等,无机盐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被绿色植物等利用从而进入生物群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正确。
    2.(2021·昆明市摸底检测)有关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生物种群密度时,只能采用估算法
    B.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常用样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C.取样器取样法既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也可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
    D.利用昆虫的避光性等特性,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农田某昆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 当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直接计数法);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比较困难,常用估算的方法,A错误;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通过计数或估算得到的物种数目即为物种丰富度,在已知调查面积的情况下,统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还可以求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用黑光灯诱捕法可以调查农田昆虫的物种丰富度,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D错误。
    重温真题 经典再现
    1.(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 A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种间竞争就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C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不能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D错误。
    2.(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 B
    解析 两个对资源利用方式完全相同的种群生长在一个稳定的、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二者相互争夺氧气、营养物质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3.(2018·江苏卷,13)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 D
    解析 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错误;与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故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4.(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乙作物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结果使害虫a受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正确;作物乙生长良好,可以看出乙与害虫a之间不应是互相抑制,D不合理。
    5.(2020·浙江7月选考,26)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________(填内源性或外源性)调节因素。
    (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_______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________,生物措施有________。
    答案 (1)环境容纳量 外源性 (2)草本 未发生 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 (3)施用除草剂 生物防治
    解析 (1)“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意味着种群密度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有:气候、食物、疾病和捕食等,“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2)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中,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至下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杂草属于草本层。群落演替指的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虽新增了一种杂草,但群落类型并未发生取代,因此没有发生演替。(3)除杂草常用的化学措施为施用除草剂(如生长素类似物2,4-D),而生物措施是用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来进行生物防治的,如人为引入该杂草的捕食者,可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也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35分钟)

    1.(2020·北京等级模考,8)菌根真菌与植物的根系生活在一起形成菌根。其中,菌根真菌R(R菌)可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N、P等元素,R菌只能以脂肪酸为能源物质,但其自身不能合成脂肪酸,所需脂肪酸由与其共同生活的植物甲提供。下列对这两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甲与R菌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植物甲为R菌提供能源物质
    C.R菌与植物甲代谢类型不同
    D.植物甲与R菌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 A
    解析 R菌可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N、P等元素,植物甲可为R菌提供脂肪酸,二者为互利共生关系,A错误;植物甲为R菌提供的脂肪酸为R菌的能源物质,B正确;R菌为异养型生物,植物甲为自养型生物,二者的代谢类型不同,C正确;由题干信息可推测植物甲与R菌共同(协同)进化,D正确。
    2.(2021·河北邯郸质检)下列关于草原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小于热带雨林
    B.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C.草原上的生物可通过捕食等种间关系协同进化
    D.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 B
    解析 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小于热带雨林,A正确;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B错误;草原上的生物可通过捕食等种间关系相互选择,协同进化,C正确;取样器取样法可用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正确。
    3.(2021·湖南四校调研)下列关于初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灌木阶段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
    B.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复杂
    C.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阶段
    D.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答案 D
    解析 适宜环境下,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灌木阶段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正确;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B正确;裸岩上发生的是初生演替,大致要经历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阶段,C正确;适宜环境下,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因此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自我调节能力强,D错误。
    4.(2021·山西师大附中调研)海葵的腕上有刺细胞,可以攻击小鱼虾,获取食物,但它不能移动,取食范围很小;寄居蟹经常受到天敌的侵害,反抗力较弱,为了生存,它经常背着用来躲避的贝壳,让海葵附着在上面,避免被侵袭,海葵也可以得到较多的食物,那么,海葵和小鱼、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种间竞争关系、原始合作
    B.捕食关系、原始合作
    C.捕食关系、种间竞争关系
    D.原始合作、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 B
    解析 海葵攻击小鱼,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海葵和小鱼之间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海葵可以保护寄居蟹免受天敌的侵害,寄居蟹带着海葵移动有利于海葵觅食,海葵和寄居蟹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5.(2021·山东德州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花坛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土层
    物种数
    个体总数
    0~5 cm
    11
    79
    5~10 cm
    4
    20
    10~15 cm
    3
    13
    A.表中数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得出
    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和温度无关
    C.花坛0~5 cm土层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最高
    D.土层中的小动物类型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该研究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A错误;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和温度有关,B错误;花坛0~5 cm土层中小动物物种数最多,丰富度最高,C正确;土层中的小动物类型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D错误。
    6.(2021·山东潍坊统考)下列有关群落季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季节性往往随阳光、温度、水分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
    B.群落的季节性表现在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
    C.不同季节里,有些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变化明显,有些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小
    D.草原上动物的迁徙、海洋中鱼类的洄游等活动与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无关
    答案 D
    解析 阳光、温度、水分的季节性变化是引起群落季节性变化的重要非生物因素,A正确;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表现在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B正确;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环境变化较大,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大,而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环境变化较小,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小,C正确;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可表现在草原上动物的迁徙、海洋中鱼类的洄游等方面,D错误。
    7.(2021·豫北名校联考)如图为北美某湿地草原泽鵟种群数量与田鼠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DDT(一种农药)处理时间。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
    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可能是互利共生
    C.1964年到1969年间田鼠的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
    D.DDT的喷洒对草原泽鵟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对田鼠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由分析可知,泽鵟种群数量增减出现在田鼠种群数量增减之后,因此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A正确;互利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而题图中曲线变化不同步,所以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1964年到1969年间田鼠的种群数量既有下降又有上升,出生率未始终大于死亡率,C错误;由题图可知,喷洒DDT后,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相比,草原泽鵟种群数量骤降,且恢复时间较长,说明DDT的喷洒对草原泽鵟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对田鼠的影响,D正确。
    8.(2021·四川成都诊断)研究结果表明,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图表示珠峰不同海拔高度地段的植被分布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其中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区别这两个群落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珠峰北坡生长着一种珍贵的草本药材——藏旺拉,调查这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该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措施。
    (3)珠峰海拔6 000~7 000 m几乎终年积雪,但近年来在该地段却出现了绿色植物,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温度、地形、土壤湿度 物种组成 (2)样方法 随机取样、适当增加样方面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 (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解析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地形、土壤湿度都会发生改变,因此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区别这两个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物种组成。(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该随机取样、适当增加样方面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等。(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此近年来在题述地段出现了绿色植物。

    9.(2020·山东省等级考试一模,11)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
    C.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 C
    解析 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耐阴植物一般在下层弱光条件下生长,恰好喜欢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B正确;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这是由于海拔不同造成的,体现植被的地带性分布,C错误;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10.(2020·山东省等级考试一模,10)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可知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因此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正确;草方格沙障中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被微生物分解产生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结构,B正确;该过程中人们利用草方格治理沙化土地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改变了演替速度和方向,C错误;草方格可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成活后可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D正确。
    11.(2021·山东泰安联考)下列有关群落中生物适应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导致生物发生适应环境的可遗传变异
    C.群落中的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D.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答案 B
    解析 自然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环境条件只起到了选择作用;变化的环境能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使生物的性状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这属于不遗传变异,B错误;群落中的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植物的落叶能改善土壤的成分和结构,使非生物环境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C正确;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D正确。
    12.(2021·中原名校质量考评)某植物群落最初由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构成。放牧和烧荒后,变为由野燕麦、毛雀麦等一年生草本构成,之后由于鼠尾草、蒿等灌木分泌的樟脑等物质聚集在土壤中,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最终在这些灌木的周围1~2 m范围内形成草本不能生长的裸地。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种间竞争与共生关系
    B.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放牧烧荒和樟脑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D.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使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可知,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的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樟脑可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因此樟脑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而放牧烧荒是人为地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加速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错误。
    13.(2021·河南九师联盟)如图1、2、3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B.植物病毒与植物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如图2所示
    D.图3表示的是种间竞争关系,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1、图2、图3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的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植物病毒与植物间为寄生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是捕食关系,C正确;图3表示种间竞争关系,后期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限制,X的种内竞争会加剧,D正确。
    14.(2020·山东德州期末)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生物适应的结果
    B.光照影响植物的垂直结构,不影响植物的水平结构
    C.从山脚到山顶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位于不同层次中的两种生物不会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 A
    解析 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A正确;光照影响植物的垂直结构,也影响植物的水平结构,B错误;从山脚到山顶植被分布不同,这种分布主要是温度不同造成的,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位于不同层次中的两种生物也会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如分布在不同水层的动物能够竞争水体中的溶解氧,D错误。
    15.(2021·山东青岛调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________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该林海的土壤中生活着硝化细菌和霉菌,其中霉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群落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4)不能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其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使动物群体也有垂直分层现象。(2)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该林海的土壤中生活着硝化细菌和霉菌,其中霉菌在该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3)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现有的气候条件无法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相关课件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第28讲 群落及其演替:

    这是一份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第28讲 群落及其演替,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特征,各种生物种群,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研究群落的核心问题,边缘效应,丰富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8讲群落及其演替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8讲群落及其演替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续上表,群落的季节性,答案D,答案B,答案C,实验流程,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2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2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衣阶段,灌木阶段,被植物覆盖,土壤条件,人类活动,速度和方向,word部分,点击进入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