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观沧海》(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250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1 《观沧海》(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250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1 《观沧海》(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展开专题01 中考必背古诗词之《观沧海》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曹操集》。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②〔临〕到达,登上。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④〔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⑤〔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⑥〔星汉〕银河。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2.文题解读《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了事件“观沧海”,简洁明了。此诗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赏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3.写作背景《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二、主题思想《观沧海》通过描写沧海的宏伟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三、写作特色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没有直接抒情的诗句,而是把情完全包含在景物描写中。描写海上实景,写出了大海的辽阔与壮美,透露出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写虚景,通过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无论是实景,还是虚景,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2.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诗人在写景中,注意结合景物的状态进行描写。如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另外,诗人在写景中,把写实和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如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属于眼前的实景,日月、星汉属于想象中的虚景,有实有虚,创造了虚实相生的开阔意境。四、考点梳理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答:“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答: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5.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是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答: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7.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答: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8、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答: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基础检测(一)重点字词检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二)理解性默写1. 曹操的《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交代地点和事件的诗句),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观沧海》一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3.《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4.《观沧海》中,描写诗人奇特想象(虚写),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抒发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六、真题链接1.【2020·山东高青初三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A.这是一首古体诗。诗歌融情于景,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既表现了大海的雄奇丽壮观,又让人感受到了大海蕴藉的力量。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句所写景物充满生机,由此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涌动的力量。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表达了他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答案】D【解析】D.这句诗是作者的想象,通过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辰的气势表达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所以这是间接抒写作者胸襟,并不是直接抒发。故选D。2.【2020·天津初三一模】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对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D.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答案】C【解析】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故选C。3.【2019·河北初三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B.“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C.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但表明了诗人的志向。D.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于苍凉中又有慷慨。(2)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答案】(1)C(2)(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分。【解析】(1)C项中“但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不正确,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可以抓住“秋风萧瑟”想象秋天的风如何刮,声音如何,景象如何?秋风吹过海面掀起了怎样的风浪?注意想象要具体合情合理。原文诗意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