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己亥杂诗》(其五)(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2504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1《己亥杂诗》(其五)(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2504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1《己亥杂诗》(其五)(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2504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1《己亥杂诗》(其五)(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展开
11.中考必背古诗词之《己亥杂诗》原文诗意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离愁无限,白日西斜,一边吟诗,一边扬鞭东指,眼前是天涯路漫漫。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更护新花。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这是第五首。②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③〔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④〔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文题解读《己亥杂诗(其五)》“己亥”,指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杂诗”指即兴随感而作的无题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己亥杂诗》是诗人于己亥年创作的组诗,一共315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3.写作背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己亥年,时年48岁的作者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写成了七绝315首,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二、主题思想 《己亥杂诗》(其五) 抒发了作者辞官离京时复杂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三、写作特色❶构思巧妙,立意深远。这首诗构思新颖独特,一反历代文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了以前的职位,但是为国家、社会、民众献身的决心始终不变。此诗格调激昂向上,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四、考点梳理1.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的?答:“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以“浩荡”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2.这两句诗中的“浩荡”“白日斜”怎么理解?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这两句诗。答:“浩荡”本指水势浩大,这里形容离愁,以“浩荡”二字,写出离愁的无穷无尽,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愁。“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衬托离愁。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3.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联想到了什么?答:本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本首诗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和奉献精神。 五、基础检测(一)重点字词检测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理解性默写1.《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真题链接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答案】(1)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意思对即可)(2)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解析】(1)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浩荡离愁白日斜”,意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浩荡”是离愁的定语,意指离愁多而广,“白日斜”是对离愁的烘托。(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这两句是抒情类名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的心志,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2019·福建省永春)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营造出一幅广阔无边的画面。B.第二句讲诗人一离开京师,从此便远隔天涯,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绪。C.诗人在第三句中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D.全诗集中反映了诗人离京时的复杂情感和甘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2)本诗前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2)不矛盾。此诗前两句既有舍也有不舍,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两种情感相互交织起来,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解析】 (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B项有误,挥响马鞭表现了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而非“离愁别绪”。(2)此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需要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前两句表达的情感并不矛盾。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3.(2018·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诗歌的一、二两句中以“ ”和“ ”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后心情的 。(2)第三、四句是这首诗的精华,请你作简要赏析。 【答案】 (1)白日斜 天涯 痛苦或愁苦(2)示例一: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示例二:诗歌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红”和“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解析】 (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从“白日斜”和“天涯”两词语可以看出是诗人用环境描写来烘托离愁,由此可见诗人辞官后心情的愁苦。“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而已。由此可断定一空与二空为“白日斜”和“天涯”,第三个空为“痛苦或愁苦”。(2)此题考查千古名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蕴含的思想感情。“落红不是无情物”,这里的“落红”两字。在全诗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诗人的离愁不仅有“浩荡”修饰,“白日斜”烘托,“天涯”映衬,还被动态的,由时时拂面而过的“落红”撩起。这一笔是隐藏在诗内的,因此,“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此时诗人在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许多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答此题,既要答出手法,还要答出情感。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