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共15页。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测试
语文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19期)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节选自《差序格局》,有改动)
材料二:
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已"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节选自《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材料三: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节选《礼治秩序》)
材料四:
年轻寡妇祥林嫂获悉婆母与远亲卫老二欲将自己卖到山里的消息,连夜出逃,后在鲁镇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索,令东家满意。
翌年清明时分,祥林嫂突被婆母和卫老二遣人抢回,卖与山里贺老六强行成婚。祥林嫂认为再嫁是不光彩的,坚决不从,撞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出贺家。
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狼衔走一事,人们始而同情,久之讨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一嫁再嫁,被视为不净不祥之人,加之经历诸种劫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远避。
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 ,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 ,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夫妇苛责,并加驱逐。祥林嫂因捐了门槛依旧没有赎回再嫁的罪愆,万念俱灰,自此流浪行乞。最终,在一个祝福的年夜,倒毙于风雪之中。
(以上是鲁迅小说《祝福》主要内容)
1.下列关于前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像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B.中国传统思想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一方面是平等观念,一方面是宪法观念。
C.在差序社会里没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只是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D.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所以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2.下列关于前三则材料中的论据和论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引用潘光旦对“仑”字的解释,证明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B.材料二中,用贪污的例子论证差序社会里道德和法律因对象关系可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C.材料三主要运用了事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述差序社会里礼治秩序的特性。
D.前三则材料都有引用孔子或《论语》的句子,说明了中国存在长期的乡土社会的传统特性。
3.根据前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个人主义,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B.当下我们仍然重视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因为差序社会结构的架格没有变,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C.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网络的差序社会里,不需要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D.每个人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但他需要“学而时习之”。
4.前三则材料均选自《乡土中国》,综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写作上的特点。
5.鲁迅先生有小说《祝福》,写了祥林嫂在别人忙于“祝福”的时候凄惨地死去了。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分析一下祥林嫂的死因。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选段,完成小题。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 。
6.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逃避现实生活。
B.也就是雨鞋和雨伞,对他来说,使他借此脱离现实生活。
C.也就是雨鞋和雨伞,对他来说,使他借此摆脱现实生活。
D.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篇的“才”字,表示“我”对别里科夫去世的态度不是惋惜而是埋怨。这种一反常情的态度,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段文字从衣着打扮、生活用具、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别里科夫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他封闭保守、胆小孤僻的性格特点。
C.作者主要运用漫画的笔法,借种种怪异的行为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形象,并对他进行了含蓄的讥讽。
D.别里科夫“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既和他胆小懦弱的性格有关,也和当时严酷的统治有关。
8.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者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表达上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惯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衿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翁归 而翁:你的祖父
B.大妻向隅 隅:墙角
C.取儿藁葬 藁葬: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
D.目不交睫 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指睡觉
10.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形若土狗 B.覆之以掌 C.儿涕而出 D.夫妻心稍慰
11.对选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B.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C.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D.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12.对选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名妻得知儿子闯祸后,出惊到怒,严厉地呵责儿子。
B.儿子闯祸,跳井自杀,成名化怒为悲,头撞地,口呼天。
C.成名“喜而收”促织,由忧生喜,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气氛。
D.成名家的喜怒哀乐由促织决定,可见其家命运的凄惨。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菊
罗隐①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②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③。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抵达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自编其文为《谗书》,遭统治阶级憎恶。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始终不第,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②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③行藏:即行止,出行或停止。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岁末的深秋,几枝菊花在篱笆边绽放,它们自我欣赏的姿态触发了作者的诗情。
B.颔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刻画了菊花雪白花瓣、金色花蕊、香气流溢的美丽形象。
C.颔联“裁”“拆”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突出表现菊花的动态之美。
D.“白衣”“青女”写出菊花美丽高洁、不畏寒霜的形象,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
14.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曾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对读书人提出了人生要求。
(2)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写繁华不再,六朝如流水般消逝,如今只有寒烟笼罩衰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人物的命名① 。它固然遵守了中国人命名的传统规范,但更彰显了作家艺术创作上的匠心,二者相辅和成,相得益彰。
《红楼梦》人物命名② ,这是《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一大特色,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大多可以在诗词中找到出典。如,宝玉之名现于岑参诗“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句,林黛玉之名取义于晏几道词“黛含春怨,闲倚栏杆遍。自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宝钗之名取于李义山的“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贾府四位小姐之名也都取自诗词:“展礼肆乐,协此元春”“迎春且薄妆”“一枝两枝梅探春”“长安豪贵惜春残”。史湘云之名取自张籍的“湘云初起江沉沉”。李纨之名也是诗词中化出的,李白《拟古诗》中有“闺人理纨素”句,“理纨”恰谐李纨。
这些主要人物的命名,多隐寓人物的命运结局。如林黛玉之名与她的身世飘零、以泪洗面、命同落花相一致;宝钗之名与她婚后“独梦”,最终“金钗雪里埋”相关;③ ,为她们红颜薄命的预兆;湘云之名正是“水涸湘江,云散高唐”的暗示;李纨之名是她年轻寡居的写照。
若将《红楼梦》取名的种种巧思细加梳理,简直可以写出一部内容翔实的“中国人命名艺术大观”。
16.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哄了半天,孩子这才不哭了。
B.老李说话这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
C.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这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D.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之所以能超过其他生物,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部的东西都知道调理,譬如种植花草,或养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① ,又如自己的寝室,使其清洁整齐,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且要调理,那么对自己更得要经常调理。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调理心思,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一篇文章,如果缺乏条理,只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② 。而心思之条理清楚,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我们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起初心很乱,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敷衍,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写好。
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参考答案:
1.A 2.A 3.B 4.①语言通俗、简洁,本质在于“说理”反复多角度多层面地将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从宏观角度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
②大量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能够更好地看出文化、社会的差异与不同,从而更加鲜明形象地阐述问题的所在。 5.①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祥林嫂只是自己一个孤立的小“圈子”,处于别人“圈子”的边缘或之外,她是“童养媳”,是“女仆”,是“鲁镇的外来人”;
②祥林嫂的经历不被传统的“礼”接受,她是“寡妇”,是再嫁的“回头人”,是“再寡的人”,是“丧子”的人,是违背“伦理”的人。
③正像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死,是死于社会,死于传统思想,死于周围所有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中国传统思想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错误。由原文“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可知,“一方面是平等观念,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是对“个人主义”而言的;
C.“在差序社会里没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错误。由原文“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知,“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是对“中国的道德和法律”而言的,不仅是“道德”;
D.“所以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可知,原文只是说“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并没有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证明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错误。引用潘光旦对“仑”字的解释,仅是对前句的进一步解释,不能证明“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差序社会结构的架格没有变”错误。由原文“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可知,当下我们重视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不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说明差序社会结构的架格发生了变化。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是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等各方面,角度层次是多样的,但是语言是通俗简洁的。
文中以“石子投人水中”来形象地比喻中国的社会结构,又拿“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骂别人贪污”和“自己贪污时夸自己能干”进行比较来说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问题,使阐述的问题形象、清晰。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小说本意是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揭露社会的黑暗根源,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相同的,所以从文本观点出发,来分析人物的悲剧,是完全相通的,即分析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祥林嫂所处的地位。
结合材料“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可知,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祥林嫂只是自己一个孤立的小“圈子”,处于别人“圈子”的边缘或之外,她是“童养媳”,是“女仆”,是“鲁镇的外来人”。
结合材料“祥林嫂认为再嫁是不光彩的,坚决不从,撞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出贺家”可知,祥林嫂的经历不被传统的“礼”接受,她是“寡妇”,是再嫁的“回头人”,是“再寡的人”,是“丧子”的人,是违背“伦理”的人。
结合材料“祥林嫂一嫁再嫁,被视为不净不祥之人,加之经历诸种劫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每凡祭祖供神,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夫妇苛责,并加驱逐”可知,祥林嫂的死,是死于社会,死于传统思想,死于周围所有的人。
6.D 7.C 8.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一种漫画式的夸张,作者是要借这种怪异的外形来凸现别里科夫的荒谬性格,带有强烈而鲜明的讽刺意味。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对他来说”放在“也就是雨鞋和雨伞”前面,与“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衔接更紧密,也符合表达习惯,排除BC;“雨鞋”和“雨伞”都是他的“套子”,是他躲避现实的保护套,因此用“躲避”一词更准确,排除ABC。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含蓄的讥讽”错。文章对别里科夫的讽刺应当是强烈而鲜明的。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及其效果的能力。
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描写别里科夫打扮的怪异,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他也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穿上雨鞋,带者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是因为他胆小如鼠,“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这种漫画式夸张极具讽刺意味,既突显了其性格的荒谬和怪异,又带有强烈而鲜明的讽刺意味。
9.A 10.B 11.C 12.C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翁:你的祖父”错。“而”通“尔”,你。“翁”,父亲。句意:你的父亲回来。
B.正确。句意:夫妻对着墙角哭泣。
C.正确。句意:用草席裹着儿子尸体埋葬。
D.正确。句意:眼睛也没合一下。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B.“覆之以掌”状语后置句,应为“以掌覆之”。句意:他用手捂住它。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蟋蟀跳跃着直接蹦了出来,快得不能捕捉。等抓到手里,已经大腿折断肚子破裂了,一会儿就死了。
“虫跃掷径出”中“出”是“虫”的谓语,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
“斯须”时间副词,修饰“就毙”,应与前面“已股落腹裂”断开,排除D。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气氛”错误。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成名夫妻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
故选C。
参考译文:
成名有个儿子九岁,看到父亲不在家,偷着打开盆盖。蟋蟀跳跃着直接蹦了出来,快得不能捕捉。等抓到手里,已经大腿折断肚子破裂了,一会儿就死了。儿子害怕了,哭着告诉母亲。母亲听说了这件事,脸色变得像死灰一样,十分惊恐地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 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账的!”儿子流着眼泪离开了。
不久,成名回来,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覆盖上冰雪。愤怒地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化怒气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对着墙角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互相望着不吭声,不再有生趣。天快晚了,用草席裹着儿子尸体埋葬。走近抚摸儿子,还有微弱的气息。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儿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的心稍微宽慰一些,只是儿子的神情痴呆,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出不来,话说不出,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从晚上到天明,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他还直挺挺地躺着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身察看,蟋蟀仿佛还在。于是高兴地去捉它,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跳得还很快。他用手捂住它,空荡荡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高又快地跳走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走来走去四下察看,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 成名因它个儿小,认为它低劣。只是来回走着前后察看,寻找刚才追赶的那一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看看它,形状像土狗,梅花纹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
13.D 14.①对菊花的喜爱之情;②对自己屡试不第的命运的伤感之情;③对官场得意的公卿任意排挤文士的不满;④甘为白衣的旷达和坦然。
【分析】1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错误。诗歌颈联中“白衣”代指平民,“千载白衣酒”意为虽是一介平民,但也有饮酒作乐的自由和潇洒;“一生青女霜”是说这一生都遭受寒霜,历经沧桑。这两句作者以菊花自比,饱含了对自己屡试不第的人生命运的慨叹。
故选D。
14.本题考查理学生解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开头两句“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是写:一年将近,本已是万木凋落,百花残尽之时,想不到篱笆旁边的数枝菊花开放了,为凄冷的深秋增添了艳丽的色彩。颔联“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是说: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纤细柔软,金色的菊花,花蕾刚刚绽放,清香就流溢出来。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地予以刻画。所以前四句描绘了菊花悠然自得的情状和美丽芳香的形象,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颈联“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是说:虽是一介平民,但也有饮酒作乐的自由和潇洒,这一生都遭受寒霜,历经沧桑。这两句作者以菊花自比,饱含了对自己屡试不第的人生命运的慨叹。
尾联“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是说:春天的花草你没有必要因为开在春光里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从而轻浮刻薄,其实呀,你开在春天,“我”作为菊花开在秋天,都是天定的,并不是自然厚爱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则是:你们那些官运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这个“白衣”人。作者以警告的口吻告诫春天的花丛不要轻浮刻薄,菊花虽然开在秋天,但菊花和春花各有各的特点。作者借此表达对那些官场得意的公卿的不满,以及甘于享受一介白衣的自由和坦然,表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15.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毅、坼、乾坤、凝。
16.D 17.①体现着中国人的命名艺术 ②与古代诗词密切关联 ③四春姐妹之名合为“原应叹息”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把握能力。
文中“这些”的“这”,是指示代词,指代较近的事物,修饰限制后文的“主要人物”。
A. “这”是这时候,指说话的同时。
B.“这”,口语,这样,这么。
C.“这”,是指示代词,泛指谈话的内容。
D.“这种”的“这”,是指示代词,指代较近的事物,修饰限制后文的“长幼分划”。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本处是说《红楼梦》人物的命名原则,既遵守了中国人命名的传统规范,也彰显了作家艺术创作上的匠心,所以说《红楼梦》人物的命名体现着中国人的命名艺术。
第二处,本处是说《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特色,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大多可以在诗词中找到出典,所以《红楼梦》人物命名与古代诗词密切关联。
第三处,本处是说主要人物的命名多隐寓人物的命运结局,而是她们红颜薄命的预兆的是四春姐妹的命名,而四春姐妹之名合为“原应叹息”,所以可填“四春姐妹之名合为‘原应叹息’”。
18.①就必须调理他。②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 19.①调理外界更不能忘记调理自己。②调理自己不能缺少心情调理。③精力不足(缺乏)就不能调理好自己。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这一段文字是说人类超过其他生物的原因是“调理自己”,语段强调的中心是“要经常调理自己”,根据“如果我们爱惜他”是假设句,再根据“也是一种调理”可知,应填“就必须调理他”。
第②处,语段强调的中心是“调理心情”,根据“因为”可知,此处是因果句的原因部分,再根据“只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可知,应填“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
19.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分段概括段意。
分析第一段,共有三句话,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具有概括性,由“人类之所以能超过其他生物,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对外界我们尚且要调理,那么对自己更得要经常调理”可知,主要意思是“人类要经常调理自己”,用否定句概括是:调理外界更不能忘记调理自己。
分析第二段,共有五句话,其中第一句和第四、五句是观点,中间进行类比论证,故可归纳出主要意思是“调理心情是调理自己的根本”,用否定句概括是:调理自己不能缺少心情调理。
分析第三段,共有三句话,其中前两句是分析,第三句是类比论证,概括出其主要意思是“调理自己需要精神”,用否定句概括是:精力不足就不能调理好自己。
注意:每一段都要用一个否定句表述。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测试
语文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19期)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节选自《差序格局》,有改动)
材料二:
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已"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节选自《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材料三: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节选《礼治秩序》)
材料四:
年轻寡妇祥林嫂获悉婆母与远亲卫老二欲将自己卖到山里的消息,连夜出逃,后在鲁镇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索,令东家满意。
翌年清明时分,祥林嫂突被婆母和卫老二遣人抢回,卖与山里贺老六强行成婚。祥林嫂认为再嫁是不光彩的,坚决不从,撞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出贺家。
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狼衔走一事,人们始而同情,久之讨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一嫁再嫁,被视为不净不祥之人,加之经历诸种劫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远避。
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 ,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 ,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夫妇苛责,并加驱逐。祥林嫂因捐了门槛依旧没有赎回再嫁的罪愆,万念俱灰,自此流浪行乞。最终,在一个祝福的年夜,倒毙于风雪之中。
(以上是鲁迅小说《祝福》主要内容)
1.下列关于前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像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B.中国传统思想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一方面是平等观念,一方面是宪法观念。
C.在差序社会里没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只是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D.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所以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2.下列关于前三则材料中的论据和论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引用潘光旦对“仑”字的解释,证明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B.材料二中,用贪污的例子论证差序社会里道德和法律因对象关系可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C.材料三主要运用了事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述差序社会里礼治秩序的特性。
D.前三则材料都有引用孔子或《论语》的句子,说明了中国存在长期的乡土社会的传统特性。
3.根据前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个人主义,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B.当下我们仍然重视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因为差序社会结构的架格没有变,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C.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网络的差序社会里,不需要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D.每个人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但他需要“学而时习之”。
4.前三则材料均选自《乡土中国》,综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写作上的特点。
5.鲁迅先生有小说《祝福》,写了祥林嫂在别人忙于“祝福”的时候凄惨地死去了。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分析一下祥林嫂的死因。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选段,完成小题。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 。
6.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逃避现实生活。
B.也就是雨鞋和雨伞,对他来说,使他借此脱离现实生活。
C.也就是雨鞋和雨伞,对他来说,使他借此摆脱现实生活。
D.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篇的“才”字,表示“我”对别里科夫去世的态度不是惋惜而是埋怨。这种一反常情的态度,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段文字从衣着打扮、生活用具、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别里科夫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他封闭保守、胆小孤僻的性格特点。
C.作者主要运用漫画的笔法,借种种怪异的行为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形象,并对他进行了含蓄的讥讽。
D.别里科夫“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既和他胆小懦弱的性格有关,也和当时严酷的统治有关。
8.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者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表达上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惯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衿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翁归 而翁:你的祖父
B.大妻向隅 隅:墙角
C.取儿藁葬 藁葬: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
D.目不交睫 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指睡觉
10.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形若土狗 B.覆之以掌 C.儿涕而出 D.夫妻心稍慰
11.对选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B.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C.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D.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12.对选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名妻得知儿子闯祸后,出惊到怒,严厉地呵责儿子。
B.儿子闯祸,跳井自杀,成名化怒为悲,头撞地,口呼天。
C.成名“喜而收”促织,由忧生喜,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气氛。
D.成名家的喜怒哀乐由促织决定,可见其家命运的凄惨。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菊
罗隐①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②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③。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抵达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自编其文为《谗书》,遭统治阶级憎恶。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始终不第,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②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③行藏:即行止,出行或停止。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岁末的深秋,几枝菊花在篱笆边绽放,它们自我欣赏的姿态触发了作者的诗情。
B.颔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刻画了菊花雪白花瓣、金色花蕊、香气流溢的美丽形象。
C.颔联“裁”“拆”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突出表现菊花的动态之美。
D.“白衣”“青女”写出菊花美丽高洁、不畏寒霜的形象,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
14.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曾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对读书人提出了人生要求。
(2)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写繁华不再,六朝如流水般消逝,如今只有寒烟笼罩衰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人物的命名① 。它固然遵守了中国人命名的传统规范,但更彰显了作家艺术创作上的匠心,二者相辅和成,相得益彰。
《红楼梦》人物命名② ,这是《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一大特色,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大多可以在诗词中找到出典。如,宝玉之名现于岑参诗“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句,林黛玉之名取义于晏几道词“黛含春怨,闲倚栏杆遍。自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宝钗之名取于李义山的“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贾府四位小姐之名也都取自诗词:“展礼肆乐,协此元春”“迎春且薄妆”“一枝两枝梅探春”“长安豪贵惜春残”。史湘云之名取自张籍的“湘云初起江沉沉”。李纨之名也是诗词中化出的,李白《拟古诗》中有“闺人理纨素”句,“理纨”恰谐李纨。
这些主要人物的命名,多隐寓人物的命运结局。如林黛玉之名与她的身世飘零、以泪洗面、命同落花相一致;宝钗之名与她婚后“独梦”,最终“金钗雪里埋”相关;③ ,为她们红颜薄命的预兆;湘云之名正是“水涸湘江,云散高唐”的暗示;李纨之名是她年轻寡居的写照。
若将《红楼梦》取名的种种巧思细加梳理,简直可以写出一部内容翔实的“中国人命名艺术大观”。
16.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哄了半天,孩子这才不哭了。
B.老李说话这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
C.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这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D.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之所以能超过其他生物,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部的东西都知道调理,譬如种植花草,或养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① ,又如自己的寝室,使其清洁整齐,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且要调理,那么对自己更得要经常调理。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调理心思,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一篇文章,如果缺乏条理,只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② 。而心思之条理清楚,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我们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起初心很乱,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敷衍,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写好。
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参考答案:
1.A 2.A 3.B 4.①语言通俗、简洁,本质在于“说理”反复多角度多层面地将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从宏观角度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
②大量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能够更好地看出文化、社会的差异与不同,从而更加鲜明形象地阐述问题的所在。 5.①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祥林嫂只是自己一个孤立的小“圈子”,处于别人“圈子”的边缘或之外,她是“童养媳”,是“女仆”,是“鲁镇的外来人”;
②祥林嫂的经历不被传统的“礼”接受,她是“寡妇”,是再嫁的“回头人”,是“再寡的人”,是“丧子”的人,是违背“伦理”的人。
③正像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死,是死于社会,死于传统思想,死于周围所有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中国传统思想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错误。由原文“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可知,“一方面是平等观念,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是对“个人主义”而言的;
C.“在差序社会里没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错误。由原文“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知,“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是对“中国的道德和法律”而言的,不仅是“道德”;
D.“所以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可知,原文只是说“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并没有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证明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错误。引用潘光旦对“仑”字的解释,仅是对前句的进一步解释,不能证明“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差序社会结构的架格没有变”错误。由原文“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可知,当下我们重视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不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说明差序社会结构的架格发生了变化。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是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等各方面,角度层次是多样的,但是语言是通俗简洁的。
文中以“石子投人水中”来形象地比喻中国的社会结构,又拿“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骂别人贪污”和“自己贪污时夸自己能干”进行比较来说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问题,使阐述的问题形象、清晰。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小说本意是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揭露社会的黑暗根源,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相同的,所以从文本观点出发,来分析人物的悲剧,是完全相通的,即分析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祥林嫂所处的地位。
结合材料“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可知,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祥林嫂只是自己一个孤立的小“圈子”,处于别人“圈子”的边缘或之外,她是“童养媳”,是“女仆”,是“鲁镇的外来人”。
结合材料“祥林嫂认为再嫁是不光彩的,坚决不从,撞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出贺家”可知,祥林嫂的经历不被传统的“礼”接受,她是“寡妇”,是再嫁的“回头人”,是“再寡的人”,是“丧子”的人,是违背“伦理”的人。
结合材料“祥林嫂一嫁再嫁,被视为不净不祥之人,加之经历诸种劫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每凡祭祖供神,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夫妇苛责,并加驱逐”可知,祥林嫂的死,是死于社会,死于传统思想,死于周围所有的人。
6.D 7.C 8.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一种漫画式的夸张,作者是要借这种怪异的外形来凸现别里科夫的荒谬性格,带有强烈而鲜明的讽刺意味。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对他来说”放在“也就是雨鞋和雨伞”前面,与“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衔接更紧密,也符合表达习惯,排除BC;“雨鞋”和“雨伞”都是他的“套子”,是他躲避现实的保护套,因此用“躲避”一词更准确,排除ABC。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含蓄的讥讽”错。文章对别里科夫的讽刺应当是强烈而鲜明的。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及其效果的能力。
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描写别里科夫打扮的怪异,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他也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穿上雨鞋,带者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是因为他胆小如鼠,“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这种漫画式夸张极具讽刺意味,既突显了其性格的荒谬和怪异,又带有强烈而鲜明的讽刺意味。
9.A 10.B 11.C 12.C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翁:你的祖父”错。“而”通“尔”,你。“翁”,父亲。句意:你的父亲回来。
B.正确。句意:夫妻对着墙角哭泣。
C.正确。句意:用草席裹着儿子尸体埋葬。
D.正确。句意:眼睛也没合一下。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B.“覆之以掌”状语后置句,应为“以掌覆之”。句意:他用手捂住它。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蟋蟀跳跃着直接蹦了出来,快得不能捕捉。等抓到手里,已经大腿折断肚子破裂了,一会儿就死了。
“虫跃掷径出”中“出”是“虫”的谓语,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
“斯须”时间副词,修饰“就毙”,应与前面“已股落腹裂”断开,排除D。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气氛”错误。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成名夫妻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
故选C。
参考译文:
成名有个儿子九岁,看到父亲不在家,偷着打开盆盖。蟋蟀跳跃着直接蹦了出来,快得不能捕捉。等抓到手里,已经大腿折断肚子破裂了,一会儿就死了。儿子害怕了,哭着告诉母亲。母亲听说了这件事,脸色变得像死灰一样,十分惊恐地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 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账的!”儿子流着眼泪离开了。
不久,成名回来,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覆盖上冰雪。愤怒地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化怒气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对着墙角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互相望着不吭声,不再有生趣。天快晚了,用草席裹着儿子尸体埋葬。走近抚摸儿子,还有微弱的气息。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儿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的心稍微宽慰一些,只是儿子的神情痴呆,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出不来,话说不出,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从晚上到天明,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他还直挺挺地躺着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身察看,蟋蟀仿佛还在。于是高兴地去捉它,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跳得还很快。他用手捂住它,空荡荡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高又快地跳走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走来走去四下察看,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 成名因它个儿小,认为它低劣。只是来回走着前后察看,寻找刚才追赶的那一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看看它,形状像土狗,梅花纹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
13.D 14.①对菊花的喜爱之情;②对自己屡试不第的命运的伤感之情;③对官场得意的公卿任意排挤文士的不满;④甘为白衣的旷达和坦然。
【分析】1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错误。诗歌颈联中“白衣”代指平民,“千载白衣酒”意为虽是一介平民,但也有饮酒作乐的自由和潇洒;“一生青女霜”是说这一生都遭受寒霜,历经沧桑。这两句作者以菊花自比,饱含了对自己屡试不第的人生命运的慨叹。
故选D。
14.本题考查理学生解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开头两句“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是写:一年将近,本已是万木凋落,百花残尽之时,想不到篱笆旁边的数枝菊花开放了,为凄冷的深秋增添了艳丽的色彩。颔联“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是说: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纤细柔软,金色的菊花,花蕾刚刚绽放,清香就流溢出来。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地予以刻画。所以前四句描绘了菊花悠然自得的情状和美丽芳香的形象,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颈联“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是说:虽是一介平民,但也有饮酒作乐的自由和潇洒,这一生都遭受寒霜,历经沧桑。这两句作者以菊花自比,饱含了对自己屡试不第的人生命运的慨叹。
尾联“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是说:春天的花草你没有必要因为开在春光里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从而轻浮刻薄,其实呀,你开在春天,“我”作为菊花开在秋天,都是天定的,并不是自然厚爱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则是:你们那些官运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这个“白衣”人。作者以警告的口吻告诫春天的花丛不要轻浮刻薄,菊花虽然开在秋天,但菊花和春花各有各的特点。作者借此表达对那些官场得意的公卿的不满,以及甘于享受一介白衣的自由和坦然,表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15.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毅、坼、乾坤、凝。
16.D 17.①体现着中国人的命名艺术 ②与古代诗词密切关联 ③四春姐妹之名合为“原应叹息”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把握能力。
文中“这些”的“这”,是指示代词,指代较近的事物,修饰限制后文的“主要人物”。
A. “这”是这时候,指说话的同时。
B.“这”,口语,这样,这么。
C.“这”,是指示代词,泛指谈话的内容。
D.“这种”的“这”,是指示代词,指代较近的事物,修饰限制后文的“长幼分划”。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本处是说《红楼梦》人物的命名原则,既遵守了中国人命名的传统规范,也彰显了作家艺术创作上的匠心,所以说《红楼梦》人物的命名体现着中国人的命名艺术。
第二处,本处是说《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特色,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大多可以在诗词中找到出典,所以《红楼梦》人物命名与古代诗词密切关联。
第三处,本处是说主要人物的命名多隐寓人物的命运结局,而是她们红颜薄命的预兆的是四春姐妹的命名,而四春姐妹之名合为“原应叹息”,所以可填“四春姐妹之名合为‘原应叹息’”。
18.①就必须调理他。②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 19.①调理外界更不能忘记调理自己。②调理自己不能缺少心情调理。③精力不足(缺乏)就不能调理好自己。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这一段文字是说人类超过其他生物的原因是“调理自己”,语段强调的中心是“要经常调理自己”,根据“如果我们爱惜他”是假设句,再根据“也是一种调理”可知,应填“就必须调理他”。
第②处,语段强调的中心是“调理心情”,根据“因为”可知,此处是因果句的原因部分,再根据“只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可知,应填“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
19.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分段概括段意。
分析第一段,共有三句话,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具有概括性,由“人类之所以能超过其他生物,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对外界我们尚且要调理,那么对自己更得要经常调理”可知,主要意思是“人类要经常调理自己”,用否定句概括是:调理外界更不能忘记调理自己。
分析第二段,共有五句话,其中第一句和第四、五句是观点,中间进行类比论证,故可归纳出主要意思是“调理心情是调理自己的根本”,用否定句概括是:调理自己不能缺少心情调理。
分析第三段,共有三句话,其中前两句是分析,第三句是类比论证,概括出其主要意思是“调理自己需要精神”,用否定句概括是:精力不足就不能调理好自己。
注意:每一段都要用一个否定句表述。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