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层训练)(解析版)
展开解密2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A组 考点专练
考向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成分分析
1.(2019·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二月考)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夜行性植食动物,以树叶、果实为食。它不直接从树冠“空投”粪便,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爬到树下排便。研究发现,这种树懒到地面排便时,躲在皮毛里的树懒蛾就伺机在粪便中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专食树懒粪便,而羽化后的树懒蛾又会寻找树懒钻进其皮毛中。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B.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
C.树懒蛾幼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D.三趾树懒不会因为天敌的存在而灭绝
【答案】A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能量流动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A.躲在三趾树懒皮毛里的树懒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说明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和捕食关系,A错误;
B.与从树冠“空投”粪便相比,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B正确;
C.树懒蛾幼虫专食树懒粪便,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正确;
D.三趾树懒的存在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不会因为天敌的存在而灭绝,D正确。
故选A。
2.(2019·河南高三二模)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所示曲线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已知种C为自养生物。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图中的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B→A可表示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一条食物链
B.草原上某植物种群个体数量减少,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应进行随机取样,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C.在图2中,a=c+e+g+h+i.
D.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必须要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中C先增加先减少,B随后增加再减少,A最后增加减少,又因为种C为自养生物,因此C→B→A构成一条食物链;图2表示生产者经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能量的详细去向。
【详解】
A.据分析, C→B→A可表示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一条食物链,A正确。
B. 由于草原上某植物种群个体数量减少,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错误。
C. 在图2中,a=c+b,b=d+e,d=f+g,f=h+i,因此a=c+e+g+h+i,C正确。
D. 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整个生态系统的有机物逐渐增加,所以生产者用于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量必须要大于整个生物群落分解有机物排出的CO2量,D正确。
3.(2019·江西赣州市·南康中学)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 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 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
A.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D.在植物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的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分析】
由题意可知,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是首先形成食物泡,主要是胞吞,胞吞现象体现了膜的流动性。疟原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由此可见,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详解】
疟原虫通过胞吞获取食物,胞吞现象体现了膜的流动性,A正确;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会威胁到细胞生存,B正确;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以孢子生殖、有性生殖、裂体生殖繁殖后代,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消费者,C错误;在植物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D正确。
4.(2019·河南南阳市·南阳中学高二月考)以下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一个池塘的水、泥土等和所有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答案】B
【分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含了该区域所有的生物。
【详解】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也没有涉及到无机环境,因此不能称为生态系统,A错误;
B、一个池塘的水、泥土等和所有生物,包含了该池塘的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所以可以称为生态系统,B正确;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也没有涉及到无机环境,因此不能称为生态系统,C错误;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没有涉及到微生物和无机环境,因此不能称为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5.(2020·湖北鄂州市·高二期末)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观音湖中的所有鱼
③董永公园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百石绿洲中的全部生物
A.②④③ B.②③④ C.①④③ D.①②③
【答案】C
【分析】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详解】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②观音湖中的所有鱼既不是种群(不是同一个物种)又不是群落(没有包括全部生物);③董永公园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④百石绿洲中的全部生物是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属于群落. 故选C。
考向二 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6.(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A. B.
C.甲→乙→丙→丁 D.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最多。据图可知,甲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多,乙和丙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差不多,丁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少。所以A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营养结构的相关内容.关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7.(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详解】
图中最长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所以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
该食物网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两者同化量的比值,即(4200+3780)/31920=25%;B正确。
太阳鱼的同化能量除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部分外,其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本题只有太阳鱼和下一个营养级鲈鱼的同化量,无法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量;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少了必要成分分解者;D错误。
8.(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答案】B
【分析】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级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它们构成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营养级;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
【详解】
A、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
D、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 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B。
9.(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答案】C
【分析】
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其中食物链都从生产者起始。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
A、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正确;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其中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是竞争关系,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错误;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正确。
故选C。
10.(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哈九中高二期末)如下图为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B.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占据三个营养级
C.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蛇的数量减少,狮子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答案】A
【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只有5条食物链,A错误;
狮子在食物网中占据第三、第四、第五共三个营养级,B正确;
野狗和狮子都能以羚羊和斑马为食,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野狗又能成为狮子的食物,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捕食关系,C正确;
由于狮子的食物来源较广泛,蛇的数量减少不会明显影响到狮子数量的变化,D正确。
考向三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与计算
11.(2021·山西晋城市·高二期末)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
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D.图解不仅能体现能量单向流动的特点,还能体现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A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详解】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 A2+B2+C2+D2),A错误;
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如一棵树和这棵树上的昆虫,B正确;
C、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C正确;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D正确。
故选A。
12.(2020·甘肃兰州市·兰州一中高二期中)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
B.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
C.种群数量达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左右捕捞
D.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圈养动物减少呼吸消耗,有利于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分析】
由于种群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发展,其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呈“逻辑斯谛增长”,环境容纳量(K)则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在K时种群密度最大。
【详解】
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由环境所决定,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会下降,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A选项正确;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不同种的物种的共存,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B选项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K之间左右捕捞,最多捕捞至K/2左右时停止,C选项错误;各营养级的生物因呼吸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若能圈养动物降低呼吸消耗,则可以提高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进而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选项正确。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C。
13.(2021·江西宜春市·高二期末)下图1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2·年);图2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图3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据图1可知,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B.据图2可知Ⅳ为分解者,相当于图1中的A,能够利用各营养级转移来的能量
C.图3中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消耗A约25 kg
D.据图可知,图1中的生产者相当于图2中的Ⅰ,相当于图3中的A
【答案】B
【分析】
图2表示能量金字塔,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图3中A为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B和C为第二营养级,B还是第三营养级,D也属于第三营养级,猫头鹰属于最高营养级。
【详解】
照射的太阳能总能量是1500900,其中有1485000没有被利用,因此生产者利用的能量为15900,约占照射能量的1%,A正确;能量金字塔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图2中Ⅳ为第四营养级,B错误;最高营养级猫头鹰增加1千克体重,最少需要生产者的条件是:食物链最短,传递效率最大(20%),即1÷20%÷20%=25kg,C正确;图2中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是生产者,图3中,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D正确。
故选B。
14.(2018·河北保定市·定州一中高二期中)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在甲图生态系统中, 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线虫
B.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乙图中能量金字塔①营养级所有生物包括:藻类、大米草、细菌
C.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二龄幼虫
D.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 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沼蟹数量增加
【答案】D
【详解】
A、在甲图生态系统中, 线虫属于消费者,A项错误;
B、乙图中能量金字塔①营养级的生物为生产者,包括甲图生态系统中的藻类、大米草,不包括细菌,因为细菌是分解者,B项错误;
C、从丙中显示的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图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一龄幼虫(斜率最大),C 项错误;
D、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可促进藻类生长,进而引起沼蟹数量增加,由于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因此沼蟹数量的增加会导致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D项正确。
故选D。
15.(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数量越多,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越低
B.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
C.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越大,各级消费者的体型就越大
D.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多
【答案】B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2、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3、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4、过程: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路:呼吸作用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
5、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
A、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的高低与营养级数量无关, A错误;
B、净生产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生物量实际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所以,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B正确;
C、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越大,各级消费者的体型不一定越大,C错误;
D、食物链越长,在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D错误。
故选B。
考向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16.(2021·遵义市新蒲新区北师大附属高级中学有限责任公司高二期末)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故A正确;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故C正确;a代表植物的光合作用,b、d、g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c代表捕食,e、f代表动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和粪便流向分解者,故B正确;该生态系统在一年中保持平衡状态,a= b+c+e,但是不同的季节不一定保持平衡,如夏季植物正常生长较快,a>b+c+e,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2021·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二期末)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A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18.(2020·福建莆田市·莆田一中高二月考)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 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
C.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析图解:根据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库的双箭头可以初步确定AC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并且所有生物均指向大气,因此C是大气,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并且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
【详解】
A、图中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库,A错误;
B、B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B错误;
C、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还必须包括E,C错误;
D、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A为1÷20%÷20%=25(kg),D正确。
故选D。
19.(2020·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期末)下列有关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的过程中,在K/2之后出现环境阻力,导致增长速率下降
B.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利用信息传递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例如,生物防治中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
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答案】C
【分析】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降低,从开始环境阻力越来越大,A错误;种群不存在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不同生物在水平方向中的分布,B错误;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信息,是生物防治过程,C正确;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生态系统合理利用,D错误。故选C。
20.(2020·江西赣州市·高三期中)下列关于生物圈中“信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在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非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
B.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都需要信息分子和受体参与
C.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人工合成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是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答案】B
【详解】
A、信息可以在细胞与细胞(如激素)、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非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A正确;
B、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都需要信息分子,但不一定都需要受体的参与,如植物胞间连丝是通过通道进行信息交流的,B错误;
C、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开花离不开光照的刺激,C正确;
D、人工合成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是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D正确。
故选B。
B组 专题综合练
1.(2020·广西钦州市·高一期末)有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若Ⅰ为突触的结构,则II、Ⅲ、IV表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若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则II、Ⅲ、IV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若Ⅰ为免疫系统,则ll、Ⅲ、IV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D.若Ⅰ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则II、Ⅲ、IV表示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答案】B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若Ⅰ为突触的结构,则II、Ⅲ、IV表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A正确;若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则II、Ⅲ、IV表示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故Ⅰ为免疫系统,则ll、Ⅲ、IV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故若Ⅰ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则II、Ⅲ、IV表示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D正确。
2.(2020·哈尔滨市·黑龙江实验中学高二期中)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及其关系,图2为其中 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其中有一种为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B.图1中孤为第三、四营养级,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C.图2中 a、b、c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a→b→c
D.图2中 a、b、c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D
【分析】
分析图1:草是生产者,昆虫、鸟、兔和狐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光和二氧化碳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析图2:c数量增加,b数量也随之增加,导致a数量也增加;而c数量减少,b数量也随之减少,导致a数量也减少,说明c的营养级最低.又a、b、c三种生物中有一种为草,所以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c→b→a.
【详解】
在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而不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图1中细菌是分解者,不占有营养级,B错误;图2中有一种是草,草是生产者,草的数量增加(减少),引起其他生物数量都增加(减少),据此判断c是草,食物链关系是 c→b→a,C错误;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个方面,a、b、c 中没有分解者,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
3.(2020·宾县第二中学高二月考)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之前,需进行植被的重建和维持。土壤含氧量、垃圾渗液浓度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在垃圾填埋场上生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B.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
C.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易造成植物根系缺氧
D.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所有植被和栖息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答案】D
【分析】
1、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
垃圾填埋场上存在着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有植被的种子等,因此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植物根系需要从生活的垃圾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如果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B正确;由于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土壤中的有机物需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是细胞呼吸过程,需氧型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会消耗氧,从而造成土壤中缺少氧气而导致植物根系缺氧,C正确;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所有植被和栖息动物以及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4.(2018·河北保定市·定州一中高三期中)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属于Z2
B.图中Z、Y1、Y2、Y3过程表示通过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
C.每年输入生产者的能量,—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在生产者体内,其余能量流向分解者
D.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个种群,若初次捕获60只己经标记,再次捕获20只中有标记的4只,若每只个体平均含4kJ能量,生产者最少应有12000kJ能量才能维持该种群的稳定
【答案】B
【解析】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是初级消费者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即属于图中的Z1,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图中Z、Y1、Y2、Y3过程表示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B正确;每年输入生产者的能量,—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在生产者体内,其余能量包括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和流向分解者,C错误;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个种群,若初次捕获60只已经标记,再次捕获20只中有标记的4只,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60×20)÷4=300只,且每只个体平均体重4kg,则初级消费者为300×4=1200kg,至少消耗按20%传递,因此生产者最少应有1200÷20%=6000kg,D错误。
5.(2019·湖南衡阳市·高二其他模拟)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图1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a~d时间段内,d时种群数量最多,第d年和第e年种群数量相等
B.图1中b~c时间段内,λ值基本不变,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据图2分析可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
D.若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N,则其同化量为N+A2
【答案】D
【分析】
据图1分析,0~a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a~d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在d~e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e年后λ=1,种群数量不变。
分析图2: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生产者的同化量,A1为生产者呼吸散失的能量,D1为生产者的同化量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量,即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2为初级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D2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的量。
【详解】
图1中a~d时间段内,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故d时种群数量最多,在d~e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故第d年种群数量大于第e年种群数量,A错误;图1中b~c时间段内,λ值基本不变,但由于λ>1,说明种群数量仍在增长,故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据图2分析可知,生产者的同化量为W1,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D1,故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C错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量,所以若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N,则其同化量为N+A2,D正确。
故选D。
6.(2019·辽宁辽阳市·高三期末)草鱼是四大家鱼之一,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下图是某人工池塘中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草鱼中的幼年鱼、成年鱼和老年鱼之间存在种内斗争关系
B.由草鱼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占草鱼所同化能量的20%
C.h中有植物固定的能量,d是草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若在自然水域,草鱼同化的能量c除图示流向外,还存在部分未利用的能量
【答案】B
【分析】
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能量+未被利用能量。据图分析,a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表示草鱼摄入的能量,c表示草鱼同化的能量,f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表示用于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h表示粪便,i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g表示分解者。
【详解】
A. 草鱼中的幼年鱼、成年鱼和老年鱼属于同种物种,存在种内斗争关系,A正确;
B. 正常情况下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只能从草鱼获取,由草鱼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占草鱼所同化能量的20%,但根据题图,次级消费者的能量除了来源于草鱼,还有一部分来自饲料,因此由草鱼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小于草鱼所同化能量的20%,B错误;
C. h是草鱼粪便中能量,属于植物固定的能量,d是草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 若在自然水域,草鱼同化的能量c没有全部利用,还有部分未利用的能量,D正确。
二、综合题
7.(2019·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1)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共同进化的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结构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作用以及共同进化的概念,就能准确解答该题。
【详解】(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也是共同进化。
(2)“精明的捕食者”战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8.(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解者的有关知识。分解者是一种异养生物,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吸收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分解者种类很多,有需氧型的,和厌氧型的,有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有微生物和动物,因此利用分解者处理生活垃圾要根据生活垃圾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解者,还要给分解者合适的生活条件。
【详解】
(1)蚯蚓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生活垃圾的性质以确定能分解该垃圾的分解者、选择能分解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者、调整处理垃圾的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等)以便适合分解者生活,快速降解有机物;
(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通常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故对NO3-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9.(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答案】(1)生产者 二、三、四 (2)大型真菌、跳虫 无机盐、CO2、H2O (3)水平 (4)①②⑤ (5) c a-b
【分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方面;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图,其中草本植物、乔木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为消费者,大型真菌、跳虫为分解者。
图2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表示乙的同化量,e、b分别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分别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
【详解】
(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杂食性鸟以草本植物等生产者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以蝗虫为食处于第三营养级,以蜘蛛为食处于第四营养级。
(2)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图1中的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它们可以将有机碎屑分解成CO2、H2O和无机盐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造成了光照强度的不同,使不同地段上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4)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即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因此①②⑤属于东亚飞蝗种群的基本特征,而③④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5)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但是为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b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
10.(2020·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图甲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 乙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 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图甲中_____ (填字母)表示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的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 (填字母)。 第三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小于第二营养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人工鱼塘中鱼的密度大于天然湖泊中鱼的密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该水生生物群落________________随着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时间结构。该水生生物群 落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由 ________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4)____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测防治效果的基础。
【答案】(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2)A d 第二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和部分未利用 (3)通过投入饲料等 方式增加能量输入 组成和外貌 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 (4)种群密度(大小)
【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表示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EFD成分中碳都流向C成分,由此可知C成分为大气CO2库;再根据CD之间的碳可相互流动,推出D为生产者;然后根据DABE成分中的碳都可以流向F,得到F为分解者,进而得出AB均为消费者,E最可能为单独存在的生产者。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h为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量,甲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乙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丙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为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根据前面对甲图的分析可知,图甲中AB均为消费者,其中A能捕食生产者D,所以A表示第二营养级,B表示第三营养级;结合前面对乙图的分析可知,其中第二营养级的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是d。 第三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小于第二营养级的原因是第二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散失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部分未利用的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人工鱼塘有人为投放的饵料,增加了能量输入,所以人工鱼塘中鱼的密度大于天然湖泊中鱼的密度。
(3) 时间结构指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着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了该水生生物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
(4) 种群密度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测防治效果的基础。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4 酶的应用(分层训练)(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4 酶的应用(分层训练)(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4 酶的应用(分层训练)(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4 酶的应用(分层训练)(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层训练)(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层训练)(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成分分析,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与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