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解析版.docx
    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原卷版第1页
    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原卷版第2页
    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原卷版第3页
    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解析版第1页
    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解析版第2页
    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05古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专题05 古诗词赏析
    (一)(2023·盐城盐都第一同体·七年级下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春行即兴①
    李华
    宜阳②城下草萋萋③,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④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①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②宜阳: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③萋萋:草繁茂的样子。④芳树:泛指佳木;花木。
    1.请展开想象,描绘“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的画面。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
    1.树木秀丽无人欣赏,鲜花绽放也自凋落。山路漫长春光无限,空荡静寂只闻鸟鸣。    
    2.这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草萋萋”“花自落”“鸟空啼”等景物渲染出一副荒凉寂寥的氛围,写出了国家遭受动乱后作者愁苦落寞的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
    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本题作答要抓住“城”“草”“涧水”几个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宜阳城下春草茂盛,涧水东流右转向西的春景作答。
    示例:暮春之时,道旁长满了茂盛的野草,铺染开片片翠绿,眼前一片盎然春意,抬头一望,原来已到宜阳城下,路边山涧里的溪水或东或西,任意奔流。
    2.考查表现手法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了衬托诗人凉的心境服务的,以乐景来写哀情,抒发了一种伤感之情,因此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战乱后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宜阳城下草萋萋”中的“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联系注释①写作背景可知,春天的宜阳城下之所以草木茂盛,是因为安史之乱,人们死走逃亡,城市环境无人打理,城中一片荒凉,“草萋萋”写出安史之乱后城内的荒凉破败之景。“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意为: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祖国山河横遭战火后荒凉空寂的无限寂寞愁苦之感。

    (二)(2022·南通海安曲塘片·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
    2.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作用的分析。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用嫩绿、鹅黄两色描绘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诗人用这两句诗描绘出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桃李飘香、鲜艳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景。诗歌的后两句,则写诗人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的,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愁恨。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这样描绘春景,其目的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反衬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2.考查赏析诗句。后两句意为: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不为”“偏能”把东风与春日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作者不直言自己心中的忧愁难以排解,反而却说东风不能“吹愁去”。不直言自己的怨愤悠长,反而却说春日“惹恨长”。借东风与春日两种本为美好的意象,抒发自己心中的愁怨之意,运用曲笔,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感人至深。

    (三)(2022·扬州广陵区·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2.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
    【答案】
    1.诗人寄情于花,寄情于酒,欣喜于花的盛开,左手捻着鲜嫩的花枝,右手高举酒杯,昔日与好友在林中共饮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2.拟人,将花枝与杯人格化,作为诗人提问的对象,突出强调诗人是独自赏花饮酒,表达了诗人当时的落寞心境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加以描绘即可。“左把花枝右把杯”的意思是“左手拿着花枝右手拿着酒杯”,在此基础上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可以想象一下此时作者的心情。据此理解作答即可。示例:春光明媚,杏花盛开。诗人左手捻着花朵繁茂的鲜嫩花枝,右手高高举起酒杯,似乎邀请杏花共饮美酒。回想起昔日与好友在花丛中共饮的景象,是多么的开心难忘啊!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意思是“想问问花枝和酒杯,老朋友为什么不能一起来呢”,该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花枝”和“酒杯”人格化,想问问它们,故人都到哪里去了,不什么不来共赏美景?此时诗人独在异乡,独自面对“花枝”和“酒杯”,心情落寞孤寂,内心充满了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四)(2022·扬州邗江区第三共同体·七年级下册期中)古诗阅读
    秋行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诗歌前两句选取了鸣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__________(季节)__________(画面特点)风景画。
    2.自选角度,赏析“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答案】
    1.秋(早秋) 宁静恬淡
    2.本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一句秋风微拂,溪水静谧流淌的静景,表现环境的宁静,后一句写了秋叶飘落,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的动景,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表现出诗人的闲适宁静心情。动景与静景相辅相成,画面在宁静安逸中更添灵动。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句,抓住主要意象“秋蝉”,可以得知季节为秋,蝉鸣往往在夏秋时节,盛夏最为响亮,秋日渐凉,蝉鸣渐少,深秋至冬,则无蝉鸣,可以得知此时为早秋。诗人于清秋乘兴出游,傍着柳荫,一路信步徐行,喜听那蝉声戛戛,有如弹筝一般。秋蝉长鸣,本是平常之景,不足为奇,可诗人却凝神细听,兴味盎然。究其原因,乃是缘于诗人以闲适之情追求一种野逸之趣,借写闲游听蝉表现出他宁静安恬的心境。这一心情亦可通过“听蝉闲停柳边行(我听者蝉声悠闲地在杨柳边行走者)”推断而出。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意思是:小溪里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忽然刮起里一阵风,吹来的叶子落在小溪里,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平如镜”描写的是静态之景,小溪里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细浪生”描写的是动景,平静的溪水因一叶飞来而失去平静。一道清溪,水平如镜,一片树叶,偶然飞落水面,顿时泛起涟漪。可以想见,诗人闲静的心境此时将随着溪水的波动而产生无可名状的起伏。“细浪生”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动与静的结合十分自然,给之前宁静的画面平添了动态的妩媚感。全诗语言清新易懂,灵动飘逸,将诗人闲静恬淡的心情烘托得淋漓尽致。

    (五)(2023·泰州姜堰实验初中·七年级下册月考)小堰带你品味陆游的家国情怀。请根据诗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①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②又一年。
    [注释]①遗民:指在金占领地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汉族人民。②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1.“五四”青年节到了,小堰联想到这个节日的起源,想再选一篇课文和一首乐曲,与本诗前两句组合在一起,拍一组配乐诗朗诵的视频,与同学们分享。选哪一组合适(   )
    A.诗歌:《春夜洛城闻笛》,配乐:《茉莉花》 B.诗歌:《木兰诗》,配乐:《二泉映月》
    C.诗歌:《逢入京使》,配乐:《龙腾虎跃》 D.诗歌:《黄河颂》,配乐:《黄河大合唱》
    2.小堰认为“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用得很好,但又说不出好在何处。你能否告诉小堰其好处所在吗。
    【答案】
    1.D
    2.小堰,一个“又”字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你知道了吗?
    【详解】
    1.考查诗句赏析。
    三万里河东入海: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在古诗文中“河”特指黄河。故可与诗歌《黄河颂》一组,配乐为《黄河大合唱》。故选D。
    2.考查词句赏析。
    “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是: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联系前句,“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如此,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六)(2023·宿迁沭阳·七年级下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作用的分析。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用嫩绿、鹅黄两色描绘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诗人用这两句诗描绘出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桃李飘香、鲜艳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景。诗歌的后两句,则写诗人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的,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愁恨。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这样描绘春景,其目的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反衬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2.考查赏析诗句。后两句意为: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不为”“偏能”把东风与春日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作者不直言自己心中的忧愁难以排解,反而却说东风不能“吹愁去”。不直言自己的怨愤悠长,反而却说春日“惹恨长”。借东风与春日两种本为美好的意象,抒发自己心中的愁怨之意,运用曲笔,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感人至深。

    (七)(2022·淮安洪泽外国语·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
    2.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并说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山峦重重叠叠,水流曲折回环,草木愈浓,蜿蜒的山径也愈发依稀难认。正在迷茫,怀疑前面没有路之际,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绿柳成荫、花团锦簇的小山村,令人顿觉豁然开朗。
    2.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根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即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示例: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感情理解。
    第一问:根据“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可知,首联描绘了山西村民的热情好客;根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可知,颔联描绘了山西村优美的自然景色;根据“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意思“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可知,颈联描绘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第二问:根据首、颔、颈三联对山西村村民的热情好客、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的描绘,结合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所表达的时刻想重游山西村的愿望,可知,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之情。

    (八)(2022·淮安淮安区·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展现的画面。
    2.“凭君传语报平安”中的“传语”是什么意思?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1.示例: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日,我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传语”的意思是“捎口信”,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解析】
    1.考查描绘诗歌的画面。解答时,首先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抓住主要对象或景物,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故园,指长安和长安的家;路漫漫,路途十分遥远。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也指潦倒不得志的样子。画面示例:离开长安很久了,碰到入京使以后,诗人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只觉得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2.考查诗句的赏析。“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意思是: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结合上一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可知此处写诗人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只能通过“传语”的方式报平安。由此可知“传语”的意思是捎口信。这一句写的是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向家人报平安,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思念家人、不愿让亲人挂念的情感。

    (九)(2022·镇江句容·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宋代诗人陆游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①河,指黄河;②岳,指华山;两者都在金人统治区内。
    1.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____________。“遗民”在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又象征着 。
    3.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但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又有一些差别。请结合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简要说说其不同之处。
    【答案】
    1. 边关 金人占领区的宋朝百姓
    2.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3.前者:“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情绪高亢,慷慨激昂。后者:“又”写出了遗民对王师的期盼,既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也暗含对统治者未能及早收复失地的不满,情感悲壮深沉。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文词语理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轮台”在此代指边疆、边关。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2.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南宋朝廷处境艰难,命运难料,南宋朝廷国事衰微,作者联想到战争的风,国家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作者情感。“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作者命途坎坷,孤独多病,但是梦中仍想投身抗战、为国雪耻,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岁年老力衰,但一想到国势危亡,便情绪高亢,慷慨激昂。
    “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是: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写遗民希望王师早日收复失地,但朝廷却没有作为,收复之日遥遥无期,既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又表现了对统治者未能及早收复失地的不满,情感真挚,深沉悲壮。

    (十)(2022·南京科利华·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①海风:从边地沙漠南海吹来的风。②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③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一作“谁解”。④金闺:对女子闺阁的美称,指家庭。
    1.请赏析第二句中“独”字妙在何处?
    2.请结合三四两句中的主要意象,分析诗人情感。
    【答案】
    1.“独”字细腻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秋日黄昏独上戍楼,感受沙漠寒风凛冽,表现了诗人军旅生活的空寂孤独之感。
    2.第三句以幽怨的羌笛声和多为伤离别之辞的《关山月》名曲,以声写情,第四句反以妻子思“万里”外亲人之语,衬出自己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愁情。
    【解析】
    1.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本诗前两句意为: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沙海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一个“独”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诗人于黄昏时分独自登上“百尺楼”,感受到寒风凛冽的边塞风光的情景,蕴含着诗人长期军旅生活的孤寂愁苦之情。
    2.考查分析诗人感情。“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表现边人的心理。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运用反衬的手法。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十一)(2022·南通海门东洲中学·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雪:指梨花。
    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2.“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解析】
    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作者在写“梨花”时,除了第3句用“一株雪”来设喻外,还运用“梨花淡白”直接对花的色彩进行描写;运用“清明”一词还描绘成型的梨花所形成的清澈明朗的境界。写“柳深青”运用的是衬托的写法,把梨花与柳叶的色彩对比,更加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写梨花已盛开,柳叶已深青。柳絮纷飞之景,说明时至暮春,盛极而衰,春天已一去不返,含有伤春的惆怅之情。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写如此盛景,人生难得看过几回,由梨花盛开感到人生的短促,由此感到无限感慨与惆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十二)(2022·泰州泰兴·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陆游的《对食戏作》,完成下面小题。
    香粳炊熟泰州红,苣甲莼丝放箸空。
    不为休官须惜费,从来简俭作家风。
    注释:①泰州红,一种粳米品种。陆游祖父陆佃曾在宋仁宗年间任泰州知州。②苣甲莼丝,蔬菜。③箸,筷子。
    1.第二句中的“放箸空”三字有何妙处?
    2.宋代主张“以文为诗”,注重诗歌中的义理和旨趣,请结合三、四两句说说你从中领悟到的道理。
    【答案】
    1.①运用动作描写,②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放下筷子饭菜已经吃光的情景(或诗人吃饭之快);③表现了诗人对粗茶淡饭的喜爱和满足。
    2.①三、四两句的意思是不因退官就去省钱,节俭一直是诗人的家风;②良好的家风对人会有潜移默化(自然而持久)的影响,或我们要传承节俭的传统美德。(扣住节俭、家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香粳炊熟泰州红,苣甲莼丝放箸空”,意思是:泰州粳米做成的熟饭,就着满盘蔬菜,转眼间就被吃光了,我满足地放下了筷子。“放箸空”是说盘中饭菜已吃光,放下了筷子。“放箸空”是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吃饭速度之快,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米饭蔬菜等家常饭菜的喜爱之情,对能饱餐粗茶淡饭的知足之感。
    2.本题考查诗句道理的分析。不为休官须惜费,从来简俭作家风”,意思是:我不是因为不做官了就节约花费,而是因为简朴一直是我的好家风。“作家风”是“当作家风传承”的意思。陆游是爱国诗人,个人志趣高雅,对饮食讲求“粗足”,力求清淡。他主张多吃蔬菜,荤菜尽可能少。这样做的目的,“不为休官须惜费”,而是为了培育良好的家风,即“从来简俭是家风”。粗茶淡饭,心中坦然,身体康健,这种生活作风对家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的勤俭节约的好家风,还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

    (十三)(2022·无锡积余·七年级下册期中)诗歌鉴赏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注释】①木兰庙:在今湖北黄冈西一百五十里处的木兰山上。②画眉:描眉,这里指梳妆打扮。③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1.诗歌一、二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2.这首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木兰哪些情感?
    【答案】
    1.虚实结合(想象),塑造了一个既有英勇善战英雄面貌,又有追求美好生活女儿情态的巾帼英雄形象。
    2.表达了木兰的思乡之情和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人物形象。“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可知这是写到的是现实中木兰是征战沙场,但是在梦中还是期待自己可以像女子一样画眉,所以这里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由“弯弓征战作男儿”体现的是木兰的英勇善战的形象;由“梦里曾经与画眉”可知这里体现的是木兰心中追求女子美好的生活的心态。
    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由“几度思归还把酒”可知木兰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由“拂云堆上祝明妃”可知木兰向王昭君敬酒,体现的是希望向昭君那样为国做贡献,并且体现出来的是对于昭君这样的女英雄的赞美之情。

    (十四)(2022·盐城景山中学·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晚
    [宋]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注】①交游:朋友。②笑语稀:代指旧友大都不在世了。
    1.赏析“方惊笑语稀”中“惊”字的妙处。
    2.这首诗使用了以乐景衬哀情(或衬托,或反衬)的艺术手法,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 “惊”字是惊讶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诗人高兴地将美好春景指点给身边的朋友看,但回应的仅是稀疏的几声赞叹声,写出了身边友人越来越少,表现了诗人心理的巨大反差和伤感之情。
    2.前四句描写了池塘边柳树长条低拂,美丽的蝴蝶随落叶飞舞,燕子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轻轻掠过等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描写有力地反衬了后四句中表现的诗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对美好时光将逝的伤感之情,情景交融。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方惊笑语稀”意思是“方如梦醒明白同行赏春的老友少了”。诗人看到“池上柳依依”“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的美好春景,高兴地将其指点给身边的朋友看,本来还以为与往年一样得到了片回应声,但却仅是稀疏的几声赞叹声。这巨大的反差,使诗人从对美景的陶醉中惊醒,猛然意识到一些朋友已逝世,身边的朋友一年比一年少了,一阵孤寂悲伤之感不禁袭上心头。这一“惊”字,把诗人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诗人感慨于时光匆匆,很多好友已逝,自己也到暮年,渐渐衰老,不由地伤感起来。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题干已指出赏析的角度:以乐景衬哀情(或衬托,或反衬)的艺术手法,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解答本题要抓住“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本质。首先分析作者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然后分析这些景物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作用。前四句写景,描写了一幅晚春的美景图:池塘边柳树长条低拂,美丽的蝴蝶随落花飞舞,燕子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轻轻掠过。这些景物描写有力地反衬了后四句中表现的诗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对美好时光将逝的伤感之情。“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晚春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日之终止,倚杖于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满了寂寥哀伤之情,表现的是诗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对美好时光将逝的伤感之情。最后一句用景语作结,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感慨时光的飞逝的同时,又传达出一种孤独忧伤之情。

    (十五)(2022·盐城东台第二教育联盟·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蛱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_”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答案】
    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 “花落尽”
    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分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 为前两句,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因此此题填“麦花雪白”或“菜花稀”都算对;高诗是一首描写晚春时景的田园诗,但是清 晰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句则是后两句,通过百花尽落来展现暮春时节的景象。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高诗中“无人”和“惟有”形成了对比,后两 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 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高诗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哇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 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十六)(2022·盐城东台六校·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
    又踏金牛顶上行,海风飞舄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释】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⑤迓(yà):迎接。
    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2. 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解析】
    1.试题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本题作答要抓住颔联“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中的“瀑”“鸡犬”和“晴”“夜”等意象,来描绘云台山优美的景色作答即可。
    2.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从“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描绘的云台山优美的景色看,表达了诗人对云台山美好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从“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叙写了朋友重逢的欣喜之情;从“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写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表达了作者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据此理解作答。

    (十七)(2022·无锡经开区·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②临圻:临近曲岸的地方,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1.试分析首句的作用。
    2.三、四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点明送别的地点:渡头,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    
    2.比喻、拟人,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友人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
    【解析】
    1.考查赏析诗句的作用。首句意为: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首句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考查赏析诗句。后两句意为: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第三句运用比喻,把相思比作春色。第四句运用拟人,“送”字把春风人格化。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远行友人的依恋与牵挂之情。

    (十八)(2022·宿迁宿迁地区·七年级下册期中)诗歌赏析。
    思归
    韦庄
    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
    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
    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
    【注释】①暖丝:温暖春日中新绿的柳枝。②断:不连续,断开。③垂:垂落、垂下。④子期:钟子期,春秋时代楚国人,精通音律,俞伯牙挚友。吕安: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落拓不羁,恃才傲物,“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与他是至交。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第三联展现的画面。
    2.仔细品味颔联,说说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绿野垂杨,樱桃再次红遍;岸边汀草,复又染绿芳菲。
    2.借景抒情/对比/以乐景衬哀情,用“见花”“闻乐”来反衬诗人内心的凄凉寂寞,表现羁旅漂泊的悲苦。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思”和诗中的“归去好”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同时注意第三联景物描写和第四联典故的作用。第三联“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正常的用法常常是樱红草绿,诗人通过“红“和“垂”及“绿”和“染“这种巧妙地搭配,意指时光流逝,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心情。
    示例:红花飘落在地上,岸边的樱桃又熟了,小草又重新生长出来,绿色染遍了洲渚。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及作用分析。先弄明白这两句诗的大意:在外地见到鲜花终感寂寞,到异乡听见音乐更觉凄凉。再进一步思考:鲜花、音乐都是美好的事物,诗人为什么会感到寂寞、更觉凄凉呢?结合诗的题目“思归”不难理解,这两句写是写思归之情和羁旅之愁。鲜花、音乐虽然可以悦目娱耳,但却是在“外地见”、“异乡闻”,不但不能引起美感、乐感,反而抽绎出许多离丝别绪,使游人客子“终寂寞”、“更凄凉”,平添更多的忧愁。从表达技巧上看,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把长期客居他乡,思归而不得的孤单寂寞和惆怅伤感之情表达得更加情蕴至深。这也是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写法。

    (十九)(2022·宿迁宿城区·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下面陆凯的《赠范晔诗》,回答问题。
    赠范晔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①驿使:送信的邮差。②陇头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③聊,姑且。
    1.这是一首( )
    A. 边塞诗 B. 田园诗 C. 赠友诗
    2.首句一个“_______”字,推动全诗情节的发展。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
    3.梅花开了,小明很想念南京的小学同学小亮,他给小亮发了一条微信:一张梅花图片及“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两句诗。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
    【答案】
    1.C
    2.逢
    3.合适,表达思念之情,礼物虽轻,但高雅脱俗,体现纯真美好的友谊。
    【解析】
    1.根据诗题“赠范晔诗”可知,范晔是作者的友人,“赠”是赠送之意,所以这是一首赠友诗。故选C。
    2.考查词句赏析。首句意为: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逢”为遇见之意。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故应填“逢”。
    3.考查诗句赏析。这两句诗意为:江南没有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其实江南并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小明这样做,既传达了礼经情义重,又表达了他对相聚的期盼,格调高雅,所以这样做是合适的。

    (二十)(2022·常州·七年级下册期中)阅读王昌龄的《送魏二》,完成下列题目。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个“______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身上的寒冷与应心的凄凉,“湘月”与“梦里长”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感受。
    【答案】凉 孤独、寂寞,对友人的思念与惆怅。
    【解析】
    第一空:考查词句赏析。“江风引雨入舟凉”意为: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第二空:考查赏析作者感情。后两句意为: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忆君遥在潇湘月”,友人身在潇湘,只有“明月”相伴,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之情。“梦里长”,长得是“清猿”的啼叫,猿啼凄苦,让作者心生惆怅,这份惆怅来自于友人的远行,也来自于对友人的思念。所以“潇湘月”与“梦里长”抒发了自己的孤单寂寞,和对友人的思念与惆怅之情。

    (二十一)(2023·泰州第二中学附属初·七年级下册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九日送别
    王之涣(唐)
    蓟庭①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②飞。
    【注释】①蓟(jì)庭:蓟地的庭院。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②断蓬:断梗飞蓬,喻漂泊不定。蓬,即蓬蒿,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干枯,风吹折断而飞。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歌。在中国古代,重阳节也被称为“九日”。
    B.这首诗的首句“蓟庭萧瑟故人稀”,点明了登高送别的地点是在蓟州边极荒凉萧瑟之地。
    C.第三句中的“暂”字,既有诗人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又含有暂时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的复杂情感。
    D.全诗抓住暮春的时令特点,表现送别者与被送者双方“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凄心情。
    2.末句“明朝应作断蓬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作者以“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了诗人和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和即将离别的悲伤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D.“暮春的时令特点”错误,从“九日”“登高”“芳菊酒”“断蓬飞”看出全诗抓住的是秋天的时令特点写的。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明朝应作断蓬飞”的意思是: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就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断蓬”,就是飞蓬,交代了季节是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这也是一种暗喻,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和对即将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十二)(2023·泰州靖江靖城中学·七年级下册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B.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C.尾联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D.全诗从视觉、触觉的角度写景,动静相衬、明暗交织;融情于景,处处景语皆情语。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的妙处。
    【答案】
    1.D    
    2.运用了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的手法,雨住风清,秋蝉嘶鸣;松桂飘摇,秋意横生。偌大的禅智寺,单调的秋蝉声如噪,微弱的秋风声可闻,足见环境寂静,以声衬静,闹中见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凄清;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综上分析可知,本诗没有从触觉的角度写景。
    故选D。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运用了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的手法。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以声衬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相关试卷

    专题05 诗词赏析(三大类型)30题-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诗词赏析(三大类型)30题-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5诗词赏析三大类型30题-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05诗词赏析三大类型30题-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古诗词赏析-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5:古诗词赏析-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5古诗词赏析-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05古诗词赏析-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作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9:作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9作文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docx、专题09作文原卷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题训练与模拟测试江苏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