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共20页。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沿线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前代或当朝的名胜古迹,这些古迹既包括了以秦汉长安宫殿群为代表的政治性遗迹,也包含了以骊山、华山、陇山、玉门关等为代表的自然及军事遗迹,同时还含有以莫高窟等为代表的颇具宗教文化性质的遗迹。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各类遗存多依据行政区划进行孤立、散点、分段式研究,缺乏将其置放于统一的文化视域中予以综合、全局性观照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们的存在价值。
丝路沿线的各类古迹遗存作为文化存在的活化石,是内涵相对稳固,且与书面表达(抄本、刻本)相联系,并左右行走其上之文人文学创作的重要书写对象和载体。新文化地理学认为,现实世界的文化并不完全依靠对其物理特征的记录来呈现。不仅如此,事实上,相关的文学创作更多的还借助对各类遗迹的描写再现主体心中的世界,通过对某处古迹的辨认,借助想象和记忆,进行精神领域的场景复原。丝绸之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快车道和高速通道,既具有向外的辐射力,也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丝路沿线看似分散的诸多人文遗存,最终却因这条通道的存在而内在地具有了各种联系。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特定地理位置的具体人文遗存,首先需要将其置放于丝路文化交流的语境下予以处理,并力求呈现其动态的意义而非静态的孤立存在,力求将微观局部研究统摄于宏观视野之中,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使丝绸之路不仅呈现出政治、商贸、文化交流快车道的面貌,也展现出其文学创作和交流之高速通道的特征。
具体而言,隋唐时期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如韩休《驾幸华清宫赋》、李白《明堂赋》、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赋作所书写的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唐代文学对此地遗存的描写,还多“以汉喻唐”,体现唐人豪迈进取的精神和文人疆土意识的拓展。最后,西城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
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使之在唐代获得了文学新生。
总体而言,丝路沿线的文化遗存与文学书写存在着互涵关系。文化遗存内涵左右着隋唐文学的西域书写,而与此同时,此种书写,由于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在一定程度上又对西域相关文化遗存之内涵的丰富与层累有推动之功。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路沿线名胜古迹众多,种类多样,涉及自然、政治、历史、宗教等领域,对文化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B.如果将丝路古迹放在统一的文化视域中予以综合、全局性观照,可能会挖掘到它们更多的文学意义、文化价值。
C.新文化地理学认为,现实世界的文化强调要对各类古迹之物理特征进行记录和呈现,从而真实地还原书写对象。
D.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丝路的存在使得看似分散的诸多人文遗存内在地具有了各种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丝路沿线的古迹遗存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隋唐时期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B.本文从古迹遗存的研究现状谈起,侧重从古迹影响和文学文本主观性两个方面阐释研究的意义和方向。
C.在阐述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时,从共时性角度,将此古迹线路切分为关中、河西走廊、西域三个单元。
D.本文论证技巧丰富多样,通过引用、举例、假设等论证手法,使得论述说理深入浅出,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相应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迈克•克朗认为,我们可以借助文学作品了解到作家对地方的客观描述。
B.唐人豪迈进取的精神和文人疆土意识的拓展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
C.诗文中“楼兰”意象被反复吟诵,说明文学创作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D.丝路沿线的文化遗存与文学书写存在着互涵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迎着十一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4个月的时候,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
“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
“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
“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情的花吧?”
“不!”珊德拉脱口而出,“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
“我知道什么对您最合适了。”店员接过话来说。
珊德拉大感惊讶。这时,花店的门铃响了起来。“嗨,芭芭拉,我这就去把您订的东西给您拿过来。”店员一边对进来的女士打着招呼,一边让珊德拉在此稍候,然后就走进了里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没过多久,当她再次出来的时候,怀里抱满了一大堆的绿叶、蝴蝶结和一把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齐齐,只是上面一朵花也没有。
珊德拉狐疑地看着这一切,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谁会要没有花的枝子呢!她以为那顾客一定会很生气,然而,她错了。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员道谢。
“嗯,”德拉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变得有点结结巴巴的,“那女士带着她的……嗯……她走了,却没拿花!”
“是的,”店员说道,“我把花都给剪掉了。那就是我们店里的特别奉献,我把它叫做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诉我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吧?”珊德拉不理解地大声说道。
“3年前,当芭芭拉走进我们花店的时候,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店员解释道,“当时,她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我的丈夫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店员继续说道,“我一生当中头一回一个人过感恩节。我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
“那你怎么办呢?”珊德拉问道。
“我学会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店员沉静地答道,“我过去一直为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但是,这次厄运降临的时候,我问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这时,又有人走了进来,是一个头顶光秃的矮个子胖男人。
“我太太让我来取我们的感恩节的荆棘花束——12根带刺的长枝!”那个叫菲利的男人一边接过店员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用纸巾包扎好的花枝,一边笑着说。
“这是给您太太的?”珊德拉难以置信地问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知道您太太为什么会想要这个东西。”
“哦,不介意……我很高兴你这么问,”菲利回答道。“四年前,我和我太太差一点儿就离婚了。在结婚四十多年之后,我们的婚姻陷入了僵局。但是现在,我们总算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又和好如初。这儿的店员告诉我,为了让自己牢记在荆棘花束里学到的功课,她总是摆着一瓶子的玫瑰花枝。这正合我意,因此就捎了些回家。”
“我诚挚地向你推荐这一“特别奉献””菲利一边付账,一边对珊德拉说。
“我实在不知道我能不能够为我生命中的荆棘感恩。”珊德拉对店员说道,“这有点儿……不可思议。”
“嗯,”店员小心翼翼地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上帝的慈爱和帮助,我、芭芭拉,还有菲利夫妇,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因此,不要恼恨荆棘。”
眼泪从珊德拉的面颊上滑落,她抛开她的怨恨,哽咽道:“我要买下这样一束带刺的花枝,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你只要答应我把你内心的伤口治好就行了。这里所有顾客第一年的特别奉献都是由我免费赠送的。”店员微笑着递给珊德拉一张卡片。
珊德拉打开卡片,上面写着:我的上帝啊,我曾无数次地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谢你,但却从来没有为我生命中的荆棘而感谢过你。请你教导我关于荆棘的价值,通过我的眼泪,帮助我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
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
(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交通事故中失去自己怀孕4个月的孩子、丈夫也失去了工作的珊德拉,感恩节这天不知不觉来到花店时,内心是十分崩溃和困惑的。
B.“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店员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令人深思。文中类似的语言描写不止一处。
C.卡片上的“玫瑰”与前文“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遥相呼应,而“荆棘”则象征着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挫折、不幸和苦难等等。
D.小说结尾写到“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表明芭芭拉和菲利夫妇的不幸经历,以及店员赠送的特别奉献将她内心的伤口已经治好了。
5.小说全篇主要由人物的对话描写构成,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6.对于文中的画线句“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上下文及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上诏耿弇进讨张步。冬十月,张步闻耿弇将至,使其大将军费邑军历下,又令兵屯祝阿,别于泰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之。奔波河,先击祝阿。自旦攻城,未中而拔之。故开国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费邑分遣弟敢守巨里。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陈斩邑,既而收首级以示城中,城中凶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复收其积聚,纵兵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时张步都剧,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菑,相去四十里。弇进军画中,居二城之间。弇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菑名虽大而实易攻,乃敕诸校后五日会攻西安。蓝闻之,晨夜警守。至期,夜半,弇敕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菑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攻临菑,西安必救之,攻西安,临菑不能救,不如攻西安。”弇曰:“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为备,方自忧,何暇救人?”遂攻临菑,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惧,遂将其众亡归剧,弇乃令军中无得虏掠,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飞矢中弇股,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至暮,罢,弇明旦复勒兵出。耿弇复追张步。步奔平寿,苏茂将万余人来救之。帝遣使告步、茂,能相斩降者,封为列候。步遂斩茂,诣耿弇军门肉袒降。弇传诣行在所,而勒兵入据其城。弇为将,凡所平郡四十六,攻城三百,未尝挫折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齐》)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
B.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
C.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故/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
D.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为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又名岱宗、岱岳、东岳,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祭告天地。
B.蓐食,早晨未起在床席上进餐,谓早餐时间很早。蓐,陈草复生,引申为草席。
C.肉袒,去衣露体。专指在战争中失败一方以此表达甘愿受罚、真心投降的行为。
D.行在所,也称“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弇攻破祝阿城用时很短,早晨开始没到中午就攻克了,并且故意打开围城一角让这里的守军逃往钟城,使钟城守军恐惧,最终钟城守军弃城逃窜。
B.耿弇下令三天后全力攻打巨里城,并私下让俘虏逃回去告诉费邑攻城时间,果然费邑三天后亲率三万多精兵救援,结果被占据有利地势的耿弇斩杀。
C.在讨论军队是先进攻西安还是临菑时,耿弇认为,西安守军听说要进攻他们,很是担忧自己的处境,所以他们即便听到要进攻临菑也无暇顾及。
D.逃到平寿的张步迎来率领一万多士卒来救援的苏茂,但认为终将失败的张步却斩杀苏茂投降,耿弇就把张步送到光武帝那里,自己整顿军队进驻平寿。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弇复收其积聚,纵兵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
(2)弇乃令军中无得虏掠,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注]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蜃:大蛤蜊。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透过淡烟疏雨的间隙射到水面的场景,清新可人。
B.江面经雨水一洗,在夕阳的照耀之下愈发新鲜明净,风从水面阵阵袭来,给人凉爽之感。
C.诗人所见之景鲜奇壮美,于是欣喜地取出家中描绘该景的图画,在上面题诗寄给朋友。
D.此诗写景层层铺设,抒情则既寓情于景,又涵咏在尾联的点题句中,令人读之有味
12.本诗是怎样凸显题目中的“鲜奇”二字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__________,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伟大的民族精神,由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__________。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的心灵没有归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__________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之魂。正如鲁迅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说书唱戏劝人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__________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团圆佳节里看似烦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黄钟大吕 星火燎原 而是 衍化
B.九鼎大吕 薪火相传 更是 衍化
C.黄钟大吕 薪火相传 而是 演绎
D.九鼎大吕 星火燎原 更是 演绎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也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B.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C.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更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D.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更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B.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C.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D.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① 。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暴殄天物。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②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16.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 引用 拟人 B.比喻 引用 夸张
C.借代 排比 夸张 D.借代 排比 拟人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花会笑,也会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名著是传世的经典之作,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重要的作用。高中必修教材向高中生推荐10部中外名著,它们是:《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谈美》《哈姆莱特》《三国演义》《堂吉诃德》。
请从中选择两部名著,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阅读名著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名著,把握名著间的相关联系;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D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现实世界的文化……还原书写对象”曲解文意。原文为“新文化地理学认为,现实世界的文化并不完全依靠对其物理特征的记录来呈现。不仅如此,事实上,相关的文学创作更多的还借助对各类遗迹的描写再现主体心中的世界,通过对某处古迹的辨认,借助想象和记忆,进行精神领域的场景复原”,由此可知,现实世界的文化并没有“强调要对各类古迹之物理特征进行记录和呈现”,“从而真实地还原书写对象”也是错误的,原文是“借助想象和记忆,进行精神领域的场景复原”。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项,“假设等论证手法”错。文章没有运用“假设”论证,本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项,“客观描述”偷换概念。原文说“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简单”不能等同于“客观”,此观点更强调作品蕴含的主观性。
B项,“形成了”强加关系。原文只说“‘以汉喻唐’,体现唐人豪迈进取的精神和文人疆土意识的拓展”“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说“唐人豪迈进取的精神和文人疆土意识的拓展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属于强加二者之间的关系。
C项,“腐朽”表述不当。原意是“文学创作使遗失的地方再次获得文化新生”,说“说明文学创作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夸大事实。
故选D。
4.D 5.(1)小说主要以人物对话描写来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叙述更加紧凑和集中。
(2)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可以使小说中人物(尤其是店员和珊德拉)的性格特征在有限的篇幅里得到更充分的刻画和表现。
(3)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可以很好地展现小说中四个人的生活经历,凸显小说对生命中的荆棘感恩的主题,昭示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6.(1)联系上下文理解:在面临丈夫去世,没有孩子,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等厄运降临时,店员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后认识到,遭遇不幸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在感恩生活中的美好的同时,也要感恩生活中的不幸。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示例)生活中的麻烦、挫折、不幸和苦难等,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应对,学会反思,乐观生活。比如:2003年的非典,尽管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但它也让我们提高了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引发了我们治国理政理念的转变和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所以,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非典,感恩为抗击非典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所有人。
【解析】4.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表明芭芭拉和菲利夫妇的不幸经历,以及店员赠送的特别奉献将她内心的伤口已经治好了”理解有误,小说结尾“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表明卡片上面的话再一次让珊德拉内心受到触动,认识到了荆棘对人生的价值,懂得了感恩生命中的荆棘。
故选D。
5.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全篇主要由人物的对话描写构成,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然后再到文中找到这些对话描写,并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对于“好处”“作用”类试题,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个方面来考虑。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
从情节上来说,通过对话描写,引出相关的故事情节,串联时空,把过去现在将来巧妙地组合起来,这样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叙述更加紧凑和集中,省却了衔接过渡的文字,节省笔墨。
从人物形象上来说,人物的对话描写,符合人物年龄身份性格特征,更充分地塑造人物形象,言语间可见人物鲜明的个性,画面感和感染力得以增强,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从主题上来说,通过对话描写,介绍了相关人物的曾经以及面对生活的态度、心理变化等等,揭示了生活中必然坎坷挫折不断,人生中终究是磨砺煎熬不少,但要乐观面对,勇敢向前,笑对生活,从而形象地表现感恩生命中的遭遇,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教会我们顽强、坚韧、勇敢、乐观等生活态度,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昭示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增强真实感和可信度。
对读者来说,人物的对话描写,耐人寻味,可以让读者通过这些对话认识、了解文中的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6.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理解作品主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读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其次要调动所学有关小说的知识,结合作品本身理解作品的主旨。最后要联系生活实际,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本题题干已经提示了答题的角度,即联系上下文和现实生活两个层面。
从联系上下文层面分析:从上文来看,当珊德拉对“荆棘花束”竟有人要感到疑惑时,店员对她的解释,店员的丈夫“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我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我学会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从下文看,菲利也来取自己太太定的“荆棘花束”,并且向珊德拉解释了他的经历。店员还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上帝的慈爱和帮助”,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店员想通过自身和菲利夫妇的经历告诉珊德拉应该如何走出人生的低谷。结合文本内容叙述即可。
从联系现实生活层面分析:生活中,我们既有玫瑰,也有荆棘,当我们因玫瑰娇艳而陶醉时,也应该欣赏荆棘的衬托,这才是我们面对人生的正确态度。举例时可以列举2003年“非典”,也可以列举当前的“新冠病毒”等等,但要体现出面对这些困难时,我们应该持有的积极态度以及深刻反思。
【点睛】解答“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试题三大误区:
(1)脱离话题,偏离角度。审题忽视题干对人物、事件等相关话题的限制,或者不按试题提供的思考角度解答,以致答案不合要求。
(2)脱离文本,自话自说。将“谈谈你的看法”理解为可以“信马由缰”,答案与文本精神、作者观点没有联系性。
(3)复述原文,没有创见。复述原文内容,没有提炼出富有个性化的意见;题干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类的试题,缺少对生活现象的陈述、分析,更没有结合生活现象谈自己的体会、看法等。
7.A 8.C 9.D 10.(1)耿弇又收取他们囤积的物资,并派兵攻打未攻下的营垒,又攻下四十多个营垒,于是平定济南。
(2)耿弇于是命令军中不能抢劫掠夺,必须等到张步到来时才动手掠取,以此激怒张步。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张步锐气正盛,直接攻击耿弇营垒,与刘歆等交战。耿弇登上齐王宫中残留的高台远望,看见刘歆等人正在与张步交战,于是亲自带领精兵,在东城下横行突破张步的军阵,大破张步。
“直”修饰“攻”,作状语,表示攻击的状态,不能断开,排除CD;
“升王宫坏台”与“望之”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专指在战争中失败一方以此表达甘愿受罚、真心投降的行为”错误,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D.“但认为终将失败的张步却斩杀苏茂投降”错误,由“步奔平寿,苏茂将万余人来救之。常遣使告步、茂,能相斩降者,封为列候。步逐斩茂,诣耿弇军门肉袒降”可知,张步斩杀苏茂是因为光武帝派使者告诉张步、苏茂说,他们中能斩杀对方归降朝廷的,就封为侯爵。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积聚”,囤积;“纵”,派;“下”,攻下;“定”,攻克,平定。
(2)“无得”,不得;“虏掠”,抢劫掠夺;“须”,等到;“取”,掠取。
参考译文: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命耿弇进军讨伐张步。冬季十月,张步听说耿弇将要到达,便派遣他的大将军费邑驻扎在历下,又命军队屯驻在祝阿,另外在泰山、钟城也陈列了几十个营垒,等待交锋。耿弇渡过黄河以后,先去攻打祝阿。从早晨攻城,没到中午就将之攻克了。耿弇故意打开围城的一角,让守军能够逃往钟城。钟城人听说祝阿已被击溃,十分恐惧,于是只留下一座空城便逃亡了。费邑派其弟弟费敢据守巨里。耿弇进兵先威胁巨里,严令军中急速修理攻城工具,并向全军各部发布“三天后全力攻打巨里城”的消息,暗中却松开俘虏的绑绳,让他们逃回巨里将攻城的期限告诉费邑。果然,费邑在三天后亲自率领三万多精兵来救巨里城。耿弇很高兴,对将领们说:“我之所以让部下修理攻城工具,就是为了引诱费邑前来。不把野战部队击败,要城池有什么用呢?”于是分兵三千守住巨里,自己则带精兵登上崎岖的山坡,占领高地与敌人交战,大破敌军。耿弇在战场上斩杀了费邑,随后把费邑的头砍下挂在城中示众,城中人十分震恐。费敢率领全部残兵去投奔张步。耿弇又收取他们囤积的物资,并派兵攻打未攻下的营垒,又攻下四十多个营垒,于是平定济南。当时张步以剧县为都城,派他的弟弟张蓝率领二万精锐部队驻守西安县,而各郡太守集合了一万多人守卫临菑,两城之间距离为四十里地。耿弇向画中进军,画中位于西安和临菑之间。耿弇认为西安城虽小但十分坚固,而且张蓝的士兵比较精锐,临菑名气虽大但实际很容易攻取,于是就命将领们五日后会合兵力攻打西安。张蓝听到这个消息,日夜警戒守卫。到了那天,半夜时,耿弇便命将领们在床褥上吃早饭,等到天亮时就到达临菑城。护军荀梁等人争辩,认为“攻打临菑,西安的士兵一定会赶来救援,而攻打西安,临菑的士兵不能来救助,不如攻打西安。”耿弇说:“西安的士兵听说我们要攻打他们,日夜防备,正担忧自己的安全,哪有闲暇援救别人?”于是耿弇便进攻临菑,仅半天时间就将之攻陷,于是大军入城将城占据。张蓝听说以后非常恐惧,于是便率领部下逃回了剧县。耿弇于是命令军中不能抢劫掠夺,必须等到张步到来时才动手掠取,以此激怒张步。张步锐气正盛,直接攻击耿弇营垒,与刘歆等交战。耿弇登上齐王宫中残留的高台远望,看见刘歆等人正在与张步交战,于是亲自带领精兵,在东城下横行突破张步的军阵,大破张步。流箭射中了耿弇的大腿,耿弇拿佩刀截断了箭杆,左右的人都不知道他受了伤。直到晚上才收兵,第二天一早耿弇又带兵出战。耿弇又去追击张步。张步逃到平寿,苏茂率领一万多人来援救他。光武帝派使者告诉张步、苏茂说,他们中能斩杀对方归降朝廷的,就封为侯爵。于是张步杀死了苏茂,到耿弇营门口,脱去上衣,袒露上身请求投降。耿弇把张步送到刘秀当时的住地,而自己整顿军队进驻平寿城。耿弇自担任将领以来,总共平定了四十六个郡,攻破了三百座城池,从来没有失败过。
11.C 12.①颔联描绘了难得见到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两种奇观。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②颈联运用比喻,白浪如花,雁过如字,生动形象。③颈联“白”“青”两种颜色相结合,营造出生机勃发的意境。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④颔联和颈联动静结合,蜃散云收、虹残水照的静态美和风翻白浪、雁点青天的动态美相互结合,增添无限生机。
【解析】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错在“于是欣喜地取出家中描绘该景的图画”。尾联“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的意思是:景物鲜奇,引动诗人雅兴,故不仅吟玩成篇,且请人画作图幅,题此诗于上,寄赠张水部。字里行间蕴含着难捺的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第一步,先分析这两联的内容;第二步,答出这两联运用哪些表现手法;第三步,分析其表达效果。首先读懂全诗,精读颔联和颈联,抓住题目中的“鲜奇”二字,从内容、意境、手法、效果等方面分析即可。
颔联、颈联展开笔墨,逐一描绘“鲜奇”景物。颔联“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描绘了难得见到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两种奇观。“蜃散”句写的是海市蜃楼景色,诗人抓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的刹那,摄下了“破楼阁”的镜头。诗人是登楼眺望,目中所视,必有亭台楼阁。所以“蜃散云收破楼阁”是实景虚写。“虹残”句,写雨后天空出现的虹,弯弯地好像拱桥,此是常景。本来雨后彩虹已是奇观胜景,诗人更从水中映照之倒影着笔,又把景色之妙提高一筹。“破楼阁”、“断桥梁”,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显示出诗人于选景上别具只眼的匠心。
颈联“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白浪如花,运用比喻,雁过如字,生动形象。“翻”字以诗情作画,写得生动;“点”字以画笔入诗,下得有神。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白”“青”两种颜色相结合,营造出生机勃发的意境,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颔联为静境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动静结合,蜃散云收、虹残水照的静态美和风翻白浪、雁点青天的动态美相互结合,增添无限生机。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3.C 14.B 15.D
【解析】1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黄钟大吕:借指正大、庄严、高妙的音乐或文辞。九鼎大吕:比喻说的话力量大,分量重。此处用来形容“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应选用“黄钟大吕”。
第二空,薪火相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星火燎原:原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祸害,现比喻开始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根据“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语境,应选用“薪火相传”。
第三空,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但是肯定后者;不是……更是,搭配不当,从前面分句中的“不是”一词来看,后面的分句与前面的分句应为取舍关系,故选用“而是”更恰当。
第四空,衍化:发展变化。演绎:铺陈、发挥。根据后半句的“内核从未改变”,可知第四空应选用“演绎”。
故选C。
14.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根据下文语境,将“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放到后面,会与下文衔接得更紧密,由此可排除A、D两项;关联词“既……也……”为固定搭配,同时,“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为并列关系,由此可排除C项。
故选B。
15.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多处语病:一处是“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搭配不当,应改为“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一处是“成就了……的不竭动力”搭配不当,应改为“成了……的不竭动力”;一处是主客颠倒,应改为“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A项,“成就了……的不竭动力”搭配不当,应改为“成了……的不竭动力”;一处是主客颠倒,应改为“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B项,一处是“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搭配不当,应改为“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一处是“成就了……的不竭动力”搭配不当,应改为“成了……的不竭动力”;
C项,一处是“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搭配不当,应改为“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一处是主客颠倒,应改为“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故选D。
16.A 17.(1)原文赋予天地万物的情感,因此,才有花会笑还会哭,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阐明了美学的本质,句与句之间是因果逻辑。(2)改后不合逻辑,也不能准确阐明美学的特点。 18.(1)《谈美》谈论了许多美学问题。(2)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
【解析】16.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判断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是比喻手法;“天若有情天亦老”“慢慢走,欣赏啊!”是引用手法;“花会笑,还会哭”是拟人手法。
故选A。
17.本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连贯的掌握能力。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力。本题要求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可知原句“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可知,“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与“花会笑,还会哭”“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之间用“所以”连接,构成逐层因果关系,句子的逻辑清晰,表达连贯。改句三个分句之间逻辑混乱不清,表达不连贯。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本文主要是介绍朱光潜的《谈美》,第1空,在段首,具有总括段意的性质,根据下文“譬如美和距离问题”“又如讨论‘移情作用’”,推知应填“《谈美》谈论了许多美学问题”;第2空,根据下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可知本空与下句形成转折关系,应填“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
19.读名著有感
中国素以优秀历史文化著称,早在千年前,中国名著令世界惊叹!直到今天,还是有如春雨看大地,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夏风凉爽着让我们享受着人生;如秋果挂满了枝头叫我精神饱满文学名著的奥妙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成就着我!
在学校书香校园活动中,我重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品味着名著我不禁赞叹作者的巧妙构思,把一个个人物性格各异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眼前,行侠仗义的宋江,漂亮醉拳的武松,足智多谋的吴用还有天真烂漫的李逵…可以说他们做到了信义两字多少好汉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救人于危难之际。
在读的过程中,爸爸时刻提醒我不要只关注人物的众多,情节的曲折。他说“四大名著中水浒在塑造人物上最为精彩。你喜欢武松吗?我直言不讳:“当然喜欢。”为什么?武松可谓是―个打虎大英雄,为哥哥情意而通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可说是嫉恶如仇、正义勇敢的化身,一直在我的心中是崇高的。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杀潘金莲,策划周密。讲究义气,具有士为己者死的品格,有恩与他的人,一律不忘。
“对,但你领悟的只是表面,作者还有更巧妙的描写。他那么英雄作者为什么安排他的手臂被斩断呢?”在爸爸的指点下,于是我又另辟读书方法。不读不知道,一读果真是佩服之至。他也有人性的弱点,在酒店,吊销而稍有照顾不周,他便是一拳将店小―推到门外更有甚者他遇到―只黄狗那黄狗朝着武松大叫几声武松大怒将它杀了,武松太要强了,争勇斗狠,使性逞强。应该是一个人人佩服的大英雄,但随处张扬大丈夫的“英雄”气概,谁不顺眼就毫不犹豫地杀之。当我把发现告诉爸爸后,爸爸说:“是呀!这样的人,结果也没有得到好报啊!你看,武松那样勇敢结果不是连手臂都被斩断了吗?那是老天对他的惩罚”我忽然领悟。作者是多么巧妙,武松少了胳膊后,醒悟了,他改变了自己,出家当了和尚,一直活到了八十。丢掉一条胳膊,获得了人生醒悟,也获得了生命的圆满。这就是名著告诉我们“学做人”的道理。
名著中蕴含了一个个做人道理其著名的不仅仅是打打杀杀的故事情节。有人说,一本著作—杯清茶我们在经典中感悟人生在人生中找到自己。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可能经历那么多。但是可以读名著读名著中的典型人物读他们的生活,读他们的人生,读他们的思想,读他们的一切,然后了解现实生活中如何调整自己。用通俗诠释名著,用名著诠释人性用人性诠释人生。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注意按着要求选取其中的两部以上名著提炼出共同的主题进行立意,如《论语》和《三国演义》中谈中国的传统美德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选取的名著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然后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