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5.3 等腰三角形教学课件ppt
展开第15章 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
15.3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应用
教学目标 1.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相关的证明; 2.掌握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定理,运用定理进行相关的证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定理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 推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师生活动】师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 新课导入 思考: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哪些? 2.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哪些? 3.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知识,为本节课做铺垫.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在△ABC中 ,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和∠C的度数. 解:∵ AB=AC,BD=BC=AD,(已知) ∴ ∠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 ∠A+ ∠ABD=2x,(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 ∠ABC=∠C=∠BDC=2x, ∴ ∠A+∠ABC+∠C=x+2x+2x=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解方程,得x=36°, ∴ ∠A=36°,∠ABC=∠C=72°. 【教师活动】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证明思路,提示在三角形中求解角的度数,可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或者外角的性质.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写出证明过程. 【师生活动总结】在解题过程中应用方程思想,通过设未知数的方法求解. 典型例题 例2 求证: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已知:如图,在Rt△ABC 中和Rt△A′B′C′中,∠C= ∠C'=90°,AB= A′B′,AC= A′C′. 求证:Rt△ABC ≌Rt△A′B′C′.
证明:在平面内移动Rt△ABC和Rt△A′B′C′,使点A 和点A′、点C和点C′重合,点B和点B′在AC的两侧 ∵ ∠BC B′=90°+90°=180°,(等式性质) ∴ B,C,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平角的定义) 在△AB B′中 ∵ AB=AB′,(已知) ∴ ∠B=∠B′(等边对等角) 在Rt△ABC和Rt△AB′C中 ∵ ∴ RtABC≌Rt△A′B′C′(AAS)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语言,巡视学生做题过程,随时纠正错误.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提示,写出已知、求证、小组讨论证明过程,一学生黑板板书,其余学生合作完成并交流做题过程. 典型例题 例3 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D、E、F分别是AB、BC、AC上一点,且∠DEF=60°. (1)如图1,若∠1=50°,求∠2; (2)如图2,连接DF,若∠1=∠3,求证:DF∥BC. 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解答;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平角的定义以及平行线的判定解答. 解:(1)∵ △ABC是等边三角形, ∴ ∠B=∠A=∠C=60°, ∵ ∠B+∠1+∠DEB=180°,∠DEB+∠DEF+∠2=180°, ∵ ∠DEF=60°, ∴ ∠1+∠DEB=∠2+∠DEB, ∴ ∠2=∠1=50°; (2)∵ ∠B+∠1+∠DEB=180°,∠FDE+∠3+∠DEF=180°, 又∵ ∠B=60°,∠DEF=60°,∠1=∠3, ∴ ∠FDE=∠DEB, ∴ DF∥BC.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1)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及直线的性质证明∠1与∠2的关系;(2)要证两条直线平行,可考虑根据内错角或者同位角的相等关系证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及已知条件转化.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分析,小组讨论证明过程,两名学生黑板板书,其余学生合作完成并交流做题过程. 课堂练习 1.如图,在△ABC中,AB=BC,D为AC上一点,且DA=DB,CB=CD,则∠DBC的度数是 . 2.如图,三角形ABC中,AC=BC,D是BC上的一点,连接 AD,DF平分∠ADC交△ACB的外角∠ACE的平分线于F. (1)求证:CF∥AB; (2)若∠DAC=40°,求∠DFC的度数. 3.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BE是∠ABC的平分线,ED是AB边的垂直平分线.求∠A的度数. 4. 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参考答案 1. 72°解析:∵ AB=BC,AD=BD, ∴ ∠A=∠C=∠ABD. ∵ BC=CD, ∴ ∠CDB=∠CBD. ∵ ∠CDB=∠A+∠ABD=2∠C, ∴ ∠C+2∠C+2∠C=180°, ∴ ∠C=36°, ∴ ∠DBC=72°. 2.(1)证明:∵ AC=BC,∴ ∠ABC=∠CAB, ∴ ∠ACE=∠ABC+∠CAB=2∠ABC. ∵ CF是∠ACE的平分线,∴ ∠ACE=2∠FCE, ∴ 2∠ABC=2∠FCE,∴ ∠ABC=∠FCE, ∴ CF∥AB. (2)解:∵ CF是∠ACE的平分线, ∴ ∠ACE=2∠FCE=∠ADC+∠DAC. ∵ DF平分∠ADC,∴ ∠ADC=2∠FDC, ∴ 2∠FCE=∠ADC+∠DAC=2∠FDC+∠DAC, ∴ 2∠FCE﹣2∠FDC=∠DAC. ∵ ∠DFC=∠FCE﹣∠FDC, ∴ 2∠DFC=2∠FCE﹣2∠FDC=∠DAC=40°, ∴ ∠DFC=20°. 3. 解:∵ BE 是∠ABC的平分线, ∴ ∠CBE=∠ABE, ∵ ED是AB边的垂直平分线, ∴ BE=AE,∴ ∠EBD=∠EAB, 设∠A=x°,则∠CBE=∠EBD=∠A=x°, ∵ ∠C=90°,∴ ∠A+∠CBA=90°, 即3x=90°,解得x=30°, ∴ ∠A=30°. 4.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DE ⊥ AB,DF ⊥AC. 求证: DE=DF. 证明: ∵ AB=AC,∴ ∠ABC=∠ACB, ∵ D为BC的中点, ∴ BD=CD. ∵ DE ⊥ AB,DF ⊥AC, ∴ ∠DEB=∠DFC, ∴ △EDB≌△FDC(AAS), ∴ DE=DF.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5.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应用 1.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2.文字证明题的证明步骤: (2)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 (3)根据已知、求证写出证明过程.
|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
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 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15.1 轴对称图形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 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15.1 轴对称图形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1513pptx、上海科技版中学数学八年级上第15章轴对称图形与全等三角形151轴对称图形第3课时教学详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5.4 角的平分线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5.4 角的平分线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1542ppt、上海科技版中学数学八年级上第15章轴对称图形与全等三角形154角的平分线第2课时教学详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八年级上册15.4 角的平分线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上册15.4 角的平分线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541pptx、上海科技版中学数学八年级上第15章轴对称图形与全等三角形154角的平分线第1课时教学详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