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镇中心学校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含答案)
展开1.一著名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起跑时速度是9m/s,中途的速度是7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1m/s,如果他的成绩是10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7m/sB.9m/sC.11m/sD.10m/s
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B.
C.D.
3.坐在顺水漂流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的( )
A.河岸上的树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D.河岸
4.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
B.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
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5.关于声音和振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C.振动停止,声音能继续传播
D.振动停止,声音传播也停止
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
7.一位经验不足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下去,结果测得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一定低于39.5℃
D.乙、丙两人的体温都高于39.5℃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有的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同一种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C.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D.温度达到熔点的晶体,可能处于固态、固液共存态或液态
9.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
10.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情况是( )
A.先汽化,后液化B.先液化,后汽化
C.只有液化D.只有汽化
11.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我们看到雪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有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用久了的白炽灯内表面发黑,是钨蒸气液化后再凝固的结果
D.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12.如图所示,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出现在窗外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B.冰花出现在窗内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C.冰花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固而成
D.冰花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固而成
13.小赵同学手拿时钟站在平面镜前,如图所示是平面镜中的像,则( )
A.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
B.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大
C.时钟指示的时间是3点整
D.时钟指示的时间是9点整
14.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
A.向左移动后静止B.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C.向右移动后静止D.仍在原来位置
15.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
B.看见不光的物体
C.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比实际位置高
D.激光瞄准
16.小丽同学拍了一张1寸登记相后,又想拍一张2寸的登记相,摄影师应该采取的办法是( )
A.靠近小丽,同时镜头往前伸
B.靠近小丽,同时镜头往后缩
C.远离小丽,同时镜头往前伸
D.远离小丽,同时镜头往后缩
二、填空题
17.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2:1,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
18.用硬卡片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拨木梳的粗齿与细齿,卡片发出声音的主要区别是 。
19.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越用力弹琴弦,声音的 越高。
20.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调,那么发声体是 (填“瓶子和水”或“瓶内空气柱”)。 号瓶子音调高,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播 的性质。
21.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2004年12月26日由强烈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造成了数十万人员伤亡,被称为“世纪之灾”。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海啸”过后,人们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的情况,如果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动物能听到 。超声波和次声波在同种介质中, 。(填“A.超声波传播更快。”、“B.次声波传播更快。”或“C.超声波和次声波传播速度一样快。”)
22.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 、 热。
23.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中出来的气,夏天用口“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吹气”加速了水上方空气的流动,使水蒸发 热加快,水温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 热,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24.“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夜间温度 使空气中水蒸气发生 而形成的;雪后天晴,由于雪 吸热而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25.已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则入射角是 ;如果入射线与反射线的夹角是120°,则反射角等于 。
26.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发生了 反射,它 (填“是”、“否”)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7.身高为1.68m的同学距平面镜2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有 m.像的高度为 m;当他以0.5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那么2s后,他本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变为 m。
28.如图所示,亭子在水中的阴影是由光的 形成的,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 所形成的。
29.春光明媚,春意昂然,晴朗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小芳来到波平如镜的湖边散步,她看到岸边的柳枝和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湖中,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湖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仿佛中,鱼儿好像穿梭在柳枝和白云之间。
小芳看到湖中的鱼儿是因为光的 现象,看到湖中的柳枝和白云是因为光的 现象,它们都是 像(虚或实像)。
30.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1.人的眼睛相当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 。不正确使用眼睛会造成眼部疾病,如图是 的眼睛,该带 透镜矫正。
三、实验题
32.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 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熔化时间 min,内能 ,第18min处于 态。
3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则他们选择的是 (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C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是水的质量 大。
(3)如图,甲、乙中谁是沸腾前? 。
(4)若用铁夹固定一个试管在烧杯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试管中的水 (填“会”、“不会”)沸腾。
34.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该小组同学应该选取两根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做实验。
(2)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蜡烛B (填“点燃”、“未点燃”),眼睛在 (填“A”、“B”)侧观察,直到看上去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像与物体大小 。
(3)如图乙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它们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
(4)该小组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
(5)此实验不能用平面镜进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
(6)如果在图甲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 (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 。
(7)另一小组同学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其与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是 。
35.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硬纸板材质应选择表面选填 (“粗糙的”或“光滑的”);实验中应处在 (填“较亮”、“较暗”)环境中。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改变光线AO与法线OM的夹角
B.沿ON前后折转纸板
(3)在图中,如果入射光线沿BO的路径射向平面镜,则反射光线 (填“会”或“不会”)与OA重合,说明了 。
(4)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F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在F面上 (填“能”、“否”)观察到反射光线,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填“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5)保持两侧纸板在同一平面内,将它们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在纸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6)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36.如图所示,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其中一步是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目的是为了使烛焰的像 。若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e各点,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
(1)蜡烛放在 点时,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2)蜡烛放在 点时,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3)蜡烛放在 点时,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透镜最远;
(4)蜡烛放在 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但透过透镜却可以观察到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像。
3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所示A、O、B位置时,在光屏上O处会得到一个清晰的 (选填“正立”或“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烛焰的 (选填“实”或“虚”)像。
(2)当用另一支较短的蜡烛替换原蜡烛,则像在光屏的位置向 移动,应该向 移动透镜,能使像再次呈现在光屏中心。
(3)如果透镜不动,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 (填“能”、“否”)观察到清晰的像,生活中 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若将透镜下半部分用硬纸板遮挡后,光屏上的像是 。
A.剩上半截
B.剩下半截
C.完整
(5)在蜡烛与透镜之间加了一个近视眼镜,则光屏应向 (填“左”、“右”)移动,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中学中考物理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D
【分析】已知运动员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得到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10m/s。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计算,本质是考查我们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需要清楚: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2.【答案】D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由甲先到达终点,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正确图象。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B、两图的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B错误;
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错误;
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3.【答案】B
【分析】由题意可知,被研究的对象“乘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根据被研究的物体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对各个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以河水为参照物,乘客与河水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他是静止的;
若以河岸上的树、迎面驶来的船、河岸等为参照物,乘客与它们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时,应特别注意认真审题,正确理解“逆水”、“迎面”等关键词语,否则,就可能对被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做出错误的判断。
4.【答案】A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而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t是原来的几倍,路程s就是原来的几倍,其速度v=是不变的。
【解答】解:A、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运动时间t没有关系,故A正确;
B、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s无关,故B错误;
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一定,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故C错误;
D、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定值,与时间t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应考虑它的物理意义。
5.【答案】D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还能继续传播。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正确。
B、物体如果不振动,则不会有声音产生。所以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正确。
C、物体的振动停止了,但产生的声音还能继续传播。故正确。
D、物体的振动停止了,但声音还能继续传播。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要了解声音传播的要求。要知道振动停止,是发声停止,声音还能传播。
6.【答案】B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用在体检、测量、清洗、切削、排石等方面。
【解答】解: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故A正确;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大,所以指的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
D、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同时要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一特点。平时学习中要经常背诵这部分的内容,做到熟能生巧。
7.【答案】B
【分析】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
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
【解答】解:甲的体温等于39.5℃,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所以,结果准确。
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甲的体温。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8.【答案】A
【分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A、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同一种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温度达到熔点的晶体,可能处于固态、固液共存态或液态,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9.【答案】C
【分析】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要判断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要看车内外的温度高低情况;
如果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水雾附着在内侧;
如果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室外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水雾附着在外侧。
【解答】解:“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形成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温度低,屋外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所以在玻璃外面;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温度高,是屋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所以在玻璃内表面,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同学对身边常见现象和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力,关键是正确理解和运用液化的条件。
10.【答案】B
【分析】液化是指气体变为液体的现象;汽化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现象;液化和汽化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解答】解: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镜面上发生了液化现象,变成水,附着在玻璃镜面上,过了一段时间,玻璃镜面上的水又变为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了解和掌握,体现了由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11.【答案】B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A、夏天,我们看到雪糕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雪糕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不正确;
B、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有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易拉罐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用久了的白炽灯内表面发黑,是钨丝遇热升华又遇冷凝华的结果,故C不正确;
D、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2.【答案】B
【分析】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冬天,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户玻璃凝结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上,这是凝华现象,冰晶在窗内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掌握,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3.【答案】D
【分析】题中暗示条件是平面镜是直立放置的,所以看到的钟表的像与实际的钟表是左右对称的关系。
【解答】解:镜面直立放置,钟表的像与钟表是左右对称的,所以把12点和6点连一条线,做出表针关于这条线的轴对称图形,读出对称图形的时刻,即为9:00。
故选:D。
【点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要会灵活运用这一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14.【答案】A
【分析】容器内加水后,就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然后分析光斑的移动情况。
【解答】解:当容器内加水时,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如下图,当水加满后,光斑就停止移动;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注意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是靠近法线,不能记错。
15.【答案】C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看见不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比实际位置高,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激光瞄准是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6.【答案】A
【分析】登记相都是半身像,从相片大小判断像的大小,根据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进行判断。
【解答】解:小丽同学拍了一张1寸登记相后,又想拍一张2寸的登记相,像变大,所以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摄影师要靠近小丽,同时镜头向前伸。
故选:A。
【点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在凸透镜成像习题中应用广泛。
二、填空题
1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要判断速度之比,要根据速度公式v=,由题目的路程、时间之比来求速度之比。
【解答】解:甲、乙的路程之比:s甲:s乙=3:2,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2:1,
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甲乙速度之比:
==×=×=3:4。
故答案为:3:4。
【点评】本题是由路程和时间之比,求速度之比,与计算速度一样,都是根据速度公式来求解。
18.【答案】音调不同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当用一张硬纸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与细齿,两次木梳齿的振动快慢不同,粗齿振动的慢,所以两次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音调不同。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基础性的问题。
19.【答案】振动;空气;响度。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解答】解: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发声;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越用力弹琴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响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特性的理解和掌握,是声现象基础知识的考查。
20.【答案】瓶子和水;1;能量。
【分析】(1)用棒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由于振动发声,要把握:物体的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相应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1)用棒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且瓶内的水越多,振动的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越低;
因此,图示中从左到右的音调是逐渐降低的。
(2)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播能量的性质。
故答案为:瓶子和水;1;能量。
【点评】瓶内装有水,敲击瓶子和在瓶口吹气时,都能发声,但是发声体是不同的。此处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21.【答案】次声波;C
【分析】(1)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2)不同的声波在同样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解答】解:“海啸”过后,人们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的情况,如果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快,故选:C。
故答案为:次声波;C。
【点评】知道次声波产生的条件;知道不同的声波在同样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22.【答案】升华;吸。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解答】解:“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故答案为:升华;吸。
【点评】本题考查升华的有关问题,此题要明确“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的状态变化。
2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快慢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之一;蒸发的过程吸收热量,液化的过程放出热量。
【解答】解: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中出来的气,夏天用口“吹气”能使开水变凉,是因为吹气加快了水面上方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开水的蒸发,而蒸发吸热;
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暖和,是因为哈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液化的过程是放出热量的,手因为吸热的原因温度升高。
故本题答案为:吸;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霜的形成是凝华过程,凝华要放热,只有气温足够低,才能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雪后天晴时,雪会熔化,是吸热过程,会使气温降低。
故答案为:降低;凝华;熔化。
【点评】多积累生活中的热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是学习热现象一章很好的学习方法。
2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进行分析,即入射角指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因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并且镜面与法线垂直,所以入射角等于90°﹣40°=50°;
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所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等于入射角加上反射角,故反射角等于。
故答案为:50°,60°
【点评】知道反射定律的内容,会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计算出入射角或反射角的大小。
26.【答案】漫;是。
【分析】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那说明这个物体反射的光线能向四面八方传播。这说明在这个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的原因。这时,每一条反射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大多数的物体表面都是粗糙的,光照在这些物体上就会发生漫反射。漫反射不是乱反射,其中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答案为:漫;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漫反射,要向学生强调,光在物体表面上之所以发生了漫反射,是因为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其中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
【解答】解: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该同学距平面镜2m,他的像距平面镜也是2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4m,像和物体大小相同,他身高1.68m,则像的高度为1.68m,当他以0.5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2s后,他移动了0.5m/s×2s=1m,则他与平面镜的距离变为2m﹣1m=1m,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为1m,他本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变为2m。
故答案为:4;1.68;2。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外对“相对于”要有正确的理解,“相对于”平面镜与“相对于”他的像是不同的。
28.【答案】直线传播;反射。
【分析】(1)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亭子在水中的阴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宗旨。
2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等。
【解答】解:小芳看到湖中的鱼儿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
看到湖中的柳枝和白云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
故答案为:折射;反射;虚。
【点评】考查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的现象,明确相关的原理并知道折射与反射所成的都是虚像。
3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通过甲图所示的现象,结合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
【解答】解: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根据图示中光屏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可以读出该凸透镜的焦距f=41.0cm﹣30.0cm=11.0cm。
故答案为:会聚;11.0。
【点评】本题首先要确定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再根据焦距的概念从图中读出透镜的焦距,属基础题。
31.【答案】照相机;光屏;远视;凸
【分析】正常人眼的晶状体的焦距调节功能很强,所以物体的像总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的凸度过小,其焦距变长,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应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相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屏;
远视眼看近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所以该图是远视眼的眼睛;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提前会聚,需要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矫正。
故答案为:照相机;光屏;远视;凸。
【点评】本题主要让学生了解远视眼的成像特点及矫正方法,要熟记。
三、实验题
32.【答案】甲;232;15;增大;固液共存。
【分析】(1)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
(2)图中从第15min开始熔化,到第30min结束,这段时间物体处于熔化过程中。
【解答】解:(1)读图可知,甲物质加热15min后温度达到232℃开始保持恒定,吸收热量,内能增大,甲为晶体,然后开始熔化,由固态逐渐转变为液态,一直到30min,熔化结束,物质完全转变为液态,温度继续升高。
(2)此晶体从第15min开始熔化,到第30min结束,该过程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15min,因此对此晶体加热18min时的状态是固液共存。
故答案为:甲;232;15;增大;固液共存。
【点评】读物质熔化的图象时,关键是要从曲线变化中判断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从而确定是否属于晶体,再明确不同时间段时物质所处的状态。
33.【答案】(1)B;(2)b;(3)甲;(4)不会。
【分析】(1)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2)影响水沸腾时间的因素有:水的质量、水的初温火焰大小等因素;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由大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由小变大;
(4)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持续吸热。
【解答】解:(1)B装置有盖,水面上气压大,沸点高,所以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B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水吸收热量不同,根据Q=cmΔt知,图线b表示水的质量大;
(3)水在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沸腾时,由小变大,故甲是沸腾前;
(4)试管中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但试管中水的温度与烧杯中水的温度相同时,不能够吸热,故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1)B;(2)b;(3)甲;(4)不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属于基础题。
34.【答案】(1)相同;(2)未点燃;A;相等;(3)相等;垂直;(4)只做了一次实验,数据有偶然性;(5)便于确定像的位置;(6)没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7)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分析】(1)根据实验的需要,找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观察物与像的大小;
(2)另外一支相同的未点燃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知,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5)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关键点是确定像的位置,反射效果好的镜子不透光,只能看到清晰的像,不能确定像的位置,而反射效果不好的玻璃板能透光,通过看到玻璃板背面的物体与前面的物体的像重合,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6)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
(7)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面不垂直。
【解答】解:(1)该小组同学应该选取两根相同的蜡烛做实验,目的是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眼睛在A的一侧观察,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
(3)透明的玻璃板能观察到蜡烛B能否与A的像完全重合,同时解决了位置和大小两个问题。实验现象表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5)玻璃既能透光,又能反光,既可以看到前面物体在后面成的像,又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6)在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白纸上不会接到平面镜所成的像,因为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承接到光屏上;
(7)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B蜡烛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
故答案为:(1)相同;(2)未点燃;A;相等;(3)相等;垂直;(4)只做了一次实验,数据有偶然性;(5)便于确定像的位置;(6)没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7)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35.【答案】(1)粗糙的;较暗;(2)A;(3)会;光路是可逆的;(4)不发生;否;在;(5)不能;(6)寻找普遍规律。
【分析】(1)根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不同可得出结论;
光线与环境的亮度差别越大,实验效果越明显;
(2)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应该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观察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据此判断。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6)物理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或者寻找规律进行多次测量,如果物理量是个恒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如果不是测量具体的物理量,而是寻找规律也采取多次测量,寻找规律的普遍性;
【解答】解:(1)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较粗糙,光线射在上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
光线与环境的亮度差别越大,光线传播的路径越明显,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为了使光线更加明显,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2)改变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属于改变入射角,这样进行多次实验,可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A符合题意,故选A;
(3)当光线沿BO方向射入时,反射光线会沿原来OA射出,即反射光线与OA重合,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4)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为反射光线是由入射光线决定的;
当两块硬纸板在一个平面内时,看以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将硬纸板F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后,看不到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5)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当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纸板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6)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时,改变入射角,多次测量,是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
故答案为:(1)粗糙的;较暗;(2)A;(3)会;光路是可逆的;(4)不发生;否;在;(5)不能;(6)寻找普遍规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验证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本题实际是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勤于动手,更有助于提高做题质量。
3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则要求烛焰、凸透镜的光心及光屏的中心必须在同一高度上。
(1)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
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不成实像也不成虚像。
【解答】解:为了保证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则焰心、光心及光屏的中心必须在同一高度上;
(1)屏上出现像是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物距越小,像越大。所以蜡烛放在d点时,光屏上的像最大。
(2)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越大,像越小。所以蜡烛放在a点,屏上的像最小。
(3)蜡烛放在d点时,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物距最近,所以像距最远,即屏距透镜最远。
(4)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到光屏上。所以蜡烛放在e点,屏上不能呈接到像,但透过透镜却可以观察到一个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成在光屏的中央。
(1)d.(2)a. (3)d. (4)e;放大。
【点评】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清物距与像距的变化情况,记牢像的特点。还有要注意的是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凸透镜既不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
37.【答案】(1)倒立;缩小;实;(2)上;下;(3)能;投影仪;(4)C;(5)右
【分析】(1)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判断当蜡烛变短后,光屏上像的位置;
(3)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即可判断;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当将凸透镜的部分挡住后,光屏上仍能成物体完整的像,只是凸透镜会聚光线数量比原来减少,像比原来变暗;
(5)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1)读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所以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当用另一支较短的蜡烛替换原来的蜡烛时,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透镜需要向下移动;
(3)如果透镜不动,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则光屏上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4)若将透镜下半部分用硬纸板遮挡后,由于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会聚光线而成像,所以光屏上呈现的仍然是烛焰完整的像,故C正确;
(5)在蜡烛与透镜之间加了一个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则光屏应向右移动,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倒立;缩小;实;(2)上;下;(3)能;投影仪;(4)C;(5)右。
【点评】明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像的特征,知道光路的可逆性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22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2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共4页。
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综合题,简答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探究与实验题,综合与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