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 孔子以平民作新史而成《春秋》,皆政治社会实事,不语怪力乱神……自有孔子,而史学乃始与宗教、贵族二者脱离。这反映出( )A. 私家修史已经蔚然成风 B. 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C. 唯物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 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以平民的身份整理了《春秋》,内容都是社会实事,而没有收录“怪力乱神”,这正是体现了对现实以及“人”的重视和关注,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数据表明当时私家修史大量出现,排除A项;孔子修史“不语怪力乱神”,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说明当时社会唯物思想成为主流,而且仅凭这一件事情也无法判断孔子的哲学思想,排除C项;孔子所处时代等级秩序依然普遍,“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 “这些民间儒学流派致力于经典的简化,如编撰《四书》而为科举制度的教材,大批撰述修身和教育的论著,从文人的精神修炼一直到底层的蒙养读本,与各种族规家训等人生指南,纷然并呈。”这些民间儒学流派的努力意在( )A. 推动儒学世俗化 B. 突出思辨色彩 C. 使儒学成为主流 D. 提倡个性自由【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儒家学派致力于儒家思想为教育、人生价值观及基层管理等方面服务,说明儒学流派的努力意在推动儒学世俗,A项正确;理学突出思辨色彩,排除B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主流,排除C项;材料与提倡个性自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 如表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思想家们关于义、利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了战围时期( ) 思想家主张儒家学派《荀子·大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墨家学派《墨子·贵义》:“万事莫贵于义”;《墨子·经上》:“义,利也。义可以利人”。法家学派《韩非子·八经》:“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A. 诸子百家学术观点分歧 B. 重义成为时代潮流C. 新的阶级对立日益凸显 D. 义利矛盾引发关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关于义利取舍不同学派提出了各自认识,儒家认为道义和利益,是人们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墨子主张万事中义最重要;韩非子认为,圣明君主的治国原则是臣下不得依靠个人的德行和仁义得到荣誉,不能拿给私家谋取利益的事情当做功劳;功劳名誉的取得,一定是依据国家的法制,可见当时社会义利矛盾引发关注,D项正确;材料中儒家、墨家和法家对义、利的言论实际上是治国之策的主张,并非关于学术的观点,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追求利益是主要的潮流,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了儒家、墨家和法家学派在传统社会秩序大变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构建新的秩序的主张,新的阶级对立指的是地主阶级与贵族之间的矛盾,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4.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儒学的向外传播( )A. 说明中国是世界文化中心 B. 源于儒学的强大吸引力C. 源于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 D. 增强了各地的民族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可知这是由于儒家优秀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朝鲜、日本等国争相学习,列为官学,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国是否是世界文化中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化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认同”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5. 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A. 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 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C. 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 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排除A项;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排除C项。故选D项。 6. 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人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独立发展 B. 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C. 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D. 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由所学可知,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用泥土制成泥板为“纸”,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等做 “笔”,然后直接压刻,诞生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尼罗河定期泛滥,非常有利于埃及农业生产,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原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之间,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有条件吸取三大洲优秀的文化成果,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所以材料主旨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各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B项正确;A项“独立发展”不符合阿拉伯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共同推动”,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区域文化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条件,排除D项。 故选B项。 7. 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 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C. 唐朝文化深远影响 D. 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答案】D【解析】【详解】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因此出现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浮世绘,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无关,排除A项;文明开化日本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8. 有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生活在多层面中,不同世纪并存在我们土地上,印度有些地区和世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有些地方还固守着传统”“印度社会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都是那么对立地、难以理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印度文化奇异的景观”。这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A. 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 B. 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C. 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 D. 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印度存在“发达”和“传统”“民主与宗教”“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等多个层面文化的对立、交织,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D项正确;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未准确理解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印度文化的世界性,排除B项;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其最突出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9.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写道:一位秘鲁学者指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就像一条彩虹,并存着七种文化的颜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亚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混血人文化。这段材料描述了A. 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 B. 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C. 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 D. 拉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印第安美洲文化就像一条彩虹,并存着七种文化的颜色”可知,强调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并没有涉及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排除B项;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拉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属于政治斗争领域,与材料中文化特色不符合,排除C、D两项。故选A项。10.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这是因为( )A. 游牧民族军事优势逐渐丧失 B. 游牧民族不擅长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C. 农耕世界在技术、组织和文化上的优势 D. 自然地理条件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不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可知,游牧民族生产力相对落后,因此在征服农耕民族后往往又被其先进文明所征服,C项正确;游牧民族军事优势并未丧失,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游牧民族的国家治理,排除B项;游牧民族征服了农耕世界,因此不存在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利,排除D项。故选C项。11. 有些印欧人从未听说过美索不达米亚,但他们在遥远的迁徙过程中却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这在从欧洲到印度甚至更远的地方,乃至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这反映出( )A. 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早发明冶金术 B. 民族的迁徙促进了文明传播C. 车轮和冶金技术帮助印欧人扩张 D. 金属冶炼技术由印度人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但他们在遥远的迁徙过程中却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可以看出民族迁徙的过程中,促进了文明的传播,B项正确;“最早发明”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迁徙带来的文明传播,未涉及扩张,排除C项;“金属冶炼技术由印度人传播”,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2. 近代美国女作家海伦·亨特·杰克逊撰写了《可耻的世纪》,书中对西进运动揭露说:“只要我们的边疆还剩下一平方英里掌握在弱小的、孤立无援的主人手里,就会有一个壮实无耻的移民企图去夺取它,而且还有一个文质彬彬的政客为了获得选票和金钱在背后支持他。”由此可知,美国西进运动中原住民遭受灾难的根源是( )A.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 印第安人的落后C. 西部土地资源的丰富 D. 白人移民的贪婪【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西进运动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所以西进运动中原住民的灾难根源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印第安人落后与西部土地资源丰富的状况在西进运动前很长时间内就已经存在,而西进运动时才出现灾难,说明灾难的原因并非“印第安人的落后”与“西部土地资源的丰富”,排除B、C项;白人的贪婪是表面现象,其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排除D项。故选A项。13. 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度人的气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现。此举意在( )A. 抵制外来文化侵装 B. 维系移民社会安定C. 消除不同民族差异. D. 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文化再生运动”,融合了多种思想文化,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维系移民社会的安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抵制外来文化侵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消除民族差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确立儒家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4. 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这一变化( )A. 说明唐宋与西域国家交往中断 B. 反映了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C. 推动了中华文化自西向东的传播 D. 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唐宋以后......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这一变化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D项正确;材料表明唐宋与西域国家交往减少,并未中断,排除A项;材料表明唐宋之后中国与东亚交流频繁,但不能体现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排除B项;在唐以前,中国就与日本等国家有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15. 日本索尼公司的一则广告主角是佛祖释迦牟尼,其闭目入定不久却凡心萌动,睁开双眼后随着音乐不停摇摆,此时出现字幕“索尼,让佛祖心动”。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上述材料反映出( )A.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 B. 广告文化蕴含着殖民主义C 宗教应当积极努力适应时代变化 D. 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可知,日本索尼公司利用佛教做广告,引起了泰国政府的不满,这是因为佛教在泰国有特殊的地位,这则广告被佛教徒认为触犯了佛祖的威严和宗教的虔诚,说明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D项正确;材料属于文化冲突,不属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排除A项;索尼公司只是希望通过广告扩大市场,并没有蕴含殖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与宗教适应时代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 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 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 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C. 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艾灸等中医知识从中国传入欧洲,使得欧洲医学领域出现了崇尚中医诊疗的风尚,丰富了欧洲医学研究,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互补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领先世界”,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17.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材料二 宋代的毕弄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谷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谷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455年,谷登堡用他的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这个事件标志着西方进入了一个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摘编自《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谷登堡的技术成就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意义。【答案】(1)特点: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 (2)成就: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印刷机。意义∶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保护;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可知连续性;根据“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可知多元一体;根据“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可知包容性和凝聚性。【小问2详解】成就:根据“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可知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印刷机。意义∶根据“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印刷的进步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保护;根据“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可知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徙。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要纳租调、服劳役,即“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二 日耳曼人的家乡在欧洲北部,他们不断向西迁徙,公元2世纪开始居住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和北部边境。376年,日耳曼人当中的东哥特人在匈奴人西进的压力下,向东罗马帝国皇帝请求许可他们成为帝国的臣民,并许诺提供赋税和军队。戏剧性的是,他们在两年后打败了不可战胜的罗马军团。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摘编自【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上卷)等(1)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所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耳曼人迁徙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答案】(1)表现:少数民族与汉族双向迁徙(作答“北方少数民族由边疆向中原内迁,汉族由中原向四方迁徙”亦可赋分);形成杂居局面;民族迁徙的浪潮持续不断。原因:统治者的民族政策;躲避战乱的需要;北方政权更迭频繁;自然灾害的影响。 (2)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世纪西欧政治的分裂;基督教与政权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基督教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区域文化交融与认同。【解析】【小问1详解】表现:根据“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徙”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双向迁徙;根据“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可知形成杂居局面;根据材料东汉以来到南北朝时期一直存在民族迁徙可知民族迁徙的浪潮持续不断。原因:根据“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可知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导致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民族迁徙有躲避战乱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东汉以来当出现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时也会出现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及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世纪西欧政治的分裂;根据“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可知基督教与政权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基督教地位的提升;根据材料“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及所学知识,伴随着中世纪王权的加强,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可知,欧洲国家在民族来源上具有相同的特点,促进区域文化交融与认同。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117~20世纪初美国外来移民统计时期数量来源地职业1607~1776年100万英格兰贫苦农民及手工业者1820~1860年500万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尤其是德意志和爱尔兰,东欧,南欧移民开始出现农民、工人1861~1880年500万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东、南欧移民逐渐增多农民、工人1881~1920年2350万东欧、南欧及东南欧移民数量大大超过西欧、北欧,成为主要移民来源地农民、工人——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材料二 19世纪的欧洲,经济危机与革命交替,大量人口失业。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遭遇严重饥荒,大量人口不得不远渡海外谋生。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缺口巨大。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许多企业远赴欧洲招聘,并为移民提供路费。1860~1920年,美国东北部的城市化率从35.7%跃升至75.5%,城市人口中有一半是外来移民。此外,还有大量外来移民进入美国西部,开垦了大片土地。而西部铁路的修筑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华工。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风俗,融合成美利坚文化。移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经历也造就了美国的民族性格。 ——摘编自丁则民《外来移民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17~20世纪初美国外来移民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至 20世纪初美国出现外来移民潮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特点:数量不断增多;主要源自欧洲;西欧、北欧移民逐渐减少,东、南欧移民逐渐增多;移民主要来自社会下层。 (2)原因:美国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美国经济发展迅速;欧洲的危机与动荡;美国政府的鼓励及企业优惠政策的吸引。 (3)影响:为美国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西部的开发;推动了美国城市化;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影响了美国民族性格。【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100万”“500万”“2350万”可知,数量不断增多;根据材料“英格兰”“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尤其是德意志和爱尔兰,东欧,南欧移民开始出现”“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东、南欧移民逐渐增多”“东欧、南欧及东南欧移民数量大大超过西欧、北欧,成为主要移民来源地”可知,主要源自欧洲;西欧、北欧移民逐渐减少,东、南欧移民逐渐增多;根据材料“贫苦农民及手工业者”“农民、工人”可知,移民主要来自社会下层。(2)原因:根据材料“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缺口巨大”可知,美国经济发展迅速;根据材料“19世纪的欧洲,经济危机与革命交替,大量人口失业。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遭遇严重饥荒,大量人口不得不远渡海外谋生”可知,欧洲的危机与动荡;根据材料“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许多企业远赴欧洲招聘,并为移民提供路费”可知,美国政府的鼓励及企业优惠政策的吸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3)影响:根据材料“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缺口巨大”可知,为美国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1860~1920年,美国东北部的城市化率从35.7%跃升至75.5%,城市人口中有一半是外来移民”可知,推动了美国城市化;根据材料“还有大量外来移民进入美国西部,开垦了大片土地。而西部铁路的修筑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华工”可知,促进了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西部的开发;根据材料“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风俗,融合成美利坚文化”可知,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根据材料“移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经历也造就了美国的民族性格”可知,影响了美国民族性格。三、论述题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在唐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 术,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漆器、瓷器、铁器、金银器皿、钱币、炼丹术等当是其中的荤荤大 者。法国学者阿里。玛扎海里在其专著《丝绸之路:中国一波斯文化交流史》中,专门对谷 子、高粱、樟脑、肉桂、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大黄等九种物种的西传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介 绍和论述。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传入中国的主要动物有 马、牛、驼、狮子等;主要植物有石榴、葡萄、苜蓿、波棱、胡麻、胡椒、胡黄连、胡荽、小茴香、青 黛(靛花)、郁金香、天竺桂、无花果、指甲花、木奈祗(水仙)、阿勃参等,还有多种药材、香料和 染料等;物品主要有玻璃器、琉璃、玉石、珍珠、珊瑚、金刚石、石蜜、砂糖、毡布、葡萄酒等。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一开始就带有“怀柔远人,弘扬国威“”的鲜明政治色彩。在进行 朝贡贸易时“倍偿其值”,在边境互市中强调“惠远人而贸易'',这种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得西方 诸国争相与中国通商,同时各方均从贸易中获得益处。在丝路畅通的大多数时候,呈现的是 “商胡贩客,填委于旗亭”,异域传使者“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忙景象——摘编自雍际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论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丝绸之路——贸易与文明交流的通道。论述: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从西方带来了珍稀动物、植物、皮革制品、药材、香料、珠宝,然后从中国进口丝绸、茶叶、瓷器及其他商品,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丝绸之路的兴盛推动了中国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大发明、丝织工艺、漆器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东西方之间的这种双向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将彼此和整个世界连接起来,因此,这条连接古代世界的大通道真正发挥了沟通世界和作为中西商贸往来通道的重要作用,折射和见证着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解析】【详解】从三段材料的中心句“唐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术”、“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一开始就带有“怀柔远人,弘扬国威”的鲜明政治色彩”,可以大致归纳为所讲的主题是:丝绸之路成为贸易与文明交流的通道。根据第一段材料内容,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从西方带来了珍稀动物,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及其他商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根据第二段材料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西传的历程可知四大发明、丝织工艺、漆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然后,进一步升华,东西方之间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折射和见证着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论述中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高二历史答案docx、高二历史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高二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