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蒹葭》-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蒹葭》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原文及翻译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字词理解
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沙滩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文章理解
主题: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执着,抒写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诗歌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秦风·蒹葭》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巩固国家、惋惜招引隐居贤士不得,或认为这是首写追求所爱而不及惆怅与苦闷的。
B.“宛在水中央”中一个“宛”字,写出了诗人追寻思慕的人儿,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愈加思慕的情状。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写一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表明了时间的延续,造成了语义上的往复推进。
D.《秦风·蒹葭》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明显。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对《秦风·兼葭》所表现主题的回应。
2. 对《蒹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蒹葭
佚名 〔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咏,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C.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D.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可望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下列对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这首诗以景物起兴,写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现出一种朦胧美。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暗示了地点的变化,写出了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4.下面对《蒹葭》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5.对《蒹葭》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共三章,每章的前二句是写景,点明季节;后六句是写寻找“伊人”。
B.全诗叙述了在一个初冬的早晨,苍苍的芦苇上白露凝霜,“我”寻找在水一方的“伊人”。
C.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所能到达的路曲折难行,伊人好像置身于洲岛之中,可望而不可及,可思而不可得,表现了寻求者怅惘失落之情。
D.全诗音节上回环往复。意境上创造出一种深沉而含蓄的朦胧美,有一唱三叹之韵。
诗歌鉴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B.“秋凉至,相思起”,诗中运用“白露”这一意象将这幽幽相思寄于文字间,文止而情绵延。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D.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7.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是《诗经》中常用的哪种写法?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蒹葭》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_____》。这首诗通过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_____的氛围。
11.《蒹葭》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民间恋歌,但今天读来依旧让人怦然心动。请结合《蒹葭》中给你感触最深的诗句,简要说明你的感受。
答:______
古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为历代文人所推崇,请赏析它的妙处。
13.重章叠句是本诗的一个重要写作特色,请简析其作用。
阅读《蒹葭》,完成小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B.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C.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15.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B.“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C.“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D.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6.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B.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8.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萋萋”和“萧萧”都和“草木”有关。“萋萋”是形容词在诗中表示“芦苇”的茂盛;“萧萧”是拟声词形容风吹草木所发出的声音,在诗中形容的是马嘶叫声。
B.“班”是会意字,古字形像以刀分玉,意为将玉一分为二,引申为“分离”。“班马”指离群的马,诗中借马的嘶鸣不忍离别来衬托人的惜别之情。
C.“白露为霜”到“白露为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两首诗都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离别的气氛。《蒹葭》借助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送友人》借落日依恋大地表现与友人的难舍难分。
19.“浮云”是古诗词中重要的文化意象,比如(示例)“浮云游子意”中“浮云”中“浮” 有飘浮、飘动之意,这里象征游子行踪不定。“浮云”还有哪些文化意象呢?请选择“链接材料”中一句古诗词仿照示例的格式进行探究。
【链接材料】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②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③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④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阅读《蒹葭》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0.诗中画线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2.请赏析“溯洄从之,道阻且跻”中的“跻”一词的表达效果。
23.联系下面的诗句A或B,简要分析其和《蒹葭》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B.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回延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4.《蒹葭》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25.《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重叠反复之中也有变化,请举一例说明这首诗中的变化之处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6.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全篇刻画的是芦苇、霜露、秋水、“伊人”所在和男主人公寻求的动态,写景抒情熔于一炉。
B.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与赞叹,描画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空灵缥缈的意境。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27.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C
【详解】C.“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表述错误。“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写一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造成了语义上的往复推进;
故选C。
2.D
【详解】D.“可望不可即的绝望情绪”错误,是一直追寻却不可得的迷惘惆怅之情;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C.“暗示了地点的变化”错误。“白露为霜、白露为晞、白露未已”等,以起兴手法,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晒干,还没有被蒸发完……反复渲染一种萧条羡的气氛,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为衬托人物的感情服务,主要交代时间而非地点的变化。应改为“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表现出时节的特点和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追求者的深情执着”;故选C。
4.D
【详解】D.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望惆怅之情,不是“绝望”;故选D。
5.B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人物情感的掌握情况,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理解体会。
选项B:应为: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
故答案为:B。
6.C 7.①点明季节和时间,②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③表达抒情主人公人物追求艰辛和追求不得的怅惘心情。
【解析】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所说的这个意中人,像在河水的那一方。这句是描写所思念的意中人无论在思想还是现实都离自己很远,总是可望而不可及,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深切思念。故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表示“距离遥远、隔绝不通”的象征意义,此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说法有误;
故选C。
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预示着时间在推移变化,点明季节和时间;其次,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层层递进,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主人公望穿秋水,仍不见伊人踪影的焦急的心情,更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8.①交待了时间、季节和地理特点;②象征爱情的炽热、深沉、纯洁;③渲染凄清的气氛和徬徨的心态;④暗示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剧结局。 9.D
【解析】8.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思是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此句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秋天的早晨,地点是一个湖中小高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运用了《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比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人抓住晚秋独有景物“蒹葭”“白露”,象征爱情的炽热、深沉、纯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渲染凄清的气氛和徬徨的心态,暗示爱情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剧结局。
9.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绝望的情绪,而是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说法有误;
故选D。
【点睛】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10. 诗经 冷寂落寞 11.示例: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两句诗歌的意思是:逆流而上去追寻伊人,追随的道路险阻又漫长。它表现了作者上下求索时矢志不渝的感情。于我而言,“伊人”更像是“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追寻它的过程总是漫长又困难重重,但只要内心坚定,永不放弃,就能收获“生命中的美好”。
【解析】10.本题考查诗歌的出处及环境。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芦苇、霜露、秋水这都是秋天之景,在此环境之下渲染出的是秋天特有的冷寂落寞。
11.本题考查诗歌句子的赏析与感受。句子赏析的两个要点:诗句意思,表达的情感。如诗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传达出的季节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它表现了作者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于我而言,“伊人”更像是“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追寻它的过程总是困难重重,但只要及早出发,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就能收获“生命中的美好”。
12.示例:这两句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因此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13.示例: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解析】12.本题考查诗文中环境的描写的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含义: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引出下文对“伊人”的寻找与对爱情的追寻,属于起兴手法。苍青的芦苇、清晨的白露,展现了深秋典型的景物特征,既点明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也渲染出秋天的凄清、悲凉,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怅惘失意的心情。
13.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重章叠唱的手法可以从借助音乐效果、强化主题、结构和意义递进等方面进行分析。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时间的层层推进,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表现了主人公焦急的心情。
14.D 15.A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有误,《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描写,而歌者忽上忽下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这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选D。
15.此题考查古诗赏析。
A.有误,“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表述不正确,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和叙事线索,因此不是叙事诗,这是一首抒情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故选A。
16.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17.D
【分析】1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一方:那一边;诗中的“伊人”反复出现,但并没有明确是谁,可以理解为主人公一直苦苦追寻的人。可译为:我所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中追“伊人”的男子经过了多次追寻“伊人”都没有追寻到,但是男子并没有放弃,而是“溯游从之”(上下追寻),不怕艰难险阻,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的追求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与苦闷;而非“绝望”;
故选D。
18.D 19.示例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或“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中“浮” 有浮在表面、遮挡事物之意,因而具备了作为贬意的否定性意象的因素。同“白日”或“日”相结合,形成了“浮云蔽日”的典型情景,隐喻奸邪蒙蔽圣主或夫君。
示例二:“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中“浮云”中的“浮”有飘浮、飘动之意,行踪无定的特征,浮云具有了象征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可能。浮云与游子结合,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念友人。
示例三:“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中“浮云”中的“浮”有倏来忽去的意思,“浮云”又被用以代表转瞬即逝的事物,也引申为不容易实现的事物或不愿去实现的事物。“浮云”意象常同表示功名利禄的事物相连用,表现鄙视功名利禄、追求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和傲岸人格。如我们经常说“神马都是浮云”。
(意思对即可)
【解析】18.D.“都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离别的气氛”错误,《蒹葭》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并没有写离别;故选D。
19.考查对词语“浮云”一词的理解。结合链接材料给出的诗句,仿照例句作答即可。
示例一:浮云的“浮”,又有浮在表面,能遮挡外物之意,因而具备了比喻外在不良因素,不正当人事的侵害、腐蚀、阻挠等意义。浮云:隐喻奸邪蒙蔽圣君或夫君。①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浮云遮望眼”,用典。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③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示例二:由于行踪无定的特征,浮云具有了象征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可能。浮云与游子结合,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念友人。②句“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意思是: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就已过了十年。这里将浮云比喻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诗人把极长的时间、极宽阔的空间、极复杂的人事融进这两句诗中,表达了一种依依惜别之情和深深沧桑之感。
示例三:由于浮云倏来忽去,又被用以代表转瞬即逝的事物,也引申为不容易实现的事物或不愿去实现的事物。“浮云”意象常同表示功名利禄的事物相连用,表现鄙视功名利禄、追求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和傲岸人格。④句“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超过王羲之右将军。你毕生专攻绘画不知老之将至,荣华富贵对于你却如空中浮云。以此表现曹将军沉醉丹青而不知老之将至,情操高尚,不慕荣利,视功名富贵如天上浮云一般淡薄的品质。
20.诗中画线句描绘了一幅由“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和“伊人”的形象组成的萧索凄清的晚秋清晨画面。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和不尽思念之情。
【分析】20.本题考查诗文意境。
首先分析意象,有“蒹葭(芦苇)”“白露”“水(因为有“白露”出现,可知为秋季,故为“秋水”)”“伊人”;其次意境再现,大意为“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最后总结画面“由‘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和‘伊人’的形象组成的萧索凄清的晚秋清晨画面”。
21.本题考查诗文情感。
根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可知心上人是追寻心上人的路途艰难;根据“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知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故本诗所抒发的情感为“抒发了诗人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和不尽思念之情”。
22.“跻”是“高而陡”之意。表现出道路的艰险,侧面烘托出追寻伊人的执着坚定,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23.示例一:选A,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蒹葭》中,每章的前两句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天净沙》通过描绘秋季黄昏时的景象,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的羁旅思乡之情。
示例二:选B,托物起兴。《蒹葭》中每一章的前两句,通过描写深秋早晨河边的芦苇、霜露来起兴,引出下文对伊人的追求。《回延安》中的“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用树枝、树梢、树根起兴(比兴),来引出作者和延安如亲人般的深厚感情。
【分析】22.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赏析,可从词语本身表达的意思、内容意思,及对情感主题的表现三方面去理解分析。
跻:意思是“登,上升”,诗中为“高而陡”之意,表现寻找心中“伊人”的路途的艰险、不便,充满风险。暗含自己,内心坚定,不惧险阻,写出了对“伊人”追求的信念不动摇。再联系主题,一个“跻”字,也表现出“伊人”位置难寻,自己苦心追而不得的惆怅与伤感。
23.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示例一:A句是前面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然后,情由景出,自然引出“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抒情之句,表现了人物怅惘的心情。整个句子,由情生情,情自景出,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示例二:B句,“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使用比兴手法,树梢树枝树根根”是“比”,“亲山亲水有亲人”是“兴”,先说树的梢、枝、根是一体的,以引起下句“我”与延安亲人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这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表现的方法是一致的,用深秋早晨河边的芦苇、霜露来起兴,以此及彼,言在此而意在彼,引出下文对伊人的追求这一情感。
24.主人公是一位渴望美好爱情,奈何为世俗阻力所阻挡的青年人;如果将“伊人”理解为美好而崇高的人生理想,主人公便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而郁郁不得志的志士。 25.【示例一】“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了时间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示例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长”“跻”“右”的变化突出了道路的漫长坎坷,侧面表现了寻求伊人的艰辛不易。
【分析】24.本题考查诗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结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可知,这里写出了追寻“伊人”路程的艰险、漫长,但是抒情主,人公依然“溯回”“溯游”地追寻,没有放弃,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受世俗阻力所阻挡却依然对美好爱情执著追求的青年形象。如果“伊人”是理想的象征,那么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25.本题考查诗歌中运用重章叠句的作用。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篇中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出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表现主人公寻求伊人的艰辛不易,坚持不已的精神。
26.D 27.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26.D.有误。君子:追求淑女的年轻男子;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女子。
27.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所谓重章叠唱,也叫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结构和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反复咏唱。这个“重叠手法”包括叠字,包括叠词、叠句甚至段一段的重叠。段落的重叠称为叠章。其作用是在整齐中有变化,于反复中抒心志,往往能取得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可以明显看出《蒹葭》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诗意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情感上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写出了他对伊人的反复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金卷(一)-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文件包含期末模拟金卷一-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解析版docx、期末模拟金卷一-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金卷(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文件包含期末模拟金卷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解析版docx、期末模拟金卷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模拟金卷(一)-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古诗,完成小题,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