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专题17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专题17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的检测结果如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7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答案】AD
【分析】
1、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
【详解】
A、植物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植物可以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
B、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D正确。
故选AD。
2.(2021·河北高考真题)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糜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糜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AB
【分析】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一旦人工繁育成功,就可以将这些野生生物回放野外。
【详解】
A、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糜鹿种群密度,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斗争最小,C错误;
D、据分析可知,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故选AB。
【点睛】
3.(2021·1月浙江选考)我省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繁茂,自然资源丰富,是高校的野外实习基地。设立该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治酸雨 B.保护臭氧层 C.治理水体污染 D.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D
【分析】
(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二是迁地保护,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其中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3)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详解】
自然保护区是在原始的自然状态系统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人为地划定一个区域,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那里的生态系统加以严格的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4.(2021·广东高考真题)“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诗中描写的有葛藤、黄鸟、灌木等生物,同时山谷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故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C正确。
故选C。
5.(2021·河北高考真题)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答案】D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随着湿地退化,退化程度越严重,积水越少,并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度都下降。
【详解】
A、严重退化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
B、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
D、湿地具有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故选D。
6.(2021·广东高考真题)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漳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碳平衡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 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碳释放 碳存储
【分析】
1、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存储碳的过程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
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详解】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
(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从而碳元素将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来减少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主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等,增加碳存储和减少碳释放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点睛】
本题借助时事政治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碳循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及相关的环境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2021·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2)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
(3)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__________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
【答案】避免自己没有食物,无法生存下去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赛达伯格湖)湖泊
【分析】
1、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详解】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对捕食者而言,不会导致没有猎物可以捕食而饿死,无法生存下去;
(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
(3)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特点。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捕食、能量流动的特点,难度较小,需要记住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就能顺利解题,需要注意的本题考查了一个细节:林德曼研究的是湖泊生态系统,容易忘记该知识点。
8.(2021·河北高考真题)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__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__。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 “S” 环境容纳量 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 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分析】
1、分析柱形图,实验组温度比对照组温度高4℃,实验组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均低于对照组。
2、碳循环: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3)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4)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
【详解】
(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
(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考点15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1.(2020·永寿县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各营养级中,生物个体的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所以总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A正确;
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但个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多少与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少无直接关系,B错误;
C.生物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C正确;
D.各营养级中的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能量传递率为10%-20%,所以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2.(2020·湖北武汉高三开学考试)某地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枝条和落叶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使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
C.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D.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有机肥中的化学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两方面: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和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同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
【详解】
A、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升高,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A正确;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主要改变分解者结构,不改变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错误;
C、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结构没有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C错误;
D、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有机肥中的化学能和其它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D错误。
故选A。
3.(2020·全国高三开学考试)茶毛虫是黄山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常聚集在叶背取食,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防治方法有人工捕抓幼虫、利用灯光诱杀成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茶园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B.茶毛虫同化能量的去向有:被茶毛虫呼吸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通过茶毛虫的粪便流向分解者
C.放置黑光灯诱杀茶毛虫成虫,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D.增加茶园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可减少茶毛虫危害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指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一个营养级中同化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遗体残骸中能量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详解】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个渠道进行的,A正确;
B、茶毛虫同化能量的去向有:被茶毛虫呼吸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茶毛虫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茶毛虫同化的能量,B错误;
C、放置黑光灯诱杀茶毛虫成虫,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C正确;
D、增加茶园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可提高茶园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减少茶毛虫危害,D正确。
故选B。
4.(2020·湖南高三其他)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下列有关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苔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
B.苔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C.寒冷不利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D.人类活动不会影响苔原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此类推。
【详解】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A正确;
B、苔原生物群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只是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
C、寒冷使分解者数量减少,有利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错误;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A。
5.(2020·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图中d1/d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因此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b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详解】
A、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如果c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1表示蚕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A正确;
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
C、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图中d1/d×100%可以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点睛】
1、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3、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人是主要成员和中心环节。人们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包括身体代谢的利用和生活上的利用),同时又要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6.(2020·湖南长沙雅礼中学高三一模)棉铃虫是一种常见的棉田害虫。某地农业部门提出,通过放养棉铃虫的天敌——赤眼蜂将棉铃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放养赤眼蜂能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棉田中的能量利用率
B.放养赤眼蜂既改变了该群落的物种组成,又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若棉田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过多地流入棉铃虫,则该生态系统可能不能处于稳态
D.与喷洒高效农药相比,放养赤眼蜂的优点之一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害动物的防治包括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通过放养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详解】
A、放养赤眼蜂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A错误;
B、放养赤眼蜂增加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且有利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
C、若棉田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过多地流入棉铃虫,则可能使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C正确;
D、放养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优点之一是不会污染环境,D正确。
故选A。
7.(2020·福建三元三明一中高三其他)红树林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浅滩,是生产力(有机物积累量)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红树、桐花树、海桑等是红树林的主要植物,腹足动物、蟹类、双壳类等底栖生物多样性高,生物量极其丰富。相手蟹栖息于红树林冠层,主要以新鲜树叶为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红树等植物和底栖动物构成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光照、水和温度等因素与红树林高生产力特性密切相关
C.底栖动物可加速红树凋落物的降解,促进能量循环利用
D.相手蟹属于次级消费者,不能同化摄食树叶的全部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
A、群落是指一个地方的所有生物的集合,而不是只有植物和动物,A错误;
B、光照、水和温度等因素影响红树林的生活情况,与红树林高生产力特性密切相关,B正确;
C、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
D、相手蟹栖息于红树林冠层,主要以新鲜树叶为食,所以是初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识记教材内容即可。
8.(2020·全国高三其他)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存在五级消费者
B.蛇在该食物网中分别占据了第三、四、五营养级
C.就食物而言,蛇与食虫鸟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镉污染,则鹰受毒害最深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详解】
A、本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植物→食草昆虫→食草昆虫→蛙→蛇→鹰,共六个营养级,五级消费者,A正确;
B、蛇捕食鼠属于第三营养级,捕食食虫鸟可以属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捕食蛙属于第五营养级,B正确;
C、蛇与食虫鸟没有捕食相同的食物,两者只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
D、由于污染物一般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等特点,所以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结合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2020·陕西省洛南中学高三其他)下图表示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字母a-i表示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
B.g是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d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i/c%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b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h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详解】
A、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共投放的能量总和,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f,A错误;
B、g是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B错误;
C、通过分析可知,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d,C正确;
D、图示中不知道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计算出来,D错误。
故选C。
10.(2020·安徽蚌埠高三其他)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B.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不需要外界能量的输入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
D.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来源于无机环境和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A错误;
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生态缸也需要外界能量的输入,如太阳能,B错误;
C、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包括光、声、湿度、温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D正确。
故选D。
11.(2020·山东日照高三二模)改造盐碱化草原是利用多种恢复生态学技术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技术流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
B.演替过程中食物链逐渐缩短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C.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盐碱化草地的改造使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盐碱化草地的改造是把重度盐碱化草地恢复至中度盐碱化草地,并最终恢复至轻度盐碱化草地或良好草地的人工控制的群落的演替过程,盐碱化程度在此过程逐渐降低,不同阶段物种类型也有所改变,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
【详解】
A、盐碱地植被较少,生产者同化量较低,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A正确;
B、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化,营养级数目增多,食物链不会缩短,而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与食物链长短无关,B错误;
C、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使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而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盐碱化草地的改造过程,随着群落的演替,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发生了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也就发生了变化,D正确。
故选B。
12.(2020·山东昌乐二中高三期末)如图为某一鱼塘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d )/b
B.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
C.生产者的能量最多,个体内积累的难分解杀虫剂也最多
D.在高密度鱼塘中众多的植食性鱼所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
【详解】
A、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A错误;
B、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包括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 B错误;
C、杀虫剂具有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越多,一般生产者体内杀虫剂含量最少,C错误;
D、人工鱼塘需要不断的投入饲料,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够鱼类食用,所以众多的植食性鱼所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13.(2020·安徽高三开学考试)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特殊的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昆虫→蛙→蛇这样的食物链
B.树下草菇等真菌的存在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草菇利用残枝枯叶合成自身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
D.该立体农业的建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立体农业方法是一种以生物生存、生长特性和生态学为科学依据而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多维农业经营方法。它具有四大特点:①多层次性,实行农牧渔相结合,充分利用生物间互惠共生关系,发挥群体优势;②充分利用阳光、水、气、热等自然资源,投入少,产出高;③保护环境,消除污染;④有利于生产、经济、社会、生态四种效益同步增长。
【详解】
A、食物链起始端必须是生产者,而昆虫不是生产者,A错误;
B、草菇在生态系统中都是作分解者,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草菇利用残枝枯叶合成自身有机物时,属于分解者对残枝落叶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不是食物链中的环节,故不能说该过程中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C错误;
D、该立体农业的建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但是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错误。
14.(2020·江苏清江浦淮阴中学高三开学考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 ~ 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详解】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故A选项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故B选项错误;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利用,故C选项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5.(2020·河南高三开学考试)某地建设完成的千亩菏花湿地,千亩水稻高产示范田,百亩稻蟹共养区,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荷花湿地中的动植物种类多样,但是遭到重度污染面被破坏后较难恢复原状
B.在水稻示范田水稻种植期间通过除草,除虫可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
C.稻蟹共养的生产模式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效率
D.若让湿地自然演替,该地的物种丰富度可能逐渐升高、优势物种可能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组分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详解】
A、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多样,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但是遭到重度破坏后恢复力稳定性较弱,A正确;
B、水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是竞争关系,害虫和水稻是捕食关系,通过除草、除虫可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B正确;
C、稻蟹共养的生产模式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效率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
D、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逐渐升高,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优势物种可能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16.(2020·湖北高三其他)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粮食产业要向绿色优质转型。有关农作物增产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松土可能成为水土流失的一种诱发因素
B.利用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C.立体农业运用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D.防治棉铃虫时,利用赤眼蜂比喷洒农药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详解】
A、由于作物种植过程中的松土,可能成为水土流失的一种诱发因素,A正确;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C、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立体农业运用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C正确;
D、防治棉铃虫时,利用赤眼蜂进行防治属于利用了种间关系进行的生物防治,比喷洒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为化学防治在杀伤害虫的同时也会导致其天敌以及其他生物的死亡,降低生物的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17.(2020·河北邢台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
B.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雌鸟通过鸣叫召唤雏鸟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的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动物的眼、耳、皮肤,植物的叶、芽以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光敏色素)等,可以感受到多样化的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科学实验表明,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着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信息素。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动物的行为信息丰富多彩,一些鸟类在求偶时的行为更独特,通常雄鸟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详解】
A、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通常是双向的,也有单向的,如日照时间的长短对鸟类繁殖的传递的信息是单向的,A错误;
B、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雌鸟通过鸣叫召唤雏鸟属于动物的物理信息,C错误;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D错误。
故选B。
18.(2020·全国高三开学考试)2020年第24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滋润生命”。洞庭湖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湖区内物种资源丰富,其中白鳍脉、胭脂鱼东方白鹳等都是国家级保护动物。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和人工泥沙围垦,湖区湿地的面积急剧减少,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____________,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
(2制庭湖中存在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蛋→鱼→鱼鹰。鱼同化的能量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鱼鹰同化的能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洞庭湖中荷花的花香可以吸引昆虫传粉,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能力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食物链和食物网 作为分解 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大于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物种丰富度) 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详解】
(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个渠道进行的;湿地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由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鱼鹰,可知鱼处于第三营养级,鱼鹰处于第四营养级,鱼同化的能量大于鱼鹰同化的能量;原因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荷花的花香作为化学信息吸引昆虫传粉,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的保护等相关知识,书籍教材相关知识并能准确运用术语作答是解题关键。
19.(2020·安徽高三其他)如图所示为种植巨型稻的农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其中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a与b、c、d碳元素转移量的大小关系为______。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传递求偶信息,其意义是______。
(4)“巨型稻→昆虫→青蛙”是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昆虫同化的能量一部分以______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这“另一部分”的能量还可以流向______。
【答案】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a>b+c+d 维持青蛙种群的繁衍 热能 下一营养级(或青蛙)和分解者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c表示捕食关系、d表示动植物的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
【详解】
(1)根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可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由于巨型稻、杂草、藻类等生产者依旧存在,致使该生态系统a与b、c、d碳元素转移量的大小关系为a=b+c+d+自身积累量,即a>b+c+d。
(3)在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物理信息求偶进行繁殖,这对于维持青蛙种群的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4)除了顶级消费者外,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还可以流向下一营养级(或青蛙)和分解者。
【点睛】
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作用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0·湖南高三其他)下图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中还缺少______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食物网中,杂食性鱼和小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若该水域受到污染后,螺蛳和草食性鱼全部死亡,则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会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调查发现,该食物网中肉食性鱼的数量最少,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生产者(绿色植物和藻类等)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捕食和竞争 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下降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肉食性鱼处于最高营养级,故流向肉食性鱼的能量最少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其中绿色植物和藻类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和藻类→浮游动物→小虾→杂食性鱼→肉食性鱼、绿色植物和藻类→浮游动物→杂食性鱼→肉食性鱼、绿色植物和藻类→杂食性鱼→肉食性鱼、绿色植物和藻类→螺蛳→肉食性鱼、绿色植物和藻类→草食性鱼→肉食性鱼。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和藻类等)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题意显示食物网中,杂食性鱼会摄食小虾和浮游动物,小虾也会摄食浮游动物,故两者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水域受到污染导致螺蛳和草食性鱼全部死亡,使得食物网复杂程度下降,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3)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肉食性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流入的能量最少,故该食物网中肉食性鱼的数量最少。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明确食物网中只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能够根据图示食物关系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21.(2020·湖南高三其他)某科研小组调查了某牧场边界区域内大家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并以体重作为划分大家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重(g)
11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68
102
112
85
95
31
(1)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该区域大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_____ 。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 来影响种群密度。
(2)调查大家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宜采用该方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
(3)某同学认为若要控制该区域大家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请判断该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控制该区域大家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与天然牧场相比,人工牧场更容易遭受虫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稳定型 出生率和死亡率 标志重捕法 大家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不正确;捕杀体重大于90g的大家鼠,会导致该区域大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种群数量易恢复 降低环境容纳量 人工牧场的生物多样性低,抵抗力稳定性差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①样方法:常用于植物和昆虫的卵、蚜虫、跳蝻等;②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3、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详解】
(1)分析该区域大家鼠种群中幼龄鼠、中龄鼠和老龄鼠的数量可知,该区域大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2)调查大家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宜采用该方法的原因是大家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3)若捕杀体重大于90g的大家鼠,会导致中龄鼠和幼龄鼠的种内斗争减弱,使该区域大家鼠种群的出生率升高,种群数量增多。控制该区域大家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目的是降低环境容纳量。
(4)人工牧场的生物多样性低,抵抗力稳定性差,比天然牧场更容易遭受虫害。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2.(2020·全国高三开学考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深远影响,不合理的干预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例如土地荒漠化;合理干预可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生态农业的建立。科研人员对人类旅游对沂山风景区生态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请回答问题:
(1)沂山植被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 研究人员采用______法调查景区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沂山景区的自然景观,专家提出要进行垃圾分类。请从生态工程的角度说明进行此项举措的理由可能是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提出哪些举措恢复沂山景区的自然景观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一项)。
(3)通过以上过程,,我们可以认为人类活动经常干扰群落的演替,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 样方 随机取样 垃圾中的大部分可被回收利用,对垃圾进行分类,可以节约资源,且减少垃圾量 合理补种本地物种、在恢复自然景观的同时考虑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等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调查景区植物一般用样方法,用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
【详解】
(1)沂山植被的植物属于生产者,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使用样方法时,应该注意随机取样。
(2)垃圾分类,可以让垃圾中的大部分可被回收利用,可以实现废物资源化,减少垃圾量,废物资源化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若要恢复植被,在补种植被时,应该合理补种本地物种,这是因为本地物种更适应当地环境,成活率高;在恢复自然景观的同时考虑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等,否则会出现“前面种树,后面伐树”的现象。
(3)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深远影响,不合理的干预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例如土地荒漠化;合理干预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生态农业的建立。可见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也就是人类对样落正常演替的干扰
【点睛】
本题从生态工程的角度出发来恢复自然景观,以及一些措施是本题的难点,要记住几种常见问题的回答方法。
23.(2020·安徽濉溪高三期末)某果园生态系统,在苹果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的试验,利用高湿度、低风速等环境条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夏季,果园中栖息的某种昆虫通过鸣叫声吸引异性,这属于______信息, 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具有______作用。
(2)草菇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苹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功能。
(3)长期间种草菇,该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种类也会变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因为,该生态系统的______趋于复杂,______能力将会增强。
(4)研究小组对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昆虫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据下表分析,该昆虫同化的能量是______。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个体数量则一般较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
摄入的能量
[]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
[]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
粪便中的能量
[]
51.6
1.5
23.1
27
【答案】物理 维持种群繁衍正常进行 分解者 物质循环 营养结构 自我调节 24.6 能量流动是逐渐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解析】
【分析】
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之间,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3、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的稳定。
4、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
(1)果园中栖息的某种昆虫通过鸣叫声吸引异性,这中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可见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草菇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草菇的代谢类型是异氧型,需要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草菇可以利用苹果树的落叶的有机营养,由于草菇的作用,将落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吸收,故剩下的基质中含有的无机物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3)长期间种草菇,该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种类也会变多,进而使得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增强。
(4)由分析可知:该昆虫同化量=摄入量-粪尿量=51.6-27=1.5+23.1=24.6。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故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个体数量则一般较少。
【点睛】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24.(2020·安徽高三其他)如图一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据图分析,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_____ ,为了维持大气中CO2的相对平衡,从过程①角度分析,有效措施是________
(2)图二中A表示___的能量,B表示__的能量。B比A的能量少,原因是除了图二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_____。
(3)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植树造林 初级消费者同化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的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详解】
(1)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一中的③各处生物的呼吸作用、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⑤化石燃烧等过程。过程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从该角度可以考虑植树造林,从而进大气中更多的二氧化碳固定到生物群落。
(2)因摄入量包括同化量和粪便量,故图二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则B表示用于繁殖的能量,且B的能量少于A同化的能量。
(3)从图二中箭头的指向可以看出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特点,因为有自身呼吸作用的消耗、分解者的利用等,可推知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熟知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这样才能根据基础知识判断出图一各序号代表的生理过程;图二中各字母代表的是哪一部分的能量。同时学生还要学会灵活分析图像,从中获取解题信息。
25.(2020·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开学考试)由于气候变化,雨水减少,某河流干涸后,群落历经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该群落演替到顶级阶段时生活着很多动物种群,其中有蛇、蛙、鼠、食草昆虫等,其中蛇的食物来源有蛙和鼠,蛙捕食食草昆虫,食草昆虫和鼠吃草。演替过程中部分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如下表,部分动物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图所示(a~d表示能量值的多少)。回答下列问题:
分类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艾蒿(株/100平方米)
5
10
6
3
1
1
白杨(株/100平方米)
0
1
2
4
8
8
鼠(只/100平方米)
0
1
2
4
8
16
(1)判断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的依据是________,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若将蛇的食物比例由2/3的鼠、1/3的蛙调整为1/3的鼠、2/3的蛙,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食物比例后该地的蛇的承载力是原来的________倍。
(4)上图中M2表示________________,P表示________________。若草同化的能量为e,则从草到食草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100%。
【答案】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灌木和乔木遮挡了艾蒿的阳光 增加 0.57(4/7) 用于食草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食草动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a+b)/e
【解析】
【分析】
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草→昆虫→蛙→蛇,还有一条食物链为草→鼠→蛇。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
【详解】
(1)演替分为初生(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灌木和乔木遮挡了艾蒿的阳光,导致艾蒿不能很好地生长。
(2)输入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由于生产者数目增多,因此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3)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若将蛇的食物比例由2/3的鼠、1/3的蛙,蛇增加3kg消耗草为3×1/3÷10%÷10%÷10%+3×2/3÷10%÷10%=1200kg,调整为1/3的鼠、2/3的蛙,消耗草的量为3×2/3÷10%÷10%÷10%+3×1/3÷10%÷10%=2100kg,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食物比例后该地的蛇的承载力是原来的1200/2100=4/7=0.57倍。
(4)上图中R表示粪便中的能量,M1表示草食动物的同化量,M2表示用于食草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P表示 食草动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若草同化的能量为e,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a+b,则从草到食草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b)/e×10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识图、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26.(2020·江西昌江景德镇一中高三月考)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单位为百万千焦。
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通过同化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__。
(4)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还有少量能量被________利用。
【答案】111 生态系统内全部生产者 13.5 20 60% 呼吸作用消耗 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分解者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考查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图中A可以同化太阳能,为生产者,根据其能量输出可计算生产者的同化量。生物的异化作用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来实现的。
【详解】
(1) 图中A为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根据生产者的能量输出可计算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3.0+15.0+41.5+51.5=111(百万千焦)。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5.0/111×100%=13.5%,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3.0/15.0×100%=20%。
(3) 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能量的1.8/3.0×100%=60%。
(4) 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还有一部分暂时未被利用,因此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
【点睛】
“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相邻两个生物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获得“10%~20%”的能量,“所有狼”可获得“所有狐”的能量的10%~20%。
27.(2020·唐山市第十一中学高三开学考试)据报道,在宜昌某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附近,一个90亩的生态湿地已经建成并成功投入使用,日均处理污水能力可达2万吨。该地还计划在5个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口附近建设人工湿地,栽培芦苇、蒲草、黑藻等本土植物,并引入鲤鱼、草鱼等水生动物。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生活污水的处理一般有过滤、沉淀、厌氧发酵、氧化池氧化、脱氮磷等流程。收集的污泥加工成有机肥后施放到农田,可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______和无机盐。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每天能处理的污水量是一定的,说明生态系统________。
(2)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黑藻(沉水植物)等,这说明植物群落具有_____结构。若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年增加并形成了新的优势种,则其演替类型是_________。
(3)芦苇和蒲草在植物分类上同科但不同种,彼此间存在___,这说明生物具有___多样性。
(4)请简要概述一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的降解机制:___________。
【答案】二氧化碳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垂直 次生演替 生殖隔离 物种 有机物一般要经过湿地中微生物(分解者)降解成二氧化碳、水及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无机盐再被湿地中的植物或其他生物吸收利用、二氧化碳放出或被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利用
【解析】
【分析】
1.群落在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人工湿地中种植大型挺水植物,能有效地控制水华,原因可能有:大型挺水植物遮盖水体,抑制藻类接受光照,进而影响了藻类的光合作用;或者是大型挺水植物和藻类形成竞争关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抑制水藻的生长;或者大型挺水植物能分泌某些物质,抑制藻类生长。
【详解】
(1)收集的污泥加工成有机肥后施放到农田,有机肥被分解者分解,能够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每天能处理的污水量是一定的,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除绿藻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黑藻等,这说明植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若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年增加并形成了新的优势种,由于起始条件不为零,则其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3)芦苇和蒲草在植物分类上同科但不同种,不同物种的标志是彼此间存在生殖隔离,这说明生物具有物种多样性。
(4)人工湿地降解机制是有机物一般要经过湿地中微生物(分解者)降解成二氧化碳、水及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无机盐再被湿地中的植物或其他生物吸收利用、二氧化碳放出或被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利用。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识记碳循环的具体过程以及能量流动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6+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文件包含专题16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解析版docx、专题16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6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解析版),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专题17 种群、群落-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教师版含解析),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