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读感悟,疏通文义,走进文本,体验情感,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陋室铭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2.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句。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生展示 课前让各位回去观察了自己的小屋,并且要求同学们用文字进行了描述,老师看了大家的文章,也被一些同学的屋子给深深吸引,这里老师选出了一位同学的作品和大家分享。图片展示,学生分享: 这个屋子虽然很小,很朴素,但是可以感受到,*同学对这里充满了真挚感情。2.今天我们也来一起认识一下诗豪刘禹锡他的屋子,看他的屋子是什么样。把书翻到17课,一起读一下课题《陋室铭》3.题目解析(1)释义陋:简陋、粗陋 陋室:简陋的房子,粗陋的房子简陋,其实都是从外边的物质层面来看的,到底是否是粗陋,其实是见仁见智的。看你看中的是物质的奢华还是精神的高贵。(2)铭:书下注释1 本文借用铭这一文体,更显得庄重,内容也有自我警戒的含义。4.诗人时代派别 刘禹锡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诗人大抵分两类一类是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文章力求语言平易,通俗易懂;一类是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诗人,他们主张复古,文章追求典雅 刘禹锡和这两类诗人走的都比较近,和白居易并称为“刘白”,和柳宗元并称为“刘柳”,他的文章呢,也兼具两派的特点。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陋室铭》就是兼有古朴典雅与通俗易懂这两方面的优点。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二、初读感悟1.自由朗读课文3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一三五对同学向后转,前后同学互读,互相纠正。3.点学生读4.齐读 10分钟《陋室铭》这篇文章讲的什么内容呢?三、疏通文义1.互译: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理清疏通文义,不懂的字词组内解决,组内讨论依然无解的可以提出质疑。 15分钟2.点生疏通文义 20分钟四、走进文本,体验情感你觉得这个屋子简陋吗吗?在作者眼中屋子简陋吗?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作者观点的语句?1.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物质 精神2.这一句前面还有两句,这两句和陋室有关?: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课文内容和山水无关但是却用山水开头这里是用到了一种修辞。 修辞:起兴 朱熹:“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这里刘禹锡先写的山水,再说作者要说的事物,那就是本文的室,通常两者会有相似点,一般放在文章或文段的开头。(2)思考:山水和室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呢? 山——不高 水——不深 室——陋室 仙 龙 诗人从外在的物质条件看,这是简陋的屋子。但是因为有品德高尚的诗人住在这里,就不显得简陋了,言外之意就是,在诗人眼中他认为自己的品德高尚,所以觉得自己住的屋子不陋。 陋:物质层面不陋:精神层面 找出文中和陋室相关的具体内容1.组内讨论:文中对于陋室的具体描写,同学们能找出来吗?对于陋室的描写,老师将相关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组内讨论,这三个部分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写陋室的,分别体现出陋室什么特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景 环境清幽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人 人物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事 生活情趣高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自然环境:有青苔,有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草和青苔长得茂盛,说明位置偏僻,环境比较凄凉,这里平时来的人多不多?所以周围环境才会如此清幽。其实苔和草,都不是华贵的景物,甚至是有点凄凉,但是作者把它们当成美好的风景来着,说明作者欣赏的是清贫之美,——安贫乐道。(2)人文环境:与作者交往的都是哪些人?博学的人,不是普通人,交往人物不俗。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访客的挑选,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是没有资格来这里的。诗人即便身居陋室,依然不改读书人的气节,对于朋友的选择有自己的坚持,这是名利无法改变的。(3)生活情趣:我们本学期学了那首诗,诗人也弹琴的呀?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独坐、冥想、弹琴、长啸,我们当时学习,这些体现诗人什么:体现他高雅的生活情趣。 弹琴和阅读佛经是古代读书人的标志之一,弹琴修身养性,琴象征着高雅,阅读佛经,通晓佛理,佛经象征着通达。“谈素琴,阅金经”不仅能体现出刘禹锡高雅的生活情趣,也说明在精神层面诗人是不匮乏,是无比的富足。 这里和琴声相对的声音是丝竹之声,丝竹声指世俗的时髦的音乐,代表那些享乐的东西,在陋室里是没有这类声音的。陋室里只有高雅的素琴声。无案牍之劳形:其实能处理官府公文,说明掌握实权,在这里,说明刘禹锡在仕途方面手中有实权吗?写作背景:但当时身居陋室的刘禹锡,是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一贬再贬最终到了和州,就是现在的安徽,就是我们文中陋室的所在地,所以刘禹锡仕途上也是不顺利,手中也是没有实权的。但是诗人并未因为自己遭遇而苦闷,说明诗人对名利看的很淡——淡泊名利。总结:所以到这里我们发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扣住“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谈素琴,阅金经”扣住的是“不陋”。陋室的陋是物质上的窘迫,陋室不陋是因为室主人精神的自由。在精神的不陋面前,物质上的陋显得不值一提。对陋室的称颂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已经能得知陋室不陋,所以作者才在文章结尾借孔子的话发出这样的感慨:1.“何陋之有?”出自《论语 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译文:孔子想要到边远的地区去居住,有人劝阻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住的地方,怎么会简陋呢?”师:孔子所处的时代,少数民族地区,被视为蛮荒之地,物质条件简陋,可想而知,劝说孔子的人,所说的陋,指的是蛮荒物质条件,而孔子说的不陋是则是精神层面的。师:刘禹锡在这里引用孔子的话,再次来论述了自己的观点:陋室不陋!潜台词就是说呀,我的陋室也是因为君子居之,所以何陋之有。与孔子一样,刘禹锡认为自己有高贵的精神,是足以战胜一切物质上的简陋的。2.文中除了刘禹锡的陋室,还写到了历史上有名的两个陋室:“诸葛庐”“子云亭”答:这里有两个历史上著名陋室:诸葛庐,子云亭。 陋室的主人是谁:诸葛亮,杨雄。 后人认识他们,都是因为什么: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才华名垂千古。在这里刘禹锡,其实用“诸葛庐”“子云亭”和自己的陋室进行类比,同时也是拿自己和古代圣贤做类比。表明自己也是和诸葛亮杨雄是一样有才华,有远大抱负的人,自然而然为自己的陋室下了一个结论“何陋之有?” 五、总结:托物言志1.让学生总结,借——表现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本篇文章,刘禹锡,以铭这个形式作文,以陋室为空间,写自己身在陋室,但心境高洁,这也是作者精神的具体体现,表现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和高雅的生活情趣。2.辩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种交友方式你是否赞同,为什么?(选出正方反方代表辩论) 板书 : 陋室铭 刘禹锡 开头: 山水——陋室 起兴 景 中间: 人 托物言志 事 结尾: 君子居之,陋室不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语,指导朗读,各小组提问讨论并解决,研读课文,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感知文意,精析文本,探究语言特点及写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美读文章,美译文章,质疑品读,理解写法,总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