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子夜之吴老太爷进城》课件PPT 课件 2 次下载
- 《过秦论》课件 课件 10 次下载
- 《阿房宫赋》课件 课件 7 次下载
- 《滕王阁序》课件 课件 3 次下载
语文版(中职)拓展模块二〇 六国论 苏 洵评课课件ppt
展开蘇洵,字明允,宋朝眉山人,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
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間,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了外交上的妥協投降。 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與遼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後又被迫追加銀十萬、絹二十萬匹。
蘇洵反對宋向遼和西夏進行賄賂,所以在《六國論》中借古諷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譯: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於賄賂秦國。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而:連詞,表因果關係。
譯:賄賂秦國,自己的實力就虧損,這是滅亡的原因。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譯: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譯文: 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因為失去了其他國家強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單獨保全。
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也:表判斷語氣。這是一個判斷句。
譯文:所以說弊病在於賄賂秦國。
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出下文議論。
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譯文:秦國憑藉攻戰獲取土地之外,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池。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譯文:把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它的實際數量多到百倍。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譯文:把六國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敗而喪失的土地比較,它的實際數量也多到百倍。那麼,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最大的禍患,根本就不在於戰爭了。
所亡:所丟失的土地。所:所……的+名詞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譯文:回想他們死去的祖輩父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從而有了一點土地。子孫卻不愛惜這些土地,拿來送給別人,好像丟棄小草一樣。
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
暴霜露:曝(於)霜露。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譯文:今天割讓五座城,明天割讓十座城,這樣以後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來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到了。
而:可是,連詞,表轉折關係。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譯文:既然如此,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殘暴的秦國的欲望沒有滿足,諸侯送給秦國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戰,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已經確定了。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譯文:以至於滅亡的結局,道理本來應當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著柴去救火,柴不燒完,火不會熄滅。”這話對了。
至於:由上文引出下文結果,以致,以至於
本段怎樣論述賂秦的危害?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論證方法:運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
3、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話?
比較因割地賄賂造成的雙方的土地變化(對比)
情形(祖先和子孫對比)
結果(“有限”與“無饜”對比)
割地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譯:齊國不曾賄賂秦國,最後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齊國親附秦國而不幫助五國。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義:堅持正義。名詞作 動詞。
譯:五國已經滅亡,齊國也不能倖免了。燕國與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而不賄賂秦國。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譯:所以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後滅亡,這就是用武力對抗的結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了禍患。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而:連詞,表並列關係。
卻:使……退卻,譯為擊退,使動用法。
譯: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敗了兩次,勝了三次。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擊退了它。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而:卻,連詞,表 轉折關係。
譯:等到李牧因為受誣陷而被殺害,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抵抗卻不能堅持到底。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譯:況且,燕趙兩國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幾乎消滅乾淨的時候,可以說是智慧窮竭,國力孤單,戰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
譯:當初假使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國土,齊人不親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還活著,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數、理:天數,命運。
譯:那麼勝敗存亡的命運,假如能夠與秦國相較量,或許不能輕易判定。
齊亡: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趙亡:牧以讒誅,用武而不終。
滅亡的根本原因: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危。燕、趙滅亡“誠不得已”。
1、第三段中那一句能概括齊國滅亡的原因?
2、試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和不同地點?
始有遠慮,能守其土,義不賂秦。(形勢環境)
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軍事策略 )
——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牧以讒誅,用武而不終。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3、請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4、本段最後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譯:唉!如果六國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的奇才,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禮:禮遇。名詞為動詞。
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譯(六國)合力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恐怕秦國人連吃飯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下:吞下。名詞作動詞。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譯文:可悲啊!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
而:連詞,表轉折關係。
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
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譯文:土地一天天地削減,一月月地割讓,而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啊!
日:一天天,名作狀。
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要敢於對敵鬥爭)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譯:六國與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憑藉不賄賂秦國而戰勝它的優勢。
譯:如果憑藉偌大的天下,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借古諷今,諷諫北宋王朝要以古為鑒,不要對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弊 在 賂 秦
為國者無 使為積威 之所劫哉
(遞 進)
毋從六國破 亡之故事
結構:緊湊而富於變化,錯綜而有條理; 正確、清晰、整齊、均衡、對稱、美觀。。
語言: 整齊而不呆板,錯落而不零亂,音調鏗 鏘,簡潔明快,比喻恰當,態度鮮明, 讀來急緩有節,抑揚頓挫,如行雲流水, 風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歎, 可收到餘音繞梁之效果。
引證法,引用古人的話,以加強論證的說服力。例證法,列舉六國滅亡的史實,以論證觀點的正確性。對比論證,用秦國與六國對比,六國之間的對比,以證明六國破滅的歷史必然性。此外還用了因果論證、假設論證。
1、指出下面古今異義詞的古今不同含義A、其實百倍B、思厥先祖父C、後秦擊趙者再D、始速禍焉E、可謂智力F、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那實際情況。今:實際上)
(祖輩父輩。今指父親的父親)
(兩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謀和力量。今為一個詞,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
(前例、舊事。今指真實的或虛構的有人物有情節的事情。)
2、下列各句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暴霜露B、暴秦之欲無厭C、為國者無使為積威所劫哉D、與嬴而不助五國也3、指出下列句子中詞類活用情況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C、義不賂秦D、不能獨完E、李牧連卻之
“暴”同“曝”。讀pù,曬,引申為“暴露”,意為“冒著”
“厭”同“饜”。滿足。
“無”通“毋”,讀 wù 不,不要。
名詞“事”帶賓語“秦”,用作動詞:侍奉
“義”,用作動詞:堅持正義
“日”“月”,名詞作狀語
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卻,動詞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
4、解釋下列多義詞諸侯之所亡,與戰敗所亡者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以荊卿為計邯鄲為郡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哉為國者無使為------六國破滅薪不盡,火不滅向使三國各愛其地並力西向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良將猶在
或曰……或未易量以地事秦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燕趙之君,始有遠略始速禍焉終繼五國遷滅惜其用武而不終也故曰“弊在賂秦也”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強弱勝負已判矣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有人,有的人,無定代詞
用到底,堅持到底,動詞
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誠不得已 暴秦之欲無厭 則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無厭
兇暴,兇惡殘酷的,形容詞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4)洎牧以讒誅(5)舉以予人(6)至丹以荊卿為計(7)趙嘗五戰于秦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5、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6、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9、至丹以荊卿(刺秦王)為計。
總結 全文中心論點的提出開門見山,簡潔明快,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第一個分論點承中心論點直接提出 ,順應自然。第二個分論點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提出,引人思考,對中心論點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運用因果論證的方法,從道理明晰嚴密,語氣堅定,觀點鮮明。本文以高度概括的方式論述六國亡于秦的原因,又聯繫現實政治,借古諷今。但本文借古諷今不是消極地批評北宋王朝失策,這反映在文章在指出六國應拋棄錯誤政策的同時,又指出了正確的政策,即“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奇才,並力西向”。這樣的戰略構想對當時北宋朝廷同樣適用。蘇洵的憂國之心也可見一斑了。
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公开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公开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缘战略,写作目的,课题解释,作者简介,品析第一段,故曰弊在赂秦也,品析第二段,至于颠覆,品析第三段,理清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优秀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关于“六国论”,阅读比较,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优质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六国论》,唐宋八大家,整体感知,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暴霜露,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