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课件-2023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展开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从思维的方向看,有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和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2)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和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3)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4)从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看,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2.思维的基本形态(类型)
知识拓展: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
1.狭义的思维与认识同义。 ( )
答案 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2.思维具有间接性,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无须实践。 ( )
答案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弄清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认为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无须实践的观点是错误的。
(1)“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 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1.“逻辑”的多种含义
2.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 )
答案 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2.有人问:“有没有飞碟?”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种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 )
答案 这种回答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有没有飞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认识问题。排中律只是在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矛盾论断明确地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必须马上肯定一个。3.“小张去年还是团员,今年已经是党员了。”这句话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 )
答案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时间变化了,小张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小张去年还是团员,今年已经是党员了”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4.自相矛盾与客观矛盾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
答案 自相矛盾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错误反映。客观矛盾不是思维认识的范畴,不是一种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
2.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只要把握正确的思维形式,就能顺利进行科学思维。 ( )
答案 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 件。真实的内容来自我们对基本事实的切实把握。把握正确的思维形式,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逻辑知识,并结合实践进行思维训练。可见,要顺利地进行科学思维,一要积极投身实践,切实把握基本事实;二要把握正确的思维形式,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勇于并善于创新。2.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与科学思维结果的可检验性相矛盾。 ( )
答案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强调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的结果的可检验性强调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与科学思维的结果的可检验性,是科学思维在不同纬度的特点,二者并不矛盾。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①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①相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相容关系。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如:A“等角三角形”与 B“等边三角形”。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如:A“学生”,B“大学生”,A与B是属种关系,B与A是种属关系。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如:A“三好学生”与 B“男生”。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②不相容关系(又称为全异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A“学生”、B“非学生”、C“人”。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A“苹果”、B“梨子”、C“水果”。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C为A、B共同的属概念,其不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1)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①定义的含义和构成: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②定义的方法和要求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这里的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正确下定义的要求: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其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①划分的含义和构成: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②正确划分的要求: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2)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1.概念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 )
答案 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2.同一个语词只能表达同一个概念。 ( )
答案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3.概念的外延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 )
答案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4.男同学与学习优秀的同学存在种属关系。 ( )
答案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据此可知,男同学与学习优秀的同学存在交叉关系。
(1)判断及其基本特征①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②判断的基本特征。a.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b.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2)判断的表达与类型①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②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
(1)正确运用性质判断①性质判断的含义、构成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
③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应该注意以下问题)a.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b.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c.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与“量”都准确无误。
(2)正确运用关系判断①关系判断的含义、构成a.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b.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②准确运用关系判断的要求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1)主谓失合。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个判断的主项“中学生”指的是人,而谓项“阶段”指的是时间、时期。二者不是同一个范畴,外延上不可能有任何联系。这样的错误叫作主谓失合。(2)断定过量。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这个判断使用了全称量词,是全称判断。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种金属都是固体,如水银就不是固体。这个判断的错误是量项对主项的限定过大。这种错误叫作“断定过量”。在运用性质判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慎用全称”。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主项中的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时,就应当运用特称判断。即使客观上主项中的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用特称判断表达也没有错误。例如,一个人并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的时候,用了“有些金属是导体”这样一个特称判断,尽管客观上每一种金属都是导体,这个特称判断也没有错。(3)误用多重否定。最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一般不会用错。但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语气,往往用双重否定,或者为了特殊的表达意图,使用三重否定,这时候就应当格外小心。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这句话等于“谁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这大概与说话者的本意正好相反。
思维拓展:运用性质判断常见的错误
复合判断及其种类①复合判断的含义及构成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②复合判断的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1)联言判断的含义及其构成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是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2)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1)选言判断的含义及其构成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是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2)选言判断的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可以同时并存;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在日常语言中,“或者……或者……”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通常用“要么……要么……”来表达。
(3)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①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②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要求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1)假言判断的含义及其构成①含义: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②构成: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其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是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作假言判断的联结项。
(2)假言判断的种类(根据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3)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1.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是真判断。 ( )
答案 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2.任何语句都表达判断。 ( )
答案 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但是,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1)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2)推理结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也就是说,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是错误的,那么,尽管前提真实,也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
考向3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1.演绎推理的必备条件
(1)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换质法、换位法)
2.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2)三段论推理①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②逻辑结构:任何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都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人们把结论中的主项叫作“小项”,把结论中的谓项叫作 “大项”,把在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叫作“中项”。每个三段论都有两个前提,人们把包含大项的前提叫作大前提,把包含小项的前提叫作小前提。
③正确进行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规则
3.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1.真理都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都是真理。这是一个正确的换位推理。 ( )
答案 这是不正确的换位推理。其正确的换位推理是:真理都是有用的,所以有些有用的是真理。2.“所有的同学都不是不认真学习的”,这个判断的主项是周延的,谓项是不周延的。 ( )
答案 “所有的同学都不是不认真学习的”,这个判断的主项和谓项都是周延的。3.在三段论的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叫作“大项”。 ( )
答案 在三段论的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叫作“中项”。结论中的谓项叫作“大项”。
(1)归纳推理的含义及其种类①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②种类:依据前提所涉及认识对象的范围,归纳推理分为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a.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b.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考向4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知识拓展:(1)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知识拓展:(2)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2)归纳推理的方法①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可靠的条件: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②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可靠程度的方法: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
(1)类比推理的含义及客观依据①含义: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②客观依据: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2)类比推理的常用方法①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仿生学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模拟方法。它专门研究和模仿生物的构造及功能,用于制造先进的技术装置。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②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3)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的要求①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②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③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
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精品课件专题十五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精品课件专题十五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含解析),共1页。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课件-2023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课件-2023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体系构建,核心知识,全异关系,划分不全,多出子项,划分标准不一,越级划分,判断及基本特征,简单判断的性质判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十六 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课件-2023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这是一份专题十六 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课件-2023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向1把握辩证分合,分析与综合,疑难辨析,考向2理解质量互变,考向3推动认识发展,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认识发展的历程,超前思维的含义,超前思维的方法,超前思维的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