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第2课时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说出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的影响因素,知道自然灾害的常见类型。2.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难点】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师:观看视频《2016年夏季湖北特大暴雨》 【讲授新课】(板书)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2.洪涝师:洪水: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 洪灾:若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 涝灾:若洪水或者雨水集聚,淹没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涝灾。师:洪涝灾害是洪灾和涝灾的总称。师:洪涝的危害:洪涝灾害是20世纪除地震之外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会造成环境破坏、经济损失、水源污染、食品污染、媒介生物滋生(蚊虫、 蝇类、鼠类)、传染病流行。 例如,1998年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的洪水,全国有29个省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面积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660亿元。再如,2011年发生在泰国南部的洪涝灾害,导致数百人死亡或失踪,24个府浸泡在洪水中,约110万家庭的280万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约占当年泰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师:活动探究1:洪涝灾害的成因。师:材料一 2019年上半年,我国共出现20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其中5月下旬至6月,南方地区连续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江南中南部,华南北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4成。多轮暴雨重叠造成江西、广东、广西等等南方多省洪涝灾害严重。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洪涝分布图师: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洪涝灾害主要是由哪些自然因素造成的?生:(可能的答案)气象因素:大雨、暴雨、持续性强降雨; 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师: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我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自然原因:暴雨、 冰雪快速融化、 河道堰塞、 海啸、 风暴潮、地势低洼等。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抽取地下水、全球变暖、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不合理等。师: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简述洪涝期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生:(可能的答案)洪涝期光照、热量减少,农作物生长缓慢;土壤过湿或积水使旱地作物生长受阻甚至死亡。师:活动探究2: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洪涝灾害是我国影响最广泛、造成财产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1.总结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2.说出我国四大“多洪涝区”的地形与气候特征,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这些区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3.查阅资料,找出我国近十年来发生过的特大洪涝灾害,说出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生:(可能的答案)1.中国洪涝分布: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海河下游地区,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其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2.四大“多灾涝区”地形平坦,且地势较低;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淮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的过渡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海河下游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大“多灾涝区”均经济发达,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这些区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地形平坦,地势较低,不利于排水;降水集中,降水量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全球气候变暖等)。 3.2019年6月7日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遭受洪水灾害。2018年8月18日、19日 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寿光发生特大洪水灾害。2017年6月22日,湖南洪灾。2016年6月,长江中下游及江淮、西南等多地出现洪灾。2014年6月5日,铜仁特大洪水。2013年8月13日,汕头特大洪水。2012年7月,泸州发生特大洪水。2011年6月,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多个省市遭受洪涝灾害。2010年7月长江流域大洪水。2009年8月8日我国台湾遭遇特大水灾。灾害严重的原因:洪水强度大、发生的速度快且面积大、发生区域人口密度大,工农业较发达。(板书) 3.滑坡、泥石流 师:滑坡 定义: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影响滑坡活动的因素: 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如较陡的坡面。 ②岩土软弱面,如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③触发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人工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师:泥石流 定义:泥石流是指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① 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② 较大的沟谷坡度。③ 由暴雨、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致的突发性巨大水流。师:滑坡、泥石流特点:① 突发性② 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③ 滑坡、泥石流最大的区别:泥石流必定要有水的参加,而滑坡不一定。师:滑坡、泥石流危害: 滑坡、泥石流的破坏力巨大,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掩埋农田,给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2015年11月13日,发生在浙江丽水的山体滑坡,滑坡体规模达30余万立方米,27户房屋被埋,21户房屋进水,造成26人遇难、11人失踪。师:活动探究3: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师:我国地域辽阔,区域自然环境差异较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 1.读左图,说出我国不同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2.你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分析其形成原因。生:(可能的答案)1.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东南洪涝、干旱、台风西南泥石流、滑坡、洪涝华北洪涝、干旱、干热风、寒潮东北泥石流西北干热风、常年干旱、泥石流青藏泥石流 2.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洪涝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堵塞、海啸、风暴潮、低洼地势、不合理人类活动(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抽取地下水、全球变暖等)干旱长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蒸发旺盛台风海面水温在26.5℃以上;一定的正涡度初始扰动;环境风在垂直方向上的切变小;低压或云团扰动至少离赤道几个纬度。干热风高温、低湿寒潮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泥石流大量松散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暴雨、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致的突发性巨大水流滑坡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如陡峭的坡面、岩土软弱面,如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触发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人工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课堂小结】 【当堂练习】洪灾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洪水必然造成洪灾B.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C.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D.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2.下列人类活动会诱发或加剧洪灾的有( )①兴修水库 ②围湖造田 ③流域内植被遭破坏 ④上游山区陡坡开荒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3—4题。3.我国六大地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4.下列地形中发生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 (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答案:1.C 2.B 3.B 4.C 本节教学围绕自然灾害的成因,分为两个部分: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其中,第一部分是认识常见自然灾害成因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为例,阐述其成因、多发区,着重探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突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第2课时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课堂小结,当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