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化学方程式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化学方程式,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化学方程式
一、单选题
1.(2020·江苏南通·统考一模)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在一定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t1、t2时刻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C.该反应方程式中丁和甲的计量数之比为1:1
D.某时刻,若甲为18%,则丙为32%
2.(2020·江苏南通·统考二模)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31.6g的高锰酸钾(相对分子质量为158),记录固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0~t1时段固体质量不变,因为反应还未进行;t4~t5时段固体质量不变,因为反应结束
B.t4时制得氧气质量是3.2g
C.高锰酸钾分解只生成一种氧化物
D.图2表示的是固体中氧元素质量的变化曲线
3.(2020·江苏南通·统考二模)含Cu和CuO的样品14.4g,将此样品溶于足量的120.0g稀硫酸,过滤后得到6.4g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6.4g固体为CuO
B.样品中含6.4g铜元素
C.样品中含Cu和CuO的质量比为5:4
D.反应后的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12.5%
4.(2020·江苏南通·统考一模)现有一定量的碳酸氢钠固体,将其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13.7g固体,将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再向其中加入100g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恰好为中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C.加稀盐酸反应后的中性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11.7g
D.题中得到的13.7g 固体中未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固体中碳酸氢钠质量的三分之一
5.(2020·江苏南通·统考二模)已知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的体积和分子数成正比,在1体积空气混入1体积二氧化碳,在高温下与足量的焦炭反应,假设氧气与二氧化碳都转化为一氧化碳,则反应后气体中一氧化碳的体积百分含量约为
A.33.3% B.50% C.67% D.75%
6.(2020·江苏南通·统考一模)取4.66g碱式碳酸镁晶体 【xMgCO3·yMg(OH)2·zH2O】置于氮气流中加热,实验时依次发生如下反应:晶体失去结晶水、Mg(OH)2分解为MgO和H2O、MgCO3分解为两种氧化物,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4~ t5段固体的成分为MgO和Mg(OH)2
B.xMgCO3·yMg(OH)2·zH2O 中y:z=1:4
C.t3~ t4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将t1~ t4段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浓硫酸中,浓硫酸质量增加0.72g
7.(2020·江苏南通·统考二模)取12.9g水垢样品(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置于氮气流中加热,实验时依次发生如下反应:Mg(OH)2MgO+H2O↑、碳酸钙受热分解,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钙比氢氧化镁的热稳定性强
B.b点对应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
C.a、e两点对应固体中金属元素的质量相等
D.实验结束时,残留固体的质量(x)为5.6g
8.(2020·江苏南通·统考二模)工业上用甲和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X,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及生成丙的质量比为甲:乙:丙=23:17: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丙属于单质
B.参加反应的乙与生成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物质X中含三种元素
D.甲这种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9.(2020·江苏南通·统考一模)FeCl3溶液常用于蚀刻印刷电路,反应原理为aFeCl3+bCucCuCl2+dX。向含溶质32.5 g的FeCl3溶液中慢慢加入一定量的Cu粉,反应过程中FeCl3、CuCl2的质量随Cu粉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为FeCl2 B.化学计量数c=1
C.方程式中a和b的比为1∶2 D.完全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25.4 g
10.(2020·江苏南通·统考二模)在一硬质玻璃管中盛放着3g CuO和Cu的混合物,通入O2加热至不再反应,冷却后,将玻璃管内固体物质投入到适量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蓝色溶液,则原混合物质中铜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A.2:1 B.4:1 C.8:1 D.12:1
11.(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已知M,N可以发生如图反应,在不同容器中,加入一定质量的M、N,使之充分反应,加入的M、N的质量和生成P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容器
M/g
N/g
P/g
甲
10
4
m1
乙
12
4
12
丙
4
4
6
A.甲容器中m1的值为14
B.M、N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
C.上述反应的方程式为
D.丙容器中,增加反应物N的质量,生成物P的质量也会增加
12.(2021·江苏南通·统考二模)NSR技术通过BaO和Ba(NO3)2的相互转化实现NOx(氮氧化物)的储存和还原,能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中过量条件下的NOx排放。工作原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储存时发生了化合反应
B.NO气体通过该技术转化为N2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C.该技术能缓解酸雨的形成
D.该技术需要不断增加BaO和Ba(NO3)2才能实现NOx的储存和还原
13.(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取4.66g碱式碳酸镁晶体【 xMgCO3·yMg(OH)2·zH2O】置于氮气流中加热,实验时依次发生如下反应:晶体失去结晶水(结晶水是指结合在化合物中的水分子,它们并不是液态水)、Mg(OH)2分解为MgO和H2O、MgCO3分解为MgO和CO2,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4~t5段固体的成分为MgO和MgCO3
B.该晶体中x:y:z的最简比=1:4:4
C.0~t1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晶体分解所需的最低温度
D.整个实验过程产生了0.9g水
14.(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向质量为2.48g的Na2CO3和Na2SO4的混合物中,先逐滴加入BaC12溶液至过量再加入稀硝酸,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点时,溶液中含有2种溶质
B.d的值为4.3
C.c点时,溶液中含有3种溶质
D.B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15.(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胆矾(CuSO4﹒5H2O相对分子质量为250)完全脱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热25.0g胆矾过程中,测得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胆矾属于混合物
B.胆矾失水的温度范围为30°C~380°C
C.1000°C时,得到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SO4
D.开始加热至完全脱水,胆矾经历5次脱水过程
16.(2022·江苏南通·统考一模)密闭容器中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分子数目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物质Y和Z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3:14
C.t1后X、Y、Z能同时存在容器中
D.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4:17
17.(2022·江苏南通·统考二模)称取50.70gMnSO4·nH2O(相对分子质量为151+18n)样品置于氮气流中加热,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各点对应固体均为纯净物),其中A→B发生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1
B.C→D发生的反应为:
C.E→F过程中,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
D.F点对应的固体为MnO
18.(2022·江苏南通·统考模拟预测)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已知一定质量的甲与18g乙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丙和丁。反应中所有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如图所示。
(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氮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甲的质量为6.8g
B.乙的化学式为NO2
C.t时刻甲、丙的质量相等
D.该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19.(2022·江苏南通·统考模拟预测)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已知2 g H2、18 g H2O、 32 g O2中所含分子数均为a.氢气与氧气在反应过程中的分子数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一个O原子的质量为 g
B.t时刻表示X与Z的质量相等
C.物质Y表示的物质是氢气
D.反应开始时,物质Z的质量为32 g
20.(2022·江苏南通·统考模拟预测)取21.6g过氧化钙晶体,对其进行热分解实验,并绘制固体质量与温度关系图(过氧化钙晶体受热时先失去结晶水:,固体中钙元素质量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B.生成水的质量为16g
C.x=6
D.b点对应固体的化学式为CaO
21.(2022·江苏南通·统考模拟预测)已知:在650℃时,CuSO4分解为CuO与气体。在1400℃时,CuO受热发生如下反应:4CuO2Cu2O+O2↑,现将16gCuSO4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为7.6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剩余固体为混合物
B.产生的气体中,硫、氧的质量比为4:13
C.剩余固体中含6.4g铜元素
D.剩余固体用足量CO还原,可产生CO23.3g
22.(2020·江苏南通·统考二模)工业炼铁中会发生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该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A.CO B.Fe2O3 C.CO2 D.Fe
参考答案:
1.C
【分析】甲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加,甲是生成物,乙物质反应后质量不变,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丙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加,丙是生成物,丁物质反应后质量减小,丁是反应物。
【详解】A、由分析可知,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17%):(41%-25%)=2%:16%=1:8,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已知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设该反应方程式中丁和甲的计量数之比为a:b,则9a:b=(48%-30%):(19%-17%),a:b=1:1,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某时刻,若W甲为18%,设W丙为x,则(18%-17%):(x-25%)=(19%-17%):(41%-25%),x=33%,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氧气,所以可以求算氧气的质量,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中只有二氧化锰是氧化物。根据高锰酸钾的化学式求算氧元素的质量,进而求算出完全分解后剩余的氧元素的质量,即可解答。
【详解】A、t0~t1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t4~t5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结束,正确;
B、t4时,制得氧气质量是31.6g-28.4g=3.2g,正确;
C、根据可知,高锰酸钾分解只生成一种氧化物是二氧化锰,正确;
D、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为;加热完全反应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2.8g-3.2g=9.6g,故错误;
故选:D。
3.D
【详解】A、氧化铜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铜不会与硫酸反应,以及加入的稀硫酸是过量的,所以过滤后得到6.4g固体是铜的质量,故A错误;
B、通过推导可知,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为8g,铜的质量为6.4g,所以样品中含铜元素质量为6.4g+8g××100%=12.8g,故B错误;
C、样品中含Cu和CuO的质量比为6.4g:8g=4:5,故C错误;
D、设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x
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100%=12.5%,故D正确。
故选:D。
4.D
【详解】A、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A正确。
B、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B正确。
C、碳酸钠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碳酸氢钠和氯化氢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可知
反应后溶质质量11.7g,C正确。
D、设碳酸氢钠质量为x,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x=16.8g,设分解碳酸氢钠质量为y,则
未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固体中碳酸氢钠质量,故D错。
故选:D。
5.D
【详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和足量的碳反应可以得到2体积的一氧化碳();因为原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仅占0.03%.所以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的一氧化碳忽略不计;原空气中一共有0.2体积的氧气,所以氧气和碳反应后()得到0.4体积的一氧化碳;所以反应后气体的总体积为1(空气)-0.2(反应掉的氧气)+0.4(氧气生成的一氧化碳)+2(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3.2体积;一氧化碳的体积为0.4+2=2.4体积,
所以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故选:D。
【点睛】本题有一定难度,故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认真分析潜在的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
6.B
【详解】A.相同条件下,Mg(OH)2受热分解的温度比MgCO3分解的温度更低,Mg(OH)2受热分解生成MgO和H2O,此时MgCO3还未分解,因此 t4~t5段中固体为MgO和MgCO3,故选项A说法错误;
B.由题意所提供的信息可知,t1~t2段减少结晶水的质量为4.66g-3.94g=0.72g;t3~t4段是Mg(OH)2受热分解生成水的质量=3.94g-3.76g=0.18g,由Mg(OH)2~H2O,可求出晶体中Mg(OH)2的质量为:0.18g÷=0.58g,则y:z=:=1:4,故选项B说法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t3~t4段的反应是Mg(OH)2受热分解为MgO和H2O,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故选项C说法错误;
D.浓硫酸增重的质量即为物质分解产生水的质量,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4.66g-3.76g=0.9g,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主要综合考查物质的性质探究以及组成的测定,侧重考查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实验的原理以及题给信息,为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
7.D
【分析】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详解】A、实验时依次发生如下反应:Mg(OH)2MgO+H2O↑,碳酸钙受热分解,所以碳酸钙比氢氧化镁的热稳定性强,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0g=0.9g,设样品中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y,
x=2.9g,
y=2g,
所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9g-2.9g=10g,
b点氢氧化镁恰好完全分解,碳酸钙还未开始分解,对应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故B正确;
C、依据元素守恒可知,氢氧化镁分解生成了氧化镁和水,碳酸钙分解生成了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a、e两点对应固体中金属元素的质量相等,故C正确;
D、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m,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
m=5.6g,
n=4.4g
实验结束时,残留固体的质量(x)为2g+5.6g=7.6g,故D错误。
故选D。
8.B
【详解】根据提供的信息可知,甲是钠,乙是氨气,钠和氨气反应生成氢气和X,X中至少含有钠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化合物。根据“该反应中甲、乙、丙的质量比为23:17:1”,当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时,消耗钠、氨气的质量分别是46份、34份,则X中钠元素质量为46份,氮元素质量为34份××100%=28份,氢元素的质量为:46份+34份﹣2份﹣46份﹣28份=4份,则X中钠元素、氮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6份:28份:4份=23:14:2,故物质X中含三种元素;则其化学方程式为2Na+2NH3=H2+2NaNH2,故该反应方程式中乙与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A、丙是氢气,属于单质,正确;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乙与生成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1,错误;C、由上述分析可知:物质X中含三种元素,正确;D、甲是钠,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正确。故选B。
9.C
【详解】A、铜具有还原性,将+3价的铁还原为+2价的铁,因此X为氯化亚铁,故正确;B、反应原理为2FeCl3+Cu═CuCl2+2FeCl2,因此c=1,故正确;C、方程式中a和b的比为2:1,故错误;D、设完全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x,则
2FeCl3+Cu═CuCl2+2FeCl2
135 254
13.5g x
x=25.4g,故正确。故选C。
10.B
【详解】试题分析:硫酸铜的质量是=50克×12%=6克,其中铜元素的质量为=6克×64/160×100%=2.4克,所以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克-2.4克=0.6克。则原混合物质中铜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4:1.故选B.
考点:元素质量的计算
11.B
【详解】A、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可知,参加反应的M、N、P的质量比为2:1:3,即甲容器中M有剩余,N完全参加反应,生成P的质量为12g,即m1的值为12g,此选项不正确;
B、由反应的图像可知,参加反应的M、N、P的分子个数比为1:2:2,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A中的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M、N、P的质量比为2:1:3,故M、N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4:1,此选项正确;
C、由B中的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选项不正确;
D、由B中的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M、N、P的质量比为2:1:3,根据此质量比判断,丙容器中N有剩余,故此时若只增加反应物N的质量,生成物P的质量不会增加,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B。
12.D
【详解】A、储存是氧化钡、一氧化氮和氧气在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硝酸钡,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A说法正确;
B、由反应的工作原理图可知,一氧化氮、氧气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B说法正确;
C、酸雨的形成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溶于水形成的物质,由图示可知,该技术能缓解酸雨的形成,故选项C说法正确;
D、该技术不需要不断增加BaO和Ba(NO3)2就能实现NO的储存和还原,是因为过程中氧化钡和硝酸钡能够相互转化,不断循环利用,故选项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A、相同条件下,Mg(OH)2受热分解的温度比MgCO3分解的温度更低,而Mg(OH)2受热分解生成MgO和水,所以t4~t5段中,固体为MgO和MgCO3,故A正确;
B、t1~t2段减少结晶水的质量为4.66g-3.94g=0.72g;t3~t4段是Mg(OH)2受热分解生成水的质量=3.94g-3.76g=0.18g,由,可求出晶体中Mg(OH)2的质量为0.58g; MgCO3的质量为4.66g-0.72g-0.58g =3.36g;所以x:y:z=::=4:1:4,选B错误;
C、0~t1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晶体分解所需的最低温度,选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4.66g-3.76g=0.9g,故D正确。
故选B。
14.D
【分析】向质量为2.48g的Na2CO3和Na2SO4的混合物中,先逐滴加入BaC12溶液至过量,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再加入稀硝酸,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硫酸钡与稀硝酸不反应。
【详解】A、b点时,硫酸钠、碳酸钠已经完全转化为沉淀,且氯化钡过量,故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BaCl2两种,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最后沉淀剩余2.33g,剩余沉淀的质量就是硫酸钡沉淀的质量,设: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为x,消耗氯化钡的质量为y
x=1.42g
y=2.08g
故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2.48g-1.42g=1.06g。
解:设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的质量为z,消耗氯化钡的质量为m
z=1.97g
m=2.08g
故d的值为:2.33g+1.97g=4.3g
不符合题意;
C、c点时,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了硝酸钡,溶液中还含有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钡,故有3种溶质,不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为:2.08g+2.08g=4.16g
由图可知,恰好完全形成沉淀时,消耗氯化钡溶液的质量小于41.6g,故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10%,符合题意。
故选D。
15.B
【分析】设加热25.0g胆矾完成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x
x=16.0g
【详解】A、胆矾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25.0g胆矾完全失水生成16.0g硫酸铜的温度范围:30°C~380°C,符合题意;
C、380℃时得到的固体物质是硫酸铜,之后固体物质质量继续下降,1000℃时,固体质量为8g,此固体一定不是硫酸铜,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开始加热至完全脱水,胆矾经历3次脱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D
【分析】由图1可知,Y、X随时间增加,分子数目减少,Z随时间增加,分子数目减少,则Y、X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且X、Y、Z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故可得出其反应表达式,
【详解】A、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
B、由图2可知,生成Z的质量为17g,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70g-56g=14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17g-14g=3g,则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3g:14g=3:14,故B正确;
C、由图1可知,反应结束后,三种物质均有存在,故t1后X、Y、Z能同时存在容器中,故C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 ,参加反应的Y、Z的质量比为14g:17g=14:17,即Y:2Z=14:17,则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8:17,故D错误;
故选D。
17.D
【详解】A、根据题意反应后生成了水,所以固体减少的质量即生成水的质量,则,,选项正确;
B、由于硫酸锰加热后会生成二氧化锰和二氧化硫,根据题意C→D固体质量减少说明发生了该反应,故化学方程式为:,选项正确;
C、由于固体中锰元素质量是守恒的,而E→F过程中固体质量减少,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选项正确;
D、根据锰元素质量不变,则锰元素质量是:,若F点对应的固体为MnO,则氧化锰质量为:,与图中所示22.90g不符,故选项错误;
答案为:D。
18.A
【分析】由微观图示可知,甲是氨气,丙是氮气,丁是水,一定质量的甲与18g乙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丙和丁,4a的甲与6a的乙反应生成5a的丙和6a的丁,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设参加反应的氨气的质量为x,
所以甲的质量为6.8g,选项A正确;
B、乙的化学式为NO,选项B错误;
C、纵坐标表示的分子个数,所以t时刻甲、丙的分子个数相等,质量不相等,选项C错误;
D、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一变多”特征,不属于置换反应,选项D错误。
故选:A。
19.B
【分析】氢气燃烧生成水,即,反应过程中,氢分子的数目逐渐减小,氧分子的数目逐渐减小,水分子的数目逐渐增加,且参加反应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2:1,故X表示水,Y表示氢气,Z表示氧气。
【详解】A、32 g O2中所含分子数为a,则1个氧分子的质量为:,故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 ,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t 时刻表示X与Z的分子数相等,X表示水,Z表示氧气,每个水分子和每个氧分子的质量不同,故质量不相等,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Y表示的物质是氢气,不符合题意;
D、Z表示氧气,分子数是a,因为32 g O2中所含分子数为a,故反应开始时,物质Z的质量为32 g,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D
【详解】A. 0~150℃时,固体质量不变,说明没有达到过氧化钙晶体分解所需的温度,因此a点对应的物质仍为过氧化钙晶体,属于纯净物,错误;
B. 过氧化钙晶体受热时先失去结晶水,由图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21.6g-7.2g=14.4g,错误;
C. 由图可知,生成过氧化钙质量为7.2g
错误;
D. 固体中钙元素质量保持不变;7.2g过氧化钙质量中氧元素质量为,钙元素质量为7.2g-3.2g=4g;固体由7.2g发生反应生成5.6g固体,减少质量为氧元素质量7.2g-5.6g=1.6g,则剩余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为3.2g-1.6g=1.6g;则b点固体中钙、氧原子个数比为,故b点对应固体的化学式为CaO,正确。
故选D。
21.B
【详解】A、假设为650℃时,CuSO4分解为CuO与气体,
设:完全分解生成的固体的质量为x。
x=8g;剩余固体为7.6g,说明氧化铜也部分分解。所以剩余固体一定是混合物,故A正确;
B、根据铜元素守恒,设: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为a,则氧化亚铜的质量为7.6g﹣a; a=4g;氧化亚铜的质量为7.6g﹣4g=3.6g。产生的气体中,硫、氧的质量比为故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剩余固体中含铜元素质量=硫酸铜中铜元素质量=,故C正确;
D、剩余固体含氧元素的质量= ;剩余固体用足量CO还原,由于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一半来自固体中的氧元素,所以可产生CO2= ,故D正确。故选B。
22.B
【详解】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失去了氧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还原剂得氧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在此反应中一氧化碳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氧化铁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化学方程式,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化学方程式,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35化学肥料,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