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专题16: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课件讲练】.pptx
    • 原卷
      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专题16: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课件讲练】第1页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专题16: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课件讲练】第2页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专题16: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课件讲练】第3页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专题16: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课件讲练】第4页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专题16: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课件讲练】第5页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专题16: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课件讲练】第6页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专题16: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课件讲练】第7页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专题16: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课件讲练】第8页
    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第1页
    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第2页
    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第3页
    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第1页
    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第2页
    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第3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专题16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课件讲练pptx、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专题16八下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 复习通关宝典课件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策略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第一轮复习是中考全面复习的开始,这时考生必须养成一系列良好的复习习惯,为以后的复习、应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 2、使用好恰当的工具书和语文课本 3、书写工整规范 4、大量积累生动活泼的信息 5、尝试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6、勤于练笔 7、考点知识各个击破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考生必须对各个知识点弄清楚弄明白,做到各个击破,才能在今后的中考中胜券在握。 (1)基础知识 (2)古代诗文的复习 (3)现代文阅读复习 (4)语言运用 8、作文备考———“先死后活” 总之,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一定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槌,而要依照考点,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展开。在首轮复习中要坚决做到定点打桩,桩桩得力,为六月高考的辉煌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专题16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整理与针对训练
    真题讲解
    模拟练兵
    目录
    文言文阅读考试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考查重点以课内为主。 考查内容主要是: (1)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考查;(2)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划分句子节奏;(3)翻译或用现代汉语说说文言文某句(主题句、哲理句、描写句、特殊句式句)的意思;(4)评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悟文中人物及事件的特点、意义;(5)对文章的整体感悟;(6)开放性、探究性试题,谈读后感、谈看法等。
    考情解读
    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点有:1.解释词语 2.词义辨析3.断句停顿 4.句子翻译5.概括分析
    考点透视
    本课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桃花源记》
    课内文言文整理
    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先世避秦时乱
    诣太守,说如此
    1.渔人行踪:
    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
    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课内文言文整理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课内文言文整理
    4.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课内文言文整理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同时,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5.总结:
    课内文言文整理
    (2022广西北部湾中考真题)时光里的陶渊明。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其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针对训练
    1.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B.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C.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D.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2.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B.“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C.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D.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3.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

    针对训练
    4.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词语的古今义。
    针对训练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6.《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7.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针对训练
    答案:1.C2.D3.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4.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意对即可) 不要说,更不必说5.(1)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2)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6.“晋太元中”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真实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点明来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点明距今(晋太元中)时代久远,在这里的生活安静平和,引出后文渔人对外面世界的描述,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对比。7.陶渊明知识渊博,向往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志向远大,胸怀宽广高洁。

    针对训练
    《小石潭记》
    课内文言文整理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问题梳理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课内文言文整理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
    课内文言文整理
    3.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课内文言文整理
    5.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课内文言文整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①。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②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③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⑤而歌者,红装而蹇⑥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⑦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⑧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⑨?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提示:①鹄:天鹅。②鳞浪:像鱼鳞似的细浪纹。③靧:洗脸。④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⑤罍:酒杯。⑥蹇:骑驴。⑦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戏水。⑧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⑨恶能:怎能。恶,怎么。纪:记录。

    针对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划线词的含义。(1)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2)而此地适与余近( )(3)日光下澈(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2.下面加划线词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而此地适与余近B.夫不能以游堕事/以其境过清C.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佁然不动D.全石以为底/山峦为晴雪所洗3.翻译下列句子。(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甲乙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点?两文作者观景后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针对训练
    参考答案:1. 突然、忽然 正赶上,正好,适逢 穿透 像狗的牙齿那样2.B3.(1)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然而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时隐时现)。4.修辞手法上,甲乙文都采用比喻、拟人手法来描写景物。(或:两文在写景中都融入作者的感受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或:两文都通过描绘动物愉悦的情态来表现人物的心情。言之有理即可)不同:甲文在踏春中流露出欣喜洒脱的情怀,乙文则在赏景中流露出抑郁忧伤之情。

    针对训练
    《核舟记》
    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哪一样不是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情态。(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叶船篷。(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子看,雕花的栏杆左右相对。(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人目光注视茶炉,面容平静,好像在听煮茶声的样子。
    课内文言文整理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笔一画清清楚楚。(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然而测量舟的长度,甚至还不足一寸。(8)嘻,技亦灵怪矣哉!啊,技艺也真是灵巧神奇啊!
    课内文言文整理
    1.“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梳理
    体积小,刻的东西多,刻得极为精致,人和物各具情态,有意境。
    2. 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打开、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游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课内文言文整理
    3.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
    为了和核舟“大苏泛赤壁”的雕刻主题相吻合,使作品有一定的意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课内文言文整理
    (三)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乙】 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①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②,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③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④”,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⑤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⑥《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⑦,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⑧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②兴阑,兴尽。③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⑤姮娥:嫦娥。⑥茂才:秀才。⑦塍:田埂。⑧擅:独揽,独占。

    针对训练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笙 箫 鼓 乐 声 彻 夜 不 绝2.解释文中加划线词语。(1)为宫室(2)罔不因势象形(3)或六角(4)高可三四丈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贻余核舟一。(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4.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5.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

    针对训练
    参考答案:1.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2.(1)刻成,雕刻成 (2)根据 (3)有的 (4)大约3.(1)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桃刻雕刻成的小船。(2)船从头到尾有八分多长。4.画线句主要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妙巧。5.有与外国通商后不再有“元宵灯火”兴盛的感慨,有对制作伞灯时谈笺价格高昂的感慨。(意对即可)

    针对训练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北冥有鱼》
    课内文言文整理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课文分析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课内文言文整理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课内文言文整理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课内文言文整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那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课内文言文整理
    课文分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课内文言文整理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课内文言文整理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下列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C.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D.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针对训练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B.本文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南海飞往北海的壮丽图景。C.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想象雄奇,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D.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善于譬喻,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4)文章借助鲲鹏的形象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

    【答案】(1)B(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3)B(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启示:任何事情都是有凭借的,我们不要因为成功而沾沾自喜,要清楚地认识自己。

    针对训练
    《虽有佳肴》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2.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课内文言文整理
    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课内文言文整理
    4.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5.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大道之行也》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
    课内文言文整理
    4.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课内文言文整理
    课文分析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课内文言文整理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课内文言文整理
    3.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4.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选白《孟涂文集》)(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②非问无以广识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针对训练
    (3)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选文【甲】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甲】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继而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并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B.文章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学学半”告诉我们教比学更重要。C.《虽有嘉肴》一文论述的观点和陶行知说的“师道至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的意思相近。D.《虽有嘉肴》告诉我们要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针对训练
    【解答】(1)①句意为: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②句意为: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广:增加。(2)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学学半”中第一个“学”同“敩”,教导。②好:喜爱。而:连词,表转折,却。(3)作答此题,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第一问:由【甲】文主旨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由【乙】文中“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可知,【乙】文论述了问与学的关系。第二问:结合对两篇选文的理解,阐述对自己的启发即可。【甲】文可分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实践出真知的角度作答;【乙】文可分析“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从学习要勤学善问的角度作答。(4)B项,“学学半”意为“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并不是说“教比学更重要”。

    针对训练
    《马说》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仆手中受辱,在马槽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去,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用普通马的食量)喂养它。(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不饱,力量不充足,千里马的才能与美质就不能表现在外,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喂马的人)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用鞭子驱赶它,不用让它竭尽才能的方法喂它,它发声鸣叫却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认识千里马吧!
    课内文言文整理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课内文言文整理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作者主张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条件。
    课内文言文整理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2分)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2.(2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4分)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针对训练
    【解析】1.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直接原因。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且,尚且。欲,想要。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其,它。3.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然后有千里马”“ 故虽有名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马也”提炼可得四种方式:“千里马”、“名马”、“马之千里者”、“是马也”。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强调了马日行千里的能力,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名马:把千里马称作名马,即著名的马、有名的马。避免了重复与歧义。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后置,同样起到了强调其日行千里的能力,避免了与“千里马”的表述重复。是马也:承接上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联系后文“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可知,这种称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意。

    针对训练
    真题讲解
    (2022江苏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

    真题讲解
    1.解释下列句中加划线词的意思。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顾(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④乃记之而去(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D.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4.翻译下列句子。(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5.【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真题讲解
    1. 像 回头 参差不齐 离开2.B3.父叔辈/张灯/龙山4.(1)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2)(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5.【甲】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乙】表达了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

    模拟练兵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江宁之龙黍,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敬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敬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模拟练兵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D.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江浙之梅皆病A.策之不以其道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马之千里者 D.其翼若垂天之云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B.【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隐”。C.【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模拟练兵
    答案:58.C.句意: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马鞭,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故选C。59.例句句意:于是江浙的梅都成病态的了。之:结构助词,的;A.句意: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之:代词,指千里马;B.句意: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之:音节助词,无实义;C.句意: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D.句意: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之:结构助词,的;故选D。60.C.《马说》这篇议论文托物寓意,以马为喻,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病梅馆记》一文,作者迫于当时封建统治的严酷,采用含蓄隐晦的笔法,托物喻人,通过植梅这样的生活琐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们思想、扼杀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追求思想解放的强烈愿望;可见两篇文章都是含蓄地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而非“直接批判”;故选C。6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2.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相关课件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19:课外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19:课外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专题19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专题19课外文言文课件讲练pptx、专题19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18:九下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18:九下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专题18九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课件讲练pptx、专题18九下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专题18九下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17:九上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17:九上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专题17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课件讲练pptx、专题17九上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专题17九上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