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演示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第一部分,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作品介绍,背景介绍,“政敌”与“诤友”,题目解读,答司马谏议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走进本文,我们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三年( 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 《登飞来峰》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王安石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复一一自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总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王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甚为怡当、王安石的文章在气势上常人所不能及,所发议论多带锋芒、无平庸之气。朝廷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赠谥号为“文”。
《答 司马谏议 书》“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二、驳斥谬论 分析原因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虽然想要(向您)硬罗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问题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假如)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掌握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悔故也。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
1.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的第1自然段,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
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2.作者在第二段中,作者主要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这样有什么好处?
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好处: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3.作者是如何针对司马光的观点一一进行批驳的?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难壬人辟邪说 为天下理财以兴利除弊举先王之政授之于有司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
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5.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①天下——“怨谤”; ②众——“汹汹然”。
4.根据第三段概括,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①人——“习于苟且” ②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③皇帝——“上乃于变此”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6.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这是不是在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变法“认错",反而认为自己对变法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7.本文是驳论文,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批驳的?
(1)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 生事 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2)①直接批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提出依据进行批驳, 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王安石在这里提出有利的论据,证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千皇帝,法令制席是朝狂议订的,是名正言顺的,图举出史实训行批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表明自己不为怨恨非议所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8.有人评价此文“理足气盛”行文“简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理足气盛。一是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二是善于运用排比,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三是善于运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2)行文简贵,除开头和结尾段使用几句酬答的礼貌性语言之外,其他内容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构思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赅。
9.读《答司马谏议书》,结合王安石的生平,你读出了怎样的王安石?
(观点一)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柏杨先生甚赞王安石改革精神。他写道:“王安石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与政治家,那个纸糊的宋王朝,如果不是他的整顿恐怕早就广国了"王安石为人刚正不阿,性格特别直率,他体恤百姓,关心朝廷安危,一生可谓鞠躬尽疼,然而却没得遇明主,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雷厉风行地进行改革。权贵害怕,甚至皇太后哭求皇帝黑免王安石。他也因此被黑官,但这也从未动摇过他变法的决心,
(观点二)王安石是天才的文学家。这位胸怀大志 有着经天纬地之”也曾吃院风云的伟大人物,在政治上失意之后,时常路马骑驴游山林中,忘情山水间。也许他的内心很寂寞,但给后人留下了丰宫的精柚食粮,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文章尤其是他的近休诗,在失诗之中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如《艇斋诗话》所言:“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
10文中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请就此谈谈你对“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的认识。
(1)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诽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2)我认为,要想真正地活着,就不应同俗媚意,而应坚持自我。在开史的长河中,这样高贵的灵魂不在少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届原无畏谗谄邪曲,坚持自我,寄哀愁于《离骚》,终名垂青史;身陷图圄而就极刑的司马迁,不惧皇权威势,坚持自我,创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宫女王嫱千里迢迢穿越无尽的沙漠,坚持自我,远嫁创奴,缔结匈奴与中原几十年的和平,要想真正地活着,就应坚持自我,无视强权,不惧非议与嘲笑,只坚持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那则至高信条,踏出属于自己的路。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①行文简洁,结构严谨。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②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是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是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是合理合法的。第三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改变立场,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
③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是因为: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第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铿锵有力。虽然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
①不复一一自辨②故今具道所以③于反覆不宜卤莽
①故略上报今义:向上级汇报古意:②于反覆不宜卤莽今义:指主要由于内心无明确目标而无法取舍导致抉择不定的状况;古义:
③则众为何而不汹汹然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古义:④、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今义:指小或少古义:
1.见①终必不蒙见察②冀君实或见恕也③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④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而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③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④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则①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②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③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4、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③议法度于朝廷④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5、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 ②以授之于有司③以兴除利弊 ④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⑤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6、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⑤未能助上大有为⑥守前所为而已
以膏泽斯民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施加恩惠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5.2* 答司马谏议书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知人论世,文学成就,写作背景,第二部分初读课文,第三部分文本研读,活动二探究文本,概括本段内容,合作探究,全文思路,文章中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政治主张,书信往返,粗疏鲁莽,不同的意见,负责的官吏,善于巧辩的人,顾念忧虑,得过且过,声势盛大或凶猛,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