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九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教案 (含详解)
展开第二十九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课题 | 备考攻略 |
理清三条线索 | (1)古今中外集镇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2)古今中外城市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3)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
居住形式演变进程 | 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筑屋定居;从土、石为主到砖瓦再到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技术的革新 |
中西建筑风格比较 | 重点比较中西方民居、城市建筑的不同风格及成因,体会不同风格隐含的文化因子 |
全面认识城市化 | 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外城市化的不同特点及其成因;全面评价城市化不断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
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村落的产生: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2. 集镇的出现: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3.城市的产生: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城市。
(1)古代中国: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2)古希腊:约公元前800年,古希腊人已经建设了雅典等城市。
(3)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4)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4.世界各地的民居: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1)两河流域:人们用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栋梁。
(2)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3)古代中国:南方的巢居和北方穴居是最早的两大类型;自先秦以来,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明代,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4)古希腊罗马。
①布局: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②建筑材料: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③特色: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④复合式公寓:3世纪,古罗马出现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影响深远。
(5)北美:印第安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或者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
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以农业生产为主;具有保守性,这是由中国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决定的;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演进: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开启。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英国: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3)近代中国。
①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启。
②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③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2.城市化的影响:
(1)居住条件的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如电梯;生活服务更加便捷、丰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功能日益广泛。
(2)公共设施的完备。
3.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导致水污染。
(2)贫富分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3)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其他:出现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
探究点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形式多样的“城”和“市”
史料一 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宋代之后,负责集镇管理的机构和为商贸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史料二 城市永远是个“市场聚落”:它拥有一个市场,构成聚落的经济中心……城市要发展成一个城市共同体,聚落至少得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而且还得具有下列特征:(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庭和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相关的团体结社形式;(5)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这点包括官方的行政,在其任命下,市民得以以某种形式参与市政。
——摘编自[德]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
关键能力 | (1)获取和解读信息——整理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2)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
关键信息 | (1)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2)城市永远是个“市场聚落” |
【思维交互】: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韦伯是如何概括城市形成及城市特点的。
提示:(1)特点: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城市居民以行政人员和文化教育人士为主;城市管理主要是服务于农业和民生领域。宋代之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概括:韦伯认为城市是个“市场聚落”,因为,如果不是“市场聚落”,就不能称之为城市。所以,他认为城市共同体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标准并具体提出了五条标准。
【典例剖析】
【典例1】在宋代,我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数是贵族、官员、军兵及其家眷、仆从,他们都是“市民”,但却不是工商业者,而同一时期西方的许多城市则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这反映出宋代 ( )
A.城市商业化水平较低
B.抑商传统限制了工商业发展
C.城市的政治功能加强
D.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受到阻碍
【解析】选A。本题以中国宋代与西方城市社会结构的不同为切入点,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选项 | 分析 |
A | 西方工商业的繁荣造就了市民群体,宋代与同时期西方市民群体的构成差异实质上是商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故A正确 |
B | 宋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故B错误 |
C | 宋代坊市分界被打破,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职能体现得更加明显,故C错误 |
D | 新生产关系指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中后期出现,故D错误 |
【典例2】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称颂。这反映出 ( )
A.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B.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为市民称颂”等信息可以看出,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D正确。A、C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15世纪,故排除B。
2.文明进步的城市化
史料一 在工业化地区,农村的发展和城市增长相关联。农业生产力受益于机械化和城市中开发的创新技术。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因此他们可以到城镇中不断发展的制造业部门工作。更高的生产力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去养活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城市中制造的农业用具、农业机械和化肥等加快了这一进程,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种城市化是一个累积的因果关系。
——摘编自[美]诺克斯、麦卡锡《城市化:城市地理学导论》
史料二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姊妹,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特别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使新兴工业城市迅速兴起,故有“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的说法。英国早期城市化进程完全是依据自由化市场力量实现的;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对外贸易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进行。城市发展一方面使工业与人口布局在宏观上集中于几个有限地区;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则开始趋向分散,不断向郊区发展。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
关键能力 | (1)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
关键信息 | 城市化是一个累积的因果关系;“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
【思维交互】:
(1)根据史料一,概括城市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早期城市化的特点。
提示:(1)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城市化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大量劳动力和粮食。
(2)形成具有自发性;过程具有迅速性;外贸推动作用明显;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郊区化趋势明显。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启示
1.特点:
(1)内生作用为主的自我发展。不同于中国的城市化甚至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美国城市化进程较少受外生的、偶然的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而是源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跳跃性与渐进性并存。美国城市化不仅与工业化同步,还与西部开发同步。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使美国城市化具有渐进性的特征;西部大开发的迅猛性使美国城市化具有跳跃性的特点。
(3)要素的流动性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美国城市化的另一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最为明显。人口自由迁移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人天生好动和勇于冒险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铁路网、公路网建设以及汽车的普及。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均衡。
2.启示:
(1)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为城市化提供持久动力。从整体上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但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渐趋减弱,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将会继续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2)充分发挥大都市区的作用。美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都市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为代表的三大都市带的GDP占全美国份额的76%,这是美国多年推行大都市区经济的结果。
【备选要点】
中国古代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差异及原因
1.差异:
(1)西欧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同时,西欧城市还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组成一个市民阶级。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主要就地理空间意义上说,指的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但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市民阶级。
(2)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业中心发展起来的,尔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政治职能。而中国封建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是官员的驻地,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明确的经济职能。
(3)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住在城堡里的封建领主统治城市,经济上是城市剥削农村,城市通过商业和高利贷等形式剥削农村居民。而在中国,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统治农村,住在城市里的封建地主和政府官员统治和剥削农村。
(4)在西欧,城市拥有自治权,享有许多特权。这种自治权是市民斗争的结果。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古代城市无法形成自治权。
(5)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自发形成的——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中国古代的封建城市,完全受控于礼制的规划理念,严格按照“营国制度”建造,无不体现着等级、尊卑、礼制和皇权至上的封建思想。
2.原因:
(1)中国古代城市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一般不是以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为前提,而是以政治需要为条件,由封建国家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而西欧城市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基础之上。
(2)在中世纪的西欧,大多没有形成绝对的专制君权,而中国古代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3)西方思想中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基因浓厚,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无处不在。
【典例剖析】
【典例1】(2020·佛山模拟)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据此可知 ( )
A.古典主义对人们影响深远
B.工业革命利于社会文化发展
C.自由主义使文化趋于活跃
D.城市化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
【解析】选B。本题以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影响,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选项 | 分析 |
A | 材料只提到英语受到古典主义字体风格的影响,并不是对人们影响深远,排除A |
B | 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英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简化,故选B |
C | 材料只提到书写自由,这与自由主义相异,排除C |
D | 材料说的是文字并不是教育观念,排除D |
【典例2】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
A.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B.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C.国际市场的扩大
D.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解析】选A。根据材料“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后半期,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洋务经济、民族工业兴起,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呢,故A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四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教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四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教案 (含详解),共2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二单元 法律与教化 教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二单元 法律与教化 教案 (含详解),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