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综合测试答案版
展开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综合测试答案版,共12页。
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2022·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开学考试)2021年6月21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外宣称:有研究人员在重庆秀山发现了距今约4.23亿年前、保存完整的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生活在海洋)化石,这一发现将填补“从鱼到人”演化谱系上的若干关键缺环。下图为袖珍边城鱼化石。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袖珍边城鱼化石存在的岩石最可能是( )A.砂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花岗岩
2.该地层形成时( )A.哺乳动物出现 B.大量石油形成 C.地表广布冰雪 D.蕨类植物繁盛
【答案】1.B 2.D
【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有研究人员在重庆秀山发现了距今约4.23亿年前、保存完整的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生活在海洋)化石,只有沉积岩才会含有化石,大理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CD错误;袖珍边城鱼,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环境下会形成可溶于水的石灰岩,B正确;砂岩并不是在水环境下形成,A错误。故选B。
2.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层形成距今约4.23亿年前,为距今5.41-2.52亿年的古生代,此时期蕨类植物繁盛,D正确; 哺乳动物出现是在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的中生代,A错误;石油起源于植物,古生代并未形成大量植物,B错误;运动强烈,海陆大变迁 ,形成联合古陆 ,并没有所有地表广布冰雪,C错误。故选D。
【点睛】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砾石、沙子、黏土等,这些碎屑物质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一般地说,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大理岩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3.对大理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冷凝形成 B.流水沉积形成 C.层理结构明显 D.经历变质作用
4.从成因的角度,下列与大理岩属于同一类的是(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板岩
【答案】3.D 4.D
【分析】3.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改变物理性质(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属于变质岩,D正确;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A错误;流水沉积形成沉积岩,B错误;层理结构明显的是沉积岩,C错误,故选D。
4.从上题分析可知,大理岩的成因类型属于变质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浆岩,A不符合题意;花岗岩为侵入岩浆岩,B不符合题意;石灰岩属于沉积岩,C不符合题意;板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属于变质岩,与大理岩属于同一类岩石,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②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③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5.(2021·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实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福建泉州洛阳河上的洛阳桥始建于宋代,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且形态独特,呈两头尖的筏形,桥墩上布满大量外壳附着力强、适宜微咸水及咸水环境的牡蛎。据此完成问题。洛阳桥所用长条石多就地取材且质地坚硬,富含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该岩石为(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砂砾岩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岩石特征可知,洛阳桥所用长条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质地坚硬,含有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常用于建筑材料,石灰岩、大理岩和砂砾岩不具有此特征,A正确,BCD错误。故本题选A。
【点睛】岩浆岩分为:花岗岩(侵入岩),坚硬致密;玄武岩(喷出岩),常有气孔。
沉积岩:外力作用生成,沉积物在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特征:有明显层理,可能含有化石。
变质岩: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2021·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图为某中学研学小组在浙江山区考察时,在山坡上发现的一片由大小不等、棱角较分明的石块组成的地貌的照片,他们给这种地貌命名为“石海”。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推测“石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物理风化作用 B.风力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7.研学小组同学判断该岩石的类型,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若有层理构造,一定是侵入岩 B.若有板状构造,一定是变质岩
C.若由砾石组成,一定是喷出岩 D.若有气孔结构,一定是沉积岩
【答案】6.A 7.B
【分析】6.从图片及文字信息可以看出,该处石块大小不等、棱角较分明,不符合流水沉积和风力搬运作用,BD错误。由于浙江纬度较低、无海拔较高山地,且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是U形谷、冰斗、角峰等地形,排除冰川作用,C错误。可以推测该地是崩落作用造成的石块堆积,而崩落作用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崩落、沿斜坡滚滑并在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崩落作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重力地质作用,也是物理风化作用的表现之一。A正确。故选A。
7.由所学知识可知,有层理构造的一般是沉积岩,A错误。变质岩具有板状构造,B正确。若由砾石组成的,则是沉积岩,C错误。有气孔构造的,一般为喷出岩,D错误。故选B。
【点睛】崩落作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重力地质作用,也是物理风化作用的表现之一;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崩落、沿斜坡滚滑并在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
(2021·浙江·万全综合高中高二期中)地球表面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风化作用和搬运作用B.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C.地壳运动和搬运作用 D.侵蚀作用和岩浆活动
9.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和菲律宾火山喷发说明了( )
A.内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
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C.菲律宾火山喷发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D.安第斯山脉的形成体现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答案】8.B 9.D
【分析】8.由所学知识可知,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B正确。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属于外力作用,ACD错误。故选B。
9.由所学知识可知,安第斯山脉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菲律宾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因此,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2021·黑龙江·宾县第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11.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
①裂谷②海岭③山系④海沟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0.D 11.A
【分析】10.图中表示的现象发生在板块的张裂地带,边界出现裂谷或海洋,BC错误。张裂处的板块高度相当,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应该同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A错误,D正确。故选D。
11.该地理现象发生在板块的生长边界,生长边界因板块张裂一般形成海岭或裂谷。A正确。山系和海沟为板块挤压形成的。BCD错误。故选A。
【点睛】注意图中根据岩浆的运动,图示顺序为②③①。
12.(2021·安徽·太和县第八中学高二期中)下图为我国某山局地岩层垂直剖面示意图。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界面M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挤压 B.断裂 C.侵蚀 D.变质
【答案】C
【详解】M界面呈现不规则的弯曲界面,界面两侧的砾岩、砂岩岩层性质均为沉积岩,D项错误;M界面两侧岩层内部无明显弯曲或位移,推断没有挤压、断裂等地质作用,A、B两项错误;M界面呈现不规则的界面,应该是侵蚀的结果,C项正确。故选C。
13.(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完成问题。有关图中所示地区的地质地貌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为向斜谷 B.②处为背斜山
C.③处适宜修建隧道 D.从①到②的公路线多呈“之”字形分布
【答案】D
【详解】图中显示,①处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构造,应为背斜谷,不是向斜谷,A错误;图中显示,②处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山,B错误;图中显示,③处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为断层构造,地质不稳,不适宜修建隧道,C错误;图中显示,从①到②坡度较陡,为了降低道路坡度,修建的公路线多呈“之”字形分布,D正确。故选D。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与平原相比,山地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都比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与平原相比,山地不利于人类出行的原因主要是山地地区( )
A.地广人稀,经济落后B.相对高度和坡度大C.科技落后,难以修路 D.自然灾害多
15.在山地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主要是为了( )
A.降低线路坡度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C.通过更多的山村 D.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答案】14.B 15.A
【分析】14.材料说明“与平原相比,山地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都比较大”。因此山地地区不利于人类出行,主要是因为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地势崎岖,难以修建道路,B正确;地广人稀、科技落后和自然灾害多,不是山地地区出行难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平原地区也会存在,但平原地区因地势平坦出行就方便得多,ACD错误;故选B。
15.由已学过的知识可知,在山地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尽量与等高线平行,主要是为了降低线路坡度,利于汽车行驶,增加安全系数,A正确;增加线路长度会增加成本,建造成“之”字形并不是为了发展旅游,B错误;通过更多的山村、增加山区线路密度不是山地地区建成“之”字形的主要目的,山区本身人口就少,村落就少,C错误;之字形只是增加了线路的长度,没有增加线路的密度,D错误;故选A。
【点睛】
(2022·黑龙江·勃利县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图为世界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图中实线表示板块边界,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完成下面小题。
16.甲、乙板块分别是六大板块中的( )
A.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
C.欧亚板块、美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17.图中丙处附近的海底地形多是( )A.裂谷 B.海岭 C.海沟 D.海岸山脉
【答案】16.A 17.B
【解析】16.本题考查板块的分布,从图中位置可以判断,甲、乙板块分别是六大板块中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A正确。故选A。
17.本题主要考查海底地形。读图可知,图中丙处位于大洋中部,其附近位于南极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区,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地下岩浆有可能沿着薄弱地带上涌,上涌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大洋中脊,因此该地附近的海底地形多是海岭,B正确。故选B。
【点睛】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8.若在该处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19.甲处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向斜顶部裂隙侵蚀 B.向斜槽部坚实难以侵蚀
C.背斜槽部坚实难以侵蚀 D.背斜顶部裂隙侵蚀
【答案】18.A 19.D
【分析】18.甲为背斜构造,岩层呈拱形,结构稳定,适合建隧道,且由甲处垂直于此剖面建隧道,为南北方向,A正确;丁为向斜,垂直于剖面建隧道结构不稳定,易有地下水渗漏,D错误;丙为断层,结构不稳定,C错误;乙位于断层附近,且有岩浆活动,不安全,B错误。故选A。
19.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弯曲,属于背斜,因此AB不符合题意;甲处岩层在挤压弯曲过程中,背斜顶部岩石受张力多张裂,容易被外力作用侵蚀而成山谷,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背斜山、背斜谷:由于背斜是向上突出的弯曲,所以在刚形成的一段时间内地表呈凸起状,即山。但由于风蚀、流水、暴晒等外力因素,顶部疏松的岩石会受到侵蚀造成高度下降而低于周边其他部分形成谷,即背斜谷。向斜谷、向斜山:由于向斜是向下突出的弯曲,所以在最初形成阶段内地表呈下陷状,即谷。中间槽部受挤压而坚实不易受侵蚀,形成向斜山。
(2021·吉林·辉南县第六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下图为“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塌陷
21.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入侵—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
C.地壳下陷—流水堆积—岩浆入侵 D.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堆积
【答案】20.C 21.D
【分析】20.读图可知,图中华山岩体相对上升,两侧岩体相对下降,满足断层断裂和错位的两个特征,地质构造应为断层,C正确。背斜向斜是岩层发生水平弯曲的现象,图中没有水平弯曲的现象,A、B错误。图中无法体现塌陷,D错误。故选C。
21.由材料可知,华山由花岗岩构成,而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首先应该是岩浆侵入,然后是断裂使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形成华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在渭河流水堆积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选D。
【点睛】断层与地表形态:
形态
地垒
地堑
概念
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图示
形成的地形
断块山
狭长的凹陷地带
实例
华山、庐山、泰山等
吐鲁番盆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021·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干旱沙漠地区的花岗岩体,受到自然界各种力量的雕刻,表面易形成极不规则的蜂窝状洞穴。左图为新疆博尔塔拉蜂窝花岗岩地貌图,右图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左图中的岩石对应右图中的岩石类型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23.右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岩浆喷出-冷却沉积-风力侵蚀
C.沉积-岩浆侵入-流水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答案】22.C 23.D
【分析】22.读右图可知,外力作用指向丁,则可以判断丁为沉积岩;沉积岩经过内力作用(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则乙为变质岩;变质岩经过内力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生成岩浆,则甲为岩浆;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则丙为岩浆岩;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丁。左图中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对应右图中的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左图为新疆博尔塔拉蜂窝花岗岩地貌图,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其形成过程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然后经地壳抬升,岩浆岩出露地表;最后在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不规则的蜂窝状洞穴,形成新疆博尔塔拉蜂窝花岗岩地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岩石的分类(按成因):①岩浆岩: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等;②沉积岩(可能含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③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板岩等
(2022·北京·高三专题练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25.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4.D 25.C
【分析】24.花岗岩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之上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变质岩,花岗岩形成于地下,丁图花岗岩位于地下,甲乙丙图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丁图最早出现,ABC错误。因地壳抬升,花岗岩之上的变质岩被外力侵蚀,其厚度逐渐变薄,部分区域花岗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花岗岩表面变的起伏不平,因此丁图之后应该是乙图,再以后是丙图;甲图中出现断层,使原来的花岗岩、变质岩发生断裂错位,相对下沉的部分接受沉积,出现松散沉积物,因此正确的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D正确。故选D。
25.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花岗岩,形成最早;②④是变质岩,形成晚于①花岗岩;③是松散沉积物,形成于断层下降岩块上,因此是先有断层使原来的变质岩发生断裂形成②④两块变质岩,其中④是下降岩块,之后在④之上沉积形成松散沉积物,因此形成最晚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解题注意甲乙丙丁四图中花岗岩最早形成于地下,在岩浆高温、高压作用下岩石变质形成变质岩,松散沉积物要在低洼地形成,④是断层下降岩块。
26.(2021·天津三中高二期中)下图为美国东北部某日降雪量分布图。完成问题。
与阿巴拉契亚山脉相比,美国西部地区山体更加高大,其主要原因是西部( )
A.侵蚀作用相对较弱B.内力作用强烈C.风化作用相对较弱 D.堆积作用较强
【答案】B
【详解】与阿巴拉契亚山脉相比,美国西部地区山体更加高大,其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挤压抬升更明显,因此其是内力作用所致,与外力作用无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山地的成因有:褶皱山、断块山、火山,褶皱山较为高大。
(2022·北京·高三专题练习)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7.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8.图中( )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答案】27.C 28.A
【分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27.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结合图例可知,①和④是花岗岩,②是安山岩,三者都为岩浆岩,不可能发掘化石,A、B、D错。③是砂岩,为沉积岩,可能发掘化石,C正确。
28.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处岩层出现弯曲为褶皱,褶皱的岩层都出现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晚于褶皱,A正确。图中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没有经过变质作用,B错。图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错。乙处煤层因断层作用厚度大,D错。所以选A。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的规律:1、下层沉积岩要比上层的沉积岩老。2、下沉接受沉积,上升接受侵。3、被侵入的岩层要比侵入岩老。4、变质岩比附近的侵入岩要新。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处,海拔2572m,为武陵山脉主峰,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地质科考队在其山顶发现有板岩等岩石。下图为梵净山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与梵净山山顶板岩关联最密切的岩石是( )
A.页岩 B.砂岩 C.泥质岩 D.花岗岩
30.图示景观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岩浆活动—地壳运动—沉积作用—风化侵蚀 B.地壳运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风化侵蚀—岩浆活动 D.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风化侵蚀
【答案】29.A 30.D
【分析】29.材料中提到地质科考队在其山顶发现有板岩等岩石。而板岩属于变质岩,是由页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因此与页岩的关系最密切,A正确;砂岩属于沉积岩,变质后成石英岩,B错误;泥质岩不会形成板岩,C错误;花岗岩变质后为大理岩,D错误。
30.梵净山山顶有板岩,而板岩是由沉积岩形成的,因此第一个过程为沉积作用,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板岩,随后地壳抬升,板岩出露,再经过风化侵蚀之后变成如今的梵净山,顺序为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风化侵蚀,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岩石的分类(按成因):
①岩浆岩(不含化石):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等。
②沉积岩(可能含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③变质岩(不含化石):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等。
(2022·浙江·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阶段练习)砾石海滩是一种海岸地貌。乌石砾滩位于浙江舟山樟州湾西岸,港湾西南侧是黑色的安山岩,乌石砾滩由无数块乌黑发亮的卯石自然倚坡斜垒而成。完成下面小题。
31.下列关于砾石滩的形成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力侵蚀、搬运至海边堆积 B.河流侵蚀、搬运至入海口堆积
C.海边基岩风化残留在海岸 D.海边基岩受海浪侵蚀、搬运、堆积
3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与使砾石变圆的过程类似的是( )
A.石笋 B.三角洲 C.风蚀蘑菇 D.沙丘
【答案】31.D 32.C
【分析】31.由材料砾石海滩是一种海岸地貌,乌石砾滩位于浙江舟山樟州湾西岸,港湾西南侧是黑色的安山岩,乌石砾滩由无数块乌黑发亮的卯石自然倚坡斜垒而成可知,砾石滩的砾石来源于海边基岩,AB错误;基岩风化一般形成风化壳,使岩石崩解破碎,而不会倚坡斜垒,C错误;海边基岩受海浪侵蚀、搬运、堆积,最终自然倚坡斜垒形成砾石海滩,D正确;故选D。
32.图中砾石变圆主要是受到海浪的侵蚀作用。石笋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受流水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A错误;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B错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所致,可使岩石棱角变圆滑,与砾石变圆的过程类似,C正确;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的外力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以及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外力通过大气、水等所引起的作用,发生于地球的表层,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使地球表面发生一系列变化。外力作用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2020年12月8日,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与2005年相比,珠穆朗玛峰“长高”了443米。据科学家推测,在58万年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能达到1万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珠穆朗玛峰高程不断增加,是由于其位于( )
A.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生长边界 B.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生长边界 D.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消亡边界
34.有科学家在珠峰峰顶的岩层中发现了化石,说明珠峰峰顶的岩石类型包括(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答案】33.B 34.D
【分析】3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两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过程中,地壳隆起,使得喜马拉雅山及主峰珠穆朗玛峰不断上升,B符合题意,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珠穆朗玛峰并不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排除CD。故选B。
34.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在沉积作用中被掩埋,在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逐渐石化,从而形成化石,因此化石存在于沉积岩。有科学家在珠峰峰顶的岩层中发现了化石,说明珠峰峰顶的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D符合题意;喷出岩和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冷凝形成的,生物遗体和遗迹进入岩浆会迅速破坏,很难形成化石,因此峰顶发现化石,不能说明峰顶岩石类型包括喷出岩、侵入岩,排除AB;化石在岩石变质过程中容易因重新结晶而消失,因此在变质岩中很难保存化石,因此峰顶发现化石,不能说明峰顶岩石类型包括变质岩,排除C。故选D。
【点睛】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在沉积作用中被掩埋,在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逐渐石化,从而形成化石。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科学家发现黄石国家公园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来自软流层的滚烫熔岩库,黄石公园大多数岩石由熔岩喷出后冷却形成,下图为黄石公园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35.图中上层熔岩库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36.下列岩石中,与黄石公园大多数岩石成因一致的是( )
A.安山岩 B.石英岩 C.砂岩 D.花岗岩
【答案】35.A 36.A
【分析】35.上层熔岩库深度在16km左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所以图中上层熔岩库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壳,A正确;地幔位于莫霍界面(深度约33km)与古登堡界面(深度约2900km)之间,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深度约2900km)以下。故选A。
36.黄石公园大多数岩石由熔岩喷出后冷却形成,其岩石多属于喷出岩。安山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A正确;石英岩属于变质岩,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故选A。
【点睛】常见的岩石总结:①岩浆岩: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安山岩(喷出型岩浆岩)、流纹岩等;②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③变质岩:片麻岩(花岗岩变质)、大理岩(石灰岩变质)、板岩(页岩变质)等。
(2022·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7.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38.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答案】37.B 38.D
【分析】37.读图甲地是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地位于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排除ACD,选项B符合题意。
38.根据所学知识M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板块的生长边界,对应图示②;N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对应示意图①,故该题选D。
【点睛】板块边界与地貌:板块生长边界:(1)大洋板块张裂---海洋、洋脊、中脊、海岭;(2)大陆板块张裂--裂谷。板块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板块碰撞的地区--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巨大山脉、褶皱山脉。
(2021·广东·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高二期中)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9.图示地区( )
A.③处是背斜山 B.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
C.②处适合修建水库 D.①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40.推断图示地质演变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
A.沉积-褶皱-断层-侵蚀-沉积 B.沉积-褶皱-沉积-断层-侵蚀
C.褶皱-沉积-断层-侵蚀-沉积 D.沉积-断层-褶皱-侵蚀-沉积
【答案】39.B 40.A
【分析】39.图示地区③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构造,因此③处是向斜山,A错误;图示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层,沉积岩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B正确;图中显示,②处河床下有明显的断层构造,地质结构不稳,不适合修建水库,C错误;读图可知,①处地下岩层向上拱起,应为背斜构造,其中地下水沿岩层向两边分流,因此该地质构造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D错误。故选B。
40.图示区域较较厚的沉积岩层,表明最初此处地势较低,以沉积为主,从而形成较厚的沉积层,此时的沉积层呈水平状态,后经地壳运动挤压,水平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有些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形成断层,此区域地壳上升,地表岩层在外力作用下不断侵蚀,形成向斜山(③)和背斜谷(①),以及断层谷(②),在河谷中部分碎屑物质沉积形成沉积物,因此图示地质演变过程的先后顺序是沉积、褶皱、断层、侵蚀、沉积,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常成为山岭,但其顶部受张裂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凹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常成为山谷或盆地,但其槽部因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易成为山岭。向斜岩层形态利于地下水汇集,是很好的储水构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利于油气储存,是很好的储油构造;由于背斜的拱形构造结构稳定、地下水分流不易透水,因此背斜构造有利于建设地下隧道。
(2021·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高三期中)下图1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主要通过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图2)获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1.根据材料判断水石的形成过程( )
A.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侵蚀
B.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外力侵蚀—搬运沉积
C.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搬运沉积
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内力挤压—搬运沉积
42.下列关于“水石”采集的时间和成因,表述正确的是( )
A.6~9月,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10月~次年4月,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C.6~9月,水量小,玉石显露 D.10月~次年4月,水量小,玉石显露
【答案】41.C 42.D
【分析】41.“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图示可知,乌龙河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形成后经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的形成应在地下,水石(翡翠石料)在河床中采集,说明翡翠在地下形成之后,再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被外力侵蚀、搬运、沉积而形成。所以水石的形成过程为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搬运沉积,故C正确,排除ABD。故选C。
42.缅甸属热带季风气候,6~9月是雨季,降水多,河水水位高,不适合采集“水石”,A、C错误。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降水少,河水水位低,玉石显露,便于采石,D正确,B错误。故选D。
【点睛】热带季风气候是气候类型的一种。分布在北纬10°到北回归线附近的南亚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如中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云南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等地。这里热带季风显著,一年中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而当赤道海洋气团控制时, 降水丰沛,又有大量热带气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 1500-2000mm,集中在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较差在3℃-10℃左右。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3.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4.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43.D 44.C
【解析】43.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4.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喷出岩形成的年代晚于其穿透的岩层;沉积岩一般是底层形成的年代早,上层形成的年代晚。
(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古丈红石林位于湖南省湘西州,与湘西芙蓉镇隔酉水河相望,是全球唯一在奥陶纪形成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也是中国唯一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据考证,这些红色碳酸盐岩形成于距今大约4.5亿年前,当时在海底沉积了大量混合了紫红色碎屑的碳酸盐。下图为红石林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5.与云南石林相比,古丈红石林形成的主要差别是( )
A.强烈的流水溶蚀 B.湿润多雨的气候环境C.地质史上冰川作用 D.红色碳酸盐沉积
46.据材料和景观图推测古丈红石林出露的主要内力作用是( )
A.地壳下沉 B.地壳抬升 C.水平挤压 D.水平张裂
【答案】45.D 46.B
【分析】本题以古丈红石林为背景,考查岩石地貌景观形成的自然环境和内力作用。
45.材料“古丈红石林位于湖南省湘西州,与湘西芙蓉镇隔酉水河相望”,说明古丈红石林与云南石林均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故均有湿润多雨的气候环境和强烈的流水溶蚀作用,AB错误;地质历史上的冰川作用不是该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C错误;材料“也是中国唯一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说明红色碳酸盐是古丈红石林独有的,D正确;故选D。
46.材料“这些红色碳酸盐岩形成于距今大约4.5亿年前,当时在海底沉积了大量混合了紫红色碎屑的碳酸盐”,说明该地在4.5亿年前是海洋,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碳酸盐岩石,属于沉积岩,首先在海底沉积形成;红石林在地下形成沉积岩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由海洋变为陆地,再经过外力的风化、侵蚀而形成;故红石林形成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的内力作用是地壳抬升。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第1题,注意找二者的差别,即古丈红石林的独特之处;第2题,由海洋变为陆地一定是地壳抬升。
(2022·天津·南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重庆很多地名以“坪”命名。“坪”是指四周被河流切割、顶部平缓的台地,下图为重庆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1:50000)。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7.当地村落多采用“坪”作为地名,下列村落所在地中属于“坪”的是( )
A.①村 B.②村 C.③村 D.④村
48.近年②、③两村修建村道选择绕行而未修建隧道、桥梁,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技术因素 B.经济因素 C.地形因素 D.气候因素
【答案】47.C 48.B
【解析】47.由材料可知,“坪”是四周被河流切割,顶部平缓的台地,说明"坪”处位于河流的上游,且等高线稀疏。读图可知,①处等高线稀疏,凸高为低,是河谷地区,A选项错误。②处等高线密集,是较陡的坡地,B错误。③等高线稀疏,南北两侧都有河流,顶部平缓,属于台地,C选项正确。④处是河谷地区,D选项错误。故选C。
48.由图例可知,②、③两村等级较低,经济相对落后,修建隧道、桥梁工程造价高,因此②、③两村修建村道选择绕行而未修建隧道、桥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2)社会因素——主要因素。(3)技术因素——保障性因素。(4)自然因素——限制性因素。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两个透明可封闭的玻璃容器中分别放置坡度和大小相近的土堆。取两个侧边底部开有孔洞的器皿置于土堆上,将两块大小和外形相近的冰块放置其中。将一组装置(实验组①)放置于室内遮阴处,实验时室温约为30℃,另一组装置(实验组②)放置于室外烈日下,2小时后(冰块未融尽)实验观察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49.图中堆积体模拟的地貌是( )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冰斗
50.该实验能观察到( )
A.堆积体甲比乙大B.堆积体颗粒物甲比乙粗C.甲沟比乙沟宽 D.乙沟比甲沟深
【答案】49.C 50.D
【分析】49.三角洲地貌通常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区域内地势低平,水流速度减緩,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地势低平,而图中模拟是山地向平地过渡区域,堆积体呈明显缓斜状态,因此图中堆积体模拟的地貌不是三角洲,A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土堆是模拟山地,混合颗粒物在山前堆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呈扇形的地貌,即冲积扇,C正确;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B错误;冰斗是冰川侵蚀地貌,D错误。所以选C 。
50.实验组②在烈日下,实验组①在遮阴处,所以实验组②的冰块融化量更大,侵蚀的沟谷更深、更宽,形成的堆积体更大,两者颗粒物的粒径差别不大,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点睛】两组实验是模拟的不同情况下冲积扇形成的速率,坡面径流越大,侵蚀速率更大,冲积扇形成的速率更大。
二、综合题
51.(2021·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高二期中)读下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两方框分别代表________岩和________岩。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
(3)图中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高温熔融作用的是________。
(4)图中数字代号 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____。
【答案】(1) 岩浆岩 变质岩 (2)AC (3) ③ ② ④ (4) ①③④ ②
【分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难点为各个物质的判断,需要从各个岩石的形成特点出发进行解题。
(1)图中甲是岩浆形成的,所以是岩浆岩,乙是岩浆岩和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2)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AC正确。气孔构造是岩浆岩,坚实致密是变质岩。BD错。故选AC。
(3)图中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中,岩浆岩和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表示变质作用的是③,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②,各类岩石,经过高温熔融,从新生成新的岩浆,表示高温熔融作用的是④。
(4)图中数字代号 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①冷却凝固③变质作用④高温熔融;来自地球外部的有②风化、侵作用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点睛】
52.(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甲、乙两处中,为良好的储水构造的是________处;适合建采石场的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
(3)修建工程隧道应选址于________处(甲或乙);水库选址时,应避开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背斜 向斜 断层 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其顶部受张力,岩石比较破碎,因此更容易受到侵蚀作用,而形成谷地 乙 甲 甲处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于采挖 甲 丙(断层) 避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分析】本题考查了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及应用,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分析,甲处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判断为背斜。乙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判断为向斜。丙处岩层可以看出,沿着它相邻的岩体发生了位移运动,判断为断层。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其顶部受张力,岩石比较破碎,因此更容易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
(2)向斜储水,背斜储油。甲、乙两处中,为良好的储水构造的是向斜即乙处。而甲处从上题可知,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于采挖,适合建设采石场。
(3)隧道宜建在背斜处,即甲处,其拱形弯曲可起支撑作用,符合力学原理,且不易积水。水库选址时应该避开断层,因为断层处地质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53.(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浙江省和海岸地貌示意图。
材料二:海岸类型有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再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特征,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
(1)图中浙江省A处为泥质海岸、B处为基岩海岸,其中形成A处海岸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作用,形成B处海岸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作用。
(2)岬角(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陆地)向海突出,常形成海蚀柱、海蚀拱桥等。结合图文材料,简述海蚀柱的形成过程。
【答案】(1) 流水沉积 海水侵蚀
(2)岬角处岩石性质及其结构不同,在海水侵蚀作用下,两侧形成海蚀洞;随着海水的进一步侵蚀,岬角两侧海蚀洞被蚀穿而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形成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即海蚀柱。
【分析】本题考查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A处为泥质海岸,主要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B处为基岩海岸,在海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由材料可知海蚀柱是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的。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陆地——岬角,其两侧受海水的强烈侵蚀,形成海蚀洞。海水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最后海蚀拱桥发生崩塌,就形成了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即海蚀柱。
54.(2022·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西省平遥县周边古村的村内传统民居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民居有较高的相似性。明清时期,晋商崛起,部分村民外出从商,对村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当地大量村民外迁,古村落不断衰落。下图为“山西省平遥县梁坡底村及周边古村落分布示意图”。
(1)简述古村落的布局的有利区位条件。
(2)描述该地区村落范围的变化。
【答案】(1)地形平坦,便于出行和聚落建设;耕地较多;土壤比较肥沃;临近河流,生产生活取水方便。
(2)范围扩大;向四周扩张;原有村落间的间距越来越小,甚至合成一个大的村落;沿河扩张比较明显,体现聚落的亲水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及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1)读图可知,聚落主要分布在近河流、地形平坦的地方,有利的区位条件应该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物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古村落布局在山麓、河谷阶地,地形平坦,便于出行和聚落建设;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便于农业生产;临近河流,水源充足,生产生活取水方便。
(2)聚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口不断扩张和经济的发展,据图可知古村落的范围扩大;向四周扩张;原有的小村落间的间距越来越小,连成片后合成一个大的村落;人们主要沿河而居,村落明显沿河扩张。
55.(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沙丘背风地带地面水平方向上出现风速差异,风速差异引起气压差异,风速与气压呈负相关。在干旱的气候、丰富的地下水和盛行风向的影响下,沙漠中会出现沙丘与湖泊共存的独特景观。左图为新月形沙丘形态及其背风地带地面水平风速分布。右图是月牙湖沙漠湖泊景观。
(1)简述风向与新月形沙丘形态特征的关系。
(2)分析右图月牙湖形成的过程。
【答案】(1)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顺风向前延伸。
(2)在东北风作用下,沙粒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在沙丘背风坡,沿着风蚀方向发生风蚀作用,形成月牙形湖盆;持续的风蚀作用后,地下水出露,形成月牙湖。
【分析】本题考查湖泊的形成过程,结合图示了解沙丘和湖泊的关系是解题的基础,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1)根据材料和左图新月形沙丘形态及其背风地带地面水平风速分布所示:新月形沙丘缓坡指示来风的方向,陡坡指示背风坡。形态上:迎风坡坡度向后凸而缓,背风坡向前凹而陡,同时两侧翼顺着盛行风向前延伸。
(2)“干旱的气候、丰富的地下水和盛行风向的改变,影响着沙丘和湖泊的演化”。该地盛行东北风,其东北侧受沙丘阻挡,沙粒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西南侧处于背风坡,风力小,侧翼顺着盛行风向前延伸,并沿着上题分析的风蚀方向发生侵蚀,形成地面地势低洼的月牙形湖盆;随着侵蚀作用的进一步发生,地势不断降低,而后地下水渐出,形成月牙湖。
56.(2021·重庆市朝阳中学高二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左示意渭河流域,下图右示意该区域地质构造。
(1)在右图中断层处用“→”标注岩体的运动方向。
(2)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渭河的形成过程。
(3)与渭河平原南侧相比,指出北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答案】(1)如下图所示。
(2)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搬运,形成沟谷,沟谷内雨水汇集形成洪流,洪流不断下蚀,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从而发育成河流。
(3)北侧颗粒物较小。北侧河流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颗粒小;河流流程长,落差小,流速慢,泥沙搬运能力弱,故沉积物颗粒小。
【分析】本题以渭河的形成等相关材料为载体,涉及断层地貌、内外力与地貌的形成、外力搬运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基本原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区域岩层断层,秦岭所在岩层断裂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层断裂下沉,绘制如下:
(2)从内力的角度来说,渭河所在地区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断层,断层附近岩石破碎,为外力侵蚀搬运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外力的角度来说,区域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流,而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易被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形成较深的沟谷,加剧流水下蚀,下蚀至地下含水层以后,可获得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发育成为河流。所以渭河的形成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注意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的黄土颗粒较小,同时,北侧河流长,河床比降较小,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弱,沉积物颗粒较小;而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秦岭北侧山区,河流短小,比降大,河流的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较粗。
【点睛】
57.(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特立尼达岛位于西印度群岛西南部,岛上大部分地方为平原,只在北部、中部和南部有三条大致东西走向的低矮山脉。特立尼达岛终年气温在20℃~34℃之间,全年降水1500mm左右。特立尼达岛动植物种类多,数量大,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多种多样,还有450多种鸟类和600多种蝴蝶。
(1)分析特立尼达岛东西走向三条山脉的形成原因。
(2)说明特立尼达岛平原的形成与三条山脉的关系。
【答案】(1)特立尼达岛位于美洲板块,受南极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岛上岩层发生褶皱或断层,形成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
(2)东西走向的三条山脉,长期受到风化、侵蚀作用,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大量的碎屑物质在雨水冲刷和山地河流搬运下,流向山间凹地,随河流流速减慢,发生沉积,逐渐形成平原。
【分析】本题考查地貌的成因和过程,属于难度偏大的题目,对形成过程的描述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该山脉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内力挤压形成,注意明确该岛屿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立尼达岛位于西印度洋群岛西南部,该地位于美洲板块,受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岛上的岩层发生褶皱或断层,形成三条大致呈东西走向的低矮山脉。
(2)三条山脉较为低矮,主要长期受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大量碎屑物质,注意图中河流数量较多,大量的碎屑物质在雨水以及河流的搬运作用下,向山间的凹地搬运,并随着河流流速减慢逐渐沉积,形成平原。
58.(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
(2)说出图中甲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3)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
【答案】(1)背斜。 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位于盆地,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水运便利且土层深厚肥沃,便于耕作;铁路经过,交通便利。
(3)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
【分析】本大题组以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涉及褶皱、交通线路的区位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1)该区域是背斜构造。判读理由是:中间是石灰岩,年龄比较老,两侧是花岗岩,年龄比较新,是背斜构造。
(2)该地区是一个背斜成谷地貌,形成盆地,地形平坦;众多河流汇集盆地,水资源充足,水运便利,冲积平原,土层深厚肥沃,是很好的农业区;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
(3)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线经过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山谷地带,以及经过山间盆地,盆地出山口处,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地势起伏大,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提高运行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