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江苏省常熟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线上教学阳光调研试题地理含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线上教学阳光调研
高二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值:100分
第I卷
一、单选题:(30个,每个2分,共60分)
南京都市圈包括江苏省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常州的溧阳、金坛和安徽省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国际上常用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来衡量城市首位度,我国往往还加入“城市GDP/全省GDP”来衡量省会首位度。南京“首位度”长期在全国垫底,构建南京都市圈对提升南京的首位度具有重大意义。据此完成问题。
1. 南京都市圈含4个安徽地级市的原因是( )
A. 共有淡水资源 B. 交通协调的需要 C. 地理位置相近 D. 增强安徽省会城市首位度
2. 我国用城市GDP来衡量省会首位度,主要原因为省会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相比( )
A. 经济集聚效应不强 B. 经济集聚效应强 C. 人口集聚效应不强 D. 人口集聚效应强
【答案】1. C 2.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江苏的省会城市南京西侧紧靠安徽省,附近被安徽众地级市包围,属于南京都市圈辐射范围,地理位置相近是主要原因,C正确;有交通协调的需要,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南方地区淡水资源丰富,A错误;安徽省会城市合肥不在南京都市圈,发展4个安徽地级市会降低安徽省会城市首位度,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不同于国际上常用人口规模来衡量首位度,我国还加入城市GDP衡量城市首位度,主要是因为我国部分城市人口规模大,但经济实力不强,部分省会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相比,人口规模大,但经济总量弱于第二城市,在使用国际常用标准同时,再使用“城市GDP/全省GDP”来衡量省会首位度更科学,所以我国用GDP来衡量,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数字产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具体包括软件业、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等。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十三五”初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成为发展的强劲引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字经济发展规模继续领先全国。如图为我国数字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问题。
3. 从图中可知我国数字产业( )
A. 电信业增长速度较慢 B. 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持续下降
C. 软件产业增长速度减缓 D. 互联网业产值不断增加
4.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规模领先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才力量雄厚 B. 市场需求量大 C. 技术优势明显 D. 经济发展水平高
【答案】3. D 4. D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我国数字产业规模在不断增长,其中电信业所占比例在逐渐下降,但电信业产业增长速度仍较快,A错误;电子信息产业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数字产业产值整体快速增加,其产值并没有减少,B错误;软件产业所占比例的增长速度最快,C错误;互联网产业结构保持平稳,随着产值的不断增加,互联网业产值也在增加,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粤港澳地区人才略显不足,因此技术优势较长三角也不明显,AC错误;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受南岭阻隔,经济腹地更小,市场需求量小,B错误;相比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正确。故选D。
【点睛】数字产业是指以信息为加工对象,以数字技术为加工手段,以意识(广义的意识概念)产品为成果,以介入全社会各领域为市场,对本身无明显利润但是可以提升其他产业利润的公共产业。作为第四产业的数字产业涵盖知识信息产业、通讯产业、网络产业、航空卫星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部分市场化数字技术应用产业,还包括教育、文化、广电、卫生(疾控)、体育、民政(残疾、福利、慈善)、环保、国防、司法、治安、社会保障、计生、宗教及民族事务等具有社会公共性的数字化管理应用并具有市场特性的产业。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局部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收缩现象,为此,有学者将城市划分为持续增长、转型增长、潜在收缩、显著收缩等类型。下表中,甲、乙、丙、丁是四个不同类型的城市,每框的三位数字,依次代表城市的经济总量指数、人口数量指数和用地面积指数;各指数均采用1~5的等级,数字越大,在全国的相对地位越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甲
乙
丙
丁
1980年
435
344
433
211
2016年
324
434
333
544
5. 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转型增长城市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下列关于四座城市的分析比较,正确的是( )
A. 甲城市厂矿资产闲置现象突出 B. 乙城市城市化水平显著下降
C. 丙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增大 D. 丁城市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
【答案】5. B 6. A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乙城市的经济总量指数增大,说明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上升,但是人口规模在全国的相对地位下降,说明该城市可能经历了传统产业衰落、外来劳动力数量减少,其后成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为转型增长城市,B正确;甲城市的各项指标显著收缩,一般为显著收缩型城市,A错误;丙城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人口数量指数和用地面积指数基本稳定,这说明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属于潜在收缩型城市,C错误;丁城市从小城市发展为经济实力处于全国顶级的大城市,为持续增长型城市,D错误。所以选B。
【6题详解】
丁城市从小城市发展为经济实力处于全国顶级的大城市,仅依靠传统制造业是很难达到的,D错误;丙城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人口数量指数和用地面积指数基本稳定,这说明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属于潜在收缩型城市,C错误;乙城市的人口数量指数减小,仅能说明在全国的相对地位下降,就本地而言,在我国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水平仍会有所提高,B错误;结合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甲城市的各项指标显著收缩,一般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厂矿倒闭或效益低下,出现大量的闲置土地、设备等现象,A正确。所以选A。
【点睛】产业转型升级,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有技术升级、市场升级、管理升级等多个途径。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从三次产业GDP结构的变动来看,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后,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我国大致以常住人口50万、100万、300万、1000万作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大型城市的划分界线。下表示意2011年我国某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
主要产业
GDP
(亿元)
人均GDP
(元)
城镇化率(%)
三次产业结构比
常住人口
(万人)
甲
能源、机械、化工
1209.9
20000
35.5
18.6:53.5:27.9
74.2
乙
烟草、矿电
876.6
37913
37.8
9.2:64.4:26.4
49.6
丙
冶金化工、烟草制品、绿色食品
482.5
14960
31.5
22.4:43.2:34.4
58.9
丁
烟草、化工、建材、冶金、先进装备制造、光电子、新能源、石油化工及生物科技开发
2509.6
38831
63.6
5.3:46.3:48.4
354.8
7. 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 该城市群( )
A. 特大、大、中、小城市俱全,城市体系健全 B. 甲城市产业类型多样,产业结构合理
C. 丙城市经济发展基础好,辐射带动作用强 D. 丁城市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9. 中心城市为增强辐射效应,适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夯实经济基础,发展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 B.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C. 加强交通建设,完善对外交通及通信设施 D. 降低准入门槛,吸纳周边市的人才迁入
【答案】7. D 8. D 9. C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由材料“我国大致以常住人口50万、100万、300万、1000万作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大型城市的划分界线”可知,甲属于中等城市,乙城市属于小城市,丙属于中等城市,丁属于特大城市。丁城市规模大,等级高,丁城市的GDP、人均GDP均较高,城镇化率高,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三、二、一”的结构,产业结构较优,因此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丁,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根据表格可知,该城市群中缺少100万~300万的大城市,A错误;甲城市产业类型中以传统工业为主,产业结构较单一,B错误;丙城市的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传统产业为主,GDP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辐射带动作用弱,C错误;由材料“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后,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可知,丁城市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D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心城市为增强辐射效应,适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强交通建设,完善对外交通及通信设施,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联通效率、联系强度以及辐射范围,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C正确;应夯实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传统产业向周边产业转移,A错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增强关系不大,B错误;吸纳周边市的人才迁入不利于周边城市的发展。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的某些职能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引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区域的关系:(1)中心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和经济资源等),对周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2)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相关区域的资源及其他发展条件的制约。(3)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一面,又有相互制约一面,其中相互促进是发展的主导方面。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主要是指:物流、人流、信息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
A. 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 B. 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
C. 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D. 对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推动力减弱
11.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其原因是( )
①能耗低、污染小②就业机会多③承接港澳地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需要④附加值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10. C 11. B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到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农业产值不会减少,A错误;农业部门也不会减少,工业部门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C正确;本区域传统农业转移到轻工业、重工业、高精加工工业和知识密集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向泛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对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推动力增强,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其原因是现代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小;就业机会多,附加值高,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力强,①②④正确;珠三角自身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在向泛珠江三角地区转移,承接港澳等地区高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工业转移,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产业转移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造林类型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面积比例/%
杨树林
25.0
18.7
18.5
15.6
13.7
杂阔林
44.7
48.4
52.6
53.6
55.8
经济林
20.6
21.5
21.9
22.7
23.4
其他
9.7
11.4
7.0
8.1
7.1
12.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有( )
①增强森林调节服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②增加森林供给服务,提高造林存活率
③增强森林支撑服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④增加森林文化服务,提高林地生产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引起森林服务功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支撑服务——生物多样性增加②调节服务——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供给服务——果品供应能力下降④供给服务——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12. B 13. C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读表可知,“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中杂阔林的面积比重一直最大,可推断出其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增强森林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①③正确;经济林和杨树林比重少于杂阔林,可推测出增加森林供给服务和森林文化服务不是其核心目标,②④错。故选B。
【13题详解】
江苏省造林面积增加,森林支撑服务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①正确,②错误;以果品为主的经济林面积增加,森林的供给服务功能增加,果品供应能力提升,③错误;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面积比重下降,会导致森林的供给服务受影响,木材供应不足,木材供需缺口加大,④正确。故选C。
【点睛】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如自然界中的水能够调节温度的波动幅度、净化空气、容纳和降解人类排放的废弃物等。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是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自然环境支撑服务的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读“我国粮食主产区1985年和2015粮食产量(亿吨)变化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东北地区
黄淮海区
长江中下游区
江南区和华南区
全国
1985
0.36
0.82
0.77
0.93
3.79
2015
1.20
1.44
0.99
0.96
6.21
14. 表中数据反映出,1985-2015年间( )
A. 黄淮海区产量增幅最大 B. 粮食生产重心向北迁移
C. 上述地区粮食在全国的占比增加 D. 我国粮食产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15. 相较于南方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最大的优势是( )
A. 病虫害少 B. 土壤肥沃 C. 技术先进 D. 地广人稀
16. 这种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带来显著影响是( )
A. 水土资源不匹配加剧 B. 减少粮食的运输
C. 农业土地利用率提高 D. 提高机械化生产率
【答案】14. B 15. D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1985—2015年间,东北地区产量增幅最大,增加了近2.33倍,A错误;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区增加幅度大,长江中下游区和江南区和华南区增幅很小,因此粮食生产重心向北迁移,B正确;计算各地区粮食在不同年份在全国占比,东北地区由9%上升到19%,黄淮海区由21.6%上升到23.2%,长江中下游区由20.3%下降到15.9%,江南 区和华南区由24.5%下降到15.5%,C错误;表中数据只能反映出2015年较1985年产量上升,但中间其他年份产量不知,因此无法判断是否是持续上升,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较于南方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最大的优势是地广人稀,D正确;病虫害少、土壤肥沃不是最大的优势,生产技术较南方地区相差不大,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表中数据可反映出北方粮食生产规模增大,北方耕地面积扩大,但北方水资源少,会加剧水土资源不匹配,A正确;南方粮食增长幅度小,而南方人口增加多,因此会出现大量的北粮南运,增加粮食的运输,B错误;与农业土地利用率提高无关,C错误;可以影响机械化生产率,但不是显著影响,D错误。故选A。
【点睛】南粮北调之所以会转变为北粮南运,根本原因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南北地区的各个省份,根据当地客观实际,在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下,充分利用比较优势,进行资源重组后的结果。
稀土矿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重要领域的战略资源。2019年中国稀土开采量约为13.2万吨,约为全球稀土开采总量的62.86%。我国存在盲目开采稀土矿、大量出口稀土初级产品的问题,且长期以来由于稀土开采工艺水平较低,稀土矿区环境污染严重。完成下面小题。
17. 我国稀土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 )
①破坏土地资源,环境污染严重②技术水平低下,开采量低③以初级产品为主,价格低④过量开采,运输压力大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8. 合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的有效措施是( )
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②实施开采总量控制,严格执行环保标准③加大科技投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④禁止开发利用,防治环境污染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17. A 18. C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我国稀土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盲目开采稀土矿和大量出口稀土初级产品的问题,盲目开采稀土矿会造成土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出口稀土初级产品,价格低、利润少,①③正确。我国的稀土开采量较大,②错误。运输压力大不是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④错误。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第三产业发展与合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的关系不大,①错误;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应实施开采总量控制,严格执行环保标准,保护生态,②正确;在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加大科技投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减少初级产品出口,③正确;禁止开发利用,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不符合现实需求,④错误。ABD项错误。C项正确。故选C。
【点睛】合理利用稀土矿的措施有:1、提高稀土资源的利用率;2、转变产业结构;3、提升科技含量;4、寻找新的替代能源。
2011-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温和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多,石油进口多来自沙特、西非、俄罗斯、伊拉克和其它中东国家。中国石油2021年6月18日宣布,塔里木油田又添新发现---10亿吨级超深大油气区,钻井深度达8470米,创造了塔里木盆地大沙漠区最深出油纪录。据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9. 同西非和中东国家相比,塔里木盆地油气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 开采技术落后,勘探能力不足 B. 油气品质差,后备储量不足
C. 油气埋藏深,开采成本高 D. 油气产量低,对外依存度高
20. 当前经济环境下,应对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石油能源危机,以下达不到良好效果的是( )
A. 大力限制国外石油进口数量,降低国际石油依赖度
B. 加强国内石油的勘探开发,尤其是西部和海上油气勘探
C. 积极开发水电、核电等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D. 积极拓展石油供应渠道,保障石油运输安全
【答案】19. C 20. A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塔里木油田又添新发现---10亿吨级超深大油气区,钻井深度达8470米,创造了塔里木盆地大沙漠区最深出油纪录”可知,同西非和中东国家相比,塔里木盆地油气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油气埋藏深,开采成本高,C正确;我国开采技术已经比较先进,勘探能力不是开采面临的问题,A错误;油气品质和后备储量与开采无关,B错误;塔里木油田储量大,油气产量不低,油气产量和对外储存度与开采面临的困难无关,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力限制国外石油进口数量,降低国际石油依赖度不可取,会影响经济发展,A错误说法,符合题意;加强国内石油的勘探开发,尤其是西部和海上油气勘探,增加国内石油自给程度,积极开发水电、核电等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积极拓展石油供应渠道,保障石油运输安全,都符合当前经济环境下,应对石油能源危机的措施。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路径是: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发展核电。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中国能源结构就是要减少对石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降低煤电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水电开发放到重要地位。
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的澳门主要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二战后当地政府决心斥巨资,将凼仔岛和路环岛之间填平,这就是“路凼填海工程”。完成下面小题。
21. 据材料推测,澳门填海造陆利用的是( )
A. 海洋空间资源 B. 海洋矿产资源 C. 海洋生物资源 D. 海洋化学资源
22. 下列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不合理的是( )
A. 沿海滩涂地区开辟盐田 B. 海湾处建造跨海大桥
C. 在海洋深处填海造陆 D. 沿海滩涂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
【答案】21. A 22. C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填海造陆利用的是海洋空间资源,A正确。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滨、浅海、深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类矿产资源的总称。海洋生物资源是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是指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等资源。填海造陆并不是利用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或海洋化学资源。故选A。
【22题详解】
沿海滩涂地区可以就近获得海水等含盐原料,同时有利于海盐的晾晒,可开辟盐田。海湾处陆地相对较近,可建造跨海大桥。沿海滩涂地区还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业。 ABD选项均是海洋资源合理的利用方式,不符合题意。填海造陆应在浅海处合适的位置进行,海洋深处填海造陆成本巨大,不具有可行性,并不合理,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注意滩涂是位于大潮时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可为人类提供盐田、耕地、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服务。
2021年5月下旬以来,多地出台了力度不等的停限电措施,主要集中在“两高”(高耗能、高排放)企业。9月中旬以来,“能耗双控”(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政策执行纷纷落地落实,再加上煤炭价格飙升等原因,20多个省份相继启动有序用电措施,工业限电措施在多个省份密集推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即能源消费强度)同比下降2%,而经济强省广东、江苏的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 )
A. 广东、江苏的节能技术水平低
B. 广东、江苏用电量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速
C 疫情原因,接受海外订单数少,GDP增长慢
D. 两省“两高”企业的转出
24. 对于被拉闸限电的企业,正确的应对是( )
①企业加大节能减排的研发投入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益③做好与政府沟通,及时响应政府制定的有序用电方案④呼吁煤电企业增加发电量,降低电价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23. B 24. B
【解析】
【分析】
【23题详解】
根据题干,单位GDP能耗即能源消费强度,根据材料“工业限电措施在多个省份密集推出”可知,工业用电量大,能源消费强度就会比较大。因此广东、江苏的能源消费强度上升,原因是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用电量大;但由于受疫情影响,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因此GDP增长较慢,因此用电量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速,导致广东、江苏的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B正确;广东、江苏作为东部经济强省,科技力量也比较强,节能技术水平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A错误;2021年上半年,广东、江苏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居全国的前列,C错误;”两高“企业如果转出的话,能源消费强度应该降低,D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对于被拉闸限电的企业,正确的应对是企业加大节能减排的研发投入,①正确;在拉闸限电的情况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电力供应更加不足,损失加大,②错误;企业应做好与政府沟通,及时响应政府制定的有序用电方案,③正确;在煤炭价格飙升的情况下,煤电企业发电量成本增加,增加发电量,只能提高电价,不可能降低电价,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一般来说,生产总值(GDP)往往由三大产业组成,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按照常理推断,农业的用电量是最少的,服务业次之,工业用电量最高,毕竟各类工厂机器设备都非常耗电。所以,第二产业的用电量最高,而且第二产业的用电量越高,整体的用电量也就攀高。同理,如果一个省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较高,那么用电量自然也会居高不下。
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以保护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的特定区域。2021年10月12日,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正式宣布设立首批国家公园,下表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及所在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公园名称
位置
①三江源国家公园
青海省长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
②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黑龙江省、吉林省交界老爷岭南部
③大熊猫国家公园
甘肃省白水江片区、四川省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陕西秦岭片区
④武夷山国家公园
福建省北部、江西省铅山县南部
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省中部
25. 首批国家公园中( )
A. ①—湿地遍布,冻土发育 B. ②—草原广袤物种丰富
C. ③—地势平坦,起伏较小 D. ④—全年高温,降水均匀
26.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
A. 需加大兴建旅游设施 B. 应将治理大气污染作为首要任务
C. 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D. 利于培养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观
【答案】25. A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信息的分析获取能力。三江源地区被称之为高原湿地,海拔高冻土广布,A正确;老爷岭,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和吉林省东部,为长白山支脉,因此是林地广布,B错。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山区,因此地势不平坦,C错;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D错;综上所述,A正确。故选A。
【26题详解】
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达到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公众提供了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机会和场所,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观,D正确。因此不需要加大兴建旅游设施,A错;这些国家公园人口都较稀少,远离大气污染之地,也远离城市,B、C错。故选D。
【点睛】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它开放建设活动,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和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完成下面小题。
27.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易造成的影响是( )
A. 海平面上升,沿海渔业资源更丰富 B. 极冰融化,冰盖面积减少
C. 欧、美各地冬季暴雪天气明显减少 D. 促进作物生长,农业增产
28. 为实现“碳中和”,普通民众可参与的是( )
A. 烘干机晾衣服 B. 公交车出行 C. 设计减排制度 D. 过节送贺卡
【答案】27. B 28. B
【解析】
【分析】
【27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沿海渔业资源可能减少,A错误;全球变暖,极冰融化,冰盖面积减少,B正确;欧美国家冬季暴雪天气明显增多,C错误;二氧化碳增多,能促进作物光合作用,作物产量可能增加;但同时全球变暖,中纬度地区因蒸发旺盛,加剧干旱,可能导致水资源不足,有些地区旱涝灾害出现频率增多,都会导致农业减产,D错误。故选B。
【28题详解】
为实现碳中和,普通公民可参与公交车出行,减少机动车燃油和尾气排放,助力碳中和,B正确;烘干机晾衣服,增加能耗,不利于减排,A错误;设计减排制度不是普通民众能做到的事情,C错误;过节送贺卡会加剧森林资源的消耗,不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球处于温暖时期,气温呈现上升趋势;②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火山爆发等影响到气温的变化。2、人为原因:①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气温室气体总量增多;②森林的破坏,减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读二十四节气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二十四节气划分使用的周期是( )
A. 回归年 B. 恒星日 C. 恒星年 D. 太阳日
30. 关于二十四节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映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月相方面的变化规律
B. 对我国北方城市来说,白露与寒露昼长时间比较接近
C. 反映太阳高度变化转折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D. 节气中反映气温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答案】29. A 30. D
【解析】
【分析】
【29题详解】
二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相当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次回归运动所需时间,即一个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A对;一恒星日是23小时56分4秒 ,是地球自转周期,B错;一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360°所需时间,C错;一太阳日是地球昼夜交替周期24时,D错。故选A。
【30题详解】
二十四节气是一年内的变化规律, 而月相是一个月内的变化规律,A错;我国北方城市均在北回归线以北区域,夏至到冬至间,白昼时间越来越短, 寒露昼长短于白露,B错;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的四个转折点是二分二至日 ,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则也是二分二至日,C错;夏季炎热,秋季天气转凉,冬季寒冷,小暑大暑属于夏季节气, 处暑为秋季节气,小寒大寒是冬季节气,D对。故选D。
【点睛】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第II卷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左图为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下右图为某年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占全国总量百分比示意图。
(1)图中A、D两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
(2)从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方面来看,D、E两地中哪个地区更优,简述从资源配置方面更优的原因。
(3)图甲中B、C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较大,分析与C相比B处潜力大的主要原因。
(4)我国耕地面积18亿亩红线面临着挑战,为保证粮食安全,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1)A水稻、D小麦。
(2)E 人均耕地占有量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多。
(3)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C地位于藏北高原),海拔较C地低,纬度也更低,热量条件较好;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沿着谷地进入,使B地降水量较C地多;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河谷地带冲积土壤肥沃。
(4)严格控制非农占用耕地;依靠科技进步,(培育优良品种、研发新栽培技术、使用有机肥、防治病虫害、发展机械化、提高复种指数等手段)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减轻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确保旱涝保收;通过技术手段,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农业补贴等手段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利用国际粮食贸易市场,适度进口粮食;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和某年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占全国总量百分比示意图为材料,涉及粮食作物的分布,农业生产潜力的对比及原因分析,保证粮食安全的措施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A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雨热同期,热量充足,因此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D为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种植的粮食作物是耐旱的小麦。
【小问2详解】
读图可以得,D、E两地农业生产潜力为500~1500千克/亩。读图可知,E地位于东北地区,该地区人均耕地占有量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多,而D地位于黄淮海地区,人口多,人均水资源缺乏、人均耕地资源少,因此E地的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更优。
【小问3详解】
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C地位于青藏高原内部的藏北高原。B地海拔较C地低,所以热量条件相对优越;B地距离海洋较近,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水汽充足,降水量较C地多,所以水分条件更优越;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河流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因此与C地相比,B地热量、水分、水源条件都比较优越,农业生产潜力比C地更大。
【小问4详解】
为保证粮食安全,首先要保证耕地数量,必须严格控制非农占用耕地;在目前的耕地面积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单产,进而提高粮食总产量;通过研发,培育优良品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抗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旱涝保收;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农业优惠政策,增加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适度进口粮食,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32.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江苏是中国最大的滩涂省,如此大规模的滩涂来源于三条大河的贡献-长江、淮河和黄河。历史上大约1128-1855年,700多年间黄河夺淮河下游河道在江苏入海,所形成的三角洲向海洋推进了90多公里,使江苏新增土地15700多平方公里,江苏有近六分之一的土地是黄河夺淮入海造成的。1855年后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由山东入海。
(1)据图描述江苏省近2000年来海岸线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2)在卫星图上看到,江苏省海岸有翠绿的麦田、金黄的稻浪,而在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却是一片盐碱地,请分析山东省境内盐碱地的形成原因。
(3)试说明江苏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港口发展不及山东省和浙江省的原因。
【答案】(1)整体向海洋推进,且北部和东南部推进快,中部推进慢。北部海岸线由黄河夺淮期间塑造,黄河含沙量大,造陆速度快,南部为长江入海口,长江水量大,输沙能力强,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东南方向拓展。
(2)山东境内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缺水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华北平原地下出现一个巨大的缺水漏斗区,导致海水入侵。
(3)海岸线平直,不利于避风;淤泥质海岸,建港成本高;江苏海岸沿线没有铁路,所以运力和密度无法与山东浙江比。
【解析】
【分析】本题以江苏海岸线变迁为材料,涉及区域地理描述、盐碱地的成因、港口发展的区位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从图中海岸线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自7000年前到今天,海岸线整体在逐步向海洋延伸。从等值线之间的距离来看,北部和东南南部相对较为稀疏,中部较为密集,北部和东南部相对推进速度较快,中部推进速度较慢。从材料我们可以知道,七百多年前,黄河夺淮河下游在江苏入海,黄河含沙量大,在黄河夺淮期间泥沙淤积较快,造陆速度较快;而南部为长江入海口附近,长江径流量大,输沙能力强,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之下,整体向东南方向拓展。
【小问2详解】
江苏省南部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江苏省北部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而山东位于华北平原的东部,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且山东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相对稠密,经济较为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高;在地表水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过度开采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在华北平原地下出现巨大的漏斗区,致使海水倒灌,海水入侵,使得本区盐碱地较为严重。
【小问3详解】
从材料我们可以得知,江苏拥有中国最大的滩涂地;其海岸多为淤泥质海岸,建港的成本相对较高,难度较大;同时相较于山东与浙江的海岸线,江苏海岸线过于平直,不利于港口避风避浪;江苏淤泥质滩涂地较多,使得其东部人口城市相对较少,沿岸地区缺少公路铁路等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综合运力和密度无法和浙江山东相比较。
江苏省常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学业水平调研地理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学业水平调研地理试卷,共11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延期)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延期)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苏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阳光指标调研)(延期)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苏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阳光指标调研)(延期)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延期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延期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