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作业题
展开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单选题
1.如图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游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累计冲淤状况预测图(冲刷大于淤积为负值,冲刷小于淤积为正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示时段内城陵矶至武汉河段( )
A.一直以淤积作用为主 B.一直以冲刷作用为主
C.先冲刷为主后淤积为主 D.先淤积为主后冲刷为主
【答案】C
【详解】注意图形纵坐标是累计冲淤量(冲刷大于淤积为负值,冲刷小于淤积为正值),0﹣50年,累计冲淤量为负值,且累计值不断增大,说明冲刷大于淤积,河流以冲刷为主;50年以后累计冲淤量虽然还是负值,但开始减小,说明从此刻开始冲刷小于淤积,以淤积为主。故选:C。
2.都江堰位于四川省的岷江中游,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网纵横、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读图飞沙堰的主要作用是( )
A.洪水期分流,枯水期排沙 B.洪水期拦沙,枯水期拦水
C.洪水期排沙,枯水期拦水 D.洪水期分流,枯水期拦沙
【答案】C
【分析】本题以都江堰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详解】飞沙堰是一个矮堰,如果流过内江的水少的话,就直接从宝瓶口流出,如果水流大的话,则超出飞沙堰的部分就会从飞沙堰流入到外江,也就是说飞沙堰的高度决定了流入到宝瓶口的水量的高度,也就决定了最终水量,所以枯水期拦水,AD错误;排沙的原理运用了弯道水流现象,由于惯性作用,水流快冲直面冲刷的那一面,会不断被侵蚀,而相反的一面则容易堆积泥沙。枯水期水量少本身就没什么泥沙,所以不用考虑,而当汛水期的时候水流经过鱼嘴,大约有85%的泥沙就已经进入到外江,而流入内江的部分,在经过飞沙堰的泥沙也会再次流入到外江,所以洪水期排沙,B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河曲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水量大,水深流急;凸岸水量小,水浅流缓。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②坡是( )
A.迎水坡,流速快 B.迎水坡,流速慢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4.该沙波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5.该沙波的移动方向是( )
A.和水流方向一致 B.和水流方向相反 C.维持原地 D.往复摆动
【答案】3.C 4.C 5.B
【解析】3.据材料可知,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沙波的迎水坡泥沙堆积,故水流方向为从左往右。图中②坡的泥沙被侵蚀,为背水坡。水流在迎水坡向上流动,流速会减缓,利于堆积;而背水坡河水向下流动,速度会加快,利于侵蚀,ABD正确,C正确,故选C。
4.根据材料,迎水坡表现为流水沉积,背水坡表现为流水侵蚀。根据前后期沙坡剖面可判断,②坡和④坡为背水坡,水流流速受下坡影响,流速较快,主要以侵蚀为主;①坡和③坡为迎水坡,水流在迎水坡向上流动,流速会减缓,主要以堆积作用为主,ABD正确,C正确,故选C。
5.根据材料,沙坡的产生是河床泥沙颗粒不均匀与水流不稳定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河床上呈波状起伏堆积而成的微地貌。水流上坡时泥沙受重力影响部分堆积,下坡时,流速加快,泥沙不断侵蚀,侵蚀的沙粒搬运到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上堆积下来,从而促使沙坡缓慢向上游移动,即该沙波的移动方向是和水流方向相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沙波是一种流水地貌。沙波逆着水流的方向运动,则为逆行沙波。此时迎水坡面(坡缓造成)流速慢,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背水坡面(坡陡造成)流速快,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袭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某地区河流袭夺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河流袭夺发生后( )
A.ab河段流速变慢 B.cd河段径流量增多
C.ef河段水流变细 D.cg河段含沙量减少
7.有利于该区域河流袭夺发生的自然条件是( )
A.地壳出现沉降运动 B.流域内降水量明显减少
C.被袭夺河流速大 D.cg河段的岩体较破碎
【答案】6.C 7.D
【解析】6.被袭夺河上源被袭夺后,会导致下游ef河段缺少水源补给,水流变细小,C正确。ab河段无变化,水流速度不受影响,A错。cd集水面积小,也不再接受bc补给,流量减少,B错误。cg接受bc的流量,河段流量增大,搬运能力增强,含沙量多,D错误。故选C。
7.有利于上源被河袭夺的自然条件是cg河段附近的岩体较破碎,易被溯源侵蚀,D对。材料无地壳沉降和气候的变化,AB错误。图示无等高线,难以判读被袭夺河流速,C错误。故选D。
【点睛】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成袭夺河、被夺河、断头河以及风口等地貌形态。
下图为某地“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侵蚀 B.流水侵蚀,地壳间歇性下沉
C.地壳持续性下沉,流水搬运 D.流水沉积,地壳持续性抬升
9.据图可知( )
A.一级阶地比二级阶地形成早 B.河谷不断变浅
C.阶地适宜建设大型港口 D.河床海拔逐渐升高
【答案】8.A 9.D
【解析】8.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这种因构造运动形成的阶地,称为构造阶地,而图纸阶地为阶地抬升阶段,因此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有地壳间歇性抬升和流水侵蚀。故A正确,因此排除B、C、D,选择A。
9.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般情况下,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二级阶地比一 级阶地形成早,故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得,河谷不断变深,因此B错误;阶地不适于建设大型港口,故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得,河床海拔逐渐升高,故D正确。因此排除A、B、C,选择D。
【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辫状河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河段以及冲积扇上。因河床存在心滩、沙洲造成水流不断地分叉又汇集构成辫状。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河流山前冲积扇上的辫状河发育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观测点H9河段的特征是( )
①河流流速变快②河流流速变慢③沉积物颗粒大④沉积物颗粒小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1.与区带Ⅱ相比区带Ⅲ水资源丰富原因( )
①地势低注易积水②降水丰富③地势低地下水易出露④河流分叉少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0.A 11.B
【解析】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从顶端到边缘,其地势应逐渐降低,颗粒物逐渐变小。据图可知,H9河段位于冲积扇的下方边缘处,由于地势降低,河流流速减慢,沉积物颗粒小,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与区带Ⅱ相比,区带Ⅲ更靠近冲积扇边缘,地势低洼,易积水,地势低,地下水易出露,故水资源丰富,①③正确;降水量差不多,河流分叉多,②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河流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形成。图示意某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河谷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正确反映该河流阶地形成过程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13.该地在阶段②( )
A.地壳相对较稳定河流沉积 B.地壳持续性抬升河流下切侵蚀
C.地壳间歇性下降河流沉积 D.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下切侵蚀
【答案】12.A 13.A
【解析】12.读图可知,阶段①河谷的深度最浅,遭受的侵蚀作用最弱,因此为三个阶段中最早的;图②与图③相比,图②河谷中形成了河漫滩,河流阶地与河谷落差较小,图③中河谷进一步侵蚀,河谷中的河漫滩消失,河流阶地与河谷落差增大,说明图②阶段在图③阶段之前,因此,正确反映河流阶地形成过程的是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读图可知,该地在阶段②时期,河谷底部形成了新的河漫滩,说明此时地壳相对稳定,河谷中泥沙沉积作用相对较强,A正确,BD错误。地壳下降期间,河流落差会增大,侵蚀作用增强,C错误。故选A。
【点睛】 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这样就会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这种因形状恰似牛轭的湖泊,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及形成过程。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促使河道自然弯曲形成牛轭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凹岸侵蚀②凸岸堆积③凸岸侵蚀④凹岸堆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下列与牛轭湖形成最相似的地理事物是( )
A.“V”形河谷 B.冲积扇 C.宽浅状河谷 D.沙丘
【答案】14.A 15.C
【解析】14.河流形成的早期,河道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比较明显。河流水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为凸岸。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凸岸不断接受堆积阻拦了河流在洪水期的水流方向,故河流冲破弯道的阻碍、顺直道向下游流淌,所以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故本题选①②构成的A选项。
15.牛轭湖的形成是受到河流侧蚀的影响,“V"形河谷是河流下蚀的结果,A错误;冲积扇是河流堆积地貌,B错误;宽浅状河谷是河流侧蚀的结果,C正确;沙丘是风力堆积的结果,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点睛】河流在上游由于地势落差较大、水流速度快,常以向下侵蚀为主;在中下游由于地势落差变小,水流速度减慢,常以侧蚀为主。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6.图示区域多断层的原因是( )
A.构造断裂位移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17.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是( )
A.地壳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下降,接受侵蚀
C.地壳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稳定,接受沉积
18.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出露→流水搬运、侵蚀→风化→沉积 B.出露→风化、侵蚀→流水搬运→沉积
C.风化、侵蚀→出露→流水搬运→沉积 D.出露→沉积→流水搬运→风化、侵蚀
【答案】16.A 17.A 18.B
【解析】16.图示区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构造活动活跃,构造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位移,形成断层,A正确;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属于外力作用,BD错误;岩层挤压弯曲形成褶皱,C错误。故选A。
17.结合材料分析,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含有金矿石的岩层分布在地表以下,图示区域构造运动活跃,断裂发育,地壳抬升,受流水侵蚀,使金矿石出露地表。故选A。
18.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其形成过程可概括为出露→风化、侵蚀→流水搬运→沉积,故选B。
【点睛】该区域断裂带的存在是因为岩石承压能力差造成破碎,而承压能力差、岩石破碎、岩性特殊、刚性较差这些条件,都是容易受到河流侵蚀的条件。同样的区域内,这部分断裂分布的地区更容易遭受到流水侵蚀,久而久之形成了河流。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贺兰山,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下图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1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数量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气候湿润,降水多 B.岩石裸露且硬度大 C.河流、沟谷众多 D.河流流量大且稳定
2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形成甲洪积扇的河流流程长且流域内地势起伏小。这导致甲洪积扇堆积物颗粒( )
A.较小 B.较大 C.大小混杂 D.棱角分明
【答案】19.C 20.A
【解析】19.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且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冲积扇集中连片分布,C项正确,排除ABD。故选C。
20.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颗粒较小,A正确,BCD错。故选A。
【点睛】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我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山势的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贺兰山还是我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
蜿蜒曲折的河流叫河曲。随着河曲形态和流量的洪枯变化,弯曲河道被裁弯取直后和废弃形成牛轭湖。下图为某处河曲示意图(图1)、河曲形态变化示意图(图2)。完成下面小题。
21.对河曲各处水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表层水流甲流向乙 B.丙到丁横向环流先增强后减弱
C.底层水流乙流向甲 D.丙到丁横向环流先减弱后增强
22.若图中丁处河段持续河曲形态和流量的洪枯变化,则牛轭湖形成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③→②→①→④
【答案】21.D 22.C
【解析】21.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表层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图中甲为凹岸、乙为凸岸,因此表层水流由乙流向甲,底层水流由甲流向乙,AC错误;图中丙处和丁处为河道弯曲度最大处,横向环流最强,因此从丙到丁横向环流先减弱后增强,D正确,B错误。故选D。
22.平坦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因侧蚀不均匀而出现弯曲,先出现较小弯曲,如①图所示,弯曲河道一旦形成,则凹岸侵蚀加剧,凸岸沉积明显,使得河道弯曲逐渐加大,如图④所示,当河道弯曲到一定程度,有些凹岸逐渐靠拢,当河水处于汛期,曲流河段容易被洪水冲开自然裁弯取直,如图③所示,原来的弯曲河道被废弃,临近新河道的交叉口逐渐被淤塞,原有河道与新河道脱离,形成相对独立的牛轭湖,如图②所示。因此牛轭湖形成顺序应是①、④、③、②,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对岩石①②③形成的先后顺序的推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③→②→①
24.岩石②形成后,该地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有( )
A.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堆积作用
B.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堆积→水平挤压→堆积作用
C.岩浆喷发→地壳下降→深海沉积→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D.岩浆喷发→沉积作用→地壳下降→水平挤压→堆积作用→外力侵蚀
【答案】23.B 24.A
【解析】23.读图可知,图中②、③岩石呈层状分布,应为沉积岩,②岩层在上,③岩层在下,因此③岩层先形成,②岩层后形成;图中①岩石为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该岩层在③岩层之上形成火山锥,该火山锥位于②岩层之中,因此该岩层形成晚于③岩层,但早于②岩层。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图中显示,岩石②(河湖沉积形成的砂岩)之上覆盖了石灰岩(深海沉积),表明②岩石形成后,该地经历地壳下降,然后在深海环境下沉积形成了石灰岩,现经地壳运动上升,上升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水平挤压,使得水平沉积形成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形成(背斜)高地,外力侵蚀作用也随之活跃,形成背斜谷,谷地中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松散堆积物。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当地层因为构造运动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地层层序律仍然适用,这时倾斜面以上的地层新,倾斜面以下的地层老。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正好颠倒。地层层序律三定律:一是叠层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二是原始连续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渐尖灭;三是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
图为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丹霞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作用,形成色彩艳丽的孤立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研究认为,丹霞呈现的红色,反映了岩石形成时的氧化-还原程度。当地层中的Fe3+含量较大及Fe3+/Fe2+比值较高时,地层颜色以紫红、砖红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6.丹霞地貌形成的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①沉积作用②变质作用③地壳抬升④流水侵蚀⑤岩浆活动⑥重力崩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27.红色岩层形成时的气候环境特点是( )
A.寒冷干燥 B.寒冷潮湿 C.高温高湿 D.炎热干燥
【答案】25.C 26.D 27.C
【解析】2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丹霞地貌是一种沉积在内陆盆地的红色岩层,这种岩层在千百万年的地质变化过程中,被流水侵蚀,形成了红色山块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丹霞地貌是一种沉积在内陆盆地的红色岩层,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由于地壳隆起抬升,加之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①③④⑥正确;丹霞地貌是沉积岩形成的,②变质作用和⑤岩浆活动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7.在湿热的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富含的氧化物,一般呈红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所以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C正确。冷湿环境下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肥沃,多为黑色;寒冷条件下,土壤贫瘠,土层薄,多冻土;干旱条件下,土壤贫瘠,偏碱性,ABD错误。故选C。
【点睛】岩石的成因类型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1)岩浆岩:岩浆侵入或喷出冷凝而成。如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2)沉积岩: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3)变质岩:变质作用下形成。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等属于变质岩。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图中除花岗岩外,其佘岩石均为沉积岩。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28.图中岩层甲、乙都是沉积岩,但沉积物颗粒粗细甲小于乙,可能的原因是( )
A.岩层甲沉积时降水较少,水流缓慢,含沙量小
B.岩层乙沉积时降水较少,水流缓慢,含沙量小
C.甲沉积时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含沙量高
D.乙沉积时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慢,含沙量小
29.在岩层甲形成前,该地区可能曾经( )
A.大规模岩浆入侵 B.强烈的断块下沉
C.长时期地壳下沉 D.强烈的断块抬升
【答案】28.A 29.C
【解析】28.沉积物颗粒与流速密切相关,往往流速越快,沉积的颗粒物越大。甲岩层中颗粒物较乙岩层细,表明甲沉积时水流速度较缓,乙沉积时水流速度较快,由此判断,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9.读图可知,岩层甲之下有很厚的沉积岩层,表明形成这些岩层时地壳曾下沉,C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图中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体侵入到甲岩层之中,表明当地岩浆入侵发生在甲岩层形成之后,排除A;图中断层形态显示,断层两侧岩层位移幅度不大,当地没有强烈的断块下沉或抬升,排除BD。故选C。
【点睛】沉积分异作用:随着搬运介质速度的降低,被搬运物沿搬运方向按颗粒大小或矿物比重依次沉积下来。一般说来,颗粒粗的先沉积,细的后沉积。按矿物比重,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0.该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貌景观特征是( )
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B.地势较高,开阔平整
C.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D.地表崎岖,岩石裸露
31.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海水侵蚀作用
【答案】30.C 31.A
【解析】30.结合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为黄土高原,故受流水侵蚀强烈而导致千沟万壑,地表支离破碎,C对;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主要在我国的长江三角洲,A错;地势较高,开阔平整主要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B错;地表崎岖,岩石裸露,主要在我国的云贵高原,D错。故选C。
31.根据已学知识,黄土高原地表是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特征,是由于植被稀疏再加上人类破坏,夏季降水集中,流水不断侵蚀而形成,A对,排除BCD。故选A。
【点睛】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层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地表是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特征,是由于植被稀疏再加上人类破坏,夏季降水集中,流水不断侵蚀而形成的。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由于夏季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对土壤的侵蚀严重。黄河上游由于峡谷众多,河流落差大,很多水电站,水能资源丰富;中游地区主要位于黄土高原,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有华北油田,石油资源丰富。
九月某日,通榆市(44°45'N,122°45'E)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在张老师的带领下,乘车来到霍林河源头,沿河顺流进行地理考察。途中,张老师讲解到:大兴安岭是霍林河的源头,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中下游属丘陵平原区,多荒漠沙丘,河道不稳,河床宽浅,面积较大,河流常断流。同学们考察发现:河流上游修筑了不少水库,山前平原上的洼地有增大增多趋势。图为霍林河流域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2.考察小组在接近正午的时刻到达了河流源头,他们利用手表、木杆、卷尺和正弦表测量出了当地的经纬度。推测该考察活动的最佳日期( )
A.9月10日左右 B.9月23日左右 C.9月5日左右 D.9月28日左右
33.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34.霍林河下游河床面积较大主要是因为( )
A.积雪融化量大 B.降水量明显增加 C.开发土地资源 D.洪水期河流改道
【答案】32.B 33.C 34.D
【解析】32.结合所学可知,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便于计算当地经纬度,故考察日期:9月23日左右,其余日期太阳直射点纬度不是特殊位置,计算不太方便,ACD错误,B正确。
33.该地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断流期间,流水作用减弱,风力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山前洼地增大,风力沉积作用应使洼地变小,与材料信息不符,所以应为风力侵蚀作用使洼地增大,ABD错误,C正确。
34.霍林河流入松嫩平原西部,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洪泛期河水溢出河道,不断形成新河道,且河道不断摆动,扩大了河床的范围,D正确;积雪融化量、降水量会影响河流流量,但是对河床面积影响不明显,不是主要原因,A、B错误;开发土地资源对于河床面积大小没影响,C错误,所以选D。
【点睛】河流地貌和水文特征的关系:(1)对于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径流量越大,含沙量越大,流速越缓,越有利于堆积地貌的发育。(2)对于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径流量越大,含沙量越小,流速越快,越有利于侵蚀地貌的发育。风蚀地貌: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同时,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和水分状态的差异,对风蚀地貌的形成和分布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₀、T₁、T₂、T₃,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₃>T₀>T₂>T₁。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₀ B.T₁ C.T₂ D.T₃
36.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小的时期为( )
A.T₃形成时期 B.T₂形成时期 C.T₁形成时期 D.T₀形成时期
37.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35.A 36.C 37.D
【解析】35.读图可知,该河段断面沉积物不是连续分布,而是间断性分布,由此推断,T3时期,地壳相对稳定,河流流经,沉积颗粒T3;而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至T2时期,地壳再次相对稳定,沉积颗粒T2;而后地壳抬升,河流再次下切侵蚀,至T1时期,地壳相对稳定,沉积颗粒T1;之后地壳抬升,河流再次下切侵蚀,至T0时期,地壳相对稳定,沉积形成了T0,目前河流的洪水位只能淹没T0,其面积仍在扩大。故选A。
36.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水流速度呈正相关;水流速度越小,断面沉积物颗粒应越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因此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小的时期为T1形成时期,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7.由图可知,在河谷上游河段的单侧面上出现多级阶地,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又砾石的平均粒径为T3>T0>T2>T1,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越高,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38.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
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
39.下列地质作用与图中板块运动能量来源相同的有( )
①岩浆活动②风化作用③风力作用④变质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0.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导作用是( )
A.流水溯源侵蚀 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38.A 39.D 40.C
【解析】38.结合所学可知,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形成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9.结合所学可知,板块运动应是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故①④正确;风化和风力作用都是外力作用,故②③错误。故选D。
40.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地壳破碎,落差大,水流湍急,流水强烈侵蚀,河流下切形成大峡谷,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深加宽。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
泥石流是一种水、泥浆和石块等混合物的特殊洪流,其运动具有直进性特点。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出沟口,地形变平坦开阔,流速迅速减缓,也会形成扇状地形,简称泥石流扇。泥石流黏稠度越大,运动惯性也越大,直进性就越强。图为一次泥石流形成的泥石流扇,从A到B到C颗粒大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由小河大的特点,且颗粒物整体的磨圆度差。完成下面小题。
41.图示扇状地貌( )
A.多出现在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 B.位于河流入海口
C.属流水侵蚀地貌 D.属流水堆积地貌
42.C处颗粒物粒径最大,其形成主要受( )
A.风速 B.重力 C.河水水量 D.太阳辐射
【答案】41.D 42.B
【解析】41.根据材料可知,该图为一次泥石流作用所形成的的泥石流扇,泥石流的发生需要满足气候湿润、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较少、地表破碎等条件,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青藏高原、西北地区高山冰川也会导致泥石流出现,内蒙古地区西北部为戈壁,降水少,不满足泥石流发生条件,A错误;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地地势高差较大地区,河流入海口地势平坦,不满足泥石流发生条件,B错误;泥石流属于流水堆积地貌,C错误,D正确,故选D。
42.根据图示可知,泥石流出沟后,地形逐渐平坦流速减缓,泥石流粘稠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颗粒大的物质运动势能更强,会顺坡而下,在地势低处堆积,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3个,分别是①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②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图为崇明岛分布示意图以及摄影爱好者在丙地拍摄的落日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3.甲乙丙丁四地中,泥沙淤积最严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4.照片拍摄时( )
A.纽约(74°W)夕阳西下 B.伦敦灯火通明
C.悉尼(151°E)旭日东升 D.开罗(31°E)烈日当空
【答案】43.A 44.D
【解析】43.甲地位于河道凸岸,流速慢,泥沙淤积最为明显,A正确。乙丙丁位于长江河口南河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南河道流速较快,侵蚀作用更为明显。故选A。
44.丙地日落,当地在18点前后(东八区),纽约(西五区)为5点前后,不可能夕阳西下;伦敦10点前后,不可能灯火通明;悉尼(东十区)20点前后,不可能旭日东升;开罗(东二区)12点前后,烈日当空。故选D。
【点睛】时间计算问题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确定两地之间的东西关系,明确时间计算的“东加西减”原则;第二步:确定两地之间的经度差,然后根据15°/h的标准将经度差转化为时间差;第三步: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所求地区的时间,同时注意跨越国际日界线(大致为180°经线)和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后日期的变化。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5.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形阻隔 B.河流阻隔 C.海洋阻隔 D.森林阻隔
46.堤围建设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有( )
①提供灌溉水源②减少旱涝灾害③减少耕地面积④减少海水倒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
47.清代中期,当地农业生产方式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的原因是( )
A.耕地不足 B.降水增多 C.人口增加 D.市场需求
【答案】45.B 46.B 47.C
【解析】45.河流入海口,河流多分叉,河流密布,大多乡民沿河而居,河流提供水源,提供充足农田,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主要自然原因是河流阻隔,B正确,河流入海口地形平坦,地形阻隔影响较小,A错误;居民点分散与河口河流分叉有关,海洋阻隔、森林阻隔不是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46.堤围建设后,围内河道纵横交错,为水稻种植提供灌溉水源,①正确;水源的稳定,有利于应对旱涝灾害,②正确;堤围建设后,进行淤地等措施,使得耕地面积增加,③错误;堤围将海水阻隔在外,减少海水倒灌对水稻生长的影响,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7.由于人口规模的增加,使得水稻种植较难维持家庭生计,桑基鱼塘更加适应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且受旱涝灾害影响小,便于维持家庭生计,所以当地农业生产方式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的原因是人口增加,C正确;桑基鱼塘用于耕种的土地更小,说明耕地不足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降水增加并不会限制水稻的生长,说明降水增加不是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的原因,B错误;清代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受市场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点睛】唐宋时期,因北方连年战乱,中原人口持续南迁,部分人来到珠三角流域围垦耕种,繁衍生息。桑园围的修建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桑园围内"桑基鱼塘"也应运而生,人民通过堤围、河涌、窦闸灌排,开发洼地、河滩改造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养蚕。这样,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尼日尔河发源于几内亚高原,在中游地区形成了少见的“内陆三角洲”,最终注入几内亚湾。下图示意尼日尔河流域概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8.几内亚湾北部暖流有季节性强弱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季风强度的季节性变化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C.海水温度的季节性变化 D.太阳辐射强弱的季节变化
49.相比7月,1月尼日尔河河口附近海水( )
A.水温低、盐度高 B.水温高、盐度低
C.水温低、盐度低 D.水温高、盐度高
50.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沙漠广布,风沙入河 B.流速慢,流水沉积
C.河道弯曲,河岸顶托 D.降水少,风力沉积
【答案】48.B 49.A 50.B
【解析】48.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冬季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后,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呈西北风,加剧几内亚湾暖流的势力;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的信风带到达北半球偏转呈西南风,与几内亚湾暖流方向相反,导致几内亚湾暖流势力弱,B正确;季风强度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A错误;该地纬度低,海水温度和太阳辐射对几内亚湾暖流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B。
4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日尔河主要流经热带草原、荒漠区,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冬季受到信风带的影响,降水较少。因此,相比于7月,尼日尔河河口附近1月降水少,海水盐度高、温度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0.结合图片可知,尼日尔河中游地带流经的地势比较平坦的高原地区,流速变慢,沉积形成三角洲,B正确;尼日尔河的沙漠并不位于三角洲附近,A错误;结合图片可知,尼日尔河河道并不弯曲,且河道弯曲与三角洲形成关系较小,C错误;尼日尔河风力作用较弱,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
澜沧江支流沘江在云南省云龙县城形成了一个“S”型河曲,河曲与南北两个坝子构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1.图示河段( )
A.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B.凹岸堆积凸岸侵蚀明显
C.多分布于平原地区 D.因流水侧蚀和下蚀形成
52.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是为了( )
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 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
C.节省土地,就地取材 D.防御洪涝,少占耕地
【答案】51.D 52.D
【解析】51.结合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云南省,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因此是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凹岸侵蚀凸岸堆积,B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云南;结合图片可知,是分布在高原地区的谷底,C错误;图示河谷是由于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S”型河曲是由于河流的侧蚀形成的,D正确。故选D。
52.河曲地区会受洪水威胁,加之下部靠近河流的一片为耕地,为了少占耕地,聚落便分布于地势较高之处,D正确;地势高不一定是阳坡,而且高处两侧都有人家,地势高与阳坡无关,A错误;山谷处很宽,加之河流调节,河谷凉爽,因此居住在高处不是为了通风凉爽,B错误。就地取材一般是为了省力方便,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与就地取材无关,C错误。故选D。
【点睛】S型河流的形成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河流的源头,往往是高耸的群山,由于流水的向下侵蚀,河流最初往往形成很深很窄的河谷。第二阶段,当河流走出高山,进入到相对平坦的地方之后,河水流速减慢,便会形成两岸侵蚀、堆积的情况。河流会逐渐向侵蚀岸一侧流动,使得侵蚀的力度更大,河流逐渐开始弯曲起来。
下图为某一平直河段的剖面,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3.此河流可能位于那个国家( )
A.日本 B.加拿大 C.巴西 D.埃及
54.若此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它哪一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 )
A.南岸 B.北岸 C.东岸 D.西岸
【答案】53.C 54.A
【解析】53.读图可知,图中河流左岸侵蚀,右岸堆积,且读材料可知“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因此,判断水流方向向左偏转,属于南半球;结合选项可知,日本,加拿大和埃及都属于北半球,ABD错误;巴西属于南半球,C正确。故选C。
54.由题可知,该河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左岸侵蚀严重,右岸堆积,且河流自东向西流动,据此判断,右岸属于北岸,左岸属于南岸,由于左岸以侵蚀为主,故南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一般情况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的平直河道一般是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则是左岸侵蚀右岸堆积。侵蚀岸由于经常受到水流冲击侵蚀,其河岸较陡;堆积岸由于泥沙淤积,其河岸较缓。
55.读我国西南地区某河流部分河段示意图,图中河流( )
A.大致自东南流向西北 B.以地下水为主要的补给类型
C.MN处河谷发育在背斜构造上 D.①~④地中②最适宜发展聚落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等高线凸高为低;结合图中的方向标和凸向可知,河流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A错误;我国西南地区降水较多,因此主要是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方式,B错误;结合图中的岩层结构可知,该地岩层为中间老两侧新,因此为背斜,C正确;②地为凹岸,受到河流侵蚀较强,因此不适合发展聚落,D错误。故选C。
图中所示河流阶地,一般是在地壳几次垂直上升运动的过程中,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形成的。原来的河谷底部高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半坡村落即为古代先民在河谷阶地上营建的相对集中的居住场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6.图示阶地中第一级阶地( )
A.形成时间最早,冲积层最老 B.形成时间最早,冲积层最新
C.形成时间最晚,冲积层最老 D.形成时间最晚,冲积层最新
57.半坡村落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场所,主要考虑河流阶地( )
①平坦的地形②充足的水源③肥沃的土壤④适宜的气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56.D 57.A
【解析】56.由材料可知,河流阶地,一般是在地壳几次垂直上升运动的过程中,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形成的,当阶地形成后,地壳抬升,河流进一步下切,形成新的阶地,由于洪水期,水位高,水中的泥沙沉积形成沉积层(河漫滩),随着新的阶地形成,原来的阶地地势较高,所以第一级阶地形成年代最晚,沉积层最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7.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场所,主要考虑阶地地区地形相对平坦,适合聚落的分布,①正确;河流阶地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取水方便,②正确;河流为土壤沉积形成的,较为肥沃,③正确;选择河流阶地与气候条件无关,④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8.与甲地相比,乙地( )
A.年太阳辐射总量小 B.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C.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小 D.自转线速度小
59.图中区域均为河流三角洲地区,其共同特征最可能为( )
A.面积辽阔,气候湿热 B.地势低平,土层深厚
C.水源充足,农业发达 D.河网密布,为内流区
【答案】58.C 59.B
【解析】58.由图中经纬度可知,乙地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年太阳辐射总量大,AB错误;乙地纬度低,距赤道近,所以与甲地相比,乙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小,C正确;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乙地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9.河流三角洲属于流水堆积地貌,地势低平,土层深厚,B正确;甲河流三角洲纬度高,气候气候严寒,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业发展,AC错误;河流三角洲形成位置位于河流入海处,即甲乙两河流都流入海洋,为外流河,所在地区为外流区,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赤道上全年都是昼夜平分的,也就是昼夜变化幅度最小,
人们把河道弯曲大的河流称为曲流(或蛇曲)。蛇曲之美,既有温婉轻柔,也有恢宏磅礴。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0.曲流形成过程中,主要体现了河流的( )
A.下切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
C.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 D.溯源侵蚀作用
61.草原上曲流发育最典型,而沙漠、山地地区的河流却很少呈曲流形态。草原多曲流的原因可能有( )
①地形相对平坦②土层坚硬③土层软硬适度④降水多、径流量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60.C 61.C
【解析】60.曲流主要体现的是河流多弯曲的形态,是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形成的,河流不断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得河流的形态越来越弯曲,形成曲流,C正确;下切侵蚀会使河流河床加深,对弯曲形态的形成作用小,A错误;河流堆积作用会形成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曲流是侵蚀与堆积共同作用形成的,B排除;潮源侵蚀主要表现为河流向源头侵蚀,会使河流长度延长,与河流的弯曲形态相关性小,D排除。故选C。
61.草原地形相对平坦、落差不大,草原上发育的河流下切侵蚀弱、侧蚀强,利于形成弯曲形态,①正确;地面的物质较松散,利于河水向侧面侵蚀,最终形成曲流形态,但土质太松软,不利于曲流形态的长久保持,土质太坚硬不利于侧蚀,故曲流需要河流旁的土层具有软硬适度的特点,③正确,②错误;草原地区一般降水量不大,径流量也不会很大,④错误。综上,①③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环流是造成蛇曲的主要力量:冲向凹岸的下降水流流速快、侵蚀力强,使得凹岸后退,越来越凹;冲向凹岸的水流折向河底后,沿凸岸一侧上升,上升的过程中水流速度变慢,携沙能力降低,泥沙不断在凸岸一侧下沉堆积,使得凸岸变得越来越凸。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仅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63.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地势起伏相对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4.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62.C 63.B 64.B
【解析】6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贺兰山东坡主要为中高山,所以坡度陡,A项错误;岩石裸露与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无关,B项错误;河流、沟谷众多,形成的洪积扇数量就多,进而连接成片,C项正确;降水集中并不能使洪积扇集中成片,D项错误。所以选C。
63.据图可知,甲地地形以低山为主,因而水流较慢,挟带泥沙能力较弱,砾石较少,②正确;甲地低山区域较多,河流相对其他地区较长,较大的砾石等颗粒物在上游先沉积下来,也会造成甲处砾石较少,③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甲处的降水多少和风化物的粒径大小,①④错误。所以选B。
64.洪积扇自山口到边缘,颗粒越来越小,厚度也越来越薄。根据材料,东南部的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砾石较多不适合作为土壤耕种,洪积扇的边缘土层很薄,所以耕地少,B项正确;南部洪积扇海拔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A项错误;南部纬度稍低,光照较足,C项错误;洪积扇分布区都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D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洪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由于洪水大小不同,洪积作用规模也有差别,洪积扇顶部物质一般粗大,是潜水补给带,越向边缘越细,是潜水溢出带,溢出地表形成泉水或沼泽,甚至使地表呈现盐渍化。形成洪积扇的暂时性河流到山前多呈散流而消失,因此洪积扇是这类河流的末端沉积。
河口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受河流的水沙运动与海洋动力等因素影响。2002年小浪底水库开始进行调水调沙实验,通过人工调控洪水,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水沙集中输送入海,影响入海口陆地面积变化。下图示意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造陆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5.获取黄河入海口三角洲造陆面积变化数据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虚拟环境技术
66.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海岸线( )
A.先向海洋推进,后向陆地蚀退 B.持续向海洋推进
C.先向陆地蚀退,后向海洋推进 D.持续向陆地蚀退
【答案】65.B 66.C
【解析】65.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获取信息,由材料中的关键词“获取黄河入海口三角洲造陆面积变化数据”,因此应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变化的信息,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虚拟环境技术都不具备获取面积变化数据的功能,ACD错误。所以选B。
66.读图可知,1996-2004年黄河入海口造陆面积变化为负值,即陆地面积减小,说明海岸线向陆地蚀退,2004-2018年黄河入海口造陆面积变化为正值,即陆地面积增大,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因此可知,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海岸线先向陆地蚀退,后向海洋推进,ABD错误,C正确。所以选C。
【点睛】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般情况下,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的河谷及两库阶地的东西向剖面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67.下列对河谷地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河漫滩的形成主要与风化侵蚀作用有关 B.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了河流阶地
C.地壳运动以下沉运动为主 D.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一b一c
68.该地区的耕地和居住地适宜分布的地区及原因是( )
A.分布在河漫滩,离水源较近 B.分布在阶地①,植被丰富
C.分布在阶地②;土壤肥沃 D.分布在阶地③,地势较高
【答案】67.B 68.C
【解析】67.河漫滩的形成主要与流水沉积作用有关,A错误;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图中的阶地不断增加,地壳运动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C错误;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代越老。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8.阶地②有沉积物,土壤肥沃,离水源地近,水源充足,且海拔较高,不易遭受洪水,C正确;河流沿岸的居民点和耕地,要考虑到洪水,故应位于海拔较高处,分布在河漫滩,离水源较近,但容易遭受洪水,A错误;分布在阶地①,有砂岩层但没有沉积物土壤肥沃,植被丰富的可能性较小,B错误;分布在阶地③,地势太高,不适宜居住和发展耕地,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后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形成河流阶地,随着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形成多级河流阶地;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
下图表示河流沿岸聚落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9.图中聚落都位于河流沿岸,主要原因是( )
①河流为生产、生活提供水源②河运便利③河流能抵御外敌入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70.a聚落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势较高处,主要原因是( )
A.便于发展水运 B.减少河流洪水的威胁
C.容易获取淡水资源 D.地势较平坦,利于人类定居
【答案】69.A 70.B
【解析】69.图中聚落都位于河流沿岸,主要原因是河流为生产、生活提供水源,①正确;河运便利,提供运输功能,②正确;河流能抵御外敌入侵,不是图中聚落都布局在河流沿岸的主要原因,③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0.a聚落建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势较高处,其主要原因是中下游地势平坦,容易发生洪水灾害,地势较高处,可减少河流洪水的威胁,B正确;居民区在地势较高处,与发展水运、获取淡水资源无关,AC错误;河流沿岸冲积平原,地势更平坦,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主要为聚落提供两大功能:供水和运输。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太行山南端,园区内分布有规模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布及瀑布群。其中天门瀑落差125米,宛如一条玉带高挂在红色崖壁上,气势雄浑,十分壮观。下图为天门瀑剖面示意图。完成问题。
71.天门瀑落差大主要考虑( )
A.岩石的岩性差异 B.瀑布的崖壁陡峻
C.强烈的流水侵蚀 D.强烈的构造活动
72.从图中能判断( )
A.石英砂岩比石灰岩年龄更新 B.孝女塔所在地形与褶皱有关
C.该地一定存在地下溶洞 D.断层构造线呈东西走向
【答案】71.D 72.D
【解析】71.读图分析可知,强烈的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一侧岩层抬升,另一侧岩层下沉,形成了巨大的落差,D正确;岩性差异、崖壁陡峻、流水侵蚀不是该瀑布落差大的主要原因,ABC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2.读图分析,根据图中信息无法比较石英砂岩和石灰岩形成时间的早晚,A错误;孝女塔所在地形与断层有关,B错误;该地有石灰岩分布,可能发育有喀斯特地貌,形成地下溶洞,但说“该地一定存在地下溶洞”太绝对,C错误;由指向标可知,断层构造线大致呈东西走向,D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流水侵蚀作用的强度取决于瀑布的落差、流量、岩石的岩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千回百转的曲流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下图为“我国某地曲流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3.与曲流形成相关度最大的河流水文特征是( )
A.流量不稳定 B.水流速度慢 C.含沙量大 D.无结冰期
74.该河流地貌多见于( )
A.黄土高原 B.横断山区 C.内蒙古东部 D.祁连山区
75.推测若干年后,该地牛轭湖的变化最可能是( )
A.湖面扩大 B.形态趋直 C.湖床深切 D.逐渐淤塞
【答案】73.B 74.C 75.D
【解析】73.曲流一般出现于平原地区(或地势平坦的地区),水流慢,以侧蚀为主。所以与曲流形成相关度最大的河流水文特征是水流速度慢,B正确;河流流量不稳定,易形成游荡型河道,A错误;河流流速慢,携沙能力弱,含沙量小,C错误;河流结冰期与其形态弯曲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74.曲流一般出现于平原地区或地势平坦的地区,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可以发育曲流地貌,C正确;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祁连山区海拔较高,都不能发育曲流,ABD错误。故选C。
75.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千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甚至逐渐淤塞,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曲流地貌形成需要几种自然条件:一是地形相对平坦,有落差,但不大,如果地表不平,上下游落差很大,河流向下切割的力量大于向两侧侵蚀的力量,就会形成峡谷而不是曲流地貌;二是地面的物质要软硬恰好、松散适度,太硬了,河水切不下去;太软、太松散了,即使有了蛇曲,也无法保持长久。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向北汇入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中,下图为某科考队绘制的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床至阶地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6.图示河流阶地的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
①堆积②侵蚀③地壳抬升④褶皱⑤断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77.科考队发现该地阶地下部存在古老的砾石沉积层,其原始地貌可能是( )
A.风积沙丘 B.风蚀沟谷 C.三角洲 D.冲(洪)积扇
【答案】76.A 77.D
【解析】76.河流阶地主要是地壳间歇式抬升和河流下切作用使得流水堆积作用下的河漫滩出露水面而形成的,①②③正确;褶皱指的是岩层的弯曲,断层是沿着断裂面岩层发生明显的位移,图示没有岩层弯曲、错位移动的相关信息;④⑤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故选A。
77.该地阶地下部存在古老的砾石沉积层,说明原始地貌为沉积环境,B错误;砾石颗粒物大,说明搬运堆积能力强,沙丘地貌、三角洲的沉积颗粒物小为沙粒,AC错误;冲积扇因为出山口落差大,携带砾石能力强,最有可能,D正确。故选D。
【点睛】褶皱是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断层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岫岩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主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的细玉沟,因地质时期大理岩等岩石与岩浆热接触而形成。岫岩玉又分为原生玉石(俗称老玉)和次生玉石(俗称河磨玉),其中河磨玉价值最高。河磨玉是老玉经外力侵蚀打磨而成,表面打磨越光滑品质则越好。下图是细玉沟岫岩玉矿主要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8.推测罗家堡子附近的河磨玉形成的主要过程( )
A.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流水搬运、侵蚀和堆积
B.堆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流水搬运、侵蚀和堆积
C.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流水搬运、侵蚀和堆积——变质作用
D.岩浆冷凝——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流水搬运、侵蚀和堆积
79.下列村落附近出产的河磨玉,品质最好的可能是( )
A.吴家堡子 B.罗家堡子 C.瓦房店 D.王家堡子
【答案】78.A 79.D
【解析】78.由材料“因地质时期大理岩等岩石与岩浆热接触而形成”可知,岫岩玉是变质岩,故其应先发生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多形成于地下深处,目前岫岩玉位于地表,故其经历了地壳抬升过程,地壳抬升后出露地表,经过外力的风化、侵蚀、流水搬运并侵蚀打磨成次生玉石(河磨玉),随着河流流速减慢,在地势较为低洼的罗家堡子处沉积。故其形成过程是,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流水搬运、侵蚀和堆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9.由材料“河磨玉是老玉经外力侵蚀打磨而成,表面打磨越光滑品质则越好”可推知,河流搬运路程越长,老玉经历侵蚀打磨的时间越长,表面可能越光滑,图中王家堡子附近的河流离老玉的产地细玉沟最远,河流侵蚀、搬运路程最长,河磨玉品质可能最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风力、流水、海浪在侵蚀、搬运过程中,对物质不断打磨,使沉积物磨圆度较高。
下图是某学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示意图。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均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0.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
A.甲处冲走的沙子最多
B.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
C.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
D.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处多
81.下列有关该模型模拟的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河流的上游,多峡谷地貌 B.乙处适宜发展聚落
C.为河流中下游,以搬运、堆积作用为主 D.丁处适合修建河港
【答案】80.D 81.C
【解析】80.甲处为凸岸,流水作用以堆积为主,沙子冲走的少,A错。丙处为凹岸,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沙子堆积的少,B错。乙处为凹岸,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沙子留下的少,C错。丁处是凸岸,流水作用以堆积为主,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处更多,D正确,故选D。
81.图示实验模拟的是河曲,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地势较平坦,以搬运和沉积作用为主,C正确,A错;乙为凹岸,以侵蚀为主,适宜建河港,聚落(尤其是农业聚落)发展条件一般,B错误;丁为凸岸,流速慢,沉积沙粒,地势相对平坦开阔,适宜建聚落,河港要求在侵蚀岸,D错。故选C。
【点睛】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及形成过程: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开都河流经巴音布鲁克草原时,九曲十八弯,日落时会出现九个落日倒影的奇景。下图为开都河上的落日倒影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82.该地形成“九曲十八弯”河道形态的原因是( )
A.流水堆积作用 B.流水下蚀作用 C.冰川堆积作用 D.流水侧蚀作用
83.该河段河道弯曲但没有实施裁弯取直工程的原因主要是( )
A.维护河流的生态调节能力 B.洪水危害大,航运价值低
C.保留自然奇观,发展旅游 D.自然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
【答案】82.D 83.C
【解析】82.根据材料可知该景观为河曲地貌,该河流流经巴音布鲁克草原,地形平坦,河流的下蚀作用微弱,B错误。河流的侧蚀作用较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流形态弯曲,A错误,D正确。河曲为河流地貌,与冰川的堆积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
83.保留河流原貌,有利于维护河流的生态调节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价值凸显但不是主要原因,A排除。该河流地处新疆,属于内流河,水量小,人口、城镇稀疏,洪涝危害较小,B错误。巴音布鲁克是著名景区,九曲十八弯作为典型景点,保留河曲自然景观,有利于发展旅游业,C正确。区域地形平坦,施工难度并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地貌一般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如V型谷,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如山前洪积扇(或称为冲积扇)、河漫滩平原、江心洲、三角洲等。
84.下图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防洪堤用地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是凹岸,流速快,侵蚀作用显著,主要修筑堤坝或是其他水利设施,减少洪涝灾害的威胁,D正确,A错误。乙处是凸岸,流速慢,沉积作用显著,地势平坦,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如住宅用地,B错误。乙地水浅,不适宜建设港口,C错误。故选D。
开都河流经巴音布鲁克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天山腹地,四周雪山环抱)时,河道蜿蜒曲折,因此有“九曲十八弯”的美称。下图为开都河河曲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5.“九曲十八弯”地貌发育的前提条件是( )
A.河流流速快 B.地势平坦 C.河流含沙量大 D.河谷狭窄
86.“九曲十八弯”地貌中( )
A.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B.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C.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D.不可能发育成牛轭湖
【答案】85.B 86.A
【解析】85.“九曲十八弯”说明当地曲流发育,曲流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当河床坡度减小以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开始发生弯曲。由此可知,曲流发育地区,地势平坦,流速较慢,A错误,B正确;由于流速较慢,河流含沙量不大,C错误;河谷狭窄不利于河流的扩展,不利于曲流的发育,D错误。故选B。
86.河岸凹入的部分称为凹岸,凸出的部分称为凸岸。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即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此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由此可知,A正确。从曲流的发育过程可知,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凸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BC错误。在自由曲流的发展过程中,河道愈来愈弯曲,上下凹岸间的曲流颈逐渐弯窄,一旦曲流颈被洪水冲决,就产生自然的裁弯取直,被截去的河弯形成牛轭湖,D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弯曲之所以会越来越大,与河流的凹岸不断遭受侵蚀,而泥沙在凸岸不断堆积有关。之所以凹岸遭受侵蚀,是由于河流在惯性的作用下沿直线方向流动冲向凹岸。而侵蚀下来的泥沙又在横向水流的作用下(从底层)被带到凸岸堆积。长此以往,河流越来越弯曲。(注意:“凹岸向陆凹,凸岸向水凸”,以此区分凹岸和凸岸。)
三角洲是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带,其发育演化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某三角洲形成前河口地带同一剖面演化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7.距今7万年时,该剖面海相沉积物部分缺失的原因是( )
A.河流侵蚀 B.岩层断裂下陷 C.向斜槽部凹陷 D.海浪侵蚀
88.距今1万年至距今0.9万年期间,河口的移动方向是( )
A.持续向海 B.先向海后向陆 C.先向陆后向海 D.持续向陆
【答案】87.A 88.D
【解析】87.结合所学,读“某三角洲形成前河口地带同一剖面演化的四个阶段图”可知,从基岩分布无法判断该地岩层是否发生断裂或向下弯曲,BC错误。距今7万年时,未见海平面,说明此时海平面下降,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侵蚀作用显著,导致海相沉积物部分缺失,A正确;因海平面下降,海浪侵蚀对该地影响小,D错误。故选A。
88.读“某三角洲形成前河口地带同一剖面演化的四个阶段图”可知,距今1万年至距今0.9万年期间,同一个位置,海平面不断提高,海相沉积不断增加,说明海洋面积扩大,海进陆退,河口向陆地方向不断后退,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三角洲 ,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河口为河流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河口处断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
蛇曲之美,既有温婉轻柔,也有恢宏磅礴。下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间的河流弯曲景象,我们称之为“蛇曲”。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9.图中由①至②的地形剖面图(纵坐标表示海拔,单位:m,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最可能的是( )
A. B.
C. D.
90.蛇曲流经区域最可能形成的地貌类型是(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河漫滩 D.峡谷
【答案】89.B 90.C
【解析】89.据材料可知,河流弯曲景象在内蒙古草原间,位于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的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A、C错误;据图可知,图中河流剖面①处是凹岸,是侵蚀河岸,河岸较陡,②处是凸岸,是沉积河岸,有沉积物,坡度较缓,结合选项,B正确、D错误,故选B。
90.蛇曲河段流速缓慢,沉积作用明显,易形成河漫滩平原,C正确;河口三角洲一般在入海口或者入湖口处形成,A错误;冲积扇一般在河流出山口处形成,B错误;峡谷一般在河流上游河段,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在流动过程中,首先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河道出现弯曲,使得河流的流动方向出现变化,与河道两侧的河床相互作用,河水对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沉积,使河流的整体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河流独有的一种平面展布的弯曲形态的特征。因此在凹岸一侧以侵蚀为主,河道较深;在凸岸一侧以堆积为主,河道较浅。
地质工作者对某一河流的一个断面展开科学考察,并推测绘制出该断面河流平均水位及河床地层表面高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其中甲、乙、丙为三个连续地层的表面高度,如下图。在图示年代期间该处气候保持相对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1.该河流断面水位高度保持稳定的原因正确的是( )
A.流水侧蚀作用强 B.流水下蚀作用强
C.地壳抬升运动慢 D.间歇性断裂下陷
92.该断面上,乙地层比甲地层( )
A.形成早,厚度大 B.形成早,厚度小
C.形成晚,厚度大 D.形成晚,厚度小
93.现阶段,该断面的地貌类型是(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瀑布 D.峡谷
【答案】91.B 92.A 93.D
【解析】91.据图可知,地层的海拔不断抬升,说明地壳在抬升,而距今3~4万年间,水位保持稳定,说明流水在下蚀,并且下蚀的速度与地壳抬升速度相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2.沉积岩层中,下面的沉积层形成的早,上面的形成的晚。该断面上,甲地层在乙地层上面,因而甲地层较乙地层形成更晚,因此乙地层比甲地层形成早;图中虚线都代表岩层上表面的高度,因此相邻两条虚线之间的宽度,即可视为对应岩层的厚度;读图可知,乙岩层的厚度比甲岩层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3.读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层上表面高度还处于不断上升中,所以判断当前该断面岩层持续上升,当地河流下切侵蚀为主,因此地貌类型是峡谷,D正确;河漫滩和冲积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AB错误;瀑布是河流的溯源侵蚀为主,C错误。故选D。
【点睛】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哥伦比亚安第斯山区有平行于山脊线的纵向河流和垂直于山脊线的横向河流,该区域水系的演化是通过东分水岭向西迁移实现的。东分水岭的迁移是东坡的横向河流溯源切穿原分水岭,导致分水岭后退。下图示意该区域地形和水系形态的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4.推测有利于东分水岭迁移的地质构造包括( )
①背斜②向斜③地堑④地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5.该区域地形和水系形态演化的顺序是( )
A.地壳隆升—横向河流发育—东分水岭迁移—纵向河流形成
B.地壳隆升—纵向河流形成—东分水岭迁移—横向河流发育
C.纵向河流形成—地壳隆升—横向河流发育—东分水岭迁移
D.纵向河流形成—东分水岭迁移—横向河流发育—地壳隆升
【答案】94.B 95.C
【解析】94.根据材料可知,东分水岭的迁移是东坡的横向河流溯源切穿原分水岭,导致分水岭后退,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受到侵蚀,故①对;地垒是两个断层之间上升的断块,地势较高,有利于河流的溯源侵蚀,故④对;向斜受挤压力,岩石坚硬不易受侵蚀,故②错;地堑是两个断层间下沉的断块,地势较低,容易受到下切侵蚀,而不是溯源侵蚀,故③错。故选B。
95.据图可知,在东分水岭迁移之前,就已经有了纵向河流和横向河流,因此,东分水岭迁移应该在纵向河流形成和横向河流发育之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般情况下,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的河谷及两岸阶地的东西向剖面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96.下列对河谷地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河漫滩的形成主要与侵蚀作用有关 B.流水的搬运作用形成了河流阶地
C.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D.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
97.该地区的耕地和居住地适宜分布的地区及原因是( )
A.分布在河漫滩,离水源较近 B.分布在阶地①,植被丰富
C.分布在阶地②,土壤肥沃 D.分布在阶地③,地势较高
【答案】96.D 97.C
【解析】96.河漫滩的形成主要与流水堆积作用有关,A错误;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图中的阶地不断增加,说明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C错误;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三个砂岩层都在对应阶地的基岩之上,沉积作用形成,所以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D正确。故选D。
97.阶地②有沉积物,土壤肥沃,离水源地近,水源充足,且海拔较高,不易遭受洪水威胁,C正确;河流沿岸的居民点和耕地布局,要考虑到洪水危害,故应位于海拔较高处,而河漫滩离河流较近,容易遭受洪水威胁,A错误;阶地①的土壤不够肥沃,B错误;阶地③地势太高,D错误。故选C。
【点睛】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宽广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滩,河床只占小部分。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图为某区域手绘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8.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99.河流在弯曲处的流水作用是( )
A.凹岸、凸岸均为侵蚀 B.凸、凹岸 C.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D.凹岸、凸岸均匀堆积
【答案】98.D 99.C
【解析】98.a处于河流上游地区,地面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V形河谷;b处于中游地区,侵蚀减弱,搬运作用为主增强,河道变浅;c处于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流慢,泥沙沉积,形成河床浅而宽.所以图中的①-c,②-a,③-b,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凹凸岸地貌影响,即河流受到侵蚀,可能会发育成凹岸;堆积可能会发育成凸岸;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顺着河流的流向,河流流向与河岸相交的那侧,即为凹岸,另一侧即为凸岸。
沙洲是江河中泥沙淤积形成的,一般是洲头冲刷,洲尾沉积,使其位置往下游迁移。下图中甲、乙沙洲为长江下游某河段两个位置相邻的子母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0.图示河段有利于沙洲形成的自然条件有( )
①下游河道窄②水位变化大③河道起伏小④泥沙含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1.除洲头外,甲沙洲受流水侵蚀较强的主要部位及成因分别是( )
A.东岸———河道较窄,流速较快 B.洲尾处———水流汇集,水量较大
C.南岸———迎水位置,流速较快 D.西岸———水量较大,地转偏向力
【答案】100.C 101.D
【解析】100.沙洲是因为泥沙淤积形成,泥沙含量大,河道平坦,起伏小,流速慢,有利于泥沙淤积,下游河道窄导致上游地区流速减慢,利于淤积;水位高水量大时,侵蚀作用强,不利于沙洲形成,②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C。
101.沙洲西岸是河流主道,河道宽阔,水流量大,水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侵蚀甲沙洲西岸;南岸河道窄,水量少,侵蚀弱,受凸岸和地转偏向力作用,水流慢,在沙洲南岸沉积;洲尾处以沉积作用为主,ABC错误,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沙洲形成的原因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沙洲是河流中的心滩、江心洲、湖滨、海滨附近形成的沙滩的总称。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成袭夺河、被夺河、断头河以及风口等地貌形态。图2是图1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下题。
102.图1中最终河流流量增多的河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3.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作用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地壳断裂
【答案】102.D 103.C
【解析】102.结合两图的方向信息以及图2中分水岭演变等信息可知,图1中,偏东侧水系干流的支流袭夺偏西侧水系干流的支流,由于偏东的水系地势低,水流汇集此,丁位于袭夺河流下游河段,其流量显著增大,D正确,甲乙两河段位于上游,流量变化不大,袭夺后丙河段的水量流向丁,流量有所减小,ABC错。故选D。
103.据图所知,展示的是河流袭夺现象,属于河流侵蚀下切,将另一条河流中的水夺走,所以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故选C。
【点睛】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4.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曲流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图1中( )
A.甲为凸岸堆积,乙为凹岸侵蚀 B.甲为凹岸侵蚀,乙为凸岸堆积
C.甲为凹岸堆积,乙为凸岸侵蚀 D.甲为凸岸侵蚀,乙为凹岸堆积
105.图1中有关河流地貌、弯道水速(参照图2)、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a—侵蚀—修筑防护堤 B.乙—c—侵蚀—并采砂金矿
C.甲—C—堆积—种植农作物 D.乙—a—堆积—兴建仓库
【答案】104.A 105.C
【解析】104.根据图2所示:河流弯道流速为a>c,凹岸流速较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流速较慢,以沉积作用为主,在河流弯曲处凹岸侵蚀严重,凸岸水流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图1中甲为凸岸,流速慢,为堆积岸;乙为凹岸,流速快,为侵蚀岸。故选A。
105.a处流速快,为凹岸,对应乙岸,c处流速较慢,为凸岸,对应甲岸,AB错;c处流速较慢,为凸岸,对应甲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势相对平坦,土层厚,适合建设聚落和种植农作物,C正确;a处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不适宜建设仓库,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及形成过程: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读河岸线示意图,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自然状态下不同时期的河岸,M处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6.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较早 B.底层水流由L2流向L1
C.该河段以侵蚀作用为主 D.该类河段一般发育于河流的上游
107.沿L1—L2所作河流剖面最有可能与右图剖面相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8.一艘采沙船在M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 )
A.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
C.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
D.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
【答案】106.A 107.B 108.D
【解析】106.根据图中信息,图示河段为河曲,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D错误;L1处为凹岸L2处为凸岸,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BC错误;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所以实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较早,A正确,所以选A。
107.根据上题分析,凹岸不断侵蚀,河床陡,凸岸不断堆积,河床较缓,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08.河流的堆积作用有明显的分选性,当流速较快时,沉积物的颗粒较大,反之较小,根据题目,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说明不同深度沉积物沉积时河流的流速不同,D正确,C错误;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不会导致不同深度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同,A错误;该河段河曲发育,说明地势较为平坦,B错误,所以选D。
【点睛】河曲的形成条件有:① 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慢,侧蚀作用加强;② 河床中存在深厚松散的堆积物;③ 河流自然发育,没有人工堤防约束。
下图示意某地区河谷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9.依据图示信息推测( )
A.甲处一定是凸岸,乙处一定是凹岸 B.甲处侵蚀严重,乙处堆积严重
C.甲处河水较深,乙处河水较浅 D.该河流可能自东向西流
110.图中河流位于( )
A.断裂带 B.向斜谷地 C.背斜谷地 D.断陷盆地
111.图中①②③④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序是( )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答案】109.D 110.C 111.B
【解析】109.由图可知,位于河流北岸的甲处平均洪水位与枯水位之间有大量沉积物,说明甲为堆积岸,乙处附近水深较深,位于侵蚀岸,但有可能是在地转偏行力的作用下形成的,不一定是凸岸、凹岸;A错误;甲处堆积,形成相对平缓河岸,水深较浅,乙处侵蚀,河岸相对陡峭,水深较深,BC错误;指北针可知河流为东西向的河流,根据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可知,若在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该河流就可能是自东向西流,北半球相反,D正确。故选D。
110.图中沉积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结构,顶部岩层不连续,为外力侵蚀,形成谷地,B错误,C正确;图中没有断层线,判断没有断层和断裂结构,AD错误。故选C。
111.沉积岩位置越靠下,形成时间越早,可知②早于①;沉积物为河流形成后发育,河流发育于背斜谷上,①岩层被侵蚀后背斜谷形成,可知岩层形成早于河流形成,①早于④;③沉积物位于④上方,形成时间晚于④,由老到新排序为②>①>④>③。故选B。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 对沉积岩来说,一般规律是位置越靠下,岩层越老。反之则反。(2)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多是在岩浆接触地附近。
“矶”在地质学上称为“露头”,是指从江边向江心突出的小石山,其三面临水,形如半岛,是长江中下游的独特地貌。长江沿岸从洞庭湖附近的城陵矶至南京附近石矶众多,其中主要分布在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的上段和下段,中段无石矶分布。下图示意矶头影响下形成的河段及长江中下游矶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2.影响长江沿岸石矶分布差异的因素是( )
①河流的顺直程度②河岸的岩性③植被覆盖率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3.石矶处的流水作用表现为( )
A.迎水面和背水面均为侵蚀 B.迎水面和背水面均为堆积
C.迎水面侵蚀,背水面堆积 D.迎水面堆积,背水面侵蚀
114.城陵矶至武汉河段,与上下段相比,中段河道的形态( )
A.弯曲多分汊 B.多“v”形峡谷 C.顺直不分叉 D.多险滩,少江心洲
【答案】112.C 113.C 114.A
【解析】112.读图可知,长江南岸石矶数量较多,北岸较少。长江南岸属于江南山地丘陵,多低山陡崖(石质河岸),北岸多为平原,以泥沙质河岸为主;南岸为河流右岸,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易受侵蚀,河道紧贴南部山地,②④正确;河流的顺直程度不可能使石矶分布在单一的一侧,①错误;植被覆盖率南北两侧差异不大,③错误。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3.由所学知识可知,石矶的迎水面水流集中,且处于来水方向,流水侵蚀严重,而背水面受石矶阻挡,流速变缓,促使泥沙淤积,故流水堆积作用强烈,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4.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的上段和下段石矶分布众多,而中段无石矶分布。石矶具有控水作用,有石矶的河段江窄水深,河槽稳定,而无石矶的河段江面展宽,水流减缓,并出现江心洲,直至演变至河道分汊,河道弯曲多变,并且因河流流速慢,河道展宽,多侧蚀,不可能形成“V”形峡谷,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长江右岸主要属于江南低山丘陵地区,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岸侵蚀严重,松软岩石被侵蚀带走,坚硬岩石出漏水面形成矶头:左岸以平原为主,堆积巨厚沉积物,低山丘陵少,形成几率小。矶头附近河床较窄,流速较快,束水攻沙:矶头下游河床变宽,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江心洲:河水分流,形成分汉型河道。矶头具有挑流作用,改变河流主流流向,把主流挑向对岸,对岸水流集中,侵蚀严重,可能发生崩岸(对江堤产生破坏作用);矶头同侧的下游出现回水滞流区,流速变缓,促使泥沙淤积,形成边滩,保护江堤。
某学校组织学生到河南云台山进行地理研学旅行。红石峡是云台山最富特色的景点,同学们观察到两侧的岩石层理结构明显,且十分坚硬。地层中还包含波浪作用形成的波痕石,此外还发现了不属于该地层的石钟乳景观。下图中甲、乙、丙为不同岩层,丁处为河流堆积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5.关于该峡谷地貌、地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岩石较甲乙岩石形成时间迟,岩石坚硬
B.石钟乳的出现说明该地存在可溶性石灰岩
C.由波痕石推测该地可能经历过海蚀作用
D.丁处的堆积物判断出该地经历过地层下降
116.下列对红石峡形成的地质过程描述和排序正确的是( )
①间歇性地壳下沉②间歇性地壳上升③持续性地壳抬升④流水沉积⑤流水侵蚀⑥海洋沉积
A.⑥①④ B.⑥①⑤ C.⑥②⑤ D.③④②
【答案】115.B 116.C
【解析】115.由材料“两侧的岩石层理结构明显”可知,甲、乙、丙及两侧岩石均为沉积岩。丙位于乙岩层下方,说明丙形成时间较早,A错误;石钟乳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多发生在可溶性石灰岩地区。B正确;两侧岩石均为沉积岩,故波痕石是由海浪沉积作用形成的,C错误;丁处有河流堆积物,说明经历了河流流水堆积作用,不能说明该地经历了地层下降,D错误。故选B。
116.由材料知,两侧岩层有海洋生物遗体沉积而成的石灰岩和海浪沉积形成的波痕石,说明接受了⑥海洋沉积,④错;该红石峡位于地球表面,且峡谷中有阶地,说明其经历了②间歇性地壳上升,则①③错;峡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说明其抬升过程中经历了⑤流水侵蚀过程。故其形成先后顺序为⑥②⑤,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沉积岩形成早晚顺序一般是遵循沉积过程,下老上新。判断地质作用过程先后顺序,可先根据材料信息找出所有地质作用过程,再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和空间变化等进行排序。
二、综合题
117.下图为某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甲地和乙地的地貌名称,并分析两地地貌的形成原因。
(2)说出甲、乙、丙三地中,最适合修建隧道的是哪一地,并简述原因。
(3)指出丁地的地貌名称,解释其形成过程。
【答案】(1)甲:山谷。原因:背斜顶部由于受到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乙:山岭。原因: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甲。原因:甲地为背斜,背斜顶部的拱形弯曲能起支撑作用,安全性好;背斜倾斜岩层能引导地下水向两边流,隧道内不易积水。
(3)冲积扇。河流出山口前落差大,流速快,搬运大量泥沙;出山口后,地势趋平,流速减慢,泥沙在山麓沉积,形成冲积扇。
【分析】本题以某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剖面图的判读、特定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甲处地形剖面下凹且为集水区域,故可判断其为山谷(河谷),再由甲处剖面岩层向上拱起可判断其地质构造为背斜,即甲处为背斜谷,故可推测其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由于受到张力产生裂隙,岩性脆弱容易被侵蚀成谷地。乙处地形剖面上凸,中间地势高于周边地区,故可推断其为山岭,由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即乙处为向斜山,故可推测其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乙地为向斜,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雨水和地下水容易在含水层中汇集,隧道容易积水;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故最适合修建隧道的是甲地,甲地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拱形弯曲能起支撑作用,安全性好,不易引起塌方;背斜倾斜岩层能引导地下水向两边流,隧道内不易积水。
(3)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所以流出山口的地貌是冲积扇;冲积扇是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丁地所反映地貌景观符合以上特征,故丁地为冲积扇。其形成过程为,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河流速度较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1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里曼丹岛位于东南亚马来群岛中部,是世界第三大岛。岛上地形复杂,森林茂密,热带动植物应有尽有,如巨猿、长臂猿、象、犀牛以及各种爬行动物和昆虫。下图示意加里曼丹岛等高线和等深线(单位:米)分布。
(1)描述加里曼丹岛的地形特点。
(2)推测加里曼丹岛地形格局对流水地貌形成的作用。
(3)从自然环境特点入手,分析该岛屿热带动植物类型齐全的原因。
【答案】(1)岛屿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势起伏大。
(2)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格局,决定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分流,并注入海洋;中部的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塑造了山高谷深的河流地貌;沿海的河流流速减慢,侧蚀作用和泥沙沉积作用增强,多河曲、河漫滩地貌,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貌。
(3)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地形复杂多样,河流多,湿地面积较大,为多种多样的热带动植物生长提供森林、水域、山间、河谷等多种多样的环境。
【分析】本题以加里曼丹岛为背景,考查加里曼丹岛地形特征及其对流水地貌的影响等知识,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地形特征应从地形类型和地势两方面来分析。图中等高线弯曲密集,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据等高线数值变化判断,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起伏较大。
(2)结合上题答案,从中部为山地、沿海为平原的地形格局入手,从河流与地形的关系、河流与流水地貌之间的关系角度,推测加里曼丹岛地貌格局对流水地貌形成的作用。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格局,决定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分流,并注入海洋;中部起伏较大,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塑造了山高谷深的河流地貌;沿海多平原,河流流速减慢,侧蚀作用和泥沙沉积作用增强,多河曲、河漫滩地貌,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貌。
(3)加里曼丹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地形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明显;河流多,湿地面积较大。这些自然环境为多种多样的热带动植物生长提供森林、水域、山间、河谷等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使热带动植物类型齐全。
1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见下图)的岛屿主要由板块俯冲形成,中部多连绵的高山,岛屿上河流虽然短小,但输沙量巨大。巴布亚新几内亚(世界上较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是南太平洋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岛国,是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首个太平洋岛国。中国企业在该国持续投资港口、道路、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目前,巴布亚新几内亚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
(1)简述新不列颠海沟和新不列颠岛的形成过程。
(2)分析该地区河流输沙量巨大的主要原因。
(3)分析巴布亚新几内亚成为中国企业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的原因。
【答案】(1)印度洋板块向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消亡边界处形成新不列颠海沟太平洋板块抬升部分形成新不列颠岛。
(2)火山活动频繁,地表多火山沉积物;降雨量大,河流落差大,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河流含沙量大。
(3)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发展中国家,也是南太平洋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岛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且需求量大;巴布亚新几内亚工程建设技术水平低;资金短缺;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有政策支持等。
【分析】本题以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岛屿为载体,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河流输沙量与新不列颠海沟和新不列颠岛的形成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海沟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的,所以新不列颠海沟是印度洋板块向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消亡边界处形成的,新不列颠岛是印度洋板块向太平洋板块俯冲后太平洋板块抬升的部分形成的。
(2)输沙量大的原因主要从径流量、泥沙来源等方面分析。该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降雨量大,河流径流量大。由材料可知,该地火山活动频繁,地表多火山沉积物,并且地势起伏大,所以河流落差大,导致河流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因此该地区河流输沙量巨大。
(3)巴布亚新几内亚成为中国企业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的原因主要从人口,基础设施,技术水平,资金以及政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人口的角度来说,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南太平洋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岛国。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且需求量大。从技术水平的角度来说,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发展中国家,所以巴布亚新几内亚工程建设技术水平低。从资金的角度来说,巴布亚新几内亚资金短缺。从政策的角度来说,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有政策支持,因此巴布亚新几内亚成为中国企业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
1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察雅县瓦约村地处横断山区,此处泥石流多发,澜沧江流经该地。该地有一处形成于2万年前的巨型泥石流堆积体。泥石流堆积体对流经此处的澜沧江改道起到了重要作用。图甲为该河段示意图,图乙为该处河滩上堆积物分布示意图。
(1)绘出简单的示意图,表示澜沧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
(2)简述图乙中河流相沉积上下两部分沉积物差异并分析原因。
(3)描述澜沧江改道的过程。
【答案】(1)如下图。
(2)堆积体上部是泥石流堆积物,堆积物的磨圆度和分选性差,主要是由于泥石流速度快,搬运历经时间短;下部是河流沉积物,磨圆度和分选性好,主要是因为由河流搬运而来,搬运历经时间长。
(3)泥石流堆积体堵塞河道,河流在古河道凹岸处的冲击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更弯曲;受堆积体影响,河水回流,河流弯道处水流不畅,流速减慢,泥沙易淤塞河道;最后受洪水冲击,弯曲处狭窄的地峡被冲开,与对面的河道相连,完成河流改道。
【分析】本题以河段示意图与河滩上堆积物分布示意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澜沧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与河流相沉积上下两部分沉积物差异并分析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澜沧江该河段位于横断山区,该地区的降水一部分来自于印度洋水汽,另一部分来自于地表水蒸发形成降水,所以该河段的水循环为海陆间循环与陆上内循环。如图所示
(2)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沉积物上部是泥石流堆积物,并且堆积物的颗粒有棱有角,大小不一,所以堆积物的磨圆度和分选性差。沉积物下部是河流沉积物,并且堆积物的颗粒较为圆润,大小均匀,磨圆度和分选性好,由于沉积物的上部是泥石流带来的堆积物,泥石流的速度相对较快,并且搬运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堆积物的磨圆性相对较弱,分选程度弱。由于沉积物的下部是河流搬运带来的沉积物,由于河流流速相对较慢,并且搬运历时时间较长,所以沉积物的磨圆度相对较好,分选性也相对较好。
(3)澜沧江改道的过程主要从河流形态,泥沙淤积以及洪水冲击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河流形态的角度来说,由于泥石流堆积体堵塞河道,河流在古河道凹岸处的冲击侵蚀作用加强,所以河流更弯曲。从泥沙淤积的角度来说,由于受堆积体影响,河水回流,河流弯道处水流不畅,流速减慢,泥沙易淤塞河道。从洪水冲击的角度来说,由于泥沙淤塞河道,所以在受洪水冲击后,弯曲处狭窄的地峡被冲开,与对面的河道相连,导致澜沧江改道。
1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左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及地貌剖面示意图。下右图为干旱型冲积扇(旱扇)和湿润型冲积扇(湿扇)示意图。
(1)左图中岩体①的形成____于(填“早”或“晚”)岩体②。
(2)说出左图中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的名称,并简述丙地貌的成因。
(3)简要描述右图中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并说出我国西北地区旱扇发育最活跃的季节。
(4)简述旱扇和湿扇沉积物颗粒变化的共同特征,并说明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的主要原因。
【答案】(1)晚
(2)断层;背斜;向斜。成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
(3)原因:河流在山区带来大量泥沙;在山口处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季节:夏季。
(4)共同特征;沉积物颗粒直径都是自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主要原因:旱扇由时令河冲积形成;湿扇由常流河冲积形成;常流河流量较大,时令河流量较小,因此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
【分析】本题以地质构造及地貌剖面示意图和冲积扇示意图为资料,涉及了岩石结构、地质构造和沉积物颗粒分布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岩层被①岩层穿过,根据岩层的穿插规律,②较早,①较晚。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因此属于断层构造;乙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丙处岩层中心新两翼老,属于向斜构造。丙处出现地形倒置,原因是由于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最终形成山地。
(3)旱扇和湿扇都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河流在山区带来大量泥沙;在山口处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我国西北地区的旱扇主要是冰川积雪融水增多时,在出山口形成的,冰川融水量在夏季最大,因此夏季旱扇发育最活跃。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流水沉积形成的,因此颗粒物都呈现出由扇顶到扇缘逐渐较小的特点。旱扇是由时令河冲积而成的,时令河的水量小,因此带来的泥沙量有限,旱扇的规模较小;湿扇是由常年河流冲积而成的,河流的流量大,携带泥沙多,因此规模较大。
122.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甲地地质构造名称,并分析甲、乙两地山岭形成的原因。
(2)说明丙地的地貌名称,并解释其形成过程。
【答案】(1)甲地为向斜。甲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向斜山;乙地岩层受挤压力,向上拱起,形成山岭。
(2)地貌:冲积扇。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坡度变小,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
【分析】本题以某地地质剖面图为材料背景,涉及地质剖面图的判读、特定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由图示岩层弯曲形态可知,甲为向斜,而向斜构造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硬紧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向斜山;乙地为背斜,岩层受水平挤压力,向上隆起,形成山岭。
(2)丙地位于山前,形态呈扇形,为冲积扇。河流流经山区,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较快,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当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变得平坦开阔,流速缓慢,泥沙淤积,故形成冲积扇。
1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美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西部,汇入加利福尼亚湾。上游穿行于山区,年均降水量200mm—500mm;中游流经科罗拉多高原,形成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下游地势低洼,平均年降水量不足l00mm,汛期出现在4、5月份。流域覆盖美国七个州及墨西哥两个州,被誉为“美国西南的生命线”;拉斯维加斯市90%的饮用水都来自科罗拉多河,依靠胡佛大坝输出的电力成为今天的世界娱乐之都。科罗拉多河曾经狂野不羁,每年春末夏初,洪水携裹近亿吨泥沙流入加利福尼亚湾,在河口堆积形成巨大三角洲。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在科罗拉多河干支流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该河被驯服,并促进了其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但自1998年以后,河水几乎再没能成功注入大海。下图为科罗拉多河流域示意图。
分析说明科罗拉多河下游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答案】上中游河流含沙量大;上中游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下游地势低平,流速减慢,泥沙在此沉积,形成三角洲。
【分析】本题以科罗拉多河流域示意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地质地貌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材料“北美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西部,汇入加利福尼亚湾。上游穿行于山区,年均降水量200mm—500mm;中游流经科罗拉多高原,形成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下游地势低洼,平均年降水量不足l00mm,汛期出现在4、5月份。流域覆盖美国七个州及墨西哥两个州,被誉为“美国西南的生命线”;拉斯维加斯市90%的饮用水都来自科罗拉多河,依靠胡佛大坝输出的电力成为今天的世界娱乐之都。科罗拉多河曾经狂野不羁,每年春末夏初,洪水携裹近亿吨泥沙流入加利福尼亚湾,在河口堆积形成巨大三角洲”,读“科罗拉多河流域示意图”可知,结合所学,河流上中游流经山区、高原,地势起伏大,上中游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春末夏初,植被覆盖率不高,此时河流流量较大,泥沙易被流水侵蚀,上中游河流含沙量大;下游地势低平,流速减慢,以沉积作用为主,泥沙在此沉积,形成三角洲。
1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雷州半岛龙门河流域的河床上,分布着一种火山凝灰岩河流壶穴(下左图)。火山凝灰岩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碎屑物质等形成的岩石,往往夹杂着火山弹。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性质差异,在流水作用下,河床上形成深浅不一的壶穴。下右图示意该地河流壶穴形成过程。
(1)指出与壶穴地貌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
(2)描述该地河流壶穴的形成过程。
【答案】(1)内力作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固结成岩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
(2)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含有火山弹的火山凝灰岩,并覆盖河床;流水侵蚀导致河床面下降,火山弹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岩性差异,流水受到火山弹阻挡,在火山弹迎水面侵蚀围岩形成刻槽;流水侵蚀导致刻槽逐渐扩大变深,并扩展到火山弹的四周,形成壶穴雏形;随侵蚀发展,凹坑变深,在漩涡水流产生的搬运作用下,火山弹完全脱离围岩并被河床面流水带走;流水挟带砾石对凹坑进一步磨蚀,从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壶穴。
【分析】本题以火山凝灰岩河流壶穴景观图和河流壶穴形成过程示意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地质作用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火山凝灰岩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碎屑物质等形成的岩石,往往夹杂着火山弹。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性质差异,在流水作用下,河床上形成深浅不一的壶穴。说明壶穴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是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外力作用主要有固结成岩,流水侵蚀作用和流水搬运作用。
(2)根据材料,火山凝灰岩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碎屑物质等形成的岩石,往往夹杂着火山弹。可知,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含有火山弹的火山凝灰岩,并覆盖在河床上;根据河流壶穴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流水侵蚀导致河床面下降,火山弹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岩性差异,流水受到火山弹阻挡,在火山弹迎水面侵蚀围岩形成刻槽;流水侵蚀导致刻槽逐渐扩大变深,并扩展到火山弹的四周,形成壶穴雏形(图a到图b到图c);随侵蚀发展,凹坑变深,在漩涡水流产生的搬运作用下,火山弹完全脱离围岩并被河床面流水带走(图d所示);流水挟带砾石对凹坑进一步磨蚀,从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壶穴。
12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5分)
冲积扇有“湿扇”和“旱扇”之分。“旱扇”是由暂时性河流造就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间的河流径流主要来源于洪水,因此也叫洪积扇。“湿扇”位于湿润区,扇上的河流基本是常年性的,河流的搬运能力稳定长久。与“旱扇”相比,“湿扇”的石块磨圆度较高。冲积扇的宏大精美丝毫不亚于山峰、河流、瀑布、湖泊,西北是我国大型冲积扇发育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欣赏冲积旱扇景观的最佳地区。在我国中西部干旱地区,高大山脉的山麓地带形成的“旱扇”与低山丘陵山口处形成的“旱扇”规模大小不同。下面左图为湿扇和旱扇示意图,右图为贺兰山地区冲积扇分布图。
(1)与“旱扇”相比,说明“湿扇”石块磨圆度较高的原因。
(2)航空拍摄到右图中贺兰山地区冲积扇呈现出东西山麓分布不均衡的美,请分析原因。
(3)我国中西部干旱地区高大山脉和低山丘陵处形成的“旱扇”规模谁大谁小?请分析原因。
【答案】(1)形成“湿扇”的河流多为常年性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强,石块被侵蚀、磨损时间长,磨圆度较高。
(2)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山脉的东侧的中南段,西侧鲜有发育。山脉东面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发育较好;中南部地区山脉海拔高,河流落差大,河流侵蚀搬运的物质多,在山麓地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地貌更加丰富。或山脉西侧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冲积扇发育少。
(3)高大山脉地区形成的旱扇规模大,低山丘陵处形成的规模小;原因:高大山脉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洪水期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的碎屑物质多,形成的“旱扇”规模大;低山丘陵地区河流流量小,搬运能力弱,形成的“旱扇”规模小。
【分析】本题以“湿扇”和“旱扇”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详解】(1)石块磨圆度的出现主要是外力侵蚀形成,“旱扇”与“湿扇”相比,主要是水分的差异所致,形成“湿扇”的河流多为常年性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强,石块被侵蚀、磨损时间长,磨圆度较高。
(2)如图所示贺兰山地区冲积扇东多西少,主要分布在山脉的东侧的中南段。冲积扇的形成主要是流水堆积而成,贺兰山东西两侧降水的分异导致东西两侧冲积扇的分异。山脉东面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发育较好;中南部地区山脉海拔高,河流落差大,河流侵蚀搬运的物质多,在山麓地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地貌更加丰富。或山脉西侧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冲积扇发育少。
(3)冲积扇的形成主要是河流携带砂石在出山口堆积形成,它的规模大小与流水作用的强弱和河流两岸的岩性以及出山口的地形等因素有关。高大山脉地区形成的旱扇规模大,低山丘陵处形成的规模小;原因:高大山脉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洪水期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的碎屑物质多,形成的“旱扇”规模大;低山丘陵地区河流流量小,搬运能力弱,形成的“旱扇”规模小。
126.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地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判断图中发生内力作用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2)指出P处的构造地貌类型,并分析形成原因。
(3)判断图中河流S的流向并说明理由
【答案】(1)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图中岩层出现了褶皱和断层可知该地发生了地壳运动;图中有大理岩生成,可知该地发生了变质作用;图中有花岗岩生成,可知该地曾发生了岩浆活动。
(2)向斜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3)自西向东;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向右,所以河流的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图中的河流北岸堆积,所以河流流向自西向东。
【分析】本大题以北半球中纬地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应用、内力作用、背斜、向斜的成因与形态、河流侵蚀地貌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结合图中岩石类型中的大理岩和花岗岩,即变质岩和岩浆岩,说明存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而岩层中的褶皱和断层可以看出此地受到了强烈的地壳运动。
(2)结合上题,该地受地壳运动明显,褶皱发育强烈,P处向下凹,为向斜结构,地形上看,为山体,故为向斜山。向斜向下凹,槽部易受挤压,岩石紧密坚硬,不易被侵蚀,两侧被侵蚀后,中间反而成山岭。
(3)一切水平运动的物体,在赤道以外地区都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所以河流的右岸侵蚀,左岸堆积,结合图中的河流北岸堆积,所以河流由外向里流动,结合指向标,其流向为自西向东。
1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贺兰山东麓冲积扇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说出图中AB段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特点及原因。
(2)分析图中冲积扇沉积物分布特点及原因。
(3)说出图中冲积扇为该地形成聚落提供的有利条件。
【答案】(1)弯曲特点: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海拔处)凸出。原因:AB河段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形成谷地。
(2)沉积物颗粒从扇顶到扇缘逐渐减小。理由:河流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地形相对平坦,利于聚落的排列布局;冲积扇泥沙堆积,土层深厚肥沃,为聚落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冲积扇边缘的平原地区分布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有河流流过,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分析】本大题以宁夏平原(银川平原)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涉及等高线特点、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聚落的区位因素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描述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流水作用不同,一般上游是侵蚀作用为主,下游是堆积作用为主,AB段位于山区,属于河流上游段,主要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且由于落差较大,以下蚀作用为主,形成谷地,河谷地势中间低,两边高,故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
(2)读图可知,图中地貌分布在山谷口的位置,等高线分布呈扇形特征,可以判断该地貌为冲积扇。河水流出山口后,因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在出山口处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沉积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故从扇顶到冲积扇末端,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3)结合所学可知,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地形相对平坦,利于聚落的排列布局;冲积扇由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开展农业生产,为聚落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冲积扇地势较低,地下水汇集,故冲积扇边缘的平原地区分布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冲积扇上有河流流过,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1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4月15日,中国超大型集装箱货轮“中远荷兰”号从上海洋山深水港出发,于5月14日抵达荷兰鹿特丹港。下图为“中远荷兰”号局部航线示意图。在货轮整体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海水的密度越小,吃水深度越大。长期浸泡在海水中的船体易受腐蚀,其受腐蚀程度与海水盐度、温度呈正相关。
(1)从海水性质的角度,分别指出该货轮经过图中①、②、③地吃水深度最大和受腐蚀最严重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判断图中乙区域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答案】(1)①地吃水深度最大。理由:①位于赤道附近,降水多,盐度、密度低,船舶吃水深度大。
②地受腐蚀最严重。理由:②位于红海,海水蒸发旺盛,盐度最大,船舶受腐蚀最强。
(2)地貌类型:河口三角洲(三角洲)。形成过程:尼罗河从中上游携带大量泥沙;搬运至入海口处,因地势低平,河道展宽,流速减慢;加之受海水顶托,泥沙在此沉积而成。
【分析】本题以“中远荷兰”号局部航线示意图及其相关介绍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考查吃水深度和受腐蚀程度、地貌类型等内容,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落实了地理实践力。
【详解】(1)根据“中远荷兰”号局部航线示意图可知,①位于北印度海区,②位于红海,③位于地中海,三地中①位于赤道附近,降水较多,海水的密度和盐度较小,根据材料“在货轮整体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海水的密度越小,吃水深度越大。”可知,此处,该货轮的吃水深度最大;②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海水的盐度最大,根据材料“长期浸泡在海水中的船体易受腐蚀,其受腐蚀程度与海水盐度、温度呈正相关。”可知,此处该货轮受腐蚀最严重。
(2)根据“中远荷兰”号局部航线示意图可知,图中乙是尼罗河三角洲,形成过程是尼罗河自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由于地形平坦、河道展宽和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在此形成三角洲。
129.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和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看,丁为____;从地貌类型看,甲形成原因是____。
(2)丙处的地貌类型为____,主要形成原因为____(填地质作用)。
(3)乙地与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泉的形成常与____(地质构造类型)有关;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____环节。(填数码)
(4)如果该图的陆地地处欧亚板块、东部的海洋地处太平洋板块,则这两个板块交界处会形成____、____地貌。
(5)若在甲、乙、丙、丁四地选一处修隧道,选在____处最好,为什么____?。
【答案】(1) 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 冲积扇 流水堆积作用
(3) 断层 ④
(4) 海沟 岛弧
(5) 甲 甲为背斜,为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有利于排水(不易积水)。
【分析】本题以地质剖面图和水循环图为材料,涉及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表形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以及水循环的类型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从图中看丁地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甲地比两侧海拔低,地貌为谷地,甲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2)读图丙位于河流出山口,为河流冲积扇。形成原因是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小,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形成冲积扇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堆积作用。
(3)图中看丙地和乙地两侧岩层不连续,存在岩层错位现象,为断层,说明泉的形成常与断层有关。读图,①为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大气降水,④为地表径流,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黄土高原干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因此和④有关系。
(4)根据所学知识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为消亡边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会形成岛弧(链)和海沟。
(5)根据上题甲为背斜,背斜为天然拱形,稳定,且不易积水,所以适宜修建隧道;乙丙两地位于断层附近地壳活跃,不利于修建隧道;丁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不宜修建隧道。
1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液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答案】(1)位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分析】本题以金沙江为材料,主要涉及断裂发育的原因以及河流分布的原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挤压的影响,造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
(2)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需要结合断层位置和流水侵蚀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断裂带地壳活动活跃,地质环境不够稳定,因此岩石较为破碎,容易受到流水侵蚀,容易发育形成河流。
1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图1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图2为我国疆域示意图。
(1)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该景观所处的地形区是___________,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2中___________地(填字母)拍摄的。
(2)乙同学考察“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硝姻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成群结队的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是就像中了“埋伏”,而敌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喷砂枪”,打得我们几乎睁不开眼。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图1中的___________图(填序号),“魔鬼城”、沙尘暴的形成体现的外力作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3,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2中___________地(填字母)拍摄的,该景观为___________地貌,其主要是由流水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4)丁同学是在海南三亚进行研学旅行,你认为丁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图1中的___________图(填序号),研学期间该地多吹___________(海风或陆风)。
【答案】(1) 黄土高原 A
(2) ④ 风力侵蚀 风力搬运
(3) C 喀斯特 溶蚀##侵蚀
(4) ② 海风
【分析】本题以研学拍摄照片和我国疆域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及其地表形态的分布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景观照片①中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该地貌景观在黄土高原常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2中A地位于黄土高原区,因此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2中A地拍摄的。
(2)根据乙同学的描述“飞沙走石、成群结队的沙砾”等分析,可知,乙同学考察地应该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多风力地貌,如照片④所示;“魔鬼城”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沙尘暴为风力搬运作用形成的。
(3)照片③是喀斯特地貌,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最可能在图中的C地拍摄,该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4)照片②为海南“南天一柱”,应是丁同学在海南研学时拍摄的。研学在暑假白天进行,期间风多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
1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平均盐度很低,约9%~11%,南部经刻赤海峡与黑海相连,黑海平均盐度约为12%~22%。注入亚速海的河流主要有顿河和库班河。位于顿河河畔的城市罗斯托夫始建于1749年,是俄罗斯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2018年世界杯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左图为亚速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右图为亚速海沿岸某河流示意图。
(1)一艘轮船从黑海经刻赤海峡驶入亚速海,推测轮船吃水深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从位置、形状及沉积物颗粒三个方面,描述右图中M处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3)简述罗斯托夫建城对当地水循环各环节造成的影响。
【答案】(1)吃水变深。因为从高密度海区驶入低密度海区。
(2)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平面)自河口向海呈三角形,自河口向海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3)地面硬化面积扩大,导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蒸腾)减少。
【分析】本题以亚速海为背景,涉及海域的密度比较、河流沉积地貌特点分析、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详解】(1)亚速海有众多陆地河流汇入,稀释作用强,纬度较高,蒸发较弱,加上比较封闭,故其盐度相对黑海低,从而导致其密度小于黑海,船只由黑海进入亚速海,浮力减小,船只的吃水深度加深。
(2)由图可知,M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形成的是河口三角洲,观察图可知,该地貌平面呈三角形。由河口向海洋方向流速越来越慢,携带泥沙的能力越来越小,颗粒大的沉积物先沉积;因此,自河口向海,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3)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中原有的绿地被破坏,道路、房屋等城市设施的建设使地面硬化面积扩大。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城市水体下渗减少,地下径流随之减少;同时,城市地面水体汇聚速度加快,地表径流增多;而城市的蒸发量则减少。
1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的沟谷系统主要由宽度、深度仅数米的浅沟,及宽度和深度达数十米、长度可达数千米的大型切沟和冲沟等组成。
材料二图1为黄河中游沟谷密度图(沟谷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沟谷长度,是描述地面被水道切割破碎程度的一个指标)。图2为沟谷系统示意图。
(1)沟谷密度越____(大/小),地面越破碎,地表物质稳定性越低,地表径流会____(加剧/减轻)土壤侵蚀。
(2)与黄河中游干流两岸比,说出汾河干流两岸沟谷密度的特征。
(3)切沟继续发展将形成冲沟,请从水蚀作用角度予以解释。
【答案】(1) 大 加剧
(2)沟谷密度小;沟谷密度区域差异小。
(3)下切侵蚀(下蚀)使切沟不断加深;溯源侵蚀使切沟长度不断变长(向源头推进);侧向侵蚀(侧蚀)使切沟不断加宽。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的沟谷系统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据材料“沟谷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沟谷长度,是描述地面被水道切割破碎程度的一个指标”结合图2信息可知,沟谷密度越大,地面越破碎,地表物质稳定性越低,地表径流会加剧土壤侵蚀。
(2)读图1可知,黄河中游干流两岸沟谷密度大;沟谷密度区域差异大;而汾河干流沟谷密度小;沟谷密度区域差异小。
(3)读图2可知,切沟是流水下切侵蚀(下蚀)形成的,随流水的溯源侵蚀,使切沟长度不断变长,逐渐向河流源头推进;下切侵蚀使切沟不断加深;侧向侵蚀(侧蚀)使切沟不断加宽,发展成为冲沟。
1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兰州是我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兰州地区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有先民定居,河流阶地和黄土地貌形成了兰州独特的地貌景观,为原始聚落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21世纪兰州快速城镇化带来了严重的发展空间危机,该地被称为“一个被填满的盆地”。
材料二:下图分别为新石器时期人类聚落遗址和现代聚落分布图。
(1)推测兰州盆地河流阶地和黄土地貌形成的共同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影响现代聚落与新石器时期人类聚落遗址分布的共同区位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随着碳中和理念深入贯彻,该区域可重点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兰州在老城区北面的秦王川兴建了兰州新区,计划将地处老城区的兰州石化搬迁至此试分析其搬迁的原因。____________
【答案】(1) 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地势较低的河流阶地和河漫滩或沿河谷分布
山前低地
(2) 太阳能
风能
(3)①位于老城区(盆地、河流),污染严重;②搬迁后,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③秦王川位于郊区,对老城区环境影响较小(新区环境容量较大);④拉动秦王川区域经济发展。
【分析】本大题以兰州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外力作用与地貌、兰州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已学知识,河流阶地主要是流水向下侵蚀形成,该区域黄土地貌主要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读图二并结合材料信息“兰州是我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兰州地区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有先民定居,河流阶地和黄土地貌形成了兰州独特的地貌景观,为原始聚落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可知,现代聚落与新石器时期人类聚落遗址分布的共同区位因素主要有: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流阶地和河漫滩或沿河谷分布;山前低地。据图可分析聚落地处河谷或河漫滩地区,主要目的是靠近水源,便于取水,另一方面为避免洪涝灾害,人类聚落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流阶地和河漫滩或沿河谷分布或分布在山前低地。
(2)根据已学知识,兰州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云量少,晴天多,因而太阳能较丰富;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位于河西走廊,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加大,因而风能较丰富。
(3)根据已学知识,石化工业对环境的污染较大,一方面,兰州石化位于老城区,对老城区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并且通过对石化工业实行搬迁,为城市发展腾出了空间(根据材料“21世纪兰州快速城镇化带来了严重的发展空间危机”、“一个被填满的盆地”等信息可知,盆地所在地区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另一方面,读图,秦王川位于郊区,环境容量较大,石化工业的搬迁能减小对老城区环境影响,同时,作为城市新区,石化工业的迁入有利于拉动秦王川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
1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塑造出了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丹娘乡位于大峡谷中游宽谷,年降水量约640毫米,降水集中在6一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且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在丹娘乡对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图为“丹娘沙丘位置示意图”。
(1)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推测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成因。
(2)简要说明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
(3)分析丹娘乡的选址的合理性。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挤压抬升强烈;降水量较大,河流流量大;河流落差大,河水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
(2)位于中游宽谷,流速较慢,夏季泥沙易沉积于河漫滩;冬春季河漫滩出露,且多大风,风沙活动活跃;受山坡阻挡,风速减慢,沙尘在山麓堆积,形成沙丘。
(3)该处靠近公路,交通便利;该处河谷宽广,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耕和聚落建设;远离河岸,地势较高,避免洪水的威胁;位于山麓,水源充足;远离陡坡,避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分析】本题以雅鲁藏布江的丹娘沙丘为背景区域,涉及地表形态、交通运输、聚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和解读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应用能力。
【详解】(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欧亚板块受挤压拍升强烈,形成高原;年降水量约640毫米,降水较多且集中在6一9月份,夏季河流流量大;该地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形成山高谷深的峡谷地貌。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丹娘沙丘的东南侧分布有许多江心洲,江心洲是一种河流堆积地貌,是河流携带泥沙在较为宽阔的江面、流速减慢形成的堆积地貌。夏季该地降水多,冰川融水补给多,河流携带泥沙堆积于宽谷,形成江心洲和河漫滩。丹娘沙丘则为风沙堆积地貌,冬春季节多大风,距离近的江心洲最可能为沙源地。结合材料中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冬春季多大风的特点,可推测其水位低的季节为冬春季,江心洲露出水面,大风吹拂沙子遇到山地阻挡,在山麓形成丹娘沙丘。
(3)从图中可以看出,丹娘乡所在位置河谷宽广,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开展耕作、房屋修建;靠近公路,交通便利。图中丹娘乡的位置高雅鲁藏布江较远,地势较高,可以避免洪水的威胁;丹娘乡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图中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少。
1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坡地上,被称为河流阶地。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大学地质博士赵老师的带领下,观察到金沙江下游河谷呈深切峡谷形态,河谷中堆积了大量松散沉积物。后又发现金沙江下游巧家——蒙姑段河谷某处发育和保存了多级河流阶地,并在赵老师的指导下绘制了该地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如下图)。研学小组经查找资料后,了解到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1)通过走访与资料调查,研学小组发现到该段河谷曾发生过多次的隆升。请判断图中哪些阶段表示区域隆升运动较快,并说明原因。
(2)研学小组观察该段河谷有堰塞湖相沉积。请分析堰塞湖的形成对河流下切作用的影响。
(3)在实地考察中,研学小组发现金沙江河谷中其他地区多级河流阶地十分稀少。请解释原因。
【答案】(1)阶段1、4、7。
原因:地壳抬升,落差变大,河流流速加快,河流以向下侵蚀为主。
(2)堰塞湖形成,使河谷强烈堆积,沉积物覆盖住基岩河床,阻滞和减缓河流下切;堰塞湖维持期间,流速缓慢,下切减弱。
(3)多级阶地比较古老,存在年代久远,该地区地壳运动频繁,在深切河谷区不易保存;滑坡泥石流多发,阶地容易被巨厚的坡积物覆盖。
【分析】本大题以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金沙江下游河谷研学为材料,主要涉及不同阶段区域地壳运动状况分析、堰塞湖对河流下切作用的影响以及多级河流阶地稀少的原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区域定位分析能力、图示信息提取能力以及地理知识调用分析整合表达能力。
【详解】(1)区域隆升运动较快,说明地壳以抬升运动为主,地壳抬升,导致河流落差加大,河流的流速加快,搬运能加大,导致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区域河流特征表现为下蚀作用为主。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4、7阶段表现为以下蚀作用为主,由此可以判断这几个阶段表示区域隆升运动较快。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有堰塞湖相沉积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为主,说明堰塞湖形成之后,河谷出现堰塞湖相沉积,覆盖于原有河床以及河相沉积物之上,减缓了河流对河床以及河相沉积物的下蚀作用;堰塞湖出现之后,河流的流速降低,导致河流搬运能降低,下蚀作用减弱。
(3)金沙江河谷中其他地区多级河流阶地十分稀少,主要是因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之后各种原因导致被破坏掉,不能保存下来。导致多级阶地被破坏的原因主要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沙江位于断裂带上,地壳运动频繁,导致早期地质年代形成的河流多级阶地遭受破坏,不易保留下来;断裂带地区,岩层破碎,区域降水较多,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导致多级阶地容易被沉积物覆盖,不易出露。
1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水量充沛,河道婉蜓曲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牛轭湖。但在2022年夏天,它的水位正创下历史新低。2022年6月,肉眼可见波河已部分干涸,大片河床裸露。图1为波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牛轭湖形成的示意图。
材料二:意大利大理石资源丰富,大理石主要由古地中海沉积的石灰岩形成,分布广泛埋藏较浅,较多地区可用露天开采,有“大理石王国”之称。
(1)图1中所示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为____、____。
(2)今夏波河干旱时,意大利受到____(气压带或风带)控制。
(3)结合图2信息,简述波河众多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4)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意大利境内大理石的形成过程。
【答案】(1) 沿河分布 沿海分布
(2)副热带高气压带
(3)牛轭湖多出现在平原,因为平原地形平坦,河曲发育明显,随着流水对弯曲河面的不断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 最后可能在洪水的冲击曲流颈部下,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在冲击部位径直向下游流去,原弯曲河道不断废弃萎缩,形成牛轭湖。
(4)历史上该地区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岩层;随着板块碰撞挤压;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分析】本大题以波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文水系,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提高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两岸或者靠近海洋,因此分布特点为沿河分布,沿海分布。
(2)此处是意大利,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造成波河干旱。
(3)河流侧蚀作用较强,形成河曲(河流摆动形成弯曲);由于流水的惯性,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促使河曲不断发育;由于流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最终形成牛轭湖。
(4)根据材料二,该地区大理石丰富可推断,该地区在历史上应该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岩层,受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13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下图1示意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图2示意辫状河流及沙洲景观。
(1)指出影响图中扇三角洲面积大小及形态的因素。
(2)根据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沉积方式的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
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起伏较小河段以及较平坦的冲积扇上,河道较多,经多次分叉和汇聚,在数不清的大小沙洲间来回摇摆,分分合合最终形成相互交织的状态。
(3)试描述图中辫状河流的形成过程。
【答案】(1)河流含沙量;山麓地形地貌;沿岸风浪大小等。
(2)先进积后退积。早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说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河流的搬运能力不断增强,为进积;后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大变小,说明三角洲不断后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为退积。
(3)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侵蚀和搬运能力强,挟带大量泥沙;在河床平坦开阔处,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沙洲;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沙洲凸显,沙洲将河流水道阻挡,致其分叉形成辫状河流。
【分析】本大题以扇三角洲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堆积地貌、外力作用以及辫状河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影响扇三角洲面积大小及形态的因素有:河流含沙量;山麓地形地貌:沿岸风浪大小等。-般来说, 河流水量大、沉积物丰富、沉积物颗粒小河流与水体的高差大,更有利于三角洲进积而增大;反之则减小。山麓地形地貌:山麓地势高低影响了三角洲的形状,流水向地处流淌,低处扇三角洲面积大,高处较小。沿岸风浪大小影响沙丘的移动,也影响扇三角洲的形态。
(2)由图可知,沉积物颗粒大小先是自下而上增大,后是自下而上增大,再根据材料,已知进积是沉积物颗粒大小是自下而上增大,而退积是沉积物颗粒大小是自下而上增大,甲图中存在两者过程的叠加,所以是先进积后退积。读图可知,图中开始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小到大,陆地沙源物质多,供应速度快,说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河流的搬运能力不断增强,面积不断变大,为进积;后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大变小,陆地沙源物质少,供应速度慢,说明三角洲不断后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速度减缓,为退积。
(3)由材料可知,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起伏较小河段以及较平坦的冲积扇上。由于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侵蚀和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当行进至河床平坦开阔处或者冲积扇上,由于地势变缓,河道变宽,河流流速减慢,携沙能力大大减弱,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沙洲。由于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在河流枯水期时,沙洲凸显,将河流水道阻挡,使河道多次分叉或汇聚,在宽阔的河道上来回摇摆,最终形成辫状河流。
13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莱州湾(下图),是山东最大的海湾,其开口向北,东起屺姆岛,西止黄河入海口,海域面积约为6967km2。有些年份,莱州湾封冻期会长达4个月。莱州湾的形成历史较短,自1855年黄河改道注入渤海时才开始形成,且深度较浅,平均深度小于10m,2020年湾口宽为96km。
(1)推测莱州湾湾口宽度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2)分析冬季莱州湾海面易封冻的原因。
(3)列举海冰对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
【答案】(1)变窄。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处沉积,导致黄河三角洲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湾口宽度变窄。
(2)冬季受冷空气影响,气温低;有众多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易结冰;海域较封闭,海水流动性差;海水较浅,受陆地影响大。
(3)阻塞航道;封冻港口码头;影响海上航运;损坏海岸工程;破坏船只及海上设施;影响水产养殖等。
【分析】本题以莱州湾为材料,涉及河流沉积地貌以及海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泥沙含量较高,大量泥沙在河口地道沉积,导致三角洲不断发育,向海洋方向不断推进,莱州湾湾口宽度不断变窄。
(2)莱州湾距离冬季风风源地较近,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气温较低;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莱州湾有较多河流注入,导致海水盐度较低,易结冰;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莱州湾海域相对封闭,海水流动性较差,易于结冰;根据材料信息“深度较浅,平均深度小于10m”可知,莱州湾海域较浅,周围陆地对其影响较大,冬季海水温度较低。
(3)海冰会阻塞航道,影响海洋航运;海冰会导致港口被冰封,影响海洋航运;海冰向岸方向移动,会导致对岸基造成损坏,导致岸基受损;海冰会碰撞船只、海上设备,造成经济损失;海冰会导致海产养殖受到影响。
14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长江中下游两岸,常见基岩山体矗立江边,峭壁悬崖,突出江中,三面临水,形如半岛,这就是矶头(如图)。矶头具有挡水和挑流(将水流挑离矶头所在河岸,流向对岸)的作用。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的不同河段,图中甲河段因防洪需要修建了人工矶头。
(1)在图中甲河段上用▽标出人工矶头的位置。
(2)分析甲河段人工矶头对防洪所起的作用。
【答案】(1)如图
(2)人工矶头阻挡水流使流速减慢,减弱了对河岸堤坝的侵蚀作用;将水流挑离所在河岸,减轻了对同侧河岸的直接冲刷,利于堤坝安全将水流挑向江心的沙洲,增大了对沙洲的侵蚀作用,有利于增强河道行洪能力。
【分析】本题以矶头为材料,涉及河流地貌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矶头形如半岛,人工矶头主要是为了降低流水对河岸侵害,应该修建在河流的凹岸,如下图所示:
(2)人工矶头由条石垒砌而成,条石相对于土层而言,性质较为稳定,设为条石可以减少了水流对河岸堤坝的直接冲刷;条石设置在关键位置上,可以阻挡水流,减缓水势;河流侵蚀力集中在人工矶头上,将水流挑离所在河岸,有利于所在河岸堤坝安全;最终由于凹岸是侵蚀岸,可以将水流冲向凸岸,将水流挑向对面的沙洲,冲刷沙洲,有利于增强河道行洪能力。
141.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判读P出地貌类型,分析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3)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
(4)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
【答案】(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山前冲积扇;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展宽,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扇状堆积体。
(3)AB处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地势较低。CD处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地势较高。
(4)沉积物依次颗粒变小。原因:流水堆积作用具有分选性,水流速度减小,大颗粒的泥沙先沉积,小颗粒的后沉积。
【分析】本题以冲积扇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地质构造、地貌、等高线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从地质构造上来说,宁夏平原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及周边河流带来的沉积物沉积而形成宁夏平原。
(2)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为山前冲积扇(洪积扇),贺兰山地势起伏较大,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搬运作用强,山上的泥沙碎石经流水搬运作用,河水流出山口后,进入山麓地带,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展宽,流速减慢,泥沙、碎石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
(3)读图可知,AB 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说明地势相对较低,其形成原因是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形成河谷(山谷);CD 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等高线向低处凸出说明地势相对较高,其形成原因是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形成地上河)。
(4)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是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搬运能力的减弱,泥沙逐渐沉积。一般来说,颗粒大,比重大的随着流速减缓、搬运能力减弱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可以随着水流到更远的地方,然后才沉积。
14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内陆绿洲地区人类活动遗址众多,这些遗址可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相关依据。我国某考古团队在西北某山地南坡发掘出古人类生活遗址(如下图)。小明是该考古队的成员,同时也是某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学生。通过研究,小明发现在距今2万~1万年期间,此处沉积了厚达5m的洪积物,形成了老洪积扇;而位于老洪积扇缘端细腻黑褐色湖沼沉积厚度约1m,大致形成于距今1万~9千年期间,且中部夹杂盐碱结晶层;距今3500年前后,古人类选择在此生活,并留下了大量放牧牛羊、谷物种植的遗迹。之后,该遗址被新的洪积物掩盖埋藏。
(1)分析老洪积扇厚度大的主要原因。
(2)根据古人类生活留下的遗迹,判断距今3500年前后该地带适合人类生活繁衍的主要地理条件。
(3)描述图中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
【答案】(1)(物质来源)山区地表多砾石、泥沙;(动力条件)季节性山洪频发,洪水携带大量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
(2)(气候)地势低,气候较温暖;(水源)地下水埋藏浅(或有泉水出露),水源相对充足;(地形、土壤)地形平坦,沉积物颗粒较细,土壤肥力高;(植被)草木茂盛。
(3)(湖沼形成)地势低洼,雨季降水和地下水在此汇集形成湖泊沼泽;(湖沼环境演变为陆地环境)位于洪积扇扇缘,地势趋于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水流携带的沉积物颗粒小,大量细小颗粒物在湖泊沼泽中沉积;(湖沼物质形成与变化)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大量枯枝落叶在湖沼沉积,并形成黑色腐殖质;气候变干,湖沼逐渐干涸,盐分结晶,形成夹杂盐碱的黑褐色湖沼沉积层。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考古团队在西北某山地南坡发掘出古人类生活遗址相关内容为材料,涉及老洪积扇厚度大的主要原因、适合人类生活繁衍的主要地理条件、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从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两方面入手分析。该地位于西北某山地南坡,山区地表多砾石、泥沙,为沉积物提供了物质来源。西北地区气候类型包括:温带季风气候,湿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整体而言,降水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出现季节性山洪,山洪发生时,洪水携带大量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
(2)主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方面入手分析。从示意图上看,遗址所在处地形相对平坦;从材料“而位于老洪积扇缘端细腻黑褐色湖沼沉积厚度约1m”可知,遗址所在处沉积物颗粒较细,土壤肥力高;位于南坡(阳坡)且地势低,气候较温暖;该处地下水埋藏浅,水源相对充足;在水源附近,植被生长茂盛。
(3)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可以通过湖沼形成,湖沼环境演变为陆地环境,湖沼物质形成并沉积形成沉积层来描述。该处位于山区地势低洼处,雨季时,降水和地下水易在此处汇集,形成湖泊沼泽;湖沼沉积处位于洪积扇扇形边缘,地势趋于平坦,水流速度变缓,水流携带的沉积物沉积,且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在洪积扇扇形边缘处沉积物颗粒小,同时大量细小颗粒物在湖泊沼泽中沉积;当时由于该地地势低,气候较暖,再加上地下水埋藏浅,水源相对充足,气候温暖湿润,使得当地植被繁茂,大量枯枝落叶在湖沼沉积,最后形成黑色腐殖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变干,蒸发旺盛,湖迢逐渐干涸,盐分结晶,形成夹杂盐碱的黑褐色湖沼沉积层。
14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鸭绿江位于中国与朝鲜边境,是汇入黄海的重要河流,图示河段水动力以河流作用和潮流作用为主。河口地区悬沙含量高、潮差大、潮流强,风浪以东南方位为主。1940年以来,鸭绿江流域陆续建设多座水库,西水道由重要入海航道转变为潮汐水道已无径流流入,中水道作为主要的水流通道。西水道沉积物平均粒径先变小后变大。图1为该海域风频玫瑰图,图2为鸭绿江河口岸线演变图。
(1)说出河口地区的盛行风向,推测该区域风浪以东南方位为主的原因。
(2)河口地区地貌变化显著,河口地区浅滩的位置、数量及规模不断变迁。说明鸭绿江河口地貌变化显著的原因。
(3)据图简述绸缎岛的变化特点,并推测绸缎岛西岸潮滩沉积物来源。
(4)随着流域内水库的陆续建设,说明西水道沉积物平均粒径先变小后变大的原因。
【答案】(1)西北风和东南风。冬季气温低,河口不同程度结冰,风浪较弱;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速较大,形成东南方位的风浪。
(2)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河口处水沙季节变化明显;洪、枯变化使沙洲、浅滩冲淤多变,水下深槽迁徙不定。
(3)绸缎岛面积不断增大,并不断向海(南侧)延伸。沉积物来源于鸭绿江流域的输沙。
(4)流域内水库的建设,来水量减少,西水道动力减弱,沉积物颗粒减小;随着水库数量增加,上游来沙量下降,受潮汐作用加强,河口较粗的沉积物被搬运到西水道沉积。
【分析】本题以鸭绿江河口风频图和河口沉积地貌变化图为材料背景设置题目,涉及河流沉积地貌,风频图判读,外力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详解】(1)读图可知,该地区为鸭绿江河口,受东亚季风影响,盛行风为西北风和东南风,且由风频图可见,西北风和东南风频率较大,综合可知河口地区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鸭绿江河口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温度低,河口地区有不同程度结冰,使西北风引起的风浪减小;由图示可知,河口南部为海域,夏季盛行东南风,对风力阻挡小,风速较大,东南风吹过海域和河口形成较大风浪。
(2)由图可见,不同时期,河口地区浅滩的位置、数量及规模不断变迁。说明不同时期,河口沉积主要发生位置在变化。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受东亚季风控制,季风气候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降水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较大,导致鸭绿江水量不同季节发生变化,河口水量和含沙量变化明显,沉积位置的远近受此影响,不同时期形成的深槽和浅滩多变,形成多变的地貌。
(3)由图可见,绸缎岛的面积逐渐变大,南部明显变大,说明其向南侧即海洋一侧延伸。鸭绿江江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慢,形成沉积作用。由绸缎岛西侧潮岸滩形态可知其受河水影响较大,故其沉积物应主要来自于河流的输沙。
(4)随着水库拦水拦沙,河口来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使到达河口段的物质平均粒径下降,沉积物颗粒小;随着水库数量进一步增加,河流河口水量和输沙量继续减少,海水入侵,咸水和淡水的分界线上移,受潮汐等海水运动作用,来自径流的细颗粒物质难以沉降在河口区,向浅海区扩散,且相对增强的潮流侵蚀了较细颗粒的物质,使细颗粒减少,同时受潮汐作用影响,东部沉积物被搬运至西水道。
14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校学生到河北省桑干河大峡谷生态旅游区开展河流地貌研学活动。图1是桑干河流经区域图,图2为桑干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图3为地质时期河流沉积物剖面实景照片。
河流阶地,是指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垂直运动,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一条历史漫长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
(1)读图2,判断河流阶地T1、T2、T3中形成最早的是____。简述图示河流阶地的形成发展过程。________
图3实景照片中的物质特点是石、砾、砂、泥混杂,颗粒大小不均。
(2)照片中的地貌最可能出现在图2____(填代号)阶地上,判读依据是____。根据该阶地的沉积层构成判断,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我国的____(地形区)。
研学考察中,同学们发现较完整的河流阶地多保留在凸岸。
(3)分析发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答案】(1) T3 该地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作用,地壳稳定期间,流水沉积作用较强,形成河漫滩,地壳抬升期间,落差增大,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原先形成的河漫滩被抬升,形成新的阶地。
(2) T3 分布有沙砾、砾石等物质,与T3一致。 黄土高原
(3)河流凸岸是沉积岸,阶地沉积面地形较开阔,容易被观察到;凸岸受河流侵蚀较弱,不同时期的阶地地貌较易留存。
【分析】本题以河北省桑干河大峡谷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位置越高的阶地形成时间越早,图示三级河流阶地中形成时间最早的应是位于最上面的T3。图示三级阶地分别于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由阶地沉积物可知,三级阶地沉积物形成时期的地壳比较稳定,不同阶地之间对应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
(2)由阶地剖面图可知,只有在T3阶地上有砾石、沙砾等物质分布,故照片中的地貌最可能出现在T3阶地。根据图中黄土层的分布可知,该阶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桑干河上游的黄土高原。
(3)流的侵蚀在凹岸,凸岸为堆积岸,阶地的沉积面较为平坦,水流速度较慢,沙砾易沉积。由于流速慢,因此侵蚀作用较弱,随时间的推移能遗留下来的阶地地貌较多,更容易保存下来。
145.图1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图2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其中A区域盛产苹果,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1中AE河段的流向。
(2)若图1中C地气温为20°C,则D地的气温应该为____。
(3)描述图2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
(4)图1中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库,其水坝坝顶的海拔为500米,水库坝址有A处和B处两个选择方案。相对于B地,请归纳A地建坝主要的利与弊。
(5)从自然条件的角度,根据图中信息说明图1甲中处成为该区域中心城镇的主要原因。
【答案】(1)先向南,再流向东南
(2)16.4℃
(3)以高原、山地、平原为主;南部为山地,北部为高原,中部为平原;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起伏大。
(4)利:①淹没土地更少,②工程量更小,③人口迁移规模更小;弊:库区面积和蓄水量更小。
(5)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城镇的建设发展;位于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城镇供水方便。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是山谷,山谷是河流的所在地且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弯曲的方向相反。再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河流AE段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流。
(2)读图可知,左图中C地海拔为300米,等高距为200米,则D地的海拔为900米,则D地比C地高600米,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若左图中C地气温为20℃,则D地的气温应该为16.4℃。
(3)读右图区域可知,该区域以高原、山地、平原为主。其中南部海拔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相对高度大,为(秦岭)山地。北部等高线相对稀疏,为(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等高线最稀疏,地形平坦,为(渭河)平原。区域内整体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势起伏大。
(4)读图可知,相对于B地,A地建坝主要的利表现在:A区域淹没土地更少;坝长更短,工程量更小;A区域城镇村落面积小,人口迁移规模更小。弊:相比于B区域库区而言,A区域库区面积小,蓄水量小。
(5)左图甲处成为该区域中心城镇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地形、河流等角度进行分析。地形:由左图可以看出,甲处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河流:读图可以看出,甲处位于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城镇供水方便。
14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淮海平原南面为黄准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地势低平,是典型的大冲积平原,泥沙沉积厚达数百米。太行山东麓山前地带形成了纵贯南北、与太行山平行的一串冲积扇,北京、邯郸、安阳、开封等古都,无一例外都在这条廊道之上。黄淮海平原又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目前该地区仍然存在一系列限制土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诸多障碍因素,如土壤盐渍化等。不断改善黄准海土地质量对确保该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说出与甲冲积扇相比,乙冲积扇面积较小的原因。
(2)推测太行山东麓多古都的自然原因。
(3)从气候角度说出黄淮海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季节,并分析成因。
【答案】(1)河流水量小;河流含沙量小。
(2)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农耕;地势自西向东缓斜,不易出现洪涝。(任答2点得4分)
(3)春季原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多春旱;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分析】本题以黄淮海平原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冲积扇的影响因素、古城建设的影响因素、土壤盐渍化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读图可知,冲积扇都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河流出山口处,即由河流流出山地进入平原的地区。冲积扇面积的大小与河流的含沙量密切相关,而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主要受自然因素中气候、地形、植被等的影响。与甲相比,乙冲积扇面积较小是因为河流水量较少,河水携沙能力弱,导致河流含沙量较小,在河流出山口处位置沉积的泥沙少,所以冲积扇面积较小。
(2)冲积扇为古城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主要从生产生活用水、农副产品、古城建设等角度分析。如冲积扇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耕作;而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利于农耕;太行山东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季风带来的降水不稳定,洪涝隐患较大,当地地势自西向东缓斜,不易出现洪涝。
(3)我国北方地区旱情最严重的季节是春季,春季时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土壤盐分易积累;当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时雨季未到达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多春旱。
147.阅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六种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流域地貌景观多样,甲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乙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填六种地貌景观图中的序号)。
(2)六种地貌录观图中,属于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填序号)。
(3)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到的图⑥地貌相关示意图,据此描述该地貌景观的沉积物从扇项(一般为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到扇缘(冲积扇的扇体边界)的分布特点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答案】(1) ① ③
(2) ② ③⑤⑥
(3)分布特点: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越来越细。
形成过程:河流流经山区,流速快,携带大量泥沙;河流进入平原后,流速变慢,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
【分析】本题以长江流域示意图、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冰川地貌等,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阅读图片获取地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甲处位于横断山脉,主要是山地,判断其地貌为山峰,即① ;乙位于长江干流汇入海洋处,形成三角洲地貌,即③。
(2)山峰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角峰是由于冰川侵蚀形成的,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是由于河流堆积形成的,溶洞是由于流水溶蚀形成的。故属于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是角峰,即②;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即③⑤⑥。
(3)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从扇顶到扇缘依次分布有砾石滩地、细砾石滩、前缘少土平原,颗粒物越来越细。
形成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分布于河流流出出山口进入平原的位置。河流流经山区时,由于地势落差较大,流动速度较快,携带大量泥沙;当河流进入平原后,地势落差变小,流动速度变慢,搬运能力减弱,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
148.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8月7日23~24时的1小时内降雨量达77.3 mm,位于舟曲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泥石流形成区(三眼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 828 m,流域最低点海拔1 340 m;罗家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 794 m,最低点入河口处为1 330 m),暴雨形成强大洪水依次冲毁两条沟内的天然堆石坝和人工拦挡坝,形成规模巨大的高容重黏性泥石流,泥石流冲出总量和泥沙总量分别为144.2×104m3和97.7×104m3;泥石流携带具有强大冲击力的巨石冲毁房屋5 500余间。
材料二 舟曲县城泥石流流域图
(1)分析舟曲泥石流流域的地形特征。
(2)分析该地地形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3)据材料一、二,分析造成此次特大泥石流主要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4)该地在防灾避灾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地形特征:高山峡谷地貌,沟壑众多、地形破碎。地势北高南低,相对落差大。
(2)地质作用:山地强烈隆升流水侵蚀急剧侵蚀下切。
(3)自然原因:①高山峡谷地貌,落差大;②树枝状水系发育,汇水速度快;③地质活动频繁,岩体破碎,长期的风化侵蚀为该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④强降雨天气成为泥石流爆发的触发条件,诱发滑坡和崩塌并进一步集聚了岩土物质。
(4)措施:①加固山体,恢复植被,做好防御工程。②控制人口,杜绝对地质不稳地区的开发,疏散人口。③疏通河道,改变水系。④提前预报。(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舟曲县城泥石流流域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地形特征、地质作用、防灾避灾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及材料可知舟曲泥石流发生区域的地形的主要特征为沟谷总体上呈南北向展布,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大。由于沟谷强烈侵蚀下切,横断面呈“V”字型或窄深的“U”字型,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沟壑众多、地形破碎。
(2)该地地形有逆断层,说明岩层上升。由于山地强烈隆升,地形起伏变大(三眼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 828 m,流域最低点海拔1 340 m),沟谷强烈下切而形成的。
(3)据材料一、二分析,此次特大泥石流主要自然原因主要是,该地分布高山峡谷地貌,地势落差大,流水流速快;该地树枝状水系发育,汇水速度快、水量大;该地分布有断层,说明地质活动频繁,岩体破碎,长期的风化侵蚀为该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为泥石流提供物源;2010年8月7日23~24时的1小时内降雨量达77.3 mm,强降雨天气成为泥石流爆发的触发条件,诱发滑坡和崩塌并进一步集聚了岩土物质。
(4)在防灾避灾方面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固山体,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做好防御工程。控制人口数量,杜绝对地质不稳地区的开发及不合理人类活动,灾害发生要及时疏散人口。雨季提前疏通河道,改变水系。发展科技,提前预报。
1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我国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区域图,图中甲地是库尔勒香梨的核心产区。
材料二:库尔勒香梨味甜爽滑、香气浓郁,尤其因甜度高、营养丰富,被誉为“果中王子”。图2为图1中甲农业区的位置示意图和气候资料。
(1)图中香梨核心产区位于____(地貌类型),该地貌由____(填外力作用名称)形成,____是限制该地香梨种植规模的主要因素,该地扩大种植规模需防治的生态问题主要是____。
(2)简述库尔勒香梨被誉为“果中王子”优势气候条件。
(3)简述该区域城镇多分布在盆地边缘的自然条件。
【答案】(1) 冲积扇 流水沉积 水源 土地荒漠化
(2)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晴天多,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香梨营养物质及糖分的积累。
(3)塔里木盆地边缘冲积扇发育绿洲,山麓绿洲水源相对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易于开发。
【分析】本大题以塔里木盆地香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地貌、农业区位因素、聚落形成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图文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技能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甲位于河流出山口,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时,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河流携沙能力下降,泥沙不断沉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山麓冲积扇(或山前洪积扇、冲积扇)。由于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限制该地香梨种植规模的主要因素是水源,过度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导致水资源短缺,易出现土地荒漠化。
(2)库尔勒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海洋水汽的阻隔,使西北地区水汽少,从而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夏季光照充足,白天热量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3)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地区,是因为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源成为制约塔里木盆地人口与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盆地边缘有山麓绿洲,水源相对充足,是城镇主要分布区。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利于农业生产,促进聚落形成和发展。
150.图1为“地质构造示意图”,图2为“河流沉积物颗粒与流速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1中①、②两处的地质构造;并指出所对应岩层的变化特点。
(2)简述图1中所示河流的外力作用有哪几类。
(3)据图2信息,比较图1中甲、乙地貌形成过程的异同。
【答案】(1) ①处向斜 ,岩层发生弯曲;②处断层,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的位移。
(2)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
(3)甲地比乙地河流流速快;甲地比乙地沉积物颗粒大。
【分析】本题以“地质构造示意图”和“河流沉积物颗粒与流速的关系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构造、外力作用、积物颗粒与流速关系等相关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图可知,①处岩层向下弯曲,为褶皱中的向斜;②处岩层有断裂且发生错动,为断层。
(2)图1中的地貌有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这些沉积地貌都是上游河流的侵蚀物被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的,河流塑造了地表形态。
(3)从图中可以看出,流速越快,沉积物颗粒越大,甲处位于河流上游地区,乙位于河口处,甲处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较快,河流搬运能力强,因此甲处沉积物颗粒大。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精练,共10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精练,共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该聚落的分布特征是,该聚落最可能分布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