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试卷01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试卷02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试卷03
    还剩5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一课一练,共6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一、单选题
    沃克环流是太平洋东西两侧表层水温差异形成的大气热力环流。下图为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当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分别(   )
    A.减弱、减弱 B.加强、减弱 C.减弱、加强 D.加强、加强
    2.当沃克环流较强时(   )
    A.南美太平洋沿岸降水多 B.澳大利亚山火发生频率较高
    C.我国南方容易出现洪涝 D.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较强

    【答案】1.C    2.D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导致秘鲁寒流减弱,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偏高,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偏低,从而使沃克环流减弱;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加强导致秘鲁寒流增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偏低,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偏高,从而使沃克环流加强,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结合上题可知,沃克环流较强时,发生拉尼娜现象,离岸的东南信风加强,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较强,D正确;由于东南信风为陆风,较为干燥,秘鲁寒流较强增大了降温减湿的幅度,使南美太平洋沿岸降水更少,A错误;沃克环流加强,使得更多暖海水向西太平洋输送,澳大利亚上升气流加强,易形成多雨天气,不易发生山火,B错误;沃克环流加强,导致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高,副高偏强,雨带偏北,因此我国南旱北涝,C错误。故选D。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成因:一般认为,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而形成的。对全球的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东部(秘鲁、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相反,西部转变为干燥少雨。秘鲁渔场鱼类减少,水温上升,冷水鱼类不适应环境,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上升补偿流减弱,鱼类饵料食物减少。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指出,热带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将持续至2022/2023年冬季,和前两次拉尼娜组合成了一次“三重拉尼娜”事件。下图为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图中数字为地层年龄范围,单位为100万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甲地位于(   )
    A.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B.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D.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4.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域大气环流形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三重拉尼娜”事件会造成乙海域海水等温线及盐度(   )
    A.数值减小,向北弯曲幅度加大  盐度增大
    B.数值减小,向北弯曲幅度减小  盐度减小
    C.数值增大,向南弯曲幅度加大  盐度减小
    D.数值增大,向南弯曲幅度减小  盐度增大

    【答案】3.D    4.B    5.A

    【解析】3.材料信息“图中数字为地层年龄范围”提示及读图可知,图中甲地地层年龄范围为0-700万年,地层年龄最小,其他地层年龄范围在甲地两侧对称分布,且年龄渐大,据此可知,图中甲地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AB错;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边界为消亡边界,C错;图中甲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D对。故选D。
    4.结合所学知识,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所以大洋东部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西岸为暖水区,空气膨胀上升,近洋面气流由大洋东部向西部流动,高空相反,形成大气环流。据图可知,B正确,ACD错。故选B。
    5.结合所学知识,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东南信风势力强劲,南美洲、非洲大陆西岸的离岸风势力增强,上升流增强,造成乙海域海水等温线数值减小,即乙海域海水温度更低,乙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北弯曲幅度加大;上升流增强,使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更多,盐度增大,A正确,BCD错。故选A。
    【点睛】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气象学家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厄尔尼诺现象: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厄尔尼诺现象形成:东南信风减弱,沃克环流减弱;影响:东太平洋地区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加剧洪涝,秘鲁渔场减产;西太平洋地区相反。
    下图为某年太平洋水温异常对大气环流影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该年太平洋水温异常易引发(   )
    A.厄尔尼诺现象 B.拉尼娜现象
    C.全球气候变暖 D.冷洋面大气上升
    7.出现图示太平洋水温异常后,对局部区域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
    A.秘鲁渔场减产 B.我国冬季降水减少
    C.印尼洪涝增多 D.澳大利亚山火增多

    【答案】6.B    7.C

    【解析】6.太平洋中东部为冷洋面,冷洋面气温低,大气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为多雨区,因此该年易引发拉尼娜现象,B对D错;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为暖洋面,西部降水少,A错;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全球海水温度升高,C错。故选B。
    7.图示太平洋水温异常后,会导致秘鲁寒流增强,秘鲁渔场增产,A错;我国冬季降水增多,B错;太平洋西部为多雨区,因此澳大利亚山火减少,而印尼洪涝增多,C对D错,故选C。
    【点睛】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海温距平是指某海域一定时间内的海温与同期多年平均海温的差值。一般认为当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连续3个月达到或超过0.5℃,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达到或低于-0.5℃出现拉尼娜现象。图为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期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月平均海温距平变化折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18年该海域月平均海温的变幅较小 B.2019年该海域的海温总体较常年偏高
    C.2020年以来厄尔尼诺拉尼娜交替出现 D.2022年拉尼娜的强度较往年大幅减弱
    9.2021年初,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大气环流形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10.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有可能导致(   )
    A.东南亚台风数量偏少 B.南美洲西海岸降水减少
    C.秘鲁渔场的渔业增产 D.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答案】8.B    9.B    10.A

    【解析】8.据图可知:2018年该海域月平均海温的变幅较大,A错误;2019年该海域的海温距平基本大于0,说明该年份海温总体较常年偏高,B正确;2020年以来,以拉尼娜现象为主,厄尔尼诺拉尼娜并未交替出现,C错误;2022年拉尼娜的强度较往年并未大幅减弱,D错误。故选B。
    9.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该处气流下沉;与此相反,赤道太平洋中、西部海域水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因此在赤道上空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气环境,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0.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西太平洋地区温度比正常年份偏低,因此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东南亚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A正确;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太平洋海域海水水温异常变暖,秘鲁渔场减产,C错误;南美洲西岸地区,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加,B错误;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水温下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减少,D错误。故选A。
    【点睛】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是东南信风强度增大,导致太平洋赤道附近东部海区上升补偿流增强,冷海水上泛加强,导致海温持续异常偏低。此时亚洲气温相对较高,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南美洲气温相对较低,近地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两个大洲之间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
    正常年份,在赤道太平洋区域,由于西太平洋海域水温最高,东太平洋海域水温最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转向下沉,在海面上空以东风形式返回西太平洋,形成了东西向的大气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圈”。下图为“沃克环流圈”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正常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水温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
    A.赤道逆流带来冷水团 B.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C.秘鲁寒流流向该海域 D.上升流的规模较小
    12.近年来,沃克环流势力增强,由此带来的是(   )
    A.秘鲁西部降水增多 B.印度尼西亚暴雨频发
    C.我国北方旱灾严重 D.新西兰进入暖湿季节
    13.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沃克环流势力(   )
    A.或增强 B.或减弱 C.增强 D.减弱

    【答案】11.C    12.B    13.D

    【解析】11.正常年份,秘鲁寒流向北流向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使其降温,成为赤道太平洋海域水温最低之处,C正确;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因此赤道逆流表层海水具有高温低盐性质,A错误;虽然晴朗的夜晚气温低,但晴朗的白天气温高,B错误;上升流为寒流,规模较小使得降温效应弱,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当沃克环流增强时,说明温差增大,南美洲西部沿岸受寒流影响,意味着秘鲁寒流势力增强,造成秘鲁西部降水更少,A错误;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温升高,气流的膨胀上升,给印度尼西亚带来丰沛降水,B正确;沃克环流势力增强还能够增强夏威夷高压的势力,夏季风向北移动速度快,在南方停留时间短降水较常年少,而北方雨季较常年来的早降水较多,使我国北涝南旱,C错误;沃克环流形成于赤道太平洋区域,与新西兰进入暖湿季节无直接关系,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当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造成东太平洋海域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秘鲁寒流势力减弱,海水温度就升高,大气垂直下沉运动减弱;而西太平洋海域,因东南信风减弱,受赤道暖流影响减弱,气温降低,大气垂直方向上升运动减弱,因而沃克环流势力减弱。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莱州湾(如图)是山东最大的海湾,其开口向北,东起屺坶岛,西止黄河入海口。有些年份,受冬季寒潮天气的影响,菜州湾封冻期会长达4个月。虾虎鱼个头小,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产量大,莱州湾大部分属于黄河冲积而成的浅滩,非常适宜虾虎鱼的生长繁殖,莱州湾虾虎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南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莱州湾海面冬季易封冻,黄河对莱州湾封冻起到的主要作用有(   )
    ①增强海水流动性②降低海水深度
    ③冲淡海水盐度④增加海水浑浊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5.海面封冻对莱州湾海域大气的影响是(   )
    A.莱州湾海域内气温下降
    B.大气接收海水辐射增强
    C.海域上空空气湿度增加
    D.促使冰下海水盐度升高
    16.夏季虾虎鱼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南部,主要是由于莱州湾南部(   )
    A.纬度较低,夏季海水温度适宜
    B.河流入海泥沙少,海域宽且深
    C.有众多河流注入,营养物质丰富
    D.海湾最封闭,海水流动性较差

    【答案】14.B    15.A    16.C

    【解析】14.根据所学,黄河含沙量大,黄河水汇入海湾之后,泥沙堆积使得海湾更浅,海湾水浅,海洋性弱,更易结冰,同时黄河直接汇入海湾,因黄河流量大,淡水汇入海湾后海水盐度很可能降低,盐度越小越易结冰,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B。
    15.封冻后冰面的反射率增大,使海水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大气接收的海水辐射也减少,使海域内的气温下降,A正确、B错误;海湾封冻会导致海水蒸发减弱,海域上空空气湿度减小,C错误;海冰中盐分较少,海湾封冻会析出大量盐分,促使冰下海水盐度升高,但这不是对大气的影响,D错误;故选A。
    16.由图可知,莱州湾南部沿岸有众多的河流注入,夏季是雨季,降水量大,河流从陆地上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汇集在入海口处,鱼类的饵料较多,因此夏季虾虎鱼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南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洋与大气间在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自然界中的很多植物会在一些年份同步大量繁殖,而在其他年份很少或根本不繁殖,这种自然现象被称作“大年结实”。2019年,加里曼丹岛(下图)龙脑香科树木及其他类群的植物集体进入大规模繁殖期,出现“大年结实”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但加里曼丹岛的植被几乎被乔木龙脑香科树所占据,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植株高大 B.水热丰富 C.地形适宜 D.人为干扰
    18.有研究表明,加里曼丹岛的“大年结实”可能跟厄尔尼诺现象有关。主要是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该岛可能会(   )
    A.土层增厚 B.光照增强 C.水温升高 D.降水增多

    【答案】17.A    18.B

    【解析】17.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但加里曼丹岛的植被几乎被乔木龙脑香科树所占据,这与龙脑香科树木的特点有关,龙脑香科树木,植株高大,获得更好的光照条件,成为优势树种,A正确;水热丰富、地形适宜,这两个条件其他物树种也具有,不是龙脑香科树成为优势树种的原因,BC错误;一般热带雨林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人类活动较少,D错误。故选A。
    18.从图中可以看出,加里曼丹岛处在太平洋西侧,发生尔厄尼诺时,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增温,使得太平洋西侧地区降水减少,水温较往年低,CD错误;降水量小,光照条件转好,所以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该岛可能会光照增强,B正确;土壤形成过程复杂,不会明显增厚,A错误。故选B。
    【点睛】当洋流运动异常或大气环流变化而导致赤道东风和东南信风减弱时,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东低的温度分布将会被破坏,赤道逆流增强,西太平洋温暖的海水向东延伸,从而使东太平洋补充表层的下层冷海水减少,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形成厄尔尼诺。
    在正常情况下海水温度常年保持稳定,但在有些年份,大洋局部区域海水表层温度发生异常变化,导致海一气热量输送发生变化。下图为某海域表层水温距平值(单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图示海域海水温度(   )
    A.东部水温低于西部 B.甲处水温最低 C.总体自北向南降低 D.均低于1℃
    20.与正常年份相比,图示海域海——气热量输送发生时(   )
    A.全球水体总量减少 B.太平洋东、西部温差减小
    C.秘鲁寒流势力增强 D.印度尼西亚出现严重旱灾

    【答案】19.A    20.C

    【解析】19.图示海域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东部有寒流经过,水温较西部低,A对;甲处水温降幅最大,而不是海域水温最低处,B错。图中等值线为表层水温距平值,即与常年平均水温的差值,而不是表示表层海水温度,CD错;故选A。
    20.图示区域海水温度异常降低,出现了拉尼娜现象,秘鲁寒流势力增强,C对;太平洋东、西部海水温差增大,大气环流增强,印度尼西亚降水量增加,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BD错;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水温总体偏低,海水蒸发减少,海一气热量输送减弱,区域水量可能会减少,但全球水体总量不变,A错。故选C。
    【点睛】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域长时间的异常增温现象。厄尔尼诺现象能够改变大气运动状况(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甲海域变暖导致乙海域(   )
    A.气温下降 B.气压上升 C.蒸发量减少 D.降水量增加
    2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甲海域(   )
    A.向大气输送的潜热增加 B.海面产生的长波辐射减弱
    C.到达海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强 D.到达海面的大气逆辐射减弱

    【答案】21.B    22.A

    【解析】21.由图可知,甲海域变暖,甲、乙之间形成热力环流。通过环流,甲海域向乙海域传送热量,乙海域气温上升,A错误;乙海域气流下沉,气压上升,云雨减少,光照加强,蒸发量增大,C、D错误。B项正确。故选B。
    22.有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甲海域水温高,海面产生的长波辐射增强,排除B项;甲海域气流上升,云雨增多,到达海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到达海面的大气逆辐射增强,排除C、D两项。甲海域蒸发量增大,向大气输送的潜热增加。所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甲海域向大气输送的潜热增加,A项正确。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或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
    蒸发雾是当冷空气流到暖水面上时,暖水面蒸发的水汽凝结形成的雾。下图示意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其中甲海域为蒸发雾多发的海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甲海域蒸发雾多发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4.甲海域出现蒸发雾时,该海域(   )
    A.海上风平浪静 B.海-气温差较大
    C.恰好处于正午 D.降水强度较大

    【答案】23.D    24.B

    【解析】23.由材料可知,蒸发雾是冷空气流到暖水面上时,暖水面蒸发的水汽凝结形成的雾,冬季该区域冷空气活跃,暖水面上蒸发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雾,D正确;夏季冷空气欠发育,B错误;春秋季节该海域冷空气较冬季少,海气温差也小,形成雾的概率比冬季小,A、C错误;故选D。
    24.当冷空气流到暖水面上时,海-气温差较大,引起海面蒸发加剧,有利于雾的形成,B正确;正午海-气温差小,不利于雾的形成,C错误;该海域出现蒸发雾主要在冬季,冬季(受冬季风影响)该海域降水量少,强度小,D错误;由前面分析可知,蒸发雾发生时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A错误;故选B。
    【点睛】蒸发雾是冷空气流到暖水面,暖水面蒸发的水汽凝结形成的;出现蒸发雾时,海-气温差较大。
    近20年来,全球海平面除总体呈上升趋势外,还伴随着明显的年际变化。下图示意近20年卫星观测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以及通过测算全球海水质量变化和海水热容量变化得出的海平面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全球海水质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两极冰川融化  ②洋流流量增大  ③外流河流量增大  ④地壳抬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2011年拉尼娜事件造成图示曲线出现明显低谷,该时段从太平洋蒸发的水汽大部分以降水的形式降至(   )
    A.秘鲁 B.智利 C.澳大利亚东部 D.美国西部

    【答案】25.B    26.C

    【解析】25.由材料可知,近20年来海水质量呈增大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2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地区和高山的冰川融化以及外流河流量增加,使全球海水质量增加,①、③正确;洋流流量变化不会影响海水整体质量,②错误;地壳抬升会影响海水水位,但不会影响海水质量,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
    26.2011年拉尼娜事件,说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秘鲁、智利沿岸)水温较低,气流下沉增强,降水减小,A、B错误;赤道太平洋中西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水温较高,气流上升增强,降水增多,C正确;美国西部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太平洋地区降水的影响,可从水温高低影响到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和西部的热力环流(沃克环流)角度进行分析。
    水汽输送是北半球大气向极地传输能量的重要方式。研究表明,沿70°N的水汽输送整体表现为向北,近年来向北极的水汽输送通量增加。下图示意沿70°N多年平均整层水汽通量的水平分布及对应的海陆轮廓缩影,水汽通量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图中多年平均向北极的水汽通量(   )
    A.格陵兰岛远高于北美大陆 B.北冰洋沿岸大陆普遍低于海洋
    C.亚欧大陆普遍低于北美大陆 D.海陆波动大,整体呈负值趋势
    28.向北极的水汽输送高峰分布主要取决于(   )
    A.水汽来源 B.太阳辐射 C.盛行风向 D.洋流性质
    29.向北极的水汽输送增加,最有可能导致北极(   )
    A.海冰消融加快 B.极地高压增强 C.降水明显增加 D.平均风速加大

    【答案】27.B    28.A    29.A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横坐标是70°N对应的各海洋和陆地,纵坐标是水汽通量。由图可知,格陵兰岛的水汽通量为-12左右,北美大陆为-10以上,故格陵兰岛的水汽通量小于北美大陆,A错误;北冰洋沿岸大陆的水汽通量曲线都是凹进去的,故北冰洋沿岸大陆水汽通量普遍低于海洋,B正确;亚欧大陆的水汽通量为0以上,北美大陆为0以下,所以亚欧大陆普遍高于北美大陆,C错误;从整体来看,处于正值的偏多,整体呈正值趋势,D错误,故选B。
    28.向北极输送的峰值出现在北冰洋各水域,沿岸大陆和海洋的太阳辐射、盛行风、洋流性质的差别不大,主要的差别是水汽来源,BCD错误,A正确。
    29.向北极输送水汽的过程中也将热量输送到北极,故导致海冰消融加快,A正确;极地高压相应减弱,降水不会明显增加,该地仍是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平均风速不会加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气热量输送规律:中低纬度,洋流输送为主,中高纬度,大气输送为主。
    伊塞克湖位于天山北坡,是高山盆地的封闭内陆湖,湖水来源包括河流的汇入、降水以及地下水的补给,湖体水面蒸发是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下图示意1960~2020年伊塞克湖水位、面积和水量的变化,下表示意各因子对伊塞克湖水量变化的贡献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影响因子。
    贡献率%。
    1960-1986年

    1987-2017年
    山区降水
    15.17
    22.11.
    山区气温。
    2.31
    3.08;
    灌溉引水
    71.64
    13.85;
    湖区降水
    10.34
    15.72
    湖区蒸发
    0.55
    45.25.

    30.伊塞克湖(   )A.是咸水湖
    B.属于堰塞湖
    C.1960年以来,湖泊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D.2011年以来,湖泊水位呈小幅波动上升
    31.关于伊塞克湖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1987年前,灌溉引水是湖泊水量减少的主导因素
    B.1987年前,湖泊持续补给地下水,湖泊水量呈负平衡
    C.1998年后,降水量和冰雪消融量上升,入湖流量逐年增加
    D.1998年后,湖区蒸发量激增导致伊塞克湖水量的波动减小

    【答案】30.A    31.A

    【解析】30.根据材料“伊塞克湖位于天山北坡”,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蒸发旺盛。“封闭内陆湖”,有“河流的流入”,带来盐分,“湖体水面蒸发是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无河流流出,盐分易积累,故为咸水湖,A正确;据材料“高山盆地的封闭内陆湖”,所以最可能为断陷湖,属于构造湖,故B错误;据图1960年以来湖泊面积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故C错误;据图2011年以来,湖泊水位呈小幅度波动下降,故D错误。故选A。
    31.设问“伊塞克湖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图表,1987年前,湖泊面积减小,水量呈负平衡,主要是因为“灌溉引水”,A正确,B错误;读图可知,1998年后湖泊水量波动上升,所以不能判断入湖流量是否“逐年”增加,C错误;1998年后,伊赛克湖水量波动上升,D错误。故选A。
    【点睛】湖泊的形成,是受到了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湖泊的不同形成原因,我们可以把湖泊分为海迹湖、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迹湖、风成湖和人工湖等九大类。
    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上除南北极外最干燥的沙漠,年均降雨量仅为15mm。厄尔尼诺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阿塔卡马沙漠气候干旱,其影响因素是(   )
    ①离岸风②海拔③下沉气流④寒流⑤植被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33.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   )
    A.秘鲁西部沿海上升流减弱 B.智利沙漠降水较常年偏少
    C.太平洋中东部下沉气流增强 D.太平洋中东部低纬信风增强

    【答案】32.C    33.A

    【解析】32.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明显,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因此成为干燥的荒漠,③正确;当地植被少,不是当地形成干燥荒漠的原因,而是干燥的表现,因此对其形成干燥荒漠影响最小,⑤错误;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半球低纬度,盛行东南信风,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为离岸风,气流干燥,不易成云致雨,因此对其形成干燥荒漠影响大,①正确;秘鲁寒流具有减湿的作用,使得当地降水稀少,因此对其形成干燥荒漠影响大,④正确;海拔对其影响不大,②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33.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秘鲁西部沿海涌升流减弱,A正确,D错误;太平洋中东部上升气流增强,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B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气候的因素:1、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2、大气环流是形成各种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3、海陆分布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的地带性分布;4、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5、地形的起伏能破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
    海水热量随纬度而变化。图示意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海洋热量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
    ①太阳辐射②来自大气的长波辐射
    ③地壳内热通过海底传递给海水的热量④洋流带来的热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低纬海区水温不因热量持续盈余而持续增温,高纬海区水温不因热量持续亏损而持续降温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运动、洋流促使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 B.高纬海区海水蒸发,热量进入大气
    C.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D.地壳内热通过海底传递给高纬度海水热量

    【答案】34.A    35.A

    【解析】34.太阳辐射,来自大气的长波辐射和地壳内热都会给海洋带来热量,①②③正确;洋流只是在海洋内部传递热量,而不是主要来源,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5.结合所学可知,大气环流和洋流能够促进不同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A正确;高纬度气温较低,蒸发较弱,B错误;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应是垂直交换而不是水平交换热量,C错误;高纬度海水并不是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因此并不是高纬热量就充足,D错误。故选A。
    【点睛】海水温度取决于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暖流与寒流是相对而言的;暖流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洋流的温度高于所流经海区的海水温度,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其温度低于流经海区的海水温度。根据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知,即使低纬度海区的寒流,温度也高于高纬度海区的暖流。
    下图为某大洋及其沿岸大陆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6.图示甲、乙、丙、丁四处区域,海——气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7.当M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比正常年份升高时(   )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
    B.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增大
    C.加里曼丹岛上的极端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D.南美洲西北沿海地带森林火灾频繁发生

    【答案】36.B    37.A

    【解析】36.乙处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海域,海水获得的热量多,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海一气相互作用最为活跃;其他三个海域都位于温带海域,海水温度较低,海一气相互作用活跃程度较乙处海域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7.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为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域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当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时,就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沿岸地带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的东岸地带出现罕见的多雨、洪涝灾害等,而西岸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并出现旱灾、森林火灾等。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冷暖异常的表现,这种海水温度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当这两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岸的气温和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读图1、2,完成下面小题。

    38.正确表示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上空(图1)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A. B. C. D.
    39.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图2中相应的方框内依次填入(   )
    ①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湿润多雨②赤道附近东风减弱③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答案】38.C    39.C

    【解析】38.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使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垂直气流运动方向为上升运动,近地面暖湿气流由西向东运动,在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气流呈垂直下沉运动,高空方向上,气流自东向西运动,形成逆时针环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9.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东风减弱,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暖海水向东回流,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上升气流增强,气候变得湿润多雨,因此,方框内顺序依次是②③①,C正确。故选C。
    【点睛】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在风和浪的共同作用下,海面附近空气中存在各种大小不同的海水滴,称为海洋飞沫。海洋飞沫的大量出现,使得海洋大气之间的分界面是一个气体和液体共存的过渡区,影响海—气界面的各种交换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0.在北大西洋中,沿30°W经线一线海洋飞沫较少的纬度位置是(   )
    A.45°~50° B.23.5°~30° C.15°~20° D.55°~60°
    41.海洋飞沫的影响是(   )
    A.加剧海面附近的空气降温 B.减少海一气间热量交换
    C.减少大气降水量 D.减少海一气间水汽输送量

    【答案】40.B    41.A

    【解析】40. 23.5°~30°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飞沫较少,B正确;45°~50° 位于盛行西风带、 15°~20°位于低纬信风带,风力大,飞沫较多,AC错; 55°~60°位于极地东风和盛行西风交汇地区,盛行上升气流,飞沫较多,D错。故选B。
    41.海洋飞沫使得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分界面不是确定的,而是一个气体和液体共存的过渡区,会促进海水蒸发。海洋飞沫的蒸发会使海面附近的空气急剧降温,A正确;蒸发量增加,增加了海气间热量交换,B错;蒸发量增加,会增加海气间水汽输送量,增加大气降水量,CD错。故选A。
    【点睛】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
    2022年7月11日起,山西、陕西、甘肃、辽宁、青海省西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突发暴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陕西东部、辽宁南部等地局地发生洪涝灾害。而南方地区自7月以来,长江流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多省区市发生旱情,江河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持续走低。8月,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米至6.13米,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的同期最低。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较6月缩小75%,部分地区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
    2020年的9月-2021年5月出现了拉尼娜现象,2021年夏季拉尼娜现象又出现了。2022年夏季阶段,北半球遭遇了极端性的高温,40度以上的气温是普遍存在,部分地区的气温更是高达50度左右,世界气象组织多次说明罕见“三重”拉尼娜在2022年或重现的消息,NOAA、日本气象厅、中国气候中心、澳大利亚气象局等均发表了相类似的看法,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4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A. B.
    C. D.
    43.与往年相比,我国“北涝南旱”原因可能是(   )
    ①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以后,就会导致位于中国东部的西太平洋地区水温的异常上升。②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以后,就会导致位于中国东部的西太平洋地区水温的异常下降。③太平洋洋流给我国东部带来大量的暖湿气流,我国纬度比较高的北方地区,遭遇冷空气后就会形成强对流的暴雨天气。④太平洋洋流给我国东部带来的暖湿气流减少,我国纬度较低的南方地区形成干旱。⑤我国纬度比较低的区域由于副热带高压的长期控制,无法形成上升气流,因而少雨干旱。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44.2022年北半球普遍高温的原因可能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异常。②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弱。③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④辐射增温明显。⑤北半球暖湿气流远比往年更加强大,聚集了比往年更为强大的热能。⑥北半球暖湿气流远比往年更弱,聚集了比往年更少的热能。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答案】42.A    43.C    44.B

    【解析】4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降低,成为高压中心,垂直方向盛行下沉气流,水平方向的大气由太平洋东岸吹向西岸。而太平洋西岸地区温度较高,形成低压中心,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水平方向的大气由东向西运动,故A正确,BCD错误,选择A项。
    43.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太平洋水温下降,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风自东向西运动,增强信风,西太平洋地区水温上升,①正确,②错误;信风增强,太平洋暖流增强,为我国东部带来大量暖湿气流,北方地区遭遇冷空气后形成强对流的暴雨天气,③对,④错;南部纬度较低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干旱少雨,⑤正确,该题选C。
    44.人类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气候的异常;①正确;副热带高压强盛,导致降水减少,削弱作用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升高,②错,③④对;北半球暖湿气流强大,聚集热能较多,⑤正确,⑥错误,该题选B。
    【点睛】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世界气象组织2022年8月31日预测,拉尼娜现象将至少持续到今年年底。拉尼娜现象始于2020年9月前后。该预测意味着北半球将发生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下图为拉尼娜现象海温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5.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   )
    A.东南信风势力减弱 B.南赤道暖流增强
    C.秘鲁寒流减弱 D.热带地区西部表层海水普遍降温
    46.有关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延缓全球变暖 B.澳大利亚东部森林火险等级升高
    C.秘鲁沿岸渔业减产 D.登陆我国台风的次数较常年偏多

    【答案】45.B    46.D

    【解析】45.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东南信风势力增强,A错误。随着东南信风的增强,南赤道暖流也增强,B正确。随着东南信风增强,离岸风加强,造成深层海水上泛,秘鲁寒流加强,C错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海水异常变冷的是中东部,D错误。故选B。
    46.根据所学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在减少二氧化碳释放、延缓全球变暖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不能延缓全球变暖,A错误。有拉尼娜现象的年份,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加强,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加,森林火险等级下降,B错误。有拉尼娜现象的年份,随着东南信风增强,离岸风加强,造成深层海水上泛,营养物质增加,秘鲁沿岸渔业可能增产,C错误。有拉尼娜现象的年份,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因此登陆我国台风的次数较常年偏多,D正确。故选D。
    【点睛】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降水减少。
    47.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异常变暖或变冷的气候现象。下图为热带太平洋剖面图,其中表示拉尼娜现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海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因此综合上述得知,当拉尼娜现象产生时,东风异常增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海雾是受海洋的影响在海面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中凝结的水滴或冰晶,其受下垫面和海洋气象条件影响较大。根据气温与海温的关系,海雾有蒸发雾和冷却雾之分。下图示意我国某海城4月27日8时至30日20时气温和海水表层温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8.海雾的形成反映的是(   )
    A.海一陆相互作用 B.海一气相互作用 C.海一陆温差大 D.海一气温差小
    49.该海域4月28日凌晨出现海雾(   )
    A.持续时间仅与风速有关 B.发生在夜间,对海上航运影响较小
    C.是海洋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蒸发雾 D.是大气中的水汽受海洋冷却形成的冷却雾

    【答案】48.B    49.D

    【解析】48.根据材料,海雾是受海洋的影响在海面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中凝结的水滴或冰晶,其受下垫面和海洋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可知,海雾的形成主要受海—气温差的影响,反映了海一气相互作用,B正确,AC错误;海一气温差大,有利于海雾的形成,D错误,所以选B。
    49.根据图中信息,该海域4月28日凌晨,气温高,海水温度低,大气中的水汽受海洋冷却形成的冷却雾,D正确;如果是蒸发雾,要满足海水温度比大气温度高,C错误;持续时间除了与风速有关外,还会受气温等因素影响,A错误;海雾在夜间同样会对航运产生较大影响,B错误,所以选D。
    【点睛】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增加空气中水汽的含量。雾的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和烟尘雾等。
    根据海温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现象是指当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时,大量暖海水被吹送至赤道西太平洋,导致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偏低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图为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0.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区域的大气运动状况是(   )
    A.东部气流上升 B.西部气流下沉 C.呈逆时针流动 D.呈顺时针流动
    51.2021年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后,最有可能出现(   )
    A.澳大利亚降水偏多 B.秘鲁渔场捕获量减少
    C.赤道暖流势力减弱 D.我国南方为暖冬天气

    【答案】50.D    51.A

    【解析】50.根据材料,当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空气冷却下沉加强,导致气压升高,进而会使东南信风增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从而使西部海平面增高并且海水温度增高,气流上升,呈顺时针流动,故选D。
    51.西太平洋升温,气流上升,澳大利亚降水偏多,A正确;东南信风增强,秘鲁寒流增强,渔场可能增产,B错误;东南信风增强会使赤道逆流增强,C错误;受其影响,我国东部沿海气温应该偏高,因此冬季东部沿海气压比往年低,造成我国冬季亚洲高压和东部沿海低压间的气压差增加,所以受偏北风的影响更大,因为偏北风来自高纬度地区,因此我国东部更冷,D错误。故选A。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表现为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拉尼娜现象:表现为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连续6个月低于常年0.5℃以上)的现象,通常伴随厄尔尼诺而来,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
    读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2.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可以(   )
    A.使温差减小 B.使温差增大 C.使气温升高 D.使气温降低
    53.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   )
    A.大气降水 B.海水蒸发 C.季风环流 D.洋流

    【答案】52.A    53.B

    【解析】52.海水的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速度慢。夏季,海洋温度低于陆地,因此受海洋影响的区域,气温会降低,而冬季,海洋温度高于陆地,因此受海洋影响的区域气温会上升,因此减小了温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3.大气降水主要进行的是水分交换,热量交换相对要少,A错误。海水蒸发,能将吸收的热量通过水汽带入大气之中,是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B正确。季风环流是大气运动形式,其与海洋之间的热量交换少,C错误。洋流调节高低纬度之间的水热平衡,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大气主要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风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海洋与大气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上共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
    活跃火指遥感卫星捕捉的地表热异常,包括林火、农大、城市火灾等。中南半岛活跃火发生频次存在较大时空差异,研究表明活跃火发生与厄尔尼诺、植被覆盖度、地形、土地利用类型相关。下图示意中南半岛活跃火高密度值空间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4.在中南半岛活跃火发生频次较高的时间段内(   )
    A.华北地区冬小麦开始收割 B.江淮地区进入伏旱期
    C.东北地区春小麦开始种植 D.西南地区雨季基本结束
    55.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中南半岛和夏季我国季风区易出现(   )
    A.活跃火增加南涝北旱 B.活跃火增加南旱北涝
    C.活跃火减少南旱北涝 D.活跃火减少南涝北旱

    【答案】54.C    55.A

    【解析】54.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活跃火发生时期正值旱季,且气温高;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到北半球,中南半岛太阳高度角变大,温度升高,降水少,此时是北半球的春季,东北地区春小麦开始种植,C正确。华北地区冬小麦开始收割是在6月;江淮地区7、8月份进入伏旱期;西南地区雨季10月份基本结束,ABD错误。故选C。
    55.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地区上升气流将减弱,中南半岛降水减少,气候干热,活跃火增加,CD错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减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和长江以南地区,使我国南方出现涝灾;北方地出现旱灾,即南涝北旱,A正确,B错误。故选A。
    【点睛】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读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完成下面小题。

    5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近地面气压带成因为动力因素 B.b近地面气压带成因为热力因素
    C.c由北风偏转成西北风最后偏转成西风 D.d由南风偏转成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东风
    57.d增强时可能出现(   )
    A.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高 B.秘鲁沿岸的上升流在减弱
    C.南美太平洋沿岸沙漠出现鲜花奇观 D.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增多

    【答案】56.D    57.D

    【解析】56.在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中,a处为下沉气流,应是动力原因形成的30°S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A说法正确;b处为上升气流,应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B说法正确;c位于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初风向为北风,风形成后,在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共同作用下偏转成西北风最后偏转成西风,C说法正确;d位于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初风向为南风,风形成后,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共同作用下,最后形成东南风,D说法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故选D。
    57.d为东南信风,东南信风增强时,离岸海水增多,底层上泛海水增强,因此上升流增强,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水温低,对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因而南美太平洋沿岸沙漠降水更少,不利于植物生长,ABC错误; 东南信风增强,到达印度尼西亚的水汽增多,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加,容易形成洪涝灾害,D正确。故选D。
    【点睛】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下图为某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温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8.该海域沿岸地区水温较低的影响因素是(   )
    A.淡水汇入 B.洋流性质 C.海水深度 D.太阳辐射
    59.该海域出现持续性异常增温,最可能引起(   )
    A.澳大利亚东部森林火险等级下降 B.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发生频率升高
    C.智利北部荒漠区湿度降低,干旱加剧 D.海洋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减少

    【答案】58.B    59.D

    【解析】58.依据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海域位于南美大陆西岸,有秘鲁寒流流过。寒流会使途经海域水温下降,B正确;淡水汇入影响的是海水的盐度而不是温度,A错误;海水深度对表层海水温度影响很小,C错误;该地区温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水温应高,D错误。故选B。
    59.依据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海域位于南美大陆西岸。该海域出现持续性异常增温被称为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之后,大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干燥少雨,甚至出现旱灾;而大洋东岸的南美洲西部的秘鲁和智利北部地区降水增多,甚至出现洪涝灾害,AC错误。台风形成于海温高于26℃的暖洋面上厄尔尼诺发生的时候,东岸暖水相对减少,水温会相对降低,导致26℃以上的暖水海域减小,从而出现台风减少的现象,B错误。有关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在减少二氧化碳释放、延缓全球变暖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世界热带海洋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有3/4来自太平洋赤道海域。厄尔尼诺现象能减缓富含二氧化碳的上泛冷水的上移速度,从而减少海洋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数量,D正确。故选D。
    【点睛】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台风减少、南涝北旱、暖冬。
    2020年,某科考队考察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内的“大漠天池”。队员们爬到沙山高处,看到小溪上游被180米长的黄沙阻断,上游方向则变成了一汪碧绿的深潭,深潭两侧是异常陡峻的发育有大量裂隙的花岗岩崖壁。夹在沙漠和花岗岩岩体之间这一狭长幽深的潭水即是“大漠天池”。天池全长300米,宽60米,最大水深近10米,水位季节变化小,湖面海拔高约1365米。下图示意大漠天池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0.“大漠天池”的最主要补给类型是(   )
    A.大气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冰川融水 D.地下水
    61.下列关于“大漠天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按成因属于堰塞湖②按成因属于断层湖③是淡水湖④是咸水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大漠天池”的水平衡关系是(   )
    A.地下水补给+降水补给=蒸发量 B.降水补给=下渗量+蒸发量
    C.地下水补给+降水补给=蒸发量+径流排水量 D.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下渗量

    【答案】60.D    61.A    62.C

    【解析】60.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花岗岩岩体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出露,地下水补给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小,所以其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地下水,D正确,A错。该地降水少,冬季积雪少,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少,B错。该地无冰川融水补给,C错。故选D。
    61.结合上题分析,地下淡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湖所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注意材料信息“看到小溪上游被180米长的黄沙阻断,上游方向则变成了一汪碧绿的深潭”,所以堰塞体由黄沙组成,按成因属于堰塞湖,而非断层湖,湖水通过地下水与外界水体发生交换,盐分可以排出,属于淡水湖,①③正确,②④错。故选A。
    62.“大漠天池”在沙漠当中,降水少,蒸发旺盛,水位季节变化小,主要补给方式为地下水补给,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雨水补给。堰塞体由黄沙组成,所以湖水还可以通过地下外排,因此地下水补给+降水补给=蒸发量+径流排水量,故选C。
    【点睛】水平衡原理: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间段,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定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就整个陆地而言,水量收入为降水量(P),支出为蒸发量(E)和入海径流量(R),由于多年平均蓄水变化量趋近于0,所以水平衡方程可以写为:P=E+R(P、E、R均为多年平均值)
    63.如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距平(某一时段内平均海面水温与多年平均海面水温的偏离值)示意图,单位为℃。完成根据图示信息,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   )

    A.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降温的现象 B.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温的现象
    C.中西部海面温度异常升温的现象 D.中西部海面温度异常降温的现象
    【答案】B
    【详解】据图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温度距平由中部2-3℃,到东部升高到4-5℃,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中、东部地区海平面异常升温现象显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4.国家气候中心官宣2021年是“双拉尼娜年”。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会引起气候异常。拉尼娜现象发生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的现象是(   )
    ①南美太平洋沿岸洪灾多发
    ②秘鲁渔场的捕获量可能增多
    ③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东西部的水温差异增大
    ④澳大利亚森林火灾频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拉尼娜现象是由东南信风增强而导致的现象。东南信风增强,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秘鲁寒流增强,降温减湿效果增强,旱灾多发,①错误;秘鲁寒流为上升补偿流,其势力受拉尼娜影响增强,上升流显著,渔场增产,②正确;太平洋东侧寒流增强西侧暖流增强,使得东西水温差异进一步增大,③正确;澳大利亚东侧东南信风增强,暖流增强,增温增湿效果显著,降水增加,森林火灾概率减少,④错误。②③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内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下图示意南太平洋附近海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5.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减少时(   )
    A.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增加 B.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减小
    C.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增加 D.南美大陆西岸地区水温降低
    66.关于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洋流①与寒流交汇处,海水搅动,形成渔场
    B.洋流②流经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气候温暖
    C.洋流③受离岸风影响,形成海雾,影响航行
    D.洋流④流经沿岸地区,降温减湿,气候寒冷

    【答案】65.B    66.D

    【解析】65.由材料“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可知,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减少,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海峡西侧水位降低,北上水流减弱,即秘鲁寒流势力减弱,赤道附近东部水温异常升高,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减小,B正确,D错误;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会减少,C错误;有西风漂流带相隔,对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影响不大,A错误。故选B。
    6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流①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没有寒暖流交汇,附近没有大渔场,A错误;洋流②为秘鲁寒流,对流经沿岸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B错误;洋流③为巴西暖流,处于信风的迎风岸,C错误;洋流④为南极沿岸寒流,对流经沿岸地区,降温减湿,沿岸地区气候寒冷,D正确。故选D。
    【点睛】厄尔尼诺暖流,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秘鲁寒流减弱,此时出现的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现象。主要危害:秘鲁沿岸多雨;引起气候反向变化。

    每年春季,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江南春雨是东亚地区独特的天气与气候现象,其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息息相关。江南春雨是南海夏季风暴发之前我国江南地区春季的一段持续而相对稳定的多雨期,它是除了初夏在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外的又一个多雨时段。图左示意1980~2019年湖南省春雨在全年降水量的占比多年平均空间分布,图右示意1980~2019年湖南省春雨在全年降水量的逐年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7.湖南省春雨在全年降水量的占比(   )
    A.自北向南递减 B.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C.自西向东递减 D.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68.影响1980~2019年湖南省春雨在全年降水量占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大气环流 C.纬度 D.距海远近
    69.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次年,湖南省春雨(   )
    A.开始早,雨期长 B.开始晚,雨期长 C.开始早,雨期短 D.开始晚,雨期短

    【答案】67.D    68.B    69.A

    【解析】67.通过读图可知,湖南春雨量空间分布表现为自东部、南部向西部、北部逐渐递减,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D正确,ABC不符合降雨量变化趋势,ABC错误,所以选择D。
    68.通过阅读湖南省春雨在全年降水量逐年占比变化图,可以看到降水占比是波动的,地形能够影响降水的空间分布,但时间上的不同与地形因素关系不大,A错误;大气环流随着时间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如厄尔尼诺事件使得大气环流产生异常等,B正确;纬度位置、距海远近较为稳定,不会随着时间变化对降水产生影响,CD错误,所以选择B
    69.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现象,因此春雨开始早,雨期长,易引发洪涝灾害,A正确,C错误;拉尼娜事件,使得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会减弱,江南、华南等地降水可能较常年同期偏少,因此春雨偏弱,湖南春雨开始晚、雨期短、雨量偏少、强度弱,BD错误,所以选择A。
    【点睛】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根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Nino3.4海区,即西经120°—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低于气候平均状态0.5℃时,即进入拉尼娜状态,持续5个月以上便形成拉尼娜事件;反之,为厄尔尼诺事件。下图显示关键区海温监测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0.由材料可知,2022年1月赤道太平洋地区(   )
    A.西侧气压升高 B.南侧信风增强 C.东部水温升高 D.西部季风减弱
    71.受2019年5月的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秘鲁该年易出现(   )
    A.渔业受损 B.山火增加 C.洪涝减少 D.气候更加干旱

    【答案】70.B    71.A

    【解析】70.从图文材料信息可知,2022年1月赤道太平洋地区形成拉尼娜现象。赤道太平洋西侧水温偏高,气压降低,A错误;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偏低,说明受冷海水上泛影响,应是东南信风势力加强,B正确。太平洋东部(秘鲁沿岸)海域水温异常偏低,C错误;太平洋西部海洋温度偏高,海陆温差大,冬季风势力加强,D错误。故选B。
    71.从图文材料信息可知,2019年5月及之后几个月,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高于气候平均状态0.5°C,说明该年赤道太平洋地区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赤道太平洋东部即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异常偏高,说明冷海水上泛势力减弱,渔业将会受损,A正确;海水温度偏高,上升气流加强,气候变得湿润,洪涝增加,CD错误;秘鲁该年降水有可能增多,因此山火活动不会增加,B错误。故选A。
    【点睛】厄尔尼诺暖流,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秘鲁寒流减弱,此时出现的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现象。主要危害:秘鲁沿岸多雨;引起气候反向变化。
    2021年年初的拉尼娜在4月结束,但10月开始,拉尼娜现象再次出现,因此今年是个十分罕见的“双拉尼娜”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A. B. C. D.
    73.“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
    A.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 B.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
    C.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 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

    【答案】72.A    73.C

    【解析】7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降低,成为高压中心,垂直方向盛行下沉气流,水平方向的大气由太平洋东岸吹向西岸。而太平洋西岸地区温度较高,形成低压中心,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水平方向的大气由东向西运动,故A正确,BCD错误,选择A项。
    73.赤道太平洋地区原本就是盛行大致由东向西的东南信风与东北信风,拉尼娜发生后,赤道太平洋东岸气温降低,气压升高,使得东南信风与东北信风增强,A错误;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B错误。美洲西岸地区,下沉气流增强,降水更加减少,气候更加干旱,C正确;秘鲁沿岸上升流是由于东南信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导致的,拉尼娜发生后,东南信风增强,上升流也将加强,D错误。
    【点睛】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异常变暖或变冷的一种气候现象。下图为热带太平洋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74.其中表示拉尼娜现象的是(   )
    A. B.
    C. D.
    75.当出现厄尔尼诺事件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
    A.秘鲁沿海沙漠繁花似锦 B.智利北部干旱加剧
    C.澳大利亚东部洪涝频发 D.印尼东部降水增多

    【答案】74.B    75.A

    【解析】7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海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因此综合上述得知,当拉尼娜现象产生时,东风异常增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5.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太平洋海水变暖,秘鲁寒流减弱,冷海水上泛减弱,秘鲁、智利沿海面降水异常增多,秘鲁沿海沙漠繁花似锦,A正确;B错误。澳大利亚东部、印尼东部暖流势力减弱,气压升高降水减少,导致旱灾频发,CD错误。故选A。
    【点睛】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赤道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温异常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给全球天气气候造成影响。下图为2021年10月14-20日的太平洋局部海域海表温度距平分图。完成下面小题。

    76.图示大陆西岸的洋流性质及流向为(   )
    A.暖流自南向北 B.暖流自北向南
    C.寒流自南向北 D.寒流自北向南
    77.此时段该海域洋流异常会导致大陆西海岸海域(   )
    A.降水显著增多 B.渔业大幅减产 C.气温明显上升 D.CO2释放增加

    【答案】76.C    77.D

    【解析】76.结合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图示大陆为南美大陆,大陆西岸盛行东南方向的离岸风,吹动表层海水远离海岸,深层海水上泛,形成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自南向北流,故选C。
    77.读图,赤道太平洋东侧海域海表温度距平为负值,表明赤道太平洋东侧海域海表温度较往年低,东南信风较强,上升流显著,鱼类的饵料较多,鱼类资源增多,渔业增产,B错误;海洋生物增多,呼吸作用增强,CO2释放增加,D正确;同时,上升冷水补偿流增加,海域较多年平均水温低,导致海域上空的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AC错误。故选D。
    【点睛】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主要有以下影响:①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降水量减少;②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降水量会明显增多;③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
    下图为某时段世界局部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值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78.下列关于丙地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状况及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温较高信风较弱 B.水温较高信风较强
    C.水温较低信风较弱 D.水温较低信风较强
    79.图示现象易导致(   )
    A.甲地干旱加剧 B.乙地降水减少
    C.丙地降水减少 D.丁地对流增强

    【答案】78.D    79.C

    【解析】78.由图中所示的距平值分布可知,丙地附近的水温低于平均值,说明水温低于常年平均值,由此可判断发生了拉尼娜现象,东南信风增强,海水上泛增强,水温下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9.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段出现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所以图中甲乙两地降水增多,AB错误;南美洲西海岸,水温下降,气流下沉,降水减少,所以丙地降水减少,C正确;丁地水温下降,气流下沉,对流减弱,D错误。故选C。
    【点睛】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降水减少。
    警戒水位是指当水位上涨达到某一水位,防洪堤可能出现很大险情,此时防汛护堤人员应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我国某河流进行了以防洪为主题的统计调查,构建了防洪安全指数P(实际水位与警戒水位之比),下图为该河流某年防洪安全指数P随季节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0.该河流最可能位于我国下列哪个省(   )
    A. B. C. D.
    81.据材料推测该年份下列现象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江苏南京出现暖冬现象,樱花提前开放 B.我国南方出现干旱,降水比往年偏少
    C.内蒙古地区沙尘暴肆虐,交通受阻 D.东北地区出现旱情,水稻减产

    【答案】80.C    81.B

    【解析】80.读图可知,防洪安全指数P8月份最大,超过1,说明此时实际水位最高,降水最多,其次是7月,安全指数P较大,因此河流汛期主要是集中在7、8月份,以8月为主,我国锋面雨带7、8月份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因此该河流最可能位于我国下列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根据轮廓可知,C是黑龙江省,C正确;A是四川省,B是台湾省,D是云南省,均位于我国南方地区,ABD错误;故选C。
    81.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年份北方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据材料推测该年份是夏季风偏强的年份,可能是拉尼娜年,此时我国南方出现干旱,降水比往年偏少,出现南旱北涝,东北地区易出现涝灾,B正确,D错误;江苏南京易出现寒冬现象,A错误;内蒙古地区降水偏多,沙尘暴少,C错误;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我国往往出现暖冬。相反,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我国温度下降,往往出现冷冬气候。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单位:℃)异常现象图。完成问题。

    8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中,可信的是(   )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将增加 B.秘鲁渔业将喜获丰收
    C.中国可能出现寒冬 D.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
    83.该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
    ①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多低于年平均值②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③扰乱了常规海洋模式,使气候反常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82.D    83.B

    【解析】82.根据经纬网可知,该地位于太平洋赤道附近,且太平洋赤道东部地区气温偏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在厄尔尼诺影响下,世界多地气候出现反常现象。澳大利亚东部正常情况下受暖流影响降水较多,受厄尔尼诺影响该地气温偏低,暖流减弱,降水减少,A错误。秘鲁沿海地区正常情况下受秘鲁寒流附近上升流的影响,渔业丰富。受厄尔尼诺影响,上升流减弱,秘鲁渔业资源减少,B错误。中国冬季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出现寒冬,但厄尔尼诺的影响,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偏弱,中国可能出现暖冬,C错误。印度尼西亚正常年份降水较多,但厄尔尼诺的影响,该地降水偏少,在高温下可能出现森林大火,D正确。故选D。
    83.由上题可知,该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气温异常偏高的现象。使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导致气温多高于年平均值,①错误,②正确。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沃克环流出现异常,也扰乱了常规海洋模式,使气候反常,③正确。厄尔尼诺导致全球部分地区降水总量异常增多,部分地区降水总量减少,全球降水总量为动态平衡,变化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选项。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鳀鱼是一种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鳀鱼也是南美洲秘鲁渔场的常见鱼类之一,鳀鱼产卵盛期水温12-19℃,趋光性较强,幼鱼更为明显。下图为秘鲁附近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4.和我国海域相比,鳀鱼在图示区域活动的纬度范围明显偏低,其原因是(   )
    A.有大量淡水注入,带来丰富饵料 B.大陆架范围广,提供生存场所
    C.降水稀少,光照强,鳀鱼趋光性强 D.洋流影响,水温适宜,适合生存
    85.以下渔场和秘鲁渔场成因相似的是(   )
    A.北海道渔场 B.纽芬兰渔场 C.索马里夏季渔场 D.北海渔场
    86.拉尼娜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迁徙或者死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为保障足够鱼获,常年处于丙地捕捞的渔民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
    A.向甲方向移动 B.向乙方向移动 C.向岸边移动 D.向深海区移动

    【答案】84.D    85.C    86.A

    【解析】84.由材料“鳀鱼是一种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可知,和我国海域相比,鳀鱼在图示区域活动的纬度范围明显偏低,其原因是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较低,虽然地处热带,但水温适宜温带鱼类的生长,适合生存,D正确;与淡水注入、大陆架分布和降水多少无关,ABC错误。故选D。
    8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秘鲁渔场形成原因是上升补偿流,与其成因相似的是索马里夏季渔场,索马里夏季由于离岸风影响,沿海形成离岸寒流,鱼类饵料丰富,鱼类资源丰富,C正确;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而形成的,ABD错误。故选C。
    8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会使该海域水温异常变冷,鱼类会向纬度较低的地方迁徙,即丙地渔场的鱼类会向甲地迁徙,为保障足够鱼获,常年处于丙地捕捞的渔民应该向甲方向移动,A正确,B错误;离岸风势力会增强,近岸地带水温会更低,鱼类向远离岸边移动,深海区不适合鱼类的生长,不会向深海区移动,CD错误。故选A。
    【点睛】拉尼娜现象就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冬季平均Nino3.4指数是衡量沃克环流的重要指标,当冬季平均Nino3.4指数大于1,对应厄尔尼诺现象;当冬季平均Nio3.4指数小于一1,对应拉尼娜现象。下图示意1982-2015年冬季平均Nino3.4指数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7.当冬季平均Nino3.4指数大于1时(   )
    A.东南信风增强,东太平举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
    B.东南信风增强,东太平禅赤道附近海水异常降温
    C.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
    D.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降温
    88.据图判断,2010年(   )
    A.秘鲁渔场的渔获量较往年减少 B.智利沿海地区的干旱程度减轻
    C.我国大部分地区极端天气增多 D.澳大利亚东海岸发生森林火灾

    【答案】87.C    88.C

    【分析】87.当冬季平均Nno3.4指数大于1时,对应厄尔尼诺现象,此时东南信风异常减弱,使得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故选C项,ABD错。
    88.2010年冬季平均Nio3.4指数小于一1,对应拉尼娜现象,此时东南信风增强,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上升补偿流增强,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A选项错误:南太平洋东海岸气流下沉,智利沿海地区气候更加干旱,B选项错误:拉尼娜年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增多,C选项正确:澳大利东部沿海降水异常增加,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降低,D选项错误。故选C项。
    【点睛】拉尼娜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信风的牵制,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图为“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89.关于图中①②③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在高纬度地区更强烈 B.①过程输送的水量与②相等
    C.②过程能形成风蚀地貌景观 D.③过程实现了地表水热输送
    90.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时(   )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①会减少 B.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②会增加
    C.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①会增加 D.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②会增加

    【答案】89.D    90.B

    【分析】89.读图可知,海洋吸收了太阳辐射,产生①海水蒸发,海水蒸发在低纬度地区更强烈,A错;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部分随③水汽输送带到陆地上空,水汽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地表水热输送,D对;输送到陆地的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上,形成②径流,因此,②过程能形成流水侵蚀地貌景观,C错;海水蒸发量大于陆地径流量,因此①过程输送的水量大于②,B错。故选D。
    90.根据所学知识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时,说明产生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①蒸发会增多,降水会增多,径流量会增加,A错,B对;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西岸①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径流减少,C、D错。故选B。
    【点睛】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高,大气的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较低,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很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热带地区大范围大气环流的变化,又必然影响和改变了南北方向的经圈大气环流,从而导致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会引起气候异常。下图为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近东西方向的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1.图中(   )
    A.若①减弱,则印尼降水增多,热带经济作物减产
    B.若②增强,则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增多
    C.若③减弱,则秘鲁沿海海域水温升高,渔业减产
    D.若④增强,则加快海洋污染物的扩散,污染消除
    92.发生拉尼娜现象时,上图中赤道太平洋海域大气环流示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91.C    92.C

    【分析】91.根据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近东西方向的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可知①是上升气流,②是下沉气流。若①减弱,说明上升气流减弱,则印尼降水应该减少,因此A错误;若②增强,说明太平洋东岸变冷,下沉气流增强,降水应该减少,因此B错误;若③减弱,说明南美洲西岸上升流减弱,则秘鲁沿海海域水温会升高,导致渔业减产,C正确;若④增强,能够加快污染源产生地区的污染扩散,但会扩大污染范围,污染不会消除,D错误。故选C。
    92.根据材料,当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空气冷却下沉加强,导致气压升高,进而会使东南信风增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从而使西部海平面增高并且海水温度增高,上升气流增强,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最终使正常年份的热带太平洋上空近东西方向的大气热力环流发生反转,形成拉尼娜现象。因此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93.据悉,2021年是“双拉尼娜年”,“拉尼娜”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其形成也与东南信风的异常变化有关。下列关于拉尼娜形成与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东南信风增强,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
    B.东南信风增强,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升高
    C.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
    D.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升高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增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94.“拉尼娜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南信风把赤道以南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吹向了西太平洋,导致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变冷的现象。“拉尼娜现象”会导致(   )
    A.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 B.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减弱
    C.东太平洋秘鲁渔场产量减少 D.西太平洋沿岸出现旱情
    【答案】A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后,东南信风把赤道以南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吹向了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亚洲东部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多,故亚洲东部沿海台风增加,西太平洋沿岸变得降水增加,可能出现洪涝,A正确,D错误;“反厄尔尼诺现象”指东南信风把赤道以南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吹向了西太平洋,导致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变冷,所以赤道以南东南信风增强,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增强,东太平洋秘鲁渔场产量可能增加,BC错误。故选A。
    【点睛】
    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9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上空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A. B. C. D.
    96.发生拉尼娜现象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   )
    ①秘鲁沿海②我国北方地区③北美西南部④澳大利亚东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95.A    96.C

    【解析】95.拉尼娜发生时,由于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使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垂直气流运动方向为下沉运动,近地面暖湿气流沿信风由东向西运动,在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气流呈垂直上升运动,高空方向上,气流自西向东运动,形成顺时针环流。A正确,由于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使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垂直气流运动方向为下沉运动,BCD选项中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大气垂直运动为上升运动与拉尼娜现象不符,BCD错误。故选A。
    96.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太平洋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部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大洋西岸沿海如澳大利亚东部和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可能增加,而东岸如秘鲁沿海、北美西南部会变得更加干旱,所以②④正确,C正确。①③错误,ABD错误。故选C。
    【点睛】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气间进行着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下图为“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7.关于图示信息判断正确的是((   )
    A.曲线a表示热量支出,曲线b表示热量收入
    B.A表示热量盈余,B表示热量亏损
    C.低纬度海区海水热量收支平衡
    D.高纬度海区海水热量亏损,海水温度不断降低
    98.下列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
    A.海洋通过长波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B.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C.海洋对气温有调节作用,使得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差较大
    D.大气因参与陆上内循环而影响海水性质

    【答案】97.B    98.A

    【解析】97.根据所学知识,从图中看,a曲线在低纬度海区高于b曲线,a应为热量收入,b为热量支出,a、b的交点C应表示海水热量收支平衡,且位于副热带海区,A处收入的热量大于支出的热量,应为热量盈余,B处收入的热量小于支出的热量,应为热量亏损,低纬度海区海水热量盈余,高纬度海区海水热量亏损,但影响海水温度的不仅是辐射热量的收支,还有大洋环流等,海水温度相对稳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8.根据所学知识,海洋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产生的热量部分以红外线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进而影响大气环流,A正确;驱动洋流的动力主要是盛行风、海水密度、地转偏向力等,B错误;海洋对气温有调节作用,使得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差较小,C错误;大气因参与海陆间循环而影响海水性质,D错误。故选A。
    【点睛】海洋表层热量收支,习惯上称海洋表层的热量平衡。实际上,就某一海区和某一时段而言,海洋表层的热量收支一般是不平衡的。低纬度地区一般热量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一般海洋热量收入小于支出。
    海洋与大气相互影响,并持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作用。海表温在某些年份会出现异常,下图1为某时段(持续8个月)太平洋海表温与常年平均值差值(正值为高于常年平均值,单位为℃),图2为赤道太平洋区域海水运动与大气环流示意图,①、②为气流,③、④为洋流。完成下面小题。

    99.根据图1信息,判断图2中①②③④的方向为(   )
    A.①下沉,②上升,③向东,④上升
    B.①上升,②下沉,③向西,④上升
    C.①下沉,②上升,③向西,④下沉
    D.①上升.②下沉,③向西,④下沉
    100.该气候异常现象出现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秘鲁和智利沿海出现洪涝灾害  ②印尼和澳洲出现严重干旱
    ③赤道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差加大  ④我国出现冷冬的概率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99.B    100.C

    【解析】99.据图,根据所学热力环流相关知识,东南亚一侧(太平洋西侧)由于温度较高,气流膨胀上升,故①上升,南美洲一侧(太平洋东侧)由于温度较低,气流收缩下沉,故②下沉,海洋表面气流向西运动,故③向西,南美洲沿海地区由于离岸风,表层海水被吹走,底层冷海水上泛,即④上升,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0.据图1太平洋海表温与常年平均值差值可以判断,该气候异常现象属于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南美洲西侧由于下沉气流强烈,会出现干旱灾害,即秘鲁和智利沿海出现干旱灾害,印尼和澳大利亚由于上升气流强烈,形成多雨天气,导致洪涝灾害,①②错误,由于太平洋东侧冷海水上泛明显,使得赤道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差加大,③正确,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东亚东部降雪量增大,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我国出现冷冬概率增加,④正确。故选C。
    【点睛】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二、综合题
    10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降低的现象,其发生时,会通过大气环流影响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导致气候异常变化。科学家观测发现,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显著增多。表1示意1991一2019年厄尔尼诺现象,表2示意拉尼娜现象发生时间及强度变化。
    表1:厄尔尼诺现象
    起止时间/(年、月)
    峰值时间/(年、月)
    强度等级
    1991.05-1992.06
    1992.01

    1994.09-1995.03
    1994.12

    1997.04-1998.04
    1997.11
    超强
    2002.05-2003.03
    2002.11

    2004.07-2005.01
    2004.09

    2006.08-2007.01
    2006.11

    2009.06-2010.04
    2009.12

    2014.10-2016.04
    2015.12
    超强
    2018.09-2019.06
    2018.11

    表2:拉尼娜现象
    起止时间/(年、月)
    峰值时间/(年、月)
    强度等级
    1995.09-1996.03
    1995.11

    1998.07-2000.06
    2000.01

    2000.10-2001.02
    2000.12

    2007.08-2008.05
    2008.01

    2010.06-2011.05
    2010.12

    2011.08-2012.03
    2011.12

    2017.10-2018.03
    2018.01


    (1)描述1991-2019年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发生时间的规律。
    (2)推测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增多的原因。
    【答案】(1)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交替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时间间隔不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频率较拉尼娜现象高。
    (2)登陆我国的台风多发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西侧洋面水温较平常年份高;气流垂直运动更显著,台风形成频率更高。

    【分析】本题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间及强度变化表与为情境,设置两道小题,考查1991-2019年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发生时间的规律与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增多的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表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交替发生,并且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频率较拉尼娜现象高,而且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变化较大,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时间间隔不等。
    (2)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登陆我国的台风多发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高,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太平洋西侧洋面水温较平常年份高,所以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气流垂直运动更显著,因此台风形成频率更高。
    10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下图为拉尼娜现象成因示意图。

    (1)在图中短线处加画箭头,完善大气环流和海水运动示意图。
    (2)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拉尼娜”发生时东南太平洋秘鲁渔场的情况。
    (3)简述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答案】(1)
    (2)南半球东南信风势力加强,秘鲁西海岸离岸风强盛,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加强,海底营养盐类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鱼群活动范围增加。
    (3)夏季风增强,降水整体偏多;北涝南旱;台风登陆次数偏多;冬季风增强,寒潮,冷冬。

    【分析】本题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为材料背景,考查了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的大气环流和海水运动情况、拉尼娜对秘鲁渔场和我国气候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规律和原理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出现拉尼娜现象时,赤道地区太平洋东岸温度异常偏低,故东岸盛行下沉气流,近海面盛行加强的东南信风,使得大量表层海水被吹离东岸,在西岸堆积,使得西岸温度升高,盛行上升气流,海水也在西岸下沉,而东岸则有大量海底冷水上泛补充,高空和海底的大气和海水的运动方向和海面及表层相反,故可得到大气环流方向呈顺时针,海水运动呈逆时针,如下图: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气候、水体、生物等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拉尼娜”指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变冷的现象,其原因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势力加强,使得南赤道暖流加强,会加速秘鲁沿岸表层离岸流,加强冷海水上升,更多海底营养盐类上泛,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鱼群活动范围增加,渔业产量大增。
    (3)结合定义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使得夏季东亚季风明显增强,夏季风势力增强,整体降水偏多,强劲的夏季风会使锋面雨带迅速从我国南方移至北方,造成我国南旱北涝;台风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强热带低压,拉尼娜效应发生时,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升高,更利于台风的形成,导致台风登陆次多变多;冬季,西太平洋暖水团的聚集会让上空形成低压,对于西北季风的吸引力增强,导致我国冬季风增强,出现冷冬,寒潮频繁。
    103.秘鲁首都利马是世界上闻名的无雨城市,一年四季,没有雷鸣电闪,没有疾风暴雨,至于结冰、下雪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利马无雨,并非终年滴雨不落,只是年降雨量仅约15毫米左右。无垠的沙漠与浩瀚的太平洋海面交相映照,别是一番情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利马虽然纬度为10°S左右,但终年降水极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2)2020年5月9日,我国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尝试推测该事件对利马附近的气候、海水、渔业等方面的影响。
    【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沿岸寒流影响,降水少;东南信风背风坡(离岸风影响),降水少。
    (2)气候:降水增多;海水:水温升高,寒流减弱;渔业:上升流减弱,渔业减产

    【分析】本题以利马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气候、厄尔尼诺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结合所学可知,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利马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晴天多;利马西侧海域有秘鲁寒流经过,沿岸寒流降温减湿影响,降水少;利马东侧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为东南信风背风坡,离岸风从陆地吹来,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少。
    (2)结合所学可知,厄尔尼诺为南太平洋东侧海水异常升温,秘鲁寒流减弱,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减弱,沿岸降水增多;寒流减弱,海水水温升高;该地渔业受寒流影响形成,因寒流减弱,水温升高,上升流减弱,营养物质减少,渔业减产。
    10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与大气间物质、能量持续交换的互相影响过程,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和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下图示意世界局部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

    (1)描述中高纬度海区数值为150的等值线大致走向,并简析影响的主要因素。
    (2)从水循环和热量交换的角度,说明甲地海-气相互作用的特点。
    【答案】(1)东北—西南。北大西洋暖流;盛行西风。
    (2)甲地受寒流影响,海水温度低,蒸发量小,向大气传递水热少;受寒流及副热带高压影响,大气降水少,大气返回海洋水汽少;海-气间的水热交换不活跃。

    【分析】本题以世界局部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为材料,涉及水循环、大气环流、海—气热量交换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可知,中高纬度海区数值为150的等值线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在中高纬度地区盛行西风(西南风),再加上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暖流的行进方向大致与其一致,在两者的影响下,导致中高纬度海区数值为150的等值线成东北—西南走向。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非洲大陆西岸,地处北半球,甲地海域有加那利寒流流经,受寒流影响,海水温度低,蒸发量较小,向大气传递水热少;其次,甲地海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大气降水少,大气返回海洋的水汽少,海—气间的水热交换不活跃。
    10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鱼粉是水产动物最好的动物性原料。世界年产量500万-600万吨,其中秘鲁年产130万-150万吨,在中国年进口鱼粉100万-130万吨中约70%来源于秘鲁,位于首都利马(Lima)的是鱼粉企业的总部。秘鲁鱼粉企业高度集中,鱼粉生产加工自动化程度高。从船上原料鱼卸货进厂到生产加工鱼粉都是自动化完成。风“一边是海水一边是沙漠”,是对秘鲁鱼粉加工企业的生动写照。

    (1)简析秘鲁沿海形成“一边是海水一边是沙漠”景观的成因。
    (2)简要说明秘鲁成为世界重要鱼粉出口国的条件。
    (3)每隔几年,秘鲁沿海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现象,这个过程称为厄尔尼诺。这种现象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简要说出厄尔尼诺对秘鲁鱼粉出口以及矿产开发产生的影响。
    【答案】(1)西邻太平洋;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2)西部沿海有秘鲁渔场,原料丰富;靠近海洋,交通便利,便于出口;或海陆交通便利。西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城市众多,劳动力丰富;国际市场广阔;国家政策支持;海洋捕捞、加工等机械化水平高。
    (3)秘鲁寒流上升流减弱,渔业资源减少,导致鱼粉出口量锐减。降水量增多,安第斯山区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运输。  

    【分析】本题目以秘鲁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景观、渔业生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据图可知,秘鲁沿海西邻太平洋,出现西边是海水;秘鲁沿海位于东南信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受地形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沿海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明显,植被少,出现沙漠景观。
    (2)秘鲁成为世界重要鱼粉出口国应该从工业角度分析,秘鲁西部沿海有秘鲁渔场,鱼类资源丰富,原料丰富;秘鲁靠近海洋,海运便利,价格低,交通便利,便于出口;且陆地交通也便利。秘鲁西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城市众多,劳动力丰富;秘鲁鱼粉国际市场广阔;有秘鲁国家政策支持;鱼粉生产加工自动化程度高,秘鲁海洋捕捞、加工等机械化水平高。
    (3)厄尔尼诺出现,秘鲁沿海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现象,会导致秘鲁寒流上升流减弱,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导致鱼粉出口量锐减。厄尔尼诺出现导致降水量增多,安第斯山区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运输。
    10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水温度是海水基本性质之一,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状况。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格陵兰岛冰盖正在加速消退。海冰面积减少引发海冰—反射率反馈、水汽和低云—辐射反馈、洋流反馈等反馈机制。这些反馈机制会进一步加剧海冰消融。下图是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均水温图。

    材料二 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席卷全球。2020年3月18日,丹麦被迫采取国家封锁措施。一旦有需要,丹麦健康群众可以前往格陵兰岛,躲避新冠病毒。
    (1)简述图示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特征。
    (2)说明材料一中三种反馈机制加剧北冰洋海冰消融的过程。
    (3)分析格陵兰岛可以作为丹麦新冠病毒疫情避难地的原因。
    【答案】(1)同纬度水温西低东高;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西部水温温差大,东部水温温差小。
    (2)海冰面积减少使得海面反射率降低,海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加,海水温度升高,加速海冰消融;海冰面积减少使海水蒸发量增大,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更易形成低层云,云和水汽大量吸收海面长波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使海水增温或降温减慢,有利于海冰消融;海冰面积减少,来自较低纬度的暖流更易进入北冰洋,海水温度升高,加速海冰消融。
    (3)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广阔;四面环海,相对孤立,携带病毒的人或物难以进入。

    【分析】本题以海水温度分布图及对环境和人类影响为材料,涉及海水的温度、海冰消融影响因素、岛屿环境特征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因海水温度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影响,低纬地区太阳辐射较多,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图示地区西岸有寒流经过,海水降温,东岸有暖流经过,海水升温,同纬度水温西低东高;西部海域寒暖流交汇,水温温差大,东部海域寒暖流相背流动,水温温差小。
    (2)海冰面积减少,下垫面从冰面变成水面,使得海面反射率降低,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海水温度升高,加速海冰消融;海冰面积减少,海水温度升高,使海水蒸发量增大,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更易形成低层云,云和水汽大量吸收海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使海水增温或减缓降温,形成低云—辐射反馈,有利于海冰消融;海冰面积减少,海水流动性增强,来自较低纬度的暖流更易进入北冰洋,暖流增温,海水温度升高,加速海冰消融。
    (3)新冠疫情是病毒传染的疾病,格陵兰岛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人和人距离较远,病毒不易传播;格陵兰岛是岛屿,四面环海,相对孤立,传播途径有限,传播距离远,携带病毒的人或物难以进入,可以作为躲避病毒的避难地。
    107.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秘鲁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盛产冷水鱼。人们发现有些年份的12月25日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鱼类大量死亡,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太平洋局部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秘鲁渔场适合冷水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厄尔尼诺现象是影响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水温分布图。
    (3)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沿岸气候的影响。(从太平洋东岸和西岸中任选其一作答)

    【答案】(1)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暖流,大洋东岸为寒流。
    (2)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适宜冷水鱼生长。盛行上升流,底层海水上泛,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有利于冷水鱼生长和繁殖。
    (3)画图如下: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洋面温度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多,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或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洋面温度低,气流下沉,气候变为干燥少雨,引发旱灾或森林大火。

    【分析】本题以太平洋局部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渔场形成条件、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图示海域位于南太平洋的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大洋东岸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
    (2)受秘鲁寒流影响,海水水温较低,适宜冷水鱼生长;沿岸盛行离岸风、上升流,上升流从海洋底层上升,一方面降低了表层的水温,另一方面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有利于冷水鱼生长和繁殖。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升高,气流上升,西岸水温下降,气流下沉。画图如下: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洋面海水温度升高,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区出现大量降水,可能引发洪涝灾害。或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洋面海水温度降低,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由温暖湿润变为干燥少雨,可能引发旱灾或森林大火。
    10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国家标准,当下图所示的冷水海区表层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其均温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图中的副高是推动夏季风登陆我国的主要动力,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巨大。中国气象局2021年4月公布广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58%,这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1)指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甲处气流垂直运动的状况,在下图中标示箭头示其成因。

    (2)简析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甲处气压变化状况导致广东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少的原因。
    【答案】(1)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偏低,同纬度的太平洋西岸,海水温度偏高,甲处形成低压中心,气流垂直上升运动。图示如下: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甲处气压降低,造成西太平洋副高被迫北移,我国夏季东南季风势力强,北移快,广州降水偏少。

    【分析】本题以2021年4月公布广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58%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拉尼娜现象的大气运动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和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海洋出现大范围冷水区,表明该海域水温较正常年份偏低,出现拉尼娜现象。此时同纬度的太平洋东部海洋水温偏高,甲处形成低压中心,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图示如下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偏东信风势力增强,将东太平洋海水吹向太平洋西岸,致使西部海水温度升高,气压降低,甲处气压较正常年份偏低,造成西太平洋副高被迫北移,夏季东南风势力增强,北移速度快,造成南旱北涝现象,致使广州降水偏少。
    10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22年11月21日~12月18日在卡塔尔举行,该赛事首次在北半球冬季举行。卡塔尔通过向场地吹冷气及喷水来创造适合球赛的草皮。某历史学家指出“我们不能忘记卡塔尔的地理特征。在这个位于沙漠中心的国家,人类的每一种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都比其他地方更大。”
    材料二中东区域图及卡塔尔位置图

    材料三阿拉伯半岛东面为波斯湾,西面为红海,两地夏季气温常达30℃以上,而索马里沿岸的气温最热季节一般不到25℃。下图为印度洋8月表层水温分布图。

    (1)指出卡塔尔世界杯比赛期间阿拉伯海域的盛行风向,并说明其成因。
    (2)从对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该届世界杯在冬季举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从海一气作用的角度解释,索马里沿岸夏季气温较红海低的原因。
    【答案】(1)东北风;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2)卡塔尔水资源少,冬季气温低,在冬季举办世界杯可以减少水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3)索马里沿岸海域比红海面积广阔,夏季气温受海洋影响大;索马里沿岸夏季为寒流,受寒流影响,气温降低。

    【分析】本题以2022年卡塔尔第二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南亚季风风向及成因、索马里海域夏季气温低的原因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区域认知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第二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时间在11月21日-12月18日,为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在冬季时降温快,形成的冷高压中心与南部印度洋赤道低压存在气压差,导致阿拉伯海冬季盛行东北风。
    (2)卡塔尔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到副热带高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燥少雨。卡塔尔当地夏季时最高气温能够达到30多摄氏度,高温天气会增加空调等设备的能源消耗,同时也会增加冷饮、矿泉水等物品的消耗和排放,所以世界杯选择在冬季举行,能够减少世界杯举行期间的水资源消耗,也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当地冬季最低温在15℃以上,有利于很好地开展户外活动。
    (3)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水域之间水流交换、洋流等。索马里海域虽然纬度低,接受的太阳辐射多,但是其海域开阔,夏季时受到海洋影响大,与印度洋之间水流交换频繁;夏季时索马里海域盛行西南风,西南风自西南吹向东北形成离岸风,导致近岸海水水位下降,海底深层冷海水上泛补充,形成索马里寒流,对该海域气温起到降温效果。
    1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尼娜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当前“拉尼娜”事件正在持续。下图为2022年10月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单位:℃)。图中显示热带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

    (1)分析图中甲海域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2)推测并说明乙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给澳大利亚东部带来的气象灾害。
    【答案】(1)甲海域海表温度负距平,说明海洋水温较往年偏低,向大气输送热量少,蒸发量少,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少,下沉气流更强烈,大气降水少,海-气间水分、热量交换不活跃。
    (2)乙海域海表温度正距平,说明海洋水温较往年偏高,向大气输送热量更多;蒸发量更大,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更多;上升气流更强烈,大气降水更丰富,给澳大利亚东部带来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

    【分析】本题以2022年10月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气相互作用、水循环环节、气候变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海-气相互作用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水热交换。甲海域海表温度负距平,说明海洋水温较往年偏低,向大气输送热量少,蒸发量少,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少,下沉气流更强烈,大气降水少,海-气间水分、热量交换不活跃。
    (2)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海域海表温度是正距平,说明海洋水温较往年偏高,向大气输送热量更多;蒸发量更大,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更多;上升气流更强烈,大气降水更丰富,海气间水分交换更活跃,给澳大利亚东部带来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
    1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2年9月联合国气象机构预测,始于2020年的拉尼娜现象将持续至今年年底,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下图示意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的大气环流特征。

    材料二2022年夏季,我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而平均降水量却为历史同期第二少。四川盆地东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此次高温天气过程覆盖面积广、持续时间长且具有极端性。下图为我国2022年8月旱情分布图。

    (1)从海一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比a和b海域附近的大气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2022年8月干旱区域分布特点。
    (3)分析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我国夏季北涝南旱的原因。
    【答案】(1)a海域的大气上升作用明显,温度较高,湿度较大;b海域的大气下沉作用明显,温度较低,湿度较小。
    (2)空间分布不均,干旱程度差异明显;干旱严重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西南部。
    (3)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副高(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增强;梅雨天气持续时间缩短,降水总量减少;“副高”控制南方范围扩大,伏旱天气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亚欧大陆东部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我国北方地区水汽更充足,北方冷空气南下易发生涝灾,造成我国南旱北涝。

    【分析】本题以拉尼娜现象的相关图文为背景,以我国旱情分布图为载体,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干旱的分布特点,拉尼娜现象对降水的影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表层暖水自东向西流,西太平洋气流上升活跃,降水较多;在东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冷海水上升补充,沿岸还有来自高纬的寒流,使东岸海水温度较低,气流下沉,降水较少。
    (2)由图可知,2022年8月干旱在全国分布不均,我国南方分布面积最广,其次为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西南部。
    (3)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增强,副热带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的水平气压梯度增大,信风势力增强,梅雨时间缩短,降水总量减少,“副高”控制南方范围扩大,伏旱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对亚欧大陆来说,副高保留在海洋上,导致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夏季风北上的速度加快,造成我国南旱北涝。
    1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米布沙漠是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最干燥的沙漠之一,但其西部边缘海岸地区常形成浓厚的海雾。奥兰治河是非洲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横贯南非草原区,流量很不稳定。河源区年平均降雨量为2000毫米,下游冬季常干枯见底。下图为纳米布沙漠和奥兰治河位置示意图。

    (1)分析纳米布沙漠的成因。
    (2)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纳米布沙漠沿岸多雾的原因。
    (3)分析奥兰治河下游冬季常干枯见底的原因。
    【答案】(1)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降水少;沿岸寒流起到减湿的作用,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2)沿海地区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沿岸有寒流流经,近地面大气降温,水汽易冷凝成雾。
    (3)河流流经热带草原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冬季降水少;纬度低,蒸发旺盛;下游支流汇入少,下渗量大,水量较少。

    【分析】本大题以纳米布沙漠和奥兰治河位置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非地带性现象成因、海—气相互作用、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考查沙漠的成因,其实是考查气候的成因。从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方面分析即可。纳米布沙漠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气流下沉,盛行离岸风,降水少;沿岸本格拉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起到减湿的作用,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2)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三是有凝结核。纳米布沙漠位于南半球非洲西海岸,纬度较低的沿海地区空气湿度较大;有本格拉寒流经过,温度低,近地面大气降温,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雾。
    (3)从影响河流径流量多少的因素:河流补给、蒸发、下渗等方面分析。材料中提到该河“横贯南非草原区,流量很不稳定,河源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000毫米”,故河流补给主要是上游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大气降水补给,季节变化大,冬季降水少。据图,下游支流汇入少,下渗量大,补给少,且所处纬度较低,蒸发旺盛,河流径流量少,因此下游冬季常干枯见底。
    1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气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海水温度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事件。当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图1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图2示意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的环流。

    (1)在图2中标注箭头示意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太平洋东岸和西岸的大气环流。
    (2)指出图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具体时间段。
    (3)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说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原因。
    【答案】(1)
    (2)2019年2月—6月
    (3)太平洋东岸:引发洪涝灾害;原因: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异常增多,引发洪涝灾害。太平洋西岸:引发旱灾;原因: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降水减少,引发旱灾。

    【分析】本大题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高空形成低压,西岸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高空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太平洋表面东岸形成高压,西岸形成低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环流如图所示:

    (2)读图可知,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段为2019年2、3、4、5、6月,满足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增温,水温变高,使得大气增温,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异常增多,引发洪涝灾害。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海水温度变低,使得该海域的气温降低,盛行气流下沉,晴朗天气增多,降水减少,引发旱灾。
    1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太平洋赤道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下图示意2020年2月一2021年3月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变化。

    (1)分别指出两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变化差异。
    (2)分别说明两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气”相互作用的差异。
    (3)在右图上用箭头绘制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实线)及南太平洋大洋环流(虚线)示意图。
    【答案】(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增大。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升高,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降雨增加。
    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下降,下沉气流增强,干燥少雨。
    (3)绘图如下

    【分析】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相关图文为材料,涉及两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变化差异、两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气”相互作用的差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实线)及南太平洋大洋环流(虚线)示意图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较低,西部水温较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增大。
    (2)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较低,气流以下沉为主。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升高,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随着气流上升,水汽容易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因此降雨会增加。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下降,下沉气流增强,水汽难以凝结,降水更少,因此气候更加干燥。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升高,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太平洋西部则气流下沉,形成逆时针的大气热力环流。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东南信风减弱,但依然使得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秘鲁寒流虽减弱,但依然向北流动,东澳大利亚暖流依然向南流动,因此在南太平洋大洋环流也是呈逆时针运动。图示

    1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中旬,我国遭遇4次全国性寒潮,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冻雨(一种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接触立即冻结的降水)。气象专家解释,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和秋季北极海冰偏少是此次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的重要背景条件。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海冰偏少,极地高压的势力减弱,使位于其上空的北极涡旋频繁南下,有利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增强。
    材料二  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拉尼娜现象加强了沃克环流的强度。如图示意拉尼娜现象对沃克环流的影响。

    (1)读图及材料,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中旬,我国寒潮频发的原因。
    (2)说明大范围冻雨对我国南方地区造成的主要危害。
    【答案】(1)我国位于中低纬度亚洲东部,受冬季风影响强;北极海冰偏少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增大;拉尼娜现象产生时,沃克环流加强,赤道地区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常年偏高,上升气流旺盛,近地面气压下降快,增大了亚欧大陆南北气压差,使得强冷空气频繁南下。
    (2)地面结冰,交通受阻,事故增多;农田农作物冻伤,影响农作物收成;大范围冻雨大面积破坏幼林、幼苗,冻伤果树;冻雨冻结在电线上,会导致电信和输电中断。

    【分析】本题以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中旬,我国遭遇4次全国性寒潮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寒潮的成因、危害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的中低纬度地区,冬季受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高压形成的冬季偏北风影响大;根据材料可知,北极海冰偏少,增强了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势力,使得冷空气更易南下,加重了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拉尼娜现象产生时,加强了沃克环流的强度,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常年偏高,上升气流旺盛,近地面形成低压,这使得亚洲南北气压差加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加大,有利于促进冷空气频繁南下,导致我国寒潮频发。
    (2)
    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增多;农田结冰,会冻伤越冬的农作物,或冻死早春 播种的作物幼苗,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对林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冻雨冻结在电线上时,可能会压垮电线或电杆,导致电信和输电中断等。
    1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的国际机构。IPCC在2021年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人类的影响已经使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地球上的每个地区。如果不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使全球数十亿人面临直接风险。下图示意1981~2019年全球不同纬度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分布。

    (1)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增温显著的原因。
    (2)调查发现,部分年份赤道东太平洋及沿岸地区出现气温异常偏低现象。试说明缘由。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融化(或冰雪面积缩小);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大气湿度增大,保温作用增强。
    (2)(东南)信风异常增强,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上升补偿流加强,上升补偿流带来的冷海水,使海表温度和沿岸地区气温异常偏低。

    【分析】本题以全球变暖和1981~2019年全球不同纬度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分布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异常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融化,北极地区冰雪面积缩小,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降低,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北极地区升温。冰雪融化,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气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
    (2)结合所学可知,赤道东太平洋及沿岸地区受东南信风影响,部分年份东南信风异常增强,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离岸水流增加,底层海水上升补偿加强,上升补偿流带来的冷海水,对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效果,使海表温度和沿岸地区气温异常偏低。
    1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棕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不耐寒,不耐旱。其果实榨的棕榈油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日化、生物柴油、饲料行业等领域。1848年棕桐引种到东南亚,在印度尼西亚广泛种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土著居民发现,栖身的森林在一点点消失,狩猎和寻找食物的区域日渐减少,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慢慢消亡,于是许多土著居民被迫到棕榈种植园工作。下图为尼诺指数与棕榈果单产关系图。

    (1)有人对印度尼西亚大规模种植棕榈持反对态度,试阐述理由。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当地棕榈油产量与其它年份相比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棕榈种植破坏了热带雨林,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加剧全球变暖;破坏土著居民生存环境;改变生活方式;冲击当地传统文化。
    (2)在其他年份中,太平洋低纬度地区是西热东冷,东向西的暖湿气团活动较强烈,棕榈产区降水丰富,棕榈果单产较高,棕榈油产量较大;而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候,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东西温度差减小,东向西的水汽输送减弱,位于大洋西岸的东南亚棕榈产区降水减少,影响棕榈生长,棕榈果单产偏低,棕榈油产量降低。

    【分析】本题以印度尼西亚的棕榈种植为背景材料,考查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由材料“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土著居民发现,栖身的森林在一点点消失,狩猎和寻找食物的区域日渐减少”可知,棕榈种植破坏了热带雨林,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导致雨林的光合作用减弱,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消耗减少,使大气中的碳氧失衡,从而加剧全球变暖;由材料“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慢慢消亡,于是许多土著居民被迫到棕榈种植园工作”可知,棕榈的种植破坏土著居民生存环境,改变了土著人的生活方式,冲击当地传统文化。
    (2)
    读图可知,在尼诺指数为正的年份,棕榈果单产普遍较低,在尼诺指数为负的年份,棕榈果单产普遍较高。由材料“棕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不耐寒,不耐旱”可知,棕榈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生长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其他年份中,太平洋低纬度地区是西热东冷,东部气流冷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西部气流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由东向西的暖湿气团活动较强烈,棕榈产区降水丰富,棕榈果单产较高,棕榈油产量较大;而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候,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东西温度差减小,东向西的水汽输送减弱,位于大洋西岸的东南亚棕榈产区气流由上升气流转变为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影响棕榈生长,棕榈果单产偏低,棕榈油产量降低。
    1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在部分强厄尔尼诺年,降水发生变化,曾经不毛的沙漠中休眠已久的花种子会迅速生长,遍地野花绽放,形成“沙漠花海”。下图示意阿塔卡马沙漠位置。

    (1)说明阿塔卡马沙漠曾经不毛的原因。
    (2)说明厄尔尼诺年阿塔卡马沙漠降水发生变化的原因。
    (3)分析“沙漠花海”期间秘鲁沿海渔场的变化。
    【答案】(1)地处副热带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很少;沿岸附近有秘鲁寒流流经,减湿作用强烈;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区(或离岸风区),气流干燥,干旱加剧。
    (2)厄尔尼塔现象发生时,信风减弱,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导致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
    (3)厄尔尼塔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水温异常偏高,原本的冷性鱼类因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或游走,导致鱼群数量锐减;厄尔尼塔现象发生时,信风减弱,沿岸上升流减弱,导致海底营养盐类上泛减少,渔场减产。

    【分析】本题以阿塔卡马沙漠为试题背景,涉及了阿塔卡马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厄尔尼诺影响降水变化太渔场变化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
    从影响该地降水的因素去分析,从大气环流分析,该沙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常年受离岸风东南信风的影响,空气干燥,导致降水少;从沿岸洋流分析,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减湿作用明显,导致降水少;从地形分析,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湿润空气,导致降水少。
    (2)
    从材料可以看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下沉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增强,导致降水较多。
    (3)
    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阿塔卡马“沙漠花海”期间,说明该地区降水较多,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秘鲁沿岸水温异常偏高,原本的冷性鱼类因水温升高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或游走,导致鱼群数量锐减;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势力减弱,沿岸上升流减弱,上泛的海底营养盐类减少,渔场产量降低。
    1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大气环流会出现异常。下图为某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

    (1)简述图示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水温变化特点。
    (2)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大气环流的异常表现。
    (3)阐释图示现象发生时,给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带来的气象灾害。
    【答案】(1)赤道附近西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上升;赤道附近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增温明显。
    (2)赤道附近西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气流上升运动减弱,下沉运动增强;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显著升高,气流下沉运动减弱,上升运动增强。
    (3)赤道附近西部太平洋较正常年份降水减少,造成大面积干旱;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较正常年份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分析】本题以某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
    根据图中与多年平均温度温差等温线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表层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温差出现-1°C,说明比多年平均温度低;图中赤道附近等值线向数值低的地方凸,且为正值,根据凸低为高的原则,说明中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比多年平均温度高;赤道附近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比多年平均温度高,且数值较大,说明增温明显。
    (2)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温度高的,空气上升,近地面温度低的,空气下沉。根据图中信息,赤道附近西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比多年平均温度低,气流上升运动减弱,甚至变成下沉气流;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比多年平均温度显著升高,气流下沉运动减弱,甚至变成上升。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大气环流减弱,甚至环流方向相反。
    (3)
    根据上题分析,赤道附近西部气流上升运动减弱,甚至变成下沉气流,所以太平洋赤道附近西部太平洋较正常年份降水减少,造成大面积干旱;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气流下沉运动减弱,甚至变成上升,使得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较正常年份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1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津湖》是一部以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战役为题材的电影。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高原平均海拔1300米,有“朝鲜屋脊”之称,气候寒冷。1950年11月至12月长津湖战役期间恰逢“拉尼娜现象”,形成极端严寒天气。“拉尼娜”是指当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时,大量暖海水被吹送至赤道西太平洋,导致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偏低的现象,是海一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图分别示意长津湖位置和正常年份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水温分布。

    (1)从海一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图示洋流甲的形成过程及对沿岸的影响。
    (2)分析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3)分析长津湖战役期间志愿军遭遇极端严寒天气的原因。
    【答案】(1)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沿岸表层海水流失,导致底层海水上升补偿,形成上升补偿流;使沿岸大气温度降低,湿度减小,易形成大雾天气。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岸水温比正常年份更低,下沉气流将更加旺盛,降水更少,可能出现旱灾。太平洋西岸水温比正常年份更高,上升气流将更加旺盛,降水更多,可能出现洪涝灾害。
    (3)盖马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冬季风强度增大;冬季风沿河谷南下,狭管效应使冬季风更加强劲;临近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冬季降雪多,地面反射率高,加剧严寒。

    【分析】本题以电影《长津湖》涉及到的盖马高原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上升补偿流形成过程及影响、拉尼娜现象带来的气象灾害、影响气温因素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1)洋流甲形成过程:盛行东南信风,使表层温暖的海水流向西海岸,海洋深处的冷海水上升补偿,形成上升补偿流,性质为寒流。对沿岸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使沿岸气温降低,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寒流流经的温暖区域易形成大雾天气。
    (2)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受强劲的东南信风影响,使赤道太平洋东海岸上升补偿流更强劲,气温更低,气流下沉更旺盛,降水比常年更少,带来旱灾;赤道太平洋西海岸,堆积的温暖海水更多,气温比常年更高,气流上升更旺盛,降水比常年更丰富,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3)盖马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高原和山地气候气温日较差大,加剧了夜间的寒冷;从材料可知,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冬季风更强劲,冬季气温更低;冬季偏北风,沿河谷向南,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劲,加剧了寒冷;位置临近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冬季降雪量大,雪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地面升温慢,使冬季更寒冷。
    1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如下图所示)。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大陆冰川。这里有壮观的冰原,深邃的峡湾。2017年7月,某科考协会组织上海中学生赴格陵兰岛研学旅行。为确保旅行体验与安全性,此次研学旅行沿格陵兰岛西海岸航行。
    格陵兰岛是北极熊理想的家园,北极熊主要以海豹为食,常在较低纬度陆地与较高纬度海区之间南北迁徙。海冰是北极熊在海上觅食、繁殖、休憩的主要场所。冬季是北极熊在海上捕食的黄金期。夏季海冰大量消退时,北极熊南撤回到陆地。近年因全球变暖引发的海冰变化给北极熊的生存带来巨大影响。

    (1)说明此次研学旅行选择沿格陵兰岛西海岸航行的原因
    (2)根据海一气之间相互作用原理,试说明冰山大幅减少导致周围海区气温的变化过程。
    (3)说明未来海冰出现与消退的时间变化对北极熊栖息规律的影响。
    【答案】(1)峡湾众多,考察价值高;沿岸多居民点,提供住宿与物资补给,兼顾人文景观考察;西海岸浮冰较少,航行安全性高。
    (2)冰山减少,海洋面积增大,反射率下降;促进海洋吸收较多太阳辐射,水温升高;海洋通过潜热输送、辐射等环节把热量传给大气,致使大气温度升高。
    (3)海冰出现时间推迟,北极熊北迁时间延迟;海冰消退时间提前,北极熊南迁时间提前;海冰期变短,北极熊在陆地上栖息的时间变长,在海冰上栖息的时间变短。

    【分析】:本大题以格陵兰岛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及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
    (1)从图中可以看出格陵兰岛西海岸峡湾众多,地貌特征更多更典型,考察价值更高;陵兰岛东海岸受寒流影响浮冰较多,而西海岸浮冰较少,航行安全性更高,有利于保证研学团队的安全;格陵兰岛西海岸多居民点,方便研学队伍进行物资补给和住宿。
    (2)冰山大幅减少,周围海区气温将升高,冰山减少,冰山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海洋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水温升高;海洋温度高,辐射的热量多,大气吸收海面放出的辐射,大气温度也将会升高。
    (3)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将升高,海冰存在的时间将变短,海水结冰速度慢,海冰出现时间推迟,北极熊北迁时间延迟;海冰融化速度快,海冰消退时间提前,北极熊南迁时间提前;海冰期短,北极熊在陆地上栖息的时间变长,在海冰上栖息的时间变短。
    【点睛】
    1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1月7日,山东省青岛市大风降温,最低气温达-15.9℃,打破了1961年以来该市最低气温极值。当日青岛市附近海面烟雾袅袅,出现了罕见的“海浩”奇观(如左图)。“海浩”,指由于海洋表面和低层大气温差显著增加,水汽迅速凝结成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在海面呈现“水雾”或“冰水混合雾”,甚至“冰雾”的特殊现象。右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

    (1)试从天气系统和“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青岛“海浩”现象的成因。
    (2)读右图,说出我国近海年蒸发量2000mm以上高值区的分布特点,并推测成因。
    【答案】(1)冷锋过境,形成寒潮天气。气温显著低于表层海水温度,海水蒸发加剧,遇冷空气迅速凝结。
    (2)分布:从菲律宾北部(台湾岛南部)到日本南部海域,呈西南-东北向狭长分布。
    原因:(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量较大。

    【分析】本题考查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1)
    由材料“2021年1月7日,山东省青岛市大风降温,最低气温达-15.9℃,打破了1961年以来该市最低气温极值”可知,冷锋过境,形成寒潮天气。由材料““海浩”,指由于海洋表面和低层大气温差显著增加,水汽迅速凝结成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在海面呈现“水雾”或“冰水混合雾”,甚至“冰雾”的特殊现象”可知,寒潮使大气强烈降温,气温显著低于表层海水温度,海水蒸发加剧,遇冷空气迅速凝结。
    (2)
    读图可知,我国近海年蒸发量2000mm以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从菲律宾北部(台湾岛南部)到日本南部海域,呈西南-东北向狭长分布。形成原因是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北半球太平洋西部,有日本暖流流经,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比所流经海区水温高,因此暖流流经海区,水温较高,蒸发量较大。
    【点睛】
    1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也叫“沃克环流”。下图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附近地理事物分布。

    (1)在图中南太平洋3支洋流(实线)上分别画上箭头表示其流向,在图中沃克环流圈(虚线)中用4个箭头画出其大气运动方向。
    (2)当东南信风减弱时,从海一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太平洋西岸甲附近气候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答案】(1)
    (2)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附近自东向西的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甲地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气候由炎热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

    【分析】本大题以赤道附近太平洋为背景材料,涉及大气运动方向、东南信风减弱对气候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由所学知识可知,正常年份,赤道附近表层暖海水,在信风吹拂下向西流动,使西侧暖海水堆积水温升高,导致洋面温度偏高;而东侧冷海水上涌,表面温度低,所以东侧温度低,气流下沉;西侧气温高,所以气流上升,从而形成顺时针的大气环流。如图所示:
    (2)由所学知识可知,当东南信风减弱时,赤道附近自东向西的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水温降低,导致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甲地上升气流势力减弱或消失;由于上升流降水多,而上升流减弱后,降水减少;所以气候由原来的炎热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
    【点睛】
    1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茎柔鱼,又称美洲大鱿鱼,生命周期较短,当海洋表层水温在20℃左右时,其生长和繁殖迅速。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37°N-47°S带海域,其中秘鲁沿海(6°S-20°S)资源最丰富,是茎柔鱼重要的生存区域之一。左为某年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统计图,右下图为秘鲁沿海海域海洋表层月平均水温变化统计图。

    (1)简述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的年内变化,说明其与海水表层温度之间的关系。
    (2)分析秘鲁沿海地区适合茎柔鱼生长繁殖的自然原因。
    (3)研究表明,茎柔鱼的渔获量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显著,推测厄尔尼诺年秘鲁沿海地区茎柔鱼渔场可能出现的变化。
    【答案】(1)4~8月渔获量呈上升趋势,10~次年4月渔获量呈下降趋势;8~10月渔获量较大,4月渔获量最小;海洋表层水温与渔获量大致呈负相关;海洋表层水温较低时渔获量较高,海洋表层水温较高时渔获量较低。
    (2)秘鲁沿海地区纬度较低,且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适宜,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盛行上升流,底层海水上泛,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
    (3)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秘鲁沿海地区上升流减弱,海水表层饵料减少,渔场渔获量减少;茎柔鱼渔场海水温度升高,导致茎柔鱼分布范围缩减;渔场分布重心南移。

    【分析】本题以秘鲁渔场鱼类生产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年内变化较大,4月份最少,之后开始上升,8~10月份上升到最高,11月份开始下降;因此年内变化规律是4~8月渔获量呈上升趋势,10~次年4月渔获量呈下降趋势;8~10月渔获量较大,4月渔获量最小;读右图海水表层水温的变化是3月份最高,之后开始下降,8月份水温达到最低值,之后开始上升,因此可得出海洋表层水温与渔获量大致呈负相关;海洋表层水温较低时渔获量较高,海洋表层水温较高时渔获量较低。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茎柔鱼,又称美洲大鱿鱼,生命周期较短,当海洋表层水温在20℃左右时,其生长和繁殖迅速”。秘鲁沿海地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但受秘鲁寒流降温的影响,水温不高,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秘鲁沿海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使表层水远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泛,形成秘鲁寒流上升流的,底层海水上泛时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所以秘鲁沿海形成了水温适宜,食物丰富的海区,适合鱼类的生长繁殖。
    (3)
    厄尔尼诺年,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赤道逆流增强,向东运行;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上升流受抑制,秘鲁沿海地区上升流减弱,底层上泛海水量减少,带到表层的营养盐类减少,表层浮游生物生长量少,海水表层饵料减少,渔场渔获量减少;由于水温异常升高,导致茎柔鱼渔场海水温度过高,茎柔鱼分布范围缩减;并且鱼类向较高纬度的地区的水域转移,使渔场分布重心南移。秘鲁沿海地区茎鱼渔场鱼获量减少。
    【点睛】
    1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国庆之际,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1950年11—12月)为题材的电影《长津湖》正式上映。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高原平均海拔1300米,有“朝鲜屋脊”之称;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1~2℃,最冷月平均气温曾达-25℃;年降水量580~750毫米。
    材料二拉尼娜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常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
    材料三东北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和盖马高原水系分布图。

    (1)据材料分析,盖马高原地区的水系特征及形成原因。
    (2)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分析长津湖地区冬季极易发生严寒天气的原因。
    (3)据研究,1950年冬季长津湖出现的极寒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试分析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
    【答案】(1)水系特征: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河流短促。形成原因: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盖马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长津湖谷地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开口向鄂霍次克海敞开,利于冬季寒潮沿河谷南下,降温幅度较大;临近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携带着大量水汽,冬季降雪多。
    (3)成因:信风带势力增强,赤道附近表层海水大规模向西运动,东太平洋海水上泛强烈,水温异常偏低,西太平洋海平面上升,水温异常偏高。
    影响: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极端天气频发。

    【分析】本题以东北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和盖马高原水系分布图为背景,并结合相关材料,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成因及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注重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详解】(1)由盖马高原水系分布图可知,图中青川江、长津江等河流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且流程不长,各个河流的流域面积不大。成因主要是盖马高原平均海拔1300米,有“朝鲜屋脊”之称,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依据材料信息,从地貌上来看,长津湖所处的盖马高原平均海拔较高,有1300多米,气温较低。高原表面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后,由于地势比四周高,夜晚热量容易随风散失掉,地面辐射降温,使得气温进一步下降,增大了昼夜温差;从盖马高原及其附近地形图看,四周没有高大的山脉阻挡,北面黑龙江流域的平原,地势低洼,呈南北向分布,开口向鄂霍次克海敞开,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寒潮南下,直冲长津湖地区,形成大幅度的降温;盖马高原地区受蒙古冷高压反气旋系统影响,风向偏转为东北风,风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来,携带着大量水汽登陆,北部黑龙江冲积形成的平原利于水汽深入,受到盖马高原抬升,所以使盖马高原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冬季多降雪。
    (3)拉尼娜事现象是海—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主要是当信风增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层的暖海水被推向太平洋西部,导致东太平洋海洋深处的冷海水补充至海洋表面,因此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低,而西太平洋海平面上升,水温异常偏高。海水温度异常造成大气环流系统异常。
    对我国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出现时,造成大气环流系统异常,使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极端天气频发。
    【点睛】

    相关试卷

    高中第四章 水的运动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四章 水的运动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后作业题,共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出现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试卷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