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红楼梦》我们可以一直读下去,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它。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这些人经历的各种状态,以及他对生命态度的超越感。
假如我们眼前发生了一件事情,在朋友在谈这个事情,转述这个事情的时候,不喜欢谁,我们称之为主观。在文学里面有“全知观点”,不成为小说里面任何一个角色。我们没有个别的爱恨,是在一个更高的、超越的环境里面把这些人呈现出来。就像镜子一样,也没有爱恨,你走近镜子,是一个全然客观的状态。但是人很难做到像镜子,这种全知的超越感其实非常难把握。我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小说中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都只是在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
(摘编自蒋勋《蒋勋说〈红楼梦〉》)
材料二: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三: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 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 “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D. 蒋勋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像镜子一样的小说,作者对其中的人物基本上是全然客观的呈现状态,这种“不写之写”为读者留下评判空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相得益彰。
B. “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
C. 《红楼梦》还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深入体味。
D.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
A. 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得泪人一般”;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 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
C. 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
D. 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并“讲与贾母听”;宝玉做完。
4. 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进行合理想象,在原文省略号的“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
【答案】1. D 2. B 3. B
4. ①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
②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味之无穷的空灵之美;
③可以设置种种悬念;
④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5. 示例一:“宝玉,宝玉!”“狠心”二字、伤心欲绝怨恨之情尽情传达。
示例二:“宝玉,宝玉!”“苦命”二字,又写自己,融为一团。
示例三:“宝玉,宝玉!”黛玉寄人篱下,含蓄内敛,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万般不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说法错误,原文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见选项关系表述错误。
B.“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可知只说索隐派属于历史学范畴,并没有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作品就越死板僵化”表述绝对化。原文为“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可见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错误。原文为“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并没有完全否定作者的力量,而是也需要根据作者所写的内容来解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可知“不写之写”是艺术的空白。
B.“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而转向主人公宝玉,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三最后一段“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可知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用笔灵活:
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和材料二最后一段“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形成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空灵之美,增强审美意蕴:
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可知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可知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林黛玉无意听到贾宝玉成亲的消息,如同一个疾雷,心里五味陈杂,迷迷痴痴,五内俱焚,黛玉哇地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林黛玉要死了,等着宝玉来看他。她多么想再看宝玉一眼,但是,黛玉等到最后,也没见宝玉的人影,黛玉用尽最后的力气茫然的对着黑暗,直声喊道:“宝玉、宝玉,你好……”。然后就咽气了。
宝玉的通灵宝玉是要有块金的来配的,宝钗恰好就有个赖头和尚给的金锁。宝黛的木石前盟在被世人看好的金玉良缘面前似乎不堪一击,为此忧心的黛玉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后来,如世人所愿,贾宝玉和薛宝钗婚事一定,在众人的祝福下热热闹闹的操办婚事。而就在他们入洞房的那天夜晚,潇湘馆却是另一番景象,病入膏肓的林黛玉奄奄一息,在死亡的边缘徘徊。林黛玉既有哀怨,又有难舍,万念俱灰、伤心欲绝,也许临终想说的是“宝玉,你好狠的心啊”。
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虽然相互爱着对方,但却走不到一起,无疑是最遗憾的事。而贾宝玉最终被安排和薛宝钗成亲,这点无疑是打击到了林黛玉。当林黛玉听到黛玉听到宝玉定亲的消息,千愁万感,把身子一天天糟蹋起来,杯弓蛇影,一日竟至绝粒。“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也许也会想到宝玉也会因此而伤心难过,既想到自己,又想到宝玉,五味杂陈,融为一团,也许会说“宝玉,宝玉,你好苦命”。
林黛玉在离开人世之前,就已经对贾府内部的危机有了察觉,所以她在临死前很可能在提醒贾宝玉要多加注意,也是在弥留之际留下的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万般不舍。因此这句话很有可能是“宝玉,宝玉,你好生小心”或者是“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林黛玉死后不久,贾府就被抄家,其贾府上上下下的人流放的流放,死的死,散的散。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上的小屋
残雪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当我不清理抽屉的时候,我坐在围椅里,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听见呼啸声。是北风在凶猛地抽打小屋杉木皮搭成的屋顶,狼的嗥叫在山谷里回荡。
“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哼。”妈妈说,朝我做出一个虚伪的笑容。
“所有的人的耳朵都出了毛病。”我憋着一口气说下去,“月光下,有那么多的小偷在我们这栋房子周围徘徊。我打开灯,看见窗子上被人用手指捅出数不清的洞眼。隔壁房里,你和父亲的鼾声格外沉重,震得瓶瓶罐罐在碗柜里跳跃起来。我蹬了一脚床板,侧转肿大的头,听见那个被反锁在小屋里的人暴怒地撞着木板门,声音一直持续到天亮。”
“每次你来我房里找东西,总把我吓得直哆嗦。”妈妈小心翼翼地盯着我,向门边退去,我看见她一边脸上的肉在可笑地惊跳。
有一天,我决定到山上去看个究竟。风一停我就上山,我爬了好久,太阳刺得我头昏眼花,每一块石子都闪动着白色的小火苗。我咳嗽着,在山上辗转。我眉毛上冒出的盐汗滴到眼珠里,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我回家时在房门外站了一会,看见镜子里那个人鞋上沾满了湿泥巴,眼圈周围浮着两大团紫晕。
“这是一种病。”我听见家人们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窃笑。等我的眼睛适应了屋内的黑暗时,他们已经躲起来了——他们一边笑一边躲。我发现他们趁我不在的时候把我的抽屉翻得乱七八糟,几只死蛾子、死蜻蜓全扔到了地上,他们很清楚那是我心爱的东西。
“他们帮你重新清理了抽屉,你不在的时候。”小妹告诉我,目光直勾勾的的,左边的那只眼变成了绿色。
“我听见了狼嗥,”我故意吓唬她,“狼群在外面绕着房子奔来奔去,还把头从门缝里挤进来,天一黑就有这些事。你在睡梦中那么害怕,脚心直出冷汗。这屋里的人睡着了脚心都出冷汗。你看看被子有多么潮就知道了。”
我心里很乱,因为抽屉里的一些东西遗失了。母亲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垂着眼。但是她正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我感觉得出来。每次她盯着我的后脑勺,我头皮上被她盯的那块地方就发麻,而且肿起来。我知道他们把我的一盒围棋埋在后面的水井边上了,他们已经这样做过无数次,每次都被我在半夜里挖了出来。我挖的时候,他们打开灯从窗口探出头来。他们对于我的反抗不动声色。
吃饭的时候我对他们说:“在山上,有一座小屋。”他们全都埋着头稀哩呼噜地喝汤,大概谁也没听到我的话。
“许多大老鼠在风中狂奔。”我提高了嗓子,放下筷子,“山上的砂石轰隆隆地朝我们屋后的墙倒下来,你们全吓得脚心直出冷汗,你们记不记得?只要看一看被子就知道。天一晴,你们就晒被子,外面的绳子上总被你们晒满了被子。”
父亲用一只眼迅速地盯了我一下,我感觉到那是一只熟悉的狼眼。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每天夜里变为狼群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叫。
“到处都是白色在晃动,”我用一只手抠住母亲的肩头摇晃着,“所有的都那么扎眼,搞得眼泪直流。你什么印象也得不到。但是我--回到屋里,坐在围椅里面,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就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杉木皮搭成的屋顶。那形象隔得十分近,你一定也看到过,实际上,我们家里的人全看到过。的确有一个人蹲在那里面,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果。”
“每次你在井边挖得那块麻石响,我和你妈就被悬到了半空,我们簌簌发抖,用赤脚蹬来蹬去,踩不到地面。”父亲避开我的目光,把脸向窗口转过去。窗玻璃上沾着密密麻麻的蝇屎。“那井底,有我掉下的一-把剪刀。我在梦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它打捞上来。一醒来,我总发现自己搞错了,原来并不曾掉下什么剪刀,你母亲断言我是搞错了。我不死心,下一次又记起它。我躺着,会忽然觉得很遗憾,因为剪刀沉在井底生锈,我为什么不去打捞。我为这件事苦恼了几十年,脸上的皱纹如刀刻一般。终于有一回,我到了井边,试着放下吊桶去,绳子又重又滑,我的手一软,木桶发出轰隆一声巨响,散落在井中。我奔回屋里,朝镜子里一瞥,左边的鬓发全白了。”
“北风真凶,”我缩头缩脑,脸上紫一块蓝一块,“我的胃里面结出了小小的冰块。我坐在围椅里的时候,听见它们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我一直想把抽屉清理好,但妈妈老在暗中与我作对。她在隔壁房里走来走去,弄得踏踏地响,使我胡思乱想。我想忘记那脚步,于是打开一副扑克,口中念着:“一二三四五……”脚步却忽然停下了,母亲从门边伸出来墨绿色的小脸,嗡嗡地说话:“我做了一个很下流的梦,到现在背上还流冷汗。”
“还有脚板心,”我补充说,“大家的脚板心都出冷汗。昨天你又晒了被子。这种事,很平常。”小妹偷偷跑来告诉我,母亲一直在打主意要弄断我的胳膊,因为我开关抽屉的声音使她发狂,听到那声音就痛苦得将脑袋浸在冷水里,她一直泡得患上重伤风。
“这样的事,可不是偶然的。”小妹的目光永远的直勾勾的,刺得我脖子上长出红色的小疹子来。“比如说父亲吧,我听他说那把剪刀,怕说了有二十年了?不管什么事,都是由来已久的。”我在抽屉侧面打上油,轻轻地开关,做到毫无声响。我这样试验了好多天,隔壁的脚步没响,她被我蒙蔽了。可见许多事都是可以蒙混过去的,只要你稍微小心一点儿。我很兴奋,起劲地干起通宵来,抽屉眼看就要清理干净一点儿,但是灯泡忽然坏了,母亲在隔壁房里冷笑。
“被你房里的光亮刺激着,我的血管里发出怦怦的响声,像是在打鼓。你看看这里,”她指着自己的太阳穴,那里爬着一条圆鼓鼓的蚯蚓,“我倒宁愿是坏血症。整天有东西在体内捣鼓,这里那里弄得响,这滋味,你没尝过。为了这样的毛病,你父亲动过自杀的念头。”她伸出一只胖手搭在我肩上,那只手像被冰镇过一样冷,不停地滴下水来。
有一个人在井边捣鬼。我听见他反复不停地将吊桶放下去,在井壁上碰出轰隆隆的响声。天明的时候,他咚地一声扔下水桶,跑掉了。我打开隔壁的房门,看见父亲正在昏睡,一只暴出青筋的手难受地抠紧了床沿,在梦中发出惨烈的呻吟。母亲披头散发,手持一把条帚在地上扑来扑去。她告诉我,在天明的那一瞬间,一大群天牛从窗口飞进来,撞在墙上,落得满地皆是。她起床来收拾,把脚伸进拖鞋,脚趾被藏在拖鞋里的天牛咬了一口,整条腿肿得像根铅柱。
“他,”母亲指了指昏睡的父亲,“梦见被咬的是他自己呢。”
“在山上的小屋里,也有一个人正在呻吟。黑风里夹带着一些山葡萄的叶子。”
“你听到了没有?”母亲在半明半暗里聚精会神地将耳朵贴在地板上,“这些个东西,在地板上摔得痛昏了过去。它们是在天明那一瞬间闯进来的。”
那一天,我的确又上了山,我记得十分清楚。起先我坐在藤椅里,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然后我打开门,走进白光里面去。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
(选自《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小说描述了一个家庭中怪诞的人和事,塑造了一个警觉戒备、精神长期被压抑的“我”的形象,构建了一个亲人之间相互仇视、戒备的梦魇般的世界,展现了现代人的焦虑。
B. 小妹“左边的那只眼变成了绿色”,而且“目光总是直勾勾的”,很像父亲绿色的“狼眼”。直勾勾的眼神让我们联想到麻木、失去独立思想的傀儡。
C. 小说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现实因素,具有超现实色彩,从理性的角度读探索人物的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展现精神真实,以及世纪末人们无可奈何的失落感和恐惧等痛苦的人生体验,体现了其对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意识的认同。
D. 山上关着的人和“我”一样,“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果”,“我”照镜子的时候,也是“眼圈周围浮着两大团紫晕”,他是另一个勇敢抗争的“我”的化身。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父亲隐喻着权威、权力,它对人造成不可抗拒的压迫感和威胁。这种权力已经失去了本质意义上对人的保护作用而成了对人的生命造成威胁的“狼”。
B. “小妹”总是无动于衷地看着“我”的抽屉被人清理,“我”喜欢的蜻蜓被扔掉,然后跑来借着告诉“我”的机会,观察“我”的反应。她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是一个麻木、无动于衷的看客。
C. 各种生冷、阴暗的意象组合,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我”的极端、冷漠心态的影响下,这篇小说呈现出鲜明的荒诞风格,使读者在无比压抑、怪诞的气氛中,感受残雪真正的精神世界。
D. 《山上的小屋》借鉴和吸收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荒诞、变形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到处收拾痛苦、变态的灵魂,盲目彷徨,不知所措。
8.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小屋里有一个人,这个人的意象很有深意。你认为他会是一个什么人?
9. 请探究这篇小说的叙事艺术特点,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 C 7. D
8. (1)他是对抗现实的存在。
(2)自我理想的对象化。
①囚禁围困者,被反锁在屋子里。
②思索者,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果。
③反叛者,暴怒地撞着木板门,声音一直持续到天亮。
9. ①叙事结构上,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织小说,同时以主人公与家庭其他成员的矛盾与冲突来展开情节。这些对家庭成员形象的刻画,完全颠覆了传统作品中对亲人形象的塑造。叙事结构不完整,缺乏明显的情节线索。
②叙事语言上,梦呓般的语言,歇斯底里的狂乱,精神病患者疯疯癫癫的语言和梦呓,描绘出一幅幅荒诞,错乱,丑恶的世界,传达出孤独、恐惧、焦虑压抑的情绪,使得潜意识得以呈现。
③叙述手法上,采用象征手法,从一个少年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孩童世界和大人世界的不可通约性。
④叙事视角,以第一人称,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叙事断断续续,时空转换迅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C.“从理性的角度”错误,既然是“小说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现实因素,应该是非理性。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的能力。
D.“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错误,应该是意识流。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当我不清理抽屉的时候,我坐在围椅里,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听见呼啸声”“我蹬了一脚床板,侧转肿大的头,听见那个被反锁在小屋里的人暴怒地撞着木板门,声音一直持续到天亮”可知,他被反锁在屋子里,是一个囚禁围困者。
结合“看见镜子里那个人鞋上沾满了湿泥巴,眼圈周围浮着两大团紫晕”“的确有一个人蹲在那里面,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果”分析,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果,可知他是一个思索者。
结合“听见那个被反锁在小屋里的人暴怒地撞着木板门,暴怒地撞着木板门”“我蹬了一脚床板,侧转肿大的头,听见那个被反锁在小屋里的人暴怒地撞着木板门,声音一直持续到天亮”分析,他暴怒地撞着木板门,声音一直持续到天亮,可知他是思索者、反叛者。
“我--回到屋里,坐在围椅里面,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就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杉木皮搭成的屋顶。那形象隔得十分近,你一定也看到过,实际上,我们家里的人全看到过。的确有一个人蹲在那里面,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果”
根据“我知道他们把我的一盒围棋埋在后面的水井边上了,他们已经这样做过无数次,每次都被我在半夜里挖了出来。我挖的时候,他们打开灯从窗口探出头来。他们对于我的反抗不动声色”“我决定到山上去看个究竟。风一停我就上山,我爬了好久,太阳刺得我头昏眼花,每一块石子都闪动着白色的小火苗。我咳嗽着,在山上辗转。我眉毛上冒出的盐汗滴到眼珠里,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我回家时在房门外站了一会,看见镜子里那个人鞋上沾满了湿泥巴,眼圈周围浮着两大团紫晕”“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杉木皮搭成的屋顶。那形象隔得十分近”可知,他可能是对抗现实的存在,也可能是自我理想的对象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从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叙述手法、叙事视角等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叙事结构上,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织小说,同时以主人公与家庭其他成员的矛盾与冲突来展开情节。
该文本的特异之处在于不是选择从外至内的大环境影响的书写方式,而是告知人们自己家的梦魇,即社会梦魇的缩影。从“妈妈说,朝我做出一个虚伪的笑容”“我听见家人们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窃笑。等我的眼睛适应了屋内的黑暗时,他们已经躲起来了——他们一边笑一边躲”“小妹告诉我,目光直勾勾的的,左边的那只眼变成了绿色”“我心里很乱,因为抽屉里的一些东西遗失了。母亲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垂着眼。但是她正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我感觉得出来。每次她盯着我的后脑勺,我头皮上被她盯的那块地方就发麻,而且肿起来”“父亲用一只眼迅速地盯了我一下,我感觉到那是一只熟悉的狼眼。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每天夜里变为狼群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叫”,文中对家庭成员形象的刻画,完全颠覆了传统作品中对亲人形象的塑造——父亲对人不可抗拒的压迫感和威胁,麻木、无动于衷地看着“我”的抽屉被人清理后幸灾乐祸的“小妹”,“一直在打主意要弄断我的胳膊”的母亲,小说描述了一个家庭中怪诞的人和事,构建了一个亲人之间相互仇视、戒备的梦魇般的世界,塑造了一个警觉戒备、精神长期被压抑的“我”的形象。
(2)叙事语言上,采用梦呓般的语言传达人物情绪。文中“我听见了狼嗥”“狼群在外面绕着房子奔来奔去,还把头从门缝里挤进来,天一黑就有这些事。你在睡梦中那么害怕,脚心直出冷汗。这屋里的人睡着了脚心都出冷汗。你看看被子有多么潮就知道了”“许多大老鼠在风中狂奔”“山上的砂石轰隆隆地朝我们屋后的墙倒下来,你们全吓得脚心直出冷汗,你们记不记得?只要看一看被子就知道。天一晴,你们就晒被子,外面的绳子上总被你们晒满了被子”“到处都是白色在晃动”“所有的都那么扎眼,搞得眼泪直流。你什么印象也得不到。但是我--回到屋里,坐在围椅里面,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就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杉木皮搭成的屋顶。那形象隔得十分近,你一定也看到过,实际上,我们家里的人全看到过。的确有一个人蹲在那里面,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果”“每次你在井边挖得那块麻石响,我和你妈就被悬到了半空,我们簌簌发抖,用赤脚蹬来蹬去,踩不到地面”“我的胃里面结出了小小的冰块。我坐在围椅里的时候,听见它们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梦呓般的语言,歇斯底里的狂乱,精神病患者疯疯癫癫的语言和思想行为的错乱,描绘出一幅幅荒诞,错乱,丑恶的世界,传达出主人公孤独、焦虑压抑的情绪,使得潜意识得以呈现。
(3)叙述手法上,采用象征手法,从一个少年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孩童世界和大人世界的不可通约性。由“我听见家人们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窃笑。等我的眼睛适应了屋内的黑暗时,他们已经躲起来了——他们一边笑一边躲。我发现他们趁我不在的时候把我的抽屉翻得乱七八糟,几只死蛾子、死蜻蜓全扔到了地上,他们很清楚那是我心爱的东西”“我知道他们把我的一盒围棋埋在后面的水井边上了,他们已经这样做过无数次,每次都被我在半夜里挖了出来。我挖的时候,他们打开灯从窗口探出头来。他们对于我的反抗不动声”可知,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任何人都无法跨过时间的自然顺序一下子从孩童世界越到成人世界。文中“我”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到大人世界的侵扰乃至肆意毁坏。从一个少年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孩童世界和大人世界的不可通约性,在彼此的窥探、防范和无聊的伎俩中呈现的人性之恶。
(4)叙事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的叙事视角,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叙事断断续续,缺乏明显的情节线索,叙事结构不完整。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织情节,刻画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只是符号般的存在、年龄不详。唯一能够明确的是一家中的两代人:“我”“小妹”和“爸爸”“妈妈”。叙事断断续续,时空转换迅速。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 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下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
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B. 自贼者也 贼:伤害。
C. 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瘳:治。
D. 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 属:通“嘱”,嘱托。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1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B. 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叫“家”。
C. 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说”是其“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的基石。
D. 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 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 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 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
15. 关于姜太公归周,孟子在《离娄》《尽心》中两次提到:“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请简要分析孟子如此表述的意图。
【答案】10. D 11. D 12. D 13. C
14. ①凡是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要是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通,(它的前景是无可限量的)。
②求学的人,其(学问)一天比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学问)则一天比一天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
15. 一方面是养老的重要性:孟子其目的在于宣讲“养老”(仁政的一部分)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仁政:在孟子看来实行仁政,天下贤者自然会归附,民无冻馁,民自然会归附,这样必为政于天下矣。孟子这是借文王、太公之事宣讲自己的“仁政”学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属:名词,属下。句意:于是第二天召见属下大夫说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这个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发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则见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解散了,长官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
“典法无更”与“偏令无出”结构相同,可各自成句,且时间词“三年”作句首状语,可单独断开,排除AC;
“观”为谓语动词,“于国”是后置的介词结构,“文王观于国”为状语后置句,句意完整;且“则”,通常用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都是空话”错误,结合“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分析可知,只有《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错误。应该是“老人早上还接受文王的指令,晚上就逃走了”,“遁”是“逃”的意思。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凡”,所有、凡是;“然”,通“燃”,燃烧;“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②“为学”,求学;“益”,增加;“损”,减少。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句意:姜太公躲避纣王,住到东海海边,便说:“为什么不归向周文王呢!我听说西伯善于赡养老人。”
孟子认为姜太公归顺文王是因为文王善于赡养老人,“养老”是仁政的一部分,很重要,像姜太公这样的贤者自然会归顺于他,民无冻馁,这样必会驾驭天下。
太公之事宣讲自己的“仁政”学说,孟子的目的在于宣讲“养老”(仁政的一部分)的重要性,在孟子看来,施行仁政必为政于天下。
参考译文:
【甲】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节选自《孟子》)
【乙】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周文王在臧地巡视,看见一位钓鱼的老者,虽然他看似在钓鱼,心却不在钓鱼上。他并非真的有心持竿钓鱼,而是别有所钓,(所以)他经常就是这样的钓法。文王想举用他,把国事交给他治理,又担心大臣和父兄辈族人不肯相安;想最后舍弃此人,又不忍心让百姓们得不到天道的庇护。于是就在清晨聚集他的大夫们说:“昨天夜里我梦见一位贤人,面黑两颊长满长须,骑的杂色马,马蹄的半边是赤色的,命令我说:‘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诸位大夫惊惧不安地说:“这是先君王季历啊!”文王说:“既然这样,那么让我们占卜一下吧。”诸位大夫说:“这是先王的命令,王无可怀疑,又何必占卜呢。”于是(周文王)就迎接臧地老者,授给国事。(这个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发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则见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解散了,长官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文士武士们的私党解散,这是崇尚大同;长官们不建立个人功德,这是大家都把国事当成同一家的事务。文王于是把臧地老者当作师者,面北而立请教说:“这样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吗?”
臧地老者看似没有听懂的样子,没有回答,漫不经心地告辞而去,早晨还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终身没有消息。
(节选自《庄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6. 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诗一开头,就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来表达思妇想念征夫的的心情,十分贴切。“书难寄”的“难”字,细致地描绘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
B. 沈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忧愁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C. 李词先写寂寞之愁,再写伤春之愁,又写伤别之愁,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心中的万千浓愁。
D. 李词结尾处,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
17. 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李词是“泪尽箇中”,《云韶集》也盛赞李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请从“抒情、炼字”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16. B 17. 抒情内容上: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思念之情),故情胜。
抒情方式上:借景抒情。淅淅沥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零了。作者借伤春、惜春表达了年华流逝的感叹以及对良人的思念之情。
炼字:“遍”“断”两个字极尽炼字的巧妙,“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活画重压在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故词胜。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而是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错误,“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对应诗句是“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此句意思是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此句是虚写,并不是“虚实结合”。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及炼字的能力。
抒情内容上: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伤春,“柔肠一寸愁千缕”,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下片“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有力地表现了愁情之深,之无法排解,写伤别之情。故以情胜。
抒情方式上:借景抒情。开篇处词人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虽不复直言其愁却愁情尽显。“几点催花雨”,淅淅沥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惜春,也正是惜青春,因此,正在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哀愁。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零了。作者借伤春、惜春表达了年华流逝的感叹以及对良人的思念之情。
炼字:“倚遍阑干”,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望断归来路”,望尽了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遍”“断”两个字极尽炼字的巧妙,这里词人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之深,之无法排解。活画出重压在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故词胜。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 , _____。”(《论语•里仁》)
(2)在《老子》四章中有所作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过于偏执,因而老子说:“_____ , _____。”
(3)《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 , _____”。
【答案】 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为者败之 ④. 执者失之 ⑤.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⑥. 千金散尽还复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焉”“省”“执”“材”“散”“还”。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庆余年》是近几年当之无愧的热播剧,播出时,几乎每天都有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剧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便是范闲借酒斗诗,唐诗宋词张口就来,不仅让剧中的大文宗庄墨_____,也让屏幕这边的我们直呼过瘾。穿越到古代的范闲,教科书般展示了什么叫做知识的力量。那些读过的书、看过的诗都成了武装他的铠甲。闲来无事,他默写《红楼梦》,书籍刚出就风靡整个京城, 。他在百官面前狂背唐诗宋词元曲,一夜之间成为“诗神”,名望大涨。他说:“我看过的每一个字,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记得丝毫不差。”在“读书无用论” 的今天,范闲实打实地告诉我们:“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被辜负。”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为 , , 。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读书无用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在“读书无用论”的今天。
A.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了。
B. 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凯勒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先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的老师,是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人。
21. 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9 大吃一惊 洛阳纸贵 甚嚣尘上 20. A
21. ①构成:本体“那些读过的书,看过的诗”;喻体“武装他的铠甲”;喻词“成了”;相似性“书是武器,也是铠甲,有助于我们抵御外界的侵袭,抵抗焦虑,让人生更美好”。②效果: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帮助我们抵御外界侵袭,让人生更美好,表达了对读书的赞赏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唐诗宋词张口就来”可知,此处是说大文宗庄墨对范闲的诗词水平很吃惊。故可填写“大吃一惊”。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第二空,根据“闲来无事,他默写《红楼梦》,书籍刚出就风靡整个京城”可知,此处是说他默写的《红楼梦》在当时很流行,故可填“洛阳纸贵”。洛阳纸贵: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第三空,语境说的是在今天,“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很普遍,故可填“甚嚣尘上”。甚嚣尘上:形容消息普遍流传。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读书无用论”的引号表示引用。
A.“满招损,谦受益” 的引号表示引用;
B.“说话”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慈祥”引号表示反语、讽刺;
D.“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构成:“那些读过的书、看过的诗”是本体,“铠甲”是喻体,比喻词是“成了”,表明这是暗喻。二者相似性:铠甲的作用是保护我们不受外界侵袭,同时铠甲也是我们与外界对抗的武器;而书籍也是人的武器,可以用来对抗外界对我们的干扰,抵抗外界带给我们的焦虑,让人生更美好。
②效果:武器能够对抗外界侵袭,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把“书”比喻成“武器”,化抽象为具体,将书的作用和铠甲的作用等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帮助我们抵御外界侵袭,让人生更美好,表达了对读书的赞赏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I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过的唐诗里,关于饮食的诗句,最令我难忘的是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那顿老朋友招待的饭被写成了千古美餐;春天,有当令的菜蔬,雨夜,有湿度和气氛; _____。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食欲美、人情美在温暖的氛围中氤氲。
到了宋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苏东坡的胃口好得很,他不但发明了像“东坡肉”这样的名菜,还在笔下留下了惊心动魄的美味。“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雪沫乳花”的茶和“蓼茸蒿笋”的春盘,同为清香之物,超尘脱俗,鲜明生动,_____。
明清的文人中,写吃写得多且妙的要数郑板桥。他写吃往往是一派平民风味: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表面上全是静物,而其人自在,而品格自华,粯子是粗麦粉,真是一贫到底了,但是却如此清洁自守、为民不谀、为官不贪,______
【答案】 ①. 餐桌上有鲜艳的色彩和朴素的香味 ②. 使“有味”“清欢”水到渠成 ③. 这样的茶饭最干净,吃着最安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文“春天,有当令的菜蔬,雨夜,有湿度和气氛”可知,春天的韭菜呈现出鲜嫩的绿色,当令的菜蔬散发出香味,又根据后文“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食欲美、人情美在温暖的氛围中氤氲”可知,此处应与餐桌有关,所以可以填入“餐桌上有鲜艳的色彩和朴素的香味”。
第二处:根据前文苏东坡的诗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以及“同为清香之物,超尘脱俗,鲜明生动”,这是解释“有味”和“清欢”,这是在说有了这些东西,才有了“有味”和“清欢”。所以此处可填“使‘有味’‘清欢’水到渠成”。
第三处:根据前文“这样的茶饭,真是一贫到底了、为民不谀,且自得其乐”可知,郑板桥两袖清风,这样的饭虽然简单,但是得来正当,所以比起当时那些贪官污吏所吃的盛宴是干净的,吃着安心。故可填“这样的茶饭最干净,吃着最安心”。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
材料二: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
(三国魏•王弼)
材料三:
知足是一种境界和智慧,人们也常说“知足者常乐”。然而,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人类不满足烽火狼烟、飞鸽传书的通信方式,于是发明了电报电话;不满足只听到声音的状态,于是发明了视频通话;不满足筒单看见平面的、已有的影像,于是发展出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知足与不知足
行走于茫茫人海,观看着纷繁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知足与不知足”中历经着时日的变化。知足的人,能享受到所拥有的快乐,也容易满足已得停步不前;不知足的人,能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也容易满腹伤感被名利诱惑。那么,如何看待“知足”与“不知足”,并让它们成为一种积极的心态呢?
“知足之足,常足。”老子的话提醒我们,面对现代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大千世界,如果我们心中有一种“知足”的话,我们就不会被种种诱惑冲昏头脑。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大家,正是由于心中坚守着这份“知足”的心境,才得以“出淤泥而不染”,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我认为知足其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因为知足,金钱、名利就不能像蛀虫一般侵蚀我们的心,为自己的心灵留下一片和乐的土地,才不会掉进诱惑的陷阱。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如果因“不知足”而招祸,那带来的就不单单是遗憾,而是痛苦和懊悔了。
当然,这里的“知足”并不是自我满足,“知足常乐”也不等于不思进取。而是说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宠辱得失,让自己在乐观的情绪中去工作和生活。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鲁迅先生以此激励青年要有奋进的激情。人生需要进取,社会需要进步。如果我们满足现状,不去努力,不去争取,那就会永远停滞不前。历史上,能成就霸业的杰出人物心里都有种“不知足”,秦始皇统一天下,唐太宗开元盛世,成吉思汗统一漠北等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类都在为更完美的人生努力拼博,就比如今日在考场上,我和我们都在为了美好的前程奋笔疾书着;在未来的职场上,我们会为了有更大的发展而努力工作着;在奥林匹克赛场上,运动员们为了更高、更快、更强,挥洒着汗水;在科学领域,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不知足”带给我们的不单是成功,更是那份拼搏人生的顽强精神。
总之,只有真正懂得了“知足”与“不知足”的含义,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知足”中就能品尝到拥有的甘甜,在“不知足”中更能体味到奋斗的浓烈。
正是因为有了适时的“知足”和可贵的“不知足”,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更多幸福和希望,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更多可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的意思是: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由此可知,该则材料引用老子的言论,讲述了“知足”的重要性。材料二是三国时王弼为《道德经》作注时所写的语句。这里的“知足”,重点在于对外的知足,不向外人、外界要求过多,减少对于外在的物欲;而对于能促进一个人身心发展的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则必须“知不足”。材料三则对“知足”给出否定观点:正是因为人类的不知足,才能实现如此多科技突破,促进社会的发展。由此可知,材料并没有完全地提倡“知足”或“不知足”,而是要求我们辩证看待这两者。
写作时对于“知足”和“不知足”的关系,就应当做如下论述:有时候,我们应该提倡“知足之足常足”,因为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时常觉得满足,而不容易误入歧途。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或者有时候对于社会来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也就是要不知足,不知足才能不断有进步。这两个观点乍看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又是辩证统一的,各有各的道理。
立意:
1.人要有知足的精神、不知足的动力。
2.在物质上的知足和在精神上的不知足,二者缺一不可。
3.“知足与不知足”要辩证来看。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可编辑pdf、七彩高二语文答案和解析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