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基础复习+检测
第八单元(单元基础复习+检测)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八单元(单元基础复习+检测)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共32页。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知识小结一、易读错的字杨氏(shì)甚聪惠(shèn)诣其父(yì)为设果(wéi)应声(yīng)答曰(yuē)家禽(qín)乃呼儿出(nǎi)未闻(wèi)琴弦(xián)揿电铃(qìn)瘙痒(sāo)享乐(xiǎng)秽物(huì)拇指(mǔ) 轧伤(yà)拧开(nǐng)仓库(cāng)复杂(zá)薄弱(bó)附庸(yōng)纽扣(niǔ)憎恨(zēng)处处(chù)养尊处优(chǔ)窈窕(yǎotiǎo)胚胎(pēi)屏障(píng)澄澈(chéng)天赋(fù)草履虫(lǚ)涨红(zhàng)面临(lín)困窘(jiǒng)简单明了(liǎo)差(chà)不多情不自禁(jīn)惩罚(chéng)弹动(tán)痴笑(chī)二、易写错的字栋梁造诣家禽拇指搔痒污秽螺丝相貌渺小分享附庸爱憎“梁”:右上角不要写成“刃”,漏掉最后一点。“纽”:右部是“丑”,中间横画不要出头。“貌”:右上角是“白”,不要多写一横。“仓”:下部是“”,上部“人”要覆盖住下部。“享”:下部是“子”,不要写成“了”。三、形近字梁:桥梁诣:造诣拇:拇指拧:拧紧粱:高粱指:指挥姆:保姆狞:狰狞享:享用纽:纽扣庸:平庸 亨:大亨扭:扭身康:健康 四、近义词姿态→姿势渺小→微小消受→享受差异→差别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祸患→祸害迫害→伤害误解→误会妨碍→阻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机敏→机灵澄澈→清澈迷恋→痴迷惩罚→处罚一本正经→不苟言笑轻盈→轻巧天赋→天资驱逐→驱赶舒展→伸展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五、反义词机敏→迟钝秀丽→丑陋渺小→伟大强硬→软弱薄弱→雄厚团结→分裂惩罚→奖励澄澈→浑浊进化→退化轻盈→笨拙淘气→乖巧安静→吵闹舒展→收缩随心所欲→谨小慎微默不作声→喋喋不休 六、词语归类AABB式词语:直直落落 清清楚楚 是是非非 匀匀实实 平平整整 明明白白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左膀右臂 左邻右舍 南征北战 东奔西走 天翻地覆 含有数字的成语:一本正经 三心二意 五湖四海 七上八下 九牛一毛 一心一意含有人身体部位并有比喻意义的词语:眉目(事情的头绪) 骨肉(亲人) 手足(兄弟)臂膀(得力助手) 心腹(最亲近、信任的人) 咽喉(关键、重要的地方) 手腕(手段)七、常考句型1.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特点,再选择一种情景说一说。◇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缘、穿行。
游子回到家乡 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 云朵在天空飘荡把人比作事物或者把事物比作人,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第一段话将“中指”比作“关公”,将“无名指”和“食指”比作“关平”和“周仓”,形象地体现出中指的地位;第二段话把“体操运动员”比作“猴子”,体现了运动员动作灵巧的特点。 范例: ①游子回到家乡 游子回到家乡,就像漂泊在外的鸟儿终于归巢。 ②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 雨点儿真调皮,噼噼啪啪地落在窗玻璃上,像小精灵在跳舞。 ③云朵在天空飘荡 云朵在天空中悠闲地飘荡着,就像在轻松地逛街。2.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但在五指中,大拇指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作者为了表达大拇指是“最肯吃苦”的这一观点,先概括后举例,列举了六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这些例子真实生动,增强了说服力。 范例:老黄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最苦最重的庄稼活儿,由它来做;装满货物的沉重的牛车,由它来拉;即使是放牧时,也有孩童坐在它的背上;休息时,只有最为简单的草料和清水来供它食用。3.“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曲线优美”一般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体态,而作者用它描写中指“相貌最堂皇”,显得十分有趣;“养尊处优”通常是指人处在优裕的地位或环境中安于享乐,用它来形容中指的地位,也特别形象。 课文知识梳理第21课:《杨氏之子》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的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九岁男孩妙答客人孔君平问题的故事。表现了他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2.杨氏之子迅速听出了客人孔君平话里的玄机,于是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对答“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3.重点句子❶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总起句】总起全文,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九岁的杨氏子)及其特点(十分聪明)。❷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从孔君平来拜访孩子的父亲可以看出,两家的关系很好,经常来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家时,孔君平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❸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此是君家果”暗含的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看来杨梅是你杨家的果子啊。❹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应声答曰”表明杨氏之子很快就作出了应答,可见他虽然年幼,但思维敏捷。而且杨氏之子也从姓氏入手,由“孔”想到孔雀,并且采用了否定的句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有礼貌,又巧妙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子呢”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由此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幽默风趣。 4.问题探究❶【语言探究】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吗?说明理由。妙。杨氏之子也和孔君平一样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姓想到了孔雀,但他没有生硬地对答“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巧妙反驳了孔君平“此是君家果”的说法,又表现了对客人的尊重。❷【整体感知】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是一个思维敏捷、懂礼貌、机智幽默的孩子。 第22课:《手指》1.《手指》的作者是丰子恺,课文结构总分总,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详细描述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说明五根手指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从而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人生哲理。人心齐,泰山移。2.五根手指中,我最佩服的是大拇指 ,因为它最肯吃苦,毫无怨言;中指曲线优美、养尊处优;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无名指和小指舞蹈演员常作兰花状。手指本是寻常之物,作者却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写得灵动鲜活,富有生趣。 3.重点句子❶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总起句】【全文关键句】开门见山,概括说明作者对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的认识——姿态不同,性格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句话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对五根手指的具体描写。❷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大拇指的介绍,引出下文对食指的介绍。❸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对比】将食指与其他三指进行对比,突出食指线条强硬、不柔美的外形特点。❹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对比】将食指与大拇指进行对比,突出食指做的工作复杂。❺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比喻】作者由中指、无名指、食指的样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关公、关平和周仓,手指与人物之间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样作比新颖、贴切,语言也更生动、活泼。❻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照应前文】表明态度。与第一段中“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相照应。❼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中心句】这句话点明主旨,总结全文,由手指的全体想到人群的全体,阐明“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4.问题探究❶【模仿表达】你还能举出大拇指“最肯吃苦”的例子吗?模仿文中的表达,试着写一写。要搬东西,叫他独当一面,其他四指都抱团;要端碗时,叫他扣紧碗沿。❷【写法探究】第2段写出了大拇指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的?特点:外形不美;最肯吃苦,默默无闻;不图名利。作者先总写大拇指的某一特点,再进行具体描写。如,先总写大拇指形状算不上美,再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具体描写;先总写他最肯吃苦,再连举六个事例表现大拇指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的特点;先总说讨巧的事轮不上他,再举出“招呼人”“给人搔痒”两个例子,写出大拇指不图名利的特点。❸【写法探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食指的特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食指的特点,先将食指与其他三指进行对比,突出食指线条强硬的特点;再将食指与大拇指进行对比,说明他做的工作复杂、精细,表现了他勤奋、勇于探险、机敏的特点。4.《手指》作者笔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大拇指:社会上吃苦耐劳的普通劳动者,老实憨厚、为集体为他人默默付出的同学等。 食指:危难时刻冲锋在前的消防战士,班集体中的活动积极分子,家里的“顶梁柱”等。5.团结名句拓展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第23课:《童年的发现》1.《童年的发现》一文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2.重点句子❶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倒叙】设置悬念——“为什么笑声会招致惩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❷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动作描写】“一点”“跃起”“飞向”写出了“我”飞行时动作的轻盈。❸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排比】三个“在”写出“我”看到的景色,说明飞行很美好。❹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板着面孔一本正经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神态描写】“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写出老师在讲人的发育和进化时严肃的样子。❺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神态描写】写出了“我”当时的尴尬和不知所措。❻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夸张】“我”庆幸老师没有让“我”解释的背后,是难以掩藏的强烈的自豪感。“还不笑塌房顶”这夸张的表述、强烈的语气,表现出儿童独有的天真可爱。❼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一语双关】这句话一是暗指了历史上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如哥白尼、布鲁诺都曾遭遇过驱逐和迫害;二是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我”对被轰出教室一事的看法,即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我”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作为自我安慰的理由,体现了儿童独有的可爱与幽默。 3.问题探究❶【提取信息】“我”的“童年的发现”是什么?“我”的“童年的发现”是在九岁时发现的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❷【内容梳理】“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请你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梦中飞行—求教老师—痴迷于研究—想出了眉目❸【内容探究】得知自己的“发现”和科学家的观点一致时,“我”有什么反应?“我”又遭遇了什么?反应:“我”非常高兴、自豪,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遭遇: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我”被老师轰出了教室。❹【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是一个天真可爱、求知若渴、执着探究并善于大胆想象的孩子。❺【个性感悟】你在生活中有过什么“发现”吗?说一说。示例:我们坐的凳子上有时候会有个圆圆的小洞,这个圆洞其实可有用了,好几个这样的凳子摞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圆洞,凳子之间就成了密闭空间,哪怕是大力士也很难将它们分开。 4.关于善于求知、质疑的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语文园地八1.巧妙地运用语言,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比如,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吸引读者;充满智慧的语言,能启发人的思维;生动形象的语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杨氏之子》通过对话,利用姓氏的特点做文章。《手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示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童年的发现》的“我”被老师误会的时候,用自我调侃的语言安慰自己。我们在习作中,也要善于运用语言,使文章有特色。3.日积月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释义: ①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②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③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 ④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⑤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单元高频考点1.《杨氏之子》:①考查课文的背诵;②考查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之处。2.《手指》:①考查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大拇指:扶住琴身,抵住喷出的水,按住流血的伤口,顶住重东西,翻书页,撤电铃。食指: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去试探或冒险;打电话、扳枪机;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中指:取物时,最先碰到物,在旁扶衬其他手指。无名指: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弹奏乐器、扮兰花指等。小指:掏耳朵、抹鼻涕、弹奏乐器、扮兰花指等。),及由此联想到的生活中类似的人;②考查课文揭示的“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③考查课文的拟人化手法,及运用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3.《童年的发现》:考查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4.语文园地:①考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的表达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描述一种情景;②考查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法,并能进行仿写;③考查“日积月累”中关于“为人”的名言的背诵。 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造诣(yì) 薄弱(bó) 琴弦(xián)B.胚胎(pēi) 憎恨(zēng) 揿电铃(qìn)C.窈窕(tiǎo) 轧马路(yà) 污秽(huì)D.天赋(wǔ) 窘迫(jiǒng) 祸患(huò)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要迎难而上。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C.班会课上,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如何开展毕业联欢会。3.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孔指以示儿曰。(示:给……看。)B.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惠同“慧”,智慧。)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家禽: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鸟类,如鸡、鸭、鹅等。)D.父不在,乃呼儿出。(乃:就,于是)4.请你欣赏《颜勤礼碑》(局部),选出不合适的一项( )A.作者是唐代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B.这副作品具有恢宏雄壮,大气磅礴的特点,是一副隶书作品。C.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中的“颜筋”就是指颜真卿的字D.这副书法作品筋肉丰满,浑厚有力。5.下列句中的省略号的作用,不是表示省略的一项是( )A.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B.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水仙、吊钟……各个季节的花在这里聚齐了。C.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D.古老的钟声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6.体会语言的妙用,选择最得体的回答。两位男在谈话。其中一位说,在家里妻子不让他抽烟,真难受。他边说边拿出香烟,问旁边的女士:“我抽烟妨碍您吗?”女士笑了笑,回答了一句,既不让这位先生抽烟,又说得很有礼貌,委婉幽默,引得两位男士都笑了。女士的回答是( )A.嗨,您害人又害己啊!B.看,没见写着“禁止抽烟”吗?C.您夫人还没把您管教好吧!D.先生,您像在家里一样好啦!7.如果手指会说话,根据丰子恺笔下的手指特点,以下这些话最有可能是谁说的?A.大拇指 B.食指 C.中指 D.无名指 E.小指1.老兄,累的可不止你一个,我们真是同病相怜呀!( )2.我虽然长得高,可是干苦差事不适合我,我给你们打打下手就好了。( )3.呜呜,我虽然样子秀丽,但什么事都出不上力,估计主人觉得我最没用了。( )4.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 )5.大家这么能干,而我能力有限,那些装扮门面和不怎么费力的小事就交给我吧!( )8.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闻的解释:A.听见 B.听见的事情、消息 C.有名望的 D.用鼻子嗅 E.姓(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3)你知道吗?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5)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 )风光的解释:A.风景;景物B. 光彩;体面(6)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7)天苍苍,野茫茫,好一派北国草原的风光!(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照样子,写句子。例: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缘、穿行。(1)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 。(2)晚霞倒映在水中, 。2.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缩句) 3.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改为反问句) 4.老师解释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改为转述句)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杨氏之子》文中的孩子我想用_____________这个词来夸奖他。(2)《手指》的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______,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_,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__________________之分了。(3)《孟子》中说明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们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答案】1.D【详解】考查字音。D项天赋(wǔ)——(fù)2.B【详解】考查词语搭配。A项迎难而上: 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B项不耻下问: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这里对象是老师,不能用不耻下问,可改为“勤学好问”。C项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3.C【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点字的理解。A.孔指以示儿曰。此句的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B.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此句的意思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句的意思是: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家禽指鸟。D.父不在,乃呼儿出。此句的意思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4.B【详解】本题考查书法作品。《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为颜真卿晚年楷书的代表作。四面刻字,现存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每行37字,碑文追述颜氏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结体端庄大方,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气息浑厚雄强,生机郁勃,代表盛唐审美风尚。ACD正确,B项“是一副隶书作品”说法有误。故选B。5.C【详解】本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C答案明显省略号前后的词是能接上的,说明是说话的人断断续续导致的省略号,所以选C答案。6.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结合“既不让这位先生抽烟,又说得很有礼貌,委婉幽默”可知选项D符合。7.B C E A D【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生活常识的识记,运用能力和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课文《手指》,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结合题干的内容选出不同手指所对应的题干即可。8.A C B D E B A【详解】本题是对多义字的考查。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 意思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根据语境判断它的意思。我们可以运用替换法,将字义替换进句子 中,看看哪个意思符合句意。如第(1)题,将“闻”字替换成“听见”,句意不变,因此选择解释 A。其他题采用同样的方法即可完成。9.啪啪作响,就像一阵急促的鼓点 就像红色的绸缎 脸涨得通红。 难道这两根手指不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吗? 老师解释说,梦里飞行,说明我们是在长身体啊。【详解】本题考查按要求写句子。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例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比作“猴子攀缘、穿行”,突出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灵巧。比喻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比喻一般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1)本题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将“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的行为或者声音比作另一相似的事物即可。如: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跳舞。(2)本题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晚霞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比作另一相似的事物即可。如:晚霞倒映在水中,就像仙女的长裙,曼妙多姿。2.本题考查缩写句子。要根据缩写的步骤,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部分。缩为:脸涨得通红。3.本题考查的是陈述句改为反问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①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②把否定句中的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③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加上“怎、怎么、难道”等反问语气词。④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本题可将肯定词“正是”改为否定词“不正是”,再加上反问语气词“难道”,句末加上疑问助词“吗”,最后将句号改为问号。4.本题考查的是引述句改为转述句。首先要改标点符号,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引号,再改人称。本题要把第二人称“你们”改为第一人称“我们”。10.思维敏捷 姿态 拳头 强弱、美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详解】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填空。(1)《杨氏之子》中杨氏之子的特点是聪惠、主要表现在他的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具体表现: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杨氏之子的姓,就故意逗他:“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杨氏之子巧妙地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2)《手指》主要内容: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孔君平诣其父( )(2)乃呼儿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3.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用“_______”画出相关语句。【答案】1.拜访 就,于是 2.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3.短文讲述了孔君平去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父亲不在,杨氏子与孔君平交谈,机智巧妙回答孔君平问题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风趣幽默的孩子。 4.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解析】1.本题考查的字词解释。(1)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诣:拜见。拜访。(2)乃呼儿出: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乃:于是。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孔:这里指孔君平。以:连词,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以便”。示:给……看。儿:指杨氏之子。曰:说。此:代词,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联系字词解释,可将句子翻译出来: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能力和人物评价能力。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文章的大意。这篇文章中,事情的起因是孔君平去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父亲不在,杨氏子与孔君平见面。经过是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交谈,结果是杨氏子机智巧妙回答孔君平问题。经过提炼,可以将文章大意概括出来。杨氏之子听出了客人孔君平话里的玄机,于是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对答“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由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杨氏之子的机智、幽默。4.本题考查的是找文中关键句子的能力。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的婉转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表现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点睛】参考译文: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二)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 )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 )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 )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板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A.用劲 B.死力 C.拼命6.大拇指和食指实质的工作分别有什么特点?(1)大拇指: (2)食指: 7.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列举生活事例,写出了食指的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大拇指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最肯吃苦。B.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 ,他比大拇指“机敏”。C.食指的作用最大,都是靠自己单独完成任务。D.选文分别介绍了大拇指和食指的长处和短处。【答案】5.BCA 6.最出力,最辛苦。 复杂,容易受伤。 7.排比 拟人 不怕危险、聪明机敏 8.C【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原文的识记能力。要依据课文原文来记忆,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结合课文原文“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可知答案。6.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结合文中第一自然段“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可知,大拇指实质的工作特点是最出力、最辛苦的。结合文中第二自然段“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可知,食指实质的工作特点是复杂,容易受伤的。7.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与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根据句子,辨析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进行作答。结合画线句子“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可知,句中有四句结构相同的短语并列,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中把“食指”当作人来写,赋予了食指人的行为特点“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等,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中写出了食指的不怕危险、聪明机敏。8.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句,分析选文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作答。A 结合文中第一自然段内容“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可知,大拇指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最肯吃苦。本项正确。B 结合文中第二自然段内容“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可知,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比大拇指“机敏”。本项正确。C 结合文中第二自然段内容“打电话、板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可知,食指的作用最大,但不是都靠自己单独完成任务的,还要有大拇指的相助。本项错误。D 通过阅读选文可知,文中第一自然段内容介绍了大拇指的长处与短处,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食指的长处与短处。本项正确。故选:C。 (三)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童年的发现(节选)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有的科学家认为,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9.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现——( ) 情不自禁——( )安慰——( ) 驱逐——( )10.仿写句子。(1)我清清楚楚地记得_________________。(2)我清清楚楚地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我”和同学们都笑了,联系上下文,下列对“我”和同学们的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笑是因为想起了自己对“母亲怀胎九月才生下婴儿”的猜测,和老师讲的大相径庭,当初还以为是了不得的发现,所以自嘲地笑了;同学们笑则是误会了“我”的意思,以为“我”不怀好意,嘲笑“我”。B.“我”笑是因为听到老师讲人的发育和进化,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害羞地笑了;同学们笑也是一样的原因。C.“我”笑是因为觉得老师一本正经讲进化论的样子很好笑;同学们笑则是因为听到老师讲人的发育和进化,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害羞地笑了。D.“我”笑是因为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老师讲到的进化论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了;同学们笑则是误会了“我”的意思,以为“我”不怀好意,嘲笑“我”。12.“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请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9.重现 不由自主 宽慰 驱赶 10.他放学后没值日就走了 她被老师批评后眼里有晶莹的泪珠 11.D 12.这句话一语双关,既讲出了历史上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例如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又通过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自己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解析】9.本题考查近义词。“再现”:指过去的事情再次出现。近义词有:重现“情不自禁”:比喻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近义词有:不能自已、身不由己“安慰”:安顿抚慰。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减轻、安抚或鼓励。近义词有:慰籍、告慰、宽慰、劝慰“驱逐”:驱赶或强迫离开。近义词:驱除、撵走、遣散10.本题考查补全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将句子补全为止即可。例如: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妹妹昨天穿的是红色裙子。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我”是因为自己的发现居然和某些科学家的观点完全一致而笑出了声,感到得意自豪;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把“我”轰出教室,于是同学们就开始嘲笑“我”。故选D。1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这句话先是讲出了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一些科学家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另外“我”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的?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放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三、拓展提升(一)十根手指我的十根手指,由指甲、指肉、指神经等组成,这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们待我是极好的,勤劳能干,贴心懂事。全身上下,它们是最忙碌的:脸脏了,它们拿毛巾擦,天天如此,不厌其烦,使得我的脸蛋干净整洁;肚子饿了,它们就去淘米、洗菜、生火;香喷喷的饭菜做好了,对嘴巴是个极大的诱惑,口水流得都有三千尺长了,手指却还在忙活着,它们既要招呼其他人,又要舀菜盛饭,好塞住着急的嘴巴;酒足饭饱,嘴巴、肚子都满足了,手指还要做家务,刷锅洗碗,分类叠放杂乱的东西,再拿湿毛巾擦桌子、椅子,而后操起扫把,像孙悟空抡金箍棒那样抡两圈,五根手指在上,五根手指在下,抓牢了,“刷刷”扫起来;头疼了,它们就揉揉;腿酸了,它们来捶捶。我的手指如此好,从不索求东西,也不抱怨南北,总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可我却不明白它们的好。高兴的时候去玩一通,弄脏了它们,瞧它们可怜得——打扮了别人的体面,自己却落得灰头土脸的下场;生气的时候,握起双拳让它们互相残杀,任它们“鼻青脸肿”。终于有一天,它们生病了,无力做任何事情,连拿杯子都是抖的。全身的器官,除了它们,其他都是被服侍惯了的主,自己都管不了,谁还会管它们。一天,两天……大家实在过不下去了,大声哭叫着。无奈,我只好暂时请了别的“手”来应急。手指终究还是自己的好。请来的手指也勤快,也懂事,就是不合心,不懂我。要么菜里放的盐多了,要么饭煮得过烂了,再就是喝的水里糖放得少了。我明白这十根手指的好了,希望它们快点好起来。 13.请从文章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懒惰——( ) 悠闲——( ) 索取——( )14.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文中的意思是指_________。15.文章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再找出两个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例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6.文章中画“ ”的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7.文中的“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手指的?“我”请来的“手”又有哪些问题? 18.读完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写一写。 【答案】13.勤劳##勤快 忙碌 奉献 14.十只手指组成部分齐全,功能完善。 15.它们待我是极好的,勤劳能干,贴心懂事。示例:脸脏了,它们拿毛巾擦;肚子饿了,它们就去淘米、洗菜、生火。 16.语言风趣幽默。这样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十只手指干活勤快,不抱怨,总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同时,风趣幽默的语言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7.“我”的态度:高兴的时候去玩一通,生气的时候,握起双拳让它们互相残杀。请来的“手”不合心、不懂“我”。 18.我明白了要学会保护我们的手,不要等到失去它了才知道它的重要【解析】13.本题考查反义词的辨析。懒惰:(形)不肯劳动、学习和工作。文中的反义词是:勤劳。悠闲:(形)闲暇安适。文中的反义词是:忙碌。索取:索要(财物等)。文中的反义词是:奉献。14.本题考查句子的意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在文中形容手指虽然小,但是它的功能却很齐全。15.本题考查对中心句的赏析。通过阅读短文可知,“它们待我是极好的,勤劳能干,贴心懂事”是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放在段首,后面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结构是:总分;具体描写了十指是如何“勤劳能干,贴心懂事”的。再找出两句体现这一特点的例子。如:香喷喷的饭菜做好了,对嘴巴是个极大的诱惑,口水流得都有三千尺长了,手指却还在忙活着,它们既要招呼其他人,又要舀菜盛饭,好塞住着急的嘴巴;酒足饭饱,嘴巴、肚子都满足了,手指还要做家务,刷锅洗碗。1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结合“酒足饭饱,嘴巴、肚子都满足了,手指还要做家务,刷锅洗碗,分类叠放杂乱的东西,再拿湿毛巾擦桌子、椅子,而后操起扫把,像孙悟空抡金箍棒那样抡两圈,五根手指在上,五根手指在下,抓牢了,‘刷刷’扫起来;头疼了,它们就揉揉;腿酸了,它们来捶捶”中的“像孙悟空抡金箍棒那样抡两圈,五根手指在上,五根手指在下,抓牢了,‘刷刷’扫起来”可知,句子中语言风趣幽默,这样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十只手指干活勤快,不抱怨,总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引起了读者的兴趣。1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高兴的时候去玩一通,弄脏了它们,瞧它们可怜得——打扮了别人的体面,自己却落得灰头土脸的下场;生气的时候,握起双拳让它们互相残杀,任它们‘鼻青脸肿’。”可知,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手指的;结合“请来的手指也勤快,也懂事,就是不合心,不懂我。要么菜里放的盐多了,要么饭煮得过烂了,再就是喝的水里糖放得少了。”可知,请来的手的问题。18.本题考查短文的主旨。通过读短文可知,短文主要介绍了自己的“十只手指”,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我的“十只手指”专心为“我”做贡献,不索取什么,用心地照顾我。然后与别的手指相比较,复出还是自己的“十只手指”好用。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爱护我们的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到它的重要。 (二)课外阅读。童年的时光童年犹如一杯清香甜酸的柠檬茶,沁人心脾,给我留下长久的回味。童年是清香的。那时的天空很蓝,蜻蜓、蝴蝶、“ 拜拜跳”在草丛中飞舞、跳跃。我在草丛中追着蝴蝶奔跑。山间清朗的风,带着花草的芳香,迎着我的面颊吹过。我能感觉到风从耳边吹过,心中无限喜欢这种清香的感觉,想再多待一会儿,多享受一会儿。只是山间旖旎(yǐ nǐ)的风光在太阳落山后仿佛就无处找寻了,不知疲倦的我只得随母亲下山。童年又是甜蜜的。那时我参加了绘画班。绘画班的老师姓陈,年轻貌美,温和善良。班里的同学大多是温文尔雅的,而我与他们相比则胖点,而且年龄最小,可能因为这样,陈老师最喜欢的就是我。绘画的时候,我的眼睛总是盯着门口,仔细观察是否有人参观。有人看的时候,自然要表现得最好,一笔一画都要规范;没有人看时,自然要能省就省啦。休息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躺下,好像一只懒猫。“过来!”陈老师说。我就会迅速地爬过去,倚在她腿上,同她谈天说地,甜蜜无比。童年偶尔会酸。7岁那年的阳春三月是我忘不了的。那时的我平凡又调皮,总是忘带作业甚至课本。有一次,语文老师一怒之下,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揪起我的衣领,把我带到办公室。面壁思过了一节课,我写出了这样一段话:“老师啊老师,我想对您说,我犯了错,您可以批评我、骂我,但是不要不让我读书,您不让我读书,我学不到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不了本领,将来就找不到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我是会来找您算账的。”当语文老师当众读这段话的时候,全班同学爆笑,大家都笑出了眼泪。童年犹如一杯清香酸甜的柠檬茶,我时时喝它,越喝越想喝,越喝越回味无穷。 19.文章的结构是( )A.总一分 B.分一总 C.总一分一总20.你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童年是清香的?请抄写下来。 21.童年是甜蜜的,这种甜蜜表现在( )A.休息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躺下,好像一只懒猫。“过来!”陈老师说。“我”就会迅速地爬过去,倚在她腿上,同她谈天说地,甜蜜无比。B.老师让“我”面壁思过一节课,“我”写出了一段话,让全班同学爆笑不止。22.当语文老师读“我”写的那段话时,全班同学爆笑的原因是( )A.“我”写的话真实可信,同学们认为“我”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B.“我”不怎么懂事,写出来的话幼稚可笑。23.童年犹如一杯清香甜酸的柠檬茶,除此之外,你觉得童年还像什么? 【答案】19.C 20.山间清朗的风,带着花草的芳香,迎着我的面颊吹过。我能感觉到风从耳边吹过,心中无限喜欢这种清香的感觉,想再多待一会儿,多享受一会儿。 21.A 22.B 23.童年犹如美丽的蝴蝶,自由、欢乐地翩翩起舞。童年犹如一朵菊花,清淡的花香使人陶醉,难以忘怀。童年犹如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解析】19.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本文开头第一自然段总写“童年犹如一杯清香甜酸的柠檬茶,沁人心脾,给我留下长久的回味”;接着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写到童年是清香的、童年又是甜蜜的、童年偶尔会酸;最后第五自然段呼应开头,再次总结写道“童年犹如一杯清香酸甜的柠檬茶,我时时喝它,越喝越想喝,越喝越回味无穷”。因此,文章是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写作的。20.本题考查读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的是童年是清香的。从该段中“我能感觉到风从耳边吹过,心中无限喜欢这种清香的感觉,想再多待一会儿,多享受一会儿。只是山间旖旎的风光在太阳落山后仿佛就无处找寻了,不知疲倦的我只得随母亲下山”可以看出童年是清香的。21.本题考查读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年是甜蜜的。该段中“休息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躺下,好像一只懒猫。‘过来!’陈老师说。我就会迅速地爬过去,倚在她腿上,同她谈天说地,甜蜜无比”体现了童年的甜蜜。B选项中“老师让‘我’面壁思过一节课,‘我’写出了一段话,让全班同学爆笑不止”体现了童年的酸。22.本题考查读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第四自然段中“老师啊老师,我想对您说,我犯了错,您可以批评我、骂我,但是不要不让我读书,您不让我读书,我学不到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不了本领,将来就找不到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我是会来找您算账的”分析可知,全班同学爆笑的原因是“我”不怎么懂事,写出来的话幼稚可笑。文中并没有涉及到“‘我’写的话真实可信,同学们认为‘我’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些内容。23.本题考查学生对童年的理解,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以结合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注意语言表达要通顺流畅。如:童年犹如美丽的蝴蝶,自由、欢乐地翩翩起舞。童年犹如一朵菊花,清淡的花香使人陶醉,难以忘怀。童年犹如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成功的起点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 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分钟过去了,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zhuǎn zhuàn)。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他们(虽然 不是)不想离开那儿,(但是 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生活中,我们太习(贯 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lüè nüè)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重要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24.用“\”画去短文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拼音和标点。25.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的原因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6.选用一个词语概括毛毛虫、比塞尔人和肯·莱文的行走特点。(1)毛毛虫、比塞尔人: (2)肯·莱文: 27.为了告诉我们成功的起点是什么,短文列举了哪两个方面的事例? 28.成功的起点是什么?请联系短文和自身实际,简要写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24.洒 zhuǎn 。 虽然 但是 贯 nüè 25.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26.盲目地跟随 另辟蹊径 27.一是法国科学家做的毛毛虫实验;二是肯·莱文另辟蹊径走出了沙漠。 28.准确判断选准方向,不盲目跟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