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9记叙文阅读二小说 (含答案)
展开在中考试题中,考查的小说多为篇幅短小的小说,即小小说。首先,应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如鲁迅《社戏》里的“迅哥”就不能等同于作者鲁迅,即使是自传体小说如高尔基的《童年》,其中的“阿廖沙”虽然有作者高尔基的影子,但并不等同于高尔基。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其次,要掌握小说常见的阅读方法:1.分析人物形象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如分析《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就应把他放在趋炎附势的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中,抓住他对女婿范进态度的明显变化来解析。
2.分析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用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的。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就很容易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如《变色龙》开篇第一段的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人情冷漠、势利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
3.分析小说情节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的,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如《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普一家随着“盼于勒—夸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情节变化,他们“嫌贫爱富,金钱至上”的品性得以呈现、凸显。
4.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挖掘小说的主题应从下列两方面入手:①剖析人物形象,理清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准确把握主题。②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挖掘主题。5.理解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的含义(1)要会寻找、挑选小说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具体表现为: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2)鉴赏这些优美、精辟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挖掘它隐含在精彩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即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6.体会短篇小说的构思构思力求精巧,是由小小说篇幅短小决定的。因篇幅的限制,小小说写人不能多,只能突出一两个;写故事不能冗长复杂,只能是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写环境不能铺陈渲染,只能是寥寥数语的速写。故此,小小说的构思常常要在“精巧”上做文章。(1)时空浓缩法。方法往往是以某事物为焦点,从时空上广为拓展,扩充作品容量,增大弹性,以弥补正面描写不足。(2)以小见大法。运用这种方法的小小说,所写事物绝对稀松平常,但却寄寓某种深刻的哲理(因而有人又将这种方法称为隐喻法)。(3)平中见奇法。选择平凡平常小事,靠环境烘托或制造悬念,给人一波三折、离奇惊险、引人入胜的感觉,使作品趣味盎然。7.小说阅读口诀一理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二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三抓“三要素”,把握小说主题;四赏写作特色,揣摩借鉴之处。
做好现代文阅读题需要遵循的三条要诀1.读透文本是根本所谓读透文本是指从文本的文体体裁特点入手,理清文本的结构思路。读透文本是答对题目的前提和根本,切忌不认真阅读文本仓促做题。2.审准题目是关键审准题目是指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准确判断其题型及相关知识点。中考出题的特点是稳中有变。试卷中绝大多数题目的题型和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只是每年考查的方式和侧重点略有变化。3.规范作答是保障规范作答是指能结合文本内容有条理地表达,要点突出,书写规范。
一、(2017·甘肃兰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与白马在一起的夏天(美)威廉·萨洛扬凌晨四点,整个村庄都在沉睡中,突然,一阵轻敲窗户的声音惊醒了我,“阿兰姆。”一个声音在窗外轻轻叫唤道。
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关于马的记忆,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骑马。然而我们很穷,我们整个部落都处于贫困之中。每个家庭的钱都只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的食物。然而我们很诚实。我们因为我们的诚实而闻名。我们不会利用任何人,更不用说去偷别人的东西。我知道穆拉德家没有马,他本人更不可能有钱买马。我猜测这匹马一定是他偷来的。然而,我对马太痴迷了,在我看来,偷一匹马来骑跟偷别的东西(比如偷钱)似乎是不一样的,也许这根本不算偷。我迅速穿好衣服,然后从窗户跳到了院子里。穆拉德轻轻下马,把我扶到了马背上。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乡间公路。空气无比清新。骑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真是爽极了。“阿兰姆,坐稳了。”穆拉德提醒我,然后,他双腿用力一蹬马的肚子,喊道:“驾!”白马后腿站立,前脚扬起,长嘶一声,然后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蹿了出去。马穿过田野,跨过灌溉沟渠,向乡间公路跑去……我们跑了一圈又一圈,马和人都大汗淋漓。
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们得回去了。要不大家都起床了,我们的秘密就藏不住了。”穆拉德说道。“我们把它藏在哪里?”我问道。“我知道一个地方。”穆拉德答道。大约十分钟后,我们悄悄地牵着马走进了一个废弃的谷仓。谷仓的地上有一些燕麦和干草。那天下午,我正在穆拉德家玩。一个叫约翰·拜伦的农民来穆拉德家做客。约翰·拜伦的家在另外一个村庄,离我们部落有十英里远。“我丢失了一匹马,一个月了也还没见它回来。可是这匹马花了我60美元啊!”约翰·拜伦对穆拉德的父亲说。他们接下来说了什么,我不知道。我已经跑出去找穆拉德。穆拉德正在一棵桃树下救治一只受伤的小鸟。“你居然已经收藏了那匹马一个月!”我盯着他说道。穆拉德没有看我,只是专心地给小鸟受伤的翅膀涂药。
“干脆,我们把马留下来一年时间吧。”说完,我热切地看着穆拉德。“我知道你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学会骑马,但我们不能留这么长时间。”穆拉德头也不抬地回答我。“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把马还回去?”“最多六个月。”说完,穆拉德站起来,用力把小鸟抛向天空。小鸟努力拍打着翅膀,几乎要掉下来,但最终,它还是飞走了,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稳。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穆拉德每天凌晨都来接我出去骑马。我们在田野旁的公路上尽情地驰骋。太阳升起来之前,我们就把马牵回那个废弃的谷仓。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日子啊!可是这一天还是来临了。那天早上,我们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了正赶往镇上的约翰•拜伦。他盯着白马问道:“请问,你这匹马叫什么名字?”
“小心肝。”穆拉德答道。“我可以看看它吗?”约翰·拜伦问。“当然可以。”穆拉德说道。在仔细查看了几分钟后,约翰·拜伦说道:“如果你们部落不是享有诚实的美誉,我几乎就认为这匹马就是我丢失的那匹马。嗯,也许它跟我的马是双胞胎。”说完,他转身就离开了。三天后,约翰·拜伦又来到了穆拉德家。“我的马回来了!而且,它比以前更强壮了!”他高兴地说道。(有删改)
1.请从穆拉德的角度,围绕“白马”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①私藏白马→② →③ →④ 参考答案 约“我”骑马 拒不还马 归还白马解析 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故事发展的过程,用给出的第一个情节的表述形式表述出来即可。文章写堂兄因为贫穷与爱马,私藏了别人的一匹马,并在一个凌晨约“我”骑马并教“我”骑马;“我”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还想让堂兄私藏一年,但堂兄拒绝了“我”的想法;到了堂兄定下的期限,他又将养得更壮的马归还了主人。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后面三个情节:约“我”骑马、拒不还马、归还白马。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我”“无法相信”看到的情况。“无法相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因为黎明前堂兄骑在漂亮的白马上,让“我”觉得意外(惊讶),不相信眼前所看到的情景。(2)因为贫穷,部落和堂兄都不可能买到白马,这让“我”觉得疑惑,不知道马是从哪里来的。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分析判断。结合后文内容“我们很穷,我们整个部落都处于贫困之中。每个家庭的钱都只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的食物”来看,①处的“无法相信”是因为黎明前堂兄骑在漂亮的白马上,让“我”觉得意外,不相信眼前所看到的情景。再结合句子“我们很诚实。我们因为我们的诚实而闻名。我们不会利用任何人,更不用说去偷别人的东西”可知“我”没想过堂兄会去偷马。②处的“不敢相信”可理解为部落和堂兄都不可能买到白马,又不可能偷马,“我”不知道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3.小说开头部分说“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疯狂的一个”,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答出三点即可)参考答案 ①穆拉德对马的痴迷到了狂热的程度,竟然不顾部落诚实的美誉,长时间私藏(偷)约翰·拜伦家的马。②穆拉德仅仅因为知道“我”非常渴望骑马,竟然在凌晨四点敲窗叫醒“我”,约“我”骑马,并连续几个星期都陪“我”骑马。③约翰·拜伦来穆拉德家做客时,穆拉德得知马主人在寻马,仍然不还马。④穆拉德和“我”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约翰·拜伦,穆拉德还是不承认私藏了约翰·拜伦的马。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对人物的了解,将其“疯狂”的行为加以概括。穆拉德竟然不顾部落诚实的美誉,长时间私藏别人的马,可见其“疯狂”。穆拉德仅仅因为知道“我”非常渴望骑马,竟然在凌晨叫醒“我”,约“我”骑马并教“我”骑马,而不怕事情的暴露,可见其“疯狂”。约翰·拜伦来穆拉德家做客时,穆拉德得知马主人在寻马,仍然不还马,而且还将马骑出去,更是“疯狂”。穆拉德和“我”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约翰·拜伦,还是不承认私藏了约翰·拜伦的马,“疯狂”至极。
4.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肯定了人应该坚持以诚实为荣、是非分明的原则。B.鼓励解放孩子天性,让孩子率性自由成长的做法。C.倡导大人们用约翰·拜伦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D.教育孩子不能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丢弃诚实的美德。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可以看出有误的一项是B项,因为文中穆拉德的行为不值得提倡,虽然他最终归还了马,但我们的社会不能因此就提倡给孩子自由,毕竟有自制力的孩子还是少数,关键在于成人引导;同时文中马的主人约翰·拜伦在路上其实已认出了那是他的马,但他给了孩子一个台阶下,保全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最终不仅归还了马,还将马养得更壮,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5.设想小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境和结局,并用简明的语言叙写出来。要求字数在50字左右。答案示例 此时,穆拉德红着脸,低着头,悄悄来到了父亲身边,在父亲耳边低语着什么……解析 结合对前文内容与主旨的理解,合理续写小说的结局。
二、(2017·甘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想偷一本书王秋珍①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②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它。那蓝色的封面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可是,它寂寞地呆在桌上,从来没人去翻一翻。③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那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谁会留意一本书呢?④慢慢的,我看见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歪着嘴巴在哭泣。⑤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⑥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室来来往往的同事,一直不敢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⑦可机会还是来了。⑧那天,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我按捺住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A】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子斜了斜,差点跌倒。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我很忙,没空和你扯东扯西的。”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长裙在办公室里舞动了几步,倏地飘出去了。⑨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虽说窃书不算偷,我却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⑩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条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次日,我把书拿出来,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B】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看着它们,我仿佛又走进了老时光。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是的,这是我写的书。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当初,漂亮女同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是的,只是一份客套。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如今,她和我的其他同事们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少了什么。那本曾被她扫过灰尘垫过杯子的书,好像从来都不曾出现过。 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某天,我终于点开一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 “什么?书?”微友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改动)
1.“我”为什么要偷漂亮女同事的书?参考答案 因为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女同事向“我”祝贺并要书,“我”把书送给她,但她却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所以就把书偷回来了。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概括。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归纳概括出答案。从小说的内容来看,“我”偷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女同事不爱书,“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二是“我”心疼那书,因为那本书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谁想它却受到了这样的冷落。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A】处: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2)【B】处: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甜甜”一词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偷书时的紧张与慌乱。(2)“酸酸甜甜”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复杂的心理:“酸酸”是因为没有为自己的书找到懂它的人,让它受了“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甜甜”是因为“我”的书又回来了,又恢复了原样,不用再受“委屈”了。
解析 (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偷书时的紧张。(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情感的理解。结合前文内容来看,“我”在成功偷书之后,擦拭书面并压平整书本,看着恢复原样的书时,产生了这种“酸酸甜甜”的心理。从“酸酸甜甜”一词的本义来看,它表现了“我”当时心理的复杂:“酸酸”是因为书给了同事,却没有找到懂它的人,让它受了这么长时间的“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甜甜”则是看着书又回来了,又恢复了原样,觉得无比快乐。
3.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 描写(“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我”修复书的过程,表达了“我”对书的珍爱。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分析。表达方式共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从段落内容来看,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我”修复书的过程,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具体地表现出“我”对书的珍爱。
4.第 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参考答案 “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恐怕找不到。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可以从句子的前后找到答案并总结概括。文章在第 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接着后一句就给出了答案,原因是“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根据自己的理解可概括为:是因为“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恐怕很难再找到。
5.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参考答案 现象:传统纸质图书在社会上受到冷落,很多人沉溺于手机。看法: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个不好好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这种现象,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阅读感悟的表达。阅读感悟的表达,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阐述,注意表述语句的流畅即可。结合文末作者的思考,可以看出本文作者通过自己因爱书而产生的“偷书”行为,反映了现今社会中传统纸质图书受到冷落,人们整天沉溺于手机的现象。
(2016·甘肃兰州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守 桥葛俊康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跺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拴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给孩子们再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湿润了。
文本解读题目是本文的线索,点出小说的内容。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为下文大桃树卡住桥洞、老葛救桥做铺垫。③④⑤⑥段正面描写,写出老葛救桥的情景。展现出老葛善良、无私、镇定,为了救桥奋不顾身的高尚品质。刻画人物的手法: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众人齐心协力一起救桥。大桃树被拉开,石桥险情解除。老葛是一位淡泊名利、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老人。
1.阅读文章第②~⑧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棵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发展: 高潮: 结尾: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记叙文的六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来说,高潮部分是最能打动读者和表现人物性格的地方,本文中,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最能体现他舍己为人、一心关心教育的品质,应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发展部分应在开端和高潮之间,在文章中应为老葛拉不动卡在桥洞口的桃树,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石桥危在旦夕的部分。参考答案 发展:老葛拉不动卡在桥洞口的桃树,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石桥危在旦夕。高潮: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
把握故事情节,理解选材详略常见提问方式:(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2)把故事情节补写完整。(3)文中写××情景(或事件)有什么作用?(4)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5)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解析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题目的作用一般包括: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③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④确定文章的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参考答案 本文的题目的作用:“守桥”是主人公老葛退休后义务承担起来的“工作”;“守桥”概括了文章中老葛在洪水中奋力守桥这一主要情节。主人公老葛守住了学校门前河上的小桥,守住了孩子们上学的路,同时,也守住了内心这座“教书育人”的“桥”,表现出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尊重与热爱。
分析小说标题,探究人称妙用常见提问方式:(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2)标题是否能用……替换或哪个标题更好?(3)给文章拟标题。(4)赏析文章标题的妙处。(5)判断运用了哪种人称,并简析此种人称的好处。
3.(原创)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此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为下文主人公修桥做铺垫。参考答案 环境描写,交代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老葛修桥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方法指导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1)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①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②自然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
(2)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⑥深化作品主题。⑦象征、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
环境描写与其他叙事要素的关系
4.(原创)结合第⑥段的内容,概括“老葛”的形象。解析 本文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概括能力。从“老葛把绳子一头拴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这句可以看出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听了叮嘱,“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从中可知他锯树的专注,只想着尽快将树锯断保证桥的安全。参考答案 老葛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在紧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想着工作和他人的善良老人。
人物形象的概括方法指导1.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正面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主题的描写。(2)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他人的言行,来间接刻画人物的描写。2.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的步骤(1)仔细审题,明确方向:是概括还是分析,是性格还是形象。(2)整体把握,找出与人物有关的关键句重点分析。(3)合并筛选信息,恰当表述。分析人物形象格式:个性特点1(+实例);个性特点2(+实例);……概括人物形象格式:整体评价+个性特点1+个性特点2+……
5.(原创)本文的线索是“守桥”,请围绕线索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线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细读文章,理清文章内容,根据线索抓关键语段。参考答案 老葛退休后和老伴保护学校大门口的石桥,一天洪水涌来,一棵大桃树堵住桥洞口,石桥危在旦夕;老葛为了救桥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后来众人合力拉开洞口的大桃树,石桥险情解除。
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方法指导叙事类文章一般有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有时还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一般是主要人物(如《最后一课》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事物(如《风筝》以风筝为线索)、主要事件(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以“爬悬崖”一事为线索)。暗线通常是作者的情感(如《藤野先生》的明线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我”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2018·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但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叭”地将罐儿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他妈妈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残疾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她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他太热爱这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好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叭”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脱了轨的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冲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地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作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互相能感到对方急促的心跳,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的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变化的体味。本文记叙男孩们一起玩“踢罐电报”的游戏,身体瘦弱的歪儿总是被伙伴们捉弄,因此被妈妈责骂不能跟“我们”一起玩,看着小伙伴们的游戏因为少了自家的铁罐,而使快乐减色许多,虽然之前曾经受到小伙伴们的欺负,但是歪儿终究于心不忍,不计前嫌地把铁罐从窗口扔了下去,希望小伙伴们能尽兴地游戏。由此,“我”对自己之前戏弄歪儿的事感到愧疚。据此,“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这句话应该放在【丁】处。
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逼真地表达了“我”听到歪儿叫唤、去玩游戏的急切心情。(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体现了他(歪儿)对玩“踢罐电报”这种游戏的热爱和对友谊的渴望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意的体会,对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解题思路一般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1)从夸张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语境分析。(2)从排比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结合语境进行赏析作答。
3.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在内容上的作用是 。 参考答案 承上启下(过渡) 承接上文写歪儿沉醉于玩“踢罐电报”的经过,引起下文大家对歪儿的理解与友爱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表达作用的理解。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若在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若在文中,埋下伏笔,为后文做铺垫;若在文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有时还有表达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作用。结构上: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对上文内容进行总结;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本题中的这句话独句成段,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了“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这一事实,表现了大家对歪儿回到游戏队伍中这一事实的喜悦与激动。据此,结合文本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上概括作答。
4.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参考答案 ①大家对歪儿由捉弄、讥笑到关爱、保护;②歪儿由孤独、痛苦到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满足。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句子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5.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答案示例 歪儿。因为本文通过写“我们”同歪儿一起玩“踢罐电报”的游戏,表现了孩童时代天真、纯洁的友谊与快乐,重点突出了歪儿的形象特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整体把握。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串文章的线索(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也可以到文章中去提炼,抓文章的开头、结尾、中心句、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言简意赅。如本文可以以人物“歪儿”作题目,也可以用主要事件“玩踢罐电报”等。理由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二、(2018·黑龙江龙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担担面的尊严①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我一位在华西医院当医生的朋友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救援队,奔赴灾区,我当时正好在当无业游民,就跟着去帮忙抬担架。回程途中,车队堵在了成雅高速上,6个小时都没能移动分毫。②沿途有很多乡民贩卖方便面火腿肠,我问了一下,一碗方便面竟然卖到了40元,开水2元。“这些小资产阶级!”我的医生朋友骂道。③为了表达对发国难财的鄙视,她买了一碗方便面不加水啃着吃,我当时指出这不是干脆面,不适合干吃。她表示不是心疼那2元钱,这代表着她的hnr①问题。
④就在这时,我看见以三蹦子为主的大军中多了一位佝偻的老者,他挑着一条扁担,扁担两端是一口铜锅和一个煤球炉子,颤颤巍巍地行走着。我好奇地下车上前一探究竟,只见他支起锅炉,打开火,取出一把细薄的手工面,扔进铜锅开煮。同时极其麻利地打起了调料碗,我用鼻子都能闻出里面的红油、芽菜、蒜末、花椒面,以及透着一股焦香的猪肉臊子。⑤这是正宗的担担面。你能想象在大半天粒米未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碗担担面的情形吗?我掏出钱包,摸出一张百元大钞,跟老者说:“来一碗。”“有没有零钱,我找不起。”老者半眯着眼睛回答。⑥我愣住了,我想以该地段的物价水平,方便面都要卖40元,一碗担担面不破百就是对成都小吃的侮辱。我坚持把100元塞给老者,我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hnr问题。
⑦片刻功夫,面煮好了,老者用大盘子端着10碗面上了我们的车,他说10元一碗,绝不发国难财。⑧“这是我的原则。”他说。⑨车上7个人,我吃了2碗,那个刚啃完方便面的医生朋友吃了3碗,她看着瞠目结舌的我,赶紧尴尬地解释:“我其实没有这么能吃,这是一种大爱。”⑩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摘自《意林》2017年12月24期)注①hnr:道德标准。
1.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答案示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卖担担面的老者,在雅安地震的非常时期,依然按原价卖面的故事。解析 本题考查情节概括的能力。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卖担担面的老者”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这位卖担担面的老者在雅安地震的非常时期依然按原价卖面的故事。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 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其他乡民哄抬物价的行为与老人坚持原价卖面的行为作对比,突出老人不为利益所诱惑、坚守原则的优秀品质。解析 本题考查文本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第②段“一碗方便面竟然卖到了40元,开水2元”,而卖担担面的老者卖出的价格是“10元一碗”,通过对比有力地突出老人不为利益所诱惑、坚守大爱的高尚情操。
3.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进行回答。答案示例 结构上收束全文(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题,高度赞扬了老者的优秀品质。解析 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升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4.读了本文,请你谈谈生活中我们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答案 略解析 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合原文作答)。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
三、(2018·辽宁沈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碎 暖包利民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我奇怪它怎么进入到藏书的行列之中,目光不禁投向那张纸条。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有些语无伦次。下课时,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是学生会宣传部的成员。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悄悄地走到我身边,微笑着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疑惑地打开,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上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写了多张纸条,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粘贴在上面的许多纸条,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一字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⑦我的一个朋友没有亲生父母,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的。开始是一串年月日,估计是她的生日,后面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妈妈的表白,将会让她温暖一生。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怄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时,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这样,生命才会在磨砺中温暖而多姿,生活才会在坎坷中多情而美好。(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 →温暖地融入→ → →温暖地召唤 参考答案 温暖地鼓励 温暖地提醒 温暖地期望 温暖地表白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分析这几段的内容可知第②段写的是“温暖地鼓励”,第③段写的是“温暖地提醒”,第⑥段写的是“温暖地期望”,第⑦段写的是“温暖地表白”。
2.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参考答案 “撞开”,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解析 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撞开”是“用力碰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之大。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心理,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分析画线句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为了不让“我”尴尬,偷偷递纸条来提醒“我”,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
4.结合选文第⑤段内容,请概括出老师让“我”敬服的优点,并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参考答案 宽容:容忍“我”上课扔纸条、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有教育智慧:①没有当面批评“我”,保护了“我”的自尊。②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融入同学之中。(“有教育智慧”的依据任选其一)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时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含的精神或品质。老师发现“我”扔纸条后,没有当面批评“我”,而是利用这个恰当的时机融入同学之中,由此可知老师是一个有教育智慧、保护学生自尊心的人,他的这些品质让“我”敬佩。
5.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参考答案 不好。画线句描绘出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照应选文开头,引出下文。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画线句描绘的是“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与开头“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相照应,同时引出下文。
6.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参考答案 内容上: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结构上:“暖”是线索,贯串全文。主题上: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文章所记叙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与题目“碎暖”中的“碎”相对应。文章以“暖”为线索,贯串全文。“碎暖”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四、(2018·湖北咸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良 心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⑤⑥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溯了父子三人的生活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B.文章语言形象细腻。“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深藏的爱和愧疚。C.第②段中,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和他的毫无主见。D.“我”大学毕业后漂泊辛酸的生活和大哥按部就班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开始了对父亲的憎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表现了大哥……毫无主见”理解错误。此句既刻画了父亲病危时“大哥”的心情急迫,也刻画了大哥遇事都能想到与别人商量的性格。
2.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不满→( )→( )→羞愧→( )参考答案 憎恨 震惊 感激/感恩/感动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抒情线索的能力。提取表达情感的相关词语即可。如可提取第⑧段的“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中的“不满”;第⑩段的“我的身世让我震惊”中的“震惊”;第 段的“我的狭隘让我羞愧”中的“羞愧”;第 段的“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说明已经被感动。
3.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第 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参考答案 “我”终于发现自己误会了父亲,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懂得了父爱的崇高,将终身铭记父爱。收束全文,点明主旨。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考查语句的作用,还要考虑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即“我”误会了父亲,良心受到谴责,懂得了父爱的崇高。
4.好的标题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题。请你仔细阅读文章,谈谈文章以“良心”为标题的作用。参考答案 “良心”是父亲朴实的做事宗旨,(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别人的孩子,把立孝子棒的机会留给了别人,无视养育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的憎恨和不满,把无限的愧疚和自责留给了自己)以“良心”为题突出了父亲朴实而高大的形象。同时,父亲的良心也唤醒了“我”的良心和良知,凸显了文章的主题。解析 本题考查文题的作用。结合父亲的一番话可明确“良心”的含义,同时也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题。小说以“良心”为题,意图是告诉我们人要怀有恻隐之心,同时也告诉我们人应该有感恩之心。
五、(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选文有改动)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 →前些年, →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参考答案 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他情节。如第 段,写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第 段写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参考答案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②“我”是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首先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可从线索角度、见证者的角度、增加亲切感的角度以及塑造形象的角度作答。
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1)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2)“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参考答案 (1)“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和得意。(2)“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心理。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1)“笑”的语境是秋明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所以表现的是高兴和得意。(2)“笑”的语境是遭逢家庭变故,表现的是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注意这是“苦笑”,读懂语境就读懂了笑的含意。
4.第④~ 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 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以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首先审好题干,再弄清细节描写的内容和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可从为下文做铺垫、推断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角度作答。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可从突出对化学的热爱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角度作答。读懂语境是作答的关键。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优化设计专题课件9记叙文阅读二小说 (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优化设计专题课件9记叙文阅读二小说 (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题精析,方法归纳,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方法指导,寻找线索的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优化设计专题课件9记叙文阅读二小说 (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优化设计专题课件9记叙文阅读二小说 (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题精析,方法归纳,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方法指导,寻找线索的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9记叙文阅读一散文 (含答案):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9记叙文阅读一散文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散文,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典题精析,方法归纳,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