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考点13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考点13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共7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调”,“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3 课外文言文阅读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
【常见题型】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2.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文言句子的断句停顿;
4.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5.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
6.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
7.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
【常考主题】
主题
内容特点
常见写法
表达情感
写人
叙事
介绍某人的生平、事迹、评价等,揭示人物精神品质。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赞美人物具备的精神、美德、品格,弘扬社会正能量
讽喻
劝说
就某事、某个现象,对国君、同辈、子侄等进行劝说。
直言劝说、委婉劝说;讽喻;现身说法;各类人物描写。
表达自己的看法、期望,达到劝说的目的。
阅读技巧:①明关系,圈画主要人物。
②知原因,看就什么问题进行劝说。
③辨方式,直言劝说和委婉劝说往往效果不同。
④看效果,抓住被劝说者的态度、语言、做法等。
读书
学习
介绍某人有关学习的事迹、品质等。
各种人物描写方法;侧面描写;对比、衬托等。
赞美人物品质,给别人以启示。
阅读技巧:①明背景,若是求学故事,则看人物年龄、身份、家境等,若是劝学,则分析两人之间的关系。
②知方法,了解主人公为读书具体做了哪些事、克服了哪些困难。
③看收获,人物是否学有所成、是否官职升迁、是否流芳后世。
山水
游记
叙说作者游览某地的见闻、感触等。
白描、正面和侧面描写、动静、虚实结合等。
表达对大好河山的喜爱;传达自己的心境、感受。
阅读技巧:①看对象,明确描写对象及景物特点。
②明写法,常见写景方法有白描、动静结合等。
③抓情感,了解文章感情基调,进而分析喜悦、凄凉、忧愁等。
说理类
通过某个故事阐明道理,或就某个事理展开论述。
现身说法、比较论证、比喻论证等。
阐述、论证某个道理,引人深思、警醒。
寓言类
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讲述道理、批判现象等。
比喻、拟人、夸张等。
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或传达某种人生哲理。
【方法技巧】
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断句停顿题
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
①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3.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臵、状语后臵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4.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②作出判断。
二、 通假字
【考点讲解】
1.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2.通假字的形式
(1)音同(近)通假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同音或音近的关系。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此句中的“畔”通“叛”,二者同音;“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此句中的“培”通“凭”,二者音近。
(2)形似通假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本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旁。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
如:倡﹣唱、阴﹣荫、帖﹣贴、距﹣拒等。
3.常见题型
①单独考查通假字。如: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②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
【方法技巧】
1.依据字音,寻找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里去寻找本字。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2.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如: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不,通“否”。
3.常用通假字,加强记忆。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找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强加记忆,注意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不断的复习巩固。
附:中学课本常见通假字例释(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1) 说﹣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 女﹣汝 你 子日:由,海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3) 知﹣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4) 还﹣旋 回转,掉转 扁鹊望植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 汤﹣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6) 齐﹣剂 汤药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7) 止﹣只 仅仅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8) 阴﹣荫 树荫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9) 屏﹣摒 舎去 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10) 帖﹣贴 粘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11) 火﹣伙 同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12) 竦﹣耸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13) 争﹣怎 怎样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14) 见﹣现 出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15) 要﹣邀 邀请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16) 指-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17) 亡-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18) 厝﹣措 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19) 那﹣哪 怎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20) 阙﹣缺 ①中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1) ②缺点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22) 强﹣僵 僵硬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23) 道﹣导 引导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
24) 曷﹣何 什么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
25) 辑﹣缉 连缀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模还珠》)
26) 熙﹣嬉 开玩笑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
27) 零丁﹣伶仃 孤苦无依 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28) 距﹣拒 抵挡,抵抗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29) 園﹣御 抵挡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30) 诎-屈 ①理屈 公输盘诎(《公输》)
31) ②弯曲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32) 有﹣又 还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33) 衡﹣横 ①横放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衝木(《核舟记》)
34) ②不顺,梗塞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5) 甫﹣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36) 简﹣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37) 適﹣谪 被罚流放,强迫 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38) 唱﹣倡 倡导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39) 以﹣已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0) 被﹣披 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1) 食﹣饲 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42) 材﹣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43) 邪﹣耶 吗 其真无马邪(《马说》)
44) 畔﹣叛 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5) 曾﹣增 增加 管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6) 拂﹣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7) 具﹣俱 全,皆 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48) 属﹣嘱 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9) 直﹣值 价值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注:句中“羞”同“馐”)
50) 辟﹣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51) 得﹣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所识务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2) 与﹣欤 语气词,相当于“吗” 所识夯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3) 乡﹣向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54) 信﹣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55) 已﹣以 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 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56) 遍﹣遍 及、普遍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三、 古今异义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考点讲解】
1.什么是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今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2.古今异义的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缩小。
如“带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原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专指成年男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名称说法改变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今义:市场。
如“谢”古义:道歉,例:“长跪而谢之曰”;今义:感谢。
3.常见题型
①在考查实词中进行综合考查;
②单独命题考查某个古今异义词;
③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
【方法技巧】
1.辨识差别。
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并加以牢记。如“去”,古义是“离开、距离”,如“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为学》)“去”的今义是“到……去”。“去”的古今词义相反。
2.分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也要注意辨析。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中,“绝境”的古义是“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今义有微小差别。
3.辨析音节。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意义,不能将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子女。现代汉语的“妻子”是一个词,意思是专指男子的配偶。像这样由两个单音节词连用的情况还有许多,如“祖/父”、“指/示”、“交/通”、“卑/鄙”、“无/论”、“山/东”等。
附:中学课本中古今异义词归纳(以下内容按例词、例句、古义、今义顺序排列)
1) 居 居十日 过了 居住
2) 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走
3) 再 一股作气,再而衰 第二次 又
4)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水池
5) 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停驻 质量差;次数
6) 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7)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8) 寻 未果,寻病终 不久 寻找
9)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监狱
10) 坐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坐下
11) 渠 问渠哪得清如许 它(他) 水渠
12)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微小
13) 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官吏调职 迁移
14) 形 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形状
15) 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卑鄙
16)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质低下
17)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祭祀用的物品 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19) 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20)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 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一
24)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开业
25)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商议 财务人员
四、 一词多义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考点讲解】
1.什么是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如
故:
①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②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③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
④所以(故余虽愚)
2.常见题型
①在实词的考查中综合考查,如:解释句中的加点字。
②单独命题考查某个词的多种意义辨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找出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个;找出四个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组。
③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
【方法技巧】
1.课文迁移法
此种方法最为常用,考卷中出现的很多文言实词,在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几乎都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进行意义迁移。例如:“临富贵而失其本心”,这样的类似短语在《鱼我所欲也》中就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由此句可明确出“失其本心”是指“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原句中,再联系上下文就容易正确翻译了。
2.语法分析法
有些多义词较难区分,可以对实词所在句子作语法成分分析,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例如:“蜀之鄙有二僧”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一词,从语法判断,第一个充当主语,解释为边远的地方,第二个充当谓语,解释为目光短浅。
3.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进行判断。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字,与前一句“戴朱缨宝饰之帽”中“戴”字对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挂在腰间。
4.字型推断法
实词考查中,有一些冷字确实少见,考生有时无法作答。其实,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占80% 以上,而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依据。如“皆已惮籍矣”中的“惮”字,左边的竖心旁表意,跟心里、心情有关,再结合成语“肆无忌惮”,可推断出“害怕、恐惧”之意。
附: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
1.安: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卑: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3.备:
①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5.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
7.薄:
①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8.策:
①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9.长:
cháng
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zhǎng
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
①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②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五、 文言实词
【考点讲解】
1.文言实词:
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2.文言实词特点: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几个主要特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
3.常见题型
①单独命题考查实词的含义,如: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题型出现频率极高),找出加点字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
②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设置重点、常用的实词作为得分点。
【方法技巧】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1.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2.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3.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六、 文言虚词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考点讲解】
1.文言虚词: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
主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
2.初中语文常用必考文言虚词用法
(1)之
①代词,可指代人、物、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代人,指齐军,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代狼,相当于“它”)
②动词,“去”“往”“到”。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③助词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调节音节,无意义,不译。如:久之,目似瞑。(《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而
“而”主要作连词用,表示以下几种关系:
①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又”,或不译。
如: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②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就”。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③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
如: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④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晏也。(《醉翁亭记》)
(3)其
①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反诘等不同的语气,常用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怎么”、“难道”等。
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起到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②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
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其”它的,指狼的。
③用来指“自己的”。
如: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其”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
④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⑤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4)焉
①作代词,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②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语气助词
用在句尾,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也可不译。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④作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于此”、“在这(那)里”、“从这(那)里”。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5)何
①代词,译为“什么”。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②“何如”连用,译为“怎么样”“怎样”“什么样”。
如:我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③副词,可译为“何必”。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④副词,表示“怎么能,哪里”。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⑤“一何”连用,译为“多么”。
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6)者
①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的人”、“……的事物”、“……的原因”等,或不译。
如: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②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一般不译,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或引出说明。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引出判断)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原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说明)
③用在句末,与“若”组成“若者”、“若……者”结构,表示比拟,相当于“像……的样子”、“……似的”。
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④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⑥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的话”。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
①指示代词,如此,这样。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③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④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如: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⑤助词,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译为“……的样子”“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7)则
①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就”。
如: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②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就”。
如: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③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就是因为”。
如: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④连词,表并列关系,译成“……则……”的格式,或不译。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
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⑥副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句中起强调作用,译为“就”“就是”。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是在句中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为
①介词,读作wèi,相当于“替”“给”“向”“为了”等。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也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②连词,读作wèi,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③语气助词,读作wéi,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如: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动词,读作wéi,可译为“担任”。
如: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9)若
①人称代词,你。如: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②好像。如: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③至,至于。如: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④连词,假如,如果。如: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10)夫(fú)
①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
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②语气助词,多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
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1)盖
①连词,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放在句首,连接着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如:乃悟前假寐,盖以诱敌。(《狼》)
一种是用于句首或句中,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②语气词,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
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12)乃
①连词,可译为“于是”“这才”。
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②副词,相当于“就”“才”。如: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③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3)以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屠惧,投以骨(《狼》)
④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⑤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4)于
①介词,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对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到”“从”。
如: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
②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③介词,介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与
①副词,读jǔ,译为“都”“全”。
如:号令召三才、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②介词,译为“和”“跟”。
如: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孙权劝学》)
③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④助词,读yú,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如: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16)也
①助词,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③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3.常见题型
①单独命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如: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相同)的一项;找出四个选项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②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设置重点、常用的虚词作为得分点。
【方法技巧】
1.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2.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七、 判断句式
【考点讲解】
1.判断句式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2.判断句形式
①“……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③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用动词“是”“为”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是”表示判断。“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相当,“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中的“为”表示判断。
3.常见题型
①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
②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
【方法技巧】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常用判断句的几种形式,这样判断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八、 被动句式
【考点讲解】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2.被动句类型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2)借助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被动词如下:
①“于""受……于……”表示被动。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②“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没有标志性词语,但意思上是表示被动的。
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3.解题方法
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被动句常用句型及特征。
【常见题型】
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
项。
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
九、 倒装句式
【考点讲解】
1.倒装句类型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何陋之有”中的“何陋”就是前置的宾语。
(3)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其中的“荷担者”是后置定语。
(4)介宾短语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如: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如:屠惧,投以骨。(《狼》)
2.解题方法
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倒装句的类型,结合句子意思进行准确地判断。
【常见题型】
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
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
十、 省略句式
【考点讲解】
文言文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经常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省略主语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桃花源中人见渔人,大惊(《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陈涉自立为将军,[位昊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省略宾语
如: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
如:置于1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如: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常见颗型】
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
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
十一、 文言断句
【考点详解】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历年的高考对断句尤其是文言文断句这块也很重视。
【方法技巧】
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十二、 文言翻译
【考点详解】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方法技巧】: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要求”:
1. 忠于原文的内容与含义;
2.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与原句一致;
3. 语言简洁优美,富有文采。
“翻译方法”:
1.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翻译好。因此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2. 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3. 掌握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4. 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中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3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知识点一、实词、虚词解释与辨析
1.(2022•和平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郭橐驼①,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②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④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⑤也,能顺木之天⑥,以致其性⑦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⑧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⑨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⑩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注释】①橐驼(tuó tuó):骆驼,这里指驼背。②为:从事,经营。③取养:雇用。④实:动词,结果实。⑤孳(zī):繁殖。⑥天:指自然规律。⑦性:本性。⑧筑:捣土。⑨莳(shí)学栽种。⑩抑耗:抑制、损耗。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早实以蕃 多
②去不复顾 回头,回头看
(2)翻译文中画线句。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秘决?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具体是如何做的。
【答案】
(1)①多;②回头,回头看。
(2)其他种植树木的人即使是偷愉观察,效仿羡慕,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3)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顺着树木的本性认真种植,种植之后不过多干预。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蕃:多;
②句意:离开后就不必再回头去看顾它了。顾:回头看。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虽,即使;窥,偷偷地。句意为:其他种植树木的人即使是偷愉观察,效仿羡慕,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秘决。因为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郭橐驼认为应该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其自由生长,不要频繁打扰。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2022春•三台县月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勤学
王守仁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①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②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③,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④,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注释】①确:确实,踏实。②侪(chái)辈:同辈。③无能自处: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④乐易:乐观和蔼,平易近人。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有弗鄙贱之者乎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彼固将以欺人
汝心之固
C.苟有虚而为盈
彼竭我盈
D.有弗窃笑之者乎
必为有窃疾矣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不以物喜
C.凡学之不勤
水陆草木之花
D.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下列表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A.作者把聪慧敏捷、勤奋踏实、谦虚低调作为自己选择学生的首要条件。
B.选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表明了作者对求学的态度。
C.反问句的多次使用,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本文的说理气势。
D.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一样,都寄予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果遂以彼为无能?
②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5)试结合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谈谈对学习应持怎样的态度。
【答案】
(1)C
(2)D
(3)A
(4)①别人果真就会认为他无能吗?
②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
(5)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A.“鄙”分别为“轻视,看不起”“身份低微”;
B.“固”分别为“固然”“固执,顽固”;
C.“盈”均为“满”;
D.“窃”分别为“偷偷地”“偷窃”。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
A.“而”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B.“以”分别为“介词,把、用”“因为”;
C.“之”分别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D.“其”均为“代词,他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理解能力。
A.有误,根据第一段第二句“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可知,作者选择学生的首要条件是“勤确谦抑“,即勤奋踏实、谦虚低调,并没有聪慧敏捷。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字词:人,别人,同辈的其他人。果,果真;遂,就。以,认为。彼,他。句意为:别人果真就会认为他无能吗?
②重点字词:必,意为。一定。笃,坚定。句意为: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再分析作答。文中,作者宋濂虚心求教老师,在艰苦的环境下克服千难万险求学,在学习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仍然勤奋刻苦,不要注重外在的物质财富,不去跟别人攀比。这些都是学习应具备的积极态度。从这几个角度来谈即可。
【点评】文言知识积累:
“之”的用法: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用作动词,到……去。
知识点二、断句
3.(2022•漳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摘自厦门中学生助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A.一军不能当 军队
B.周亚夫军细柳 驻军
②A.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 如果
B.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让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B.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C.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D.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②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4)本文鲁连的说理方式和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A军队;B驻军。②A如果;B派,让。
(2)A
(3)①因此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弃长用短,就是古代圣贤尧也有办不到的事。
②教导一个人他未能领会,便说他笨拙。
(4) 鲁连和孟子都运用了比喻的方式来说理,如“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委婉生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解答】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A句意为: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军:军队。
B句意为:周亚夫在细柳驻军。军:驻军。
②A句意为:如果让曹沫放下他的三尺剑。使:如果。
B句意为:秦王派人告诉安陵君说。使:派,让。
(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不相往来,他们就有可能替他国谋划妨害齐国,这哪里是教化百姓、治理国家的办法呢。可据此断句为: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故,因此,所以;舍,舍弃,丢下;及,比得上。句意为:因此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弃长用短,就是古代圣贤尧也有办不到的事。
②重点词:教,教导;谓,说;拙,笨拙。句意为:教导一个人他未能领会,便说他笨拙。
(4)本题考查阅读比较。仔细阅读文章,分析鲁连的话,可以看出,“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这段话运用一连串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巧妙比喻,委婉劝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也是采用了比喻说理的方式,将生与义比作鱼和熊掌,通俗易懂。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4.(2022•景宁县模拟)文言文阅读。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阳都尉。
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①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②,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破之枭③其将军尹卢首。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侥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邀功以负国也。”
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赍(jī):携带。②倒悬之患:处境困苦危急。③枭:同“削”,砍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汉灵帝时举孝廉 推举
②柔更以奇之 感到……奇怪
③琮常带甲仗兵 兵器
④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 削弱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顷 之 敌 数 千 人 出 江 中 琮 破 之 枭 其 将 军 尹 卢 首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4)古人说:“夫英雄者,胸怀社稷,腹有良谋。”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文本内 容简述理由。
【答案】
(1)①推举;②感到……奇怪;③兵器;④削弱。
(2)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首。
(3)全琮被亲近器重之后,朝廷的赏赐累计达千金,他还是谦逊待人,从不在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
(4)同意,全琮倾尽家产供给接济中州士人,是“胸怀社稷”之人。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汉灵帝时被推举为孝廉。举:推举;
②句意:全柔感到他非同一般。奇:感到……奇怪;
③句意:全琮常常身披铠甲手执兵器。兵:兵器;
④句意:还不足以削弱敌人而与国家的威望相称。弱:削弱。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不久,几千敌军在江中出现,全琮攻击并打败了魏军,砍下了魏将军尹卢的头。故断为: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首。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重,器重;犹,还。句意为:全琮被亲近器重之后,朝廷的赏赐累计达千金,他还是谦逊待人,从不在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首先表明观点,同意这种观点,再阐述理由。“夫英雄者,胸怀社稷,腹有良谋”的意思是“凡是成为英雄的英雄的,都有有伟大的志向,胸中蕴藏着精良计谋”,结合“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全琮倾尽家产供给接济中州士人,是“胸怀社稷”之人。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2022•峨眉山市模拟)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担山鸡者
[汉]邯郸淳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直十倍矣。
(选自《笑林》)
(1)对划横线的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A.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
B.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
C.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
D.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
(2)下列加点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B
A.楚人有担山鸡者
北山愚公者
B.惟恨不得以献耳
有恨无人省
C.召而厚赐之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D.过于买凤之直十倍矣
系向牛头充炭直
(3)翻译文言。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
(4)文中的“路人”有哪些可笑的地方?
【答案】
(1)C
(2)B
(3)路人于是出千金买“凤凰”,担者不卖给他;请让我再加一倍的价钱,担者才把“凤凰”卖给了路人。
(4)一是轻信担者,不惜千金;二是以假当真向楚王献“凤凰”(本该获罪)却意外获赏。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楚国的人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后来楚王也听说了。故断为: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表判断;
B.不同,可惜/遗憾;
C.相同,表顺承;
D.相同,价值。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乃,于是;弗,不。句意为:路人于是出千金买“凤凰”,担者不卖给他;请让我再加一倍的价钱,担者才把“凤凰”卖给了路人。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通读全文,结合“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可知一是轻信担者,不惜千金;结合“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直十倍矣”可知二是以假当真向楚王献“凤凰”(本该获罪)却意外获赏。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6.(2022春•天山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上①尝从容与信②言诸将能不③,各有差④。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上:皇上,此文指刘邦。②信:指韩信。③不:通“否”。④差:等级,此处指高低。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A.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B.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C.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D.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2)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并解释这个成语。
【答案】
(1)C
(2)可提取的成语为:多多益善。意思为:越多越好。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断句为: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以及意思解释。通过阅读文章可提取的成语为:多多益善。意思为:越多越好。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知识点三、句子翻译
7.(2022•福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列御寇①者,郑人也,隐居不仕。郑穆公时,子阳为相,专任刑法。列御寇乃绝迹穷巷,面有饥色。或告子阳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②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子阳闻而悟,使官载粟数十乘而与之。御寇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之。入见其妻,妻望之而拊③心曰:“妾闻为有道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④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御寇笑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居一年,郑人杀子阳,其党皆死,御寇安然独全。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选自晋•皇甫谧《高士传》,有删改)
【注】①列御寇:人名,指列子,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②有道之士:品德高尚的人。③拊(fǔ):拍打,轻击。④过:拜访,探望。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列御寇乃绝迹穷巷 断绝
②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 表示推测,大概
③至其罪我也 治罪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B.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C.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D.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②御寇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之。
(4)列御寇“面有饥色”而不受粟,隐居不仕终成大家,可谓是“大丈夫”。请结合选文内容及链接材料,说说列御寇能成为“大丈夫”的原因,概括其中的两点。
【链接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答案】
(1)①断绝;②表示推测,大概;③治罪。
(2)D
(3)①居住在您治理的国家却贫穷,您莫非是不喜爱贤士吗?
②列子出门见到派来的官吏,多次拜谢推辞子阳赐予的粮食。
(4))①列御寇有跻身“富贵”的条件和机会,但他放弃了;②即使身处“贫贱“之境,也坚持自己的操守;③面对权贵施舍,甘冒风险,大义“辞之”。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列御寇于是隐居在穷巷中。绝:断绝;
②句意:列御寇是有德行的人。盖:表示推测,大概;
③句意:等到他治罪我时。罪:治罪。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列御寇终身不做官,著书有八篇,记述的都是道家的思想,这部书取名《列子》。故断为: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居,居住;穷,贫穷。句意为:居住在您治理的国家却贫穷,您莫非是不喜爱贤士吗?
②中重点词语有:见,看见;再,多次。句意为:列子出门见到派来的官吏,多次拜谢推辞子阳赐予的粮食。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御寇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之”可概括出:列御寇有跻身“富贵”的条件和机会,但他放弃了;结合“妾闻为有道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可以概括出:即使身处“贫贱”之境,也坚持自己的操守;结合“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可以概括出:面对权贵施舍,甘冒风险,大义“辞之”。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8.(2022春•兰考县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②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③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④,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选自《礼记》)
注:①与于蜡(zhà)宾:参加鲁国在年终举行的祭典,作陪祭者。蜡,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②观(guà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③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弟子。④三代:指夏朝、商朝和周朝。英:英明君主。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独子其子 以……为子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 兴起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3)通读语段(甲)(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语段(甲)所说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②对于“大道之行”,孔子持什么态度?请用语段(乙)中的句子回答。
【答案】
(1)①以……为子;②兴起。
(2)①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
(3)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②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子:以……为子;
②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选,选拔;与,同“举”,推举。句意为: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中重点词语有:侧,身边;何,什么。句意为: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甲文根据“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概括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②乙文根据“孔子持什么态度”不难找出答案“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
志焉”。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9.(2022春•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
梁亭觉之,因请宋就,就曰:“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偏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
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愧然曰:“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胡足效哉!
(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四》,根据命题需要有改动)
【注释】①劬(qú):勤劳。②窳(yǔ):懒惰。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楚亭怪而察之
怪:感到奇怪
B.因具以闻楚王
具:详细的
C.此梁之阴让也
阴:偷偷地
D.乃谢以重币
谢:感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偏之甚也
A.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偏之甚也
B.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偏之甚也
C.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偏之甚也
D.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偏之甚也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梁国瓜长得好,楚国瓜长得差。楚国人晚上偷偷搞破坏,导致梁国的很多瓜都死了。
B.梁国宋就的回应是每晚派人过去,偷偷地给楚国的瓜地浇水,让楚国的瓜也长好。
C.楚王知道了宋就的“梁亭之为”后,感到很惭愧,请宋就把一笔重金交给梁王。
D.成语“浇瓜之惠”“灌瓜之义”来自这个故事,赞美了以德报怨的非凡情操。
(4)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答案】
(1)D
(2)C
(3)C
(4)别人做了坏事,你为什么要效仿呢?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ABC.正确;
D.有误,本句的意思是:于是用优厚的礼物道歉。谢:道歉。
故选:D。
(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结怨是灾祸的根源啊!别人做坏事你也跟着做,为什么器量狭隘得这么厉害呢?可据此断句为: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偏之甚也。
选:C。
(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ABD.正确;
C.有误,“请交于梁王”意思是“请求与梁王结交”,而不是“请宋就把一笔重金交给梁王”。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的重点词有:既,已经;足,值得;效,仿效。句意为:别人做了坏事,你为什么要效仿呢?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10.(2022春•黄陂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故囚报李勉
或说天下未有兵甲时,常多刺客。
李汧公勉①为开封尉,鞠狱②。狱囚有意气者,感勉求生,勉纵而逸之。后数岁勉罢秩③客游河北偶见故囚。故囚喜,迎归,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偿缣干匹可乎?”曰:“未也。”妻曰:“二千匹可乎?”亦曰:“未也。”妻曰:“若此,不如杀之。”故囚心动。
其仆哀勉,密告之。勉衩衣乘马而逸。比夜半,行百余里至津店。店老父曰:“此多猛尊,何敢夜行?”勉因话言,忿之。言未毕,梁上有人瞥④下,曰:“我几误杀长者”乃去。
未明,携故囚夫妻二首以示勉。
(选自《醒世恒言》)
【注】①李勉,唐天宝中为开封尉,代宗时为岭南节度使,有政声,封为李汧(qiān)国公。②鞠(jū)狱:审理和判决案件。③秩:官吏的俸禄。④瞥:突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或说天下未有兵甲时
兵甲:战争
B.偿缭千匹可乎
偿:赔偿
C.比夜半
比:等到
D.乃去
去:离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
A.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
B.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
C.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
D.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李勉曾担任开封县尉,在审理案件时被一名囚犯的气概所打动,于是释放了他。
B.囚犯再遇到李勉,非常高兴,殷勤款待他,并告知妻子李勉曾对他有救命之恩。
C.囚犯家的仆人同情李勉,暗地里通风报信,李勉吓得只穿着短裤骑马连夜出逃。
D.店主人对李勉的遭遇很是不平,于是安排刺客连夜将恩将仇报的囚犯夫妻杀了。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言未毕,梁上有人瞥下,曰:“我几误杀长者!”
【答案】
(1)B
(2)C
(3)D
(4)话还没有说完,就见一个人从屋梁上跳下,说:“我差一点误杀了品行高尚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ACD.正确;
B.偿:补偿。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此后数年,李勉罢官成为闲游之客来到河北地面,偶然间碰见了以前释放的那个囚犯。故断为: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结合“未明,携故囚夫妻二首以示勉”,可知不是店主人安排的杀掉囚犯夫妻。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毕,完成;几,几乎。句意为:话还没有说完,就见一个人从屋梁上跳下,说:“我差一点误杀了品行高尚的人。”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知识点四、文意理解
11.(2022•四平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艾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注释】①公元819年(元和十四)三月十二日,白居易跟好友元稹、弟弟白行简三人分别前,同游西陵峡口北岸岩洞,这篇序文就是为此次游览所作。
(选自白居易《三游洞序》,有删节)
(1)“因舍棹进”一句中“棹”的意思是 船
(2)翻译划线句子“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
(3)本文写作者三人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阅读原文,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
【答案】
(1)船
(2)休息一会再向上攀登一共四五次。
(3)记叙与友人赠别之事,抒发了惜别之情:描写三游洞绮丽景色,表达了对其喜爱之情;文章末段因景伤情,如此罕有美景却无人赏识,抒发了作者空有才华却屡遭坎坷,不得重用的身世之叹。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句意为:于是下船上岸。棹:船。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休,休息。复,又,再。句意为:休息一会再向上攀登一共四五次。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原文第一段写三人相会的情形,着墨不移,而其背景、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关系交代得一清二楚。为下文抒写惜别之情预作铺垫。第二段写三人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临别之际,不忍分手,彼此牵引着船,久久地在江中来回航行,忽闻石间泉声,便下船上岸,步入缺岸寻找。他们一边循声探索,一边观赏景物。作者以“惊动耳目”四字,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末段“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因景伤情,抒写“怜奇惜别”的感慨,加深了文章的思想内涵。爱景之奇,惜友之别,二者融为一体。三人的对话,“且叹且言”,尤其是作者的慨叹,借此喻彼,含英才被贬之意,意味更为深长。由此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可以用文中“怜”“惜”“叹”三个字概括,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物的喜爱;与友分别的依依不舍;慨叹自己英才被贬的悲凉。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2.(2022•昆都仑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玉对楚王问
①楚襄王问于宋玉①曰:“先生其有遗行②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②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④,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③“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⑤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⑥,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
(选自《古文观止•楚辞》有删减)
注:①宋玉,战国后期楚国人。相传为屈原的学生。在楚怀王、顷襄王时做过文学侍从类的官。②遗行:有失检点的品行。③郢:楚国国都,在今湖北江陵。④引商刻羽,杂以流徵(zhǐ):这里用音级的复杂变化来形容音乐技巧的高超。⑤鬐(qí):鱼脊鳍。⑥鲵:一种小鱼。
(1)翻译下面加点的字。
①使得毕其辞 完毕、结束
②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连接、跟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②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
(3)选文体现了宋玉怎样的性格特点,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
(4)宋玉是如何与楚王展开“对问”的。
【答案】
(1)①完毕、结束;②连接、跟着;
(2)①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②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
(3)体现了作者孤高自傲、不同流俗(志趣绝俗、超然独处)的品德与情操;抒发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愤懑之情(知音难觅的苦恼)。
(4)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理寓其中;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辩驳,用“曲高和寡”,暗示智高之人不为人理解;宋玉以高雅之乐曲、鸟中之凤、鱼中之鲲、人中“圣人”自比(类比),说明自己情操高尚;以“凤凰”与“鷃”,“鲲鱼”与“鲵”作对比,从而写出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特别注意重点篇目的熟记;再者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另外重要的文言实词必须翻译出来,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①句意为:允许我把话说完。毕:完毕、结束。
②句意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属:接连、跟着。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①重点词语:曲,歌曲。弥,越。高,高雅。句意: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②重点词语有:故,所以。非独,不光是。句意: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特点及思想情感的把握。
文章通过楚王听信谗言,责问宋玉之“遗行”,宋玉巧妙设譬取喻进行答辩,表现了宋玉超然独处、不同流俗的孤芳自赏的情怀,反映了楚顷襄王时宗室专权、朝政日非、嫉害贤能的黑暗现实。通过文中第③段“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的内容可知,作者以凤凰、鲲鱼与鷃雀、小鲵的对比,说明渺小的鹦雀、小鲵之类的谗佞小人不会理解如凤凰、鲲鱼一类大智者的胸怀与能力。说明自己情操高尚,与那些鼠目寸光的谗佞小人有天壤之别,故遭到他们的诬陷也就不足为怪。尽管宋玉没有对“遗行”进行辩解,但“故事”一完,“遗行”之诬也就不攻自破。体现出作者的性格特点不仅抒发了作者高洁清高、孤芳自赏的伟岸品格,同时也流露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怀才不遇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对楚王问》是问对体,即假设主客问答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所以文章一开头,就写楚顷襄王听信谗言,责问宋玉。宋玉宕开一笔,满口承认有“遗行”,不作申辩,只是希望宽恕,让他把话说完。其次,写宋玉的答辞。其答辞以讲故事的形式,表面与“遗行”无关,实则均为“遗行”进行辩驳。分三个层次:一是讲一位歌手在郢都唱歌,唱“下里巴人”低级通俗的歌时,唱和者数千人;唱“阳阿薤露”较高级的歌时,应和者数百人;唱高雅的“阳春白雪”之歌时,能跟着唱的不过数十人;最后唱高难度的变化无穷的歌时,能和者只有几人。可见“曲高和寡”,暗示智高之人不为人理解。二是以凤凰、鲲鱼与鷃雀、小鲵的对比,说明渺小的鹦雀、小鲵之类的谗佞小人不会理解如凤凰、鲲鱼一类大智者的胸怀与能力。三是以圣人与世俗之民的对比,说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圣人)的所作所为。三重对比中,宋玉白比为高雅之乐曲、鸟中之凤、鱼中之鲲、人中“圣人”,说明自己情操高尚,与那些鼠目寸光的谗佞小人有天壤之别,故遭到他们的诬陷也就不足为怪。尽管宋玉没有对“遗行”进行辩解,但“故事”一完,“遗行”之诬也就不攻自破。宋玉的高洁清高、孤芳自赏自然显现,楚顷襄王及周围佞臣的昏庸、恶劣昭然若揭。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责问,真是笔力千钧,水到渠成。不仅抒发了作者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同时也流露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愤懑之情,具有骚情雅意,隽永无穷!全文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理寓其中;逐层推进,逐层深入;答辩一完,戛然而止,如载奔马,干净利落,有余音绕梁之效。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2022•株洲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选自《史记•列传第二十一》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B.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C.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D.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2)翻译。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等事例,充分表现了李牧固执的一面。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匈奴的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即率军大举来犯。李牧多设奇阵,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进行包抄,大破敌兵,斩杀匈奴十多万人马。故可断为: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小,小规模;佯,装作;北,失败;委,放弃。句意为:匈奴人小规模地入侵,李牧指令部队假败下来,而且把几千人抛弃给匈奴。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牧杜门不出,固称疾”,意思是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因此“李牧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说法错误。
故选:D。
答案:
(1)B
(2)匈奴人小规模地入侵,李牧指令部队假败下来,而且把几千人抛弃给匈奴。
(3)B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4.(2022春•黄浦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王文正①在相府日,未归第②。上遣使赐御酒十器,其兄亟令人首取二壶。其妇曰:“上赐也,俟相公归视。”即欲持去。兄怒,挈梃击壶皆碎,酝③流盈地。夫人恶之,不令扫却④。公归见之,问其故,左右具道所以然。公徐语曰:“人生光景几许时?其间何用较计。”余无他言。
【注释】①王文正:北宋名相,谥号文正。 ②归第:回家。 ③酝:酒。 ④却:去掉。
(1)解释加点词。
①上遣使赐御酒十器 使者
②即欲持去 离开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A.近旁的侍者全都向他讲述这样的原因。
B.近旁的侍者向他详细地讲述这样的原因。
C.王文正向全部的侍者打听这样的原因。
D.王文正环顾左右询问侍者这样做的原因。
(3)某妇“即欲持去”的原因是“ 上赐也,俟相公归视 ”。
(4)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王文正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案】
(1)①使者;②离开。
(2)B
(3)上赐也,俟相公归视
(4)为人豁达(宽宏大量)。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皇上派使者送来十壶御酒。使:使者。
②句意为:便要将御酒收起来。去:离开。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的重点词有:左右,旁边的侍者;具,详细;道,讲述;然,这样。句意为:近旁的侍者向他详细地讲述这样的原因。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阅读语段,文正的夫人说:“这是皇上恩赐的,让文正回来看了再说吧。”便要将御酒收起来离开。可见:某妇“即欲持去”的原因是“上赐也,俟相公归视”。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可知,王文正不计较哥哥打碎酒壶的事,表明他为人豁达(宽宏大量)。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知识点一、实词、虚词解释与辨析
1. (2022•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①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②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擿:挑,挑出。②阙: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数献颂阙下 多次
②及寤,援笔成篇 等到
(2)王勃有奇才,文中有哪些体现?
【答案】
(1)①多次;②等到。
(2)王勃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可见他有奇才;王勃写文章能一气呵成,可见其有奇才。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多次到宫阙下进献颂文。数:多次;
②句意:等到醒来,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及:等到。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意思是“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写了《指瑕》来指出其中的过失和疏漏”,可见王勃有奇才;结合“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意思是“王勃写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心构思,先磨几升墨汁,然后尽兴饮酒,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到醒来,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王勃写文章能一气呵成,可见其有奇才。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 (202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友人袁炳,字叔明,陈郡阳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幼有异才,学无不览,文章俶傥①清淡出一时,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俯眉暂仕②,历国常侍员外郎、府功曹、临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其为节也如此,数百年未有此人焉。撰《晋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与余有青云之交③,非直衔杯酒而已。
(节选 自江淹《袁友人传》)
[注]①俶傥:卓异不凡。②仕:为官。③青云之交:喻指同有高远之志的友谊。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数百年未有此人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A.此: 这样
非直衔杯酒而已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直:①一直;②只是;③当,对着。
B.直: 只是
俯眉暂仕
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
俯眉:低下头。
C.俯眉: 委屈自己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B.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C.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D.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
②撰《晋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
(4)作者对袁炳的读书和写作赞赏有加,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这样;②只是;③委屈自已;
(2)A
(3)①俸禄所得,都分散给别人赡养父母。
②他编撰《晋史》,非凡的功业没有完成,不幸死在任上,年纪二十八岁。
(5) ①读书:博览群书,有所取舍;②写作:文章卓异不凡,文风清新恬淡。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数百年未有此人:几百年来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此:这样。
B.句意为:并不是酒肉之交。直:只是。
C.根据前文“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可知,袁炳很有气节,不喜欢俗务,“俯眉”意思是“俯首”,即折节,委屈自己。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心里总是想着在松柏下逍遥,吟诗读文,志趣高洁,不和庸俗的人往来。据此断句为: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粟,指俸禄。悉,全,都。句意为:俸禄所得,都分散给别人赡养父母。
②中重点词语有:撰,编撰。卒官,死在任上。句意为:他编撰《晋史》,非凡的功业没有完成,不幸死在任上,年纪二十八岁。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从“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能看出,作者认为袁炳博览群书,有所取舍;从“文章俶傥清淡出一时”能看出,作者认为袁炳文章卓异不凡,文风清新恬淡。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3. (2022•包头)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快说(节选)
金圣叹
夏七月,亦无风,亦无云。前后庭赫然如洪炉,无一鸟敢飞来。汗出遍身,纵横成渠,置饭于前,不可得吃。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重阴匝月,如醉如病。朝眠不起,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急引手搴帷,推窗视之,日光晶荧,林木如洗,不亦快哉!
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夜来似闻某人素心,明日试往看之,入其门,窥其闺,见所谓某人方据案面南看一文书。顾客入来,默然一揖,便拉袖命坐,曰:“君既来,可亦试看此书。”相与欢笑。日影尽去,既已自饥,徐问客曰:“君亦饥耶?”不亦快哉!
坐小船,遇利风,苦不得张帆一快其心。忽逢艑舸疾行如风。试伸挽钩,聊复挽之,不意挽之便着,因取缆,缆向其尾,口中高吟老杜“青惜峰峦,黄知桔柚”之句,极大笑乐,不亦快哉!
(选自黄卓越编《闲雅小品集观》有改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顾客入来 看
②相与欢笑 共同,一起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
(3)通过阅读本文,你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4)仿照本文写法(可不使用文言文),描写一件你感到“不亦快哉”的趣事。
【答案】
(1)①看;②共同,一起。
(2)忽然听到许多鸟全在晴空下一起鸣叫。
(3)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知足常乐,能从读书中悟得快乐。
(4)示例:晨光斜照,微风轻拂,三圈晨跑已是常态。一圈汗珠下坠,两圈气喘吁吁,三圈疾步终点,精神振奋,快乐之感充溢心间。晨跑三圈,神清气爽,不亦快哉!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①句意为:他看到有客人来了。顾:看。
②句意为:于是和他一起欢笑。相与:共同,一起。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的重点词有:闻,听到;众,众多;毕,全。句意为:忽然听到许多鸟全在晴空下一起鸣叫。
(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人物形象。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感受到“不亦快哉”,体现了他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知足常乐的特点。
(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可描写一件生活中的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小事。如做题时偶遇“拦路虎”,冥思苦想之后突然茅塞顿开,不也很快活吗?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4. (2022•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公多谈吏事
张芸叟①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②。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③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④。吾昔贬官夷陵,彼非人境也。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⑤,不可胜数。且夷陵荒远偏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迨⑥令三十余年,出入中外⑦,忝尘三事⑧,以此自将⑨。今日以人望我,必为翰墨致身;以我自观,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⑩。”是时,老苏父子间亦在焉,尝闻此语。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⑪,或问之,则答曰:“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选自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改动)
【注释】①张芸叟官至吏部侍郎,是欧阳修的晚辈。②“莫不”句没有不把道德文章作为最想听的。③吾子:对别人的一种尊称。④及物:造福社会。⑤枉直乖错:冤屈错误⑥迨(dài)至,到。⑦出入中外:指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⑧忝(tiǎn)尘三事:很惭愧位列三公。⑨以此自将:拿这句誓言自勉。⑩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亮,通“谅”,确实。报,回应,应合。⑪任:担任,胜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免有请 请教
②所未谕也 明白
③尝闻此语 曾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学者之见先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B.无以遣日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D.或问之,则答曰
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
(4)下列属于“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中“一言”所指代的一项是 D
A.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
B.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C.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D.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5)作者在文末写“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有什么用意。
【答案】
(1)①请教;②明白;③曾经。
(2)D
(3)我正当壮年,不满足于学习,想找《史记》、《汉书》来看看,但公府和私人都没有。
(4)D
(5)侧面写出了欧阳修及陈公弼为官正直、称职。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难免有请教。请:请教;
②句意: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谕:明白;
③句意:曾听说过这些话。尝:曾经。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相同,按照;
C.相同,在;
D.不同,代词,他/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方,正当;未,没有。句意为:我正当壮年,不满足于学习,想找《史记》、《汉书》来看看,但公府和私人都没有。
(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的意思是“其实是实践当年的一句誓言”,结合“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可知这里的“誓言”是指: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故选:D。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的意思是“那以后,苏轼也以做一个称职的官吏自勉”,侧面写出了欧阳修及陈公弼为官正直、称职。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知识点二、断句
5. (2022•徐州)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①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邪?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邪?彻②其环瑱③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岁:收成。②彻:除,摘下。③环瑱(tiàn):古代垂挂在冠冕两侧的玉质饰物。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彻 其 环 瑱 至 老 不 嫁 以 养 父 母。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①书未发
②无从致书以观
B.①使者不说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①臣奉使使威后
②使内外异法也
D.①何以王齐国
②陈涉乃立为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②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赵威后先问齐国的收成如何,老百姓情况如何,最后才问到齐王是否无恙。这充分显示了赵威后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民本思想。
B.从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批评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重用贤人、赏罚分明的政治文化见解。
C.全文围绕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
D.钟离子、叶阳子和婴儿子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国治理的有德之人,却没有得到重用。赵威后以“无恙邪(乎)”发问,弦外之音是对齐王的指责。
【答案】
(1)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2)B
(3)①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
②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
(4)D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故断为: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书信/书籍;
B.相同,同“悦”,高兴;
C.使者/让;
D.治理/大王。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今,现在;岁,年成。句意为: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
②中重点词语有:然,这样;苟,如果。句意为: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意思是“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可知不是三位贤士孝女没有得到重用。
故选:D。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6. (2022•湖北)文言文阅读。
张养浩传
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②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②也。”
③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③,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④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
【注释】①平章:官职名。②掾(yuàn):属官,副职,助手。③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的规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遇人有遗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四顾壁立
顾野有麦场
C.其人已去
其真无马邪
D.乃荐入御史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D
A.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B.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C.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D.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焦遂听说张养浩“幼有行义”“读书不辍”,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B.对有盗窃前科的百姓和祸害乡民、暴虐残忍的土匪,张养浩宽严有别。
C.张养浩遣散了家里所有的人,轻车简从去陕西任行台中丞。
D.选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出张养浩清廉爱民、嫉恶如仇的品质。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②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答案】
(1)B
(2)D
(3)C
(4)①张养浩离任十年后,当地老百姓仍然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②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遗:丢失/遗:赠送;
B.顾:看/顾:看;
C.其:那/其:表反问语气;
D.乃:于是,就/乃: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张养浩到任四个月,没有在家里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一天到晚没有稍微的懈怠。故断为: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D.正确;
C.有误,根据“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可知,张养浩接到任命后便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去,离开。犹,还。句意:张养浩离任十年后,当地老百姓仍然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②重点词:子,你。安,怎么。句意: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点评】“而”的用法:
①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
②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
④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关系)
7. (2022•山西)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②隅:角落。③骜:通“傲”,傲慢。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答案】
(1)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2)只有问得恳切,思考得深入,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故断为: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意思是“孔子难道敢于专爱他的道理,就在天下的学生面前摆架子,不愿他们早一点儿觉悟吗?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不专注又不牢固,那么知识只是进入了他们的口、耳而已”,也就是说只有问得恳切,思考得深入,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知识点三、句子翻译
8. (2022•凉山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得其所欲
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①,施伯②曰:“是固将用之也。夷吾③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鲁君欲杀管仲,使人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尸,犹未得也!”乃束缚而槛④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齐。
(节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①鲁:鲁国。当时,管仲被囚于鲁国。②施伯:鲁国大臣。③夷吾:即管仲。④槛:古指囚禁押解犯人的车子。这里作动词用,指囚禁押送。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使人请管仲于鲁
使:派
B.寡君欲亲以为戮
欲:欲望
C.欲速至齐
至:到
D.其所唱适宜走
走:奔跑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夷吾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
(3)选文中管仲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倘若)管仲在齐国受重用,那么鲁国就危险了!不如杀了(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君。
(3)“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管仲担心鲁国国君追杀而想快速到达齐国;“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唱的歌曲不仅适合奔跑,还能让役人不易疲倦,能更快的到达齐国。
【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的翻译。
ACD.正确;
B.有误,欲,想要。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用,重用;则,那么。句意为:(倘若)管仲在齐国受重用,那么鲁国就危险了!不如杀了(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君。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齐”,意思是:管仲怕鲁君改变心意派人追杀,想尽快到达齐国,因此对车夫说:“我唱歌给你听,你为我和拍子。”一路上,管仲所唱的歌都是节拍轻快,适合马车快步疾行的曲子,马夫精神大振,愈走愈快,管仲也就平安的到达齐国,可以看出管仲的聪明智慧。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9. (2022•宜宾)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干将之铸剑于冶,与张华之辨剑于斗,雷焕之出剑于狱,识者之精神,实高出于作者之上。由是推之,则剑之有光铓,与山之有空翠,气之有沆瀣,月之有烟霜,竹之有苍蒨,食味之有生鲜,古铜之有青绿,玉石之有胞浆,诗之有冰雪,皆是物也。苏长公曰:“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凉,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噫!此岂可与俗人道战!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战!
(1)下列关于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B.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C.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D.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则冰雪之能寿物也
寿:使……保持新鲜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
藉:借助
C.凡人遇旦昼则风日
凡人:平凡的人
D.特恨遇之者不能解
恨:遗憾
(3)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②噫!此岂可与俗人道哉!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哉!
【答案】
(1)A
(2)C
(3)①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②哎!这怎么能和平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
【解答】(1)本题考查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为: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可据此断为: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选:A。
(2)本题考查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BD.正确。
C.有误,凡人:大凡人,大多数人。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故,所以;固,原本。句意: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②重点词:岂,哪里、怎么;道,说;何从来,从何来。哎!这怎么能和平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0. (2022•株洲)阅读。
司马光 邵伯温
荆公①欲变更祖宗法度,行新法,退故老大臣,用新进少年,温公②以为不然,力争之。神宗用荆公为参知政事,用温公为枢密副使,温公以言不从,辞不拜。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
帝必欲用公,召知许州,令过阙上殿。方下诏,帝谓监察御史里行程颢曰:“朕召司马光,卿度光来否?”颢对曰:“陛下能用其言,光必来:不能用其言,光必不来。”帝曰:“未论用其言,如光者常在左右,人主自可无过。”公果辞召命,乞西京留司御史台,以修《资治通鉴》。帝与左丞蒲宗孟论人才,及温公,帝曰:“如司马光未论别事,只辞枢密一节,朕自即位以来,惟见此一人。”帝之春礼于公不衰如此。
(节选自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
注释:①荆公:指王安石。②温公:指司马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
B.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
C.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
D.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公以言不从,辞不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王安石想改革祖宗的法律制度,实行新法,司马光没把它当回事。
B.皇帝已经猜测到司马光不会上殿朝见,可见并非真心要任用司马光。
C.皇帝想任命司马光为许州知州,司马光因为修撰《资治通鉴》拒绝了。
D.皇帝一直看重且礼遇司马光,认为如果他常伴身边,自己可以无过失。
【答案】
(1)B
(2)司马光以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为由,推辞不接受任命。
(3)D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司马光坚决请求离职,皇帝不得已,于是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据此断句为: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从,听从,采纳;辞,推辞。句意为:司马光以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为由,推辞不接受任命。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有误,由“荆公欲变更祖宗法度,行新法,退故老大臣,用新进少年,温公以为不然,力争之”可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意见,“以为不然,力争之”,因此本项中“司马光没把它当回事”说法错误;
B.有误,由“帝必欲用公,召知许州,令过阙上殿”可知,皇帝对司马光的任命是真心的,因此本项中“并非真心要任用司马光”说法错误;
C.有误,由“公果辞召命,乞西京留司御史台,以修《资治通鉴》”可知,司马光拒绝担任许州知州,请求改任留司御史台,以便于编修《资治通鉴》,可见这时他还没有着手编修《资治通鉴》。因此本项“因为修撰《资治通鉴》拒绝了”说法错误;
D.正确。
故选:D。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1. (2022•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文正公①当乾隆中久居相位,颇为上所倚任。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②,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曰:“余承乏③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有赀郎④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曰:“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其人嗫嚅而退。薨⑤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⑥,去舆盖⑦然后入。上归告近臣曰:“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节选自《啸亭杂录》,有删改)
【注释】①刘文正公:刘统勋,谥号文正,清代名臣。②世家子任楚抚者:任楚地巡抚的大家族的子弟。③承乏:谦辞,指暂时担任某职。④赀(zī)郎:官名,因捐资而得。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⑥门闾湫(jiǎo)隘:家门低下狭小。⑦舆盖:车上用以遮阳避雨的伞形篷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汝可归告汝主 返回
②有赀郎昏夜叩门 敲,打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3)请结合原文分析,刘统勋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答案】
(1)①返回;②敲,打;
(2)像刘统勋(这样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
(3)刘统勋面对世家子贿赂的千金,断然拒绝,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对于赀郎夜晚的拜访,拒访后次日特意在政事堂加以斥责,体现了他的光明磊落;久居相位,位高权重,然而住宅的大门却低下狭小,他死后,前来祭奠的皇帝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你可以返回告诉你的主人。归:返回。
②句意为:有赀郎夜里敲门拜见。叩:敲,打。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如,像。宜,应该。句意为:像刘统勋(这样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
(3)本题考查人物评价。从“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日:‘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可知,刘统勋面对世家子弟贿赂的千金,断然拒绝,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从“有赀郎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日:‘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可知,刘统勋面对赀郎的夜里敲门拜访,拒不见,第二天特意在政事堂斥责赀郎,体现了他的光明磊落;从“刘文正公当乾隆中久居相位,薨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去舆盖然后入”可知,刘统勋担任宰相多年,但他的家门低下狭小,去世时,皇帝亲自来祭奠,他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知识点四、文意理解
12. (2021•山西)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①行止②。”虽不能至,然心乡③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景行(xíng):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②止:语助词。③乡:同“向”。
(1)小智同学想要知道“可谓至圣矣”中“至”的意思,他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出“至”的四项释义,他应该选 C
A.到
B.到达了极点
C.极、最
D.通“致”,招致,达到
(2)文中作者“适鲁”的原因是 想见其为人 ,这首诗表达出作者对孔子 无比景仰 的感情。(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
(1)C
(2)想见其为人 无比景仰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句意: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至:极,最。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可知,文中作者“适鲁”的原因是“想见其为人”。从“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可知,这首诗表达出作者对孔子无比景仰的感情。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 (2020•日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隆虑公主①子昭平君尚②武帝女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③赎死罪,上许之。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系狱。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④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因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诛之。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东方朔前赞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⑤,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⑥所难也,陛下行之,天下幸甚!”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
(选自《资治通鉴卷四》,有删改)
【注】①隆虑公主:汉武帝的妹妹。②尚:专指娶公主为妻。③豫:事先。④弟,妹妹,指隆虑公主。⑤雠:chóu,仇敌。⑥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死,以属我
属:
同“嘱”,托付
又下负万民
负:
辜负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
(3)请简要概括文中汉武帝的形象特点。
【答案】
(1)①同“嘱”,托付;②辜负;
(2)开始,汉武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接着又觉得他是对的,将东方朔任为中郎。
(3)①执法严明;②重感情;③善于用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临终前又将他托付给我。属:同“嘱”,托付。
②句意为:同时也对不住万民。负:辜负。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既而,不久。是,认为……是对的。以……为,让……担任。句意为:开始,汉武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接着又觉得他是对的,将东方朔任为中郎。
(3)本题考查人物评价。梳理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句来分析评价。
根据“乃可其奏,诛之”可以看出汉武帝执法严明的特点;根据“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等语句可以看出汉武帝重感情的特点;根据“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可以看出汉武帝知人善用的特点。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知识点五、课外文言文综合阅读
14. (2022•贵阳)古代诗文阅读,完成问题。
竹赋①
(宋代)王炎
晦叔读书南斋之上。路折西南,万竹苍然。
其偃蹇②挫折者,如忠臣节士赴患难而不辞。其婵娟萧爽者,如慈孙孝子侍父祖而不违。其挺拔雄劲者,气毅色严,又如侠客与勇夫。其孤高介特③者,格清貌古,又如骚人与臞④儒。
予虽朝夕吟啸于其下,曾无以名其美而状其奇。
然泛观宇宙之中,万物均函育于一气,而有刚柔坚脆之不齐;荣者必悴,盛者必衰,实繁者易剥⑤,色丽者早萎。惟松柏之有心及竹箭之有筠⑥,足以阅寒暑而贯四时。春日载阳,竹于是时清而不腴;冬日祁⑦寒,竹于是时秀而不癯。今而后见其含德之有常,特操之不移。
[注释]①选自《双溪类稿》,有删节。赋:古代的一种文体。王炎,南宋人,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文中“晦权”指作者自己。②偃蹇 jiǎn:弯曲的样子。③介特:孤高,不随流俗。④臞qú:同“癯”,清瘦。⑤剥:脱落。⑥筠 yún:竹子的青皮。⑦祁:盛,大。
(1)下列选项均为选文所写内容,其中用来与竹子对比的一项是 D
A.挫折者
萧爽者
雄劲者
介特者
B.忠臣
节士
慈孙
孝子
C.侠客
勇夫
骚人
臞儒
D.荣者
盛者
实繁者
色丽者
(2)文章先写竹子多样的外形,后写竹子不变的内质。请摘录文中最能概括竹子精神品质的两个短语。
(3)下列与“晦叔读书南斋之上”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B.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司马迁《陈涉世家》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龄《狼》
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二则》
【答案】
(1)D
(2)德之有常、操之不移。
(3)A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荣者必悴,盛者必衰,实繁者易剥,色丽者早萎”可知,选文所写内容,其中用“荣者”“盛者”“实繁者”“色丽者”与竹子对比。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根据“今而后见其含德之有常,特操之不移”可概括出最能概括竹子精神品质的两个短语是:德之有常、操之不移。
(3)本题考查“之”的用法。
例句意:我读书的南书房的上面。之:助词,的。
A.句意为:这就的雄伟景象。之:助词,的。
B.句意为: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之:动词,往,到。
C.句意为: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意。
D.句意为: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肯定的!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故选:A。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5. (2022•湘潭)文言文段阅读。
范蠡①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②。……于是自谓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范蠡: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②陶:地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乃: 于是
间: 秘密
(2)用“/”给下列文字断句。(画两处)
居 家 则 致 千 金 居 官 则 至 卿 相 此 布 衣 之 极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范蠡乘船到齐国,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B.经过长期不懈的辛苦劳作,范蠡父子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C.范蠡辞相的原因是他认为位高权重、久负盛名是不祥之兆。
D.从“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可以看出范蠡是一个不重名利的人。
【答案】
(1)①于是;②秘密。
(2)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3)B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于是归还了相印。乃:于是;
②句意:秘密离去。间:秘密。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故断为: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结合“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可知时间不久,题干“经过长期不懈的辛苦劳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6. (2021•内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寔,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寔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寔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寔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时岁饥民馁 饥饿
②栖于梁上 躲藏
③自投于地,叩头归罪 承认
④寔徐谕之曰 告诫,告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3)你是否赞同文中陈寔对待盗贼的做法?为什么?
【答案】
(1)①饥饿;②躲藏;③承认;④告诫,告诉。
(2)品行不好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坏)习惯会(慢慢使人)形成(不好的)品性,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3)示例:赞同。陈寔对盗贼的宽容教化,最终让整个
县城没有盗贼,说明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反对。陈寔对盗窃行为的宽容,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这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馁:饥饿;
②句意:停留在房梁上。栖:躲藏;
③句意: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归:承认;
④句意:陈寔慢慢地教育他说。谕:告诫,告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不善,品行不好;之,的;习,习惯。句意为:品行不好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坏)习惯会(慢慢使人)形成(不好的)品性,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3)本题考查对人物做法的评价。可以选择赞同,阐述理由即是陈寔对盗贼的宽容教化,最终让整个县城没有盗贼,说明这种做法是可取的。也可以反对,因为陈寔对盗窃行为的宽容,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据此整理出答案。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7. (2022•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留园记
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余往游焉,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及庚申、辛酉间,大乱洊至①,吴下名园半为墟莽。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同治中,芜秽不治,至光绪二年,为比陵②盛旭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容觞咏其中,而都人士女亦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方伯求余文为之记。余曰:“仍其旧名乎,抑肇锡③以嘉名乎?”方伯曰:“否,否。寒碧之名至今未熟于口,然则名之易而称之难也。吾不如从其所称而称之。人曰刘园,吾则日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余叹日: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兵燹之余,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
(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作者清代俞樾,有删节)
【注】①洊(jiàn)至:相继而至。②毗(pí)陵:今江苏常州市。③肇:开始;锡:通“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盖是园也/斯是陋室(《陋室铭》)
B.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嘉树荣而佳卉茁/清荣峻茂(《三峡》)
D.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2)下面括号内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芜秽不治(污浊)
B.迤逦相属(曲折连绵)
C.方伯与宾客觞咏其中(饮酒赋诗)
D.兵燹之余(战火焚毁破坏)
(3)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
②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
(4)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表现了留园的景致之美?
(5)如果你陪同外地的亲戚去留园游玩,请根据文章内容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向他们介绍留园。
【答案】
(1)C
(2)A
(3)①所以就用他的姓作为这个园子的姓叫作刘园。
②但是这个园子竟然侥幸没有遭受灾祸,难道不是大自然留下这个有名的园子来等待有德行的人吗!
(4)都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5)根据材料内容,任选角度,如园林景致、历史沿革、园名由来等,用自己的话表述,意思对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是:这,这个/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B.冠:榜首,第一名/戴帽子;
C.荣:茂盛/茂盛;
D.故:旧的,原来的/原因;
故选C。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芜秽不治”意思是:杂草丛生得不到治理。芜秽:杂草丛生。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故,所以;以,用;其,他的;曰,叫作。句意:所以就用他的姓作为这个园子的姓叫作刘园。
②重点字词:此,这个;恙,遭受灾祸;岂非,难道不是;待,等待;贤者,有德行的人。句意:但是这个园子竟然侥幸没有遭受灾祸,难道不是大自然留下这个有名的园子来等待有德行的人吗!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注意文本中有直接描写留园之美的句子,也有从侧面描写留园之美的句子。结合“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客觞咏其中,都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可知,这是描写留园之美的句子。其中“都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是侧面描写,连京都的男女都来了,并且这里的人无不在谈论刘园。据此可知答案为:都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文本内容,从园林景致、历史沿革、园名由来等选择一个角度,介绍即可。示例:留园在嘉庆年间,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到光绪二年,为江苏常州市人方伯所得,整修后改名为留园,并一直到现在。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8. (2022•长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俞大猷
初,以倭患急,特命都督刘远为浙江总兵官,数月无所为。廷臣争言大猷才。遂罢远,以大猷代。贼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大猷偕邦政击败之,贼走陶山,自黄浦遁出海,大猷追败之。
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①。万历元年秋,海寇突闾峡澳②,坐失利夺职。三疏乞归③。卒,赠左都督,谥武襄。
大猷负奇节④,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⑤有大勋。武平、崖州、饶平旨为祠祀。
(选自《明史》,有删减)
【注释】①南服:指南部疆土。②闾峡澳:地名。③乞归:请求退休。④负奇节:有着奇特的气节操行。⑤所在:所到之地。
(1)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D
A.“贼走陶山”中的“走”本是“跑”或“小步快走”之意,此处引申为“逃跑”。
B.“遁”有“逃跑”“隐匿”“欺骗”“失去”“放纵”等义项,“自黄浦遁出海”中的“遁”应为“选跑”之意。
C.“谥武襄”中的“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以古贤豪自期”与“不期而遇”中的“期”含义相同。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
B.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
C.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
D.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
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
(4)在本文及前面俞大献写的诗《舟师》中,俞大猷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
【答案】
(1)D
(2)B
(3)忠诚报效祖国的精神,老而更加坚定,因此所到之处屡有大功。
(4)他是一位作战勇敢、为将清廉、爱护部下、有气节、善于计谋、功勋卓著、目光远大的爱国将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
D.有误,期:期望,要求;期:约定。所以,含义不同。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俞大猷做将帅廉洁,对部下颇有恩惠,多次建立大功。故断为: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弥,更加;勋,功勋;笃,坚定。句意:忠诚报效祖国的精神,老而更加坚定,因此所到之处屡有大功。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贼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大猷偕邦政击败之,贼走陶山,自黄浦遁出海,大猷追败之”可知,他作战勇敢;从“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可知,他为将清廉、爱护部下;从“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可知他目光远大,不贪近功。从“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可体现他忠诚为国的精神。
【点评】“而”的用法:
①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
②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
④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关系)
19. (2022•常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晏七岁,明惠①若神,_______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②,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明惠:聪明,“惠”通“慧”。②画地令方: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内容。
(2)对曹操将何晏送回家,恰当的解释是 A
A.何晏不想更改姓氏,曹操明白了他的心意。
B.何晏提出要一栋房子,曹操认为他太贪心。
C.何晏不愿给曹操做儿子,曹操为此很生气。
D.何晏聪明过人,曹操觉得他日后不好驾驭。
【答案】
(1)魏武
(2)A。
【解答】(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根据后文“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魏武知之,即遣还”可知,魏武帝把何晏留在宫里,想认他做儿子,据此,“奇爱之”的主语应该是“魏武”。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可知,曹操很喜欢何晏,也因何晏长在宫中,想把他认作儿子,但他从何晏所画的何家的房子知道了何晏的想法,即不愿给他做儿子,不想更改姓氏,于是曹操就将何晏送回家了。据此可知,A选项“何晏不想更改姓氏,曹操明白了他的心意”是对曹操将何晏送回家恰当的解释。
故选:A。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0. (2022•扬州)文言文阅读。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①中,父亮为金山卫百户。祥年十四,被倭掠。国王知为中国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贵。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屡讽王入贡。宣德②中,与使臣偕来。上疏言:“臣夙遭俘掠,抱衅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今获生还中国,夫岂由人。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天子方怀柔远人,不从其请,但许给驿暂归,仍还本国。
祥抵家,独其母在,不能识,曰:“果吾儿,则耳阴有赤痣。”验之信,抱持痛哭。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闻者异之。
(选自《明史•孝义》)
[注]①永乐,明第三帝成祖朱棣年号。②宣德,明第五帝宣宗朱瞻基年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父亮为金山卫百户 是
②屡讽王入贡 规劝
③则耳阴有赤痣 指耳朵背面,耳后
④闻者异之 以……为异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未 几 别 去 至 日 本 启 以 帝 意
(3)翻译句子。
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
(4)作者肯定了麹祥的哪些品质?
【答案】
(1)①是;②规劝;③指耳朵背面,耳后;④以……为异。
(2)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
(3)就在日本做官,有了妻子儿女,然而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着中国。
(4)作者对麹祥流落异邦,心念故国的忠贞之心;母子相失,时隔廿载,孝心依旧的表现是予以肯定的。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他的父亲麹亮是金山卫的百户长。为:是。
②句意为:屡次劝谏大王纳贡。讽:规劝。
③句意为:耳朵的背面就有一颗红色的痣。阴:指耳朵背面,耳后。
④句意为:听说的人都觉得很奇异。异:以……为异。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不久告辞离开,回到日本后,把明朝皇帝的旨意汇报给大王。据此断句为: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遂,于是,就。尝,曾经。句意为:就在日本做官,有了妻子儿女,然而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着中国。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闻者异之”等语句可知,作者对麹祥流落异邦,心念故国的忠贞之心;母子相失,时隔廿载,孝心依旧的表现是予以肯定的。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1. (2022•江西)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注]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③洎(jì):及。④趺(fū):同“跗”,足背。这里指脚。⑤少陵:即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即朱熹。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执 拿
②是 这样
③之 的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②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答案】
(1)①拿;②这样;③的。
(2)①张无垢被贬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
②苏洵三十岁才开始刻苦求学,这种精神得到欧阳修的赞许。
(3)示例:选文中胡澹庵和杨龟山等人都有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都学有所成。这启发我们:勤奋刻苦,努力钻研对个人成长很重要。当代青年生逢盛世,更要踔厉奋发,开拓进取,创造辉煌未来。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就手拿书卷立在窗前。执:拿。
②句意为:就这样,过了十四年。是:这样。
③句意为:引导家境贫寒的学子努力向学。之:的。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谪,贬官。寓,住。句意为:张无垢被贬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
②中重点词语有:始,才。为,被。句意为:苏洵三十岁才开始刻苦求学,这种精神得到欧阳修的赞许。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从“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等语句可知,凡成就大业的人,都必须有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古今中外皆如此。围绕勤奋刻苦来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2. (2022•德阳)文言文阅读。
蔬食
(清)李渔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①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是犹作羲皇②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选自《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①脍:细切的肉。②羲皇:指伏羲。后文中的“唐虞”指唐尧与虞舜,都是上古时候的贤王。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B.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C.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D.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丝不如竹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草衣木食
各隐卷底衣褶中
C.一以崇俭
俭以养德
D.得以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首先用“声音之道”来类比“饮食之道”,提出饮食上崇尚追求自然的观点。
B.作者认为跟肥腻远离,以蔬菜为主食,甘于吃蔬菜,是与崇尚古玩差不多的雅事。
C.作者编《饮馔》,既有崇尚节俭,恢复古风的原因,也有珍惜生命不愿杀生的缘故。
D.作者说蔬食的好处很多,如清、洁、芳香、松脆等,但能称为至美,是在于“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答案】
(1)A
(2)D
(3)C
(4)①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经常享受这种乐趣。
②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奇怪的是世人抛弃尊古的美名,把这种做法当作异端的教条,说是佛法这么说的,这就大错特错了。故可断句为: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故选:A。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竹:管乐/竹子;
B.衣:穿衣服/衣服;
C.以:因为/来;
D.之:代词/代词。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作者提倡蔬菜而贬斥肉食,既有崇尚节俭,恢复古风的原因,也有珍惜生命不愿杀生的缘故。
故选:C。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圃,田园。亦,也。时,经常。句意: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经常享受这种乐趣。
②重点词有:汝,你。毕,全。指,同“直”。句意: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23. (2022•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刘海峰先生传
[清]姚鼐
刘海峰先生,名大櫆,字才甫,海峰其自号也。生而好学,读古人文章,即知其意而善效之。年二十余,入京师。
当康熙末,方侍郎苞①名大重于京师矣,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②才也。”自是天下皆闻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③,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率邀之幕中阅文。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④,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复出。卒,年八十三。
先生少时,与鼐伯父姜坞先生及叶庶子酉最厚,鼐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屡见之于枞阳。先生伟躯,巨髯,能以拳入口,嗜酒,谐谑,与人易良无不尽。尝谓鼐:“吾与汝再世交矣!”
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⑤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其文与诗皆有雕板,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有删节)
【注】①方侍郎苞:方苞。其官至礼部右侍郎。②韩欧:韩愈、欧阳修。③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④教谕:县学教官。⑤海宁:地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即知其意而善效之
效:模仿
B.方侍郎苞名大重于京师矣
名:名望,名声
C.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
视:同“示”,给……看
D.徒夺为文力
夺:改变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
②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
(3)作者给刘海峰作传,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写方苞?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刘海螓)于是游历天下的好山水,写歌诗,自己表现自己的心意。
②我想要略为删削编次它们,合成集子,没有完成,于是编写了他的传。
(3)①写名重京师的方苞对他极力称赞,来衬托刘海峰文学才华之高,交代他闻名天下的原 因,又与他科举不顺形成反差,突出他人生失意;②写方苟专治文章不作诗歌,以突出刘海峰诗 文兼善的难得,引出对他杰出才华的赞美。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BC.正确。
D.句意:白白地耗损了写文章的力气。夺:剥夺,削除。
故选:D。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因,于是;历,游历;发,表达。句意:(刘海螓)于是游历天下的好山水,写歌诗,自己表现自己的心意。
②重点词:删,删削;次,编次、编写;就,完成。句意:我想要略为删削编次它们,合成集子,没有完成,于是编写了他的传。
(3)本题考查文章作用的理解。
本文的传主是刘海峰,却用了不少笔墨来写方苞,这是侧面烘托的写法,以突出刘海峰的文学才华之高与科举之路的不顺。
根据第二段中“当康熙末,方侍郎苞名大重于京师矣。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才也’”,可知当时文气名重京师的方苞,对刘海峰大加赞赏,称他为当世的韩愈、欧阳修,可见刘海峰富有文学才华;“自是天下皆闻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刘海峰因方苞的称赞而天下闻名,但他的科举之路却一直不顺利,反衬了他人生之路的失意;
第四段中“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通过方苞不作诗,专写文章,与刘海峰诗文俱佳形成对比,突出了刘海峰在诗歌和文章两方面的成就,引出下文中作者对他具有全面的文学才华的赞美。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4. (2021•攀枝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汉王怒,欲攻项羽。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冬,十月,项王密使九江、衡山、临江王击义帝,杀之江中。
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王曰:“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则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乃遂就国
就:完成
B.袒而大哭
袒:露出
C.发使告诸侯曰
发:派遣
D.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从:跟随,跟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B.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C.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D.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A.我宁愿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招纳贤才。
B.我希望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招纳贤才。
C.我希望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使他们成为贤人。
D.我宁愿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使他们成为贤人。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汉王善于听取意见。愤怒的他本想攻打项羽,但觉得萧何的劝谏有道理,便采纳了。
B.萧何能审时度势。在己方势不如人的情况下,他能够力劝汉王,暂避锋芒,以图长远。
C.新城三老董公认为,项羽因走投无路,杀害了义帝,是天下共同的敌人,当讨伐他。
D.古人云:“师出有名。”汉王以项羽杀害义帝一事为理由,趁势而出,欲发兵攻打项羽。
【答案】
(1)A
(2)B
(3)B
(4)D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A.有误,本句的意思是:于是来到封国即位。就:到。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仁德之士不逞一时之勇,正义之军不拼一己之力,大王您应当率领三军将士为义帝穿上丧服,以此通告诸侯王,共同讨伐项羽。可据此断句为: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的重点词有:愿,希望;致,招来。句意为:我希望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招纳贤才。
故选:B。
(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ABD.正确;
C.有误,原文表述的是“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而不是“因走投无路,杀害了义帝”。
故选:D。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25. (2021•雅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①韩信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③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④。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刺之邪?刺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注解】①淮阴:地名。②韩信:汉朝开国功臣。③俛,通“俯”。④下邳:地名。
(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2)韩信当初为什么没有伤害那个侮辱他的年轻人?请用原文的一个字或词语回答。
(3)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答出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答案】
(1)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2)原因:“无名”或“忍”。
(3)示例:①人要有远大的理想;②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的重点词有:熟,仔细;俛,同“俯”;蒲伏,爬。句意为: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2)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从文章的最后一句“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刺之邪?刺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可知,受辱之时,伤害那个侮辱他的人名不正言不顺(无名),也就“忍”了下来。
(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文中的韩信忍受了巨大的屈辱,才成就了今日的地位,如果韩信此时杀人,可能会导致自己被抓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而韩信是一个要干大事的人,不能被这些小细节的事情所牵累。从这里可以得到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小不忍则乱大谋等。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26. (2021•淄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杂记一则
薛福成
阶前两蚁穴,东西相望。天将雨,蚁背穴而斗。西蚁数赢什伍①。东蚁败,乘势蹙②之,将傅垒③矣。东蚁纷奔告急,渠④出穴如潮涌,济⑤师可三倍,逆诸础⑥下。相齮⑦者,相捦⑧者,胜相嗾⑨者,败相救者,相持僵毙不动者,沓⑩然眩目。西蚁伏尸满阶,且战且却,又有蚁自穴中出,向东蚁若偶语⑪者,盖求和也。东蚁稍稍引退,西蚁亦分道收尸。明日视之,则西蚁徙穴益西,无敢东首者矣。
夫蚁,知相若,力相等,两陈交锋,数多者胜,蚁似能用其众者,然倏忽之间而胜负异焉,则一胜乌⑫足恃哉?
【注释】①什伍:军队,指蚁兵。②蹙:逼近。③傅:同“附”,附着,靠近。垒:原指营墙,这里指蚁阵。④渠:大。⑤济:增。⑥础:柱下的石墩。⑦齮:咬。⑧捦:同“擒”,捉。⑨嗾(sǒu):教唆指使。⑩沓:纷多。⑪偶语:相对而语。⑫乌:何。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天将雨
下雨
②济师可三倍
大约
③且战且却
退却
④则一胜乌足恃哉
依赖、依靠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A.蚁背穴而斗
面山而居
B.相齮者,相捦者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
C.沓然眩目
屋舍俨然
D.明白视之
怅恨久之
(3)第一段中的“战斗”过程写得非常精彩。请任选一画线句品析其表达之妙。
A.相齮者,相捦者,胜相嗾者,败相救者,相持僵毙不动者,沓然眩目。
B.又有蚁自穴中出,向东蚁若偶语者,盖求和也。
(4)作者写两蚁大战,从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出。
【答案】
(1)①下雨;②大约;③退却;④依赖、依靠。
(2)D
(3)A示例:运用“齮”“捦”“嗾”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双方蚂蚁互相争斗厮杀的场面,表现了一场大血战的残酷、混乱。B示例:作者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依据东穴又涌出蚂蚁,西蚁好像在对东蚁说话,猜测它们大概是在求和。
(4)示例:作者通过东西蚂蚁相斗的事知道天道循环,盛和衰不是恒久不变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要得意于一时的胜利,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走得安稳,长久。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天快下雨。雨:下雨;
②句意:数量大约是西蚁的数倍。可:大约;
③句意:一边战斗,一边从另一边褪去。却:退却;
④句意:那么一时的胜利又有何骄傲呢?。恃:依赖、依靠。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表修饰;
B.相同,……的人;
C.相同,……的样子;
D.不同,代词/音节助词。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A“相齮者,相捦者,胜相嗾者,败相救者,相持僵毙不动者,沓然眩目”的意思是“双方的蚁有的在互相咬着,有的捉紧对方,有的打胜在互相示意,有的战败互相救助,战场上一片混乱”,运用“齮”“捦”“嗾”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双方蚂蚁互相争斗厮杀的场面,表现了一场大血战的残酷、混乱。
B“又有蚁自穴中出,向东蚁若偶语者,盖求和也”的意思是“此时,东穴又涌出蚂蚁,西蚁好像在对东蚁说话,大概是在求和吧”,作者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依据东穴又涌出蚂蚁,西蚁好像在对东蚁说话,猜测它们大概是在求和。
(4)本题考查得到的道理。作答时一定结合选文的内容、主题情感等谈启示与感悟。结合文中“夫蚁,知相若,力相等,两陈交锋,数多者胜,蚁似能用其众者,然倏忽之间而胜负异焉,则一胜乌足恃哉”的意思是“东西穴的蚂蚁智力相当,力量也相等,两阵交锋时,参战蚂蚁的数量多就能取胜。蚂蚁似懂得以数取胜的道理。而一瞬间,胜负局面却能扭转,那么一时的胜利又有何骄傲呢”,说明作者通过东西蚂蚁相斗的事知道天道循环,盛和衰不是恒久不变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要得意于一时的胜利,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走得安稳,长久。据此作答即可。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中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 讲练测考点13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7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调”,“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中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 讲练测考点13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7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调”,“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考点12 课内文言文阅读(教师版),共7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调”,“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