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4)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4)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4)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入情入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设计方案 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登飞来峰》  教学目的要求1、 知识与能力:学会的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2、 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3、情感态度、价值: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背诵下来,会默写。2、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看峰见景物的不同,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具学具资料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谁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后的感想吗?二 、整体通读,想象意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 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3、 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 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 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古诗,深化感悟。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诗《题西林壁》,大家课后好好预习。       回忆自己的登山经历,简单交流自己的登山感受。激发兴趣。  要求读 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书,正音。   了解两首诗的作者。            了解两首诗题目的意思。《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了解两首诗的写作手法。           朗读飞来峰》交流诗意。  体会诗句前两句话的含义,放声朗读,进一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品读诗的后两句,理解其中的含义,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交流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感情朗读《飞来峰》 背诵王之涣 《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业布置背诵《登飞来峰》说说诗意和诗中蕴含的道理。板书设计古诗二首                          登飞来峰  浮 云                          不 畏                          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共3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共2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读诗,品诗,悟诗,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