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巩固练习,共6页。
    单元 第8【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德教即道德教化,与之相符的是礼乐制度,故选D项。2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重礼轻法这些特征的来源是(  )A法家思想 B道思想C儒家思想 D法思想的结合【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源于儒家和法家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是儒家和法家思想相结合的表现,故D项正确。3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答案】B 【解析】《春秋》中的事例和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又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反映了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独尊儒术,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排除D项。4732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D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是因为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与三教合一无关,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朝,与材料时间732(即唐朝)不符,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5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当时(  )A理学重规范轻自律 B理学重礼轻法C礼制烦琐严苛 D礼制趋向世俗化【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士庶接纳可以推断出礼下庶人,士庶皆用一套礼制程序,体现的是礼制的世俗化趋向,故D项正确;理学注重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自律,排除A项;材料强调礼,但并非轻法,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礼制具体的程序,排除C项。6《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过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A对平民的保护形同虚设B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对权势家族的各种规定主要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对权势家族的法律规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加强君主权威,故B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说明其并不享有种种特权,故C项错误。7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据此可知清代司法实践(  )A缺乏法律体系的支撑 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答案】B 【解析】根据因时所需”“三到五年修例一次等信息可知,清代的司法实践不断地调整,带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司法的与时俱进,不能反映出其没有法律体系的支撑,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程序,排除C项;根据材料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可知并不是主要体现君主的意志,排除D项。8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在执法方面有很大差异古代中国有较多滥施刑罚和野蛮执法的现象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法律实施目的不同B执法者的法制观念不同C司法程序不同D法律的适用范围不同【答案】C 【解析】罗马法讲究证据,注重法律的程序性;古代中国属于人治,执法过程中以个人喜好和性情而定的情况较多,故C项正确;两者法律实施目的主要都是维护统治秩序,故A项错误;B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在执法上的差异与法律的适用范围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1670)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摘编自杨开道著《中国乡约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2)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选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  )A周人的天命观中含有理性成分B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C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D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事鬼敬神而远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等信息可知周人更加关注人的世界,对待鬼神更加理性,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是敬天法祖,而不是天神崇拜,故排除B项;材料中对鬼神是敬而远之,并非是排斥,故排除C项;迷信色彩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2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的处罚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黥以为城旦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秦律具有残酷性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D秦律具有公正性【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秦律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秦律中该规定具有残酷性,但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中该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无法据此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3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B儒家纲常伦理渗入法律C法家思想重新得到重用D血亲之间享有相同权利【答案】B 【解析】材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体现的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对法律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冲突,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并非法家思想,排除C项;D项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4关于化外人(外国人)《永徽律》首篇《名例律》中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A尊华鄙夷的思想B天朝上国的心态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D农耕文明因包容而发达【答案】C 【解析】材料中规定外国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反映了唐朝在尊重各国法律的基础上重视对外国人的管理,这是唐朝强大和开放的表现,故C项正确;各依本俗法反映唐朝对外国人的尊重,尊华鄙夷”“天朝上国说法错误,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明朝《大明律》共30460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其中《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这表明明朝(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注重协调行政关系C政府重视商品经济 D形成完备法律体系【答案】B 【解析】材料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反映了明朝加强对官吏在行政上的规定,注重协调行政关系,故B项正确;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相关法律的实施并不能说明明代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D项。6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制定了《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确立民主法治的政治统治B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强化民族不平等政策【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以及《大清会典》等使清政府各机关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故C项正确;清朝没有确立民主法治,故A项错误;材料并无体现社会治安方面,排除B项;材料和强化民族不平等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7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无从谈起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  )A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B提倡教化以现实为基础C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D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答案】B 【解析】儒家也最重教化说明儒家思想重视教化,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无从谈起表明儒家思想提倡教化以现实为基础,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礼义,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排除D项。8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答案】A 【解析】乡约是利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A项正确;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项;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使儒学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但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因此儒学并未丧失社会道德教化功能,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材料二 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约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摘编自马勇著《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汉时期治国理政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的治国理政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继承和发展秦制法制不断完善儒家思想影响法制建设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共同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2)原因秦朝法律过于残忍不利于统治秦朝司法体系比较完备统治者需要稳定统治儒学适应现实需要(3)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关试卷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精练: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精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律》规定,下表为隋代五刑的内容,商周之际,职官就任,必先册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综合训练题,共14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