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二历史 人教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 第1单元综合检测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二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2单元总结梳理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第一单元总结梳理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总结梳理课件PPT,共14页。
古代中国食物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对世界文明的意义、玉米传入对欧洲经济发展的影响例1 [全国Ⅰ2020·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农业发展。题干说明在宋代,占城稻逐渐在江淮两浙诸路、北方诸路种植,大麦、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良种农作物种植的推广和种植面积扩大,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选A项;三国时,经过改制的翻车就已用于灌溉,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且此时处于经济重心南移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排除C项;民众饮食结构受农业种植的影响,但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项。例2 [全国Ⅱ2019·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D【解析】本题考查战国后期秦国的社会发展情况。根据所学,战国后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变法使得秦国实力大增,集权程度较高,这有利于秦国动员和组织国内力量修建“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公田制度(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A项;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在秦汉时期,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建了驰道、直道、五尺道,建立了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而题干时间是战国后期,排除C项。例3 [北京2019·3]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农业政策。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例4 [海南单科2016·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由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贾思勰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追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大化的产出的目标,故A项正确;贾思勰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并非遏制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耕作模式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抑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有达到尖锐的程度,明清时期,人口不断增加,人地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例5 [江苏单科2019·23](14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分)【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1)第一小问后果,根据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得出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根据材料一“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得出受新疾病的肆虐;根据材料一“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得出非洲黑人被贩卖和美洲出现种植园经济。第二小问动因,需要结合所学,从当时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对黄金的渴求等方面归纳。【解析】(2)特点,根据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得出欧洲在全球物种交换的过程中具有主导性;根据材料中“生物大交换”“从南瓜到野水牛”等信息得出交换内容具有丰富性;从意义看推动了全球范围的联系加强;从时间看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从其结果看“正负参半”说明既具有积极性,也具有消极性。(3)抓住题目中的问题“积极影响”,从促进世界物种的交流、密切世界市场的联系和推动文明的融合交流角度分析。【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