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高三第三次模拟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贵州省高三第三次模拟理综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下列关于“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元素占生物体各种细胞鲜重的质量百分比并非最大
B.生物大分子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C.碳是构成生命的核心元素
D.细胞中的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
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通过提供反应所需的化学能来加快反应进行
B.酶具有催化活性并且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
C.酶在催化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数量会减少
D.酶的活性受pH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只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B.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都可以遗传
C.基因重组产生新基因型不一定表达为新的性状
D.染色体变异一定引起基因结构改变
4.膝跳反射是一种简单反射,其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将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并沿神经纤维单向传导
B.抑制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分解的药物可抑制膝跳反射
C.神经肌肉接点的神经冲动传递伴随信号形式的转换
D.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5.香豌豆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相关基因为A、a和B、b,且独立遗传。现有两个纯合白花品种杂交,F1开紫花;F1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显性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开紫花
B.两个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与aaBB
C.让F2中白花个体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D.F2白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7,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固定不变的
C.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属于一个种群
D.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的是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二、综合题
7.研究发现,干旱胁迫会影响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且会破坏生物膜的结构,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5-AL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光合作用损伤的缓解机制,以小麦为研究材料,向小麦的叶片喷施蒸馏水配制的10mg⋅L⁻¹的5-ALA溶液,并向根部施加一定量聚乙二醇以模拟干旱环境。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和对照组相比,5-ALA处理的实验组光合作用速率显著提高,且D1蛋白的含量增多。回答下列问题:
(1)D1蛋白是一种色素结合蛋白,位于____________(填具体场所),光合色素通常和D1蛋白结合形成光复合体,光复合体将光能进行固定和转化后传递给光反应产物中的______,这些产物可用于暗反应中的______(填生理过程)。
(2)该实验应设置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方式为_______________。
(3)干旱会降低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结合题干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
8.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____。
9.下图为某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最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D1、D2表示同化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桑树光合作用同化量可用图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来表示;图中表示蚕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将蚕粪便投入鱼塘供鱼食用,蚕粪便中所含能量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人工建立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单一的人工生态系统的_______稳定性一般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请提出提高该种稳定性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所给图一至图五,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一所示全过程叫____________
⑵看图回答:____________
| 图二 | 图三 | 图四 |
生理过程 |
|
|
|
模 板 |
|
|
|
(3)能完成图一中③④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五是_________________,在生物细胞中共有____________种。
(5)基因中____________代表遗传信息,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还能通过控制____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1.微生物培养基一般应包含________、________、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这五大类物质,培养基配制后需要灭菌,一般采取________灭菌法,灭菌温度在________℃。如需直接把大肠杆菌从其他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由于大肠杆菌能特殊地被伊红、美蓝染料染色,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这两种染料,使其菌落呈有金属光泽的紫黑色,从而可将大肠杆菌选择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________培养基。在分离大肠杆菌接种过程中,应严格采取________操作。
12.某种RNA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两种。核酸检测的对象是病毒的遗传物质RNA,抗体检测的对象是血清中的抗体。下图为抗体检测试剂盒中检测病毒抗体的试纸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滴加的样本中若含有抗体,通过毛细作用向右移动,与结合垫上金标抗原(含有胶体金,聚集后呈红色)结合形成金标抗原一人抗体的复合物,再向右移动,与检测线(T线)上的抗人抗体结合,被截留产生红色条带。结合垫上的金标抗体通过毛细作用,一直移动到达质控线(C线),才与此处固定的抗鼠抗体结合被截留,产生红色条带(样本中有无抗体,都应出现红色,这是检测有效的标志)。从而可以通过T线与C线的颜色来判断结果。 |
(1)核酸检测法首先需要采集受测者的鼻拭子、咽拭子等样本,从中提取病毒的RNA,通过____________过程得到cDNA,再利用PCR技术扩增。该技术每次循环一般分为三步,其中Taq酶参与的步骤是____________。PCR过程中需要加入两种引物,若是已知引物Ⅰ序列,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依据此序列设计出另一段引物Ⅱ的序列,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抗体检测法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检测试纸上金标抗原中的病毒抗原是指_________________(填“病毒的核酸”或“病毒的表面蛋白”)。若显色结果为T线与C线都变红色,则检测结果为阳性;若待测血样中无该病毒抗体,则为阴性,T线与C线显色结果应为____________。
(3)若某人核酸检测为阴性,抗体检测为阳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1.D
【分析】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其中C、H、O、N是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C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详解】A、氧元素在生物体各种细胞鲜重中的质量百分比最大,碳元素占生物体各种细胞干重的质量百分比最大,A正确;
B、构成生物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核酸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个单体都以若千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生物大分子也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B正确;
C、由于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故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C正确;
C、细胞中的化合物不一定都含有碳元素,如H2O,D错误。
故选D。
2.D
【分析】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进而对相应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酶发生不可逆转地失去活性;酶作为一种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同,在反应前后其本身性质不发生改变。
【详解】A、酶的作用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对相应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A错误;
B、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只有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B错误;
C、酶作为有机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一样,反应前后其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不变,C错误;
D、酶是有机物,所以其活性受到温度和pH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酶的作用机理,酶的本质、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共性,对于酶的概念、作用和作用特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C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少或替换,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其中缺失和重复会导致基因数目改变,易位和倒位会导致基因排列序列改变。
【详解】A、一般情况下基因重组是指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但广义的基因重组还包括转基因技术,A错误;
B、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可以遗传给后代,但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不能遗传给后代,B错误;
C、基因重组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表达为新的性状,如AABB和aabb杂交,F2中产生的AaBb或AABb新基因型并没有表现出新的表现型,C正确;
D、染色体变异不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故选C。
4.B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或电信号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单向传导,A正确;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若药物能抑制神经递质分解,使神经递质持续发挥作用,会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因此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促进膝反射持续进行,B错误;
C、神经肌肉接点相当于一个突触结构,故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C正确;
D、膝跳反射一共有2个神经元参与,缩手反射有3个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的突触数目少,都是非条件反射,因此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D正确。
故选B。
5.C
【分析】分析题文:F1开紫花,F1自交,所得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是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是AaBb,紫花的基因型是A_B_,白花的基因型是A_bb或aaB_或aabb。由F1的基因型可推知两个纯合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与aaBB。
【详解】AB、由分析可知,显性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开紫花,两个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与aaBB,AB正确;
C、F2中白花的基因型是A_bb、aaB_和aabb,其白花个体自交,后代不会同时含有基因A和B,都表现为白色,故F2中白花个体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D、F1(AaBb)自交,F2中白花植株7/16,白花纯合子(AAbb、aaBB和aabb)占F2中的3/16,所以F2白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7,F2中紫花植株(A_B_)占9/16,紫花纯合子(AABB)占F2中的1/16,所以F2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D正确。
故选C。
6.D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生态系统中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以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各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B错误;
C、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的食物来源相似,但不一定是一个种群,C错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反映的是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D正确。
故选D。
7.(1)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ATP和NADPH C₃的还原
(2)根部施加一定量聚乙二醇并向小麦的叶片喷施等量的蒸馏水
(3)干旱会影响小麦对N、Mg等元素的吸收,从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干旱会破坏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从而使叶绿素失去附着位点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D1蛋白能和色素分子结合成光复合体,因此D1蛋白位于类囊体薄膜上;光复合体将光能进行固定和转化后传递给ATP和NADPH,这两种光反应产物可用于暗反应中C₃的还原。
(2)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5-AL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光合作用损伤的缓解机制,因此对照组的处理方式为根部施加聚乙二醇并向小麦的叶片喷施等量的蒸馏水。
(3)结合题干分析,干旱胁迫会影响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且会破坏生物膜的结构,其原因是干旱可能会影响小麦对N、Mg等元素的吸收,从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干旱会破坏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从而使叶绿素失去附着位点,所以干旱会降低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
8.(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
(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
(3) 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分析】分析图可知,当病毒刺激机体细胞,使机体细胞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该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使其体温调定点上调至38.5℃。随后下丘脑分泌激素甲,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激素乙,即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下丘脑还可以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骨骼肌使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和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毛细血管使其收缩,减少散热。
(1)
激素甲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乙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
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通过骨骼肌收缩产热,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
(3)
在高温持续期,体温维持恒定,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当人体出现脱水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重吸收水量增加,从而减少尿量。
(4)
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9. A(或B+C) B1+C1+D1(或D-A1) 一 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出一点即可) 抵抗力 这类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组成成分少),营养结构简单(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适当增加本地生物的种类,使营养结构更复杂(或不断施肥、灌溉,以及控制病虫害,或人工建造“生态屏障”)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桑树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所利用的能量,D属于蚕的同化量,B1+C1+D1属于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详解】(1)图中桑树光合作用同化量即总光合作用量,可用图中的A来表示;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图中表示蚕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
(2)蚕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桑树即第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人工建立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某些单一的人工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一般较低。据此,可适当增加本地生物的种类,使营养结构更复杂(或不断施肥、灌溉,以及控制病虫害,或人工建造“生态屏障”),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对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及能从图示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10. 中心法则
| 图二 | 图三 | 图四 |
生理过程 | DNA的复制 | 转录 | 翻译 |
模板 | P链、T链 | A链 | D链 |
RNA病毒(某些病毒也得分) 转运RNA(tRNA) 61 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蛋白质的结构
【详解】(1)图一所示全过程叫中心法则
(2)图二为DNA的复制、图三维转录、图四为翻译。故答案为
| 图二 | 图三 | 图四 |
生理过程 | DNA的复制 | 转录 | 翻译 |
模 板 | P链、T链 | A链 | D链 |
(3)图一中③是逆转录过程、④是RNA的复制过程,这两个过程只能发生在被少数RNA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4)图五是tRNA,在生物细胞中共有61种(有3种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没有对应的tRNA)
(5)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考点】中心法则
11. 碳源 氮源 高压蒸汽 121 选择 无菌
【分析】培养基的概念及营养构成
(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2)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详解】培养基的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五大类物质,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该操作中灭菌的温度在121℃,如需直接把大肠杆菌从其他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由于大肠杆菌能特殊地被伊红、美蓝染料染色,根据大肠杆菌特有的颜色将其鉴别出来,因此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这两种染料,使其菌落呈有金属光泽的紫黑色,据此可将大肠杆菌选择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在分离大肠杆菌接种过程中,应严格采取无菌操作,以避免杂菌污染。
【点睛】熟知培养基的成分以及分离某种微生物的操作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操作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2.(1) 逆转录 延伸 不能 引物需要根据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来合成
(2)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病毒表面蛋白 T线不变色、C线变红
(3)接种过相应的疫苗或感染过该病毒的康复者
【分析】1、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具体操作过程,采样获得病毒,提取病毒RNA,逆转录形成cDNA,最后进行PCR。
2、血清抗体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高,是因为检测过程中反复进行了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根据文中叙述,“T线与C线都变红色,则为阳性”,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分析,在金标垫、T线与C线上发生共3次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检测原理是抗原—抗体杂交。
(1)
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故核酸检测时要首先提取病毒的RNA;通过逆转录得到cDNA。再在体外利用PCR技术对cDVA进行扩增,该技术包括变性、复性、延伸三个步骤。Taq酶发挥的具体作用是延伸DNA链和将探针水解。PCR技术要有一段已知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是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由于两段引物的碱基序列没有相关性(既不相同,也不互补),引物需要根据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来合成,因此不能依据已知的引物Ⅰ序列设计出另一段引物Ⅱ的序列。
(2)
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测试纸上金标抗原中的病毒抗原是指病毒的表面蛋白。由题干信息可知,待测个体感染了新冠病毒则体内产生特定抗体,会在T、C出现红线,结果为阳性;若待测血样中无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由于血样中无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则无法形成金标记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无法与固定在T线上的抗原工结合,则T线不变色,而游离的金标记抗原可与C线上固定的抗特异性抗原的抗体结合,C线变红,表明个体未感染新冠病毒,待测血样中无该病毒抗体,结果为阴性;若T、C均不出现红线,不能确定该待测个体未感染新冠病毒,也可能血清中抗体含量太少检测不出来。
(3)
某人的核酸检测呈阴性,但抗体检测为阳性,说明此人体内中没有新冠病毒,但存在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因此此人可能是感染过新冠病毒且已康复,或者已接种新冠疫苗。
【点睛】本题以新型冠状病毒为题材,结合图形主要考查PCR技术、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关键是掌握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这就要考生掌握PCR技术的相关内容,再结合题中和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022-2023学年四川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宁夏高三第三次模拟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宁夏高三第三次模拟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