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二历史 人教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高分进阶特训1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总结提升2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共6页。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状态。下列属于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的是( )A.采集渔猎经济的盛行 B.农耕、畜牧业的产生C.早期城市国家的出现 D.国家机器的成熟完善【答案】B 【解析】人类只有从采集渔猎经济过渡到农耕畜牧经济,才能摆脱对自然界天然动植物资源的依赖,进而凭借自身的能力,培育出更多人类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剩余产品,进而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进入文明时代,故选B项。2.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 【解析】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3.除了印加人饲养体型较小的骆马和羊驼外,其他印第安人只饲养了狗、火鸡、鸭等小动物,因此,印第安人从未出现过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这说明( )A.印第安人尚未进入早期文明社会B.美洲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C.印加经济以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主D.古代美洲对农业文明贡献很小【答案】B 【解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是农业发达的表现,而材料显示印第安人“从未出现过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说明美洲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故选B项。4.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随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说明( )A.社会财富的数量不断增加B.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C.当时已经进入阶级社会D.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高【答案】B 【解析】材料“有的墓穴随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却一无所有”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故选B项。5.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 )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南美洲的菠萝传播到欧洲,促进了洲际物种交流,故选A项。6.《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著作。《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B.《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C.《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D.《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答案】D 【解析】玉米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才传入中国的,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再版的《滇南本草》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但不能说明《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滇南本草》成书早于《本草纲目》,故C项错误;《滇南本草》成书时,哥伦布尚未发现美洲,因此其不能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故D项正确。7.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次全国人口统计的数字为1.434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 )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定居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答案】C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回答“外来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玉米、甘薯等外来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属于内在因素,排除。8.18世纪,在亚洲人和欧洲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提高,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这一现象反映了( )A.物种的交流丰富了饮食结构B.机械化提高了粮食产量C.价格革命降低了农产品价格D.欧洲农作物的广泛传播【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玉米、马铃薯、豆类以及番茄等农作物传播至亚洲和欧洲,丰富了亚洲人和欧洲人的饮食内容和结构, 故选A项。9.19世纪晚期,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气氛。内燃机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把谷物收割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后来又推广到世界各国。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人发明了内燃机B.机器的噪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C.内燃机推动了工业生产D.内燃机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答案】D 【解析】材料“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内燃机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把谷物收割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反映了内燃机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故选D项。10.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 )A.产业化 B.智能化C.无人化 D.工业化【答案】B 【解析】材料“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智能化,故选B项。11.2019年,我国冷库总量达到6 052.5万吨,新增库容814.5万吨,同比增长15.56%。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为21.27万台,较上年增长3.27万台,同比增长18.16%。这说明我国( )A.食物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B.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C.冷链市场的政策环境改善D.食物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答案】B 【解析】冷链物流需要冷库和冷藏车,这两个数据大规模增长,说明我国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故选B项。12.1945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该组织成立7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协商各国政府的政策承诺,统筹资源。其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A.地区反恐、保障世界和平B.抵制强权、维持公理C.消除饥饿、确保粮食安全 D.稳定金融、防止滞胀【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于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摘编自常建华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材料二 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版图,更有人们的餐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这些物品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 ——摘编自栗月静《舶来的盛宴: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口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两宋时期的物种交流相比,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的不同之处,并加以评析。【答案】(1)特点:南北物种交流;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2)不同:交流品种增多;交流范围扩大;以经济作物交流为主;对原物品进行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品牌化的包装。评析:全球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品牌消费意识的形成;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实质上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10 000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2 000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材料二 就环境变化的范围和速度而言,20世纪世界环境的变化前所未有。……火最初被人们使用时,在罗马炼铅,不会给千里之外的北极造成空气污染,但最近,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已经影响了大气各种成分的比例。过去几个世纪中一直存在的生态缓冲因素——淡水、未开发的土地、常规的气候、生物多样性等,都将消失。——摘编自[美]麦克尼尔著《阳光下的新事物:20世纪世界环境史》材料三 1945年以来,世界经济惊人地增长,带来的生态后果——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的耗竭,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这种付出高额代价的增长将不可能长期持续,而且最终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归纳影响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20世纪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并谈谈如何实现未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答案】(1)演进过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2)主要因素:工业革命的进行;全球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结构改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如何实现: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实行环境保护立法;鼓励民众参与环保;创建清洁的能源体系;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