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鉴赏冲刺指导》课件
展开技巧一、读懂诗的题目。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例如: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夜晚月下引发的思念”。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写雨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 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描述游洞庭而写了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高于孟浩然。 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文解释】 八月洞庭水满,河岸边几乎相平,湖水空明,与蓝天相接。云梦泽上蒸腾像雾一样的水汽,湖中波涛澎湃动荡摇撼岳阳城。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圣明时代无事可做,感到羞愧。坐着观看垂钓的人,只是空有对鱼的羡慕之情。
技巧二、抓住关键词(句)--(诗歌中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技巧三、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知人论世,关注小注)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霜叶红于二月花”,王实甫的《西厢记》却伤心地觉得“碧云天,黄叶地——总是离人泪”。 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非著名作家,诗歌考题会设小注提供相关的注释,名家名篇的则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技巧四、注意诗的语言特点——(凝练性、跳跃性、多倒装)。 ①凝练性,即言简义丰,蕴含言外之意。②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如:《访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③为押韵,多倒装。如“杖藜扶我过桥东”“蔌蔌衣巾落枣花”
技巧五、注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常见意象一般具有的约定性的涵义。1、芳草: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用莲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高洁不屈。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6、“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动物类: 1、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2、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代指音讯。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蟋蟀:又名促织,表示惆怅。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 4、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咏蝉诗“三绝”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5、燕子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3)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中用鹧鸪这一意象,表现出眼前景色的破败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强烈深沉感慨。
技巧六、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写诗人长年流落他乡,今春眼看又要过去了,何时才是我回家的日期?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这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由此可知,全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技巧七、合理联想,美文翻译。准确理解重要词句,明确意象特征,合理联想和想象,译出原诗意境。
阮郎归 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①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②。玉盆③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注释】①水沈:木质香料。 ②然:通“燃”。 ③玉盆:指荷叶。
译文: 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美丽女子正在清池边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答案:以动衬静(对比)(1分)清幽(寂静)(1分)
答案: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1分);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行十分生动(1分)。
12、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环境的 特点 。
13、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 ”两字的妙处。
技巧八、思考主题:①写景诗,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或者那些景物,突出其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表达什么感情。②叙事诗,这首诗描述什么事情,塑造出什么特点的人物,表达作者什么感情。③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全诗运用什么艺术手法。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13题,(6分)去蜀注杜甫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注]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
真题即时演练:2022潍坊中考人教版诗歌鉴赏
1、理解标题:离开蜀地的感慨。2、关键句:尾联。国家队安危自由国家大臣去支撑,我又何必老泪长流呢?虽然用了反问句,作者却在为国家的安危悲伤流泪。3、知人论世: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中晚唐时期,风格忧国忧民、沉郁顿挫。小注说明被迫离开安定的蜀地,漂泊到潇湘。4、诗中意象:白鸥。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自己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之间的一只孤独的沙鸥。白鸥是表达漂泊孤寂的意象。5、翻译: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过的。 岂料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做客呢? 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却已经年老,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漂泊。 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人何须枉自老泪长流呢!6、主题思考:全诗回忆自己在蜀地五年的生活,因生活失去依靠,不得不于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的情况下,漂泊到潇湘,抒发了诗人一生漂泊,一事无成的伤感和对国事的忧虑悲伤之情。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回顾了在蜀地长达数载的生活,暗含不舍之情。“客”是客居、旅居的意思。B.颔联用设问表达在兵荒马乱之时举家迁居的无奈与悲凉。“如何”意为“为何”。C.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相同。D.颈联下句用“白鸥”这一意象表达离开蜀地后人似白鸥、转徒江湖的悲苦之情。
答案:)C(本诗的“黄发”传达了悲愤之情,《桃花源记》的“黄发”传达了惊羡之情)(2分)
答案;(4分)二者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1分)。《茅》诗结尾诗人愿以生命换取“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接表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1分);《去蜀》尾联正话反说:大臣若能担起国家安危重任,我又何必枉自操心、老泪长流呢?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2分)。
13.有人认为,《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你予以反驳。(4分
2020年淮坊市中考诗歌鉴赏:武威①送刘判官赴碛西②行军岑参大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③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注]①武威,今甘肃武威。②碛(qì)西,沙漠以西,这里指安西都护府。③太白、指金星。古人认为太白星主管西方,在某种情况下能预示敌人的败亡。
译文及注释:译文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注释武威:即凉州,今甘肃武威。判官:官职名,为地方长官的僚属。碛西:即沙漠之西,指安西。行军:指出征的军队。火山:即火焰山,在今新疆,从吐鲁番向东断续延伸到鄯善县以南。都护行营:指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行营。行营:出征时的军营。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角:军中乐器,亦用以报时,略似今日的军号。
武威①送刘判官赴碛西②行军 岑参
首句:“火山”即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鸟且不敢飞,无怪“行人少”了。写出了火山赫赫炎威。而那里正是刘判官赴军必经之地。这里未写成行时,先出其路难行之悬念。第二句:写刘判官过人之勇。“看君马去疾如鸟”,使读者如睹这样景象:烈日炎炎,黄沙莽莽,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可见那骑者身手矫健不凡。以鸟喻马,以马衬人,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第三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最后一句:一篇之警策。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诗人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实际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
1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2分)( )A. “行人少”写出了火山的炎热,而那正是赴军必经之地。征程的艰难显而易见。B.第二句意在表现马之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以鸟喻马,表现马之迅疾及地之辽阔。C.第三句运用夸张,给人更加庄严、威风的感觉,“太白西”写出了都护行营的遥远。D.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是对征程进行了想象和描写,不落窠臼。答案:(2分)B(表现刘判官的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
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九 古诗词曲鉴赏(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九 古诗词曲鉴赏(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分报,2分五言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复习: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课件: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复习: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诗鉴赏考点要求,鉴赏步骤,一语言层面,二﹑内容层面,诗眼意象意境思想感情,㈡意象,三意境,四思想感情,归纳表达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各题型解题指导 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各题型解题指导 课件,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