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 中考一轮复习之小说阅读之4梳理文章结构,解答句段作用(过关测试)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 中考一轮复习之小说阅读之4梳理文章结构,解答句段作用(过关测试)教师版,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7马克,10日内付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中考复习之小说阅读(过关测试)
考点4:梳理文章结构,解答句段作用
一、 句段的作用
(一)(2020·广东广州·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985年的一场电影
李义文
①明天家里放电影!
②父亲是在晚饭后宣布这一决定的。那时太阳已经落山,屋里光线暗淡下去。
③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混沌在冥冥的暮色中,难以辨寻,但他说的每一个字犹如昨天大舅来家里道喜时炸响的鞭炮,令人震撼和惊喜。
④姐说,放啥电影?没有这个必要。父亲说,咋没必要?你考上大学这是我们刘家的荣耀,是大喜事。姐说,这纯粹是浪费钱。父亲说,浪费个啥?现在都时兴这样。你别理论了,我已联系好了。姐见父亲已安排了,便不再说什么。她知道父亲的脾性,认定了的事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⑤三年前的暑假,姐收到县一中入学通知书。在我们斋公桥村,一个女孩能念完初中就算了不得了,上高中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⑥那天夜里,父亲问姐,闺女,想上吗?
⑦姐低着头,没有作声。家里条件差,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
⑧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⑨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⑩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姐,他是有能力供她读书的。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他认为力气就是钱,力气是使不完的,那钱也就不会断。他把身上的力气变成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钞票供姐读完了高中。
⑪现在父亲还在村砖瓦厂使力气。在村砖瓦厂,父亲可算是待的时间最长干活最卖力的人了。
⑫每天天微亮父亲就起床,到晚上天擦黑才回来。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完全看不出他有多疲惫。
⑬姐不同意放电影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⑭那天,母亲叫姐去给父亲送午饭。临近正午,骄阳似火,烘烤大地。走了一会儿,姐的短衫就汗湿了。到了砖瓦厂,姐瞧见父亲正拉着一车熟砖从窑洞里出来。他身上落满灰土,脖子上搭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毛巾,身子努力地向前倾,黝黑的脊背在烈日下很是刺眼。
⑮姐的眼睛不禁模糊了。她放下饭盒,上前帮父亲推了一把。
⑯父亲回头看见了姐,笑着说,闺女给爸送饭来了。
⑰等父亲卸完砖,姐说,爸,吃饭了。
⑱父亲用毛巾揩了一把汗,对姐说,饭就放在那儿,你回去歇息吧。我承包的活儿还没完,再干一会儿。
⑲说完父亲又推着小车进了窑洞。望着父亲瘦小伛偻的背影,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⑳第二天下午5点多钟,放电影的人就来了,他们早早地扯起了银幕。银幕就像一面布告牌,家里放电影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村里村外。
21天快黑了,来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不断地赶来。门前平时沉寂宽敞的禾场变得热闹拥挤。
22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人群,不知咋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些熟人向他打招呼或道喜的时候,他只是嘿嘿地笑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
23放电影了,全场安静了下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站在凳子上。人们都被电影里的打斗情节深深吸引了。人群中间留给父亲的椅子却是空着的。
24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一转。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至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
25姐从人群里挤出来,拉着父亲的手说,爸,去坐着看电影吧。父亲轻轻推了推姐说,我在看咧,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看电影。姐无奈只好回到原位上。直到电影结束,父亲的椅子还是空着的。
26散场了,姐却发现父亲不见了。母亲在屋里找了,没有。妹妹在后院里找,也没有。
27父亲上哪儿去了呢?正当家里人着急的时候,姐发现了父亲。
28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
(有改动)
1.阅读20-28自然段,概括在电影放映那天晚上父亲的表现。
电影放映前:①
电影放映中:②
电影散场后:③
【答案】①父亲有些慌乱和不知所措,机械地和前来看电影、道喜的人打招呼。②父亲在围子外转悠,乐呵呵地看着看电影的人群并婉拒了女儿一起看电影的建议。③父亲在人群散尽后,歪在草垛堆中打着呼噜睡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重点内容的能力。细读根据②—⑧自然段,根据“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人群,不知咋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些熟人向他打招呼或道喜的时候,他只是嘿嘿地笑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一转。 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至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等内容概括即可。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线处姐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
(1)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2)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答案】(1)听到父亲说只要她想上,砸锅卖铁也供她读书,对父亲对自己无条件的支持而感到感动、感激,为自己让父亲负担更重而自责、难过。
看到父亲瘦小佝偻的背影和辛苦搬砖的身影,为父亲辛苦劳作而感到心疼和怜惜。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心理的能力。(1)一句“姐低着头,没有作声。家里条件差,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分析,此情此景下,表现的是姐姐感动、感激,以及因为自己让父亲负担更重而倍感自责和难过之情。(2)烈日下父亲在砖瓦厂拉砖,为了尽早完成承包的活,父亲饭都顾不得吃,姐姐看到父亲瘦小佝偻的背影和辛苦搬砖的身影,为父亲辛苦劳作而感到心疼和难过的落泪。
3.文章以父亲的一句话作为首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结构上为下文写父亲为何请大家看电影、如何请大家看电影做铺垫。(2)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从明天家里看电影出发来回顾看电影的原因、父亲为了请大家看电影和供女儿 上学付出的努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开门见山,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一句话即展现了姐姐考上大学后,父亲的喜悦欣慰和自豪之情,体现了父亲果断和有家庭责任心的形象,渲染了充满喜悦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引起下文,为交代父亲为请大家看电影的原因,大家看电影时的情形做铺垫;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开门见山,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写出了姐姐考上大学后,父亲的喜悦欣慰和自豪之情。
4.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台阶》,请与本文⑩—⑫自然段比较,简要回答这两位父亲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动力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答案】共同点:(1)身份:都是农民;(2)勤劳能干,通过劳动建设家庭,实现目标;(3)有浓厚的家庭责任心,分别为了女儿的读书和家人的尊严奋斗;动力:(1)文中的父亲是为了让姐姐可以安心读书,不用操心学费的问题,同时也为了让家人安心,不用操心家中生计。(2)《台阶》里的父亲是为了想要有高的台阶,让自己和家人受人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先找本文中父亲的行为、语言判断父亲形象,再找材料中父亲的行为语言判断形象,最后把两者的共性找出来。答题格式为:特点+简要分析,注意分点作答。关于原因要合理推测: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根据文中“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材料中的“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可知二位父亲的共同点是:身份都是农民,勤劳能干,通过劳动建设家庭,实现目标;有浓厚的家庭责任心,分别为了女儿的读书和家人的尊严奋斗。根据“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可知文中的父亲的动力是为了让姐姐可以安心读书,不用操心学费的问题,同时也为了让家人安心,不用操心家中生计,根据“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知《台阶》一文里的父亲是为了想要有高的台阶,让自己和家人受人尊重,有尊严。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5.小说中,我们家并不富裕,父亲却坚持为庆祝姐姐考上大学请大家看电影,他为什么这样做?对“父亲”的这个举动,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父亲坚持请大家看电影的原因:①父亲承诺过会供姐姐读书,请大家看电影是父亲信守供姐姐读书的 体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②让大家知道自己家的闺女考上大学,吐气扬眉的自豪感;③请大家看电影是为 了庆祝姐姐考上大学,也是为了让姐姐知道家里能请人看电影、能供她上学,想让她安心;④当时村里时兴家里有大喜事就要请大家看电影。(2)赞同。因为:①因为在当时一个女孩子考上高中就奢望了,别说考上大学,这肯定是一件十分值得庆祝的喜事;②父亲辛苦这么久能看到自己家的闺女上到大学是非常欣慰和自豪的,这也是体现他爱子女的一种方式;③请大家看电影是当时村里时兴的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根据“父亲说,咋没必要?你考上大学这是我们刘家的荣耀,是大喜事。姐说,这纯粹是浪费钱。父亲说,浪费个啥?现在都时兴这样。你别理论了,我已联系好了”等内容可概括出父亲坚持请大家看电影的原因。赞同的原因可根据“在我们斋公桥村,一个女孩能念完初中就算了不得了,上高中那只能是一种奢望”“你考上大学这是我们刘家的荣耀,是大喜事”“现在都时兴这样”分析解答即可。
(二)(2020·山东淄博)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夜奇遇
汤素兰
①为给父亲扫墓,小林医生在清明节前一天回到了大山里的老家。父亲老林是乡村医生,在家里开了一爿小小的“林氏诊所”。虽然现在父亲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院门外的墙上。七八年的风吹雨淋,铜牌上有的地方生了铜锈,有点暗淡了。
②小林每打开一道门、推开一扇窗,就好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小时候,父亲总是忙,白天给人看病,晚上也常常要接诊或者出诊。他记得,西厢的房子,外间是药房,里间的门大多数时候还挂着锁,父亲也叮嘱他不要随便进去。有一天下午天快黑的时候,小林等父亲走远,便偷偷取出钥匙打开了里间的门。在昏暗中,小林看见一只长得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脑袋和一只眼睛包着棉纱、扎着绷带。小林打开门的时候,那个动物显然受了惊吓,发出一声响亮的叫声,一头撞翻小林,逃走了。父亲去世几天后,小林终于再次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父亲竟然在这间昏暗的房子里装了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这又让小林大吃了一惊。
③小林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西边靠山,只有上山的小路,并没有人来往。除了朝南的院门,父亲还在后院的西边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小门装了铜铃,铜铃上系着一根拉铃的棕绳。棕绳一直拖到地上。小林不明白原因,他曾问过父亲:“拉铃不是得伸出手来吗?谁的个子会这么矮,矮到地上呢? ”“以防万一吧。万一来的是个矮个子呢? ”
④小林沿着山坡上的小路,朝父亲的墓地走去。一边走,一边在想:今年父亲的坟上,是不是又会有花环?来到父亲的墓地,小林果然又看见——不知道是谁,已经将一个用白梽木花和杨柳支扎成的花环挂在父亲坟头的麻石墓碑前。父亲去世后,每一年清明节,小林都发现,总是有谁比他更早来给父亲扫墓。他一直不知道这个神秘的人是谁,但他很高兴看到父亲被人纪念。
⑤这一天,一场雨阻断了回城的路。小林只好在家里住了一晚上。半夜里,小林好像听到丁零零的门铃声一直响个不停,小林迷迷糊糊地趿着拖鞋来到后院,打开小门。在朦胧的月光下面,他看见一只大穿山甲背着一只小穿山甲站在门口。大穿山甲看到小林,立即把两只前爪放在胸前,眼睛里流着泪,长长的嘴翕动着,急急忙忙地说话。小林竟然听懂了它的话:“啊,我家蜜宝有救了……”小林抬头看向屋后的大山,他分明感到在静寂的山岭间有无数双眼睛正在静悄悄地、充满期待地注视着他,让他对自己能听懂穿山甲说话一点儿也不震惊。小林立即从自己车子的后备厢里拿出急救箱,把穿山甲带到西厢里间。打开无影灯,在手术台上给小穿山甲清理伤口、消毒、缝合。那只大穿山甲一直紧张地搓着两只前爪,在手术台边上一边流泪,一边唠叨:“老獾爷爷还说,要是老林医生还在,这孩子或许还有救。当年黄麂的脑袋被猎枪打开花,还打瞎了一只眼睛,老林医生都将它救活了……”小林猛地一惊:“小时候看到的原来是黄麂呀!”穿山甲妈妈继续说:“每年清明节,都是它代表我们大家去给老林医生上坟。”小林医生恍然大悟。手术结束后,他吩咐穿山甲妈妈:“回家以后要防止伤口感染,一周以后就可以拆线了。 ”“我到时再来找你,行吗?”穿山甲妈妈问。小林医生本能地点了点头。
⑥吃完早餐,小林便收拾好东西,发动了汽车。表婶问:“小林,你怕是要过年才回来了吧? ”小林便说:“我下周末会回来呢。以后,我说不定每周末都回来。毕竟,开车也就两小时……”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大晴天,山下的溪涧里,茂密的春草染绿了溪水,山脚的水田里,成群的鸭鹅在尽情地嬉戏;山坡的松林中,无数的小鸟用婉转歌声赞美着融融的春光。当汽车快要驶出屋前的坡道、转入山坡下的村道时,从汽车后视镜里,小林看到一只小松鼠跳到院墙上,用尾巴擦着“林氏诊所”的铜牌,他擦得铜牌在太阳下闪着铮亮的光。
(选自《人民文学》2020年第6期,有删改)
1.穿山甲深夜来到“林氏诊所”求救,并得到救治,虽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在前面做了铺垫,埋了伏笔。请根据小说填写下面表格中空缺的内容。
铺垫或伏笔
作用
①
送走的黄麂包着棉纱、扎着绷带
暗示老林救治动物。
②
家在村头,最靠近大山,西门无人来往。
方便动物来去。
③
为动物求治创造了条件
④
西厢里间有手术设备,小林是医生。
【答案】
③后院西墙开小门,装门铃,系拖到地上的绳子。④为穿山甲得到救治提供了医疗保障。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此题中穿山甲深夜来到“林氏诊所”求救并得到教治,前文处处给这一情节做了铺垫,埋了伏笔。小说的第②段,小林偷偷地打开西厢的房子,里面“一只长得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脑袋和一只眼睛包着棉纱,扎着绷带”,“一头撞翻小林,逃走了”这一情节为下文第5段穿山甲妈妈提示谜底做铺垫,穿山甲妈妈说“要是老林医生还在,这孩子或许还有救。当年黄麂的脑袋被猎枪打开花,老林医生都将它救活了……”,暗示老林医生在自家救治动物。“小林终于再次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父亲竟然在这间昏暗的房子里装了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这让小林大吃了一惊”说明老林医生在自家西厢里间布置了手术设备,为下文第⑤段小林“把穿山甲带到西厢里间,打开无影灯,给小穿山甲清理伤口、消毒,缝合”做铺垫,说明是当年老林医生留下的手术设备为小林救治小穿山甲提供了医疗保障。小说的第③段,“小林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西边靠山,只有上山的小路,并没有人来往”,没有人来往,才会给动物们来找老林医生提供方便。“父亲还在后院的西边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小门装了铜铃,铜铃上系着一根棕绳,棕绳一直拖到地上”和“以防万一吧。万一来的是个矮个子呢”为下文第5段“半夜里、小林好像听到丁零零的门铃声一直响个不停,小林迷迷糊糊地趿着拖鞋来到后院,打开小门。在朦胧的月光下面,他看见一只大穿山甲背着一只小穿山甲站在门口”做铺垫,正是因为地上的棕绳方便穿山甲拉门铃。根据以上分析,加以概括即可。
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先简要分析。
【答案】①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②开头写“‘林氏诊所’的铜牌”,引出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暗示着诊所传统的中断。③结尾写“‘林氏诊所’的铜牌”,凸显了小说主题,也预示着小林将继承诊所传统。(从“首尾对比”的角度将②③条综合作答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首尾呼应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结构上,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小说结构完整。内容上,小林医生回乡为父亲扫墓,引出了发生在此地的故事,老林医生“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院门外的墙上。七八年的风吹雨淋,铜牌上有的地方生了铜锈,有点暗淡了”暗示“林氏诊所”已经七八年没有接待过病人了。小林救治完小穿山甲,在回去时对表婶说可能以后每周都会回来。“从汽车后视镜里,小林看到一只小松鼠跳到院墙上,用尾巴擦着“林氏诊所”的铜牌,擦得铜牌在太阳下闪着铮亮的光”则表明小林以后会回到“林氏诊所”,跟老林医生一样,救治这里的动物们。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山下的溪涧里,茂密的春草染绿了溪水,山脚的水田里,成群的鸭鹅在尽情地嬉戏;山坡的松林中,无数的小鸟用婉转歌声赞美着融融的春光。
【答案】①用排比句式,充分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和节奏感。②用拟人手法,赋予了动物以人的特性,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解答的方法一般为“修辞+内容+情感”。解答时要先明确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这句话中“山下的溪洞里”“山脚的水田里”“山坡的松林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起到增强语言气势的节奏感的作用,表现了这里到处都呈现出春天的生机;“成群的鸭鹅在尽情地嬉戏”“无数的小鸟用宛转的歌声赞关着融融的春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鸭鹅”“小鸟”以人的特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这里的动物们以后又能得到救治的欢愉心情。
4.《春夜奇遇》用了童话中将动物拟人化的叙事手法,让动物与人沟通交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亦真亦幻,增加了阅读趣味,使读者深人了解动物。②可以拉近主人公与动物的关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创造人与动物同为地球主人的境界,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拟人写法及其好处的能力。拟人的写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阅读文章,可以看出采用拟人化写作手法,小林能与穿山甲对话,使得文章亦真亦幻,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小林与动物对话的方式,让人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世界。其次,小说把动物拟人化,通过小林与穿山甲对话,可以拉近小林与穿山甲的关系,引出下文小林救治小穿山甲的情节。第三,把动物赋予人的特性,说明动物像人一样也是地球的主人,人类应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维护地球的生态文明,使地球成为人与动物共同的家园。
二、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2020·江苏无锡·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行
薛培政
①“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
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
②1938年的秋天,为了抗日,八路军来到了鲁中南地区,我就担任了地下交通员。
③那天刚擦黑,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我就知道,有任了。他摸出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交代我,务必在天亮前送到部队首长手中。我抽了袋烟,琢磨一下行程,向婆娘代几句,就出发了。
④按说六十多里路,天亮前赶到不算啥,但自从鬼子来了之后,就在路上修了很多据点,国民党的部队也陆续进驻城西和南边的山区。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要将情报全送到,就难了。
⑤出村后,大路不敢走,便疾步钻进了村南的野猫沟。
⑥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还好,一路上,除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
⑦从沟里出来,要过一个三岔路口,这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各路武装经常出没的地方。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
⑧站在明处的我,躲是躲不过去了。定了定神,小声朝那边喊道:“兄弟,都是过路人,出来吧!”
⑨不一会儿,那人站到我面前,庄稼人打扮。对方先开口了:“这位大哥,半夜三更,要去哪儿啊?”
⑩“唉,老娘病了,要去水泉村抓药哩!”我看了对方一眼,“这位兄弟是--”
⑪“俺是沟北刘家坡的,驴跑了,出来找驴哩。您从东边来,有没有看见大灰驴啊?”
⑫“没有啊,要不您再找找?”我想尽快甩掉对方,离开此地。
⑬“哦,那我再往前找找。”说罢,便朝南边那条小路上走去。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也是我要走的路啊,怎么办?改道已经来不及了:“正好,我也走这边,咱俩就做个伴吧!”
⑭“那好,大哥请!”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就对他不敢小觑了。
⑮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青纱帐边的小路上,虫子忽近忽远地叫着。不明身份的结伴同行,非但没觉得壮胆,反让人心里发毛。每走一段路,他或说脚心被石头硌了一下,装作磕鞋;我或埋怨裤子被露水打湿,要拧裤腿。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
⑯突然,“扑棱棱”一响,几只野鸡腾空而起!霎时,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虽虚惊一场,彼此已多少猜出了对方的身份,相互对视一眼,继续赶路。
⑰走出青纱帐,停下脚步,趴在草丛中,仔细观察周围动静。南边村口新建的炮楼上,探照灯照来照去;东边大路上,摩托车“突突”地来回穿梭。只有西边一片寂静,只能从西边绕过去了。我朝他使个眼色,他会意地与我同时起身,悄然向西摸了过去。
⑱原来,西边不远处是一条深沟,站在沟边朝下看,深不见底,只见他紧紧身上的衣服,沿着沟边滚了下去。我正惊讶,就听见他在下面小声喊道:“下来吧。”我也照他的姿势,下到沟里。
⑲穿过那条深沟,又前行十几里山路,在一个岔路口,他向我抱拳拱手告别。我沿路向东去,他朝西进山了。
⑳月亮偏西,天快亮时,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便加快脚步朝前奔去。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开头设置悬念。
B.第④段交代了当地复杂的斗争形势,敌我难辨。
C.不期而遇的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合理的借口。
D.小说大量使用长句,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其中D项有误,小说一般极少使用长句,而大量使用短句,这样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大量使用长句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
2.夜行路上惊心动魄,“我”的心理反应也多有变化。请根据所列情节,将表格填写完整。(每空不超过4个字)
情节
“我”的心理反应
想快速通过三岔路口时,忽见有人影一晃
①
想甩掉对方,却发现对方与“我”同路
迟疑
两人结伴同行,心照不宣地变换位置
②
野鸡腾空而起,两人同时朝腰间摸去
警觉
赶到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
③
【答案】①吃惊 ②提防 ③放松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情节,提取或概括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即可。第①空,通过对第⑦段“我”想快速通过三岔路口时,忽见有人影一晃,“惊得头皮一麻”依据分析,可知心理反应是“吃惊”。第②空,第⑮段,通过对“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依据分析,可知“我”的心理反应是“提防”。第③空,通过对小说结尾“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一句分析,心理反应是“放松”。
3.小说多处描写“月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第①段交代故事背景,引出下文对故事的回忆。第⑥段交代天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和不明身份的人同行做铺垫。第⑮⑳段交代了时间的流逝。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能力。第①段中,“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交代故事背景,引出下文对故事的回忆。第⑥段中,“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交代天气,“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和不明身份的人同行做铺垫。第⑮段中“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第⑳段中“月亮偏西,天快亮时”,通过月亮的位置变化,交代了时间的流逝。
4.请依据小说中的相关信息推断“同行人”的身份,并概括出三点理由。
【答案】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地下交通员。理由:从第16段中“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可以看出他和“我”一样高度警觉;第17段中他和“我”都放弃了探照灯照来照去的南边和摩托车来回穿梭的东边,而是往寂静的西边走;第18段中他先沿着深沟滚了下去,并小声喊“我”下去,从中可以看出“同行人”身手不凡,经验丰富,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地下交通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文中的“同行人”,从文中第⑯段中可以看出他和“我”一样高度警觉,第⑰⑱段中,“同行人”表现得身手不凡,经验丰富,因此可以判断他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地下交通员。答题时,要结合这三个段落中的具体描述来回答。
(二)(2021·湖北黄冈·二模)阅读《骄傲的红薯》,完成下面小题。
骄傲的红薯
周海亮
(1)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近些日子尤为如此。有时在校门口匆匆见一面,母亲塞给儿子零食和钱,表情局促不安。然后母亲说,该回去了。儿子说再聊一会儿吧,眼神却飘忽不定。母亲笑笑,转身,横穿马路,走出不远,又躲在一棵树后面偷偷回头。她想再看一眼儿子,哪怕是背影。儿子却不见了。儿子像在逃离,逃离母亲的关切。
(2)母亲很满足——一个读大学的儿子,高大英俊,学生会干部,有奖学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并且她知道,儿子正在偷偷恋爱。她曾远远地看过那姑娘一眼,瘦瘦高高,和儿子很是般配。
(3)可是今天她很想见儿子一面。今天,她有了充足的借口。老家人送她一小袋红薯,个儿大皮儿薄,脆生生地喜人。煮熟了,香甜的红瓤化成蜜,直接淌进咽喉里。母亲挑了几个大的,煮熟,装进保温桶,又在外面包了棉衣,然后骑上她的三轮车。儿子从小就爱吃红薯,一路上母亲偷偷地笑。她想,应该叮嘱儿子给姑娘留两个。
(4)这是冬天,街上的积雪未及清理,就被车轮和行人轧实,变成光滑的冰面。家离学校约五公里,雪还在下,母亲头顶白花花一片,分不清是白发还是雪花。她把三轮车在街角停下,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儿子,母亲再一次偷偷地笑了。
(5)所以,她没有注意到开过来的一辆轿车。车子在冰面上滑行好几米才停下来。司机摁响了喇叭,母亲一惊,忙往旁边躲闪,却打一个趔趄,然后滑倒。她慌慌张张爬起,未及站稳,又一次摔倒。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抱着那个保温桶。她的脸被一块露出冰面的玻璃碴儿划开一条口子,已经流出了血。
(6)司机吓坏了。他说,我得陪你去医院看看。母亲笑笑说,没事。司机说可是你的脸在流血……
(7)在流血?母亲变了表情。果然,汽车的反光镜里,她看到自己流血的脸。她想这样的脸,怎么去见儿子呢?
(8)司机看着母亲,好像除了脸上的伤口,她真的没事。司机便掏出两百块钱和一张名片。这上面有我的电话,他说,随时可打电话给我。
(9)母亲一只手抱着保温桶,一只手推搡着名片和钱。突然她停下来,认真地对司机说,你真的想帮我吗?如果这样,能不能请你把这个保温桶转交给我的儿子……他在这个大学读书,他功课很好……
(10)母亲指了指那座气派的教学楼,脸上露着骄傲的表情。
(11)片刻之后,司机在校门口见到母亲的儿子,将保温桶递给他,说,你妈让我带给你的。男孩说,哦。眼睛紧张地盯着校园里一条卵石小路。小路上站着一位高高瘦瘦的长发女孩。
(12)司机提醒他说,是煮红薯。你妈让你先吃一个,她说,还热着。
(13)男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她人呢?
(14)司机说,她横穿马路,我的车开过来,她一紧张,滑倒了,脸被划破一条口子,流了血。她不敢来见你,可能怕你伤心……她任凭身体跌上冰面,却用双手保护着这个保温桶,她嘱咐你现在就吃一个,她说,现在还热着……
(15)男孩愣愣地看着保温桶,慢慢将它打开。那里面,挤着四五个尚存温热的煮红薯。它们朴实、土气,甚至丑陋,可是它们香甜、温热,就像老家的乡亲,更像母亲。
(16)司机拍拍男孩的肩膀,说,她还没走。顺着司机的手指,男孩看到了风雪中的母亲。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偷偷往这边看。似乎儿子看到了母亲的笑容,似乎母亲发现了儿子的目光。母亲慌慌张张地上了三轮车,转一个弯,就不见了。母亲的头发,银白如雪。
(17)男孩没有追上去。他知道母亲不会也不想让他追上去。可是他已决定,今晚,就回家看看母亲。他还会告诉女友,母亲并不是退休干部,她一直靠收废品供他读大学。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是他的骄傲。
1.第(4)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品味文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抱着那个保温桶。
(2)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偷偷往这边看。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骄傲的红薯”有何妙处。
【答案】
1.属于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的天气情况,为下文母亲摔倒作铺垫,也衬托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2.(1)“稳稳”和“抱”两个词语,细腻地写出了母亲对红薯的珍视,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2)“躲”和“偷偷”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想多看看儿子,又怕儿子因为自己的出现而自卑(尴尬)的矛盾心理。
3.①关爱儿子。知道儿子爱吃红薯,她冒着严寒骑着三轮车给儿子送红薯;②心地善良(或待人宽容)。被汽车喇叭惊吓摔倒,却说自己“没事”;③善解人意。儿子不喜欢她去学校看望,爱子心切的她总是偷偷地在远处看;尽管心里特别想看到儿子,但为了不让儿子看到自己受伤而担心,忍受着对儿子的极度思念,让司机把红薯转交给儿子。
4.①充当叙事的线索,贯穿全文;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揭示文章的主旨。“骄傲”一词,既表明儿子是母亲的骄傲,也暗示母亲是儿子的骄傲。
【解析】
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从“冬天”“街上的积雪未及清理,就被车轮和行人轧实,变成光滑的冰面”“家离学校约五公里,雪还在下”可以看出描写方法是景物描写,也可说是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天,天气——下雪。母亲之所以在这样的天气给儿子送红薯,就是因为“儿子从小就爱吃红薯”,烘托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从与下文的关系看,因为路滑才有可能摔倒,本句的环境描写为下文母亲在送红薯的路上不慎摔倒做了铺垫。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1)“稳稳”是非常稳当的意思,在此修饰“抱”,而“抱”是用手臂包围。这个动作是在母亲摔倒的情况下,可见母亲对保温桶的珍惜。之所以珍惜,是因为里面装的是“儿子从小就爱吃红薯”,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2)“躲”因为不想让儿子发现,“偷偷”是想再多看儿子一眼,而这一切是因为下文交代的“母亲并不是退休干部,她一直靠收废品供他读大学”,她不想自己的身份让儿子难堪,又想多看看儿子,这两个动作,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的矛盾心里。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第一段“儿子像在逃离,逃离母亲的关切”,而“母亲笑笑,转身,横穿马路”,可见,她了解儿子的想法,善解人意。从给儿子“零食和钱”以及第三段“母亲挑了几个大的,煮熟,装进保温桶,又在外面包了棉衣,然后骑上她的三轮车。儿子从小就爱吃红薯,一路上母亲偷偷地笑”,可见,母亲对儿子关爱有加。从第六段“司机吓坏了。他说,我得陪你去医院看看。母亲笑笑说,没事”和第八段“司机看着母亲,好像除了脸上的伤口,她真的没事”,可以看出母亲待人宽厚,或者说心地善良。
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此题,需从标题本身内涵、结构和与正文关系几个角度思考。内容上“骄傲”语义双关,既有母亲为儿子骄傲,也有儿子为母亲骄傲,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用“骄傲”修饰“红薯”造成了悬念,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正文关系上,“红薯”是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紧密。
三、 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一)(2021·常州·一模)阅读《风雪亥时归》文,回答各题。(共15分)
腊月廿八,风舞雪花。
列车上,连过道里都塞满了人,陈星身穿旧棉袄,头戴针织帽,还是觉得有些发冷。他满怀心事地在座位上
发呆,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回家,还是不回家?
陈星看了一眼手中的火车票,上面写着“徐州——信阳”。几个月前,一个哥们儿离开时把自己在信阳的住址告诉了他。哥们儿说:“外面不好混,需要帮忙的话就来这里找我。”陈星没有作声,哥们儿拍了拍他的肩膀,很诚恳地说:“我是说真的。我们这些人,出去就比人低一等,但在我那儿,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不会有人看不起你”。陈星听了有些心酸,默默地把地址背了下来。
昨天,他去劳务市场打探行情,立刻明白了那哥们儿所言非虚。周周围的人用异的眼光盯着他发亮的光头和额头上的刀疤,搞得他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从那里出来后,他直奔火车站买了车票,又在边上的小商场买了顶帽子,仔细地把刀疤遮起来。
火车在漫天风雪中慢吞吞地行进。邻座是一对带着小男孩的年轻夫妇,那孩子约莫十岁光景,一会儿玩小火车,一会儿玩飞机,一刻也用闲不下来。“嗖”的一声,纸飞机越过陈星的头顶飞上了行李架。小男孩投来求助的目光。【甲】他起身站到座位上,从行李的缝隙中找出纸飞机递给小男孩。“谢谢叔叔。”小男孩说。他点了一下头。“叔叔,你要去哪里?”小男孩问。“信阳”他迟疑了一下说。“我们也去信阳,你家是在信阳吗?”“不是。”“那你为什么要去信阳?你过年不回家吗?”小男孩抛出来一连串问题。他有点心烦,没有回答,闭上了眼睛。“叔叔,你是哪里人?”小男孩继续问。陈星沉默着。“别吵叔叔了,人家要休息。”孩子母亲说。小男孩很不情愿地抿住了嘴巴。不一会儿,他又自顾自玩起了溜溜球。
陈星继续想着心事,信阳,那个从未去过的地方现在却成了一个想象中的归宿。他曾隐约听哥们儿讲起在信阳的经历:有很多人住在一起,通过内部渠道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投资信息,因此想多拉一些人入股。凭着过去混江湖的经验,他觉得这多半是传销。但他还是打算去看一下,万一不是呢?眼下,他太需要一个容身地了,让他不至于在大年三十晚上流落街头。
当然,现在还来得及补票,直接回孝感老家,但他不确定父亲是否会接纳他,毕竟自己犯错事进了班房,给当村支书的父亲丢脸了。这么多年来,都是姐姐陪着母亲去徐州看他,父亲一次也没去过。虽然他洗心革面,还自学获得了中文本科文凭,但昨天的经历让他认清了现实。
“叔叔,能帮我捡一下球吗?”小男孩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思。他弯腰去座位底下查看。就在这时,“咣当”一声,一股温热的液体从头顶沿着帽子流了下来。
是牛奶打翻了!孩子母亲递过来一叠纸巾,陈星本能地摘下帽子去接。照面的那一瞬间,【乙】他看到她愣了一下,手有点发抖。他垂了眼接过纸中,默默地擦着头。大家都不说话了,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尴尬。
“咦,叔叔你头上怎么有个疤?是不是小时候打架把头打破了?”小男孩指着自己的额头问。“是、是”他看到孩子母亲投来歉意的目光。“上学期我和班上的小虎打架,还把手臂抓破了,也有个疤。”小男孩捋了一下袖子,露出的疤痕,“不过现在快好了。”“嗯。”“后来我们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同学之间不要打这么凶。”“是啊,受伤了就不好了。”
他想起那个被自己砍了好几刀的小年轻,下意识地摸了下额头上的刀疤。“后来我们就不打架了,老师说,知错能改,还是好学生。”“是要知错能改,”他喃喃地说,“我把你的帽子打湿了,天气那么冷,你会着凉的。真是对不起。”小男孩摸着脑袋说。【丙】他有些感动,露出了笑容,安慰小男孩说不要紧的。
“妈妈,我们还有帽子吗?”小男孩转过头去问母亲。她看了边上的丈夫一眼,从包里拿出了一顶深灰色的针织帽。“这个是新的,本来是孩子他爸自留的,就当赔礼了。”“这、不、不,没事,不用在意。”他结结巴巴地说。“我爸爸有好几个帽子呢。”小男孩把帽子塞到他怀里,孩子父亲笑着对他说:“拿着吧,我们是做小商品批发的,成本价拿的。外面很冷,真感冒了,我们会过意不去的。”他揉了揉眼,把新帽子戴到头上。
火车继续行驶着,前面就将到信阳站。他想,等会儿就去找乘务员,补个票到孝感。“辰时出门亥时归,刚刚好。”他看着窗外飞舞的雪花,觉得身上开始暖和起来了。
(作者:孙迎雁,《小小说月刊》)
1.通读全文,仿照示例补充完整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求职受阻,投奔狱友——( )——( )——倍感温暖,决定回家。
2.结合全文,简析画线语段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3.小说以“风雪”开头,又以“风雪”结尾,试探究这样写的妙处。(5分)
4.通读选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A.文章画线甲句用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陈星帮小男孩寻找纸飞机的热情与善良。
B.文章画线丙句中的“愣”“发抖”写出孩子母亲突然看到“刀疤”时的紧张与不安。
C.文章画线丙句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陈星听到“要知错能改”后感动的心情。
D.小说主要运用对话描写来推进情节发展,并结合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刻画人物。
【答案】
1.偶遇男孩,得到信任 牛奶湿帽,获得新帽
2.这一段属于插叙,补充交代了他去信阳的原因,“刀疤”“帽子”又为下文与小男孩的故事作了铺垫。
3.开头和结尾对“风雪”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从结构上看,这两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开头的风雪烘托出了“他”因求职受到冷遇(父亲对他的失望)而产生的失落、沮丧的心情,结尾处的风雪则反衬出“他”因受到小男孩一家的信任。关爱而感到温暖拥有了自信。
4.C
【解析】
1.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文章第①段到第④段写了陈星出狱求职受阻,决定投奔狱友。第⑤段到第⑪段,写了陈星在火车上偶遇一家三口,小男孩求助陈星,陈星帮小男孩拿纸飞机、捡溜溜球,得到小男孩的信任。可概括提炼为“偶遇男孩,受到信任”;第⑫段到第⑭段,写了陈星捡溜溜球的过程中打翻了牛奶,湿了帽子,小男孩的父母赠给了他一顶新帽子。可概括提炼为“牛奶湿帽,获得新帽”;第⑮段陈星深受到感动,决定改签车票,回家过年,重新做人。可概括提炼为“备感温暖,决定回家”。
2.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根据“昨天,他去劳务市场打探行情,立刻明白了那哥们儿所言非虚,周周围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发亮的光头和额头上的刀疤,搞得他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分析,补充交代了他去信阳的原因。根据“从那里出来后,他直奔火车站买了车票,又在边上的小商场买了顶帽子,仔细地把刀疤遮起来”分析,“刀疤”“帽子”又为下文与小男孩的故事作了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结合本文具体分析。开头“腊月廿八,风舞雪花”,写自然界的风雪,最后一段“他看着窗外飞舞的雪花,觉得身上开始暖和起来了”,写的也是风雪,都属于环境描写。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首尾都描写风雪,风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可以用来烘托人物心情。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了陈星出狱后求职被拒绝之后的沮丧、失落的心情;结尾写风雪,是在反衬他受到小男孩一家人的信任和关爱之后感到温暖的心情。
4.C.“直接抒情”有误。丙句是叙述的句子。故选C。
(二)(2021·重庆·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背后的眼睛
余秀琦
①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发现了老人和羊。
②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位双眼失明的老人。一把木椅,一支竹杖,斜倚在门前晒太阳。而那只羊,就拴在老人左手边的柿树上。柿子树上挂满了熟透的红柿子,一个个,像欲望的眼。
③他的目光被那只羊牵引。那是一只多么健硕的羊啊,强健的四蹄,肥嘟嘟的屁股,宽阔的后背,无不彰显着它的肥美。这只羊足足有五十多斤重,若牵到自由贸易市场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④那是个明媚秋天的午后,正是乡下最忙的季节。庄子里的大人孩子几乎是倾巢出动,大人割稻捆稻,孩子在田埂上剥豆角或跟在大人后面捡拾散落的稻穗。田野里一片喧腾,所以整个庄子反倒显得沉寂空旷。“城里忙腊月,乡下忙八月”,这时的庄子没一个闲人。
⑤这个老人让他看出了端倪。老人身材瘦弱而佝偻,苍白的脸色透露出大病初愈后的虚弱。特别是那双眼睛, 空洞、无神。此时正值“秋老虎”发威的时候,太阳依然耀眼刺目,但老人看向太阳竟没有半点的躲闪与不适。这个发现让他惊喜。
⑥他蹑手蹑脚,迟疑着,向老人和羊走去。
⑦咳咳……
⑧剧烈的咳嗽让他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看到老人咳得缩作一团,他险些有上前帮忙捶捶后背的冲动。
⑨原本他是到舅妈家借钱的。舅妈操着擀面杖说,一家不知一家难,一边把 50块钱掖到他手里。他咬着嘴唇没再说什么。自从五岁那年爹娘外出做工双双遇难,他就习惯了和年迈的阿婆一起相依为命。这次阿婆意外摔倒住进医院,让他瞬间塌了天。这生命之重,让十四岁的他如何能承受?
⑩他攥紧了口袋里的那张催款单据,单据已被汗水浸透。若再不交医疗费,明天阿婆的治疗药水会全部停掉。他知道,停掉就意味着阿婆的死亡。隔壁山子他爹就是这样走的。
⑪不能没有阿婆。他心骤然收紧。屏住呼吸,风一样无声无息走到拴羊的柿树下。只要他一伸手,就可“顺手牵羊”。
⑫他偷瞄了一眼,老人已经停止了咳嗽,咳嗽引起的潮红在脸上还未散去。他依然半倚着门,脸仰着,眼睛茫然望向高远的天空。天空上,有灼目的太阳和棉朵的云。
⑬他稳了稳神,抖抖索索解开了羊绳。羊异常温驯,跟在他的身后,浑然不觉将要面对的宿命。只要牵羊走五里山路,他就可到达清水镇的自由贸易市场。他和山子多次去那里捡过别人扔掉的鸡肠和猪下水,那里的犄角旮旯都被他们翻遍了。只要到了那里,阿婆的医疗费就有着落了。
⑭“是家里遇到什么难事了吧?”背后传来老人温和的声音。但对于他无异于炸雷惊响在头顶。
⑮“你……你的眼睛?”他错愕地转身,全身的血液凝固。他睁大了惊疑的眼睛。
⑯“你猜得没错。瞎子,俺老头子是瞎子。”老人缓缓说道,“老天收走了俺的眼睛,却给了俺两只灵敏的耳朵。这大概就是天无绝人之路吧。你听,你脚步的迟疑与犹豫俺老头子都能听得见。俺今天没喊,是想你肯定遇到难处了。再说,谁还没个犯错的时候?”阳光打在老人的脸上,有耀眼的光。
⑰羞愧、懊悔、害怕一起涌上心头。他像迷途无措的羔羊,结巴着,“爷……俺婆……对不起……谢谢你……俺……”一面不知所措把羊绳塞到老人手里。
⑱“走吧,‘顺手牵羊’的坯子不可有。今天权当俺瞎老头啥也不知道。走!”老人用劲挥了挥手。他飞也似的逃了。
⑲二十年后,他已是一名优秀的警察,国内许多神偷惯犯都栽在他手里。在一次省表彰会上,记者追问他走上警察之路的原因,他当着省市领导的面讲述了十四岁那年发生的故事。他说,改变他一生,让他毅然走上警察之路的,是因为背后始终有那双看不见的眼睛。最后他加重语气说,其实,每个人身后都有那双眼睛。只要你有良知,那眼睛就无处不在。
5.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并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一筹莫展之际,发现了老人和羊→ →蹑手蹑脚,抖抖索索解开了羊绳→ →老人体谅他,让他牵走自己的羊→
6.文章第⑨段运用了什么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7.请联系上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1)他攥紧了口袋里的那张催款单据,单据已被汗水浸透。(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2)他像迷途无措的羔羊,结巴着,“爷……俺婆……对不起……谢谢你……俺……”(从描写角度赏析)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9.好的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题,请你谈谈本文标题“背后的眼睛”的含义。
【答案】
5.发现老人是盲人 偷羊被老人发现,手足无措 陈述自己走上警察之路的原因
6.插叙。①叙述了他家境的贫困和现在处境的艰难,为下文写他“顺手牵羊”这一情节做铺垫;②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
7.(1)“攥”是“握”的意思,写出了他面对那张催款单据时的恐惧与焦急,更深层的则是他对阿婆病情的担忧、害怕,如果不能及时交费,就意味着阿婆的死亡。
(2)运用语言描写,说话时的结巴体现了他偷羊事情败露后内心的紧张以及听到老人宽慰后羞愧又感动的心理。
8.①善解人意,温暖。当他解开羊绳拉走老人的羊时,老人用温和的语气和他交谈,并理解他的难处,表现出老人的温暖和善良。②心胸宽广,有气度。他偷了老人的羊,老人并没有喊人,而是给他保留了尊严,让他离开,表现出老人宽广的心胸和气度。
9.表层含义:指老人那双看不见的眼睛;深层含义:指良知的眼睛,即做人要善良,要有良心,品行要端正。
【解析】
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①结合第5段“特别是那双眼睛, 空洞、无神。此时正值“秋老虎”发威的时候,太阳依然耀眼刺目,但老人看向太阳竟没有半点的躲闪与不适”可知,他发现老人是盲人;
②结合第14段“‘是家里遇到什么难事了吧?’背后传来老人温和的声音。但对于他无异于炸雷惊响在头顶”可知,他偷羊被老人发现,感到手足无措;
③结合第19段“在一次省表彰会上,记者追问他走上警察之路的原因,他当着省市领导的面讲述了十四岁那年发生的故事。他说,改变他一生,让他毅然走上警察之路的,是因为背后始终有那双看不见的眼睛”可知,他陈述自己走上警察之路的原因。
6.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原本他是到舅妈家借钱的”写出了他现在处境的艰难;“自从五岁那年爹娘外出做工双双遇难,他就习惯了和年迈的阿婆一起相依为命”写出了他家境的贫困;“这次阿婆意外摔倒住进医院,让他瞬间塌了天”为下文写他“顺手牵羊”这一情节做铺垫;同时这个插叙在文章结构上,使文章富有波澜,情节发展更加合理。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攥”是“握”的意思,这句话写出了他面对那张催款单据时的恐惧与焦急;结合下句“若再不交医疗费,明天阿婆的治疗药水会全部停掉。他知道,停掉就意味着阿婆的死亡”分析,更深层的含义是他对阿婆病情的担忧、害怕,如果不能及时交费,就意味着阿婆的死亡。
(2)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爷……俺婆……对不起……谢谢你……俺……”,说话时的结巴体现了他偷羊事情败露后内心的紧张;结合下文“走吧,‘顺手牵羊’的坯子不可有。今天权当俺瞎老头啥也不知道。走!”和本段“羞愧、懊悔、害怕一起涌上心头”则写出了听到老人宽慰后羞愧又感动的心理。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第14段“‘是家里遇到什么难事了吧?’背后传来老人温和的声音”,当他解开羊绳拉走老人的羊时,老人用温和的语气和他交谈,并理解他的难处,表明老人善解人意,温暖。
第16段“俺今天没喊,是想你肯定遇到难处了。再说,谁还没个犯错的时候?”,他偷了老人的羊,老人并没有喊人,而是给他保留了尊严;第18段“走吧,‘顺手牵羊’的坯子不可有。今天权当俺瞎老头啥也不知道。走!”,老人让他离开;这两处表现了老人心胸宽广,有气度。
9.本题考查题目含义。
表层含义:结合第16段“你猜得没错。瞎子,俺老头子是瞎子”可知,“背后的眼睛”指老人那双看不见的眼睛;
深层含义:结合第19段“其实,每个人身后都有那双眼睛。只要你有良知,那眼睛就无处不在”可知,“背后的眼睛”还指良知的眼睛;第18段“‘顺手牵羊’的坯子不可有”说明了做人要善良,要有良心,品行要端正。
二、不同结尾的好处
(一)(2021年常州新课结业考)
马 兰 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成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姑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篡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问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选自《八小时以外》)
1.以马兰花为叙述对象,根据文章内容补充下面情节。(2分)
①马兰花借钱给麻婶——② ③——马兰花对丈夫常拿六百元钱说事很伤心——④
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马兰花的性格特征。(3分)
3.找出文中写马兰花三次流泪的细节,并简要分析每次流泪背后蕴含的感情。(4分)
4.小说以马兰花夫妇收到麻婶女儿的来信结尾,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5.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答案】
1.②马兰花买了水果去医院探望麻婶④马兰花收到麻婶女儿的来信,感动落泪。
2.(1)朴实善良,有同情心。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2)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3)有情有义。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4)宽容大度。面对丈夫一而再再而三的责备,她选择宽容和忍让。
3.(1)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2)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3)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其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干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4.(1)结尾深化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2)结尾实现了情节的逆转,收到了“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3)进一步丰富了人物的形象。马兰花的美好品行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让我们看到马兰花男人暴躁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人性中知错能改,知错善改的美好一面。
5.D
【解析】
1.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注意题干要求:以马兰花为叙述对象。概括时以“马兰花”为主语。
第④段“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可知,这是马兰花借钱给麻婶的情节;
根据第⑧段“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分析,可概括为:马兰花买了水果去医院探望麻婶;
第⑭—⑱段主要写马兰花对丈夫常拿六百元钱说事很伤心;
根据㉖段“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可概括为:马兰花收到麻婶女儿的来信,感动落泪。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入手。麻婶重病住院,三孬想到的是让马兰花向麻婶女儿要钱,而马兰花想到的却不是要钱,她整整一上午都提不起精神,不时地想起往昔与麻婶交往的点滴。到医院探望麻婶时,她买了一大兜水果,并不提麻婶借钱一事。这些都表现出她的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根据第⑧段“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第⑨段“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可知,马兰花在医院见麻婶女儿伤心,她不顾丈夫多次提醒,绝口不提还钱的事,可以看出她的善解人意,有情有义,虽挣钱不易,生活艰苦,但做人有自己的原则,绝不会为了钱而伤害情义。根据第⑬段“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第⑮段“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⑯段“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可知,面对丈夫的唠叨,马兰花能忍则忍,体现了她宽容大度。
3.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注意题干提示,在文中找出文中写马兰花三次流泪的细节,然后具体分析。
第⑮段“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这是马兰花第一次流泪,结合上文“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分析,表达了马兰花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
第⑰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这是马兰花第二次流泪,结合上文“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下文“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分析,马兰花眼里含着泪,表达了对丈夫的斤斤计较,不明人情事理的气愤与不满;
第㉖段“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这是马兰花第三次流泪,结合麻婶女儿的来信内容“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分析,表达了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和悲伤,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更有对丈夫思想行为转变的释然。
4.考查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需从内容、结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根据结尾段“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分析,麻婶的女儿多还了四百块钱,还把自己房子让给马兰花一家来住,表现她的通情达理,体现了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升华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文章主旨。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另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从“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可知,马兰花的美好品行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结合第⑳段“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分析,麻婶女儿的来信,让我们看到马兰花男人暴躁、斤斤计较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人性中知错能改的美好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
A.有误,说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误,三孬得知麻婶重病住院,劝马兰花向麻婶女儿要钱,只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且只是对马兰花进行劝说,“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的说法不准确;
B.有误,“马兰花的丈夫……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表述不当。根据第⑯段“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分析,马兰花的丈夫之所以耿耿于怀,是因为一家人生活艰苦,六百元钱对他们而言不是小数目。后来麻婶女儿寄过来一千元钱以及借房子给马兰花一家人住,丈夫的反应是“挠挠头”“嘿嘿一笑”,主动做饭,应是感悟到人间真情,对自己以前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
C.有误,“一个精明的人”用语不准确,从“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可知,文本突出的是她通情达理的品质,并没有写出“精明”的特点,“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于文无无据;
故选D 。
(二)(2021.山东·新课结业考)
1938年的较量
郭凯冰
宫本傍晚进门的时候,天一阔的裱糊匠汤文刚把民国十入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听人打门,知道是保长说的人来,把儿子推回后院,开门迎客。
宫本穿一长袍马褂,面相斯文,手中托一黄纲包起的卷轴,见汤文开门,鞠一躬。
汤文跟在客人身后。这个斯文的背影,让他感受到隐隐的杀气。
宫本不落坐,环厅踱来踱去,看墙上字画。汤文牵一下嘴角。好东西谁家挂在厅里,再说,这年月,还给你小日本留着?
“听说府上世代裱画,可当真?”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
“是。我汤家有祖训,男不读书为官,故传一裱糊手艺,赖以糊口。”汤文落座,安静回答。
“汤先生过谦。济南府人都知道汤先生精通古字画鉴赏,怎会是一裱画匠?”宫本摆手,一绺小胡子下的嘴角翘起。汤文感觉那手臂像一把日本战刀,扬起落下都干脆。
“过奖了。我汤家在济南府居住多年,全赖大伙提携,混些许薄名,有口饭吃罢了。”
“汤先生不要自谦。近日鄙人偶得一画,来府上是请先生指教的。”
宫本毕恭毕敬将卷轴放在八仙桌上,慢慢打开。
汤文身子哆嗦一下,站起,复坐下稳住——桌面上,赫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宫本侧脸,审视汤文表情,示意近前观赏。汤文懒懒站起,含笑俯身细看。
一个钟头过去,门外两个日本兵踱来踱去。厅里,宫本和汤文依然俯在画前。
“汤先生,画可是真的?”宫本意识到汤文已经看完,抬头问。
汤文笑笑:“宫本先生,恕汤某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
宫本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汤先生不愿将真像告诉鄙人?”
汤文沉吟一番,作无可奈何状:“不,宫本先生,汤某只是不愿打扰先生雅兴。我看先生表情,必认定画是真迹,汤某说假,先生会信?再说,这画逶迤壮观,定为名家所绘,即使假的,若先生喜欢,赏心悦目,作真品藏之,又有何妨?”
宫本听完,离开八仙桌,在屋里急速踱几圈,站定在汤文面前:“汤先生,实不相瞒,此画是前几年你们的皇帝溥仪去东北之时从故宫带出,在长春送我们少佐转交天皇的。此次部人奉命来中原,其实就是找人鉴定真伪。你们中国,此画赝品太多了。”说完,重新落座。
汤文微笑:“既然宫本先生如实相告,我也就实话实说。自此画出世,受徽宗皇帝喜爱,用瘦金体题‘清明上河图’并盖上双龙小印,就有历代名家争相临摹,故质品颇多。真迹藏于皇宫,虽偶有流落民间之时,一旦世道太平,朝廷即悬赏搜寻缴入皇宫,见真迹之人并不为多。加之此画是巨幅长卷,所绘人物五百多个,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多艘,房屋众多,结构严密,临摹非一朝一夕可成。由此,质品笔法精湛者不少,毫无差错者却无。”
听完汤文一席话,宫本沉吟好久:“先生果为饱学之士,宫本佩服。不知汤先生如何知晓此画秘密,可否赐教如何看出为质品?”
汤文悠然叹一声:“我祖上本御用画师,素喜此画,以身份之便,常观之忘食,且时有临养。因一宫廷政变,怕此画落入叛臣之手,故将之藏于御沟石缝内。谁料当夜天降暴雨,沟内水涨,淹及石缝,待到雨停水退,画已尽级。祖上悔之不已,逃离宫廷流落民间,并立下家规,男不入朝为官享受奉禄,女不入宫为妃亲近帝王。”见宫本张大嘴,汤文继续道,“先生不要失望,此画确有真迹。张择端本一爱国之人,靖康之耻后流落南方。每念及故园,痛恨金狗,彻夜难眠,于是重新绘制一幅,流落南方。清时被一高官得到,后高官获罪处死,家产尽没入宫,此画复收入宫中。可先生此画确非真迹。”
汤文伸手指“市区街景”部分四个掷榖子人道:“先生看桌面上毅子,掷出两颗为六点,有一颗尚在旋转。以先生想来,此掷毅子之人希望自己几点呢?”
宫本不假思索:“六点!”
“对,此人定然希望如此。要钱人皆为急功近利之徒,此时定会在口中狂喊。先生细观此人口型,他喊的可是此数?”
宫本张开嘴巴:“六……”汤文如释重负般笑笑,抬手拭额:“先生以为,此画是真是假?”
宫本满面颓丧。沉吟片刻,见汤文作势要为他收起画幅,不耐烦挥手:“天皇索要真品,假画又有何用。既然先生熟知真迹,又是画师之后,鄙人请先生细观此画,找出其中错处标之,可好?”说完,细眯了双眼,看定汤文。
汤文作为难状笑笑,片刻方说:“既然先生抬爱,汤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不过实在力不从心,怕耽误大事。我勉力为之吧。”
宫本走了,留下一日本兵,立在汤文正屋门外。夜晚,又有一对日本兵驻进了院子。
第二天,天已大亮,日本兵还不见汤文出门,进屋察看,汤文竟没了踪影。
后来济南府的说书人快嘴张编了评书,在听雨轩道出真相:那宅院本是一官员的后院,家道中落,这后院就卖给了汤文。寝室中有一地道通到后街,是防备兵乱修的。那《清明上河图》竟是真的。张择端画的上河是现在河南开封府,开封府人喊“六”,本就是哌口音,可宫本有点福建口音,福建口音的“六”是张着嘴巴喊。
1.文章以“1938年的较量”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题目“1938年”点明时间,“较量”概括事件,两相结合,强化了这次较量的意义和价值,又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1938年,交代社会背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③语带双关,既指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较量,也指两个人智慧的较量。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章主旨更加突出。(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赏析。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充当文章线索、交代主要内容、点明主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角度,结合故事情节、文章主旨对文章的标题进行理解与分析。①本文标题能让读者产生疑问,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结合历史背景可知,1938侵华战争已经爆发,标题“1938年”点明时间,交代社会背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③结合文本可知,文中写汤文与宫本斗智斗勇,最后成功的保护我国文物不落入日本手之手的故事。表明文章不仅写了两个人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智慧较量,也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较量。所以“较量”在文中一语双关,是对本文内容的高度概括,突出了文章主旨。
2.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答案】①“汤文身子哆嗦下,站起,复坐下稳住一桌面上,赫然是幅《清明上河图》。”“哆嗦下”“站起”“复坐下稳住”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汤文发现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副真迹,极力使自己稳住的动作。②宫本张开嘴巴:“六……”汤文如释重负般笑笑,抬手拭额:“先生以为,此画是真是假?”这句话中“如释重负般笑笑”“抬手拭额”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汤文极度紧张后的放松状态,心里揣测宫本已经上钩了。③“汤文牵一下嘴角。好东西谁家挂在厅里,再说,这年月,还给你小日本留着?”“牵一下嘴角”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汤文对日本人的不屑。
【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的赏析。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微末节的生动细致的描绘。从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人物的命运,细节描写还可以表现生活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等。解答此类题,要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再分析其作用。如“汤文身子哆嗦下,站起,复坐下稳住一桌面上,赫然是幅《清明上河图》。”这里的“哆嗦下”“站起”“复坐下稳住”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汤文发现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副真迹,极力使自己稳住的动作。又如:“宫本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汤先生不愿将真像告诉鄙人?’”运用细节描写,“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战刀样的手臂抬起又落下”生动形象写出了宫本野蛮、凶恶,从而反衬了汤文的淡定自若。
3.小说在情节上多设伏笔与照应,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伏笔:宫本说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照应:宫本有点福建口音,福建口音的“六”是张着嘴巴喊,所以宫本没有辨明真迹。伏笔:汤文对《清明上河图》真迹的描述,说明汤文对这幅图了如指掌,早就看出是一副真品。照应:结尾处,汤文携真迹逃走,保护了国宝。伏笔:开头写汤文把民国十八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听,写出了汤文对日本人的痛恨。照应:结尾处汤文设计让日本人上当,把真迹带走,保护国宝,不让它流人日本人之手。②作用示例:前后照应,使内容形成有机整体,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把握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对“伏笔”这一表现手法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伏笔,指文章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往往一笔带过,貌似闲笔,且常常写得很细。本文开头写汤文把民国十八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听,看似闲笔,却写出了汤文对日本人的痛恨,与结尾处汤文设计让日本人上当,把真迹带走,不让它流人日本人之手相照应。又如,在开头交代“宫本说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与结尾“宫本有点福建口音,福建口音的‘六’是张着嘴巴喊”相照应。第二问,分析伏笔与照应的作用。小说在情节上设伏笔与照应可以使文章前后照应,使内容形成有机整体,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
4.汤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①汤文看出《清明上河图》是一副真迹,但是依然不露声色可以看出他是一一个沉稳、细心的人。②开头写汤文给儿子讲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写出了他的爱国以及对日本人的痛恨。③汤文面对日本人的凶狠狡猾依然神情自若,与日本人斗智斗勇,偷偷从密道把真迹带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机智聪明有勇有谋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根据文中对汤文言行举止的描写,从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和思想品质等方面来分析概括汤文的形象特点。开头写汤文给儿子讲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可以看出他对日本人的痛恨,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汤文身子哆嗦下,站起,复坐下稳住——桌面上赫然是幅《清明上河图》。”汤文看出《清明上河图》是一副真迹,但是依然不露声色,表现了他的沉稳、细心。“要钱人皆为急功近利之徒,此时定会在口中狂喊。先生细观此人口型。”通过对《清明上河图》掷毅子之人的分析,引诱日本人相信画是赝品,最后偷偷从密道把真迹带走,表现了汤文的聪明机智,有勇有谋。
5.小说结尾以说书人道明真相,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与题目相照应,交代“较量”的胜负,揭示谜底点明真相,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②结尾出人意料,陡生波澜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③表现了汤文的智慧与爱国精神,丰富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的赏析。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理解结尾以说书人道明真相,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从内容上来说,结尾为读者释疑,交代小说的结局,汤文引诱日本人相信画是赝品的真相,最后偷偷从密道把真迹带走,从而交代“较量”的胜负,使小说跌宕起伏,结局出人意料。借说书人之口赞叹了汤文的机智,表现了汤文的爱国形象。从结构上来说,与题目相照应,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
(三)(2021·浙江·模拟)一个小偷和失主的通信
[德国]奥托·纳尔毕
第一封信小偷致失主
尊敬的布劳先生:
想必您已获悉,您停在歌德路的汽车已经失窃。我就是小偷。鉴于我这个小偷向来和失主关系良好,谨提出如下友好的建议:您的车子里有一只放信函和文件的皮包,它们对我虽然无用,可我以为对您却尤为重要,现将这些东西放在歌德路40号房子后面还给您,作为交换,请将有关的汽车证件放在同一地方,您给我的信,也放在那里。顺致亲切的问候。
您的汽车小偷
1964年4月3日法兰克福
失主的复信
尊敬的汽车小偷先生:
我不得不同意您的建议,因为我正急需那些文件。我的,亦即您的蓝色四座车证件,请于今天夜里二十四点钟到歌德路40号房子后面去拿。
马克斯·布劳谨上
1964年4月5日法兰克福
第二封信小偷致失主
尊敬的布劳先生:
下一期的汽车税(计2469马克),要在本周内付清,是吗?
您忠实的汽车小偷
1964年4月7日法兰克福
失主的复信
尊敬的汽车小偷先生:
我谨遗憾地通知您,下一期的汽车税,您必须在本周内付给财政局。拖延付款是要付高额罚金的。顺致敬意!
您的马克斯·布劳
1964年4月9日法兰克福
请不要忘记把汽车保险费付给色柯里塔保险公司。又及。
第三封信小偷致失主
尊敬的布劳先生:
请原谅我又写信给您。请问,车子耗油量是否需十二至十四公升?再则,左后轮漏气?
您的汽车小偷谨上
1964年4月10日法兰克福
失主的复信
尊敬的汽车小偷先生:
我忘记告诉您,我的,或者说您的车子亟待换只新胎,同您说的一样,汽油消耗的确很大。不说您也明白,车子已经很旧了。干您这一行的老是要在路上奔波,为您着想,我劝您把阀门换掉。
您的马克斯·布劳
1964年4月12日法兰克福
第四封信小偷致失主
尊敬的布劳先生:
财政局要求我补交税款698.57马克,10日内付清。此外,坐垫已坏,右方向指示灯不亮。您能否给我介绍个便宜的车房,当然要有暖气的,因为汽车很难发动。现在我为车房要付五十马克。顺致崇高的敬意!
您的汽车小偷
1964年4月18日法兰克福
失主的复信
亲爱的小偷:
对您说来,除了付清车税以外,别无他法。顺便提一句,昨天夜里我突然想起,刹车已经不灵,请立即检查一下。此外,天气不好的时候——近来天公老是不作美——得修理车篷。至于车房,我爱莫能助。过去,我的车子也经常露天停放。
您忠实的马克斯·布劳
1964年4月23日法兰克福
第五封信小偷致失主
尊敬的布劳先生:
我从您那里偷来的汽车,使我大伤脑筋。一连串的故障,昨天传动装置又坏了,如此之高的费用,我这个诚实的小偷实在承担不起。我想贴一笔小额的赔偿费,把车子还给您,望能同意为盼。顺致崇高的敬意!
您的汽车小偷
1964年4月25日法兰克福
失主的复信
最要好的朋友:
十分遗憾,由于您的严酷决定,我不得不结束我们之间美妙的通讯联系。您偷走了我的汽车,而我懂得了上帝为什么给我两只脚。我重新开始步行,过多的脂肪已经掉了好几磅,心脏跳动恢复正常,我完全忘记了心血管病是怎么回事。我不再看病,经济状况也大有好转。我还得取回我的车子吗?想都没有想过!故此,我决定拒绝您的建议,即使您上法院控告我,我也决不接受被偷走的东西。顺致敬意!
您的马克斯·布劳
1964年4月28日法兰克福
(选自《意林少年版》)
6.请从“原因——结果”的角度梳理故事情节。
小偷因想合法拥有汽车,所以写信给车主(1) 。小偷因(2) ,所以想将汽车还给车主。结果车主因(3) ,所以拒绝拿回车子。
7.结合加点词,联系上下文,分析小偷的形象。
“鉴于我这个小偷向来和失主关系良好,谨提出如下友好建议:您的车子里有一只放信函和文件的皮包,它们虽然对我无用,可我以为对您却尤为重要。”
8.车主在一次次的回信中,对小偷的称呼发生了变化,请联系小说内容,分析原因。
9.有人说,这个结局是“欧·享利式结尾”,出人意料,请你结合知识卡片,联系小说内容和主旨说说结尾的妙处。
知识卡片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答案】
6.用放信函和文件的皮包换汽车证件。 承担不起汽车故障产生的高额费用 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大有好转
7.“良好”用来形容小偷与失主关系,小偷将自己想用失主的皮包换得汽车证件的想法说成是“友好”建议,语气中带有调侃,可以看出小偷故作聪明,想戏弄失主。
8.车主开始称小偷为“尊敬的汽车小偷先生”,后来变成“亲爱的小偷”“最要好的朋友”。最初汽车被偷,心中难免会有无奈和懊悔,之后发现没有汽车后既省下了许多费用和麻烦,又锻炼了身体,心情也变得高兴、轻松。
9.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作者精心设计了情节的陡转,偷车者变为还车者,小偷处于奇怪的境地,偷车者欲还车却被拒绝,直到最后,读者才会想到,失主可能在故意戏弄小偷。这样结尾,发人深省,又使人回味无穷。
【解析】
6.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
题空一:根据第一封信“您的车子里有一只放信函和文件的皮包……作为交换,请将有关的汽车证件放在同一地方”提炼概括为:用放信函和文件的皮包换汽车证件。
题空二:根据第五封信小偷致失主“一连串的故障,昨天传动装置又坏了,如此之高的费用,我这个诚实的小偷实在承担不起”提炼概括为:承担不起汽车故障产生的高额费用。
题空三:根据最后一封回信“我不再看病,经济状况也大有好转”提炼概括为: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大有好转。
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一个小偷,在偷了车之后,居然给失主写信,让人意外。“鉴于我这个小偷向来和失主关系良好”中的“良好”,在句中是小偷用来形容自己与失主的关系,语气中带有调侃意味;小偷想合法拥有汽车,所以写信给车主,想用失主的皮包换得汽车证件,小偷把这个过分的要求说成是“友好”建议,可以看出在故意捉弄失主。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小偷是一个故作聪明,想戏弄失主、却最终被失主戏弄的可笑形象。
8.在前三封信中,车主对小偷的称呼都是“尊敬的汽车小偷先生”,此时的他无奈且不急不躁地与小偷交流;随着小偷因为汽车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付出越来越多的钱,而失主却发现自己因为失去汽车减少了支出并改善了健康状况,心情越发愉快,语气越来越轻松,对小偷的称呼也变成了“亲爱的小偷”“最要好的朋友”。
9.本题考查赏析结尾的妙处。结合知识卡片可知,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本文写小偷与失主的五次信件的来回,一步步将故事的发展勾勒出来。第五封信颇为出乎意料,小偷要将车子还给失主。小偷原本想要戏弄失主,没想到反被失主戏弄。作者在结尾精心设计了情节的陡转,偷车者变为还车者,小偷欲还车却被拒绝,直到最后,读者才会想到,失主可能在故意戏弄小偷。这样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人回味无穷。
(四)(2021·安徽阜阳·模拟)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四个五角粽
肖复兴
①母亲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每年端午节的粽子,不再亲自动手包了,都是孩子们到外面买些五芳斋的粽子吃。母亲包的五角粽子,可比五芳斋要好吃得多了,不仅是里面的糯米和五花肉好吃,就是外表的五个尖尖的角翘翘的,也好看。儿子吃完了五芳斋的粽子,常常这样对母亲说。
②去年端午节前,母亲忽然兴起,让儿子买来糯米、五花肉和粽叶,要亮亮手艺了。儿子明白母亲的心思,老人是特意包给唯一的孙子吃的。孙子前一年暑假去美国留学,读研究生,一年没有回家了。
③儿子买回来东西,笑着说:“您给您孙子包好了粽子,得等一个来月呢。”母亲笑眯眯说:“包好了,冻在冰箱里,等孙子回来吃,照样新鲜。”儿子看着母亲把五花肉煨好,把糯米泡好,把粽叶一叶叶挑好,用剪刀沿尖剪齐,也泡在清水里,红的红,白的白,绿的绿,还没包,光看颜色就那样好看。
④母亲要等待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才会上手包粽子。说是时令的食品就得讲究时令,这时候包的粽子米才糯,肉才香,粽子才有粽子味儿。以前,母亲在包粽子前念叨这套经时,儿子总笑,只有孙子支持奶奶,说老规矩就是民俗,能够成为民俗的东西,就得信。
⑤端午节前夕,母亲一个人坐在灯下包粽子,不让人插手。儿子看得出来,母亲很享受包粽子的这个过程,她是把对孙子的感情和思念,一起包进了粽子里面。只是,母亲的身体真的不如以前,她的动作显得迟缓多了。一盆粽子包好了,她挑了四个粽子,放进冰箱里。母亲说,多了也吃不了,四个,图个四平八稳!
⑥孙子终于回来了,给奶奶带来了好多礼物,其中有奶奶最爱吃的黑巧克力。奶奶那一宿都没睡好觉,第二天早早就起来了,从冰箱里拿出那四个五角粽,解完冻之后,坐上一锅水,把粽子放在锅里的笼屉上,等孙子一醒就端上桌,作为迎接孙子的第一顿早餐。
⑦孙子一觉睡到快中午才醒,奶奶端来粽子,孙子笑着说:“起晚了,起晚了,我和同学都约好了,奶奶,我得先走了。”奶奶端着粽子,望着孙子风风火火的背影大声说:“是你爱吃的五角粽子,等你回来吃啊,别忘了。”孙子大声回答:“行,您放在那儿吧,我回来吃。”
⑧都是大学里同学,一年没有见面了,聚会一直闹腾到半夜,孙子回到家里,累得倒头就睡,早把奶奶的粽子忘在脑后。接下来几天,孙子几乎天天有聚会,不是大学同学,就是中学同学……几乎是脚不沾地。
⑨一直到暑假结束,孙子回美国读书去,那四个五角粽还放在冰箱里。儿子发现粽子已经有些变馊,悄悄拿出来,扔进了垃圾箱。
⑩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奶奶却已经病逝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15期,有删改)
10.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1.赏析文章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自选两个角度)
母亲把五花肉煨好把糯米泡好,把粽叶一叶叶挑好,用剪刀沿尖剪齐,也泡在清水里,红的红,白的白,绿的绿,还没包好,光看颜色就那样好看。
12.仔细品味第⑦段画线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奶奶此刻的心情。
奶奶端着粽子,望着孙子风风火火的背影大声说:“是你爱吃的五角粽子,等你回来吃啊,别忘了。”
13.小说结尾奶奶的病逝看似出人意料,其实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两处。
14.分析文中“孙子”的人物形象,并说说小说想告诉我们什么。
【答案】
10.“五角粽”: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内容浑然一体。
11.示例:动作描写,“煨”“泡”“挑”“剪”等动词生动表现了母亲打理包粽子材料时的细致而有条理;“红的红”“白的白”“绿的绿”三个描写颜色的词语,不仅给人视觉的美感,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意思相近即可)
12.为孙子的忙碌、疲劳而担心:为孙子不能及时品尝一喜爱的粽子而惋惜;也为自己的劳动未能得到孙子的重视而失落。
13.“母亲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母亲的身体真的不如以前,她的动作显得迟缓多了”。
14.勤学上进、懂得以物质的形式孝敬长辈、但忽视与长辈的交流,不懂得尊重长辈的爱。小说启示人们应多抽时间陪陪长辈,多与长辈交流,更要尊重、珍惜长辈的爱。
【解析】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标题“四个五角粽”和第①段“母亲包的五角粽子,可比五芳斋要好吃得多了”,第⑤段“端午节前夕,母亲一个人坐在灯下包粽子,不让人插手”“一盆粽子包好了,她挑了四个粽子,放进冰箱里”和第⑨段“一直到暑假结束,孙子回美国读书去,那四个五角粽还放在冰箱里”可知,全文都是围绕“五角粽”来写,将母亲包粽子,精心挑选四个五角粽,为孙子保留粽子,直到这四个五角粽被扔掉等情节依次展开,使作品线索明晰,内容充实而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完整。
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根据句中的“煨”“泡”“挑”“剪”等动词,可以看出这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结合上文第②段“儿子明白母亲的心思,老人是特意包给唯一的孙子吃的”可知,表现了母亲包粽子前的准备细心而周全,从而表现出母亲对孙儿的爱。“红的红”“白的白”“绿的绿”三个描写颜色的词语,结合“光看颜色就那样好看”可知,写出了母亲的粽子不仅包的好,而且给人视觉审美的享受,同时三个词语构成排比,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1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及人物心理。结合上文第⑦段“孙子笑着说:‘起晚了,起晚了,我和同学都约好了,奶奶,我得先走了。’”可知,奶奶“望着孙子风风火火的背影”是觉得孙子太忙碌了,才回来睡了一觉就急急忙忙出门,因此表现出对孙子的疲劳而担心。由第②段“儿子明白母亲的心思,老人是特意包给唯一的孙子吃的。孙子前一年暑假去美国留学,读研究生,一年没有回家了”可知,奶奶精心准备粽子就是希望孙子能品尝,“是你爱吃的五角粽子”,但孙子第一时间不能及时品尝,因此奶奶感到惋惜。由“等你回来吃啊,别忘了”可知,奶奶希望孙子能品尝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再结合下文第⑧段“早把奶奶的粽子忘在脑后。接下来几天,孙子几乎天天有聚会,不是大学同学,就是中学同学……几乎是脚不沾地”可知,孙子没能重视奶奶的心意,使奶奶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暗示奶奶最终病逝的句子,应是表现奶奶身体不佳的句子,从前文可找到第①段中的“母亲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每年端午节的粽子,不再亲自动手包了,都是孩子们到外面买些五芳斋的粽子吃”,第⑤段中的“母亲的身体真的不如以前,她的动作显得迟缓多了”。据此回答即可。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及启示。结合相关内容作答。
由第②段“孙子前一年暑假去美国留学,读研究生,一年没有回家了”可知,他勤学上进。
由第⑥段“孙子终于回来了,给奶奶带来了好多礼物,其中有奶奶最爱吃的黑巧克力”可知,他懂得以物质的形式孝敬长辈。
由第⑧段“孙子回到家里,累得倒头就睡,早把奶奶的粽子忘在脑后。接下来几天,孙子几乎天天有聚会,不是大学同学,就是中学同学……几乎是脚不沾地”可知,他忽视与长辈的交流,不懂得尊重长辈的爱。
孙子有很多优点,但最大的缺点是一直参与同学聚会,忽视了与家中长辈的交流,忽视了奶奶用爱为他所包的粽子,让奶奶感到爱的失落。由此也可以看出,小说以此事来表现后辈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长辈,最关键的是用心关爱长辈,懂得珍惜长辈的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 小说阅读之4梳理文章结构,解答句段作用(过关测试)(含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7马克,10日内付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 说明文阅读 考点3:理清说明顺序,分析句段作用(过关测试)教师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 中考一轮复习之小说阅读之6体悟小说主题,解答感悟启示(过关测试)教师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记叙文阅读,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