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5:探究表达方式,分析人称作用(过关测试)教师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5:探究表达方式,分析人称作用(过关测试)教师版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5:探究表达方式,分析人称作用(过关测试)教师版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5:探究表达方式,分析人称作用(过关测试)教师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5:探究表达方式,分析人称作用(过关测试)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5:探究表达方式,分析人称作用(过关测试)教师版,共21页。
    专题12 中考复习之散文阅读(过关测试)
    考点5:探究表达方式,分析人称作用
    一、 表达方式
    (一)(2021·河南·郑州外国语中学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诗意之外
    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②杜牧《山行》,流传千古。寒山,石径,白云生处,人间烟火,构成清幽静美又不失生气的画卷,最终化为经典的审美意象。
    ③但,在诗情之外,其实有更值得关注的话题——白云生处的人家,究竟是怎样生活的。产生这个想法,源于夏天在贵州的一次采访。正安县,石志村,一个村民散居山上山下的小村落,也是当地脱贫攻坚的前线抵达石志村是一个阴天的下午。站在山脚下,当地干部对着面前的青山,一一指给我看:远处那几个房子,是我们村;那边半山腰,那一片房子,也是我们村;那边那个山尖尖,露出一点屋顶那个,对对对,也是我们村……我眯起眼睛眺望,厚重的云层遮住了夏日阳光,雾气缠绕在山间。几个灰色红色的屋顶,在绿色山体与乳白色云雾中影影绰绰,恍惚间有几分避世而居的幽远味道。
    ④但我意识到,我不是来游山玩水的。定睛再看,层林之间并不见道路,山上的百姓怎么出门?当地干部笑答:有公路,新修的,树木挡着呢,但是早些年,可是真没有。
    ⑤我们坐车往山上去。果如其言,绕过几道弯,一条新修的硬化路进入眼帘,沿着凌空延伸的电线,蜿蜒向山的深处。当地干部一路介绍:石志村一村之内,海拔落差超千米,以前,交通一直是个大问题。因为不通公路走不了车,物资流通只能靠人力,大物件进不去也出不来。住在高处的几户人家,靠山里的方竹笋等物产为生,论收入其实不算穷,家具家电也不是买不起,但是买了却运不进来。山上有人生病了,多是靠村医走访问诊。而村医出诊,想把整个村走一遍,要天亮出门天黑归,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爬山。这几年,省里推进硬化路“组组通”,分散居住的村民终于享受到车开到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⑥耳朵里听着,心中便生出点感慨。“白云生处有人家”虽然如诗如画,但对于这些世居山上的群众来说,生活的富足与便捷,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可是在此之前,我虽也在不同的地方眺望过不同的山中人家,却只是在心里感慨过诗情画意,而从未思考过“诗中人”“画中人”的生活。
    ⑦其实,在精准扶贫如火如荼的当下,那些生活在“白云生处”的人家,正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身在扶贫一线的干部,大河滔滔,想的是防洪防涝;烟雨迷蒙,想的是漏雨危房;鸡犬相闻,考虑的是农村民生的大课题;空山不见人,自有保护与开发的权衡涌上心头……厚重的现实责任,让扶贫干部对过去心中诗意的栖居多了很多现实的考量。
    ⑧如今我们知道要“修旧如旧”,要“看得见乡愁”,更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面不仅有美好的传统意象,更有事关百姓福祉的发展要义,诗意与现实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统一。譬如石志村的一项重要物产方竹笋,并非种植而是野生,正因为这片幽静青山没有过度开发,使得方竹林得以安宁生息,多年来竹笋才盛产不绝,可以说是山之静美带来的实惠;又譬如,山脚下“稻田养鱼”的生态农业,竟引得常居江湖湿地的鹭鸟频频光顾这片大山,“青山飞鹭”成为让人难忘的生态景致。诗意之美和现实之思正是这样融为一体——“情”与“美”化为民生实实在在的支撑,而万家灯火、富庶清平亦孕育了新的时代之美。
    ⑨在石志村崭新的硬化盘山道上,当地干部还说起一件事:之前没有路的时候,许多山上人家多年住在旧居,有时并不是因为盖不起新房,而是因为送建材上山的运费甚至比建材本身的价钱更高。而今,沿着硬化路盘山而上,路边处处可见村民热火朝天盖新房的情景,为这座青山带来了火热的生活气氛。这种火热的气氛让人感动,这其实就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风景——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正在脚下的热土上创造新的诗意。

    1.选文是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石志村发生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请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3.请分析选文第⑤段是如何写石志村的交通状况的?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在诗意之外》的理解。



    【答案】
    1.写“我”在石志村的所见所闻,透过“我”的视角呈现石志村的变化,见证了扶贫干部扶贫时既保护了石志村原有的诗情画意的生活,又创造了交通便捷的新生活,容易让读者信服;有利于“我”直接抒情、议论,表达对扶贫干部“环境诗意与生活便捷、富足两手抓”的精准扶贫理念的赞美。
    2.该句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云层、雾气、山、屋顶等景物的描写,生动地描写了石志村云雾缭绕的美丽景色,突出了“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意并呼应标题《在诗意之外》;为下文写在精准扶贫中,扶贫干部通过在石志村推进硬化路“组组通”、保护生态,让村民享受便捷、富足又有诗意的生活做铺垫。
    3.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写石志村的交通状况;新修的硬化路蜿蜒伸向山的深处,是正面描写,表现出了石志村充满诗意的景色;村干部介绍说,这几年,省里推进硬化路“组组通”,分散居住的村民终于享受到车开到家门口的幸福生活,是侧面描写,表明山间公路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两者相结合,能更好的突出石志村村民在精准扶贫中过上了既便捷、富足又有诗意的生活,同时也凸显主旨。
    4.“诗意”指“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意画面,文中指石志村云雾缭绕的诗意景色;“诗意之外”指“我”关心的“白云生处”的人家的实际生活,文中指石志村村民便捷、富足的生活;《在诗意之外》这个标题新颖,有文采,将诗意之美与现实之思巧妙融为一体,暗示主旨:作者对深山群众生活的关心。
    【解析】
    1.考查写作视角。读文可知,作者围绕“我”在石志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开,透过“我”的视野呈现石志村的变化,表现了曾经贫困的石志村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变换了面貌,增强故事的可信度,更让读者信服。第八段中的在精准扶贫的当下,“我们知道要‘修旧如旧’,要‘看得见乡愁’,更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面不仅有美好的传统意象,更有事关百姓福祉的发展要义,诗意与现实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统一”是作者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得到的感悟,有利于直接抒情、议论,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表现了扶贫干部扶贫时,既保护了石志村原有的诗情画意的生活,又实现了交通便捷的新生活;表达了对扶贫干部“修旧如旧”精准扶贫理念的赞美。
    2.考查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句子。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画线的句子运用描写,通过对山中云层、雾气、山、屋顶等景物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石志村云雾缠绕的美丽景色,给人以避世而居的幽远味道。为下文写石志村的居民们在高山上散居,扶贫干部精准扶贫,省里推进硬化路“组组通”,使的石志村的居民享受着“白云深处”的幸福诗意生活,同时呼应标题。
    3.考查分析描写方法。第五段中的“绕过几道弯,一条新修的硬化路进入眼帘,沿着凌空延伸的电线,蜿蜒向山的深处”是对硬化路的直接描写,“当地干部一路介绍……”的内容是间接描写,表现了石志村以前的交通状况。过去与现在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联系第六段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虽然如诗如画,但对于这些世居山上的群众来说,生活的富足与便捷,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可知此处对比突出了石志村原本分散居住的村民在享受到了组组通的便利与快捷的同时,还享受着原有“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意生活。诗意与现实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统一。
    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本文内容来看,题目中的“诗意”原指杜牧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意画面;文中指的石志村的居民们在高山上散居,扶贫干部通过在石志村推进硬化路“组组通”、保护生态,享受着“白云深处”如诗如画的诗意生活;“诗意之外”指的是扶贫干部秉持精准扶贫的理念,坚持“要‘修旧如旧’,要‘看得见乡愁’,更知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指在让石志村的居民们享受诗意生活的前提下,还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与快捷。题目“在诗意之外”,将诗意生活与扶贫工作联系在一起,生活的诗意之美与现实的富足、快捷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新颖别致,富有意趣。突出主旨,体现出作者对深山群众生活的关心,表达对扶贫干部的赞美。

    (二)(2021·河南省实验中学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珍惜那些麻烦你的人
    ①父亲在老家算是半拉木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父亲师出无门,所有木工活儿的手艺皆属自学成才。而让我曾一度颇为不解的是,父亲虽不以此为业,但却颇喜欢置办工具,锛凿斧锯,样样俱全。如此一来,倒是大大方便了四邻八舍的乡亲们。谁家要是锯块木头、安个锄把啥的,便会很顺脚的来我们家借。每每父亲不但笑脸相迎,而且一旦遇到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对方却一窍不通的主儿,还会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
    ②每次被帮的那人,都会很感激地说着客套话:真不好意思,又给你添麻烦了。
    ③“不麻烦,顺手的事儿。”父亲爽朗地笑着,随后便大步流星的跟着人家走了。
    ④因为有时候恰巧赶上吃饭,或者自己手头也正有活儿在忙,父亲却二话不说,立马就走。所以母亲难免会唠叨两句。父亲并不急,还很耐心地对母亲说:“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举手之劳给人帮帮忙,其次便是对咱这些工具的一种保护。另外咱不要怕麻烦,人家之所以肯来麻烦你,那就说明人家觉得你这人还行。不就是搭会儿功夫的事儿吗,再说你那工具闲着也是闲着,长期不用,弄不好还会生锈呢。”
    ⑤母亲虽尚有余怨,但却不再唠叨。而让母亲以及我们全家人都彻底折服的是在我十二岁那年,家里盖房时的“盛况”。那也是我记事以来我们家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兴土木。
    ⑥众所周知,修房盖屋和婚丧嫁娶乃乡下人的两件头等大事。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还没有什么包工头和建筑队啥的,所以谁家建房盖屋的都是靠乡亲们义务来帮忙,东家只需尽其所能地管管饭就可。记得那年村里同时盖屋的有两家,一是我们家,还有一家就是村西头的奎爷。奎爷当时在镇上的供销社干经理,整天大背头梳得铮亮,走路老爱仰着头背着手,很有派的样子。大概是总觉得自己无求于这些穷乡亲吧,反正他只要一进家,就马上大门紧闭,跟村里人鲜有来往。
    ⑦奎爷不但走南闯北的见过大世面,而且还是我们村的首富。所以一不小心跟他家赶在一块盖屋,母亲甚是发愁。因为同样是帮忙,人家奎爷家喊出的伙食是猪肉白菜炖豆腐加净面的大白馒头,而且还有好酒好烟好茶叶随便享用。而我们家的条件却只能是玉米面的窝头加不见丁点儿荤腥的菠菜汤。烟酒倒也备了,不过只能是旱烟和廉价的散白酒。
    ⑧可是,出乎母亲预料的是,那天一大早乡亲们就好像相互约好了似的,呼啦啦地涌进了我们的家院,有的怀里还抱着两棵白菜,或者几棵大葱,一把香菜。大家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而听他们议论说,那天西头的奎爷家却只有两三个人过去,而且还都是他自家的族亲。
    ⑨也正是这件事情之后,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全家人的面前,一下子就高大起来。变化最大的当属母亲,再遇父亲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的事情时,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会笑脸相送。
    ⑩后来,我参军离开家乡,然后又转业到了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受父亲影响,平日里不管是对同楼而居的邻居,还是同舟共济的同事,亦或素未平生的路人,只要有求于我,我都尽力为之,能力所及的事儿自不必说,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也会实言相告。尤其那些老家来的亲戚或者发小、同学和战友,只要找到我,我都会热情款待,最起码让他们在异乡,多多少少也能体会到一丝举目有亲的温暖。
    ⑪每当目送他们满意而归的背影,我都感动地想:一个人在世间行走,其实就是生活在相互的麻烦之中,在麻烦之中解决事情,在事情之中化解麻烦,继而在麻烦与被麻烦中加深感情,体现价值,这就是生活,不要怕,更不必躲,因为倘若果真有一天,当孩子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经长大成人远离你了;当父母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当朋友不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经有隔阂了。
    ⑫所以,请好好珍惜身边那些麻烦过你和曾经被你麻烦过,亦或正在麻烦着你的人吧!因为正是这些“麻烦”才让你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丰盈,也更有况味。

    5.结合全文,围绕我们家人对父亲为人处世的态度变化来补充故事情节。
    ①父亲热心助人,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有余怨却不再唠叨。→③邻居助我家盖房后,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写奎爷和我家同一天盖房的目的是什么?



    7.请简要分析本文从“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好处。



    8.文章第⑪⑫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
    5.母亲唠叨,不满     父亲解释原因     我们全家“彻底折服”,母亲毫无怨言支持父亲     我深受父亲影响,待人处事都以父亲为榜样。
    6.①乡亲们知恩图报帮我家修房盖屋的言行,侧面表现了父亲热心无私,乐于助人的高大形象。②盖房事件是我们全家对父亲平时热心助人的做法彻底折服的关键,为下文“我”待人接物深受父亲影响的情节做铺垫。③乡亲们对待奎爷和我家盖房时的表现一冷一热,对比鲜明,反映了奎爷和父亲平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带来的不同结果,突出了文章“助人也是助己”的主旨。
    7.①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我”既是父亲毫无怨言热心帮助乡亲们的见证者,也是父亲无私助人,乐于奉献精神的继承者,从“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既能表明父亲的所作所为对“我”为人处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也能由“我”的感动和思考,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地点明文章的主旨。
    8.抒情和议论,表达了“我”对“麻烦”的理解与思考,抒发了“我”内心的感动和满足,照应题目,卒章显志,巧妙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即在相互帮助、相互依赖中充实人生,体现人生价值。
    【解析】
    5.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①根据第四段中的“因为有时候恰巧赶上吃饭,或者自己手头也正有活儿在忙,父亲却二话不说,立马就走。所以母亲难免会唠叨两句”可得:母亲唠叨,不满。
    ②根据第四段中的记叙可知,父亲向母亲介绍了自己这样做的两个原因,听了父亲的解释,母亲虽尚有余怨,但却不再唠叨。可概括为:父亲解释原因。
    ③根据第五段中的“而让母亲以及我们全家人都彻底折服的是在我十二岁那年”和第九段中的“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会笑脸相送”可得:我们全家“彻底折服”,母亲毫无怨言支持父亲。
    ④根据第十段中的“受父亲影响,平日里不管是对同楼而居的邻居,还是同舟共济的同事,亦或素未平生的路人,只要有求于我,我都尽力为之,能力所及的事儿自不必说,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也会实言相告。尤其那些老家来的亲戚或者发小、同学和战友,只要找到我,我都会热情款待,最起码让他们在异乡,多多少少也能体会到一丝举目有亲的温暖”可得:我深受父亲影响,待人处事都以父亲为榜样。
    6.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一、奎爷和我家同一天盖房,很多乡亲们都来到我家帮忙,奎爷家只有几个亲族,两种情况形成了对比。这正是父亲平日里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而奎爷看不起,对母亲冷淡疏远的结果。在这种对比中,突出了“助人也是助己”的主旨。
    二、我家盖房,众位乡亲都来帮忙,这是父亲平日里尽心为他人帮忙的结果。乡亲们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了父亲善良真诚,无私助人的高大形象。
    三、盖房以前,我们对父亲的做法多有不解和怨言,盖房事件以后,我们看到乡亲们都来帮忙,明白了父亲以前的做法是对的,从而为父亲所折服。受父亲的影响,我参军转业后到了现在居住的城市,也处处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所以盖房事件还为下文我待人接物受父亲影响的情节做了铺垫。
    7.考查叙述人称。
    一、以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把读者拉到了文本中的故事与情境里,从而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在文本当中,我是父亲乐于助人,无私真诚高尚品格的见证者,也是故事的亲历者,同时,我还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格。既表现了父亲对我产生的正面影响,也借我对父亲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借我的思考与感动,点明了父亲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水到渠成,自然流畅,恰到好处。
    8.第一问:考查表达方式。第十一段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对父亲与人为善,无私助人行为的看法与观点,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末段“请好好珍惜身边那些麻烦过你和曾经被你麻烦过,亦或正在麻烦着你的人吧!”蕴含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呼吁大家珍惜那些麻烦你的人,这是抒情。
    第二问:第十一段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我由父亲身上引出的思考,表现了我对父亲行为的理解。第十二段以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自己内心因为有人麻烦而产生的感动与满足。在揭示文本主旨的同时,也呼应了题目“珍惜那些麻烦你的人”。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三)(2020·新疆·中考)
    雪天里的暖
    陈喜联
    ①几天的暴雪,小城早已银装素裹。初见下雪是惊喜的,然而,几天以后还下个没完没了,不由得就心生厌倦了。往窗外看去,天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已经冰天雪地。蜷在家里,连附近的菜场也不想去,幸好,还有外卖。于是,认识了这位送外卖的“骑士”。
    ②骑士顶着一头白雪敲开了我家的门。门刚打开,一股冷风便呼啸着扑了进来。骑士不光头发“白”了,连睫毛也是白的,脸却格外的红。他大口大口喘着气,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
    ③餐盒递过来,还有一点烫手。他却连声道歌:“对不起,迟到了几分钟。”这样的天气,我有大把的时间坐在阳台上看雪景,几分钟而已,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这时,我看见他的雨裤膝盖破了一个洞。他局促不安地解释:“路太滑,摔了一跤,裤子坏了,头盏也坏了……”
    ④我把正准备拉上的门重新推开,跑进屋拿了块干毛中:“晚一点没有关系,我不急的,这样的天气……真是辛苦你了。”
    ⑤骑士边擦头脸上的雪,边连声感谢:“谢谢!谢谢!这是我今年送的最后一单,准备回家过年了,晚上的车……还不知道能不能正常发车。”哦,原来是这样!他在漫天飞雪的街道上奔驰,而他的故乡,是不是也是千里冰封呢?
    ⑥我嘱咐他再等半分钟,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又跑进储物间找出了一个早已不用的头盔送给他。骑士很不好意思地喝着茶,脸色渐渐恢复了正常颜色,说:“我今天遇到的都是好人。上午,我在的购物广场抢到一单,是三杯奶茶的订单。我跑去奶茶店,你猜怎么着?”他掏出一张配送单给我看,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骑手,另外两杯麻烦骑手送给附近的环卫工、警察,或者其他露天作业者,辛苦啦!
    ⑦配送单有点湿,有点皱,骑士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你知道吗?奶茶店的妹妹特意把三杯奶茶包得严严实实。我刚走出奶茶店,就碰到一个扫雪的清洁工阿姨,把一杯奶茶给了她。购物广场出口,一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我把另一杯奶茶给了他。后来,又看见个志愿者在用竹竿打树上的雪,就把第三杯奶茶给了他。”骑士笑眯眯地拍拍口袋:“我有这张配送单就够了。
    ⑧骑士喝完最后一口茶,戴上我送他的头盏,郑重地说了声“谢谢”,转身“噔噔噔”地下楼去了。我站在窗口,看他跨上车,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渐渐远去,很快消失在拐角处。
    ⑨雪依旧在下,冷冷的风刮得雪花四处翻飞。我不知道骑士今晚能否登上回乡的列车,他遥远的家乡,又有谁在等待他的回归。但是我知道,雪窖冰天的世界里,那张小小的配送单,那三杯包得严严实实的奶茶,温暖了他的心,温暖了他对于这座小城的所有回忆。
    ⑩其实,温暖的又何止是他一个人
    (选自《博爱)2019年第01期)

    1.文章围绕“我”和“骑土”的故事展开叙述,请概括情节,依次填写相关内容。(每空不超过6个字)(3分)
    雪天订外卖→( )→递毛巾擦脸→( )→( )→骑士下楼远去
    【答案】骑士送外卖(或送外卖迟到);倒茶送头盔;听他讲故事(讲今天经历、讲奶茶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概括。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可将文章按照情节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然后归纳。第①段,雪天订外卖。第②③段,送来外卖,却迟到了,并解释迟到的原因。第④、⑤、⑥段,“我”送干毛中,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第⑦段,讲述配送单的故事。第⑧段,戴上头盔下楼离开。依据以上分析作答。
    2.第①段画线句子属于哪一种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案】环境描写。渲染天气寒冷,营造氛围;交代“我”订外卖的原因;为“骑士”的出场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阅读画线句“往窗外看去,天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已经冰天雪地”,判断为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烘托人物心情;2.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3.渲染气氛;4.推动情节发展;5.突出文章中心 。依据以上几条再结合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作答。
    3.联系上下文,请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配送单有点湿,有点皱,骑士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



    【答案】“湿”表明天气不好,雪花打湿了它;“皱”暗示他多次翻看、揉握;用“小心”修饰“折”,表现“骑士”对配送单的珍视。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达出“骑士”遇到好人后内心的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首先分析这三个词语的具体意思,“湿”是因为配送单被雪打湿的;“皱”是因为骑士被感动,多次展示而造成的;“小心”是来修饰“折”这一动作,体现了他对配送单的珍视。总之这三个词语在展示出骑士被配送单感动的情形。
    3.说说本文题目“雪天里的暖”好在哪里?(4分)



    【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主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情感线索;形成对比,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仔细分析题目,注意“雪天”,指下雪的环境,送外卖的背景,故事发生的环境等;“暖”饱含着“我”对骑士的关心,故事的主要情节内容,故事展开的线索,冷与暖的对比等。

    二、 人称及其作用
    (一)(2021·浙江·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寒风吹彻
    刘亮程
    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②我围抱火炉,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③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④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⑤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⑥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⑦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
    ⑧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侵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⑨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
    ⑩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⑪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⑫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展,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
    ⑬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⑭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⑮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⑯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⑰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⑱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1.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寒风”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刘亮程有他特有的文学语言,内蕴丰富。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列句子的含义。
    (1)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2)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4.刘亮程笔下的景象常和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试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5.文章为什么以“三十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9.标题中“寒风”,一种是冬日呼啸着的刺骨寒风;一种是人生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还有一种,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归宿。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脆弱、无法挽留的慨叹;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喜爱和期待,对亲人和他人的关爱和深情。
    10.(1)自然之冬,人们是可以抵御的,人是自然中的个体,他也要顺应自然规律,衰老死亡这些都是人类无法逃避的事情。
    (2)困难与挫折,先会在肉体上对人摧残,然后在心灵和意志上对人摧残。
    11.示例一:“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2段)
    赏析: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含蓄地写出了寒风与我似曾相识的关系,流露出了对寒风这一苦难意象所特有的依恋情怀。
    示例二:“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7段)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寒冷如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形象写出“我”对寒冷的恐惧。
    12.以“三十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连缀起“十四岁的我、路人、姑妈、母亲”的故事。这一视角更方便审视人生,增加了文章的哲思意蕴,给了文中“冬天、寒风、雪”等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
    【解析】
    9.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一问:文章中写了两种寒风,一种是现实中的,如“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这是冬日呼啸着的刺骨寒风;一种是人生中的,在本文中,作者叙述了两个主要事情——“冬日去沙漠拉柴火,我的腿被冻坏”,“流浪老人被冻死在村子里”,这是人生中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寒风”寄托了作者对生活艰辛、人际关系冷漠的感慨,它象征人间的衰老与苦难。在“寒风”中,许多人在慢慢变老,无家可归,走向流浪,最终走向灭亡,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归宿。
    二问:结合文章的主要事件“冬日去沙漠拉柴火,我的腿被冻坏”“流浪老人被冻死在村子里”及一些关键句,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分析,自然界有太多太多的寒风,树木凋零,滴水成冰;朔风劲吹,狂雪飞舞……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寒风,疾病缠身,亲人离去;时光飞逝,命途多舛……可以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寒冬季节,冷风吹彻身体;生存不易,寒风吹彻人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脆弱、无法挽留的慨叹。但作者仍然没有放弃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如文章第②段写作者围着火炉思考人和事情,就暗示了作者对生活的喜爱和期待;还有“我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作者这样做的更深层原因是为了免去家人对“我”的担忧;流浪老人在离开屋子时,“朝我点了一下头”,这个点头是对善良的赞同与感激。所以文章仍然存在一些温暖的文字和情感的亮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和他人的关爱和深情,表明亲情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寒冬”,所以“我”在冬天来临的时候,赶紧去准备柴火。寒风吹彻我们,我们也将吹彻寒风。
    10.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1)结合句中的“生命”可知,这里的“冬天”象征人间的衰老与苦难,以及因苦难带来的孤独、恐惧和绝望。在冬天的“寒风”中,许多人在慢慢变老,无家可归,走向流浪,最终走向灭亡,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归宿。因此自然之冬,人们是可以抵御的,人是自然中的个体,他也要顺应自然规律,衰老死亡这些都是人类无法逃避的事情,在这些宿命面前,每个人都要出无可奈何地感慨万分。
    (2)结合作者14岁时经历的那场寒冷可知,困难与挫折,先会在肉体上对人摧残,“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然后在心灵和意志上对人摧残,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11.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刘亮程特有的文学语言,就是他笔下的景象都和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
    示例一:⑦段,“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结合上文可知,因为“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所以“我”惧怕“寒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自己怕寒冷,而运用拟人手法,用“发现”将寒冷拟人化,使寒冷如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
    示例二:⑦段,“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作者赋予寒风以人性,运用“收拾”“对付”这些拟人化词语的描述,流露出了作者对寒风的恐惧。
    12.本题考查叙述人称的作用。从文章开头的“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可知,文章是以“三十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的,连缀起两件事情,一是十四岁的“我”在冬日的沙漠中腿被冻坏,二是流浪老人被冻死在村子里的故事。这一视角更方便审视人生,因为“三十岁的我”开始关心生命的冬天,“三十岁的我”才会知道寒风吹彻的不仅仅有我,还有我的亲人,我的同类等。人到中年,经历过酸甜苦辣,才懂得在面对苦痛时回味人生,增加了文章的哲思意蕴。这一视角给了文中“冬天、寒风、雪”等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三十岁的我”眼中,“冬天、寒风、雪”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

    (二)(2021·河南唐河·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树柿子红
    黄海龙
    ①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一篮柿子看起来煞是养眼。他突然有了吃柿子的兴头,他感到自己似乎有好多年没有吃柿子了,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
    ②他买了几斤柿子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品尝,却尝不出过去那种香甜、爽口的滋味。他拿着那个咬了一口的柿子在手中翻转着看,看不出与过去的柿子有什么不同。“怎么就尝不出那种味道了呢?”
    ③他记得,他门前那棵老柿子树结出的柿子就很好吃,又脆甜又爽口,那味道他至今在回味。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颗一颗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的温暖和喜庆。
    ④老柿子树是爷爷种下的。柿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片绿云一样把院落遮掩在其间,露出青色的屋脊。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游戏,抢山羊、捉迷藏、种莲子,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夕阳的余晖正照落在高处的墙头上,墨绿的柿树叶指向碧蓝的夜空,几粒星子明亮着眼睛的时候,他一家子经常在树底下吃晚饭。饭菜的香味,引来了邻家的孩子,饭桌就显得更加热闹了,整个院落似乎要被孩子们的笑声哄抬起来。
    ⑤自从吃过柿子之后,他就喜欢上了柿子的味道。当满树油绿的枝丛中开出无数柿子花的时候,他就开始守着柿子树,也开始了与爷爷的捉迷藏。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几个人举着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崽,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都这么大了呢,你是小气爷爷。”一群孩子嚷嚷。“不信啊,你们都来尝尝。”爷爷向着不远处的猴孩们招手。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⑥柿子成熟的季节,乡邻们都爱来他家串门,围着看这棵老柿树,啧啧称赞。摘柿子的时候,邻居家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这一天,院落就像过节一样闹热。爷爷一户一户上门,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于是,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的清香。那时,他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的柿子分给别人呢?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
    ⑦后来,他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就会让他想起家乡的味道。
    ⑧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他径直回家,他看见爷爷坐在那棵柿树下,背景是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蓦然看到他身影的那一刻,爷爷和母亲的眼里似乎一下子涌满了欣喜。
    ⑨在经历过若干次工作上的辗转迁徙之后,他也已然两鬓斑白。那时,爷爷老了、走了;父母老了、也走了。他忽然感觉,似乎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似乎把那个山旮旯的屋子遗忘了。在看到街头那位卖柿子的老人、尝了一口柿子之后,他突然那么强烈地想回家去看看,看看那棵老柿树。
    ⑩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窠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
    (作者:黄海龙   有删改)

    1.本文围绕记忆中的“柿子树”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品味语言。
    ①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颗一颗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的温暖和喜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本文通篇以“他”的视角来叙述,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说说使用这一人称行文的好处。★★★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1.①和邻家孩子在柿子树下游戏;②星子明亮时在树下吃晚饭;③和小伙伴一起“偷”打柿子;④邻里帮忙采摘柿子;⑤爷爷分柿子给邻居;⑥离开家后,母亲托人捎带柿子;⑦那个秋天想念柿子红,回乡看爷爷母亲。
    2.①“孤独”有独自一个、孤单之意,这里形容一树柿子红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呈现冷清荒凉的状态,表达了“他”内心深处深切的思念与感伤之情。
    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满树熟了的柿子比作是红灯笼,把整个院落比喻成一幅画,给人以饱满、温暖、喜庆的感觉,表达了“他”的喜爱幸福之情。
    3.“他”属于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经由眼前的柿子进而到记忆里的一树柿子红,客观而冷静,以“他”的视角回忆,叙事有跳跃感和层次感,娓娓道来,情感比较真挚。
    4.从内容上,描述了眼前现实中的“一树柿子红”碎乱、孤独的状态,与记忆里“一树柿子红”的热闹喜庆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思乡、思亲”的主题;从结构上,“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与开篇“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呼应,前后照应,让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件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语段概括。由第④段“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游戏,抢山羊、捉迷藏、种莲子“”几粒星子明亮着眼睛的时候,他一家子经常在树底下吃晚饭。饭菜的香味,引来了邻家的孩子,饭桌就显得更加热闹了,整个院落似乎要被孩子们的笑声哄抬起来”等内容可知,本段写了他和小伙伴在柿子树下玩耍、嬉戏;晴日的夜晚,他一家和邻家孩子在树下一起吃晚饭的热闹场面;由第⑤段“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几个人举着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等内容可知,本段写了柿子还未成熟时,他和伙伴趁爷爷睡觉时用竹竿打青柿子;由第⑥段“摘柿子的时候,邻居家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这一天,院落就像过节一样闹热。爷爷一户一户上门,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于是,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的清香”“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等内容可知,本段写了柿子成熟时邻居们和爷爷一起摘柿子,爷爷知感恩把柿子分给左邻右舍的情景;由第⑦段“后来,他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可知,本段写了虽然他离开家,但母亲仍记得他爱吃柿子让人给他稍柿子;由第⑧段“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他径直回家,他看见爷爷坐在那棵柿树下,背景是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等内容可知,本段写了离家的日子他想亲人想柿子树,于是重返故乡。
    2.①本题考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此题要结合语言环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本句中“孤独”的本义是独自一个人;孤单。这里用“孤独”形容柿子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曾经满树柿子成熟时温暖和喜庆的画面如今却变得冷落、凄凉的情景,从而烘托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及失落和感伤之情。
    ②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此题要结合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本句中把成熟的柿子比作红灯笼,柿子成熟时的院落比作一幅画,形象的写出了院落里柿子成熟时明艳的色彩,烘托喜气洋洋、祥和的气氛,表达他内心的喜悦、满足和甜蜜之情。
    3.本题考查人称的作用。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理解作品的情感。文章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以局外人的角度,由眼前的柿子引出他对故乡柿子树和相关往事的回忆,不做作,不矫情,却很自然的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洋溢字里行间的思念与感伤之情,冷静客观含蓄却更有韵味,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另外,文章以“他”的角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从更多方面自由灵活、客观地描述事实,本文叙述从孩提到上学离家再到两鬓染霜的中年与柿子树相关的事情,叙事有条理性,场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给听众讲故事般有声有色,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4.本题考查对结尾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中“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表达了他思念故乡和亲人,却多年未归故乡已是物是人非的失落感伤,与开头“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构成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突出了主题,“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窠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冷落萧瑟的氛围,烘托了“他”愧疚与伤感之情;“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案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与上文”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温暖和喜庆”形成了对比,突出他对故乡的爱恋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多年未归,故乡已是物是人非的失落、感伤之情。

    (三)(2021·云南西山·九年级学业考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开处生乡愁
    邓荣河
    ①进入秋分,家乡的棉花一天天进入盛开期。上个周末回老家,路过一片棉田,看着白花花的棉花,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种棉、拾棉的情景。
    ②每年谷雨前,家里的那几亩棉田便被老父亲提前拾掇得平平整整。一到谷雨,便开始播种。那时没有现代化的大型播种机械,一切都靠人工。父亲在前边用小锄头开沟,娘亲则紧跟在后边一粒粒地撒种。那种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画面,就是米勒油画《农民·土地·诗》的翻版,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里。
    ③其实,在娘亲的眼里,我和年幼的弟弟也是两粒寄托着太多希望的种子,我们和棉花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
    ④种植棉花费工费时,棉田的打药、除草由父亲完成,而平日里拾掇棉田的所有零杂活儿,几乎全由娘亲承包了。从棉花刚刚挺起腰身,娘亲便开始整日劳作在田地里,娘亲用娴熟的双手给棉花整枝、打叉、掐顶,娘亲的棉田里总是那么生机勃勃,碧绿一片。齐整的棉田中,瘦弱的娘亲是那么的渺小,但同时又是那么的伟大!正是靠着这副瘦弱身躯的不停劳作,才拥有了成片成片的希望。
    ⑤在娘亲的精心呵护下,我和弟弟也茁壮地成长。当然,我们的成长离不了棉花这一美丽而又坚实的后盾。丰收的棉花,成为我们穿衣、吃饭、读书的全部依仗。
    ⑥在焦急得不能再焦急的期盼中,雪白雪白的棉花盛开了。于是,拣拾棉花成为娘亲最劳累也最幸福的农活儿。棉花盛开时节,娘亲几乎从早到晚一直在棉田里拣拾,中午只在田间地头啃几口干粮充饥。每每放学归来,我和弟弟也总会拿着个小书包紧跟在娘亲身后。虽然我们拣拾的动作不那么专业,甚至有点笨拙,但娘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我和弟弟第一次以劳动者的身份,与土地进行零距离的亲近。
    ⑦伴随着冬天的临近,责任田里的棉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空棵。此时的娘亲,仍难得半日空闲。夜深了,在昏暗的油灯下,娘亲的纺车仍在“吱呦呦”地歌唱、洁白洁白的棉花絮,在娘亲的指间一缕缕抽长,补丁摞补丁的日子,竟也织成了一团团的诗行我和弟弟则在满是阳光气息的棉被里,由这个梦乡,进入那个梦乡,娘亲家纺的粗布褂子,成为我和弟弟人前人后最值得骄傲的依仗。
    ⑧如今,年过七旬的娘亲已不再到田间劳作。看着眼前白花花的棉田,不禁想到娘亲:勤劳一生,到老白头,不正像家乡土地上那雪白雪白的棉花吗?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年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昏暗的油灯下,娘亲的纺车仍在‘吱呦呦’地歌唱”这一句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昏黄油灯下工作的纺车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娘亲纺织时候的情景,抒发了对娘亲的勤劳不辍的赞美之情。
    B.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在点明棉花盛开时节的同时,将“棉花”与“家乡”关联,营造了一种怀乡的情感氛围,为引出下文有关棉花和母亲的记忆作铺垫。
    C.本文的记叙顺序是插叙,插入娘亲、棉花和我的故事,对整个故事情节起到补充交代的作用。
    D.本文作者通过对儿时种棉、拾棉情景的回忆,赞美娘亲如棉花般纯洁温暖的爱。
    2.班级举行“美文诵读会”,有同学计划诵读这篇文章,他应该选用哪种风格的配乐?请阐述你的理由。
    A慷慨激昂      B.热烈奔放       C.哀婉低沉       D.平和舒缓



    3.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的词语。
    齐整的棉田中,瘦弱的娘亲是那么的渺小,但同时又是那么的伟大!



    4.本文用了第几人称,有何作用?★★★



    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材料中“桃树”和本文中“棉花”的共同作用是什么?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儿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贾平凹《一颗小桃树》节选)



    【答案】
    1.C
    2.D;理由:这是一篇赞美母亲的散文,叙事简单,抒情性强,选择平和舒缓的音乐更能辅助表达文中淡淡的乡愁和浓浓的温情。
    3.“渺小”是指娘亲埋身棉田的瘦弱身躯,而“伟大”指向娘亲整日劳作的精神,两个形容词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突出和赞扬娘亲吃苦耐劳、勤劳肯干的精神。
    4.①第一人称“我”使叙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生动;②便于衬托抒情的主要形象——娘亲;③便于直接抒情和表现文章主题,深化对娘亲和故乡的情感。
    5.①都是文章抒情的线索;②本文中的“棉花”是我们儿时生活的仰仗,是娘亲勤劳能干的佐证,借“棉花”表达对娘亲的感激、对故乡的思念;③材料中的“桃树”是“我”播下的“梦”,借桃树表达的是“我”渴望将来“开花”、幸福的美好愿望。
    【解析】
    1.C.本文的记叙顺序是倒叙,首段由周末回家看到白花花的棉花引出对小时候往事的回忆。故选C。
    2.考查朗读技巧。应根据文本中蕴含的感情来确定朗读的风格。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父母种棉花,母亲侍弄棉花,我和弟弟与母亲一起拾棉花,母亲纺棉花的往事,字里行间蕴含着母亲的赞美之情。都说母爱如水,轻柔而又温暖,所以朗读时,应采用平和舒缓的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对于母亲的思念与赞美,对于逝去岁月的留恋,以及那淡淡的乡愁。故选D。
    3.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渺小”与“伟大”是一对反义词,在句中却用在母亲一人身上,必有其精妙之处。联系“瘦弱的娘亲”可知“渺小”一词表现的是母亲身躯的瘦小。联系“正是靠着这副瘦弱身躯的不停劳作,才拥有了成片成片的希望”一句,可知母亲的伟大体现在她用自己的勤劳撑起了这个家庭,给家人以希望。母亲吃苦耐劳、勤劳肯干,为了家人无私付出的精神是伟大的。渺小的身躯,伟大的精神,这种强烈的反差表现了作者对母亲强烈的赞美之情。
    4.考查叙事人称。作者以“我”的口吻来回忆往事,抒发真情,所以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使行文亲切自然,显得真实生动。以我的视角来描写母亲在田里的劳动,更加衬托出抒情的主要对象:母亲,表现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勤劳肯干、为家人无私付出的精神。第一人称的使用,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真情,末段“勤劳一生,到老白头,不正像家乡土地上那雪白雪白的棉花吗”以我的思绪直接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深化了文本主旨。
    5.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问:本文围绕着棉花来组织材料,回忆了父母在棉花地里劳作,我们与母亲一起拾棉花,母亲纺棉花的往事,通过棉花,表达自己对于母亲的赞美之情。《一颗小桃树》以小桃树的生长过程为的线索,通过对小桃树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自己对小桃树的赞美之情,所以材料中“桃树”和本文中“棉花”都充当了文章抒情的线索。
    第二问:本文第五段中的“我们的成长离不了棉花这一美丽而又坚实的后盾。丰收的棉花,成为我们穿衣、吃饭、读书的全部依仗”点明了棉花对于我们的特殊意义,母亲在棉田里劳动,棉花成了母亲吃苦耐劳、勤劳肯干的见证。末段中的“勤劳一生,到老白头,不正像家乡土地上那雪白雪白的棉花吗”借棉花表现了对母亲的赞美,对家乡的思念。材料中的“我说,我的梦儿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点明小桃树是我种下的希望与梦想,借桃树表达自己对于幸福的向往与渴望。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6:探究表现手法,体会文段作用(过关测试)(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6:探究表现手法,体会文段作用(过关测试)(含解析),共26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6:探究表现手法,体会文段作用(过关测试)(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6:探究表现手法,体会文段作用(过关测试)(含解析),共26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5:探究表达方式,分析人称作用(过关测试)(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5:探究表达方式,分析人称作用(过关测试)(含解析),共2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