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高三三模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高三三模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高三三模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成熟的筛管细胞与有机物的运输有关,它们无细胞核和核糖体等某些细胞器,但有线粒体并与伴胞细胞有丰富的胞间连丝相通。下列对成熟筛管细胞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A.用显微镜无法观察到染色体 B.依赖胞间连丝完成信息交流
C.能进行细胞呼吸的过程 D.独立合成代谢所需的酶
2.对绿色植物根尖细胞某细胞器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C、G、T、U五种碱基的含量分别为30%、13%、42%、0、15%,则该细胞器中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
A.光合作用 B.无氧呼吸 C.翻译 D.有氧呼吸
3.内质网中待加工的蛋白质远超内质网容量时,会刺激细胞发生凋亡,例如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长期超负荷合成胰岛素会导致细胞凋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质网中肽链经过加工、折叠形成一定空间结构
B.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C.细胞凋亡对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能够降低人体患糖尿病的风险
4.下图是雌性哺乳动物体内处于分裂某时期的一个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
B.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C.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只产生2种基因型的精子
D.A、a和D、d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5.科学家为了获得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进行了噬热菌的分离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配制培养基时需要添加营养成分琼脂
B.培养基一般选择湿热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
C.可通过配制特定成分的选择培养基分离出噬热菌
D.对微生物计数统计可用平板划线法接种
6.科学家以SARS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为抗原,制备出了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可以诊断是否感染SARS病毒
B.体外培养单个B淋巴细胞可获得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瘤细胞中含有单克隆抗体
D.将纯化的N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从小鼠血清中分离单克隆抗体
7.下列实验中,有关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
实验名称
注意事项
A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B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找到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
C
菊花的组织培养
使用植物激素的浓度和比例
D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从静置试管的上部吸取培养液
A.A B.B C.C D.D
8.为筛选高效抑制苹果树腐烂病菌生长的芽孢杆菌,取直径为3mm的果树腐烂病菌菌落转移至A处,B处接种芽孢杆菌(图1)。培养若干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抑菌率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9.某些植物中含有一种天然成分-补骨脂素,在紫外线辐射下可以插入DNA特定的碱基对之间并发生交联反应,使DNA双链结构难以打开,同时此反应可能引起皮炎的发生,最终导致皮肤色素沉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补骨脂素的插入可能会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B.补骨脂素可特异性识别并嵌入双链DNA的特定序列
C.补骨脂素的插入导致DNA碱基对之间磷酸二酯键断裂
D.皮肤接触富含补骨脂素的物质后应避免在阳光下直晒
10.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其原因是( )
A.能产生新基因 B.发生的频率高
C.能产生大量有利变异 D.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11.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①为传入神经
C.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无反应
D.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
12.棉花幼果获得光合产物不足会导致其脱落。为研究某种外源激素对棉花光合产物调配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择生长整齐的健壮植株,按图1步骤进行实验,激素处理方式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上述处理不影响叶片光合与呼吸强度)。对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因变量是放射性物质在果实和叶片中的相对含量
B.根据该实验的三组处理结果推测,B组幼果的脱落率最低
C.若本实验所用激素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促进植株增高的作用,则该激素可能是赤霉素
D.由实验可推测,光合产物可向该激素含量高的器官分配
13.下图表示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的示意图。蔗糖酶在与底物结合后形状稍有改变,以将底物“拥抱”地更为妥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蔗糖酶为蔗糖水解提供了活化能
B.该模型可用来解释酶具有高效性
C.该反应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体外
D.该模型说明酶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会改变
14.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 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四种林莺在云杉林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
C.觅食部位不同减弱了四种林莺的种间竞争
D.标记重捕法是生态学家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
15.松材线虫等主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我国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同时引起本土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消失。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化学防治是控制松材线虫的最好方法
B.松材线虫在入侵地与相关物种的竞争处于优势地位
C.松材线虫入侵提高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导致松材线虫在入侵地呈“J”形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
二、综合题
16.为了探究空间搭载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以粳稻东农416(DN416)为材料,进行了系列研究。请回答问题:
(1)水稻叶肉细胞中叶绿体__________上的色素能够捕获光能,这些能量经过转换,最终储存为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将DN416的种子空间搭载12天后,返回地面在原环境中种植,测定其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张开的程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对照组
实验组
Pn
25.52±2.32
18.46±1.30
Gs
253.62±21.61
191.84±19.91
叶绿素含量(mg/g)
35.12
26.35
①气孔导度的变化主要影响光合作用__________反应阶段,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除了CO2浓度外还包括__________。
②表中数据显示__________,说明空间搭载抑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从而降低了DN416的净光合速率。
(3)为探究空间搭载后叶绿素含量变化影响DN416光合作用的机制,做了进一步检测。
①光系统(PSⅠ和PSⅡ)是由蛋白质和叶绿素等光合色素组成的复合物,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如图所示,PSⅡ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一方面将__________分解为氧气和H+,同时产生的电子经传递,可用于NADP+和H+结合形成__________。另一方面,在ATP酶的作用下,__________浓度梯度提供分子势能,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
②叶绿素荧光参数是描述植物光合作用状况的数值,Fo反映叶绿素吸收光能的能力,Fv/Fm反映PSⅡ的电子传递效率。研究人员测定了(2)中不同组别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现实验组中Fo和Fv/Fm均比对照组低。
③综合以上实验结果阐明空间搭载后叶绿素含量变化影响DN416光合作用的机制: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生长素作用的“酸生长”学说
生长素作为植物的一种重要内源激素,参与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诸多过程,如根和茎的发育和生长、器官的衰老,以及植物的向地性和向光性等。研究生长素的作用机制对深入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生理过程有重要意义。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有关生长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到1971年Hager等提出了“酸生长”学说。
“酸生长”学说是指生长素启动一个酸化过程。原生质膜上存在着非活化的质子泵(H+-ATP酶),生长素可使其活化,活化了的质子泵消耗能量(ATP),将细胞内的H+泵到细胞壁中,导致细胞壁所处溶液的pH下降。在酸性条件下,H+一方面使细胞壁中对酸不稳定的键(如氢键)断裂,更为重要的是,H+使细胞壁中的某些多糖水解酶(如纤维素酶)活化或增加,从而使连接木葡聚糖与纤维素微纤丝之间的键断裂,细胞壁松弛,细胞内部的压力下降,导致细胞吸水体积增大,进而发生不可逆增长。
2019年William Gray教授实验室经一系列的研究,提出酸生长理论的生化机制和遗传学证据,即SAUR是生长素调控细胞生长的主要响应基因。当没有生长素信号时,AUX/IAA转录抑制子与ARF转录激活因子相结合,从而抑制SAUR的转录;当生长素信号存在时,生长素受体(SCFs复合体)与生长素结合后,与AUX/IAA的结合能力大大增强,导致AUX/IAA与ARF结合减少,引起SAUR的转录。SAUR蛋白直接与H+-ATP酶局部PP2C.D相互作用,抑制PP2C.D磷酸酶的活性,解除其对H+-ATP酶的抑制,促进H+-ATP酶的磷酸化,活性增强,导致H+泵到细胞壁中,从而实现促进细胞的生长。
生长素通过SAUR-PP2C.D调控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
“酸生长”学说在生长素作用机理的研究中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对生长素受体、生长素诱导基因特别是生长素的信号转导及其生理调节的研究,人们对生长素作用机制的认识将会更加清楚。
(1)生长素可以促进根系生长,稍高浓度的生长素通过促进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又抑制了根的伸长,这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用单侧光照射燕麦幼苗时,由胚芽鞘的______产生生长素,向光侧比背光侧分布______。
(2)H+通过______方式跨膜进入细胞壁,H+的增多使细胞壁松弛,导致细胞吸水的主要原因是细胞_______。
(3)概述William Gray教授对“酸生长”学说进行的补充:___________。(限100字以内)
18.鞭虫是一种人体肠道寄生虫,危害人体健康。为研究肠道抵抗鞭虫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1)鞭虫虫卵可随被污染的食物,进入人体消化道。虫卵在小肠内孵化为幼虫,幼虫侵入肠黏膜、黏膜下层甚至可达肌层,突破了人体的_______性免疫屏障,引发人体出现腹痛、溃疡等病症。
(2)破损的黏膜细胞可分泌白细胞介素-33(IL-33)。为探讨IL-33在机体抵御鞭虫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者以野生型小鼠为实验材料,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IL-33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肠嗜铬细胞(EC细胞)是肠道中一种特化的细胞,可分泌5-羟色胺(5-HT,一种神经递质),细胞膜上有IL-33的受体。为进一步研究肠道排出虫卵的机制,研究者分别以IL-33合成缺陷小鼠和5-HT合成缺陷小鼠为实验材料,检测施加IL-33前后系列生理指标,实验结果如图2、图3。
①据图2实验结果,对比两种缺陷小鼠在施加IL-33刺激前后排出虫卵的时间变化,说明EC细胞分泌5-HT与感受IL-33信号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
②图3箭头所示为施加IL-33刺激,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
③综合图2与图3结果,说明EC细胞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鞭虫感染可引起EC细胞Ca2+内流。请基于上述研究,从下列各项中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入表格(填写字母),以探究EC细胞Ca2+内流与感受IL-33信号在肠道抵抗鞭虫感染中的上下游关系。
a. IL-33受体缺陷型小鼠 b.野生型小鼠 c.钙离子通道激动剂 d.钙离子通道抑制剂 e. 溶剂
分组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检测指标
实验组一
_____
施加IL-33,____
排出虫卵时间
实验组二
____
施加IL-33,____
排出虫卵时间
(5)作为中学生,结合本题信息及已有知识,提出鞭虫感染的治疗思路及预防措施。_________
19.番茄茎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正常叶和缺刻叶由基因B、b控制,植株的茸毛性状由基因D、d控制。根据茸毛密度,可将番茄植株分为浓毛型、多毛型和少毛型。用绿茎浓毛和紫茎少毛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番茄茸毛的浓毛、多毛和少毛互为__________,茸毛性状的遗传__________(遵循,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F2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F2紫茎浓毛型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对一株浓毛型紫茎正常叶植株X进行了研究。取植株X的花药,经离体培养获得__________后,在幼苗期用__________处理,获得四种表现型的二倍体植株,其比例约为:浓毛紫茎正常叶﹕浓毛紫茎缺刻叶﹕浓毛绿茎正常叶﹕浓毛绿茎缺刻叶=1∶4∶4∶1。请在下图中标出植株X中A、a、B、b基因的位置(图中“|”表示相关染色体)__________。
(4)番茄植株的茸毛对蚜虫等害虫有抗性,茸毛越密,抗性越强。但浓毛型番茄植株结果时,果实表面的浓密茸毛直到果实成熟时仍不能完全脱落,致使果实商品性受到严重影响。欲培育出对蚜虫有一定抗性,外观品质好,育性强等特点的番茄品种,最好采用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
a、多倍体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杂交育种 d、基因工程育种
2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推测cntnap2基因与ADHD相关,研究人员尝试通过降低斑马鱼中该基因的表达建立ADHD动物模型。
(1)cntnap2基因进行转录时,_____酶识别并结合基因的_____,催化形成RNA前体。随后RNA前体中内含子对应部分被切掉,外显子对应部分拼接起来,形成成熟mRNA.
(2)为降低cntnap2基因的表达,研究人员将吗啉反义寡核苷酸导入斑马鱼的受精卵中,吗啉反义寡核苷酸是一种RNA剪接抑制剂,针对它的具体作用,科研人员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1:导致RNA前体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不能被剪切下去
假说2:导致RNA前体上内含子1和外显子2的对应序列同时被剪切下去
为了验证上述假说,分别从受精后3天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斑马鱼的脑中提取_____,逆转录形成cDNA.若假说1成立,使用上图所示引物2和引物4进行PCR后电泳的结果为_____(从下列选项中选择)。
A.实验组有目的条带 B.实验组无目的条带
C.对照组有目的条带 D.对照组无目的条带
若要证明假说2成立,还需要选择上图所示引物_____进行PCR。
(3)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实验组斑马鱼的运动距离和速度都大于对照组。科研人员向实验组斑马鱼的培养液中加入托莫西汀(一种常用于治疗ADHD)的临床药物),若_____则证明利用吗啉反义寡核苷酸获得了ADHD斑马鱼模型。
2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增绿促流复活河水——治理凉水河
凉水河位于北京城南,自西向东南流淌,全长68公里,流域面积695平方公里。随着时代的变迁,凉水河流域从农田、村庄逐渐演变为都市,河流也经历了水源、灌溉、行洪、排水的功能转变。
到本世纪初,凉水河干支流共有排污口1031个,其中常年排污口705个,是北京城区最大的排水河道。2000年有人形容凉水河“水色像墨汁一样,还没走近,就能闻到臭味”。
治污的努力一直在进行。2003年位于城区西部的首座污水处理厂(吴家村污水处理厂)开始运行,将模式口、鲁谷一带约18平方公里的生活污水尽数消纳。之后几年,卢沟桥、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运行。到2013年,流域的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112万立方米。2016年10月,凉水河上第10座污水处理厂(槐房再生水厂)投入使用,使得凉水河流域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229万立方米。净化后的再生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极大降低,重新注入河道,使其清水长流。到2018年底,有了足够的污水处理能力,沿岸排污口得以封堵,凉水河沿线再无污水入河,真正实现了还清水于凉水河。
让河水流动起来,有利于防止水质下降。有了清水入河,张家湾闸、马驹桥闸、新河闸均在2014年实现了开闸运行,让清浅的河水能够自由地顺流而下。一些河段修建了蜿蜒的河底子槽,把宽阔的大水面束窄成小溪流,进一步提高了河水流速,增强自净能力。
有关专家沿河设计开辟深潭浅滩,围绕凉水河形成湖泊、湿地、溪流、滩涂、林地等多样化的景观。河中的清水已在公益西桥附近汇成一片18公顷的湿地,为市民增添了休闲、娱乐、锻炼的好去处。
凉水河洋桥河段作为进一步改善水质的试验河段,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造。浅水处栽植了荷花、芦苇、菖蒲等多种水草,岸边栽种了柳树,河岸上栽种了桧柏、棣棠、紫薇等树木。硬邦邦的混凝土边坡被敲碎了,换成以碾碎的植物干枝制成的柔性生态护坡,细小的水生植物种籽可以在此生根,鱼卵也有了繁育之所。在北京的几条大河中,改造后的凉水河洋桥河段物种丰富性和植被覆盖率都是最高的。
(1)浅水处栽植了荷花、芦苇、菖蒲等多种水草,岸边栽种了柳树,河岸上栽种了桧柏、棣棠、紫薇等树木,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2)污水处理厂若要大幅度降低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可能利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
(3)根据文中信息,在洋桥河段进行生态治理的具体措施中,能降低河水中N、P含量的主要是______。
(4)经过生态治理,当“鱼在水中游,鸟在林中戏”的景象再次呈现时,洋桥河段生态系统中______(有/没有)食物链的增加或重新出现。理由是:______________ 。
(5)要维护洋桥河段新建的人工生态系统,从社会环境因素考虑应避免______(举两例)等行为发生;在不改变该河段群落中物种组成的前提条件下应采取______(举一例)等措施,以避免该生态系统水体的水质再次遭到破坏。
参考答案
1.D
【分析】成熟的筛管细胞无细胞核和核糖体等某些细胞器,有线粒体,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能自己合成部分蛋白质。
【详解】A、成熟的植物细胞,细胞不分裂,所以细胞内只有染色质,用显微镜无法观察到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
B、成熟的筛管细胞与伴胞细胞有丰富的胞间连丝相通,可以依赖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B不符合题意;
C、成熟筛管细胞有线粒体,而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场所,所以可以进行细胞呼吸过程,C不符合题意;
D、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成熟的筛管细胞无细胞核和核糖体等某些细胞器,所以不能独立合成代谢所需的酶,D符合题意。
故选D。
2.C
【分析】根尖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该细胞器含有碱基AGCU而不含T说明这个细胞不含DNA而含RNA,这个细胞器应该是核糖体,而不是线粒体。
【详解】A、由题意可得,该细胞为绿色植物根尖细胞,无叶绿体,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选项错误;
B、无氧呼吸发生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不在细胞器,B错误;
C、题干已知该细胞器中含有碱基,但碱基T的含量为0,但碱基U的含量不为0,可知细胞器中含有核酸,且涉及到的核酸只能是核糖核酸(RNA),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核糖体只含有核糖体RNA,符合题意,C正确;
D、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中不仅有少量的RNA,还有少量的DNA,D错误。
故选C。
3.D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详解】A、内质网可对多肽进行初步加工、折叠,使其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A正确;
BC、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对于机体是有利的,对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BC正确;
D、分析题意可知,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会导致胰岛B细胞长期超负荷合成胰岛素,进而诱发细胞凋亡,导致人体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D错误。
故选D。
4.C
【分析】图中细胞正在进行联会,故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详解】A、由图可知,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Dd,A正确;
B、该细胞中染色体正在联会,故正在进行减数分裂,B正确;
C、该细胞为雌性的初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完成只能产生1种基因型的卵细胞,C错误;
D、A、a和D、d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C。
【点睛】
5.B
【分析】微生物接种常用的两种方法
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该接种方法可用于计数和分离。
【详解】A、分离嗜热菌所用的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而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琼脂,这里的琼脂是作为凝固剂用的,很少有微生物能利用琼脂,A错误;
B、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而高压蒸汽灭菌是湿热灭菌法的一种,B正确;
C、筛选噬热菌的条件是充足的营养和高温条件,不应该是通过配制特定成分的选择培养基来分离的,C错误;
D、对微生物计数统计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而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D错误。
故选B。
【点睛】
6.A
【分析】1、效应B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但是不具有增殖能力,而骨髓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利用该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2、该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等特点。
【详解】A、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因此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A正确;
B、单个效应B细胞有产生抗体的能力,但没有无限增殖的本领,因此在体外培养单个效应B细胞不可能获得大量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B错误;
C、将等量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诱导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经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可产生单克隆抗体,C错误;
D、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使其产生免疫反应,以获得相应的B细胞,从小鼠血清中分离的抗体数量少,不是单克隆抗体,D错误。
故选A。
7.D
【分析】1、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原理: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有丝分裂较旺盛,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变化不同,可用高倍显微镜根据各个时期内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那个时期,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染成深色。
3、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影响植物细胞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
4、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注意事项:
(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详解】A、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呈紫色,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失水,从而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因此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可以作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材料,A正确;
B、根尖细胞只有分生区的细胞才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需要找到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B正确;
C、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和比例会影响组织培养的过程,因此菊花组织培养时,需要注意使用植物激素的浓度和比例,C正确;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需要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再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如果从静置试管的上部吸取培养液,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小,D错误。
故选D。
【点睛】
8.B
【分析】通过实验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可知,目的菌筛选时,图1应取直径为3mm的果树腐烂病菌落移置于A处,B处接种芽孢杆菌,培养若干天,结合图2数据计算出抑菌率。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图1中应该取直径为3mm的果树腐烂病菌菌落移置于A处,B处接种芽孢杆菌。培养若干天,测量并计算抑菌率,图2显示实验组果树腐烂病菌的菌落直径d,对照组果树腐烂病菌的菌落直径为D,又因为一开始接种的苹果腐烂病菌的直径为3mm,则抑菌率(%)=(D−d)/(D−3)×100%。
故选B。
9.C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
【详解】A、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而mRNA又可作为翻译的模板,分析题意可知,补骨脂素会使DNA双链结构难以打开,故补骨脂素的插入可能会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A正确;
B、据题可知,补骨脂素在紫外线辐射下可以插入DNA特定的碱基对之间并发生交联反应,故据此推测补骨脂素可特异性识别并嵌入双链DNA的特定序列,B正确;
C、补骨脂素的插入发生在DNA特定碱基对之间,而磷酸二酯键是单链DNA分子中连接两个核苷酸的化学键,C错误;
D、分析题意可知,补骨脂素在紫外线下插入DNA双链中后,可能引起皮炎的发生,最终导致皮肤色素沉着,故皮肤接触富含补骨脂素的物质后应避免在阳光下直晒,D正确。
故选C。
10.A
【分析】有关基因突变,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B错误;
C、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C错误;
D、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类型及意义等知识,明确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1.C
【分析】分析图形:图示中,A、B、C、D、E分别指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这五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①处代表传入神经的某一位点,②代表突触,③代表传出神经的某一位点。
【详解】A、分析题图,①上含有神经节,由此可知,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
B、①上含有神经节,由此可知①为传入神经,B正确;
C、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传出神经处效应器依然能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图中②的结构为突触,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C。
12.B
【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使用外源激素处理,因变量是幼铃和叶片的放射性强度所占百分比。由于棉花幼果获得光合产物不足会导致其脱落,所以幼铃放射性所占百分比低的组容易脱落。
【详解】A、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实验为研究某种外源激素对棉花光合产物调配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利用外源激素处理,因变量为叶片和幼果的放射性强度,A正确;
B、由题干可以知道,幼铃脱落是光合产物不足导致,对比A、B、C三组,发现B组幼铃中有机物占比最低,故可推测,B组幼果的脱落率最高,B错误;
C、若本实验中所用激素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促进植株增高的作用,则该激素可能是赤霉素,C正确;
D、由结果可知,与A组比较,B组激素处理全株,叶片光合产物多。C组激素处理幼铃,幼铃处光合产物多,说明光合产物可向该激素含量高的器官分配,D正确。
故选B。
13.C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点。
【详解】A、酶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蔗糖酶为蔗糖水解降低了活化能,不能提供活化能,A错误;
B、由题可知,蔗糖酶催化蔗糖的水解,体现酶的专一性,B错误;
C、条件适宜,酶可以在体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体外发挥作用,因此该反应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体外,C正确;
D、由图可知,该模型中的蔗糖酶与底物蔗糖结合后形状稍有改变,但是反应完成后可以恢复,该模型说明酶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14.C
【分析】1、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3、标记重捕法是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法,是根据自由活动的生物在一定区域内被调查与自然个体数的比例关系对自然个体总数进行数学推断。
【详解】A、该地所有云杉、林莺以及其他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生物群落,A错误;
B、四种林莺觅食部位在图中并不相同,因此在云杉林中应该是处于不同的生态位,B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四种林莺觅食区域不同,所以它们之间的竞争较弱,C正确;
D、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本实验是研究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 因此不需要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
故选C。
15.B
【分析】有害动物等的防治办法: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详解】A、控制松材线虫的最好方法是生物防治,A错误;
B、松材线虫入侵引起本土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消失,说明松材线虫与相关物种的竞争处于优势地位,B正确;
C、松材线虫入侵每年对我国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同时引起本土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消失,降低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
D、导致松材线虫在入侵地呈“J”形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入侵地没有松材线虫的天敌或食物空间等资源充足,D错误。
故选B。
16.(1) 类囊体薄膜 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 暗 温度、光照强度 空间搭载后DN416的 Pn、Gs 和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降低
(3) 水(H2O) NADPH(还原型辅酶Ⅱ) 氢离子(H+) DN416叶绿素含量减少,降低了光能的吸收和转化效率,进而降低光合作用速率
【分析】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因素主要有:光照、二氧化碳等。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变慢,直到不再增加。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它的浓度高低影响了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行,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因为光反应的产物有限。
2、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有光合色素,可以吸收并转化光能,所以光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利用光能进行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
【详解】(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能够捕获光能,这些能量经过转换,最终将光能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①气孔导度通过影响二氧化碳的供应来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除CO2浓度外还有温度和光照强度。
②据表分析可知,空间搭载后DN416的 Pn 、 Gs 和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降低,致使吸收的光照和二氧化碳都有所下降,从而影响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
(3)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PSI 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将水光解为氧气和 H+,同时产生的电子经传递,可用于 NADP+和 H+结合形成 NADPH ,同时在 ATP 酶的作用下,氢离子浓度梯度提供分子势能,促使 ADP 与 Pi 反应形成 ATP 。
③根据题表和题意分析可知,DN416叶绿素含量的减少,降低了光能的吸收和转化效率,进而降低光合作用速率,所以实验组中 Fo 和 Fv / Fm 均比对照组低。
17. 两重性 尖端 少 主动运输 细胞壁松弛,细胞的压力势下降,导致细胞的水势下降,导致细胞吸水 没有生长素信号时,SAUR 不转录,有生长素信号时,SAUR 转录,即 SAUR 为响应基因;SAUR 直接与 H+-ATP 酶的 PP2C.D 结合,增强 H+-ATP 酶的活性
【分析】本题结合“酸生长”学说及William Gray教授的补充学说,考查生长素的产生、运输等知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详解】(1)低浓度生长素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可以抑制生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特点;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尖端;因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故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比背光侧分布少。
(2)据题干信息“原生质膜上存在着非活化的质子泵(H+-ATP酶),生长素可使其活化,活化了的质子泵消耗能量(ATP),将细胞内的H+泵到细胞壁中”,即H+进入细胞壁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主动运输;据信息“H+使细胞壁中的某些多糖水解酶(如纤维素酶)活化或增加,从而使连接木葡聚糖与纤维素微纤丝之间的键断裂,细胞壁松弛,细胞内部的压力下降,导致细胞吸水体积增大”,故H+的增多使细胞壁松弛,导致细胞吸水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细胞细胞壁松弛,细胞的压力势下降,导致细胞的水势下降,导致细胞吸水。
(3)结合William Gray教授的理论可知:“SAUR是生长素调控细胞生长的主要响应基因”,故其对“酸生长”学说进行的补充可概括为:没有生长素信号时,SAUR 不转录,有生长素信号时,SAUR 转录,即 SAUR 为响应基因;SAUR 直接与 H+-ATP 酶的 PP2C.D 结合,增强 H+-ATP 酶的活性。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教材中关于生长素的相关知识,并能提取酸生长学说中关键信息结合题意分析作答。
18. 非特异 促进虫卵排出体外 EC细胞感受IL-33信号后,分泌5-HT 野生型小鼠在IL-33刺激后,肠道收缩强度显著增大;5-HT合成缺陷小鼠在IL-33刺激前后肠道收缩强度没有差异 感受IL-33信号后,分泌5-HT,肠道收缩强度增强,有助于排出虫卵 a c b d 治疗:使用IL-33;或刺激EC细胞分泌5-HT
预防:洗手、食物洗净煮熟、分餐公筷
【解析】1.人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通常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2.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先天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作用。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主要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3.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实验(给与不同的处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得出结论。
【详解】(1)鞭虫虫卵可随被污染的食物,进入人体消化道。虫卵在小肠内孵化为幼虫,幼虫侵入肠黏膜、黏膜下层甚至可达肌层,突破了人体的肠道黏膜,这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进而引发人体出现腹痛、溃疡等病症。
(2)实验目的是探究破损的黏膜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33在机体抵御鞭虫感染中的作用,因此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是是否有白细胞介素-33,根据该物质产生的条件可设计为野生小鼠的肠道黏膜细胞是否破损为自变量,因变量是虫卵排出的时间。研究者以野生型小鼠为实验材料,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IL-33存在的情况下,排出虫卵的时间变短,说明IL-33能促进虫卵排出体外,从而起到了抵御鞭虫感染的作用。
(3)肠嗜铬细胞(EC细胞)是肠道中一种特化的细胞,可分泌5-羟色胺(5-HT,一种神经递质),细胞膜上有IL-33的受体。为进一步研究肠道排出虫卵的机制,研究者分别以IL-33合成缺陷小鼠和5-HT合成缺陷小鼠为实验材料,检测施加IL-33前后系列生理指标,实验结果如图2、图3。
①据图2实验结果显示,施加IL-33刺激前后对于IL-33合成缺陷小鼠有效果,而对5-HT合成缺陷小鼠无效果,据此可判断施加IL-33可缩短排卵的时间,其发挥作用可能与5-HT有关,结合题意可知EC细胞细胞膜上有IL-33的受体,且该细胞可分泌5-HT,综合实验结果可推测,EC细胞上的受体结合IL-33之后,进而分泌5-HT发挥作用,显然,EC细胞感受IL-33信号后,分泌5-HT。
②图3显示施加IL-33后对于野生型小鼠来讲,肠道收缩强度增加,而对于5-HT合成缺陷小鼠来讲,肠道收缩 强度没有增加,该结果可表述为野生型小鼠在IL-33刺激后,肠道收缩强度显著增大;5-HT合成缺陷小鼠在IL-33刺激前后肠道收缩强度没有差异,据此可推测肠道收缩强度与5-HT的合成有关。
③综合上升图2与图3结果的结果分析可知,说明EC细胞在感受IL-33信号刺激后,分泌5-HT,肠道收缩强度增强,从而排出虫卵,达到预防的目的。
(4)研究发现,鞭虫感染可引起EC细胞Ca2+内流,而感染的肠道黏膜细胞能分泌IL-33。为此探究EC细胞Ca2+内流与感受IL-33信号在肠道抵抗鞭虫感染中的上下游关系,实验一的设计如下:用 IL-33受体缺陷型小鼠为材料,小鼠体内的EC细胞不含有 IL-33的受体,该小鼠在施加 IL-33的情况下实际上起不到相应的刺激作用,同时使用钙离子通道激动剂,可促进EC细胞Ca2+内流,进而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缩短排出虫卵的时间;实验二的设计为,采用野生型小鼠为实验材料,则在施加 IL-33的情况下,EC细胞接受刺激后 ,钙离子内流,但同时使用了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导致Ca2+内流受阻,进而使排出虫卵的时间延长。
(5)本题信息显示,受损的肠道黏膜细胞能分泌IL-33,促进排出虫卵,同时EC细胞分泌的5-HT也有助于肠道的收缩,促进排出虫卵,据此治疗鞭虫感染的方法应该为使用IL-33;或刺激EC细胞分泌5-HT ,同时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和合理饮食,如洗手、食物洗净煮熟、使用分餐公筷等。
【点睛】熟知人体的三道防线以及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表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能根据题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19. 相对性状 遵循 9 1/3 单倍体植株 秋水仙素(或低温) c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绿茎与紫茎杂交,F1全为紫茎,说明紫茎对绿茎为显性,且亲本均为纯合,浓毛与少毛杂交,F1均为多毛,为中间型,说明浓毛对少毛为不完全显性,且亲本均为纯合;F2的表现型比例为3∶6∶3∶1∶2∶1,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番茄茎的颜色和茸毛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可推得亲本基因型aaDD、AAdd,F1基因型AaDd。
【详解】(1)番茄茸毛的浓毛、多毛和少毛是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由图示可知,亲本浓毛与少毛杂交,F1全为多毛(中间型),F1自交,F2中浓毛∶多毛∶少毛=1∶2∶1(3∶1的变式),所以茸毛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由分析可知,F1基因型为AaDd,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2的基因型有3×3=9种,F2中紫茎浓毛型占3/16,紫茎浓毛型纯合子(AADD)占1/16,因此F2紫茎浓毛型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
(3)取植株X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在幼苗期用一定浓度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可使其染色体加倍,获得四种表现型的纯合二倍体植株,其表现型及比例为浓毛紫茎正常叶﹕浓毛紫茎缺刻叶﹕浓毛绿茎正常叶﹕浓毛绿茎缺刻叶=1∶4∶4∶1,由于有缺刻叶的产生,说明植株X关于叶形的基因型为杂合,因此正常叶对缺刻叶为显性。由二倍体表现型及比例可得植株X的基因型为AaBbDD,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D∶AbD∶aBD∶abD=1∶4∶4∶1,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不符,说明控制茎颜色的基因与控制叶形的基因连锁,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又配子AbD和aBD所占比例较大,可推断A与b、a与B分别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且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发生了部分交叉互换。综上,植株X中A、a、B、b基因的位置如图:。
(4)番茄植株的茸毛对蚜虫等害虫有抗性,茸毛越密,抗性越强,但浓毛型番茄植株结果时,果实表面的浓密茸毛直到果实成熟时仍不能完全脱落,致使果实商品性受到严重影响,则可通过杂交获取多毛型杂合番茄。欲培育出对蚜虫有一定抗性,外观品质好,育性强等特点的番茄品种,极多种优良性状于一体,则最好采用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
【点睛】本题涉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基因连锁、不完全显性和育种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根据图示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信息推断性状显隐性及亲本基因型,以及能提取题干有效信息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进行逻辑推理。
20.(1) RNA聚合 启动子
(2) RNA AD 3和4
(3)斑马鱼的运动距离和速度降低
【分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
(1)
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RNA聚合酶能识别并结合基因的启动子。
(2)
针对吗啉反义寡核苷酸是一种RNA剪接抑制剂,提出假说1和假说2,为验证上述假说,可分别从受精后3天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斑马鱼的脑中提取RNA,逆转录形成cDNA。若假说1成立,即实验组RNA前体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不能被剪切下去,对照组RNA前体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不能被剪切下去,使用上图所示引物2和引物4进行PCR后电泳的结果为实验组有目的条带,对照组无目的条带,即AD正确。若要证明假说2成立,即RNA前体上内含子1和外显子2的对应序列同时被剪切下去,即选择图示引物3和4进行PCR可得到电泳条带。
(3)
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实验组斑马鱼的运动距离和速度都大于对照组,科研人员向实验组斑马鱼的培养液中加入托莫西汀(一种常用于治疗ADHD的临床药物),若斑马鱼的运动距离和速度降低,则证明利用吗啉反义寡核苷酸获得了ADHD斑马鱼模型。
21. 水平 分解者 浅水处栽植的荷花、芦苇、菖蒲等多种水草 有 因为鱼和鸟都是消费者,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它们的捕食对象,它们是无法生存。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必定存在着它们的捕食对象,即建立了新的食物链或者恢复了原有的食物链 排污、钓鱼、随意放生等 及时清理河道里的枯枝树叶,多余的水生植物,禁止垂钓等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
【详解】(1)浅水处栽植了荷花、芦苇、菖蒲等多种水草,岸边栽种了柳树,河岸上栽种了桧柏、棣棠、紫薇等树木,是在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能够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是分解者。
(3)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N、P用于合成有机物,所以根据文中叙述可知,主要通过浅水处栽植荷花、芦苇、菖蒲等多种水草来降低河水中 N、P 含量。
(4)由于鱼和鸟都是消费者,若该生态系统中没有它们的捕食对象,它们是无法生存的,该生态系统中必定存在它们的捕食对象,即建立了新食物链或恢复了原有食物链,所以经过生态治理,当“鱼在水中游,鸟在林中戏”的景象再次呈现时,洋桥河段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的增加或重新出现。
(5)根据文中叙述可知,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暂时处于稳定状态,所以应该避免排污、钓鱼和随意放生等行为。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为避免该生态系统的水质遭到破坏,还应及时清除生长过多的水生植物,清理植物残体、枯枝落叶,禁止垂钓等。
【点睛】本题结合题干信息,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获取和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高三三模生物试卷(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非选择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北京市高三三模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高三三模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