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下语文一单元学历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16380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五下语文一单元学历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16380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五下语文一单元学历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16380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五下语文一单元学历案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1.五下语文一单元学历案,共26页。
第一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三首古诗,都描写了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祖父的园子》回忆了“我”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描写了童年时期在故乡生活时的快乐往事,抒发了成年后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梅花魂》的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经历,讲述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故事。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走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紧扣本单元专题,“习作”训练学生写清楚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的经历,并把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一刻”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习作时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了解他人童年故事的同时,反观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写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积累古诗《游子吟》。
2.能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语句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再进行仿写。
3.运用已掌握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背诵四首古诗。
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语句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再进行仿写。
难点:运用已掌握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课时安排 9课时
《古诗三首》 3 课时; 《祖父的园子》 2 课时;
《月是故乡明》 1 课时; 《梅花魂》 1 课时;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读
《古诗三首》是本单元第一课,是在“童年往事”主题下的一组诗,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提示,学习重点为“通过借助关键词句和插图想象画面及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乐趣。”。基于以上分析,本设计紧紧围绕这一重点,在朗读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1古诗三首
【主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课时)
【课标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诵读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阅读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生字、词语测试,认识并会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提升自主识字学词能力。通过诗歌的语调、韵律、节奏初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4.积累有关的诗词,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二三(检测目标2)
3.完成学习任务四五(检测目标3、4)
【资源与建议】
1.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三首诗的内容都涉及儿童生活,学习时要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体会重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诗中的乐趣。
2.本课的学习思路为“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画面,反复诵读——感受诗人情感”的学习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3.学习时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可以借助注释和插图,更好地帮助理解古诗,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读好停顿,并划分节奏,找准韵脚,练习诵读。
2.将文中生字词语勾画出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在书上做批注。
3.思考课后问题,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将想法批注写在书上。
4.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体会诗中的童真童趣。
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一:我能读通古诗,读出诗韵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和注释,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指向目标1)
2.朗读,检查自读情况——是否读准字音。(检测目标1)
强调易错字音字形:
供[多音字依意定音] 钲和磬 (后鼻音)陂(区别于坡、波和披)漪(区别于倚和绮),三点水是形旁,漪指水中的波纹,结合“涟漪”理解“漪”的字义。
注意“晓”字不要多点少撇。
3.听范读——练习读出诗韵。(指向目标1)
(1)范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根据诗句的感情基调确定朗读的重音节奏。再读,评价。
仿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我能找出《稚子弄冰》和《村晚》的朗读基调。练读。
(2)根据停顿和重音,体会诗歌的节律。
我发现七言诗歌的停顿_________。(一般是“前四后三”,划分节奏。)
为了读出我对诗歌的理解应该重点读好以下字词:_________ 。(“昼、夜、供、满、浸、横、信口”)
我还发现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前两句语速稍快,后两句语速稍缓;朗读《稚子弄冰》时试着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出稚子情绪的变化。朗读《村晚》时前两句语速放缓,后两句中的“横和信口”可略微拖长。
4.小组汇报交流成果,多种方式展示朗读。(检测目标1)
学习任务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交流时,不需要一字不差地机械翻译注释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指向目标2)
2.交流汇报古诗的大意。(检测目标2)
3.品读古诗,想象诗境。(指向目标3)
(1)反复诵读前两句,想象画面,把仿佛看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2)观察插图,体会农家人劳动的繁忙景象。有感情地练读前两句。
(3)想象画面,体会乐趣。学生读后两句,说一说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赏读古诗,感悟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检测目标3)
5.配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读出作者的感情。
学习任务三:学习《稚子弄冰》《村晚》,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指向目标3)
1.自学这两首诗,理解诗意。(指向目标3)
2.品读古诗,想象诗境。思考:诗中都写了什么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古诗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后两句诗表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后交流。
(1) 圈出《稚子弄冰》这首诗中的动词。想象儿童弄冰的过程,感受他的可爱。
(2) 《村晚》一诗前两句写了乡村景色很美,从“满、衔、浸感受到的。后两句中的“横牛背、信口”表现了牧童的顽皮可爱、悠闲自在。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乐趣。
5.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说一说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检测目标3)
学习任务四:对比阅读,感悟表达(指向目标3)
1.学完了本课三首古诗,比较一下这三首诗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古诗题目
不同点
相同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村晚
2.交流汇报:
相同点是:三首诗都描写了古代儿童的田园生活,都通过一件事来表现孩子的天真可爱,都体现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不同点:《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是通过描写农村繁忙劳作的景象,孩子们也跟着大人学种瓜的勤劳来体现田园生活的和谐、幸福。《稚子弄冰》是通过描写孩子们剜冰,用彩线将冰串起来当打击乐器,冰块摔碎了孩子们失落沮丧,来体现儿童的聪明可爱。《村晚》是通过描写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来体现牧童的快乐、可爱,体现了田园生活的幸福美好。
3.完成课后小练笔(检测目标3)
(1)我能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2)小组内交流。
学习任务五:学习日积月累《游子吟》
1.自由练读“日积月累”的诗句。
2.小组交流诗句,大致说出古诗大意。
3.多种方式朗读,熟读成诵。
4.有感情地读前四句,想象游子临行前母亲缝衣的场景,体会母爱的温暖。
5.我来说一说生活中家人对自己的疼爱与关心,从而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及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尊敬。
6.我能带着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读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小组内交流: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8.有感情地齐背《游子吟》。
【作业与练习】
1.组内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检测目标1)
2.拓展古诗画面,用诗配文或配画的形式表达情感(检测目标2)
3.搜集并阅读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和赞美母爱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检测目标4)
【学后反思】
1.从“四首古诗”学习中,我受到的启发是 。
2.我积累的诗句有 。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学种瓜
《稚子弄冰》 脱晓冰 儿童生活
《村晚》 横牛背
《游子吟》 密密缝 慈母情深
【教后反思】
导读
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祖父的园子》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选自被茅盾评价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本设计基于“关注课后练习,紧扣单元目标”为主题,同时关照“内容主题”和“语文素养”,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境,感受作者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此外,学习文章写法,结合具体语段,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祖父的园子
【主题与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课时)。
【课标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有一定阅读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生字、词语测读等,认识“蚱、啃、樱”等10个生字,会写“蝴、蚂”等14个字,读准多音字“晃”,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蝴蝶、蜻蜓、蚂蚱”等10个词语,提升自主识字学词能力。
2.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3.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园子的喜爱,对祖父的怀念。
4.抓住重点词句段,品读感悟作者的内心感受,体会景与事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结合“阅读链接”,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2.(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二中的2.(检测目标2)
3.完成学习任务三中、任务四中的2和任务五中的3.(检测目标3、4)
【资源与建议】
1.学习课文时,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我”内心的感情;接着细读课文,从写景、叙事的具体语句中体会思想感情;然后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品味小说的结尾,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前搜集有关萧红的资料,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至少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
2.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及好词勾画出来进行摘抄识记,查工具书解释不理解的词语。
3.思考课后的问题,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将想法批注在书上。
4.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有关萧红的资料,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之一: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向目标1)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词语,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检测目标1)
蝴蝶 蜻蜓 蚂蚱 蚌壳 樱桃 水瓢 倭瓜 锄头
拔草 铲地 割草 瞎闹 拴着 逛
胖乎乎 圆滚滚 毛嘟嘟 明晃晃 蓝悠悠
3.我能根据词语的意思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好“胖乎乎 圆滚滚 毛嘟嘟 明晃晃 蓝悠悠”。(检测目标1)
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祖父的园子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哪些段落写了园中的景物?哪些段落写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指向目标2)
2.小组讨论: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写园中的景物。(写景)
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主要写“我”和祖父在园子的活动。(叙事)
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主要写太阳下园中的景物。(写景)
学习任务三:走进园子,感受美景,感受对园子的喜爱
1.默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思考:园子里有些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有什么感受?(指向目标3)
2.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检测目标3)
(1)独立思考,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勾画作批注,简单写一写。
(2)小组内交流。(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商讨。)
(3)小组选好代表准备发言。
3.畅所欲言:
(1)园子里样样都有,昆虫颜色众多,“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色彩缤纷。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小毛球”,姿态可爱。园中榆树高大茂盛、充满活力。
(2)花园里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4.有感情朗读前三个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园子给“我”留下的鲜明记忆,体会“我”对园子深深的喜爱之情。
(1)抓住“白、黄、红、金、绿”“胖乎乎、圆滚滚”等词想象画面,体会园子的色彩明丽,蜜蜂的可爱,带着喜爱的感情读好第1、2自然段。
(2)抓住“呼叫”“冒烟”“发光”“蚌壳一样”等词语读好句子———“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学习任务四:研读课文,事中悟爱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画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有感情地朗读。(指向目标3、4)
2.同桌配合朗读第4自然段,一人读写“祖父”的部分,一人读写“我”的部分,感受反复的句式所表达的情感。(对祖父的依恋)
3.分角色朗读第6—12自然段,根据祖父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联系日常生活中自己犯错后大人的反应,体会祖父的慈爱。
4.反复练读“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感受语句欢快的节奏,从而体会“我”在园子中的自由和快乐。
5.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想象画面,体会“我”在园中玩耍时的内心感受,进而体会因为有祖父的爱,“我”在园中的生活快乐而自由。
学习任务五:品读重点,感悟表达
1.自由读第16自然段,用文中一句话说说这园子里特有的魅力是什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读句子——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1)体会“我”的内心感受。(黄瓜是有灵性的,是自由、快乐、不受拘束的,还体会到“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2)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画上横线。然后和同学交流感受,体会蕴含在一景一物中的思想感情。(指向并检测目标4)
(3)边想象着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自然段。
3.学习具体描述一种情景。(课本15页)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脑袋,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小组讨论:两个例句分别写了什么,它们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2)学生交流:例句都是先点明某个情景突出的特点,再具体描述一些事物的表现来突出该特点。
(3)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说一说。
学习任务六:阅读链接,再悟情感
1.默读“阅读链接”,说说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
2.带着新的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与伤感交织的深刻意味。
3.课后阅读《呼兰河传》,并把自己的阅读体会以批注形式记录下来。
【作业与练习】
1.摘抄文中描写园中景物的语段,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为“口语交际”学习做准备)
【学后反思】
1.“我”在祖父的园子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并体会表达了什么情感?
。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童年是 。
【板书设计】
2. 祖父的园子
样样都有 新鲜漂亮 生机勃勃
充满爱 寓情于物
自由
【教后反思】
导 读
《月是故乡明》这一篇课文选自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体裁是散文。通过讲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本课主要是紧抓课文前端主线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贯穿全文教学。在写法上,以各地美丽的月景,对比衬托出故乡月亮的美,表达了“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这一表达特点,再进行仿写。
3* 月是故乡明
【主题与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课时)。
【课标要求】
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学习目标】
1.三分钟之内独立默读完课文,认识“徘、徊”等15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品读文中的对比句,再进行仿写。
4.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思乡之情,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2.(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二中的1、2,任务三中的1、2.(检测目标2)
3.完成学习任务四中的1、2、3(检测目标3)
【资源与建议】
1.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围绕“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作批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乡之情。
3.课前要搜集有关的小故事,要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至少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将课文中的烟波浩渺、风光旖旎、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
奇等词勾画出来进行摘抄识记,查工具书解释词语,理解在文中的意思。
3.思考题目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将想法批注在书上。
4.收集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
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一:预习小检测
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向目标1)
2.熟读词语,注意易读错、写错的字。(检测目标1)
篝火 澄澈 耄耋 徘徊 燕园 萌动
烟波浩渺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3.小组内交流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意思。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知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文中做批注。(指向目标2)
2.小组交流后汇报:感知往事和经历。(检测目标2)
(1) 我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要概括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2) 抓住观月地点的变化,梳理出作者观月的大致经历。
3.梳理文章脉络: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课文具体写了部分内容?
学生交流: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人们都爱故乡的月亮,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望月的经历,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学习任务三:再读课文,感悟作者内心
1.默读第5、6自然段,画出每次经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朗读所画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作者对家乡月亮的喜爱,浓浓地思乡情。)
3.在文中找出描写故乡的月亮的语句。体会“月是故乡明”的含义。
学习任务四:品读写法,学习表达
1.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
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指向目标2)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本第16页上面的三个句子,体会对比写法的好处。(运用对比能够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感染力,让读者印象深刻。比如:用故乡的小月亮与世界的大月亮进行对比,能够体现作者对小月亮的想念与喜爱。用绍兴的船与姑爹的旧船作对比,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那些日子的怀念,与对父亲的爱。)(指向目标3)
4.仿照样子写一写。写完后组内交流。
5.思考:作者写故乡的月亮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他为何要写故乡的水呢?(水是给月当陪衬的,家乡的月也好,水也好,都是为了借物抒情。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6.齐读最后一段。(直接抒情,首尾呼应,点明中心)
【作业与练习】
一、快乐阅读:《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二、默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板书设计:
3. 月是故乡明
衬托
思念家乡(小月亮)
对比
【学后反思】
1.请梳理作者回忆了那些往事,并体会表达了什么情感?
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的感受是:
【教后反思】
导读
《梅花魂》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经历,表现了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情。课文题目“梅花魂”中的“魂”,不仅是梅花不畏冰雪、凌寒怒放精神的体现,也是外祖父漂泊海外、坚守爱国之情的写照,更是中国人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课文将深情融入对人物具体言行的描写中,通过与梅花有关的事情以及外祖父的三次流泪,表现出梅花在外祖父心中的重要位置,更加表现出外祖父对祖国、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
4* 梅花魂
【主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课时)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会读12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按照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2.(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二中的2,任务五中的2.(检测目标2)
3.完成学习任务三中的2、3,任务四中的2.(检测目标3)
【资源与建议】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学习:
1.课前,搜集作者的写作背景资料。
2.课中,按照如下步骤自读自悟:先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再带着“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情”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概括主要内容。接着,带着“课文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这一问题,逐一体会外祖父的言行中表现的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然后,再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交流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预习时间:15-20分钟
预习内容《梅花魂》
一、通读全文 理解词语。
1.听范读,圈出文中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解决圈出的字词。
二、读通课文 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前导读中的问题,将自己的发现勾画出来。
2.借助资料,理解题目中的“魂”是什么意思?
三、我是搜集小能手
收集有关“梅花”的诗句,读一读,感受诗句的韵味。
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之一:汇报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向目标1)
2.分享如何读准易读错的字和多音字。(检测目标1)
读准字音:葬身 腮边 虬枝 玷污 郑重 秉性
码头 撩起 手绢 华侨 眷恋 凉飕飕
难读的字:“葬 腮 飕”
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三分钟默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指向目标2)
2.分享交流结果:
第一件事
外祖父教我唐诗宋词。
第二件事
外祖父对我弄脏墨梅图发脾气。
第三件事
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哭了。
第四件事
外祖父送我墨梅图。
第五件事
外祖父送我绣有梅花的手绢。
学习任务三:品读故事,感悟人物
(一)回顾方法
1.回顾思考:在《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中,我们都用到过哪些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总结分享学过的方法:
(1)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体会思想。
(2) 抓住关键语句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
(二)体会人物感情
1.五分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认为最能表现外祖父思想感情的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或感受。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从中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感情?又是如何体会到的?(指向目标3)
2.全班交流,再带着体会读一读画出的语句。(检测目标3)
交流重点一:
抓住关键事例,体会人物情感。
事例1: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时,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1)由此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对祖国无比思念的感情。
(2)朗读内容,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
(3)质疑:课文写了外祖父三次流泪,在文中找出来,并谈一谈三次流泪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重点二:
抓住神态、语言、动作,体会人物情感。
事例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墨梅图上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1)抓住“顿时拉下脸来”“轻轻刮去污迹”“慢慢抹净”“孩子要管教好……是能玷污的吗?”等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到外祖父对这幅墨梅非常珍爱,视若珍宝。
(2)反问句在这里有什么作用?能不能改成陈述句?
(3)带着感情读,同学互评。
交流重点三:
把自己变成文中的人物,体会人物情感。
事例3:外祖父知道自己不能回国,“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1)质疑:如果你是一个老爷爷,你会在孩子面前痛哭流涕吗?为什么?
(2)文中的“外祖父”为什么会“呜呜呜地哭”呢?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小结:由此体会到外祖父因为不能回国感到很心痛,竟然忍不住当着孩子的面痛哭流涕,更能表现出他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
(3)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想一想此时“我”会想什么?
(4)带着这样的感动再来读一读。
交流重点四: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
事例4: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把我叫到书房,郑重地将墨梅图交给我,让我要好好保存。他还说:“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1)从“好好保存”“最有……最有……最有……”中体会到外祖父内心充满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
(2)质疑:三个“最有”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说明了什么?
(3)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又准确、又生动。
总结学法:读-找-品-读(板书)
交流重点五:
抓住神态、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
事例5:船快开了,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1)从“眼含热泪”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他把手绢交给“我”代表什么意义?
小结:从这里能够体会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到回国的心愿,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2)质疑:“——”在这里是什么作用?
(3)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能读出眼含热泪的深情来。
写作方法小结:抓住关键词和神态描写;作用不仅能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还能从中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刻画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
(三)感悟“梅花魂”
(1)题目中的“梅花魂”是什么意思?“魂”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2)同桌交流课前预习材料:借助预习记录、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交流。
(3)分享交流结果:“魂”指精神;“梅花魂”指梅花的精神,顶天立地、不怕严寒……
总结:梅花魂是一种品格,是一种不肯折节的气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几千年传承不衰的精神。在和平年代,梅花魂已然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救死扶伤,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等等。
学习任务四:回读课文,体会写法
1.听歌曲《红梅赞》,感受外祖父的爱国心,并且有感情的伴随音乐朗读课文。
2.思考: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检测目标3)
文章开头:“故乡的梅花又开了。一年一度,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文章结尾:“当年的我,还过于稚嫩……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啊!”
(1)小组自由交流,汇报交流结果,其他同学适当补充。
(2)上台板书:前后照应 首尾连贯
学习任务五: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1.阅读有关梅花的诗句,结合《梅花魂》体会梅花所承载的情感和价值。
2.小组内交流一下学完本节课后的感悟。
【作业与练习】
1.朗读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利用所学方法品读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感受梅花的品质。(检测目标2)
2.根据提示,运用本课学过的写法,补充下面的句子。(检测目标3)
课文 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 时无声的落泪,不能回国时 地 ,送别时 。这些都表明了他 回国返乡的强烈情感,叶落归根,年纪越大,这种情感越 。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 ,已经成为他心中 的痛,最终成为他 的憾事。
【板书设计】
4* 梅花魂
中国心
珍爱梅图
民族精神 三次落泪
赠送梅图
学法:读-找-品-读
写法:前后照应 首尾连贯
【学后反思】
1.我了解了课文细节描写、排比手法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及它们的好处:
2.查找资料,运用本课的学到的写法,试着写一写你最难忘的事:
【教后反思】
导读
《那一刻,我长大了》是本册书的第一篇习作,在阅读、了解他人童年故事的同时,反观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写下来。根据教材提示的一些可能引起成长回忆的物品,引发共鸣,打开关于“成长”的记忆大门,回忆自己的成长时刻,选择习作素材。
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主题与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2课时)
【课标要求】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习作要感情真实,并且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学习目标】
1.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3.体验“长大”的自豪,理解“长大”的内涵。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的2和4和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三和学习任务四(检测目标2、3)
3.完成学习任务五(检测目标4)
【资源与建议】
1.习作之前,设计问题清单,了解关于大人们童年生活的信息,感知时代的变迁,并翻阅记录成长经过的相册、日记······回忆成长经历。
2.习作之初,交流自己了解的大人们的童年生活,以及自己成长经历中印象深刻的几件事情,试着说说哪个时刻让自己感到了成长。
3.写作与修改时要认真多读几遍,并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让语言通顺、流畅,意思清楚、明白,不断培养自己自主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设计问题清单,了解大人们的童年生活,翻阅记录成长经过的相册、日记······
2.回忆自己长大或者被触动的一瞬间,先在小组交流,想一想应该如何选材。
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交流激趣
1.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大人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吗?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先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邻居,再针对不同的对象,列出问题清单。
问题清单一:
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那几篇课文?
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么?
课后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
问题清单二
小时候玩过哪些玩具?
最喜欢哪个玩具?为什么最喜欢它?
这个玩具是怎么玩的?
······
2.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都长大了。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自己长大了?(指向目标1)
3.自由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指向目标1)
4.小结:身体长高了,学会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关心别人,学会了体贴父母……所有的这一切都足以证明——长大了。
5.观看视频,交流:
(1)我长大了,学会做许多的事情了,这些小朋友能做什么事呢?(指向目标1)
(2)我们也长大了,又会做什么事情呢?(自由交流)
6.翻阅影集、日记、成长手册……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有没有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结合自己的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成长中的自己。
学习任务二:明确思路,讲究策略。
1、创设情境
(1)今年我过生日,妈妈给我切蛋糕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角出现了浅浅的皱纹。
(2)今天爷爷走了很远的路,给我买了一双心爱的球鞋。接过爷爷递过来的球鞋,感觉手上沉甸甸的……
(3)上个星期,第一次在班里当众发言,我很紧张。看到同学们鼓励的目光,我忽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2.小组交流:从哪里可以看出上面资料中的“我”在那一刻长大了?结合课文插图,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一个人在那一刻长大了?(小组长分类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独立思考: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寻找让自己觉得忽然长大了的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
4.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相介绍让自己觉得忽然长大了的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
5.全班交流、评议。
学习任务三:讨论与回顾,确定选材与方法。
(一)选材
小组交流,选定要写的内容。(指向目标2、3)
(1)品德方面:看到出现皱纹的妈妈,懂得了关心父母;看到为自己操劳的爷爷懂得了关爱老人;看到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老师,懂得了尊敬老师;得到同学帮助的那一刻,懂得了关爱同学;获得同学掌声的那一刻,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也懂得了要欣赏和鼓励别人;帮助低年级的小同学修好文具盒,那一声谢谢让我感受到助人后的愉悦……
(2)学习方面:课堂发言受到老师表扬的那一刻,懂得了要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那一刻,懂得了要学会独立思考;读书交流会上得到同学们掌声的那一刻,懂得了要主动探索新知识……
(3)能力方面:学会了一项新技能,为自己感到自豪;放学了,爸妈没来接我,独立回家的那一刻,内心充满了喜悦;晚上自己在家没有感觉害怕,得到爸妈赞许的那一刻内心非常激动……
(4)友情方面:原谅朋友过失,看到朋友激动表情的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对待朋友要宽容;把自己的钢笔借给朋友,听到谢谢的那一刻,我懂得了要帮助别人……
(二)方法指导
1.小组交流:怎样根据要求写出感人的文章?
2.全班交流,小结:
(1)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4)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3.命题:
(1)可以用“那一刻,我长大了”做为习作的题目。
(2)可以根据选取的材料进行命题。
(3)可以根据自己最深的感受对习作进行命题。
(4)可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或启发做为习作的题目。
学习任务四: 编写提纲,学习例文,尝试拟作。
1.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材料,合理的方式,编写写作提纲。
2.习作提纲的提示:
(1)确定中心: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围绕中心,可以选择哪些材料?
(3)根据确定的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开头和结尾来记录?
3.怎样恰当的材料,合理的方式表达?看例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
人生中总会有一些难忘的事情,我也不例外。而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一次不愉快的回忆。
那一次,我独自走在放学的路上,看见道路的一旁有一棵梨树。上面那黄嫩嫩、水灵灵的梨儿,使我不禁心中一阵欢喜。我记得这梨树好像是小卖部的主人老王伯伯种的。“没关系,反正树上这么多梨呢!”我心里想着,手不知不觉的伸了上去,摘下了两个硕大的梨子、我小心地把梨装进书包里,满心欢喜,像一只小鸟似的飞回了家。
爸爸打开门,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包鼓起的那一大块儿。“那是什么?”爸爸把声音压的很低。“梨!”我欢快地告诉爸爸。“哪儿来的?”“在老王伯伯的那棵梨树上摘的。”我满不在乎地回答。“你为什么偷别人的东西?”爸爸的眼神像箭一般,让我不敢看一下。我马上感觉到形势不妙,老老实实站到了爸爸面前,恨不能把头低到胸脯上,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谁知,爸爸心平气和地说:“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是一个好习惯,现在的小偷就是小时候像你一样,爱偷别人的小玩意儿,现在是两个梨,将来就可能是一筐梨,甚至是更贵重的东西!快给人家还回去!”爸爸的声音虽不高,每一个字却像一条鞭子,抽打着我的心。“爸爸……”“快去!”爸爸用两个字拒绝了我的请求。我的话还未说出口,就被这两个字顶了回去。
我手中拿着这两个梨,它们仿佛有千斤的重量,压着我的心。我实在没有勇气面对小卖部的老王伯伯。我走到梨树边,四处张望没有一个人,才放心地把梨子放在了树下的草地上。风吹着梨树的叶子沙沙地响,那千斤的重量也随风而去,我心里轻松多了,几乎是一路唱着歌回到了家。
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好像长大了不少,觉得自己突然成熟了许多。我永远不会忘记爸爸对我的教诲,每次想起我都会提醒自己:“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做光明正大的事,我长大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4.我当小评委:欣赏范文,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小组交流,汇报发言。)
5.全班交流,把握技法。
(1)开头用简洁的语言直接引出主题,干脆利落。
(2)习作选取了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清了事情的经过。
(3)习作通过细致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记录了当时的这是感受:
(4)总结:本文作者能选取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来叙述,写清了事情的经过,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感受。
6.独立完成习作,注意格式要正确。
学习任务五: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1.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大家一起帮助修改,并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检测目标4)
【评价标准】
评比项目
★★★
★★
修改意见
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无错别字,标点正确,用词准确,语句通顺
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能运用多种方法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2.展示优秀习作。
(1)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亮点,提倡借鉴。
3.出示存在普遍性问题的习作。
(1)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4.小组交流。
(1)把自己独立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和同学一起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
(2)互相评价: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哪些地方没听明白。
【作业与练习】
把习作认真誊写在作文纸上。
【学后反思】
1.相互交流,我的收获是:
2.我在习作表达时还需注意:
【教后反思】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