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训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646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训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646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训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6466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填空,选择题,综合性学习,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训练一、基础填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曹刿( ) 小惠未遍( ) 小信未孚( )又何间焉( ) 公与之乘( ) 长勺( )2.(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______时期______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______体史书。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_________”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 (3)出自本文、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 (4)文中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他“登轼而望”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 B.小大之狱 C.公将战 D.可以一战4.下列对句子的语气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发议论) B.刿曰:“未可。”(表否定)C.夫大国,难测也……(发议论)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表赞成)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生物学家通过对舌苔上味蕾的研究,终于回答清楚了我们吃有些食物时为什么会觉得食物味道鲜美。B.《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C.人体皮肤流出的汗能否有效地蒸发,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湿度。D.浏览新闻是人们目前通过移动终端主要进行的活动,因此,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闻客户端。6.有同学摘录了下面一段关于凤凰山历史简介的语句,但语序错乱,请你帮忙找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①他见到这儿人烟稀少、风景秀丽,便在此隐居下来。②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侄孙文应鳞为躲避元军,携二子历经艰难,几经辗转,来到凤凰山下的岭下村。③文应鳞便在山顶建一小楼,夕阳斜下,凭楼远眺,见家无炊烟者,便送粮赈济,百姓感激其恩德,称此楼为望烟楼。④当时正值荒年,人民生活困苦。⑤700多年来,文氏子孙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成为宝安一大望族。A.②①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②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③⑤三、综合性学习7.阅读通知,完成题目。通知全体同学:学校将于6月10日下午2点在报告厅举行“我爱朗读”比赛,届时将邀请著名专家作为大赛的评委。“ ”,希望广大同学积极参加,踊跃报名。校学生会6月8日(1)为了增强通知的感召力,请你为通知横线处添加一条宣传标语。(2)你发现通知划曲线的句子表达有所不妥,请你代为修改完善。(3)李召同学报名参加了比赛,当天晚上想要观看电视节目“朗读者”,但是被他妈妈以耽误学习为由拒绝了,如果你是李召,你会如何劝说妈妈同意你的要求? 四、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阿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8.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B.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C.必以情 情:情况 D.夫大国,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分人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B.忠之属也 辍耕之垄上C.战于长勺 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历史背景是齐鲁长勺之战。B.曹刿开门见山地指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说明他对这次的战斗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熟悉。C.庄公的无知与曹刿的多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足见其为君昏庸无能。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二)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靡:望其旗靡 所向披靡B.鄙:肉食者鄙 鄙夷不屑C.间:又何间焉 亲密无间D.属:忠之属也 纯属虚构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3.选文是如何突出曹刿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4.请结合《曹刿论战》全文和链接材料的内容,简要分析曹刿作战和太公论战,二者的取胜之道有何异同。【链接材料】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资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①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选自《六韬·军势》,有删改)注:①奇正:古时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计邀截、袭击为奇。 (三)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不容发B.故余虽感/既克,公间其故/故弄玄虚C.当余之从师也/民弗从也/从善如流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远交近攻1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7.选段略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你是如何理解的?18.下面链接材料也是写战争,同样是写战争,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链接材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日:“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指摆好阵势。③既:尽,全部。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州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① 者胜,以虞待不虞②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③ 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注]①同欲:意愿一致,指齐心协力。②虞:准备③御:控制、干预。1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齐师败绩( )(2)望其旗靡( )(3)识众寡之用者胜( )2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B.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C.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D.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2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彼竭我盈,故克之。(2)此五者,知胜之道也。22.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取得胜利,印证了[乙]文《孙子兵法》里的一些观点,请参照例一,再举两例简要分析。例一:作战时鲁庄公向曹刿虚心求教,言听计从,印证了“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何尔驽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⑤,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选自《晋书•皇甫递传》)[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稼穑:播种和收获。此泛指从事农业劳动。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2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因对之流涕B.无以慰我/或以为痴C.于我何有/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D.谧乃感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24.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三处)。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25.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试分析皇甫谧和宋濂成功的共同因素。【链接材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答案1. ɡuì biàn fú jiàn chénɡ sháo2.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彼竭我盈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示例:一鼓作气。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3.C4.A5.C6.B7.(1)朗读经典美文,装点美丽青春(2)希望广大同学踊跃报名,积极参加。(3)①(称谓)妈妈,(提出要求,语气委婉)您能不能同意我收看“朗读者” ,③(介绍“朗读者”对自己的益处)这个节目中的朗读作品文质兼美,不仅能学到朗读技巧,还能学到很多知识,收获感动、快乐、人生启迪/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劳逸结合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8.C 9.A 10.C11.A 12.(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意思对即可) 13.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突出曹刿形象。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战中曹刿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都体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②通过对比突出曹刿形象。曹刿与乡人态度的对比,曹刿与鲁庄公在政治、军事上的对比,突出了曹刿爱国、富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14.同:要善于用兵,提前部署研究,判断战机,要能够防患于未然。异:①曹刿认为民心所向是作战的重要条件,蓄养士气也十分重要。②太公认为进攻作战的时候,我方作战的机密不能泄露出去。(意思对即可。)15.C 16.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17.略写长勺之战的过程是为了突出本文中心“论战”。这样可以使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18.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已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19. 大败 倒下 少 20.B 21.(1)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2)(以上)这五点,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道理)。 22. 鲁国君臣齐心协力,印证了“上下同欲者胜”。 曹刿在进攻和追击时审时度势,两次“未可”“可矣”印证了“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曹刿“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印证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3.C 24.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25.(1)选文中皇甫谧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亲手抄写每一本借来的书,即使寒冷的冬天也毫不懈怠(分析)。可见他们的成功源于勤奋(结论)。(2)选文中皇甫谧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只把书写作为自己的事业;《送东阳马生序》中其他同学衣着华丽,而宋濂衣着破旧却毫不羡慕(分析)。可见他们的成功还源于用心专一(结论)。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