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三自然段四个意思相同的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桃花源记》学案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课 题第九课 《桃花源记》(第2课时)课 型新授课备课日期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日期 自主学习篇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武陵渔人的行踪2.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发现桃花林、进出桃花源、再寻桃花源3.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况。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 “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C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请找出第二、三自然段四个意思相同的字词。_____悉____、____并_____、____咸_____、____皆____。备注师生研学篇 教学过程:1.渔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原文填空)有什么作用?画面:“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用:①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②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③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原文填空)田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日常生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此地?作者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原因:为了避秦时乱而来到此地。作用:①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暗写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社会的否定。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内容: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更替,战争不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原因:两种生活差异巨大,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对外面的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5.渔人“处处志之”却依旧“不复得路”,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处处志之”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渴望。但“不复得路”意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虚无缥缈的所在,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也表明作者感觉这一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6.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为什么?不多余,因为①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写其寻访无果,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③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它心驰神往?自然环境: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社会环境: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平和。社会风气:桃花源中的人和睦共处,桃花源民风淳朴。生活状况:桃花源中的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长幼有序。精神状态:桃花源中的人怡然自乐,自由幸福。桃花源是一个自给自足、自由美好的人间仙境,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 学法总结拓学探究篇一、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先秦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2分)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①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②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二、理解性默写(27分)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2分)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5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分)豁然开朗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3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6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中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2分)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7.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2分)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8.“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2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2分)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0.“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2分) 初极狭,才通人三、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5分)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2分)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3分)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反馈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桃花源记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桃花源记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导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词类活用,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