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精讲(部编版)课件PPT
展开虚词 概念: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语法:1.不能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作为语法成分,更不能重叠使用。 2.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包含: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 时间、频率、语气、情貌等。 例:很,立刻,都,时常,忽然,不,竟……介词 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头,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止、方向、 处所、时间、对象、目的 例:从,向,在,把,按照,为了,对于,比,除了……连词 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例:和,或者,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有,如果……助词 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限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例:的,地,得,着,了,过,吗,啊……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一、而1.用法和意义(1)连词。①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有时可不译。②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与”,有时可不译。③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却”。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⑤表示修饰,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⑥表示假设,一般译作“如果”。(2)助词。跟其他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既而”“已而”“而或”。
2.课内积累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译文:都尉拿着剑上前,吴广跳起来,夺下(都尉的剑)杀都尉。②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译文:太阳出来,树林间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④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译文: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而别。
2.课内积累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出师表》(所以:用来……的) 译文: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译文:处于忧愁祸患中可以使人生存,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译文: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2.课内积累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③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④学而不思则罔。《论语》⑤人不知而不愠。《论语》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课内积累①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译文:交错地在面前摆放,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②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译文: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回来。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译文:河湾上有一个智慧的老头讥笑愚公并且制止他(做这件事),说⑤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译文:吆喝着施舍给人家……用脚踢着施舍给别人
2.课内积累①溪深而鱼肥——<连>表并列。《醉翁亭记》②水落而石出者——<连>表顺承。《醉翁亭记》③乡为身死而不受——<连>表转折。《鱼我所欲也》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表修饰。《北冥有鱼》⑤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表因果。《北冥有鱼》
1.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而”字表递进关系的选项。( )A.溪深而鱼肥 B.广起,夺而杀尉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C。 A表并列,B表顺承,“夺”和“杀”有时间上的先后;C.表递进;D.表转折,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例句“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A.莲,出淤泥而不染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解析】 A。 例句的“而”是表转折,可译为:但,然而,却。A.表转折;B表递进。C.表修饰;D.表并列
二、之1.用法和意义(1)代词。①代人或事。②译为“这”。(2)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②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③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用于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二、之 常见用法:①代词②动词③助词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们)”。①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②具答之。《桃花源记》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宋何罪之有?(《公输》)2.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2.课内积累①无案牍之劳形——<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陋室铭》②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第一个之,<助>;第二个之,<代>他们。 《出师表》③水陆草木之花——<助>的。《爱莲说》④往送之门——<动>到、往。《富贵不能淫》⑤往之女家——<助>音节助词,不译。《富贵不能淫》⑥忠之属也——<代>这。《曹刿论战》⑦弗之怠——<代>宾语前置,代指抄录书。《送东阳马生序》⑧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曹刿论战》
解析:A.时间副词“久”后,补足音节;B.“之”+南海,动词,去,往;C.“之”,位于动词“佐”后面,人称代词;D.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做宾语,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标志词。 答案:D
【解析】题目中的“之”,在代词“臣”之后,代词+之+名词,结构助词“的”。A.人称代词,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名词+之+代词,结构助词“的”;D.表时间的词语“数月”之后,补足音节,不译。 【答案】C
医者仁心【步惊①】性□。以嫩叶和米数粒微炒,煎汤饮之,可愈呕泻寒疾。花有幽香,步行遇之,往往惊为蕙兰,故曰步惊。永安人每以嫩叶干之,持入京师作人事。【瑞香】性温。冬月盛开如雪,名雪花。刈②以为薪,杂山兰、川芎之属烧之,比③屋皆香。杂众花中,众花往往无香,皆为所夺,一名夺香花。干者可以稀痘。【葳蕤】性□。一名玉竹。阴柔而质滋润,如女之委顺相随也,有娇柔之意。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主中凤暴热。【蒲黄】性平。香蒲花中之蕊屑也,细若金粉。春生嫩叶,出水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谓之蒲槌。能止血,消瘀青。【注释】①步惊、蕙兰、瑞香、山兰,川芎、葳蕤、蒲黄,均中药名。②刈,制。③比,挨着,邻近。
请选出与例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A.煎汤饮之 B.如女之委顺相随也C.有娇柔之意 D.故俚俗谓之蒲槌
三、乃 用法和意义
2.课内例句①去后乃至——<副>才。《陈太丘与友期行》②乃石性坚重——<副>是。《河中石兽》③见渔人,乃大惊——<副>于是,就。《桃花源记》④乃下令——<副>于是,就。《邹忌讽齐王纳谏》⑤乃记之而去——<副>于是,就。《小石潭记》⑥乃重修岳阳楼——<副>于是,就。《岳阳楼记》⑦久而乃和——<副>才。《送东阳马生序》⑧乃入见——<副>于是,就。《曹刿论战》
琢 冰[清] 唐 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 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这里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 康肃笑而遣之 B.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学而不思则殆C.被以衣裳,缀以丹碧 以刀劈狼首 D.乃问之曰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解析】 A。 A项,“之”分别为“助词,的”“代词,代指卖油翁”;B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C项,“以”均为介词,“用”的意思;D项,“乃”均为“于是,就”的意思。
【参考译文】从前京城有个将冰雕成人物形象的人,给它们披上衣裳,点缀上红绿色彩,神色栩栩如生,形体如同真人。京师天气寒冷,把它放到厅堂背阴处,过了一天也不会变;变了就修饰它们。前往观看的人每天有数百个,都感叹他的精巧,惊叹他的神功。一天,(他)对众人说:“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没有人应答。(有人)就问他道:“您的技艺的确很奇巧啊。您为什么不铸金琢玉,做夏、殷、周、汉朝的器具,可以珍藏却不会坏啊?现在(你)就琢冰为玩物,它们的形虽然很好,没几天就化了!我很可惜你这做事的技巧却不实际,使身心劳累却没有用,可以娱乐眼前却不能流传久远啊。”
四、其 用法和意义
2.课内例句①不知其二者多矣——<代>其中的。《河中石兽》②其间千二百里——<代>这。《三峡》③欲穷其林——<代>那。《桃花源记》④得其船——<代>他的。《桃花源记》⑤不知其旨也——<代>它的。《虽有嘉肴》⑥其此之谓乎——<副>大概,表示推测。《虽有嘉肴》⑦安陵君其许寡人——<副>表示祈使语气。《唐雎不辱使命》⑧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代>那些。《送东阳马生序》
读书之境 读书须明窗净几,案头不可多置书。读文作文,皆须宁神静气,目光炯然①。出文于题之上,最忌坠入云雾中,迷失出路。多读文而不熟,如将不练之兵,临时全不得用,徒疲精劳神,与操空拳者无异。作文以握管②之人为大将,以精熟墨卷百篇为练兵,以杂读时艺③为散卒,以题为坚垒。若神明④不爽朗,是大将先坠云雾中,安能制胜?人人各有一种英华光气,但须磨炼始出。譬如一草一卉,苟深培厚壅⑤,尽其分量,其花亦有可观,而况于人乎?况于俊特⑥之人乎? 天下有形之物,用则易匮。惟人之才思气力,不用则日减,用则日增。但做出自己声光⑦,如树将发花时,神壮气溢,觉与平时不同,则自然之机候⑧也。 读书人独宿是第一义,试自己省察。馆中独宿时,漏下二鼓⑨,灭烛就枕;待日出早起,梦境清明,神酣气畅。以之读书则有益,以之作文必不潦草枯涩⑩。真所谓一日胜两日也。(选自清·张英《聪训斋语》) 【注释】①炯然:形容明亮。②握管:执笔。③时艺:指时文,八股文。④神明:指人的精神。⑤壅:在植物的根部培土或施肥。⑥俊特:德才出众。⑦声光:此处指文章的风采。⑧机候:适宜的时机。⑨漏下二鼓:夜晚二更时分。⑩枯涩:文思呆滞迟钝。
1.下列选项中,与“其花亦有可观”的“其”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C.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D.其真无马邪(《马说》)
【解析】 D。 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D项“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他三项和例句均为代词,译作“它的”。
【参考译文】读书应该(在)窗明几净(的环境中),桌上不要放太多的书。读书和写作都要聚精会神,平心静气,目光明亮。写出的文字要紧扣主题,最忌讳的是坠入云雾中,迷失出路。读的文章很多但不深入理解,就像统领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兵,面临打仗时全都不顶用,白费精神体力,同赤手空拳的人没有什么两样。 写文章时,以执笔的人为大将,精读百篇名篇就是训练士兵,博览杂书就是零散的士兵,题目就是坚固的战斗堡垒。如果精神不清爽,那就像大将先坠入云雾之中,怎么能够取得胜利呢?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才气,只是需要经过磨炼才能显露出来。正如一棵草一朵花,如果精心培育浇水施肥,让它充分生长,开出花来才会美丽,何况人呢?更何况才智出众的人呢? 普天之下有形的物质,只要使用就容易损耗匮乏。只有人的智慧和气力,不用就会日益减损,常用就会日益增长。要显露出自己的文采,就如同树木将要开花时,精力旺盛,生气蓬勃,感觉与平常不同,那就是适宜的时机了。 读书的人独自住宿是(做学问的)第一要义,利于思考。馆中独宿时,二更即吹灯睡觉;待清晨日出早起,(这时)头脑清醒,精神爽朗。在这种状态下读书会有收获,在这种状态下写文章也会文思泉涌。这就是一天胜过两天呀!
爱兰说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 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yūn)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祥瑞。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纯以情韵胜 屠惧,投以骨C.花之富贵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人舍然大喜
【解析】 A。 A项,介词,在。B项,介词,凭借;介词,拿。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项,代词,指兰花;代词,表指示,那。
【参考译文】 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贴近闻嗅品赏的。(它的香气)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缥缈萦回,(它的)清纯凭借情致韵味胜出。(兰花的香气)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称(它)是祥瑞。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炫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把(兰花的形状)画得相像,(却)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也不可以疏远。
五、以 1.用法和意义汇总 ①介词;②动词;③连词
小结(1)连词。①表示递进,可译为“而且”“况且”。②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③表示并列,可译为“又”“而且”“并且”。(2)副词。①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②“姑且”“暂且”。
1.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1)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根据2.动词 可译作“认为”。如:皆以美于徐公。
3.用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顺接时,相当于“而”; 如:卷石底以出。 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如:以伤先帝之明。 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
2.课内积累①不以疾也——<动>比得上。《三峡》②以顺为正者——<介>把。《富贵不能淫》③所以动心忍性——<介>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以其境过清——<介>因为。《小石潭记》⑤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用。《北冥有鱼》⑥不以千里称也——<介>凭借。《马说》⑦策之不以其道——<介>按照。《马说》⑧属予作文以记之——<连>来。《岳阳楼记》
2.课内积累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因为。《岳阳楼记》⑩谓余勉乡人以学者——<连>来。《送东阳马生序》⑪必以信——<介>根据。《曹刿论战》⑫皆以美于徐公——<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⑬以光先帝遗德——<连>来。《出师表》⑭以塞忠谏之路也——<连>以致。《出师表》⑮咨臣以当世之事——<介>拿。《出师表》
小结(1)介词①因为。 ②从,在。 ③在……的时候。 ④拿,用。 ⑤按照,依照。 ⑥依靠。 ⑦凭借……身份。 ⑧跟,同。(2)连词①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②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示修饰。③表示并列,有“并且”的意思。 ④表示转折,有“但是”的意思。⑤表示结果,有“因而”的意思。(3)助词。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和方位。(4)动词。①用,使用。 ②认为。
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①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②洛州,为是旧征行处③,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④,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⑤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载籍⑥所闻,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万倍于此,亦不足也。”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注】①官司:待从,待卫,②幸:临幸,到。③为是旧征行处:因这里是以前征战之地(百姓遭了罪)。④乖行幸本心:违背了巡游的初衷。⑤在下:下人。⑥载籍;史书。⑦不啻(chì):不止,不仅仅。
1.下列各项中的“以”与“或以供秦之物不精”中的“以”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徐以杓酌油沥之 B.此独以跛之故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何以战
【答案】B【解析】例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以”解释为“介词,用”;B.“以”解释为“因为”;C.“以”是表目的的连词,解释为“来”;D.“以”解释为“介词,凭、靠”。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要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推敲其用法及意思。所以答案选B。
【参考译文】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东巡狩猎,将要进入洛阳,驻扎在显仁宫,宫里的侍从(因为侍候不周)受到很多责罚。对此,侍中魏徵向唐太宗进谏,说:“陛下如今到洛阳,因这里是以前征战之地(百姓遭了罪),陛下希望这里获得安宁,所以想要对对洛阳的百姓施以特别的恩惠。但事到如今,这里的百姓非但没得到恩惠,相反,显仁宫的侍从还受到了很多无辜的责罚。他们有的是因为进献的物品不精致,或者因为食物不甘美而受罚。这是因为陛下不知足,太奢侈造成的。这样做已经违背了巡游的初衷,怎么对得起老百姓的期望?过去,隋炀帝命令下人多多进献食物,只要食物不丰美,就要受到责罚。上面有什么样的喜好,下面必定会加倍效仿,这样下去,人就会变得贪得无厌,最后走向灭亡。这不只是史书所载,也是陛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正因为隋炀帝昏庸无道,所以上天才委派你来代替他。陛下应当战战兢兢,凡事从俭,以前人的风范为楷模,来告诫子孙后代。为什么今天要步隋炀帝的后尘?如果陛下意足了,那么现在就能感到满意,反之,即使比现在好过千倍万倍,也不会感到满足的。”唐太宗听后大惊失色,说:“没有你,我绝不会听到这样的诤言。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此类事情发生了。”
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登政和二年迸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 (节选自《宋史·李纲传》)【注释】①斡离不:人名。②中官:皇后。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待勤王之师 B.愿以死报 C.以中有足乐者 D.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C【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虚词含义。“以言事忤权贵”句意为: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以:介词,因为;A.句意:以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以:连词,相当于“而”;B.句意:我愿意以死相报。以:介词,用;C.句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以:介词,因为;D.句意: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以:介词,用;
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③,而括易言之④。使⑤赵⑥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⑦军史。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⑧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⑨之。(选自《史记》) [注] 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④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⑤使:假使。⑥赵:赵国。⑦易置:撤换。⑧绝:断绝。⑨坑(kēng):活埋。1.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将白起闻之 一老河兵闻之 B.然不谓善 其人舍然大喜C.以天下莫能当 蒙辞以军中多务 D.而括易言之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解析】 A。 A项,均是代词,代事。B项,连词,表转折,可是;助词,……的样子。C项,动词,认为;介词,拿,用。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参考译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他。(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把它说得很轻易。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假使一定要他担任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撤换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这些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逃走,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兵有了异心。(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六、且 1.用法和意义 ①连词;②副词
2.课内积累①不义而富且贵——<连>表并列,并且、而且。《<论语>十二章》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连>表并列,并且、而且。《送东阳马生序》③且焉置土石——<连>况且。《愚公移山》④天子且至——<副>将要。《周亚夫军细柳》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连>犹,尚且。《马说》⑥且秦灭韩亡魏——<连>况且。《唐雎不辱使命》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墓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蛮夷爱之B.必以信 宽大信人C.何以战 以其头为饮器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募能使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之:音节助词,不译/之:代词,他,指张骞;B.信:守信/信:诚实;C.以:凭借/以:用;D.使:出使/使:出使。故选:D。
【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人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国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与甘父一起离开陇西,出使月氏。途径匈奴,被匈奴人截获,被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孩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肯投降。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当地人)喜欢他。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的匈奴妻子以及甘父一起逃跑回到汉朝。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从大将军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能够没有物资缺乏,……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相往来了。
【甲】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光绪己卯,楼基坼①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②以考绩③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④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⑤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⑥亦加坚筑,以固吾圉⑦焉!(节选自【清】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注】①坼(chè):分裂,裂开。②容:即张德容(1820-1888)。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葺。③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④茶厘:对茶叶经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⑤驳岸:保护岸或堤坝不坍塌的建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⑥雉堞(zhì dié):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⑦圉(yú):边境,边疆。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对联横批之子于归,作音节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虚词“之”用法清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4种句式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精讲(部编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文言文4种句式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精讲(部编版)课件PPT,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之省略句,省略主语,二省略谓语,三省略宾语,四省略介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部分,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释义+示例+出处,第一节,第二节,而连词,乎语气助词,于介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