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七单元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测能力)
展开
这是一份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七单元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测能力),共16页。
第七单元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测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0年5月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登顶时,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海拔超过8000米时,意味着进入“死亡地带”,此时,限制登山队员存活的主要因素是( )
A.氧气 B.阳光 C.土壤 D.水分
2.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描述景象与影响因素匹配错误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阳光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
D.“一山不容二虎”——种内斗争
3.下列生物现象主要受光照影响的是( )
A.莱阳梨只适宜种植在莱阳五龙河沿岸
B.瓦松在短暂的雨季完成整个生命历程
C.船舱内的草芦幼苗向窗户方向弯曲生长
D.海边红树的地上根有发达的通气结构
4.在一块稻田中,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①阳光
②杂草
③水分
④土壤
⑤田鼠
⑥空气
⑦蝗虫
⑧青蛙
A. ①②⑤⑥ B. ③④⑦⑧ C. ①③④⑥ D. ②⑤⑦⑧
5.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 )
A.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 B.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盖住
C.纸盒底部都铺细干土 D.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2只
6.如图甲、乙分别为张华、李玉两位同学设计的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两个实验装置,有关分析科学的是( )
A.甲装置探究的实验变量是水分
B.乙装置探究的实验变量是光照
C.乙装置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D.甲装置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7.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C.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8.下列成语或诗句中能体现生物因素作用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④草盛豆苗稀,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⑥北雁南飞;⑦草尽狐兔愁。
A.②④⑤⑦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④⑤⑥⑦
10.下列语句能体现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11.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等。以下关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草原上的狼和羊之间是捕食关系
B.人类和新冠病毒之间是竞争关系
C.蚂蚁大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是合作关系
D.小麦田里的小麦和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
12.下列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B.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C.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光照对生物的影响
13.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竹节虫的身体像竹枝”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B.“燕子低飞要下雨”反映了生物适应环境
C.“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4.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举国上下高度紧张的同时,爆发于非洲之角的蝗灾,也开始慢慢向东非和南亚扩散开来。全球气候变暖的2019年冬天,叠加年初的澳大利亚超级大火,造成东非10-12月持续的大暴雨。由于这段时间正好是蝗虫幼体破土而出的时节,充分的雨水加上舒适的地面环境,蝗虫成长速度极快,最终酿成2020年1月大蝗灾。从蝗灾爆发的原因可以看出(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改变环境
15.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
A.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体现了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D.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体现了种内斗争的生态关系
16.寒冷的冬天,校园里的银杏树纷纷落下了叶子,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落叶的树不能适应寒冷的冬天 B.这都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C.不落叶的比落叶更适应寒冷 D.落叶的树需要大量的水
17.生物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变色龙的体色能够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是对环境的适应
B.“鱼儿离不开水”说明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D.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8.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生活在北极的白熊毛色纯白;钴蓝箭毒蛙拥有极强的毒性,幽蓝的身体让它们特别显眼;钩线青尺蛾能随季节变化自己的颜色,伪装成嫩芽。这四种现象分别是( )
A.保护色、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B.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C.拟态、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D.拟态、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19.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中,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 100张撒在蓝色的布上,小组同学每转向桌子一次,快速选一张小纸片。一段时间后停止,统计布上剩余各色小纸片的数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这个模拟实验中,蓝色的布相当于生物的"生活环境",同学模拟的是"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
B.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蓝色
C.如果背景换成红色布,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各色小纸片数会基本相同
D.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的动物不易被发现,对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十分有利
20.下列哪种动物的体色不属于保护色( )
A.变色龙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
B.鲫鱼背部为深灰黑色,腹部为白色
C.眼镜蛇的颈部竖立时,显露出的眼镜状斑纹
D.蟒的体表所具有的黑褐相间的斑纹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8分)如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绘制的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该生态环境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等。
(2)图中直接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获得高产,人们使用更多的化肥,使水域中的有机物增多,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鹰视觉敏锐,爪和喙呈钩状,适于捕捉小动物,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22.(11分)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问题重要方法,是人们主动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一位同学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的实验报告,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1)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订计划
(2)实施计划:
①用硬纸板制成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方没有盖),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将纸盒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用黑纸包好形成一个黑暗的环境,另一部分不做处理。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_____和______两种环境,目的是起到______作用,实验变量是______。
②把纸盒静置桌上,将抓来的10只鼠妇放入纸盒中央,静置2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如下:
环境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7分钟
8分钟
9分钟
10分钟
11分钟
明亮
3
2
2
2
2
3
2
2
1
2
黑暗
7
8
8
8
8
7
8
8
9
8
(3)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对于实验测得的实验数据应该怎样处理?_________。
(4)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_________。
(5)表达和交流:在实验中,鼠妇能不能只用一只?______。为什么?______。
(6)实验后应该怎样处理鼠妇?______。
23.(12分)科学探究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过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乐趣,还是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思维的基础。毅豪兴趣小组发现当人们移开花盆时,鼠妇(又称潮虫)会很快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步骤1:实验装置的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鼠妇,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并记录。
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4次。
步骤3: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设置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作用是______,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2)实验步骤重复操作4次,是为了______。
(3)分析图示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4)实验结束后,鼠妇应如何处理?______。
24.(10分)阅读关于北极狐和沙漠狐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极狐活动于整个北极地区,其中包括:俄罗斯、加拿大、阿拉斯加、格陵兰和斯瓦尔巴群岛的外缘,以及亚寒带和高山地区,如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食物主要为旅鼠,也吃鱼、鸟、鸟蛋、贝类、北极兔和浆果等。北极狐为珍贵毛皮兽,已能人工繁殖,并称其为蓝狐、白狐等,突变品种有影狐、北极珍珠狐、北极蓝宝石狐、北极白金狐和白色北极狐等,这些统称为彩色北极狐。
材料二 沙漠狐生活在沙漠地区,白天为躲避酷暑待在地下的洞穴中。沙漠地区白天很热,而洞穴里面却非常凉爽、湿润。沙漠狐是一种夜行杂食动物,主要以小鸟、蜥蜴、蛇、沙鼠、蜘蛛和蝎子等为食。沙漠狐的动作敏捷,跑动过程中能够跳1.2米高,速度比猎狗还快。
(1)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在下面两幅图片的下方横线上标出图片中的动物名称。(填“北极狐”或“沙漠狐”)
(2)从图片和资料可知,北极狐和沙漠狐在外形上产生很大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填“生物适应环境”或“生物影响环境”)。
(3)请你再举出和上述材料中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类似的两种实例:_______。
25.(12分)【资料分析】生物与环境
材料一1859年,一艘英国轮船驶向澳大利亚,有一位叫托马斯·奥斯汀的乘客为了打猎,从欧洲带去了24只兔子。澳大利亚的噩梦从此开始。在澳大利亚,兔子没有天敌,种群迅速增长和扩散,很快啃光了牧草,和当地的动物竞争食物和栖息地,给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澳大利亚人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没有去捕食兔子,反而去猎食更容易捕捉的本地物种,结果狐狸也泛滥成灾。
材料二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如今成为全球首个即将被“征服”的沙地,绿洲覆盖率已经达到80%。据20世纪80年代考查,该沙漠及其边缘共有动物272种,高等植物73种。沙米是流动沙丘上首先生长的先锋物种,可在20~30天内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完成生活周期,因此其种子得以到处传播。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兔子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因素。兔子没有天敌,种群迅速增长和扩散,说明了生物_______环境;兔子的迅速增长和扩散给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影响沙漠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沙漠里只要水分充足的地方,就会形成一片葱茏的绿洲,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6.(7分)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进行了模拟探究。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如下:①在一间铺有绿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在房间内。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两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入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④重复③步骤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表,请分析回答:
昆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绿色昆虫
20
9
27
13
39
20
灰色昆虫
20
5
15
4
12
2
A:第三代中__________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______________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_____________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海拔超过8000米时,氧气的缺乏会带来危险,故选A。
2.答案:A
解析:A.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B.在“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中,主要描述了向阳的花木最早开始萌发,因此诗句中描写的影响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B正确。
C.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C正确。
D.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等而进行斗争,两只老虎属于同种生物,则考虑种内关系,两只老虎在一座山中,必定会争夺空间、食物等资源,属于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A。
3.答案:C
解析:A.莱阳梨主要产地在五龙河流域,莱阳境内有五条大河,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蚬河和白龙河。这五条河在照旺庄五龙河口汇流。已淤积成一片广阔的油沙地。这种细沙土壤里腐殖质特别多,含云母也多,土质松散,通透性好,对光的反射性强。因此这里栽培的梨树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并且由于这种沙土升温急,散热快,昼夜温差大,梨树白天在光合作用中获得糖分,晚上低温不易消耗,从而加快了梨果糖分的积累。莱阳梨只适宜种植在莱阳五龙河沿岸受土壤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瓦松在短暂的雨季完成整个生命历程是受水分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船舱内的草芦幼苗向窗户方向弯曲、生长是向光性,受光照的影响,C符合题意。
D.海边红树的地上根有发达的通气结构是受氧气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C
解析:由分析知道:①阳光、③水分、④土壤、⑥空气属于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②杂草、⑤田鼠、⑦蝗虫、⑧稻螟属于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
故选:C。
5.答案:B
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小明所要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就要设置以光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因此除光线强度不同外、温度、湿度、震动幅度都应一致。所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某生物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设计。其中正确的是选项B、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盖住,目的是保持变量唯一。故选:B。
6.答案:A
解析: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甲实验装置形成了干燥和湿润的两种环境,实验变量是水分。乙实验装置形成的实验变量有两个,一个是水分,另一个是光照,这样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是由变量引起的,因此选项A正确。
故选:A。
7.答案:A
解析: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环境中的草与豆之间的竞争,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是说非生物因素水和肥对庄稼的影响,B错误。
C.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是非生物因素粪,对庄稼的影响,C错误。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8.答案:C
解析: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是指温度升高,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变绿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出生物因素的作用,C符合题意。
D.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A
解析:①葵花朵朵向太阳;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⑥北雁南飞分别体现了太阳、水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而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④草盛豆苗稀;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⑦草尽狐兔愁都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0.答案:C
解析: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的生殖现象,B不符合题意; C、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因此“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竞争关系,C符合题意;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了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草原中的狼和羊,狼吃羊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 B、新冠病毒寄生在人体内,属于寄生关系,B不正确; C、蚂蚁群体内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之间具有合作关系,C正确; D、田里的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A符合题意;
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B不符合题意;
植物通过根吸收来的水大约只有1%被植物体利用,约99%都被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了,因此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而不是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D不符合颗意。
13.答案:B
解析:“燕子低飞要下雨”,在下雨之前由于气流作用,即将降雨区域的气压会稍稍下降,在较低的气压条件下,空气变得稀薄,含氧量也随之下降,使很多平时在半高空的小型飞虫如蜻蜓等,都向地面附近聚集,燕子也随之低飞捕食,这种现象说明是环境影响生物,B错误。
14.答案:B
解析:资料描述:由于这段时间正好是蝗虫幼体破土而出的时节,充分的雨水加上舒适的地面环境,蝗虫成长速度极快,最终酿成2020年1月大蝗灾。由此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A、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荒漠地区干旱缺水,不适于植物生长,因此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是环境影响生物。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D、杂草与农作物竞争空气、水分、阳光等,造成农作物减产,体现了种间斗争的生态关系。
故选:C。
16.答案:B
解析:寒冷的冬天,气温降低,雨水减少,校园里的银杏的树叶全部凋落,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银杏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因此,不论是校园里的银杏,还是松树都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故选:B。
17.答案:D
解析:A.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B.鱼儿离不开水体现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B正确。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非生物因素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
D.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现象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18.答案:D
解析: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属于拟态;生活在北极的白熊毛色纯白,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躲避敌害,属于保护色;钴蓝箭毒蛙身体幽蓝,威慑警示其他动物,属于警戒色;钩线青尺蛾能伪装成嫩芽,属于拟态。
19.答案:C
解析:A.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彩纸,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和数量。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A正确。
B.背景色也就是“环境”是蓝色,所以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蓝色,B正确。
C.如果背景换成红色布,那么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红色,C错误。
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D正确。
故选C。
20.答案:C
解析:眼镜蛇显露出的眼镜状斑纹属于警戒色。
21.答案:(1)光、水、温度、空气、土壤
(2)禾谷类植物、鹰
(3)环境影响生物
(4)生物适应环境
解析:(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等。(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的其他生物。兔吃禾谷类植物,鹰吃兔,图中直接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禾谷类植物、鹰。(3)为了获得高产,人们使用更多的化肥,使水域中的有机物增多,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4)鹰视觉敏锐,爪和喙呈钩状,适于捕捉小动物,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
22.答案:(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阴暗或明亮;阴暗或明亮;对照;光
(3)求平均值
(4)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5)不能;避免偶然性
(6)放回适合鼠妇生活的环境中
解析:(1)作出假设是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判断假设的可检验性。当你翻动花园或庭院中的花盆、砖块或石头时,会发现在这些阴暗潮湿的地方有鼠妇活动。由此我们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故需要设置阴暗与明亮两种环境,以便形成对照。该实验探究的因素是光,故实验变量是光。
(3)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增加重复次数。
(4)鼠妇喜欢生活的阴暗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本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设计方案时较暗和较亮的两个组,并且中间是连通的,将同样的多的鼠妇放在两边,起初两边的鼠妇相互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较亮环境条件下的鼠妇则移动到较暗的环境条件,即较亮环境条件鼠妇很少,而大量的鼠妇移动到较暗的环境条件下,并且保持相对稳定。故可得出结论: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5)一只鼠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不够健康、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故不能只用一只鼠妇。
(6)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23.答案:(1)形成对照实验;光或光照
(2)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出现偶然性(合理即可)
(3)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环境中(或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4)放回大自然或放回适合它的生存环境等(合理即可)
解析:(1)该实验中设置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作用是形成对照实验,这个实验的变量是光照的有无。
(2)实验步骤中重复操作4次,并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
(3)分析图示数据统计,鼠妇大都集中在阴暗处,少数处于眀亮处,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
(4)略。
24.答案:(1)北极狐;沙漠狐
(2)生物适应环境
(3)旗形树适应长期刮单侧风的环境;仙人掌的茎变为肉质茎贮存大量水分、叶退化成刺状减少水分的散失,与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相适应(合理即可)
解析:(1)第一幅图是北极狐,第二幅图是沙漠狐。
(2)北极狐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沙漠狐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沙漠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物适应环境实例如:旗形树适应长期刮单侧风的环境;仙人掌的茎变为肉质茎贮存大量水分、叶形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散失,与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相适应;北极熊有厚厚的脂肪层,可以起到保温作用,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等。
25.答案:(1)生态因素
(2)生物;适应;生物影响环境
(3)水;环境影响生物
解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兔子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中的生物因素。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兔子没有天敌,种群迅速增长和扩散,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兔子的迅速增长和扩散给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又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3)据资料可知,影响沙漠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只要水分充足的地方,就会形成一片葱茏的绿洲,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26.答案:(1)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绿色;灰色;非常相似(一致);自然选择
(4)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解析:(1)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提出问题: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作出假设: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由于绿色昆虫适应了环境而不容易被敌害发现,灰色昆虫不适应环境而容易被敌害发现,所以,第三代中,绿色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灰色昆虫幸存者减少。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非常相似(一致)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得出结论: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第七单元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测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0年5月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登顶时,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海拔超过8000米时,意味着进入“死亡地带”,此时,限制登山队员存活的主要因素是( )
A.氧气 B.阳光 C.土壤 D.水分
2.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描述景象与影响因素匹配错误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阳光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
D.“一山不容二虎”——种内斗争
3.下列生物现象主要受光照影响的是( )
A.莱阳梨只适宜种植在莱阳五龙河沿岸
B.瓦松在短暂的雨季完成整个生命历程
C.船舱内的草芦幼苗向窗户方向弯曲生长
D.海边红树的地上根有发达的通气结构
4.在一块稻田中,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①阳光
②杂草
③水分
④土壤
⑤田鼠
⑥空气
⑦蝗虫
⑧青蛙
A. ①②⑤⑥ B. ③④⑦⑧ C. ①③④⑥ D. ②⑤⑦⑧
5.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 )
A.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 B.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盖住
C.纸盒底部都铺细干土 D.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2只
6.如图甲、乙分别为张华、李玉两位同学设计的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两个实验装置,有关分析科学的是( )
A.甲装置探究的实验变量是水分
B.乙装置探究的实验变量是光照
C.乙装置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D.甲装置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7.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C.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8.下列成语或诗句中能体现生物因素作用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④草盛豆苗稀,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⑥北雁南飞;⑦草尽狐兔愁。
A.②④⑤⑦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④⑤⑥⑦
10.下列语句能体现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11.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等。以下关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草原上的狼和羊之间是捕食关系
B.人类和新冠病毒之间是竞争关系
C.蚂蚁大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是合作关系
D.小麦田里的小麦和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
12.下列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B.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C.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光照对生物的影响
13.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竹节虫的身体像竹枝”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B.“燕子低飞要下雨”反映了生物适应环境
C.“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4.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举国上下高度紧张的同时,爆发于非洲之角的蝗灾,也开始慢慢向东非和南亚扩散开来。全球气候变暖的2019年冬天,叠加年初的澳大利亚超级大火,造成东非10-12月持续的大暴雨。由于这段时间正好是蝗虫幼体破土而出的时节,充分的雨水加上舒适的地面环境,蝗虫成长速度极快,最终酿成2020年1月大蝗灾。从蝗灾爆发的原因可以看出(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改变环境
15.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
A.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体现了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D.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体现了种内斗争的生态关系
16.寒冷的冬天,校园里的银杏树纷纷落下了叶子,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落叶的树不能适应寒冷的冬天 B.这都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C.不落叶的比落叶更适应寒冷 D.落叶的树需要大量的水
17.生物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变色龙的体色能够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是对环境的适应
B.“鱼儿离不开水”说明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D.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8.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生活在北极的白熊毛色纯白;钴蓝箭毒蛙拥有极强的毒性,幽蓝的身体让它们特别显眼;钩线青尺蛾能随季节变化自己的颜色,伪装成嫩芽。这四种现象分别是( )
A.保护色、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B.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C.拟态、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D.拟态、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19.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中,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 100张撒在蓝色的布上,小组同学每转向桌子一次,快速选一张小纸片。一段时间后停止,统计布上剩余各色小纸片的数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这个模拟实验中,蓝色的布相当于生物的"生活环境",同学模拟的是"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
B.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蓝色
C.如果背景换成红色布,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各色小纸片数会基本相同
D.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的动物不易被发现,对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十分有利
20.下列哪种动物的体色不属于保护色( )
A.变色龙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
B.鲫鱼背部为深灰黑色,腹部为白色
C.眼镜蛇的颈部竖立时,显露出的眼镜状斑纹
D.蟒的体表所具有的黑褐相间的斑纹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8分)如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绘制的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该生态环境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等。
(2)图中直接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获得高产,人们使用更多的化肥,使水域中的有机物增多,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鹰视觉敏锐,爪和喙呈钩状,适于捕捉小动物,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22.(11分)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问题重要方法,是人们主动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一位同学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的实验报告,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1)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订计划
(2)实施计划:
①用硬纸板制成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方没有盖),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将纸盒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用黑纸包好形成一个黑暗的环境,另一部分不做处理。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_____和______两种环境,目的是起到______作用,实验变量是______。
②把纸盒静置桌上,将抓来的10只鼠妇放入纸盒中央,静置2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如下:
环境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7分钟
8分钟
9分钟
10分钟
11分钟
明亮
3
2
2
2
2
3
2
2
1
2
黑暗
7
8
8
8
8
7
8
8
9
8
(3)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对于实验测得的实验数据应该怎样处理?_________。
(4)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_________。
(5)表达和交流:在实验中,鼠妇能不能只用一只?______。为什么?______。
(6)实验后应该怎样处理鼠妇?______。
23.(12分)科学探究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过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乐趣,还是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思维的基础。毅豪兴趣小组发现当人们移开花盆时,鼠妇(又称潮虫)会很快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步骤1:实验装置的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鼠妇,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并记录。
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4次。
步骤3: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设置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作用是______,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2)实验步骤重复操作4次,是为了______。
(3)分析图示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4)实验结束后,鼠妇应如何处理?______。
24.(10分)阅读关于北极狐和沙漠狐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极狐活动于整个北极地区,其中包括:俄罗斯、加拿大、阿拉斯加、格陵兰和斯瓦尔巴群岛的外缘,以及亚寒带和高山地区,如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食物主要为旅鼠,也吃鱼、鸟、鸟蛋、贝类、北极兔和浆果等。北极狐为珍贵毛皮兽,已能人工繁殖,并称其为蓝狐、白狐等,突变品种有影狐、北极珍珠狐、北极蓝宝石狐、北极白金狐和白色北极狐等,这些统称为彩色北极狐。
材料二 沙漠狐生活在沙漠地区,白天为躲避酷暑待在地下的洞穴中。沙漠地区白天很热,而洞穴里面却非常凉爽、湿润。沙漠狐是一种夜行杂食动物,主要以小鸟、蜥蜴、蛇、沙鼠、蜘蛛和蝎子等为食。沙漠狐的动作敏捷,跑动过程中能够跳1.2米高,速度比猎狗还快。
(1)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在下面两幅图片的下方横线上标出图片中的动物名称。(填“北极狐”或“沙漠狐”)
(2)从图片和资料可知,北极狐和沙漠狐在外形上产生很大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填“生物适应环境”或“生物影响环境”)。
(3)请你再举出和上述材料中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类似的两种实例:_______。
25.(12分)【资料分析】生物与环境
材料一1859年,一艘英国轮船驶向澳大利亚,有一位叫托马斯·奥斯汀的乘客为了打猎,从欧洲带去了24只兔子。澳大利亚的噩梦从此开始。在澳大利亚,兔子没有天敌,种群迅速增长和扩散,很快啃光了牧草,和当地的动物竞争食物和栖息地,给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澳大利亚人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没有去捕食兔子,反而去猎食更容易捕捉的本地物种,结果狐狸也泛滥成灾。
材料二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如今成为全球首个即将被“征服”的沙地,绿洲覆盖率已经达到80%。据20世纪80年代考查,该沙漠及其边缘共有动物272种,高等植物73种。沙米是流动沙丘上首先生长的先锋物种,可在20~30天内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完成生活周期,因此其种子得以到处传播。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兔子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因素。兔子没有天敌,种群迅速增长和扩散,说明了生物_______环境;兔子的迅速增长和扩散给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影响沙漠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沙漠里只要水分充足的地方,就会形成一片葱茏的绿洲,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6.(7分)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进行了模拟探究。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如下:①在一间铺有绿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在房间内。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两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入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④重复③步骤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表,请分析回答:
昆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绿色昆虫
20
9
27
13
39
20
灰色昆虫
20
5
15
4
12
2
A:第三代中__________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______________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_____________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海拔超过8000米时,氧气的缺乏会带来危险,故选A。
2.答案:A
解析:A.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B.在“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中,主要描述了向阳的花木最早开始萌发,因此诗句中描写的影响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B正确。
C.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C正确。
D.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等而进行斗争,两只老虎属于同种生物,则考虑种内关系,两只老虎在一座山中,必定会争夺空间、食物等资源,属于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A。
3.答案:C
解析:A.莱阳梨主要产地在五龙河流域,莱阳境内有五条大河,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蚬河和白龙河。这五条河在照旺庄五龙河口汇流。已淤积成一片广阔的油沙地。这种细沙土壤里腐殖质特别多,含云母也多,土质松散,通透性好,对光的反射性强。因此这里栽培的梨树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并且由于这种沙土升温急,散热快,昼夜温差大,梨树白天在光合作用中获得糖分,晚上低温不易消耗,从而加快了梨果糖分的积累。莱阳梨只适宜种植在莱阳五龙河沿岸受土壤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瓦松在短暂的雨季完成整个生命历程是受水分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船舱内的草芦幼苗向窗户方向弯曲、生长是向光性,受光照的影响,C符合题意。
D.海边红树的地上根有发达的通气结构是受氧气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C
解析:由分析知道:①阳光、③水分、④土壤、⑥空气属于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②杂草、⑤田鼠、⑦蝗虫、⑧稻螟属于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
故选:C。
5.答案:B
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小明所要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就要设置以光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因此除光线强度不同外、温度、湿度、震动幅度都应一致。所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某生物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设计。其中正确的是选项B、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盖住,目的是保持变量唯一。故选:B。
6.答案:A
解析: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甲实验装置形成了干燥和湿润的两种环境,实验变量是水分。乙实验装置形成的实验变量有两个,一个是水分,另一个是光照,这样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是由变量引起的,因此选项A正确。
故选:A。
7.答案:A
解析: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环境中的草与豆之间的竞争,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是说非生物因素水和肥对庄稼的影响,B错误。
C.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是非生物因素粪,对庄稼的影响,C错误。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8.答案:C
解析: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是指温度升高,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变绿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出生物因素的作用,C符合题意。
D.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A
解析:①葵花朵朵向太阳;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⑥北雁南飞分别体现了太阳、水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而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④草盛豆苗稀;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⑦草尽狐兔愁都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0.答案:C
解析: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的生殖现象,B不符合题意; C、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因此“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竞争关系,C符合题意;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了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草原中的狼和羊,狼吃羊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 B、新冠病毒寄生在人体内,属于寄生关系,B不正确; C、蚂蚁群体内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之间具有合作关系,C正确; D、田里的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A符合题意;
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B不符合题意;
植物通过根吸收来的水大约只有1%被植物体利用,约99%都被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了,因此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而不是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D不符合颗意。
13.答案:B
解析:“燕子低飞要下雨”,在下雨之前由于气流作用,即将降雨区域的气压会稍稍下降,在较低的气压条件下,空气变得稀薄,含氧量也随之下降,使很多平时在半高空的小型飞虫如蜻蜓等,都向地面附近聚集,燕子也随之低飞捕食,这种现象说明是环境影响生物,B错误。
14.答案:B
解析:资料描述:由于这段时间正好是蝗虫幼体破土而出的时节,充分的雨水加上舒适的地面环境,蝗虫成长速度极快,最终酿成2020年1月大蝗灾。由此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A、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荒漠地区干旱缺水,不适于植物生长,因此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是环境影响生物。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D、杂草与农作物竞争空气、水分、阳光等,造成农作物减产,体现了种间斗争的生态关系。
故选:C。
16.答案:B
解析:寒冷的冬天,气温降低,雨水减少,校园里的银杏的树叶全部凋落,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银杏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因此,不论是校园里的银杏,还是松树都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故选:B。
17.答案:D
解析:A.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B.鱼儿离不开水体现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B正确。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非生物因素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
D.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现象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18.答案:D
解析: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属于拟态;生活在北极的白熊毛色纯白,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躲避敌害,属于保护色;钴蓝箭毒蛙身体幽蓝,威慑警示其他动物,属于警戒色;钩线青尺蛾能伪装成嫩芽,属于拟态。
19.答案:C
解析:A.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彩纸,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和数量。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A正确。
B.背景色也就是“环境”是蓝色,所以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蓝色,B正确。
C.如果背景换成红色布,那么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红色,C错误。
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D正确。
故选C。
20.答案:C
解析:眼镜蛇显露出的眼镜状斑纹属于警戒色。
21.答案:(1)光、水、温度、空气、土壤
(2)禾谷类植物、鹰
(3)环境影响生物
(4)生物适应环境
解析:(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等。(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的其他生物。兔吃禾谷类植物,鹰吃兔,图中直接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禾谷类植物、鹰。(3)为了获得高产,人们使用更多的化肥,使水域中的有机物增多,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4)鹰视觉敏锐,爪和喙呈钩状,适于捕捉小动物,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
22.答案:(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阴暗或明亮;阴暗或明亮;对照;光
(3)求平均值
(4)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5)不能;避免偶然性
(6)放回适合鼠妇生活的环境中
解析:(1)作出假设是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判断假设的可检验性。当你翻动花园或庭院中的花盆、砖块或石头时,会发现在这些阴暗潮湿的地方有鼠妇活动。由此我们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故需要设置阴暗与明亮两种环境,以便形成对照。该实验探究的因素是光,故实验变量是光。
(3)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增加重复次数。
(4)鼠妇喜欢生活的阴暗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本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设计方案时较暗和较亮的两个组,并且中间是连通的,将同样的多的鼠妇放在两边,起初两边的鼠妇相互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较亮环境条件下的鼠妇则移动到较暗的环境条件,即较亮环境条件鼠妇很少,而大量的鼠妇移动到较暗的环境条件下,并且保持相对稳定。故可得出结论: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5)一只鼠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不够健康、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故不能只用一只鼠妇。
(6)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23.答案:(1)形成对照实验;光或光照
(2)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出现偶然性(合理即可)
(3)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环境中(或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4)放回大自然或放回适合它的生存环境等(合理即可)
解析:(1)该实验中设置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作用是形成对照实验,这个实验的变量是光照的有无。
(2)实验步骤中重复操作4次,并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
(3)分析图示数据统计,鼠妇大都集中在阴暗处,少数处于眀亮处,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
(4)略。
24.答案:(1)北极狐;沙漠狐
(2)生物适应环境
(3)旗形树适应长期刮单侧风的环境;仙人掌的茎变为肉质茎贮存大量水分、叶退化成刺状减少水分的散失,与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相适应(合理即可)
解析:(1)第一幅图是北极狐,第二幅图是沙漠狐。
(2)北极狐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沙漠狐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沙漠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物适应环境实例如:旗形树适应长期刮单侧风的环境;仙人掌的茎变为肉质茎贮存大量水分、叶形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散失,与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相适应;北极熊有厚厚的脂肪层,可以起到保温作用,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等。
25.答案:(1)生态因素
(2)生物;适应;生物影响环境
(3)水;环境影响生物
解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兔子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中的生物因素。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兔子没有天敌,种群迅速增长和扩散,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兔子的迅速增长和扩散给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又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3)据资料可知,影响沙漠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只要水分充足的地方,就会形成一片葱茏的绿洲,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26.答案:(1)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绿色;灰色;非常相似(一致);自然选择
(4)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解析:(1)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提出问题: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作出假设: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由于绿色昆虫适应了环境而不容易被敌害发现,灰色昆虫不适应环境而容易被敌害发现,所以,第三代中,绿色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灰色昆虫幸存者减少。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非常相似(一致)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得出结论: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