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复习练习题
展开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雷鸟的羽毛可随季节的改变而发生白色(冬天)与灰褐色(夏天)的变换,据生态学知识判断,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羽毛的变换有利于它适应气候的季节性变换
B.这种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两种毛色中较细密的是灰褐色的
D.雷鸟的羽毛发生的变化是对周围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
【答案】C
【解析】
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换上白色的羽毛,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一方面羽毛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另一方面较细密的白色羽毛更有利于保温,C错误。故选 C。
2.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物种进化来的
B.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拉马克认为,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D.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答案】D
【解析】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物种进化来的,A正确;B.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正确;C.拉马克器认为,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C正确;D.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他认为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D错误;因此选D。
3.下列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是 ( )
A.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B.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C.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适者生存
D.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过度繁殖
【答案】A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其中(1)过度繁殖: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它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它是自然选择的手段。
(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基本思路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A项正确,B、C、D错误;因此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比较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适者生存,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B正确;C.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白叶草白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白叶草被淘汰,如果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那是环境的影响,不会导致基因的改变,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D.自然选择决定着进化的方向,白三叶草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C。
5.鲸和鲨鱼是不同纲的两种动物,但它们却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体形,这是因为( )
A.相同变异的结果
B.进化的方向相同
C.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
D.相同的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者生存,相同的环境选择相似的体形。故选D。
6.如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答案】B
【解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主要是通过生存斗争,不适应者被淘汰的缘故.故选B.
7.在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地里,喷了一种新的农药后,约98%的甲虫死了,约2%的甲虫生存下来,生存下来的原因是()
A.有基因突变产生的抗药性个体存在
B.以前曾喷过某种农药,对农药有抵抗力
C.约有2%的甲虫未吃到沾有农药的叶子
D.生存下来的甲虫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个体
【答案】A
【解析】
生存下来的甲虫是由于本来就具有抗药性基因,而新基因的产生来自于基因突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下列不属于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是( )
A.鲸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
B.长颈鹿的颈很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
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A. 鲸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 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A不符合题意;B. 长颈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B不符合题意;C. 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C符合题意;D. 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
C.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A.自然选择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A正确;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B正确;C.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D.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故选C。
10.用达尔文的观点来判断下列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C
【解析】
A.拉马克认为变异是按需要向一定的方向发生的,“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正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的体现,A错误;B.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C正确;D.农田害虫本身存在着有强有弱抗药性的变异,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农田害虫抗药性得到积累加强,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11.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进化过程。
(1)狼的种群中存在着不同个体,如跑得慢一些、跑得快一些、狡猾机灵些、行动呆板迟钝些,这些性状说明变异是__________的。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的稀少,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这样,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3)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性的增强,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以及环境条件的__________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这就是__________。
【答案】(1)不定向
(2)选择;定向
(3)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解析】
(1)狼的种群中存在着不同个体,如跑得慢一些、跑得快一些、狡猾机灵些、行动呆板迟钝些,这些变异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的结果,是一种不定向的变异。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的稀少,凶狠、善跑、贪婪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这样,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定向的。
(3)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性的增强,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以及环境条件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这就是适者生存。
12.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据此回答(1)~(3)题: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__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作_____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作________。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__,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________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细菌抗药性状逐代________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________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是一个________的过程。
【答案】(1)差异;不适者被淘汰;适者生存;选择作用;生存斗争;积累变异;自然选择
(2)有利
(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解析】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不适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适者生存。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抗药性状逐代积累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3)可见自然选择是一个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三、单选题
13.某种新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大量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C
【解析】
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药物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药性个体增多,C符合题意。故选C。
14.达尔文认为遗传是生物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未做出科学的解释,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列有关遗传问题的叙述,哪一项是达尔文所未能认识到的( )
A.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 B.遗传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
C.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D.遗传可以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
【答案】B
【解析】
达尔文在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注意到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且得出了不定向的变异才使选择成为可能的结论,遗传使选择下来的微小变异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进而形成新物种。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即遗传信息的传递及改变等问题是不可能认识到的。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我国云南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约处于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该化石群有100多种60多个类群,大多已灭绝。其动物结构与现存动物结构差异很大,在此前的地层中找不到其祖先。如此多的动物在寒武纪早期“突然”出现的事实与达尔文进化观点相矛盾的是( )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B.生物是由其祖先经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来的
C.现代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D.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的
【答案】B
【解析】
如此多的动物在寒武纪早期“突然”出现的事实,这属于物种大爆发,而达尔文认为生物是由其祖先经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来的,这一事实与达尔文的进化观点相违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下图1所示,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其深度分布如下图2所示。下列关于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的说法合理的是( )
A.都比父母的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
B.都比父母的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C.不一定比父母的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
D.不一定比父母的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
【答案】C
【解析】
分析曲线图: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在6-8米的较多,但鸟的喙长在3-4米的较多,因此鸟喙长的才能吃到虫子,所以啄木鸟进化的趋势是喙长的因容易得到较多食物而生存下来,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且进化的时间是漫长的,即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据此答题。AB.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A、B错误;CD.由图甲可知,鸟的喙长在3-4米的较多,由图乙可知,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在6-8米的较多,因此鸟喙长的才能吃到虫子,所以啄木鸟进化的趋势是喙长的容易得到较多食物而生存下来,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且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C正确,D错误。故选C。
四、实验题
17.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下图: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________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__。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B;不定向的;前;选择;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解析】
(1)抗生素如果抑制细菌生长,在滤纸片周围就会出现抑菌圈,抑菌圈越大就说明抗生素杀菌能力越强;
(2)因抑菌圈越大抗生素杀菌能力越强,所以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①据曲线图分析,AB段没有抗生素,细菌繁殖加快,B点加入抗生素,杀死细菌,细菌数量快速减少;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个体,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抗生素对细菌种群起到选择的作用,选择了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无抗药性的个体被杀死;
③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是变异个体,只占少数,使用抗生素杀死了大部分无抗药性的个体,故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五、综合题
18.桦尺蠖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灰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蠖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蠖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非工业污染区B。
②收集桦尺蠖,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若干(有色颜料不影响桦尺蠖被鸟类捕食的概率)。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诱捕桦尺蠖,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回收率的柱形图。____________。
桦尺蠖释放数和回收数表
地区 | 项目 | 灰色桦尺蠖 | 黑色桦尺蠖 |
工业污染区A | 释放数 | 400 | 500 |
回收数 | 52 | 150 | |
非工业污染区B | 释放数 | 500 | 600 |
回收数 | 60 | 30 |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与讨论
①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桦尺蠖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蠖的黑色与灰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杂交,F1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桦尺蠖,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
a.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蠖数量占优势
(2)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桦尺蠖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3)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蠖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灰色桦尺蠖数量占优势
(5)工业污染区和非工业污染区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干上不同体色的桦尺蠖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选择F1的大量雌雄黑色桦尺蠖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若后代出现灰色桦尺蠖,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桦尺蠖,则黑色为隐性性状
【解析】
(1)实验假设是根据实验目的而定,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可假设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
(2)桦尺蛾的体色与环境颜色差别越小,被鸟类捕食的几率就越小,所以在工业污染区的树木颜色黑色蛾被捕食的几率降低,在释放后被回收的比例更大。为了证明这个结论,可以在工业污染区和非工业污染区中释放黑色蛾和灰色蛾,然后进行回收实验进行验证。
(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示说明,如下图: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较多,在非工业污染区灰色蛾数量较多。
(5)①工业污染区树皮变黑,黑色蛾与周围环境一致不易被捕食,数量较多;②选F1多对黑色蛾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若后代出现灰色桦尺蠖,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桦尺蠖,则黑色为隐性性状。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近年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达标测试,共9页。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下列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理论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