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句默写与文言文天天练06小卷 文言文选择题 七(下)(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句默写与文言文天天练06小卷 文言文选择题 七(下)(教师版),共3页。
专题06 文言文选择题 七(下)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短文两篇、河中石兽 1、关于《孙权劝学》,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B.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C.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可能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必要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D.孙权的善于劝学,吕蒙的谦虚好学,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答案】C【解析】可能性与必要性进行调换。应该是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因为“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然后是可能性。2、关于《木兰诗》,下列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也反映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反抗。【答案】A【解析】B.文章并没有表现“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C.文章并没有表现“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D.文章并没有表现“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无他,但手熟尔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故北方之勇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答案】A【解析】A.均为“只”;B.表承接/表转折,但是;C.看见/知晓;D.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止增笑耳 见往事耳 及鲁肃过寻阳 过中不至 结友而别 俄而雪骤 蒙辞以军中多务 静以修身【答案】A【解析】A.均为“罢了”;B.经过/到了;C表修饰/补充音节,不译;D.用/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用来(一定要注意和“用”进行区别)5、关于《卖油翁》,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卖油翁对答陈尧咨的事例,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B.“微颔”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称许。C.课文对卖油翁酌油记叙详细,对陈尧咨射箭写得简略,这样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重点。D.“睨之”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蔑视。【答案】D【解析】“睨之”表现卖油翁的不在意和自信6、关于《陋室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答案】A【解析】这些句子是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花之隐逸者也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何陋之有 D.有人惭,下车引之【答案】A【解析】例句与A项的“之”均相当于助词“的”;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宾语前置的标志;D.代词,代陈元方。8、关于《陋室铭》,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山水做类比,引出陋室,突出陋室不陋。B.文章的主旨句是“惟吾德馨”,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文章表现了作者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D.文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答案】D【解析】作者是不求宦达、不慕荣华、不落世俗、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及其热烈进取的精神和高洁的品性,而不是那种对神仙生活的追求。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求石兽于水中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乃石性坚重 去后乃至 至石之半 一老兵闻之 如其言 但知其一【答案】A【解析】A.均为“在”;B.是/才;C.的/代词,指讲学家的言论;D.代词,代指老兵/其中10、关于《河中石兽》,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答案】D【解析】讲学家并没有进行行动,只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并且在没有实践情况下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句默写与文言文天天练06小卷 文言文重要字词 七(下)(教师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卿今当涂掌事,见往事耳,即更刮目相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出郭相扶将,策勋十二转,朔气传金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句默写与文言文天天练05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默写(教师版),共3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句默写与文言文天天练04 七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与文言文默写(2)(教师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直接性默写,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