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作业含答案
生物浙科版 (2019)第三章 动物细胞工程第一节 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测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生物浙科版 (2019)第三章 动物细胞工程第一节 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测试题,共14页。
【精品】第一节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2作业练习
一.单项选择
1.细胞融合技术有着广泛应用,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形成过程中,a和b需要通过细胞膜接触完成识别和结合
B.乙形成过程中培养液渗透压略大于细胞质,有助于植物细胞酶解法去壁
C.若a和b分别为基因型AaBB.aaBb植株的花粉细胞,则去壁后两两融合可得到4种基因型细胞
D.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
2.如图是“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其中①~⑤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组织或植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表示在低渗溶液中用酶解法处理植物细胞获得原生质体
B.过程②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主要依据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理
C.可以根据质壁分离现象鉴别杂种细胞的细胞壁是否再生
D.植物有性杂交和体细胞杂交都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3.如图表示抗人体胃癌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复给小鼠注射甲的目的是让小鼠体内产生更多的抗体
B.人工诱导细胞融合获得乙的常用方法是用灭活的病毒
C.丁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甲抗原的抗体
D.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早期诊断人体胃癌的发生情况
4. 下表为实验测得离体培养的胡萝卜根尖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胡萝卜根尖细胞,处理X小时后发现所有的细胞处于G1和S期交界处以及S期。去除DNA合成抑制剂Y小时后,再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Z小时,最终发现所有细胞均处于G1和S期交界处(注:去除DNA合成抑制剂后细胞可继续分裂)。则X.Y.Z分别可以为( )
周期 | G1 | S | G2 | M | 合计 |
时间(h) | 1.3 | 2.7 | 2.9 | 0.6 | 7.5 |
A. 4.8,2.7,4.8 B. 3.5,2.7,4.8
C. 1.9,2.7,3.5 D. 4.8,2.7,3.5
5.中国科学院孙强团队对一流产雌性猕猴进行克隆,成功获得 “中中”和“华华”两姐妹,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体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为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疾病机理,研发诊治药物带来光明前景。下图为“中中”和“华华”培育的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将成纤维细胞注射在放射冠和透明带间,可降低对卵细胞的损伤
B.过程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清,可为激发成纤维细胞核的全能性提供物质条件
C.过程③进行同步发情处理,可降低代孕母猴对“中中”.“华华”的免疫排斥反应
D.与模型小鼠相比,模型猴更适合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研发诊治药物
6.关于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必须无菌.无毒环境 B.都必须从单个细胞开始
C.都必须使用液体培养基 D.原理都是细胞的全能性
7.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移植得到的克隆动物,其线粒体DNA来自供卵母体
B.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C.骨髓瘤细胞经免疫处理,可直接获得单克隆抗体
D.PEG是促细胞融合剂,可直接诱导植物细胞融合
8.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EG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经动物细胞培养能得到优良动物个体
B.使用冷冻保存的正常细胞通常在10代以内,以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
C.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比例可推知某化学药品的毒性
D.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后,可用无菌水稀释制成细胞悬浮液
9.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该技术未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是
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C.一个浆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 D.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能无限增殖
10.在克隆哺乳动物过程中,通常作为核移植受体细胞的是去核的( )
A. 卵原细胞 B. 初级卵母细胞
C. 次级卵母细胞 D. 卵细胞
11.为了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丢失的问题,研究者增加了一个步骤,除了抗原刺激之外,还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动物B淋巴细胞,并使之成为“染色体核型稳定”的细胞株。上述细胞株能够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乌本苷(Oua)敏感。如图为该实验操作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骨髓瘤细胞无法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存活
B.杂交瘤细胞染色体丢失可能导致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C.B淋巴细胞来源于抗原刺激后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等
D.该实验最终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抗EBV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12.下图为肾脏上皮细胞培养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过程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
B.丙过程指细胞在添加血清的合成培养基中原代培养
C.丙过程会出现细胞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现象
D.丁过程为传代培养,细胞都能进行无限增殖
13.下列关于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在低压直流电场中击穿质膜脂双层来导致胞质融通
B.可通过比较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来筛选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C.杂交瘤细胞制备过程中利用了细胞膜流动性和基因重组等原理
D.单抗细胞株可以应用克隆培养法建立
14.治疗性克隆有望解决供体器官短缺和器官移植出现的排异反应,图表示治疗性克隆的部分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①表示细胞核移植 B.细胞A常用受精卵
C.过程②表示脱分化过程 D.胚胎干细胞不再增殖
15.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需在培养液中加入某种试剂,以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试剂能( )
A.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的DNA复制
B.筛选出能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
C.选择性抑制骨髓瘤细胞的DNA复制
D.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1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型改变发生在原代培养过程中
B.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都会出现接触抑制
C.培养所需 CO2 的目的是为了调节 pH 值和细胞呼吸
D.培养基中除正常的有机和无机营养外,通常需加入血清或血浆等
17.组成下列多聚体的单体的种类最多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DNA
C. 淀粉D. 纤维素
18.如图所示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动物细胞增殖情况的变化曲线(图中B.D两点表示经筛选后继续培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需要使用液体培养基
B.OA段的培养称为原代培养
C.AB段可能发生了接触抑制现象,可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分散开来
D.培养过程中,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实现细胞增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甲是有性杂家产生的后代,则a.b分别表示精子和卵细胞;乙是植物体细胞杂交产生的后代,则a.b表示两种植物细胞,融合前需要用酶解法去掉细胞壁;丙是单克隆抗体,是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的杂交瘤细胞分泌的。
解答:
A.甲是有性杂家产生的后代,其形成过程中a和b需要通过细胞膜接触完成识别和结合,A正确;
B.乙是植物体细胞杂交产生的后代,该过程培养液渗透压略大于细胞质,有助于植物细胞酶解法去壁,防止原生质体在低渗溶液中会吸水涨破,B正确;
C.若a和b分别为基因型AaBB.aaBb植株的花粉细胞,去壁后两两融合可以得到6种基因型的细胞,C错误;
D.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D正确。
故选C。
2.【答案】C
【解析】:选C 获得植物的原生质体,操作一般在等渗溶液中进行,若在低渗溶液中进行,则去掉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会因吸水而涨破;过程②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主要依据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理;可根据质壁分离现象鉴别杂种细胞的细胞壁是否再生;植物有性杂交不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3.【答案】A
【解析】:选A 甲为抗原,反复给小鼠注射甲的目的是对小鼠进行免疫,以便产生更多的能分泌相应抗体的浆(B淋巴)细胞;人工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是用灭活的病毒,还可以用聚乙二醇.电激;丁细胞为筛选出来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甲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以在早期检测出人体胃癌的发生情况。
4.【答案】A
【解析】为便于叙述,令G1.S期交界处为t1期,刚完成S期为t2期,根据题意结合分析可知,DNA抑制剂会抑制DNA 分子复制,已经完成复制的细胞会继续完成G2.M和G1,最终停留在G1.S期交界处,而处于S期的细胞会停留在S期,则第一次添加DNA抑制剂,处理G2+M+G1=4.8h(t2期细胞进入t1期需要4.8h)可使全部细胞停留在G1.S期交界处或S期,实际处理时间可更长,让细胞处于t1期或S期后再停留一段时间,即X ≥4.8。去除DNA合成抑制剂后,细胞可继续分裂,若要让所有细胞停留在G1.S期交界处,则需在t1期细胞完成S期后(2.7h),t2期细胞再次进入S期前(G2+M+G1=4.8h)(即2.7≤Y≤4.8),用DNA抑制剂进行第二次处理,最长处理G2+M+G1=4.8h(t2期细胞进入t1期需要4.8h)可使全部细胞处于G1和S期交界处,若Y>2.7,则第二次用DNA抑制剂处理时,已无细胞在t2期,细胞都在t2期之后,甚至进入下一周期了,处理时间可少于4.8h,所少的时间为Y大于2.7h的时间,实际处理时间也可大于4.8h,让细胞达到G1和S期交界处后停留一段时间,因此Z ≥(4.8-2.7=2.1),Z ≥2.1,且Y+Z ≥(2.7+4.8),Y+Z ≥7.5。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图:图示过程为体细胞克隆过程,对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去核,①是取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②是融合后的细胞激活后培养到早期胚胎,再进行③胚胎移植,最终得到克隆猴。
解答:
A.过程①将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透明带间中,可降低对卵细胞的损伤,A错误;
B.在培养细胞时需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动物血清的作用是模拟内环境和补充未知的缺少的营养物质,激发成纤维细胞核的全能性的是卵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物质,B错误;
C.过程③进行同步发情处理,是为了为胚胎移入受体提供相同的生理环境,C错误;
D.猴子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比小鼠近,与模型小鼠相比,模型猴更适合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研发诊治药物,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解析】
A.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都必须在无菌.无毒环境下进行,A正确;
B.植物组织就可以直接培养,动物一般从单个细胞开始,B错误;
C.植物组织培养通常用固定培养基,C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D错误。
故选A。
7.【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胞培养是指在体外模拟体内环境(无菌.适宜温度.酸碱度和一定营养条件等),使之生存.生长.繁殖并维持主要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方法。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由一个细胞经过大量培养成为简单的单细胞或极少分化的多细胞,这是克隆技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细胞培养本身就是细胞的克隆。
解答:
A.核移植是将供体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因此得到的克隆动物,其线粒体DNA来自供卵母体,A正确;
B.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分裂,B错误;
C.骨髓瘤细胞不能产生抗体,需和B淋巴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才能获得单克隆抗体,C错误;
D.PEG是促细胞融合剂,可直接诱导动物细胞融合,而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不能直接融合,D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析】:选B 由于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动物细胞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不能培育成动物个体;目前使用的或冷冻保存的正常细胞通常在10代以内,以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一段时间,这样组织就会分散成单个细胞,再用培养液将分散的细胞稀释制成细胞悬液。
9.【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主要运用的细胞工程技术包括①动物细胞培养和②动物细胞融合,原理依次是细胞的增殖.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解答:
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涉及动物细胞融合,其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不符合题意;
B.核移植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未体现该原理,B符合题意;
C.单克隆抗体是化学性质单一的抗体,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故可以让单个的B淋巴细胞和单个骨髓瘤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C不符合题意;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涉及对外细胞培养,利用了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无限增殖的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在克隆哺乳动物过程中,通常选择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去核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即次级卵母细胞。故选C。
11.【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除了抗原刺激之外,还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动物B淋巴细胞,该细胞株能够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乌本苷(Oua)敏感。
解答:
A.据图可知,骨髓瘤细胞在HAT选择培养基中死亡,A正确;
B.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杂交瘤细胞可能丢失来自(效应)B细胞的染色体,故可能导致抗体产生能力下降,B正确;
C.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可分布于淋巴结和脾脏等处,故B淋巴细胞可来源于抗原刺激后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等处,C正确;
D.该实验最终目的是获得能产生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D错误。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图甲操作位剪碎的组织块,乙为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的单个细胞悬液,丙图为转入培养液中进行原代培养的过程,该过程中细胞会表现为贴壁生长以及接触抑制的特点,丁图为将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等处理,然后分瓶继续培养,让细胞培养,该过程为传代培养过程,传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后就不易传下去了,一般情况下,细胞传至10~50代时增殖会逐渐缓慢,以至完全停止。
解答:
A.甲→乙过程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获得单细胞悬液然后进行细胞培养,A正确;
B.由分析可知,丙过程指细胞在添加血清的合成培养基中原代培养的过程,B正确;
C.丙过程为原代培养,会出现细胞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现象,C正确;
D.丁过程为传代培养,细胞传至10~50代会逐渐缓慢,直到完全停止,当继续传代培养时少部分细胞会获得不死性,这些细胞已经发生了突变,D错误。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
(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解答:
A.电融合技术的原理是在低压交流电场中击穿质膜双层来导致胞质融通,A错误;
B.因为观察细胞染色体需要对细胞解离等处理,细胞已死亡,所以不能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B错误;
C.杂交瘤细胞制备过程中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增殖等原理,C错误;
D.可以应用克隆培养法建立单抗细胞株,D正确。
故选D。
14.【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治疗性克隆的过程,该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该技术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图中①表示细胞核移植,②过程表示胚胎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由胚胎干细胞发育成组织。
解答: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过程表示细胞核移植,A正确;
B.图中治疗性克隆的过程利用了核移植,核移植过程中的受体细胞通常为去核的卵母细胞,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过程②表示胚胎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胚胎干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的能力,D错误。
故选A。
15.【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16.【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解答:
A.细胞核型改变发生在传代培养过程中,A错误;
B.当贴壁生长的细胞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称为接触抑制,B错误;
C.动物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其中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C错误;
D.合成培养基的成分包括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D正确。
故选D。
17.【答案】A
【解析】血红蛋白属于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约有20种;组成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有4种;组成淀粉和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所以单体种类最多的是血红蛋白。故选A。
1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在细胞培养中,有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之分,从机体取出后立即进行的细胞.组织培养为原代培养,将原代培养细胞分成若干份,接种到若干培养基中,使其继续生长增殖为传代培养。当贴壁细胞分裂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会停止分裂增殖,即会发生接触抑制现象。分析图示可知,OA段为原代培养,BC段为第一次传代培养,AB段和CD段细胞几乎不增殖,发生了接触抑制现象。
解答:
A.生物体内一般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动物细胞培养需要使用液体培养基,目的是模拟体内环境,有利于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A正确;
B.OA段的培养为从机体取出后立即进行的细胞培养,即原代培养,B正确;
C.原代培养后期细胞达到一定的数量,AB段的细胞几乎不增殖,可能发生了接触抑制现象,可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分散开来,C正确;
D.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形成配子的方式,而体细胞的体外培养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细胞增殖的,D错误。
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第一节 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测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动物细胞融合的说法错误的是,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第一节 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巩固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们对于细胞结构,CD47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具有治疗疾病,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第一节 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课后复习题,共14页。